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2/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一百零二頁,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或者從當中看,從當中看好了:

  「肇公注曰」,這是僧肇大師的註解,《維摩經》的註解。「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這一小段裡面,經文,『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這是證三果的,『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這是證阿羅漢果的,小乘人得的利益。九十八結漏就是見思煩惱。三界見思煩惱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見惑八十八、思惑八十一。阿羅漢斷思惑,這是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意得解脫,就是心開意解,成阿羅漢。下面念老給我們說,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可見經中法眼凈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法眼凈是阿那含證得的,諸漏已儘是阿羅漢所證得的,得小乘利益。

  下面,「或問」,或者有人會提出問題,「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這個問題,我們相信有很多人有這個問題,決定不是少數,聽這部大經,為什麼會得小乘利益?小乘在極樂世界有沒有?經上常有菩薩、聲聞,怎麼會沒有小乘!實際上這些小乘全都轉小為大,他還帶著小乘的習氣,所以說他作小乘。下面《凈影疏》,就是小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義疏》裡面說得好,解釋得好,「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原因在這個地方。在小乘教裡面薰習的時間太長了,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斷掉的,所以帶著濃厚的小乘習氣。他依舊是信願持名,往生凈土。也不錯,他們往生的是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還沒有到這麼高的境界。

  可是我們知道往生的人,本人是這個境界,人天的境界多。我們去往生,人天境界、二乘境界,無論什麼樣的境界,甚至於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四十八願裡頭說,只要認錯,知道自己錯了,後不再造,只要能夠懺悔,真正生起信願持名的大心,阿彌陀佛全都攝受。就是說,在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他,甚至於十念都能往生。這是說這個法門,真正是究竟圓滿、無比的殊勝。到極樂世界,彌陀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人天往生是阿惟越致菩薩,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都是地獄罪業,無間地獄罪業,一念懺悔,一念回心,都能往生,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那這些須陀洹、阿那含、阿羅漢,這些人往生,就不必說了,當然也是阿惟越致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平等法,阿惟越致是平等法,十方佛土沒有,一切法門也沒有,所以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下面一段講「大乘得益」。這裡頭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得不退轉」。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右段」,右面這段經文,「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不退轉』,是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他的智慧善根福德天天增長、天天進步,「不更退失轉變」,他不會退失,他不會改變。「不退轉」,我們也有參考的資料,這是從《佛學大辭典》節錄下來的。「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下面分開來給我們說。「此三不退配於菩薩之行位,依諸宗而異」,每個宗派說法並不完全相同。「據法相大乘,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雖識觀成就,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謂之位不退」。這個地方所講的十住,是別教十住位,不是圓教。圓教初住菩薩就是阿惟越致,三種不退都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第一個位不退,一般都是講的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在這個地位上,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佛教初學為方便起見,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就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見取見,第四個是戒取見,第五個是邪見。所謂見,見解上的錯誤,你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看錯了,叫見惑。見惑斷盡就證初果,地位雖然不高,他是聖人,他決定不會再退轉作凡夫,叫位不退,聖人的果位不退。那這些修行人,實際上有沒有退?有退,進進退退。但是他退,最低的地位,就是這個位不退,他只到這為止,不會退到凡夫。也就是說,他走到四果,也許退下來了,他退到初果,不會再退了,這是他的底限。說起來好像不難,做起來真不容易,幾個人能把身見破除,這就難了。什麼人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這一關不能突破就是六道凡夫,這是佛的名字弟子。名是什麼?有名無實。初果以上,小乘,初信以上,大乘,這是如來真實弟子。就好比一年級,正式是一年級的學生,入學了。我們一年級還沒有進去,這是幼兒園,不算正式學生,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凈宗的可貴。我們要沒有凈宗,這一生能夠證得須陀洹、證得初信位能有幾個人?換句話說,都不能成就。

  初果、初信菩薩地位不高,剛剛入門,他叫證果。大乘教裡面我們學過,如來正法住世,什麼叫正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就叫正法。證得初果也是正法。如果連初果都沒有,初信位的菩薩都沒有,那就叫像法,不叫正法。如果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不能夠依教修行,當然更不能證果,這叫末法。末法有講、有聽的,不能行了。如果這個地方,講經的沒有了,聽經的沒有了,這叫滅法。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個說法好。那凈土宗,凈土宗往生就是證果。那我們就可以說,凈宗道場就是正法道場,為什麼?有人往生,往生是證果。有講經,有聽經,有修行,有證果的。世尊末法九千年,九千年當中正法住世只有這一門,其他的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證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第二種,行不退,行是菩薩行。菩薩四攝六度,教化眾生,眾生不聽,不但不聽,眾生還毀謗,還羞辱、批評。菩薩看到這個樣子退心了,還是退到阿羅漢好,眾生太難度了,這叫行退了,菩薩行退了,也很多。不聽話,不好教,算了,不教你了,我先自己成就。凈宗裡頭不少!看到這個情形,我先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不管你們了,你們教不聽,這行退了。第三種,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明心見性。三大類的煩惱都放下,見思放下是阿羅漢,塵沙放下是菩薩,無明放下成佛,這是無明放下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種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他全證得了,這是誰?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得到的。

  念老在此地註解裡頭給我們說,所修的功德善根、智慧福德愈增愈進,天天有增長、天天有進步,不更退失轉變。「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勤行是勤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我們凈宗學會早年在美國成立,我寫了一篇緣起,提出五個科目,做為凈宗學人修學的基礎。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凈業三福,我們要守定了,不退轉。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第二條「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第三條是「修十善業」。所以我們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看作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是凈業三福第一福。第一福是根本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就什麼都落空了。今天佛法衰了,人心壞了,世界亂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弟子規》沒有了,《感應篇》沒有了,《十善業》沒有了,就造成今天社會混亂、地球災變頻繁,就這麼來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由此可知,扎三個根重要,補習這一堂課比什麼都重要,真正要學佛,不從這紮根,不能成就。

  真正能往生的人,三個根沒學過,一生造作惡業,最後念佛往生。有沒有這種人?有!他為什麼能往生?不要忘記經上佛告訴我們的,這個人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當中遇緣不善,糊塗了,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告他,把他宿世的善根,他得諸佛如來加持引發出來了,是這個原因。否則的話,《彌陀經》上一句話就講不通了,經上明明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臨終懺悔,一念、十念往生,他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是什麼?過去生中累積的,生生世世累積的,我們不知道,佛知道。他到臨終那一剎那才放光,善根福德現前,得佛力加持,不是偶然的。

  那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供養無量諸佛?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有可能。從什麼地方看出來?你聽到這一個法門,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聽到《無量壽經》,你能夠生歡喜心,這可不簡單。你看多少人聽這個經,他不但不生歡喜,他還要毀謗,恨不得把這個經全燒掉,有,有這些人。我們能生歡喜心,這就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逐漸往外透了,這是很好的信息,說明我們跟凈土有緣,跟阿彌陀佛有緣。如何把這個緣大幅度向上提升?真信真願,一向專念。那就是把過去生中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凈宗的種子、阿彌陀佛的種子,大幅度向上提升,你就決定得生。記住一句話,世尊常說,大小乘經裡頭都說,叫「一切法從心想生」。凈宗念佛成佛這一法不例外,也是從心想生,所以信心要堅定,決定不懷疑。

  今天早晨有同學要到台灣去,我告訴他,你到台灣勸導大眾專念阿彌陀佛,不要想災難,把災難這樁事情,從你意識裡面把它清除掉。從心想生,心想災難,災難就現前;心想彌陀,彌陀就現前;心想極樂,極樂就現前。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為什麼不想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去想什麼災難,不是自找苦吃嗎?這樁事情說的人多了,往後愈來愈多,決定不受影響,我們災難就免除!他有災難,我沒有災難。我的能量要是超過他,他沾光,這地方沒有災難。我的能量不如他,災難還是有,災難雖然沒有化解,災難減輕了,這是決定可能的事情。今天首要的就是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中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極樂世界,不在心外。這個說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密切的關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是我們心生心現的,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所以對於往生凈土、親近彌陀沒有絲毫懷疑。一心讀這部《無量壽經》,聽這部經的講解,放下萬緣,一心皈依阿彌陀佛,皈是回頭,依靠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薩。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念佛不退、勤行不退」。我們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我們行動的標準,跟我們傳統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完全相應,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我們的心住在道上,我們的行動也在道上,這個道是菩提大道,中國人所講的聖賢之道。我們的心安穩,沒有任何憂慮,沒有操心的地方,心安,理得到了,理得到了,心就安了。「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我們經上講的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

  「本經中雲住不退轉,下復雲得不退忍,均據《唐譯》」。五種原譯本。經文從哪裡來的?《唐譯》本里。「至於《魏譯》則只雲得不退轉」,沒有說得不退忍。「凈影師疏曰: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愿求,故得不退」。這部經真的好!講得詳細、講得明白,讓我們智慧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夠聽明白,也能夠聽懂,這真是稀有難得。聽到阿彌陀佛,這個老人的歷史、老人的淵源、老人的心愿、老人的勇猛精進,參訪諸佛剎土,考察諸佛剎土裡面一切莊嚴,取長舍短,總結成四十八願。從四十八願,從無量劫修行功德之中,流出了極樂世界。以極樂世界來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在這個好環境裡頭成就他,一直到究竟圓滿成佛。我們都看到了,不再懷疑了,一心歸命,堅心愿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得不退。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聞此多益」,利益太多了。「誓欲濟度」,也發心跟阿彌陀佛一樣。「名誓自庄」,這是誓願自庄,自己莊嚴自己。「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三種不退同時得到。「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一到極樂世界,得佛加持,就有這個能量。這個能量不僅《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講,《觀經》講,其他大經大論附帶說的很多。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分身無量無邊,同時到十方世界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供佛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這是自利。同時又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在十方世界教化有緣眾生,一個不漏。見聞歡喜就叫做有緣。從理上講,一切眾生跟我們本來是一體,哪有沒有緣的道理!這是緣,決定有緣。

  那現在有些眾生看到我們不歡喜,說話他不相信,他不聽,這又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決定是習性造成的,不是本性。《三字經》上說,「性相近,習相遠」,過去生中遇到過,我對他不好,他對我也不好,這麼個緣。今生又碰到了,老習氣現前,還是看不順眼。但現在我們學了菩薩,我們懂得了,懂得這關係要改進,決定可以改進的,為什麼?跟我有緣,用四攝法改進。四攝的攝就是攝受眾生,如何令一切眾生看到我生歡喜心,聽我說話就相信,騙他,他也相信,四攝法管用。四攝法裡面第一個是布施,這個布施跟六波羅蜜布施的目的不一樣,這個布施的目的就是令他生歡喜心,他的事;六度的布施與他不相干,與自己,把自己的慳貪心舍掉,目的在此地。菩薩六波羅蜜舍自己的慳貪,四攝法的布施目的是讓他生歡喜心,不一樣。

  接著愛語,言語柔和,做錯事情也不需要責備他,用軟語去勸導,心服口服。我年輕的時候有個毛病,坐的椅子是靠背椅,這個身體仰下去,那個椅子前面兩隻腳離地了,習慣。這個毛病,彭孟緝先生把我改過來了。我在辦公室好像是看報紙,我們工作不多,我也是這種姿態。他從背後來了,看到了,拍著我的肩膀,我一回頭,他是長官,來了,趕快站起來。告訴我,非常柔軟,這個姿勢不好,你容易跌倒,翻過來會受傷。你看看,和顏悅色的,我就接受了,毛病就改掉了。他如果教訓我一頓,罵一頓,不服,我還是要翹,翹得更高。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他有德行,他對於部屬愛護,看到過失,不是狠狠教訓一頓、罵你一頓,不是的。說出來是替你著想,我們心服口服,永遠改掉,再也沒有這個錯誤發生。這種叫愛語。下面利行、同事。同事,我們今天可以這樣解釋,同甘苦共患難,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對方心服口服,互相照顧、互相依靠,成為一個和合的僧團。和合僧團是要有佛法理論做依據,它不是偶然的。

  所以弘誓功德以自莊嚴,這八個字講得好。「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這個經文上用的是住不退轉,這個字是《唐譯》本的原文。「涵義稍深。但不妨仍引《凈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凈影疏》裡頭所說的意思淺,我們能懂,我們能學,我們能得利益。弘誓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大誓願。功德,功是功夫,修行要真功夫;德是性德,經上所說的,全是性德的流露。我們說得淺一點,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遵守而不違背,這就叫德,這就是功德。以這個功德莊嚴自己,這個人是個有德行的人。在佛法裡面,凈業三福是德,六和是德,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經中所說的是道,我們依照去修行,它就是德。德什麼?我得到了。三福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沒做到,你沒得,要做到。六和敬,我做到了,我得到了。我們凈宗學人修六和敬,只要真正把三福搞懂、搞明白了,起心動念不離三福,不離六和,不離三學、六度,不離十大願王,那叫真正六和敬,六和的僧團出現了。這個東西沒有落實,不叫六和敬。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一定要學。這大乘第一個得不退轉的利益。

  第二,「得不退忍」,這是功夫高的。大乘差別很大,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都是大乘。初信位菩薩也是大乘,沒有得不退忍,前面講不退轉,得到了。不退忍,通常講七地以上。我們看註解,『忍』者,忍這個忍字怎麼講,「《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用智慧的心安住在法上。我們學凈宗,我們安住在什麼法上?我們就安住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上,這就是法,是真實智慧的安住。智慧是什麼?不動搖,你明了,不是迷信。什麼都不知道,你安在什麼?人家勸你,還有好的,比這個好得多,這個不行,又動搖了,學別的去了,這就是沒安住。要安住於法,這叫忍。這定了,不動了。

  就像《觀經》上所說的,《觀經.上品上生章》,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說你現在學這個法門,有一尊阿羅漢來教你,說他有更好的法門,比這個法門高,你要不要跟他學。你心裡有主宰,我不跟他學,這個法門佛教我的。說你遇到一尊菩薩,大菩薩來勸你,菩薩有微妙法門,高過這個法門,你也不接受。最後佛來了,佛說我還有更高的法門,比這個還快、還穩當,你也不接受。到最後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說,我還有比這個更容易、更快速、更穩當的方法,也謝謝阿彌陀佛,我就這一法就夠了。這叫慧心安法,不再動搖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什麼力量也不能改變,那這個就叫做忍,這叫不退忍。

  「又」,這個又就是《大乘義章》第十一卷裡頭有兩句話,「於法實相,安住為忍」。前面是「慧心安法,名之為忍」。當然還是慧心,沒有智慧是不行的。慧心是什麼?對一切法的實相明白了。實相是什麼?體是真空,相是妙有。真空,是說它沒有現象。體,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不是物質,沒有精神現象,它不是精神,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不缺。換句話說,惠能大師開悟講的這個五句話非常好,把實相講清楚了。換句話說,能大師真正安住於實相,這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五祖衣缽就傳給他。第一個是自性清凈,「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從來沒有染污,現在也沒有染污,未來也不會染污。所謂染污是妄心,不是真心,是你的假心,這個東西有染污,真心沒有染污。那我們就要知道,清凈平等覺是本有的,只是迷失了,迷而不覺。今天我要覺悟了,覺而不迷,清凈平等覺就現前,那就成佛了。假的要舍掉,不要放在心上。我們今天只承認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是假的,這就行,這就能生極樂世界,這就能見阿彌陀佛。什麼都可以放棄,都可以不要顧慮,得到阿彌陀佛就得到一切。

  能大師第二句話說,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對這個要承認,要肯定,要不懷疑。這句話說的什麼?沒有生死。人在世間最害怕的就是生死,沒有生死,不生不滅,這是自性,這真正自己。生死是什麼?生死是假相,身體,身體假相,它有生有滅。而且生滅不稀奇,因為它剎那生滅,一秒鐘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沒發現。所以人從生到死,假的,真正給你講生滅,一秒鐘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個生滅在相續,前念滅,後念又生。人死了,念頭滅了沒有?沒滅,不知道到哪一道又去找身體去了,他迷惑顛倒,到處跑。看到有緣的,什麼緣?有恩、有怨、有債,這都是緣。這種緣重的,他就注意了,他就投胎了。沒有緣的?沒有緣,沒看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緣就看見,就看到光,這叫投胎。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投胎?習氣。

  經教、古大德都說,我們要記住,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你來投胎,怎麼投胎的?沒有別的,就是愛。男的來投胎,愛上他媽媽;女的來投胎,愛她的爸爸。這麼來的。他要不愛,他不來投胎。都是過去有恩、有怨、有債務,所以碰到了,他就見到,他就見到光,他就來了。那個時間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他來投胎。一入到胎裡面去,就迷了,迷失自性。實際在胎裡頭,還是非常靈巧。為什麼?母親起心動念他知道,母親言語造作他知道,這就是古人重視胎教的道理。這個嬰兒在胎胞裡頭,他一切的感受要是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這個小孩接受正氣,將來生下來好養,聽話。生下來之後要看一千天,要看守他,一千天不可以讓他看到負面的,不能讓他聽到負面的,不可以讓他接觸到負面的,那個根就好。從胎胞裡頭到出生一千天,就是三歲,古人說,「三歲看八十」,三歲的根紮好,他八十歲不會變,那個根有力量。現在人沒有力量,現在人像小草一樣,風吹兩面倒。那個根深的人,他不動,怎麼吹,他也不動。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不怕死,知道什麼?沒有生死,生死是迷惑顛倒眾生的錯覺。

  我們今天學佛,目標定在極樂世界,天天想佛念佛,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來生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了。我來生就跟誰?跟阿彌陀佛去了,這絕對正確。那我得感謝釋迦牟尼佛,不是他介紹,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跟阿彌陀佛關係雖然非常密切,不知道、不認識,把他看作外人。佛做了這麼詳細的介紹,這樣懇切的介紹,我們明白了。我們真正修行,我們真干,這一生心定了,就是極樂世界這條路,不再改變了。一心一意,放下萬緣,決定成就。幹什麼事情,到極樂世界以後再說。學法門,成佛道,度眾生,都到極樂世界以後。到極樂世界我能分身,有多少眾生得度,我分身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身跟著他,有這個能力,現在沒有能力。到極樂世界去學本事,把自己自性智慧找回來,德能找回來,相好找回來,自己找回來之後,才可以幫助別人找回來。所以「於法實相,安住為忍」,說得好。

  「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也」。《智度論》對無生法忍的解釋,安住在無生,就是一切法沒有生滅。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所產生的幻相。無論是意念的現象,我們今天講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統統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里發生的。這麼短的時間,說老實話,我們根本看不見、聽不到,我們六根的能力趕不上。連念頭都不行,我們念頭也不知道。這迷了,完全迷了。這種極微細的現象,什麼人才能看見?大乘教佛常講八地以上。那我們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佛高過八地,八地上面九地,九地上面十地,十地上面等覺,等覺上面是佛,高好多個位次。現在怎麼?現在完全不知道了。

  這個現象,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在我面前,就在我周邊,就在我上下,億萬年來,它沒有間斷過,前念滅,後念生,念念都現什麼?念念都現一切萬法,都現法界虛空界。惠能大師看到了,他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能生萬法一句,這一句就是他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現象。整個宇宙就這麼生的,沒有什麼進化,那是假的,講不通,這種生法叫一時頓現。實在講,就像我們的幻燈片,打在銀幕上,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這個先出來,那個後出來,沒有,一時頓現,所有一切現象沒有一個例外。這種現象,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心就定了,自然就不動。這個定是什麼?放下。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起心動念放下了,煩惱放下了,雜念放下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住心一處。佛教給我們這個住心一處的方法,極妙,教我們就住阿彌陀佛。住別的地方住不住,才住,又跑掉了;住阿彌陀佛好,就住在阿彌陀佛一處。所以安住於無生法理,而不動心,這叫無生法忍。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安住在無生法忍上,因為他見到了。

  「可見忍者,即安忍,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不會再轉一個念頭,他就是一念。「准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無生法忍就是三不退裡頭的念不退。這裡說了,「蓋不退有三」,第一個,「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菩薩所修證的地位,只有向上提升,不會退轉。「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八萬四千法門,行法各個不相同,你到這個境界,你就不會退轉。第三個,「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正念是無念,有念都是妄念。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例外,阿彌陀佛是正念,不是妄念,這個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解釋,無量光、無量壽。光是講空間,無量無邊,壽是講時間,時間跟空間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你完全能夠通達明了,這叫阿彌陀。

  能通達、能明了嗎?能,那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外頭學的。外面學習的,不能理解、不能明了,而且還帶了許多錯誤概念在裡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跟個老師學,老師是凡夫,你學的是凡夫知見;老師是個外道,你學了外道的知見。為什麼跟佛學可靠?佛是自性知見,佛的自性跟我自性是一不是二,這就叫正,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用什麼方法得來?佛教給我們放下,放下障礙,正知正見就恢復了。正知正見就是般若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智慧,無所不能是德行,萬德萬能,障礙除掉就現前。

  所以下面說,「《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這真的,見思,把見思煩惱放下,見思是執著。照佛學這個名詞,見,我們說這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放下了,這就是須陀洹,這放下之後,他永遠不會退失。身是假的,諸菩薩、聲聞知道,借假修真,我借這個假的身體,我修真性。性在哪裡?性就在假身裡頭,不在外頭。我們這個身體哪一部分是真的?眼能見是真的,耳能聽是真的,六根這個作用就是真性,所以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它都叫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講的修行方法,「舍識用根」,識是假的,識是分別。我們今天用這個眼,沒有用見性,用眼識,眼睛看到就喜歡分別、喜歡執著,執著是用第七識,分別是用第六識。我們不用六、七識,能不能見到、聽到?能。雖然看到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聽到了,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外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不一樣。見色性、聞聲性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人。你不問他,他如如不動;你一問他,立刻回答你,他所看到什麼,他給你講,清清楚楚。給你說的這些話,沒有通過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是自性的回應,如來說法。降一等,法身菩薩說法,都是從自性流出,沒有通過八識五十一心所。通過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全是假的,這妄心。

  凡夫、十法界的都用妄心,實報土的人都用真心。用真心,我們稱他作聖人;用妄心,我們稱他作凡夫。六道是凡夫,四聖法界也是凡夫,在佛法稱他們作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我們是六道以內的凡夫。外凡比我們高明,為什麼?他們聽話,他們依照佛的經教去修行,修得很不錯,修得很像佛,還不是真佛。什麼原因?他還是用妄心。他用真心,他就成佛了,凡聖差別就在此地。「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他不會退到二乘。那一些凡夫,迷惑顛倒的凡夫,你去救他,好心幫助他,他用噁心對待你,他不接受,他反抗你,你還是不退心,這叫行不退。為什麼你能夠做得到?因為你知道他本來是佛,他迷得太深了,你會有同情心,你會生憐憫心。像小孩無知,又吵又鬧,不聽話,從小沒把他教好,任性,養成了任性,得原諒他,還是有耐心去照顧他。現代的人丟失傳統文化兩百年了,丟失大乘佛法也是兩百年了,你今天給他講真的,他不能接受,這是正常現象。一定要生憐憫心,不可以遺棄他,算了,我不教他了,這個不慈悲。阿羅漢,這是小乘,真的放棄,沒有這個耐心。大乘菩薩有耐心,依舊不放棄他,這叫行不退。

  《妙宗鈔》,《觀無量壽經妙宗鈔》,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依照《觀經》修學的方法,臨終時念佛求生凈土,天台宗的大師,給後人做榜樣。《華嚴》,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乘圓教。這些大德們,最後都給我們示現念佛往生凈土,功德不可思議。伏斷塵沙,伏斷是兩樁事情,先是伏,伏是定,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最後是斷。什麼人伏?阿羅漢是伏見思煩惱,習氣沒斷。辟支佛斷了,辟支佛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掉了。阿羅漢只斷見思煩惱,習氣沒斷,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比,辟支佛斷了,習氣沒有了,阿羅漢有習氣,就是伏。那辟支佛修什麼?修伏塵沙煩惱。伏住了,辟支佛升級,升到菩薩。那菩薩的功夫?是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這就是菩薩。塵沙煩惱習氣斷了,菩薩就成佛了。

  十法界裡面的佛,他修什麼?他破無明。無明煩惱破了,十法界的佛升級了,離開十法界,到實報土,《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的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這個東西很難斷,沒有方法斷。如果你想有個方法,你起心動念,你退轉了,所以在這個境界里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就是隨它去,時間久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只劫。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是要從圓教初住開始說。圓教初住以前沒算進去,如果把那個以前加進去,叫無量劫。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一天算起,三個阿僧只劫,無始無明習氣自然沒有了。

  所以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統統都是無始無明習氣還殘餘著,厚薄不一樣,愈往上面去愈薄,愈往下面愈濃。但是這個習氣對於你參訪十方世界供佛聞法不障礙,你應化到十方法界普度一切有緣眾生也不障礙,就障礙你入常寂光,就障礙這個,你入不了常寂光。所以等覺菩薩把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就不見了,好像作夢醒過來了。這醒過來是什麼境界?常寂光,他就入常寂光。入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現象,你的身心一片光明,跟一切諸佛如來融化成一體。就像房子里的燈光一樣,十幾盞燈光亮起來,光跟光融在一起,你分不開是哪個光。可是怎麼樣?每個光雖然融合在一起,還是各是各的,你關一盞電燈,這光沒有了,關那一盞,那一盞沒有了。你看相融相即,它還是有差別。但是這一融,我們能理解,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相好相同,沒有一樣不相同。不現相,完全相同,現相就不一樣了。這是什麼?這是真身,這是本性,性就是身,一切眾生的真身跟一切諸佛的真身是一個身,就是一片光明。

  常,永恆不滅,寂是清凈不染。所以常,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五句話里的第二句,「本不生滅」,這是常。寂呢?寂就是他說的第一句跟第四句,第一句「本自清凈」,第四句「本無動搖」,它不動,不動就平等,清凈就沒有染污。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具足。從理體上看,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現相。末後一句,「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自性是空寂,沒相。所以萬法從哪裡來?空中來的。這空中是性,不是空無,空無不能生萬物。所以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生萬物叫妙有。妙有是什麼意思?記住,這個有,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它的有。換句話說,一秒鐘它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在這麼快速的速度之下,生滅的相不可得,我們不知道,所以叫不生不滅,生滅跟不生滅劃成等號了。真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個現相,好像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我們沒有看見,眼睛張得再大,也沒有看見。這個道理要懂,然後我們慢慢才能契入境界。

  「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這是天台家給我們講三種不退。書讀一遍,決定不行。我過去在台中學佛,我的標準是十遍,不是讀十遍,是講十遍。講十遍,算這個東西我學成功了,這門功課行了,再換一門。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半生不熟,不是自己的,要熟透。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薰修幾百遍、幾千遍,不一樣,他開悟了,他得定,他開悟。一開悟,一切法沒有學的,全通了,那才是真正的可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布施應如何發心? 中國佛教凈土網----索達吉堪布講述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三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二一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八集)
(轉)怎樣才能不退轉?怎樣才能往生凈土?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