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媽媽:寫給新手父母的又一封信

可以快速查看超過300篇原創育兒科普文章

經常有新爸爸和新媽媽帶著期盼來找我,每每接觸到他們焦急無助的眼神,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緊張和壓力——幾經周轉來找我,對於有些家長來說就像握住了最後一根稻草。

我不是一個熱衷於拋出數據的人,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沒有一組數據足夠完美到可以匹配你們的寶寶。但是看著茫然無措的新爸爸和新媽媽,我還是會謹慎又謹慎地給出一些數據,這些數據是為了讓你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有所參考,緩解你們因為一無所知而產生的無名焦慮——告訴你們最低不會低於這樣,最高也不會高於那樣,一旦偏離太多,你們就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就診甚至緊急就診。

關於網上問診(線上問診)我再多說幾句,有些科室可能還是適合線上問診的,但是兒科相對不太適合線上問診。兒科本來就是一個啞科,兒科醫生在臨床並不是僅僅根據家長的描述和實驗室的檢查來做出診斷的,更多是通過直接觀察包括查體解讀孩子的真實情況來做出診斷的。家長的描述在嚴重程度上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會在家長觀察描述時被遺漏,加上很多疾病的初期癥狀很類似,嬰兒月齡越小病情變化可能更快......所以,看家長們的網上留言提問,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瞎子摸象,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無知無畏耽誤了您的孩子。所以,大家的提問,如果看到了,能簡單回答的,我會直接回復你,不能簡單回答,我可能會通過科普文章的方式統一回復。重要的是,有兩條判斷是否就診的標準要教給大家:如果無法自行處理(因為每個人掌握的技能水平不一樣所以依據個人能力情況來) 或者 心存疑慮拿捏不準(要相信自己的感覺) 請就醫!

在養育寶寶的許多問題上,並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能夠給予你們最為合適最為正確的指導,並不是某一位專家,也不是某一本指南——儘管會有一大堆專家和教授指導你們該如何如何去做,可是你們同時也會發現,他們的意見往往並非完全統一,反而需要你們做出更多抉擇——而且你們忽視了身邊那位最重要的人的意見——對的,你們的寶寶,他的意見需要被聆聽需要被尊重。

寶寶的成長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也就是專家和指南會給你的一些數據規律參考,每個寶寶經歷每個成長節點的先後順序可能相差無幾,但是每個寶寶到達某個成長節點的時間並非完全一致。這些數據規律並不是成人對孩子的預期目標和要求,否則會給寶寶、父母和家庭帶來壓力。

孩子自己會告訴你「餓了」「困了」「該加輔食了」「該站立了」「該起步了」……當然也會自己告訴你他喜歡哪一種安撫方式等等。觀察聆聽寶寶的需求,要從寶寶的身高視角去理解他:

首先,通過觀察聆聽捕捉到寶寶給予的信息和提示,並嘗試及時回應他;同時,調整你們的習慣來配合寶寶的節奏和步驟,隨著寶寶長大,他也會逐漸適應你們的節奏和步驟;還要給寶寶創造相對安全的環境,給予他「自主權」,包括自由的空間和自由的時間,包括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寶寶每天都在成長,他的需求能力每天都可能發生變化,也要隨時做好迎接變化的準備哦。

蹲下來,試著站在孩子們的高度審視我們的環境,想像孩子屢屢嘗試且不太熟練的動作,就可以發現我們周圍潛在的安全隱患;靜下來,試著換到孩子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需求,想像自己與寶寶一般大時內心的渴望,就可以理解他們偶爾「犯錯」的真實原因......當我們從身高到心理都回到「孩子」,才能真正保護好他們。我只是一個為孩子代言心聲的人。當你們的孩子逐漸長大,你們也會逐漸認同一句話,孩子才是最好的育兒專家!

家長問:【面對Terrible2 Horrible3 Unbearable4...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答: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推動孩子發展的三股巨大力量。疲憊不堪的父母們常會將孩子正常的探索行為當成是「惹麻煩」或者「不正常」。寶寶從喜歡吃手,到喜歡扔東西、愛好撕紙片......再到不停地問為什麼,都是正常的發展。如果制止孩子的探索和提問,將會抑制他的好奇心,也會阻礙他的智能和情感發展。當然,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並不意味著一定不能打斷他所有的探索行為。比如,用舊雜誌代替書籍讓寶寶撕,用大紙箱代替椅子讓寶寶推......給寶寶提供一些安全、簡單、可玩的東西。如果寶寶不斷叨念某個問題,這可能意味著他正在思考著更深層次的提問,你不必重複回答他,可以引導並回答他真實想要了解的問題。

家長問:【忍不住對2歲的孩子發脾氣,讓我感到內疚,這會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安全感嗎】

答:比起內疚感,理解更為重要。孩子了解什麼行為是能夠被接受的,什麼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動機是他害怕失去愛,希望獲得讚許,前提是從他生命早期開始你們已經建立基礎堅實的愛。大一些的幼兒能夠逐漸意識到他對所有親近的人有著一種混合情感,他會明白媽媽現在對他生氣並不代表著媽媽不愛他。當孩子一旦意識到愛和恨的情感可以整合在一起,他不會把世界看成「全黑」或者「全白」,他也不會擔心被別人極端的看為「全好」或者「全壞」......會更有安全感。

家長問:【孩子有個想像中的「朋友」,令我感到困擾】

答:允許你的孩子有個想像中的「朋友」。三、四歲的孩子會為自己安排一個想像中的「朋友」,跟「他」說話,與「他」玩耍,把好吃的和「他」分享,甚至睡覺都要和「他」在一起。有個想像中的「朋友」陪伴,有助於孩子發展與他人相處時所需的社交技能,比如分享、合作、講次序等等。有個想像中的「朋友」陪伴,孩子可能會更善於處理陌生或者未知的情況,因為孩子覺得有人與他在一起。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因此會在現實中落單,當孩子不再需要那位想像中的「朋友」的時候,「他」就會自然消失。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與我取得聯繫。未經授權而刊登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郵箱:fishfarocean@sina.com

推薦閱讀:

今年(2017年)新手前端是否真的很難找工作?
和模糊說再見 最適合新手的8個拍照技巧
新手養貓現狀和問題,希望有大神給點意見,會按照實際情況吸取經驗,非常感謝!?圖在最下面?
別人說你是"屌注孤"的時候該怎麼回答?
【海柳】詳解海柳——新手必看(圖文)

TAG:父母 | 醫生 | 兒科 | 媽媽 | 新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