標籤:

換種方式講西漢(12)

隨著項羽的隕落,楚國的城邑都該降的降,該被滅的滅。只有兩個地方還在與漢軍對抗著,其中一個,就是魯縣,也就是今天的曲阜。

說起曲阜,這地方真是華夏文明的寶地。傳說炎帝在這待過,黃帝和孔子在這出生,少昊在這建都。周朝的時候魯國又以禮儀著稱,而這個魯國的第一代國公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眾多中國歷史的人文大咖都和曲阜扯上關係,不得不讓人感到神聖。

而魯縣不肯投降劉邦的原因很簡單,當年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我們魯縣的老大就是項羽,只要我們老大不說投降,我們就不投降。不過隨著劉邦拿著項羽的頭顱來到魯縣城下,魯縣最後一線心理依託也崩塌,最後也投降了劉邦。

劉邦最後將項羽以「魯公」的身份,將這位被分屍的敵人安葬在了谷城,然後又假裝哭了幾天。然後又安撫了項家的人,還能殘存的項家族人主要以項伯為主,一共四人都被封為列侯,並且賜姓為劉。又將當年被楚國俘虜的奴隸們都遣返到各自的故鄉。

另一個地方是臨江,當年項羽封了共敖為臨江王,後來共敖死了,他兒子共尉繼為王,誓死效忠項羽,決不投降。然並卵,大局已定,小魚掀不起大浪。沒用多久就被盧綰和劉賈率軍擊敗。

雖然戰爭結束了,卻不代表劉邦沒有了危險,外部威脅解除了,還有一堆內部問題。劉邦最忌憚的問題,來源於韓信。

若說這個世界上還有能像項羽那樣用軍事能力將自己秒殺的,也只有韓信了。論影響力和個人能力,彭越和英布還無法撼動已經統一天下的自己,但韓信可以。所以劉邦降服了魯縣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韓信營中,奪取了韓信的兵權。但劉邦還是兌現了之前的承諾,將韓信封為楚王,將彭越封為梁王。下詔說:「楚地已定,義帝又沒有子嗣,想要安撫民眾就要為他們立一個君主。齊王韓信熟悉楚風俗,就改立為楚王吧。封淮北地區,定都下邳。還有魏相國建成侯彭越,為魏民不辭辛勞,親近士卒,經常以少擊眾,多次打擊楚軍,就封魏地給他,作梁王吧,定都定陶。

韓信很滿意,彭越很滿意,劉邦也很滿意。一切都很和諧。韓信並沒有因為劉邦解除了自己的兵權就痛恨劉邦,在韓信心裡,沒有劉邦的重視,就沒有今天的自己,天下戰事已竟,自己留著兵權反而不妥,劉邦在用完自己後還能兌現承諾,韓信很感謝劉邦。

韓信是個聰明人,知道劉邦接下來想要的是什麼。公元前202年,韓信聯合梁王彭越、燕王臧荼、張耳的兒子趙王張敖、番君吳芮一同上書,請求劉邦即位稱帝。

這事韓信率這些有各自嫡系的諸侯王做,比張良、蕭何這些漢的臣子做起來更能讓天下人感到劉邦稱帝實至名歸。

若干年前劉邦看到秦始皇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也!」如今也做到了。劉邦是個政治家,雖然沒有前人的經驗,但也深知自己不能太得瑟,正如當年自己起兵,連個起義軍頭子的位置都要再三推讓,如今皇帝的稱號,絕對要謙讓再三才行。所以,劉邦拒絕了,劉邦說:」我聽說皇帝的尊號,賢能的人才能據有,空言虛語,不是我要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尊號。」你們還要再接著誇誇我才行,讓天下人知道,我做皇帝,是實至名歸的。該傲嬌的時候就得傲嬌。

好吧,大家明白了,於是又一起上書說:「大王從平民起事,討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人都封賞了爵位土地,在窮鄉僻壤推舉德政,誅殺不義之人。如果大王不稱皇帝,那人們對大王的封賞也都不會相信,所以我們誓死請求大王您稱帝。」大王您一個平民拯救了整個華夏,去除暴虐,這就是上天的旨意,而且您如果不是皇帝,給我們的封賞也會讓人質疑,您當了皇帝那封人為王也就沒的說了。總不能誰給人封個王誰就是王了吧。大王您不想當皇帝也要為我們這些小弟著想。

劉邦還是要傲嬌到底,再三推讓就是不從。眾人也被劉邦帶入了戲,不行,就你劉邦不當也要當。最後劉邦嘆了口氣,哎,算了,為了你們的封賞名正言順,我就勉強當了吧。

劉邦派發小盧綰和大臣叔孫通選擇了良辰吉日,定在二月初一,在泗水北面舉行了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將自己的老爹劉太公尊為「太上皇」,將呂雉尊為「皇后」,又將那位跟龍有過一腿的媽追尊為「昭靈夫人」。幾千年長河,受圖定鼎能有幾人,作為第一個平民皇帝,這一刻的劉邦,必當永垂。漢人不絕,劉邦不滅。

建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定都,這個很重要。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要有一個政治中心。劉邦將首都定在了洛陽。劉邦定都洛陽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手下大多都是關東人。洛陽作為當時漢版圖的中心,不偏不倚,離關東和關西都近。還有一個原因藏在劉邦的心裡,那就是劉邦一向以德示人,而周朝一直以來便以德政著稱,所以周武王當年才能率八百諸侯推翻殷商,繼體守文七百餘年,控御群傑四方來朝。劉邦希望自己可以傳祚無窮,與周朝一較高下,便也打心底希望定都洛陽。

經過連年的征戰,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像所有的新帝國一樣,皇帝上位後立馬要設法恢復人民的生產力。於是劉邦做了這麼幾個決定。

第一,解散士兵,關東人士如果願意繼續留在關中的可以免除賦役十二年,如果要回鄉的也免除賦役六年,讓士兵們更賣力的去耕種。就好比玩遊戲搞活動,六天里給你雙倍經驗你肯定會在活動時間裡玩命的升級。

第二,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都跑到深山老林里躲起來了,沒有戶籍政府也沒法收他們稅,於是派人去把那群甘願當野人的百姓們也拉回來,告訴他們如今天下太平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不用擔心,當年哪些田宅是你們的,回來後還是你們的。當年你有什麼爵位,現在你還是。當年秦朝承認的,當今政府也都予以承認。

第三,那些因為討口飯吃把自己賣為奴隸的人們,全部無條件恢復人身自由,成為平民百姓。

最後還派官員到處跟人宣傳自己的德政,告訴他們絕對不會像秦國一樣橫徵暴斂,同時囑咐地方官員不許對百姓進行羞辱。一定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個德洽寰中的好皇帝。

劉邦很會做皇帝,這點倒是無師自通。為了穩固天下人心,又將漢軍士兵們進一步封賞,只要你根正苗紅是我大漢的士兵,沒有過不良記錄,統統賜予大夫。原來就是大夫以上的,全部進爵一級。七大夫以上的,全部享有食邑。當年劉邦賜給過誰田宅,地方官員必須要加緊去辦,不能不當回事,並且要對這些人足夠的禮遇才行。

自己讓全天下的人都樂了一回,也必須要讓自己樂呵樂呵,便下令大宴群臣,準備論功行賞。

飯局上大家都喝歡了,想想幾年的艱苦奮鬥鬧革命,劉邦和大臣們都非常開心,劉邦醉臉微醺的問群臣:「你們不要瞞著我,說實話,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麼?而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為什麼?」劉邦手下最耿直的倆人就出來說話了,一個叫高起,一個叫王陵。兩個人說:「陛下輕慢待人不尊重,項羽仁愛尊重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每攻下城池都給與賞賜,與將士們同享其利。項羽這人妒賢嫉能,對有功的人妒忌,對賢能的人猜忌,有功的人不記功勞,奪了城池不給賞賜,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這些說辭倒是像極了當年韓信和陳平的話。

劉邦「哈哈」一笑,看了看群臣說:「你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仨人,皆為人傑!我能用他們,所以取得天下。項羽有個范增卻不用,所以被我擒服。」大臣們都點頭稱是,老大說的對,李福菊啊!

喝完酒吹完牛,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沒有麒麟閣,也沒有凌煙閣,在劉邦心裡,只有一個第一,那就是蕭何。

有些人,如影子般在自己身後默默無聞著,可是劉邦卻從沒有忘記。是蕭何忠心耿耿的守護著後方,源源不斷的派兵支援自己,運送糧草,在別人爭奪金銀財寶的時候,他卻為自己搶奪地圖戶籍等資料。為了讓自己在前方安心打仗,甘心派自己的兄弟和孩子到前線來,名為支援戰鬥,實際兩人都心照不宣,知道那是人質罷了。雖然沒有在前線奪得軍功,可是劉邦知道,蕭何的功勞,無人能比。正如當年眾人給三百錢,獨他蕭何五百錢。如果說張良像是自己的紅顏知己,蕭何更像是自己的賢內助。而且天下已定,未來的漢室更需要蕭何的政治才能來發展帝國。

所以劉邦決定,給蕭何封邑冠於群臣。(不算天下平定前的封賞)

雖然劉邦心裡的第一是蕭何,可未必所有人都那麼想。劉邦手下還有個大咖,論資歷,忠心,功勞都堪與蕭何一比,那就是曹參。曹參也是跟著劉邦在沛縣起義的元老人物了,能文能武,各方面能力都十分不錯,絕對是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但也正是因為綜合能力強,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論治理國家不如蕭何,論領兵打仗又比不過韓信。但是畢竟曹參功勞擺在那,曹參就不服了,自認為功勞是大過蕭何的。於是曹參就找了水軍來替自己說話,曹參手下的水軍們就出來說:「我們身披戰甲,手持兵刃,親自參加戰鬥,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也戰過十幾場,攻城略地都立過大大小小的戰功。他蕭何可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不過舞文弄墨,沒事發表下意見,沒參加過戰鬥,封賞怎麼反在我們之上?」

劉邦面對的可不是網路水軍,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問大臣們說:「你們可懂得打獵?」

水軍們回答說:「自然懂得。」

劉邦又問:「知道獵狗吧?」

群臣又回答說:「自然知道。」

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像獵狗。至於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的蹤跡,功勞如獵人。何況你們追隨我,不過是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所有的族人上上下下幾十人追隨我打天下,同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功勞是不能忘記的。」

雖然說劉邦這話說的挺噁心人,把手下大臣比作狗。但奈何劉邦的文化水平有限,能想出這麼個比喻也不錯了,起碼意思表達明白了。

第一回合,曹參及其水軍敗下陣來。第二回合,排功臣名次。這次水軍們準備豁出名去替曹參拿回個第一,準備先發制人。

還沒等劉邦說話,水軍們先爭先恐後地發話了。「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處穿上,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第一。」

劉邦心裡還是希望將蕭何排在第一,但因為之前已經幫蕭何拿到了最多的食邑,這次也想給群臣個面子,給曹參個面子,畢竟曹參也忠心耿耿地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是朝堂之上不只有曹參的人,也就有蕭何的人。

關內侯鄂千秋出來說話了:「各位大臣說的不對,曹參雖然轉戰各處,有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不過是一時的事情。大王和楚軍相持了五年,常常讓楚軍打的毛都不剩,士卒逃散,陛下隻身逃走好幾次。然而蕭何常從關中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可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每次蕭何派兵增援的時候都是陛下最危險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次了。還有漢軍和楚軍在滎陽對壘的時候,軍中沒有存糧了,小河從關中用車船運送糧食,水陸並用,從來沒有出現過糧食匱乏的時候。陛下雖然多次失去崤山以東的地方,但蕭何卻一直保全關中等待著陛下,這是萬世不朽的功勛。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又有什麼損失?漢室得到了這些人也未必能保全,怎麼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於萬世功勛之上呢?所以蕭何應該排在第一,讓曹參居次。」

劉邦一看有人出來給蕭何說話了,正合自己心意,趕緊順坡下驢答應了鄂千秋,「好,你說的十分有道理,那第一就還是蕭何了!」

於是蕭何再次成為群臣之首,還特別恩准蕭何可以帶劍穿鞋上殿,上朝的時候不用小步快跑。可謂恩寵至極。

不但如此,劉邦又加封了蕭何兩千食邑,原因很簡單,當年自己出差,人家都給三百錢,蕭何給了五百。當天,連同蕭何的兄弟孩子們一共十多人受封食邑。鄂千秋也因為為蕭何說話,被加封為安平侯。

大封群臣的劉邦突然覺得心裡還缺了點什麼,那個曾在自己還不起眼時便看好自己,一心為自己東奔西走的酈食其已經不在了。曾經還在想,感謝你看好一無所有的自己,將來哪怕只有一畝地,也要種滿果樹報答你。可如今我劉邦有了天下,卻無法與你分享。想到這裡,一向豪情的劉邦也忍不住心裡的酸楚,老友,不知道你在那邊過的好嗎,不知在地下的你有沒有看到我今天的成就,喝過孟婆湯的你是否把我忘記。我,依然事事思念著你。

酈食其有個兒子叫酈疥,雖然一直跟隨劉邦打仗,卻沒有立過什麼功,也被劉邦破格立為侯,賜食邑。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問。漢初三傑,韓信被封楚王,蕭何被封功臣之首,那張良呢?

因為張良一直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不曾親自率軍打仗,沒有軍功。雖然屢出奇計,為劉邦贏得天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畢竟沒有什麼明面的功勞拿出來說事,於是只能把張良作為三傑之首,讓張良自擇食邑三萬戶。

「自擇食邑三萬戶」什麼概念?劉邦手下的這幫子開國元勛中,之前軍功封賞加建國後封賞最多的人是曹參,總計一萬零六百戶的食邑。其次是周勃,八千一百戶。然後是蕭何,被劉邦一次性封了八千戶。並且這三人的食邑不能自己選,劉邦說給你哪就是哪。張良這三萬戶是讓他自己選,哪裡人口富足,哪裡土地肥沃,都由你張良自己選。曹參是劉邦嫡系裡軍功第一;周勃是劉邦心裡的劉氏守護神,可以挽救劉家的人;蕭何是劉邦眼裡的第一功臣,能為自己治理天下的人。就這仨人加起來都比不過張良一人。

當然了,如果張良真的自擇三萬戶,他也就不是張良了。張良十分謙虛地對劉邦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在留縣相識,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能採用我的計謀,幸而時常有用,我只想要留縣做我食邑就夠了,三萬戶真的是要不起。」劉邦堅持三萬戶,張良再三推辭,沒辦法劉邦只好應了張良,封張良為留侯,但還是強行讓張良的食邑達到一萬戶。

然而論功行賞這件事不是劉邦一天就能搞定的,畢竟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太多了。像張良、蕭何這些人還好說,畢竟跟劉邦熟,又都有不世之功,所以很快就被封賞了。但底下還有一群有功勞卻又不是那麼突出的人,就需要慢慢研究誰的功勞大,應該給誰多少食邑了。這些人的封賞就要靠丞相等人慢慢商議,商議出結果再行定奪。可是那些還沒被封賞的人可耐不住性子,私下都急的度日如年,火燒火燎,一個個看著別人受了封賞自己還沒個結果,就做夢都夢著到了封賞自己的時候已經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以封了。

於是就有一群人急了,整天私下討論。

劉邦很奇怪,就問身邊的人,這群大臣整天在那嘮啥呢。張良說:「陛下不知道么?他們在商議謀反啊!」劉邦一聽嚇一跳,「這天下剛要安定怎麼就有人要謀反呢?」

張良回答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著這群人取得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受到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親近寵幸的老朋友,所誅殺的都是愁人。如今軍官們算了算功勞,覺得天下的土地都不夠封賞的。這些人怕自己得不到封賞,又怕自己平時做錯了什麼事被你宰了。所以就聚集到一起準備謀反了。」實際上張良也就是在嚇唬嚇唬劉邦,若是真有人謀反,張良也不會等到劉邦問的時候再說。而且有兵有權的人基本上都已經被封賞過了,剩下的都是掀不起什麼大浪的人。張良只是看到了人心惶惶,覺得這麼下去不利於帝國發展。而且如果照這個形勢發展,指不定真能有幾個豁出命的人來行刺劉邦。

劉邦很心煩,帝國初生,這麼多人如果想謀反的話要全殺了他們恐怕人心不穩,帝國也會元氣大傷。

張良又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劉邦想了想,說:「雍齒與我宿怨頗深,幾次使我窘迫受辱。我原本想殺了他,後來念及他的功勞沒忍心。」張良點了點頭,歪頭想了想,說:「那就趕緊先封雍齒給群臣看看,他們看到雍齒都能被封賞,那麼大家就對自己能受封深信不疑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趕緊再次大宴群臣。先將雍齒封為「什方侯」,然後又當著群臣的面催促丞相、御史等人加緊評定功勞,施行封賞。

果然,劉邦聽了張良的計策後大家都放下心來了。這麼一場小的動蕩也就這麼平息了下來,成為了漢朝開國的小插曲。

運作一個國家遠就像制定一個法律一樣,隨著事件不斷的完善。剛做好的雛形,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改善。

比如剛定好洛陽作為國都沒幾天,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了。提出意見的這個人叫婁敬。婁敬知道,天下已定,文臣的陞官之路要開始了。於是自己主動上門找到劉邦。

婁敬這人,有計略,有大局觀,眼光獨到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點,並且十分有個性。婁敬見劉邦的時候穿著一件舊羊皮襖,倒不是他刻意裝窮,是因為他的確不是個有錢人。為他引見的是老鄉虞將軍,這位虞將軍也是個不錯的人,看著自己老鄉穿成這樣,就想給婁敬一件比較體面的衣服去見劉邦,畢竟形象分還是很重要的。可是婁敬拒絕了,表示自己穿什麼來,就怎麼去拜見皇帝,無需假裝什麼。

想當初蘇秦見秦王的時候都打腫臉充胖子,買了件華服才肯去見秦王。最後事實證明然並卵,一個人受不受別人的重視看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錦衣華服。

劉邦對這個穿著普通的人倒也沒有表現出輕視,還賜給婁敬了飯菜。畢竟劉邦見過太多的能人異士,大都個性不一,劉邦若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也就不能一統天下了。

劉邦看著眼前這個看起來有些土氣的婁敬,問道:「先生要和我談什麼國家大事呢?」

婁敬反問劉邦:「陛下建都洛陽,可是要與周朝一較高下?」劉邦一看這個陌生人居然能說出自己心裡所想,便知道此人肯定不簡單,便老實地回答:「是的。」

婁敬看著劉邦期待的眼神,便知道自己有戲了。接著婁敬開始了自己早已準備好的長篇大論,「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不一樣,周朝的先祖從后稷開始,就被堯帝封在邰台,施行德政十幾代。公劉為躲避夏桀的暴政遷徙到豳。後來因為狄族的騷擾,又移居到岐山,無數人爭相跟隨。後來到了周文王,周已經成了西方諸侯王之首,曾妥善的解決了虞國和芮國的紛爭,連伯夷、呂望(姜子牙)那樣的賢人能士都不遠萬里前來歸附。周武王伐紂時,主動到孟津會盟的諸侯多達八百。周成王即位,周公旦等人輔佐,就在洛邑建築了周城,把這裡作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諸侯前來上貢交稅。這樣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洛邑統治天下,沒有德行就容易因此滅亡。凡是建都在這裡的,都要像周朝一樣用德政來感化人民,不需要依靠險要的自然形勢讓後代驕奢淫逸暴虐百姓。周朝鼎盛的時候,天下和睦,四方來朝,大家都用心為周天子做事,甚至不派兵防守,沒有不歸服周朝的。然而到了周朝衰敗的時候,分成了東周西周兩個小國,天下便再也沒有誰前來朝拜了,當時的周室已不能控制天下了。不是因為周朝的恩德太少,而是勢力太弱了。如今陛下在沛縣騎兵,招三千士卒起兵抗秦,與項羽爭鋒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讓天下百姓血灑大地,父子暴屍荒野數不勝數,凄泣不絕於耳。傷殘的人們欲動不能。就這樣還想跟周朝的「成康之治」比嗎?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再者,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皆可作為防線。即使有了危機情況,來了百萬雄兵也可據城一戰,接著秦國原來的底子,又有肥沃的土地做依託,絕對的天府之國啊。陛下如果建都關中,即使關東禍亂,秦地確實可以保全佔有。與人相博,不掐住咽喉要害,攻擊腹背,是難以獲勝的。如果陛下能在關內建都,控制秦地,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啊。」

婁敬的一番話有理有據,讓劉邦陷入思考之中。本來決心與周朝一較高下的劉邦變得搖擺不定。但劉邦知道,自己手下的大臣們大多是關東人士,如今在洛陽建都,再想讓他們回秦地,恐怕並不容易。劉邦決定,再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

劉邦召集群臣,表示在關中建都好處大大的,並且表示自己也有此意向遷都關內。果然遭到了幾乎所有文臣武將的反對。當然了,這群反對的人當然不能說因為關中離自己老家太遠了,在國家利益面前還揣著私心,那是不想再混了。這群人也很會說,爭先恐後的褒獎洛陽貶低關內。洛陽多好啊,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皇上面向洛河,地形不比長安差呀。關內有啥好的,秦國建都關內不是也就兩世而終?周朝在洛陽建都可是七百年的國祚呢。

讓群臣這麼一爭辯,劉邦更猶豫了,婁敬說的有道理,群臣說的也的確讓人無法反駁啊。婁敬的觀點就如暴洪中的一葉孤舟,眼看就要被吞沒,一個支持他的人站出來了。這個人還不是一般人,在劉邦眼裡,這個人說的話比所有大臣的話還重要。

沒錯,張良開口了。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張良的身上,劉邦一看到張良的身影,便知道,都城在關內還是在洛陽,就看這個人怎麼說了。

張良沉穩洪亮地說道:「洛陽雖然有險固的地勢,但他地方小,不過幾百里,且土地貧瘠,敵人可以四面進攻。關中地區有崤山、函谷關、隴蜀山脈,土地肥沃連綿千里,南有巴蜀的豐富資源,北有草原可以畜牧,南北西三面都有險可守,只要東面一路鉗制住關東的諸侯就可以。如果諸侯安分不叛亂,可以通過黃河、渭河轉運天下的糧食,西上供給京都;如果諸侯反叛,可以順流而下,足以聚集運送糧草。絕對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的建議是正確的。」

不再猶豫的劉邦非常開心,給婁敬賜姓為「劉」,授予郎中一職,稱號奉春君。別看郎中一職不是什麼大官,但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可以說是皇帝的私人智囊,以劉邦的性格,絕對虧待不了身邊的人,可謂前途無量。

劉敬的觀點有了張良的支持,劉邦便下定決心,不管你們有誰反對,這都城遷定了。為了讓群臣不再想辦法組織,當天劉邦就帶著隨從前往關內。群臣一看皇帝這麼任性,那也沒辦法了,咱們大臣要跟著皇帝走啊,皇帝都走了咱們還留在洛陽幹啥,便紛紛啟程前往關內。

咸陽經過多年戰火已經是破敗不堪,不適合在繼續做都城了,於是就要重新選址。經過一番考察,劉邦決定在離咸陽十里的「長安鄉」建都,當然以後都是要成為都城的地方了,就不能帶個「鄉」字了,從此長安鄉更名為「長安」,寓意「長治久安」。長安、咸陽這片地方,此後一千多年便成了中國的標籤之一,成為數朝都城,更因「秦漢隋唐」四朝,成為中國的第一古都。

不過建立新都也要花費一些時間,這不是一兩個月就能搞定的,也不是搞個豆腐渣工程就能湊合事的,所以劉邦決定在秦朝舊都櫟陽暫住。

其實不誇張的說,劉敬的建議,張良的支持,劉邦的決定,影響了中國千年的走勢,您若是不同意,先不要急著噴,習主席都說了,要和而不同,且聽鄙人慢慢闡述。

一個國家選都這件事,要考慮很多因素,地理位置,經濟條件,迷信的古人還要看這個地方是否有王氣。可以說在漢朝的時候,長安絕對是最理想的都城。

第一,糧食問題。當時漢朝的生產力還不如後來的唐宋,商業也沒有唐宋發達,更沒有雜交水稻和拖拉機,而肥沃的土地可以保持都城的溫飽問題,不論是發兵進攻還是據城防守,兵糧的問題是不用愁了。那會中國人口還沒有那麼誇張,糧食勉強跟的上人口,也就不用什麼「把人口降下去,把經濟搞上來」那一說。當然,到了隋唐開始人口增長的厲害,長安雖然在各方面還是優勢突出的都城,卻也明顯不夠用了,連後來唐玄宗都時常因為糧食問題跑洛陽去,加上洛陽作為天下中心,交通發達。洛陽便漸漸有超過長安的勢頭。不過仗著隋煬帝的大運河,長安依然是難以撼動的國都首選。

第二,地理問題。冷兵器時代地理形勢非常關鍵,常常能決定勝負。長安四面環險,絕對的易守難攻,讓許多叛軍望而卻步給了動亂時候的帝國喘息的機會。並且古時候中國的敵人主要在北方,秦漢漢有匈奴,隋唐有突厥。而漢朝的時候西域各國更是反覆無常,經常叛亂,使後來的絲綢之路不能暢行。長安地處西北,不論是消息的傳遞速度還是軍隊的支援速度,都是非常快的。當然到了唐末宋初開始到明朝,西部倒相對穩定,東北方的女真、契丹等民族成了中原大患,長安的優勢便微乎其微了。但在當時,西北的威脅遠遠超過所有方向。

第三,輻射問題。一個國都的設立還要考慮到經濟輻射和政治輻射的因素。東漢時期劉秀在洛陽建都,直接導致西北經濟衰落。以及後來董卓、馬騰之輩紛紛做大,羌族等少數民族叛亂中央政府無暇顧及。自古經濟中心都在東部,首都建立的西部才能用輻射的影響力將東西經濟持平。比如前一陣很多人還謠傳要遷都中部,這是不可能的。如今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南方,想要儘可能平衡南北,首都就一定會在北方,否則今天的北方就如東漢時的西部,經濟堪憂。

後來穩定絲綢之路,將匈奴打到遠遁漠北,都城長安都有很大的功勞。

如今也論功行賞了,首都也定了,劉邦終於可以坐下來喝口水休息下了。結果劉邦屁股還沒坐熱呢,又出事了。

燕王臧荼造反了,劉邦就一個「你在逗我」的表情。臧荼還以為真是天高皇帝遠,自己就能佔山為王了。何況如今天下平定無戰事,人們都不想再打仗了,臧荼不趁楚漢的時候搗亂偏偏要在這個時候找事,也是註定死路一條。

臧荼趁著大家沒有防範,很快的就攻下了代地。劉邦這邊也迅速集結兵馬東去平叛。在劉邦眼裡,臧荼只不過是個跳樑小丑,所以劉邦沒有叫任何幫手,自己帶著嫡系部隊就直奔臧荼而去。

如今的漢軍已經是身經百戰,在中原大地上難尋敵手。沒用多久就活捉並處死了臧荼,然後派樊噲去剿滅代地的叛賊。平燕戰爭或許太過輕鬆,史書都懶得過多記載。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年臧荼受韓廣之命援趙,臧荼卻朝秦暮楚跟了項羽,後來又殺死了自己的前任君主韓廣,最後不報項羽的分封之恩又轉投了楚國死敵劉邦。做了一生的牆頭草,最後還是免不了被當羊宰。所以說啊,做人還是有底線的好。

雖然平定臧荼的反叛沒有費什麼力氣,但是劉邦還是有所感悟。自己在最西邊,燕地在最東北,如果不派個自己最親信的人,恐怕會時常有叛亂,這麼遠的距離要是隔三差五的跑,非要跑斷腿。劉邦看了一圈自己的嫡系們,論跟自己關係最親密的,又有能力的,盧綰是個很好的人選。雖說盧綰不姓劉,但絕對是自己人,跟自己親兄弟沒有任何區別了,單從感情來講,無一人能比。自己的發小,用起來放心。於是劉邦跟盧綰說:「你也不用當太尉了,就當燕王吧。」

此戰過後,劉邦也開始明白。這些諸侯王(除盧綰外),畢竟是外人,如果不徹底剿滅,就算自己在世的時候不搗亂,也會在自己去世後叛亂。 所以如果想傳祚千秋,就必須除掉這些人。

殺了臧荼後,劉邦便率軍返回了洛陽。期間還有個小插曲,就是項羽的舊將利幾又起兵謀反,已經被封為潁川侯的利幾因為看到開國後劉邦殺了不少楚國舊臣,這個利幾就很害怕。也不經謀劃,也不看看自己手裡有多少人,就一個信念,「不慫就是干」,最後被劉邦乾死了。

那接著說劉邦為什麼回洛陽不回櫟陽?一個原因是劉邦想探望一下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當時長安還未建好,所以劉太公暫住在洛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洛陽離著所有諸侯王都近,劉邦沒有拖延症,準備立刻收拾下一個諸侯王。

至於先收拾誰,劉邦已經有了打算。


推薦閱讀:

西漢開國功臣表
西漢官制
【西漢篇】第十篇·太上皇所屬·郎中·廣平侯·將軍薛歐
俯瞰陝西漢中油菜花海【極品美圖】
西漢最荒唐的皇帝,為討美人歡心,親手殺死自己兒子!

TAG:西漢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