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意拳散手

意拳散手---姚宗勛

(2014-07-17 13:49:04)

轉載

分類: 名家介紹

散手

散手的概念

散手又稱斷手、散打、過招、實作。散手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就其原始意義來講,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

追溯武術的發展的由來,乃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長期的拼搏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必定會有攻防術。儘管各民族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傳統給自己的攻防術起了這樣或那樣的名稱,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比如古羅馬的角斗、歐洲的拳擊、亞洲的柔道、空手道(源於唐手流)、泰拳、朝鮮跆拳等等,武術,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古老文化的寶貴遣產,時至今日,武術區別於舞蹈、雜技的基本屬性仍在於他的技擊性。目前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任何軍隊、警察乃至普通公民的自衛訓練,仍然少不了徒手搏擊的科目。當然意拳並不主張「唯技擊論」。健身與技擊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能談到技擊,反過來技擊的鍛煉無疑會起到健身的作用。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說過,「拳手乃性命之學也」。這裡所說的性命之學就包括了健身祛病和應付技擊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意拳就是從這兩個方面抓住了拳術的實質,明確了拳術在增強人民體魄,維護社會治安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技擊、自衛、打擊、對抗都是一個意思,只是說法不同而已。當然對抗的對象不同,場和不一,其打擊和程度也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是在戰場上或者對敵鬥爭中,那麼打擊的手段就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和規則,要發揚拳術技擊的「真」,要有必勝的信念和無畏、機智、果斷、堅韌不拔的精神。發力要迅猛,動作要簡捷,以期一發必中。前輩拳家有三不打之說。即「打不著不打,打不重不打,打不死不打」更要有「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行路」的氣概。神態凝重,動作自如,會使敵人望而生畏,既交手必致敵於重創。如果是實戰訓練或者是切磋技藝乃至散打比賽,則需要有一定的保護措施,打擊的手段和方式也就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屬於你死我活的生死搏鬥,後者則應該講究道義和武德。若本人技能遠勝對手時,能困則困之,能發則發之,不要出手傷人 。倘遇強者則要發揮拼搏精神,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在散打比賽中,若規則不當或條條框框過多,技擊精神則會喪失,當然不會取勝。

意拳作為實戰拳法沒有固的套路和招式方法,因為實戰本身就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程度去進行。意拳技擊訓練,從基本功站樁摸拳勁兒開始,一直到散手訓練,都立足於「打」。任何多餘的動作和美化的修飾都不足取。

技擊是一門科學,有他自身的規律,這個規律並不高深莫測,可以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近年來開展的散打比賽,被人們認為是拳擊加摔跤,這與規則限制有密切的關係。往往,在散打雙方尚未接近之前,尚可看出各家拳種所特有的姿態,即所謂「立個門戶」。但是,一旦交手都記了門派師承。有些人就擺出了類似的拳擊的基本肩架。由此看來, 西洋拳擊的肩架是較為實用的。不管你練的是什麼拳,只要一投入實戰,就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怎樣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據此我們來論述意拳的技擊原則。

           意拳的技擊原則

意拳所講的拳法不是招法之法,而是拳學的原理、原則之法,所謂「一法不備、無法不容」。任何拳種不肯揭示於人的,正是該拳種的有理、原則用訓練方法,事實上不存在所謂的「偷拳」。口傳心授,尚不易得之於身,怎麼個「偷」法。偷一招可以,偷一套可以,偷拳理之精華就難了。本文中所闡述的原理、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有志於意拳的鍛煉的人,切不可忽視。         

           精神力量的培養

學習技擊首先需要培養的是在大無畏的精神,有我無故的必勝信心,勇敢果決的毅力,以及坦蕩的胸懷。所有這些統稱為精神力量的培養。經常遇到這樣一些從事技擊練習的人,當他們自以為有了精純濃厚的技術及強健體魄之後,一旦親臨實戰卻發揮不出應用的水平。交手時,心驚膽顫,舉步不前,最後導致失敗。這固然與訓練水平有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倍達氏在其空手道一書中曾有如下見解:「有些人士,雖然體鍵如牛,力大如象,但是真正搏鬥起來,卻往往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制倒,相同的,如果一位懂得拳術的人,在搏鬥之際,要是精神不統一,呼吸不正常,他一樣的難能獲得勝利,不管是他們打出的拳掌,或是踢出腿腳,都與未爆炸的炸彈一樣,毫無威力可言。」大山倍達氏這一段文字,不失為經驗之談,意拳總結了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探索出一整套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特殊練功方法,實際上,意原訓練從開始就已經培養精神力量方面做了一番努力。站樁時,首先要求的是「自我放大」,站在那裡「欲與大山公試比高」,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概,這裡的自我放大,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訓練手段。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提出「自我放大」的理論是早在而廿年代就提出來了。三、四十年代來,美國游泳教練訓練中採用了「把自己想像成巨人」的心理訓練法,取得了重大的收穫。這與意拳訓練法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實踐證明,這種「自我放大」的心理訓練法,對意拳的成功起了莫大作用。王老先生在教技擊樁的時候,要求練功者設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內,有大刀闊斧之巨敵及毒蛇猛獸蜿蜒而來。其共爭生存之情景,當以大無畏的精神而應付之。」這就是說虛中求實,要在練功中時刻與假設之敵做精神上的周旋。王老把這種心理意念上的訓練,稱做習拳入手之法的「不二法門」。有些拳種有操單手的訓練方法,西洋拳擊的訓練中,亦有「空擊」也是與假想敵做精神之周旋。從事意拳訓練的人難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是偶然的,乃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在這一點上,現代體育運動在射門心裡想的是「我恐怕射不進」那麼十這八九就真的射不進去了。投擲運動員如果老是想「對手都比我強」那也不會投出好的成績。跳高運動員從心理上見了高度就「發怵」那孱是破不了紀錄的。諸如比類都是心理訓練的所要解決的問題,至於「藝高人膽大」乃是心理訓練的物質基礎「膽藝更高」則是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拳諺「畏敵者必侮,」「不勝必不懷疑心」都說的是精神力量培養的重要性。平日訓練以虛實,一旦作起來又要實在求虛,如入無人之境,當之即摧。

全身之法以為法

意拳「一法不備,無法不容」以小自然求大自然。所謂拳法絕不是十八法,三十六法,七十二法以為法。要知「一勢可變百千勢,百千勢而歸於一勢之基」。意拳之法乃全身之法,非枝節、片面、局部的動作所能成就。在前面的章節中曾談到:站樁訓練人體,使之達到高度協調統一,肢體間能處處連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無不動」,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並通過鬆緊轉化培養整體的彈力。要求:「無點不彈簧」。站樁之所以稱為基本功,就因為是有通過站樁才能摸到拳學的六面力即渾元力。提起「拳」我們往往會想到「拳頭」,這是不夠全面的。要練拳就要從「拳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實際應用中,無論頭、手、身、足、肘、膝、胯任何都可以成為打擊的武器。在推手一章中,介紹了「點」的概念,雙方接觸的部位謂之「點」。在發力一章中,提到了「一觸即發」,這一觸就是「點」上的接觸。至於在實戰中究竟哪一點接觸,不是事先一廂情願的事情,只有相機而動,應感而發。能不能做到「一觸即發」就要看日常站樁、試力、走步、發力等基本功訓練的功底如何了。如果沒有基本功,一上來就練散手,最終也不過是個「打熟」,不能稱為拳家上。但是散手又是練習技擊的必經之路。只有身經百戰、才可謂「實作通家」。世上絕對沒有哪一個技擊家,不是在反覆實踐中取得成就的。總之意拳的訓練方法要求基本功與實踐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基本功是為了進行散手訓練準備條件,而散手訓練則是對基本優劣的直接檢驗。有了站樁、度力、走步、發力的基本功基礎,就能夠在散手訓練中逐步做到「一動無不動」的全身之動。正如形意拳名家劉蘭先生曾說過的那樣:「形意拳術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者為用」。歸根對底還是要有「渾元力」即六面力的平衡均整狀態。意拳散手的全身之法要求實作中有如下的神情和氣勢:頭欲搖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足要踏人、氣要襲人。如此去做去將使對方在精神與肢體上都會受到極大的威脅。自能實現「制人而不制於人」的應敵要訣。

            攻守合一

技擊就是攻防術,雖有進攻與防守兩個概念,但不得分開而論。強調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攻與守是矛盾的統一體。拳訣所說:「何為打,何為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尚美觀。」這裡所說的打顧、閃進都是攻守的含義。意拳技擊訓練,要求做到攻守合一。西洋拳擊是把心守與進攻的技術斷然分開的。只有具有相當水平的拳擊手才能打出「迎擊拳」。而意拳技擊訓練則從一入手就要求攻守合一也就是相當於拳擊中訓練中的「還擊拳」訓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也說的是攻守合一。消極防禦都是不取的,順知防不勝防,處處防則處處挨打。意拳技擊訓練一開始就要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敢於和對手換拳。兩軍相遇,勇者勝」。夫戰,勇氣也」。怕挨打的結果必然是挨打。試想兩人拚刺刀,都取突刺的技術同時進攻,那麼誰想撥槍防守,誰將會被刺中。意拳有嚴格的站樁功訓練,無論怎樣進退轉換都會自然地保持好技擊的肩架。實踐,證明,只要肩架不散,即便挨上幾拳幾腳也微不足道。一個好的拳手是不會輕易挨到重拳的。保持肩架的時以側同時反映了意拳訓練的整體「一動無不動」的技擊原則。從理論上講,攻守合一能夠縮短工作的距離,與此同時也就提高了出拳的速度。比如對方用直拳向我頭部打來,如果我先用手阻擋或拍擊,亦或是身體的躲閃。然後再還擊,那麼工作距離長速度慢。倘若我們在躲閃或者一隻手防守的同進,出另一拳還擊,那麼效果就會不一樣了。工作距離縮短了的一倍,速度相應也就提高了一倍。此攻守合一能把握時機,攻守分離則會錯過時機。因為人們在進攻的時候,也正是他最容易暴露薄弱環節的時候,此時進擊容易奏效。從距離上講,他能打到你的距離,也正是他能夠被攻擊的距離。攻守合一原則的的重要性就在這裡。

             守中用中

守中用中的原則在推手一章中已經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這裡強調指出守中用中的原則同樣運用散手。人身鼻居中央是重心之所在,也就是「人中」。對方不管來的是拳是掌,只要撥來力出我鼻子左右七、八寸,則將危險化為烏有。而我則始終要對準攻擊目標的中心所在,只要擊到「中」輕拳也將變成重拳。所以拳諺說,「拳打外不為遠,近者只在寸間變」。這裡所說的「寸間變」就指的守中用中原則。因此在實戰時,無論進退,總要有一隻手指向對方的口鼻部位,所有的步伐轉換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一切的攻擊措施和手段都是為了拿下對方的中心,別無旁求。而相應的要時刻保護自己的中線,不給人以可乘之機。這裡還要注意的是正面與斜面的關係、虛與實的關係等等。雙方對峙往往都是側過身來斜對對手,目的是為了減少被攻擊的面積。

但是雙方處在不斷運動的狀態下,正與斜、虛與實都在不停的變化。正面微微轉動就成了斜面,雙方相對移動少許、則斜而又成了正面。至於如何判斷做到以斜擊正,則非經實踐而不可得。虛和實也是這樣,看上去對方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攻擊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而你認為是固若金湯的防地,殊不知正是怕攻擊的虛弱所在。說來說去,就是無所謂正斜、無所謂虛實,只有相機而動、應感而發。在實戰中無論怎樣出手都要左右互相輔助,守中線、保重心。與此同時利用靈活的步法,進退反側、縱橫高低、一心一意直奔對方的重心。守中用中為重要應敵要訣,不可忽視。

拳拳服膺

意拳訓練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鍛煉。故在練習中要求「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這是每一個意拳愛好者所必需了解的拳學宗旨。薌齋先生嘗言:「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兩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所謂「拳拳服膺」即不忘不失之意。要想在拳術技擊上有所造就,除了習以定時之外,還要在平日坐立嬉戲之中體會揣摩拳術之道。通過長期培養和鍛煉「勿忘勿助長」才能「升堂漸入室」。初學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鍛煉一個時期就會做到意到力到,到了拳學的高級階段則要求做到意力不分。「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真到了應用技擊的時候,想什麼也來不及了。要做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有道是「有形有意都是假,藝到無心始見奇」。而這個應用時的「無拳無意是真義」是在平日練功中,靠處處留心,時時存意逐漸得來的。拳學是科學而不是神話,以上論述的問題,用現代體育運動的理論來解釋,就是通過不斷地「強化」條件反射來促進運動技能形成牢固的「動力定型」或者說是「自動化」。總之練意拳要動腦筋,不是單純靠賣傻力氣所能掌握的。要想著練、練著想,循序漸進,向更高的拳學境界邁進。

            全力以赴,務求真切

技擊訓練要求真實的功夫,所以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在訓練中切忌虛為招架,徒具你來我往之形式,成了戲劇表演目前逐步改進中的散打護具,為技擊實戰提供了較為安全的技術保證措施。「真」與「假」的練法在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當然我們要分清場合,分清不同對手的情況,來決定我們出手的分寸。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心毒稱上策,手狠方勝人」,只有在對敵鬥爭中才能不手軟,必致之死地而已。倘若是友誼競賽,就應當根據對手的水平,來決定出手的輕重分量。就技擊的實用性講,意拳與西洋拳的擊打目的不盡相同。拳擊大部分時間要求的是得分,偶而有擊倒或者擊昏。而意拳的擊打目的,在於解除對方的戰鬥力。實踐證明,只要有了拳術的真實力量,無論對手兩肋、前胸任何部位,一被擊中就能使他失去繼續戰鬥的能力。意拳通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養成了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內外的高度協調和呼吸自然的習慣,這無疑在散手實踐中會產生良好的影響。精神高度集中,就無懈可擊。全身內外高度協調就可以隨心所欲,攻守自如。呼吸自然就能增強與對手周旋的耐力。技擊是完全的對抗項目,不僅是力量和技巧的較量,而且是意志,耐力和自身文化修養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對比。要有勇有謀才稱得起為拳家之上乘。意拳通過日常訓練中的「精神假借」,培養和保持了旺盛的鬥志和良好的競技狀態,因此能在技實戰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內在的各項潛在能量。「應敵猶如如火燒身」就比較形象地形容出我們在應付技擊時所處的一觸即發的預備狀態。此時不管我們的對手是誰,首先應從精神上壓倒上方,這就要全力以赴,認真對待,絕不可因輕敵而遭致失敗。拳諺中所謂「獅搏象須用全力。獅搏兔亦須全力」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從六個方面,概述了意拳散手訓練中所必須理解和遵循的道理、原則。其實這些原則也同樣適用於推手,因為推和散手就是技擊組成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拳術交流中,很難分清究竟是散手還是推手。總之所有這些原則都可以統稱為意拳技擊訓練的法則。

在本節結束的時候,摘抄薌齋先生有技擊的歌訣供意拳愛好者參考。

學拳不須慌,肩架配適當。運動時慢思量,內外安排須妥當,變轉輕移不慌忙,遍體筋撐骨棱尖而放。態似書生若女郎,偉大猶比楚項王。一聲叱吒風雷響,神情豪放雄且壯。遇敵接觸似虎狼,舉步輕重如覆溝壑深千丈。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齒扣足抓毛髮似金槍,根根無不放光芒;神光離合旋繞在身旁,譬水之有波浪,迴旋不已,縱橫在汪洋。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蒼,悠悠揚揚舒且暢,一經觸覺立時即緊張。如同火藥爆髮狀,炸力發出意不亡,無形機變卻又深深暗中藏。閃展進退謹提防,打顧正側絲毫不虛讓,勢均力敵須看對手方,猶如鷹鶻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丹風朝陽勢占強。撥鑽擰挫斷飛蝗,勾銼刀叉同互上,腿足提縮似螳螂,揣敵力量之方向,察來勢之機會,度己身之短長,勢如龍駒扭絲韁,谷應山搖一齊撞 分享:

0

喜歡 閱讀(13) 評論 (0) 收藏(0) 轉載(2)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意拳發力----姚宗勛 後一篇:站樁怎樣放鬆
推薦閱讀:

心意拳內功十三段(轉載)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練法之七——摩丹田
[轉載]形意拳實用八掌
尚派形意拳 ——李文彬
意拳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