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要了解親近善知識,首先得從敬僧中來。那麼什麼是僧,我們得了解什麼是僧,僧的意義、任務、種類和恭敬、供養和依止侍奉,在這了解之後,草得了解什麼叫善知識,如何去辨別善知識。僧是三寶之一,是僧伽的簡稱,意譯和合眾,必須四人以上生活在一起,並具足一下兩個條件:理和合。事和合。理和合者。大眾同聚會,個個學無為,以如來涅槃解脫為目標。事和合者,願為佛教事業,奉獻終身而出家,身為佛子,當行佛事。護持和合,精進修學,繼承佛教優良傳統,利樂眾生,證菩提果,登涅槃城。所謂六和合的精神。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實際而言,無論是僧是俗,處於眾中,只要能做到以上六種精神,即便是清凈僧了,這便是僧的意義。那麼僧的任務是什麼呢?是要荷但如來的家業,即使挑起弘揚佛法的擔子,代佛宣揚、推動法論,為人天師表,給眾生種福田,續佛慧命,紹隆佛種,令正法久住為己任,並非在寺院中,當家,管事,管經濟才是擔如來的家業,那是大錯特錯。也就是說路走錯了。沒把僧人出家的目標找准,任務不知,或模糊,亂搞一通,結果袈裟底下失人生。悲哉。僧的種類是啥呢?僧的清凈的意思,然而自古至今寺院的僧人,可謂是龍蛇混雜,凡聖參差。太虛大師說:「僧教不振,學義空疏,近代佛門,有養無教。真正學佛而出家稱的上焉者的,真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中焉者的讀幾部梁皇懺等佛事,算是頂呱呱了。至下焉者的,全不知出家為何事,經典具何意,今日出家,明日受具,到處掛單吃飯,這種類僧就叫有養無教」。所講也就是真正發菩提心,動機純正,出家擺脫世俗,投身佛門為出三界及無明之家,又能勤修戒定慧三學,善於說法,具有慈悲喜舍心者,實如晨星碩果,少之又少。一般普通的出家人雖能安守本分,但未必善於說法,若懂得做法事領眾,所謂以欲勾牽,令種福田。如是者已是難得了。有的出家人專門以趕經懺為營業,國內稱之經懺鬼,又名賣唱僧,此外有些出家人既不識講經,亦不懂經懺法事,只能做些如煮齋等的工作,用齋菜去招來信眾,現在吃齋的人多,拜佛的人少,此都是屬於佛法衰落的現象,上述是僧人的類別。僧人類別雖有不同,作為一個佛弟子,不論是對哪類出家人,只要他是剃髮染衣,現比丘(尼)相的,都不能起分別心,這才合乎自性清凈平等。是名真佛弟子。再來我們了解一下如何敬僧?這要分恭敬、供養和依此侍奉。我們是佛弟子,對出家僧侶要有恭敬心。如遇到僧人時要合掌,若迎面碰上,要讓路測立。乘車時要讓座。請教問題時要有稱呼,一般都通稱「法師」或「師父」。若要問師父法號應該說:請問師父上下。佛門對各宗德高望重者都稱律宗稱律師、或禪禪宗稱禪師、密宗稱上師。講經說法者稱法師,對各宗通達的稱大師,戒臘老、道行高的稱長老。大德,上人、某公等等。出家人的戒臘是由受戒的時間算。夏臘是結夏安居為歲數,在泰國,不安居者,不能掛單,說你不是正式的比丘(尼),台灣掛單如無夏臘只算沙彌(尼),在家居士切勿直呼僧人名字,或號,至少要加上師或師父。若問出家人的居所,該問「師父的寶剎在哪裡?」在家信眾自稱應該稱弟子,不肖或末學等等。若有人問你皈依師父是誰?該答:我皈依證明師是上某下某師父。向師父或法師頂禮也要看時間、地點、場合和環境,有些情況是不適應禮拜的。如師父正在用功、念經、經行、打坐等便不要拜師父在用膳、剃頭、刷牙、入廁、休息、有病時不宜拜。拜時要說:弟子某某頂禮師父三拜。若師曰:一拜或問訊,則只一拜或問訊。同時答阿彌陀佛便可。這是所謂「恭敬不如從命。」不得強拜。關於供養師父這個問題,先前是非常重要一事。有四事供養:包括衣服、飲食,卧具,湯藥都要有恭敬心。南傳佛教這種禮儀是非常嚴肅的,如你禮拜供養師父,師父不得回答你或手勢,這樣居士就不得福報,如供養紅包應說:「請師父接受弟子果儀或供養」。但不得交予師父手裡或衣包里,這是我們北傳佛教的一種無威儀的表現,如果師父不用雙手接或讚歎幾句,這位居士肯定說這位師父太貢高我慢,下次我才不供養他了,可你們不知道,如師父給你們還禮或年幾句佛或讚歎你們,你供養的利益就變成了名,因你喜歡別人讚歎你啊,所以供養師父時,師父應不理你,不知你在做何事,只一心於道中,最後迴向法界眾生時,你也是眾生之一,便得福無量了。      在供養物的時候,應雙手拿著供上齊眉。但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好。因師父應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如供養師父經書,或任何法寶,這個功德才為最,但不執著功德,一定是供養後便忘記了。別老是記住,某年某月我供養師父法華經一卷,過千百萬年還記住,師父那有記那麼多,只是講一席法後,便不知講的啥,心中只是記住還有啥沒學到,觀自心清凈否。這是供養師父的幾點。下面再說一說告假、銷假,接駕、送駕。    若弟子要離開師父應說:弟子向師父告假。    外出返回時應說:銷假。若有大德法師來,要頂禮接駕,要說弟子XX向法師接駕,頂禮三拜。若人多,可由其中一人為代表說,大眾跟著做動作便可。法師說一拜,萬不可多拜,要依教奉行。大家要知道,禮拜有多大的功德嗎?普賢行願品里講的,禮三寶功德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禮僧要視禮佛想,因佛以滅度,有法無僧說,鬼神都得愁。更何況僧是捨棄家人、父母。出家修道證聖果,弘法利生的傳人。如無僧人把佛法的大法輪代代傳下來,我們今天有機會聽聞佛法嗎?知道解脫道嗎?    但我們供養、禮拜僧寶,不要成了做生意。供養師父30元錢你,要求師父為我們做很多事,保佑我家人平安。。生意興隆,子興家盛,六畜興旺。。。讓三寶為我們做一大堆事情。這都是求人天福報。還有直接把禮佛的目的完全搞錯了。我們通過禮佛拜佛供養三寶,是驅除我慢,可積累思念佛的功德,感恩報恩。可轉變心境和迎接光明,把心底惡念徹底的拋棄,也有懺悔的功效。可使身心有一個約束,可減少內心的雜念,有消除業障的功效。對身體也有一種健康的作用。法供養,包括修行供養的功德大,利益眾生供養的功德大,代眾生苦供養的功德大,勤修善根供養的功德大,不舍菩薩也供養的功德大,不離菩提心供養的功德大,。這些都是禮拜僧引出來的基礎知識。你們懂嗎?再來,法師臨走時要說:弟子xx眾等向法師頂禮送駕。如本院師父出門也應送駕,回寺院後也得接駕。別怕頂禮,師父會代你消業障,增福慧的。   對僧侶都要普同供養,是培植福德,別有分別供養。  但若要依止師父時,當擇明師為長養慧命故。現在我們來說一說,依此侍奉。   要依此師父必須選擇。師父的身口意三業清凈,又善於說法,並且大悲心,開我智慧,長我善根,師父給我慧命。成就道業,是法身父母。同樣,師父也會考驗弟子,是否能成就法器,要有成就,更加要有磨練,常隨師父學者要把身心全部交給師父安排,這樣師徒才能相長。有了依此師父,喻是登堂入室,要好好侍奉師父,起居飲食等,要入師室,先得叩門三彈指,不能闖入。師命進方可入內。侍奉師父起居,如折被、抹桌,掃地,拿不凈器等。要有條理。持師飲食,用雙手,侍師食畢,記得收具。問法時,要發恭敬心,測立合掌,請教、諦聽。師父若命坐,方可坐下(身略斜向而坐,身微彎)。師有事,或疲倦,要你出去,不得不歡喜,一定依師父的意思。。師父對弟子若有批評,要虛心接受,不可辯駁,做錯事不可隱瞞,即向師父懺悔。師父吩咐的事要及時去做不要馬虎。若有事外出,或奉師命到別處的道場,有問必答,對不必要的問題要以善巧方便辭之。總之,依此師父要奉獻自己,做任何事情對師父都要有恭敬心,求法要從恭敬心中來,這才能得法益。但是依止師一定要選好,如用情感來擇,不看師有否德行,法味,到你們情感破裂時,法也無,情也無。到時只有冤業在,那就不好了,故,選師要慎重起見,一定不要參入情感去,一定要看這師父是否有法可求,能帶我走出輪迴嗎?這下我們了解了僧的意義、任務、種類和恭敬供養及依止侍奉後,我們再來說親近善知識。    親近也就是依止的意思,將我們的慧命交給我們依止的善知識。     善知識以甘露法水澆灌我們,令法身慧命增長,現世為萬福之基,將來能成佛作祖,這皆從親近善知識中來。那麼我們要親近善知識,首先得明辨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是惡的反面,但自古到今,僧團內往往是龍蛇混雜,凡聖交叉,故我們必須先要知道認識明辨何為是善知識,今引用省俺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的八個字:邪、正、真、偽、大、小、扁、圓。這八個字,大家不妨記下來。我們逐一分析。1.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歸納有三;肉團心。妄心。真心。肉團心是物質,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別,不實在。唯有真心。是永恆不變的,只要我們妄念不起哦,不生滅的東西自然顯現,所以說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謂返妄歸真是也。若所修行,而心只會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緣起,為名為利。縱貪今生,的安樂與享受,或求來世的福報。如此修行者。無論修多長時間,都是邪道。2.正:心既不向外攀緣,不為名為利養,不貪圖現世五欲  ,又不求未來的果報。念念返照回光,做自心的功夫,以無上正等正覺的思想為標準,如是發心方名為正。3.真:為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眾生,發勇猛精進的菩提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的離苦。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眾生服務,又用無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難行,眾生難度,總不退失菩提心,這才是真心。4.偽:外清而內濁,始勤終退,或外表裝得很清凈,內心充滿貪嗔痴,妄想紛飛執著計較,雖做點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是為了出風頭貪圖名利而出發。非是真心而去做,而且虛偽的人,有罪不會去懺悔,有過不會去改,只作隱瞞、覆藏。這都是內濁。例;有法師講開示,語言中說到了我的過錯,但法師只是依法而說,並非專指一人,而聽者便以為在說自己,下來後生氣、誹謗師,再後來便不去聽法,反而亂說師傅一通,既不知慚愧,更不知懺悔,還造口業,謗三寶,已造成無間地獄之因。這就是偽佛弟子。5.大:心量大。願力大。如地藏菩薩的大願,久住在地獄裡,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的大慈悲心量,念念為了眾生,以種種神力遍游十方法界,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無有親疏,冤親平等,只要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還有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眾多菩薩所發的都是大道心。6.小:大的相對是小。發小心的人。他們雖一樣有修行,但只是自利而不利他,成為自了漢,小乘行者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肯反回娑婆世界度眾生,續佛慧命,這名為小根小器。7.偏:偏的心。就是不圓融,不是執有,就是偏空。凡夫都是執著有的。事事有比較、計較。連修行都執著,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樣樣事都執有相,有法可得。而二乘人執空,住在空理,連救度眾生的志願都無,如是落於空有二邊便是偏。8.園:是圓融中道實相。既不偏空,又不執有,以大乘菩薩的廣大心,發虛空般大的願,成虛空般大的果。雖有願可發,佛果可成但不會執著修與證,既無佛道可成,也無眾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眾生也是心中的眾生,成佛道度眾生都是由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佛道眾生皆在我心中,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以上八字,其中四個正真大園是要採取,要親近的善知識,另外四個字,邪偽小偏是善知識的反面,不要去親近。要遠離。所以尋師訪友,首先要明辨,確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學習的對象。現在我們知道了怎樣辨別善知識。我就給大德們介紹參善知識有幾類。大至可分為三類:1.教導善知識。2.同參善知識。3.外護善知識。1.教導善知識。教導是 上輩對下而言。善知識也就是師父(老師 )古德雲;要問靈山路,需問過來人,善知識所教的是他以前走過的路。絕不會錯,而且直接了當。善知識用甘露法水灌注眾生的慧命,以佛法的精神教導我們待人處事,令我們如何去斷煩惱,離苦得樂,教導善知識是我們的號老師,難遭難逢。要好好的恭敬、親近。2.同參善知識.就是指同學,同伴,朋友之間的相處。所講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同侶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所以孟母三遷居所,就是這個道理,在《佛說孛(波)抄經》中,將朋友分為四種來比喻;1).如花。是酒肉朋友,只會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不是真心的朋友。2)如稱。凡是都計較,你有名有利有地位時,他就想接近你,想利用你時,他就出現,沒有真心,一朝你有困難時,他就離去。3)如山。只管高攀,你有權有事,他就在依附,不講原則,不分黑白,看風使舵。4)如地。地是平等的,堅牢的,可容納萬物,不分貴賤,如山腳踏實地的朋友,無論你在順逆貧富的境地,他都不會離棄,這實是善友。如果找到了好的同參道友,是有互相勉勵互相促進的作用。所謂遇良師難,如遇到了便要珍惜,知緣續緣。3.外護善知識。佛門裡有云:法論未轉,食輪先轉。很多有成就的人,背後都需「外護善知識」的護持。如人用功辦道,日常所需衣食住行都要靠外護善知識成就。而且很多佛教慈善或弘法等事業,都需外護去協助,每一件事,都要眾緣,和合,才可辦成,三寶是給眾生種福田的地方,大家出一點力護持,法論才可長轉,令大眾都能得益。所以無論僧俗,理當充任不同身份的善知識來護持三寶。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其中有一偈:「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名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亦徒然。」說明名師(善知識)難遇,如能找到一位好的師長,終身受益,並可以了生脫死,故要好好常隨師學,尊師重道。遇到了善知識,就得常隨師學,隨師行。隨師行可分內行和外行兩方面:內行是跟隨師長學法修道。外行是隨師出門的禮節和奉事師長。要講當侍者,有很多規矩。是在出嫁當沙彌的時候就要學習的。當前內地發心出家的人不多,年輕的更少。有些法師出門都是由居士隨行,故居士大德也有必要發心學習一些最基本隨師行的禮節及怎樣奉侍師長。因為侍者的舉止動念都關係著此師的修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自己沒有規矩還會影響師長的教育和名譽。反而讓別人看師傅後評頭論足,犯口業很重要。所以隨師行應當堅持做到五個原則:恭敬、供養、隨順、護持、請示。若能做到圓滿。那就不負隨師行此一任務了。恭敬:跟隨師父學法修行,必須具有恭敬心,恭敬是從小事做起。現舉例說明:發心請師父往齋鋪用齋,約定時間,弟子應該要比師父早到,千萬不要讓師父反過來等候弟子,否則便是顛倒並無恭敬心。外出行路時,弟子應在師父的後面,腳不能踏著師父的影子,亦不要離得太遠,以能見聞師父舉動或小語方為合適,若遇上熟人時應合掌而過,不應只顧駐足漫談。到一處,師座,弟子側立,師命坐然後方坐,坐不交腳,不申長腳。不靠椅背,不比師父高坐,不離太遠坐,隨時留意師父有何需要,更不得到處串寮等等。可見恭敬心往往是由小事上反映出來的。供養。供養分內外,外供養是指物質,所謂四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湯藥。師父為佛法付出身心,給眾生福田。作為弟子不單供養物質,身心也要供養出來。此是外供養。《法華經》說;佛陀於因地為仙人采果,挑水、煮飯等。身心奉獻師長,便是一個好榜樣。所謂求法忘軀。必命為期。只有這樣的恭敬供養,才能打破我執和法執。隨順:學法者最好專心跟隨一位師父學習,若要外出參學,要依師父指定的方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便是一例。都是跟著善知識的指示去參訪,他首先參的是文殊菩薩,得到根本智,再由文殊菩薩指示他行足,到社會各行各業去參,學參別智,要學習無量法門,才有能力隨緣度眾生。但要知道,每當去一方參學時。都要付出一定代價,比如恭敬心、供養心、還有時間。佛陀在菩提樹下發誓,我不成正覺,終不起坐。六年苦行,靜思悟道。初祖達摩,九年面壁。唐代馬祖二十一年不開口、近代虛雲和尚三年洞里生活。為成道業,自古至今,多少大德,背後付出的時光代價,不勝枚舉。還要有一個耐心,經得起考驗,在常隨師學的過程,切勿因小小的困難,或不如意事,而生退畏,古今中外,從此處到地方,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這是一種成就的考驗,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當知有師父的指導及呵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有不妥的地方,敬請諸位大德指導!                                           
推薦閱讀:

[水災專區]關於「水晶知識」全方位大掃盲 《續載》
第一章擇日基礎知識(四)
書法知識《一》
周易六爻類象知識(下)
談談簡譜與五線譜,基本樂理知識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