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讀史明智?極無見地薄伽梵智及維摩詰師尊Hobart?FM?96.1...
2012年11月3日下午9:09公開 累積瀏覽 0 0
2012.11.03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2012.11.03
Hobart FM 96.1
聖密龍講聖示
讀史明智
廣播電臺:
我們今天很有聖緣,請到 薄伽梵 師尊來到我們電臺廣播上來作聖密龍講的聖示。 薄伽梵 師尊您好,阿彌陀佛!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
廣播電臺:
在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入滅後,很多教內、教外的人士,對 大聖 佛祖的弟子中間發生的所謂教義上的〝分裂〞有很多不同的認識。今天, 薄伽梵 師尊以這一個問題,對收音機旁邊的聽眾有在〝超越界〞意義上的教導。
恭請 薄伽梵 師尊為我們作聖示。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各位聽眾大家好!
上次聖密龍講是聖密龍講開講以來,第 200 次;而這一次,就是 201 次。
對於 10 月 27 號、 28 號兩天的聖密龍講,許多聽眾、行者,甚至有法師寫來了一些感想和體會。
有的就請教說:
「在《異部宗輪論》中間,〝大天五事〞也有提及;好像在 27 號、 28 號的聖密龍講中間,卻沒有聽到這一件事。〞
〝大天五事〞這一件事情確實是需要好好地討論的。
聖宗 薄伽梵 至極 Vimalakirti 凈悟老法王,祂對〝大天五事〞,以及關於〝僧團分裂,而在宗下又是稱為大團結、大和諧、大進步〞,有重要的聖密龍講開示。正因為此,我們將會有專題地討論〝大天五事〞,從而也專題地討論:
是〝大團結〞還是〝大分裂〞?
是〝大和諧〞還是〝大諍紛〞?
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是以宗下〝超越界〞的觀點來看,不是以〝不二法門〞的高度來觀照,那可能就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但是,我們還是要暫時地按下不表,先來朗讀幾篇有代表性的體會文章──特別是唸一些法師寫來的文章:
「首先,弟子感恩 師父聖賜了這兩次聖密龍講聖示。弟子理解,這是 師父在繼〝曼荼羅〞的教法、《足本經》、〝薄伽梵〞聖義解密,而又開始地,又一次為〝聖教回歸神州〞而作的聖法鋪墊,也是具體地解答了一些眾生的提問。
從弟子個人的理解,弟子覺得《足本經》〝薄伽梵〞聖義的闡釋,其實就是〝不二聖境〞,其實就是〝至極無見地〞,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加以闡述。而在《大藏經》中,正是了義佛法所宣導的究竟境界。
在關於〝道德〞的問題上,了義經中,其實不妨取消所有〝對待〞,回歸宇宙本然的認識。
所以,弟子其實很驚訝,有人會擔心 師父對《足本經》解密,可能引起佛教界的爭論。
但弟子後來也想,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眾生的需要。而且在教界,確實也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對了義佛法的宣導,確實是非常地不夠;對佛法的基本原則也宣導得不夠。
師父的每一次講法,都是最直接地體現了佛法的真諦,就是所有的法皆是因緣而起,為了解決眾生的煩惱,幫助眾生去除執著的一個方便,而以此為緣,這個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恰恰是針對中國教界現實存在的一些可能性的預測和引領。
在 師父的聖示中,弟子瞭解到,對於佛教歷史中,〝部派佛教〞時期各流各派的形成,是有著翔實的歷史記載。這些記載,說明了〝部派佛教〞的時期,〝大眾部〞與〝上座部〞的分裂,以及各流各派的形成和差異。
師父聖示到,《異部宗輪論》,為古印度 世友菩薩所撰。在漢譯《大藏經》中,是有三個譯本:
玄奘三藏法師的《異部宗輪論》、
鳩摩羅什聖祖 師所寫的《十八部論》、
真諦大師所翻譯的《部執異論》。
一如 師父所聖示,這些不同的譯本,其不同的題目,或許就已經蘊含著一個信息,那就是:
「有可能還存在著各位大師們對於《異部宗輪論》的論典內容,由於站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從不同的時空點、不同側面來加以認知和理解;並且希望以最簡明的方式方法、最簡明的語言來加以表述這部論典的內容。〞
也就是說,祂們各自認識,或者還有一點點細微差別。而作為論典,從祂的題目,我們也是可以得到許多關於論典本身內涵的瞭解。
師父的這一聖示,對弟子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令弟子明白,就是論文和報告的題目,也是需要非常〔嚴峻〕地抉擇使用。
師父聖示說:
「作為論典而言,我們對這部論典題目意義的掌握,當然是瞭解一部經、學習一部經、解釋這一部經的入門的鑰匙;有了這一個鑰匙,我們就可以由此而進入這部論的大門。〞
但綜合理解,上述三部同經而異名異譯的論典題目,弟子從其中得到了以下的信息:
一、論典所記載的是〝部派佛教〞時期的歷史和觀點;
二、〝部派〞時期,形成了許多不同而有差異的觀點及流派;
三、〝十八〞──當時形成了起碼〝十八部〞、或者〝十八部〞以上的流派,及其不同的〝十八〞和十八種以上相異的觀點。
四、〝執〞,就是〝部派佛教〞站在各個立場的教派、流派都各自執自己的立場、觀點,以提出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一些論點。
弟子理解,這裡的〝執〞應該是執持的執,是〝執持〞的意思;另一方面,還蘊藏著譯者的批評──正如 真諦譯師開篇所言:
「佛滅百年以後,弟子部執異損如來正教及眾生利益。〞
五、〝輪〞,佛教內部不同宗,像〝輪子〞一樣地轉動──「所謂的〝輪子〞那樣的轉動,就是相互的討論、切磋、交涉和辯論。〞
說明當時是有一些辯論的,但〝輪〞似乎是一個相對正面的評論。
六、〝論〞,很顯然,這是對這部著作的定位。
相對而言,弟子感覺上,似乎 鳩摩羅什聖祖的譯題,對當時的〝部派〞爭論和分流所持的態度,是最為平和的。
由此,弟子在想, 師父對〝分裂〞一詞的正面認識,是不是也是有這樣〝一脈相承〞的淵源呢?
師父聖示說:
「這裡我們所講〝分裂〞兩個字,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把它解密,要解讀它──它是佛教內部的〝大和諧〞、〝大團結〞的一種特別形態,是通過爭論,通過對教義、教法的爭論來確立這一教法的〝團結〞。但是,沿用世間法的觀點,就稱之為〝分裂〞。〞
當然,我們還看到在社會上,甚至在國際上,還有以下一種完全相反的評論,其中也有講到說:
「 佛祖(滅度)百年以後,祂的弟子們發生教義上的分裂。」
但是,由此有關的評論,就作出這樣完全相反的評論,說:
「教義上的分裂就意味著這一個宗教的滅亡。」
其實,並不是如此。〝部派佛教〞分裂以後──所謂的〝分裂〞,實際上促使了佛教的大和諧、大團結;實際上萌生了〝大乘佛教〞。
我們繼續唸這位法師的感想。他說:
「弟子很歡喜 師父的這一段聖示。從弟子個人的理解而言,弟子會覺得 大聖 佛祖的教法,最根本的就是要破除執著。
其實,我們一般而言凡夫的輪迴,其原因並非任何其它,其根本實在就是〝執著〞。
當然,更多時候我們是會把〝輪迴〞的原因表述為〝業〞;但弟子越來越體會到,佛法所闡述所有的一切,皆是〝無自性〞的。而一旦執著,無論是執著於什麼,乃至於我們所以為的〝善〞,〝業〞就是產生了。
當你不執著的時候,雖然也可以借用一個〝業〞的名言安立來表達,其實,實在不是一般意義的〝業〞。所以,在聖密宗就方便地設置一個假名安立,將它叫做〝聖業〞。而〝聖業〞的因,令我們得到〝寂靜涅槃〞的果;在究竟的意義上,甚至〝涅槃〞也是〝無自性〞的。
聖密宗的修行,是要站立在這樣一個立場來修行的;正因為此,所以聖密宗認為,〝定業〞可以轉。〝定業〞可以轉並非〝斷見〞認為因果關係不存在,而是要去除〝常見〞、破除對它的實執性。
正因為這樣,才有可能談到修行成佛。任何一種執著,其實都非常危險。
可以說,〝至極無見地〞完全合契於我們的聖祖 龍樹菩薩提出的〝八不中道〞,都是說明一落對待就是六識思維,而失去了〝聖識〞的真義;而生命的本來真相實在是: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但可能〝至極無見地〞也更強調了這不僅僅是一個教法名相,而更是一種事相修持;這是一種需要行者直趨而入的境界,並且〝八不中道〞其實是可以在《阿含經》中找到相對應的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的聖示。
《中論》中又說:
「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這是出自《雜阿含經301》。包括講到 印順大師也是由《中論》為《阿含》之通論;都側面地證明了 師父曾經聖示的:
「大乘教法都可以在《阿含經》中找到祂的源頭。〞
所以,〝至極無見地〞實在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的聖教。但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似乎佛法還是有一個抉擇的,還是會有〝符合〞與〝不符合〞的問題。但為什麼 師父卻說:
「分裂的結果是另外一種特別形態的和諧〞?
弟子回想起自己所學習過的佛經,裡面所記載的,都是 大聖 佛祖對於不同的眾生〝法不孤起,依境方生〞的聖法引導。
而以弟子的理解, 大聖 佛祖所說的所有教法,其實都是為了對治面前這一位眾生的執著。
為了幫助他破除某種令他墮落輪迴陷阱的根本,所以,面對於執著錢財的眾生,可能 大聖 佛祖賜予的解脫聖法,就是告訴他:
「佈施就可以成就。〞
而這一個眾生,因為去除了他的執著,也就證得成就了。
而面對所有的對境, 佛祖就會說:
「你要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無常、無我。〞
那是因為太多眾生,都是太執著於〝顯態世界〞,視幻化為實有。
又譬如,有的眾生聽聞了 大聖 佛祖的教誨──〝觀身不淨〞,但是走向了極端,變成了想要自殺;
〝觀受是苦〞,如果執著於其中,就變成了〝厭惡人生〞……等等
如同〝渡河之舟,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祖又會跟眾生講述相應的對治法門,包括戒律,也同理地因緣而制戒。但即使是對於同樣的對境,在〝別解脫戒〞中,是這樣制,在〝菩薩戒〞中又是那樣說。
在弟子心裡, 大聖 佛祖如此純粹地幫助眾生解除他們的執著和煩惱,所以在祂的教法中,非常明顯的一個情況,就是祂有時候對這一個眾生說此、有時候對那一個眾生說彼;對於同一個問題, 大聖 佛祖往往有著不同的引導。
如果不圓融〝小、大、密〞三階,也難以理解 大聖 佛祖到底希望眾生做什麼?這一些,在後來也成為一些人攻擊佛教的理由。
而至所以產生這一種攻擊,純粹是因為批評者並不理解 大聖 佛祖的大悲情懷,以及祂救渡眾生的浩如蒼窮的宏願,而用了哲學的、學術的眼光來評價 大聖 佛祖。
可看見到的結果是,永遠是〝攝僧〞而不能夠處置它的靈魂,也不會明白為什麼 大聖 佛祖會在講法五十年以後,跟祂的弟子說:
「我什麼法也沒有立。〞
換言之, 也就是 大聖 佛祖說:「我什麼也沒有說。〞因為 大聖 佛祖預見到了眾生最容易犯的執著的毛病,很可能也會在祂的言教方面產生;事實上,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是如此地無我,因為無執著,所以〝無窮大〞。
從祂〝極終善性的慈悲與智慧〞的大覺性海泊泊流淌的無量義、無量教法,滋潤眾生、光明眾生。
因而,弟子們追隨祂,祂也教導這一些弟子,慢慢地,僧團就這樣逐漸地形成了。
在祂涅槃以後,也形成了後來的《大藏經》;一如 師父所聖示的:
「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最初教導的教法,可以這樣講,祂是非常地樸素、非常地樸實;祂是比較少地具有宗教化的色彩。
甚至可以說: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在住世時期,並沒有教授具有宗教色彩的戒律,祂是比較樸素地教導祂的弟子怎麼樣做人。
正因為此,當時 佛祖為了管理好僧團所設置的戒律──所謂的〝制戒攝僧〞,每一條戒律的確立,也是很樸素的,也是沒有宗教色彩的。〞
如果,不會明白為什麼 大聖 佛祖會在講法五十年以後,跟祂的弟子說:
「我說法五十年,沒有立一法。〞
因為祂預見到了眾生,最容易犯的執著,很可能也會在祂的言教方面產生──從弟子自己來說,弟子會選擇修習大乘佛教、修習藏傳佛教、也修習聖密法,當然,也是有弟子自己的習氣和偏好在其中。
就好像多年前,有一位朋友跟弟子爭論一個問題,他覺得 師父的講法〝太不系統〞;譬如也沒有系統地講解一下〝中觀〞,所以,他會寧願選擇一個會跟他系統地講解《中論》的師父。
但是,弟子卻覺得,雖然 師父沒有這樣講,但是如果悉心地去體會,是能夠從 師父教育眾生的特點風格中,感性地體會到〝中觀〞的運用;這種活用《中論》會令弟子覺得受益更大。
當然,可能也是因為弟子實際上,自己原來就看過〝中觀〞的相關係統理論,所以就放下了他所具有的執著。
而對於 師父的講法,可能很多人會從內容的本身,感覺講得很好,卻不一定能夠體會到 師父這一種〝因緣設施〞所體現的〝中觀〞勝義。其實,會講〝中觀〞理論的人,未必會運用〝中觀〞理論,未必真的融入了〝中道〞;會用的人,卻一定體會到了其中的〝三昧〞,並且融入了祂。這就是根本的區別所在。
也因為此,弟子更為喜歡聖密宗提出的量身訂製的聖法授受、量身訂製的〝宗教過程〞。弟子會覺得這是更符合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的原宗旨的,事實上,也是更能夠令眾生解決自身所具的煩惱。
師父的〝聖言量〞,縦然平常地道來;細細地體味,也是會覺得非常地符合佛法的。」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聖密龍講暫時到此結束。明天再見。
廣播電臺:
很感謝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今天的聖密龍講聖示,我們期待明天繼續聆聽 薄伽梵 師尊的教法聖示。謝謝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研泉讀史【22】由「國姓爺」聯考及南明政權和鑄幣
※讀史鑒帝之二
※【燈下讀史】貪腐最能蝕民心
※【隨筆連載】一個人的張愛玲閱讀史 (二)
※《羅織經》的智慧 帶給我們職場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