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精粹道德經(十九)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字面理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統治者不要把自己標榜為「聖人」,不要在人民面前顯得有多麼聰明智慧,人民就等於獲得了百倍的好處。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統治者放棄那些空洞的仁義道德,不要對人民的生活橫加干涉,人民就會自然回歸到孝慈的道德觀上去。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統治者不要把那些巧奪天工的珍玩奇寶當成價值連城的寶貝,盜賊就沒有什麼可盜的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僅僅以上三者用來教化萬民治理天下,還是不夠的。所以,還要特彆強調的是:在統治者本身,還要做到純潔樸實,減少私慾雜念,博覽群書以吸取其精華,如此這般就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
1、通俗理解
統治者不要把自己標榜為指點江山的「聖人」,不要不切實際的好大喜功,不要給人民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不要在人民面前顯得有多麼聰明智慧,這就是對人民最大的恩惠了,人民就等於獲得了百倍的好處。
統治者要放棄那些空洞的仁義道德,不要去追求那些虛華的名譽,不要打破人民安定的生活,不要對人民的行為橫加干涉。「倉廩實而知禮節」人民富足了,就會變得有禮有節,就會自然回歸到孝慈的道德觀上去。
統治者不要把那些巧奪天工的珍玩奇寶當成價值連城的寶貝,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挖空心思的到處尋寶了,盜賊就沒有什麼可盜的了。
僅僅以上三者用來教化萬民治理天下,還是不夠的。還要特彆強調的是:在統治者本身,還要做到純潔樸實,減少私慾雜念,博覽群書以吸取其精華,如此這般就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
2、領導藝術
老子本章闡述的是最高境界的領導藝術。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領導者不要顯得過分睿智,不要凸顯自己是多麼的能幹,不要覺得自己能夠明察秋毫,這樣會使自己的部下左右為難、寸步難行的,壓制了部下的創造力,就等於壓制了集體智慧,壓制了集體智慧就等於削弱了整個團隊。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領導者不要強調一些空洞的仁義道德,不要讓部下整天圍繞這些空洞的口號而不得不犧牲家庭的利益,讓他們把心思用在做實事上去,這樣他們就可以騰出時間照顧家庭了。只有處理好家庭的事情,才能輕裝上陣沒有後顧之憂的工作。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領導者要大力弘揚高尚道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以身作則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不要在部下面前顯示這個值錢、那個華貴,不要生活奢侈、揮金如土,這樣潛移默化的感染部下,部下也會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就不會產生攀比之心,產生非分之想了。
歸根結底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
3、蓋世英雄辯證法
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給我們介紹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的領導藝術。
郭槐對燕昭王說:「成帝業的國君,把賢人作為老師看待;成王業的國君,把賢人作為朋友看待;成霸業的人,把賢人作為大臣看待;而國家也保不住的國君,則把賢人作為奴隸看待。大王如果虛心聽取賢人的教導,恭恭敬敬地拜他為師,那麼,天下的賢人就會歸附到燕國來。」
縱觀古今中外成大業者,往往是兩種人:一種是以賢者為「師」;另一種是以賢者為「奴」。
前者就是「大智慧中的大智慧者」,他們依靠的是人才的智慧和才能,依靠的是集體的智慧,使他們很少做出重大決策失誤,所以能夠得江山而且江山穩固。諸如: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劉邦、劉備、孫權、李世民、朱元璋等。
後者就是那種「蓋世英雄」,由於他們「太了不起」,別人都不如他,都是他豢養的「奴才」,所以就只有閉嘴,由於沒有利用集體的智慧,「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最終使他們不能長久。諸如:夏桀、商紂、秦始皇、項羽、漢武帝、袁紹、隋煬帝等。世界歷史上的「蓋世英雄」也很多,最典型的是:拿破崙、希特勒。由於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壓制了「集體智慧」,所以他們的事業往往就像潮汐一樣,來勢洶洶;但一旦他們的獨斷專行出現重大失誤時,往往都是「一戰定乾坤」,洶湧的潮汐瞬間就只剩下泡影了。
在項羽面前,劉邦的確找不到多少可以與項羽相比肩的英雄氣概,但是劉邦卻能夠得天下,這與劉邦會用人是分不開的。正如劉邦自己所說的:「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論治國安民,籌措糧草,我比不上蕭何;論指揮軍隊、統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就是由於劉邦自知自己的三個「不如」,才會用三個比自己強的人來為自己打天下。但是,別人憑什麼為你打天下呢?劉邦的成功秘訣不僅僅是賞罰分明這麼簡單,對於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大智慧者,光用賞是不夠的,關鍵是施展才華的平台,劉邦都給他們了,使他們能夠在各自的平台上盡展才華,而且從不干涉他們的工作,使他們都取得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輝煌成就。
項羽卻恰恰相反,對部下情同手足,可以與士兵同甘共苦,可以用嘴為士兵吸吮箭傷中的膿血,但他總是像個老母雞一樣,護著小雞,認為他們總是長不大,總是要自己面對老鷹。這就造成了追隨他的人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沒有立大功的機會。
天下大亂的年代,就是造就英雄的年代,再多的物質獎賞只對士兵有誘惑力,而對那些志向高遠的大智慧者卻沒有絲毫誘惑力,他們只對平台、舞台感興趣。這就是楚漢相爭劉勝項敗的真正原因。
這就是我總結出來的「蓋世英雄辯證法」:蓋世英雄是「天下無敵」的,既然是「天下無敵」還要人才幹什麼?不知道哪一天會「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到那時,集體早已蕩然無存,人才已經養成順從的習慣,蓋世英雄們也就變成千古笑柄了。
蕭何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舉起義旗。不久,便召集了20餘萬兵馬,擁立楚王第12皇孫13歲的熊心為王,並與劉邦所部會於薛城。眾將約定:項羽北向救趙,解巨鹿之圍後,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從南路西進向關中進發。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後,誰先入秦都咸陽,誰當關中王。
劉邦憑靠張良等人的謀劃,避實就虛,剿撫並用,一路奪關斬將,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大軍兵臨咸陽城。秦王子嬰設計殺了奸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劉邦看見華麗的宮室,古怪的擺設,成堆的金銀珠寶,獵狗駿馬,珍奇玩物,還有一群群的美女,不覺眼花繚亂,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不忍離開。張良等人向劉邦陳述利害,劉邦這才幡然自悟當下命兵士查封皇宮府庫,然後率眾將士返回灞上。
惟獨蕭何,進入咸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御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因為,依據秦朝的典制,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御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御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查封了這兩個官府,就等於把秦國國家機器的運轉情況通通都掌控了。蕭何做官多年,當然知道這些。蕭何此舉,贏得了全軍上下無不佩服,劉邦在慚愧之餘,說:「蕭何確是異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場。」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為制定正確的治國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蕭何簡直是功不可沒。
「得民心者的天下」蕭何建議劉邦先從廢除被人民深惡痛絕的秦國法律開始收攏人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簡直如釋重負,無不拍手稱快,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仗勢欺人的項羽,沒有履行約定,而把劉邦封為漢王,把他趕到偏僻的漢中去了。漢元年八月,卧薪嘗膽的劉邦率軍悄悄離開南鄭,他採納了張良、韓信所獻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揮師東進,留下蕭何負責管理巴蜀,供給軍糧。漢軍將士人蜀後,思念家鄉,東歸之心甚切,一旦東歸,個個如猛虎下山,奮勇爭先,直殺得雍王章邯的兵馬丟盔卸甲,落荒而逃。漢軍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一個月便佔據了三秦之地。由於前翻劉邦約法三章的政策,劉邦受到了關中人民的熱烈歡迎。於是劉邦令蕭何坐鎮關中,安撫百姓,同時負責兵員和糧餉的籌措與補給,自己則率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彭城進發。
由於幾經戰事,這時的關中已是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秦都咸陽被項羽放火燒了3個月,已成一片瓦礫。蕭何留守關中後,馬上安撫百姓,恢復生產,全力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對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僅頒布實施新法,重新建立漢的統治秩序和統治機構,修建宮廷、縣城等等。另外又開放了原來秦朝的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賜給百姓爵位,減免租稅等等。他還讓百姓自行推舉年齡在50歲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們為「三老」,每鄉一人;再選各鄉里的三老為縣三老,輔佐縣令,教化民眾,同時免去他們的徭役,並在每年的年末賜給他們酒肉。這樣,由於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布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漢二年,劉邦乘項羽大軍東征之機,乘虛而入,攻佔了項羽的老巢彭城(今江蘇徐州)。漢軍進駐彭城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麻痹大意,放鬆的警惕,不久便被項羽率3萬精兵繞道殺回,將劉邦團團圍困於彭城靈壁(今安徽濉溪市南)。幸虧陳平獻「金蟬脫殼」之計,才得以帶著數十騎殘兵敗將逃回滎陽。這時,關中的壯丁多數已被徵發,蕭何便調撥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齡的少年到滎陽增援,韓信也收兵與劉邦會師,劉邦這才得以重振旗鼓,與項羽大軍相持於滎陽、成皋一帶。
公元前203年,項羽也由於連年戰爭,陷入了兵盡糧絕的困境。而劉邦的部隊,卻由於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糧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後來,劉邦越戰越強,終於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漢五年(前202),已經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論功行賞。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的大小也沒能決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病逝於長樂宮,享年62歲。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不過這時,蕭何年事已高。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
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常年為漢室操勞,終於卧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並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
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一切公務悉照舊章,照例而行,清靜治民,樂在其中,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來歷。
點評
在相繼消滅了專制集權的秦王朝和企圖返回到戰國諸侯並立時代的項羽勢力之後,究竟採取何種思想進行統治以穩妥地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就成為擺在劉邦及其統治集團面前的重大問題。
秦王朝推行法家路線,大搞嚴刑酷法,推行思想專制,最終導致二世而亡。從亡秦的廢墟中衝殺出來的劉邦集團對這一深刻教訓有著切身的感受,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按照法家的政治思想來治國理政。西漢丞相蕭何為了讓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崗位上以及減少多餘的政策支出和浪費,根據黃老思想,制定出「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三大政策方針作為西漢帝國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綱。以道家的清靜儉約作為官員以身作則奉行的圭臬,以無為的政策推行方法取代有為的積極實行。
蕭規曹隨
西漢開國功臣曹參是江蘇沛縣人,秦朝時曾擔任沛縣獄吏。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封為平陽侯,僅次於蕭何。
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過了不久,朝廷派來的人果然來召曹參。曹參離開時,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說:「要把齊國的獄市(自由市場)作為某些人行為的寄託,要慎重對待這些行為,不要輕易干涉。」後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是這樣。獄市這些行為,是善惡並容的,如果您嚴加干涉,壞人在哪裡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
蕭何臨終時,蕭何向孝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做事情沒有任何變更,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
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樸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微末節,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就斥退攆走他們。曹參自己整天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想有言相勸。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麼,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後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如此習以為常。
漢惠帝埋怨曹相國不理政事,覺得相國是否看不起自己,於是對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回家後,試著私下隨便問問你父親說:『高帝剛剛永別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根據什麼考慮國家大事呢?』但這些話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時回家,閑暇時陪著父親,把惠帝的意思變成自己的話規勸曹參。曹參聽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點兒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
到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要懲治曹窋?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後,被謚為懿侯。曹參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親的侯位。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迹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凈無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曹參繼相三年病逝,漢史上與蕭何齊名,「蕭規曹隨」一辭遂成為歷史上的佳話。
點評
乍看起來,這位曹宰相一切都按漢高祖和蕭何留下來的規矩辦,似乎是堅持「祖宗之法」,無所作為。其實,曹參抓住了傳統的中國皇權政治的一個最深層的「要害」:在皇權國家體制下,最難治理的其實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各級官吏。只要這些「如狼似虎」的官吏能夠不生事、不擾民,人民就可以過上太平日子;只要不給官吏們敲詐勒索百姓的機會,不讓他們亂來,老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財富,使國家富強起來。曹參的這套治國思想和方略被漢文帝、漢景帝繼承,終於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現在人們提到漢朝,便會想到「文景之治」,論及「文景之治」,便會想到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真正實踐無為而治並取得巨大成效的,曹參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無為而治是黃老道家學說的核心,曹參把它先嘗試於齊國,後又用於整個國家的治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漢初幾任皇帝,恪守如一,歷70年不變。曹參在歷史上的作用並不低於蕭何、韓信,他給後人所留下的精神遺產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推薦閱讀:
※讀《鵲巢》:最美的你遇見最愛你的人
※最經典的logo——太極圖
※《白蛇傳》的前世今生
※《大學》之由來:源於《禮記》,唐代之後才被重視
※《周易》入門之六:蓍草演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