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穴位歌訣:十二原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下合穴、十六郄穴、十五絡穴歌

經絡穴位歌訣

十二原穴歌

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谷焦陽池,

小腸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陰三原太,

胃原沖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與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

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血會膈俞骨大杼,脈太淵氣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是梁丘,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郄,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郄在外丘,肝經中都是;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

十五絡穴歌

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

陽督之絡號長強,居陰任之絡號尾翳.

五輸穴歌訣歌訣

  井滎輸經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脈氣小到大,第一所出為井穴,

  二溜為滎三注輸,所行為經入為合。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間接三間,陽溪曲池大腸牽;

  厲兌內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隨;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陰陵泉;

  少沖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與後溪,陽谷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接束骨,崑崙委中膀胱經;

  湧泉然谷和太溪,復溜陰谷腎經宜;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沖液門中渚穴,支溝天井屬三焦;

  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是膽經;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肝。

                        八脈交匯穴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八脈交會穴分類:

  公孫通沖脈、內關通陰維脈 : 合於心、胃、胸

  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

  後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

    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合於肺系、咽喉、胸膈

附:補泄法

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2、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3、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平補平瀉:進針時勿快勿慢。進針得氣後,不可以用強手法,提插捻轉要柔和,補多少就要瀉多少,同樣,瀉多少就要補多少。得氣,留針,具體看病情。出針時,不搖大針孔(瀉法),也不按壓針孔(補法)。
推薦閱讀:

經絡資料集錦
《靈樞懸解》 > 卷三 經絡 經脈二十
氣虛體質的經絡調理 捶打穴位很重要
何謂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積習難改--臟腑病影響經絡

TAG:穴位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