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之前的陰陽五行、精氣概念與宋代陳摶太極圖、河圖、洛書的由來(頁 2)
《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周文王。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蓋西伯拘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傳說伏羲創立了八卦,周文王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孔子又對其加以注釋演繹,將其提升到哲學巨著的高度。這雖是傳說,但也從中透露出一點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發展定型經歷了三大基本階段:陰陽觀念及八卦確立階段(卦象階段)、六十四卦階段(卦經階段)、經傳階段(易傳階段)。而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它也同時由占卜之書或者說具有一定的巫術迷信色彩的書、記錄遠古時代生活的歷史之書,提升成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體系的哲學巨著。至於這三個聖人應當說也是集體的名字,只是代表時代,並不能確指某人,如同倉頡造字,倉頡並非指倉頡一人一樣。實際上,這部博大精深的奇書,與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樣,絕非一人一時寫成,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祖先的集體智慧,是千百個人心血的結晶。
《周易》全書內容可分成符號與文字兩大系統,或者說「象」、「經」、「傳」三大塊。卦象是最早產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近年來有些考古也可說明這一點。「象」由六畫卦組成,而六畫卦又是由兩個三畫卦組成的。而關於卦畫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生殖崇拜,認為卦形的兩大基本符號,即陽爻和陰爻分別象徵著男女生殖器;一說來自數字占卜,即根據數字的奇偶來判斷吉凶;一說來自龜甲占卜的兆紋。總之,代表陰陽的這兩大符號肯定是古人長期觀察自然現象,並在此基礎上高度抽象的結果。卦經的形成也比較早,稱得上古老悠遠了,特別是陰陽觀念的產生,應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時代,但大部分卦爻辭約作於殷周之際,當然它們也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經文」分成上、下兩部分,上經三十卦,即從《乾》卦到《離》卦,下經三十四卦,即從《咸》卦到《未濟》卦。陰陽觀念的形成奠定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礎。這種陰陽觀念是對世界萬物矛盾對立現象的深刻洞察,如天地、男女、晝夜、明暗、上下等。在此基礎上,每三爻疊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字和形狀,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著八種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從方位上說風別是西北、西南、東、東南、北、南、東北、西;從季節的角度說,分別代表秋冬之間、夏秋之間、春、春夏之間、冬、夏、冬夏之間、秋;從性質來說,分別表示鍵、順、動、入、陷、附、止、悅。而到六十四卦時期對此就更進一步做了發揮,卦爻辭的含義也更加系統豐富。西周初期則開始有人對這些內容進行整理加工了,使之變得系統化、規範化和條理化了,同時對有關內容也進行了增刪改編,對結構體系進行了調整潤色,使其初具規模。
易傳的形成,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不斷有人添加補充,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從「易傳」的內容來看,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應當說作者大部分屬於孔門弟子。相傳為《周易》作傳者是先聖、儒家創始人-孔子,計有《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傳文,合稱《十翼》。後世也稱為《易傳》、《易大傳》、《周易大傳》。有的學者認為,《十翼》都出自孔子手筆,也有學者認為乃秦漢以後儒家所偽托,還有學者認為孔子寫了一部分,周公及孔門學生也寫了一部分。這些說法都各有理由,總的來說,《十翼》的文字和思想內容,主要是孔子或孔門後代儒生所撰,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它們出現的先後大約是《彖》、《象》最早,《雜卦》最晚,直到漢初還進行過加工。《易》有三,非獨指《周易》。《周禮·卷二十四·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連山》為夏易,特點是以「艮卦」為八卦之首;《歸藏》為殷易,特點是以「坤卦」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義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則指周易,特點是以「乾卦」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義,即內涵廣大。據史書記載,《周易》稱經,或是自漢代易學者田何開始。《連山》、《歸藏》惜已佚,目前只剩《周易》。《周易》文字簡樸古奧,雖然記的都是殷末周初的占筮文字,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理,因其文字難讀難懂,故古代先哲紛紛起來為之傳注、解釋。相傳為《周易》作傳注者首先是先聖、儒家創始人-孔子,計有《文言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傳文,合稱《十翼》。《十翼》解《易》時,引進了許多其它學科的內容,如哲學觀念、儒禮觀念和象數觀念等。象數觀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學,「數」是指由《河圖》、《洛書》而引起的數學觀念。古代的《易》學與這兩門科學是分不開的,天文與數學是《易經》賴以形成的科學基礎。《周易》經過先聖孔子的倡導推崇,被注入了濃厚的儒家思想,遂為歷代帝王所重視。漢興,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易》位居第三。東漢以後,設科取士,則皆列《易經》為首。
《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新唐書·五官志》也說:「《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至宋代,由漢之五經、唐之九經(《三禮》-《周禮》、《禮記》、《儀禮》,《三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詩》、《書》、《易》)、十二經(又加《孝經》、《論語》、《爾雅》)、至宋,列《孟子》於經部,共為儒家經典著作《十三經》。其中,《易經》始終居於首位,故也稱為「十三經之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其實,《周易》的文化內涵,遠不止這些,它還涉及到倫理學、哲學、史學、文學、美學、醫學、占筮學、文字元號學等等,把中國古代的命理、數理、天理、哲理、心理於文理,統統熔於一爐,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綜合知識庫」。推薦閱讀:
※十二星座概念榜
※【認真想讀者提問】想要提升概念定義能力,必須要經歷大量練習
※毒品犯罪相關概念的梳理
※日本遊戲業界新趨勢:「概念團隊」盛行
※四柱八字盲派象法歸蹤基礎概念,喜歡陳氏盲派的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