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老師:母親如水,子心如石
大家好,我是白水,這裡是新一期的孝與戒,今天要講的內容是:母親如水,子心如石。
在當今這個社會,太多子女紛紛以工作、家庭、事業、學業為借口,將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對他們身體的衰老、內心的孤獨不聞也不問,忘記了他們養育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在藏地有一句俗語:「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頭一樣堅硬,對父母總是無所謂;而父母的心,卻像水一樣柔軟,始終惦記著孩子。哪怕他已經四五十歲,按道理說完全不需擔心了,可父母還是放心不下。面對著父母,我們為人子女的,理應捫心自問:真正做到「孝順」了嗎?
前幾天我們在網上看到一個真實的事件,就是一位男子40多歲,他要外出打工。剛過完節,初三還是初幾的時候他出門,父母把他送到火車站,父母已經80多歲了,他的父親頭髮花白,他看著父母的那一瞬間突然跪了下來給父母磕頭,父母什麼也沒說,父親轉過身偷偷的抹眼淚。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體會到這種感覺,但我父親給過我這種感覺。
那一年也是我在上大學,因為是開學了,3月份馬上開學,我記得是我們黑龍江省的冬天,天很冷。當天晚上零下30度吧,我父親和母親送我上火車站,我說:「爸媽,別送了,我又不是不回來,」我爸我媽一句話也沒說。買了站台票把我送上火車,看著我一步一步走到我的座位上、東西放下了,我回頭一看,我的父母還在那裡。
我在那比劃,我說:「爸媽,走吧,」我爸我媽還是一句話也沒說。等火車馬上開動的時候,我看我父親拚命的喊,我不知道他喊的是什麼。火車開動了,我父親給我發了個信息說:「兒子,照顧好自己,」我就趴在那裡哭,我不知道當時我什麼感覺,我只知道我對不起他了。為人子女沒有做到「孝,」為人子女沒有做到「順。」從小到大我沒有給我父母帶來一絲真正值得驕傲的東西,上學的時候,因為邪淫腦袋不好使;上高中,父母花的高價讓我上的高中;上大學,父母又花的高價讓我上的大學;從始至終我都是那個最敗家、最不孝,家裡面被人看不起的那個孩子。
無論我的姑姑大爺怎麼看不起我,我爸都說:「兒子,你很優秀,你是一個男人,你越來越好的,」在我父母的眼裡,我沒有壞的一面,但我知道我爸媽也不希望我這樣,所以改變也是孝。
春秋時期的郯子,這個人是孔子的老師。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的那個乳汁能治好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前往深山,混入鹿群中。一日,獵人誤認為他是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告知。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古代這樣的孝子,令人非常欽佩、敬佩。後來,全天下的人也應該說是整個村鎮的人都知道郯子的這份孝心,全村的人都因為他的孝心而感動。後來,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縣城,最後變成了一個國家。所有人一致推選郯子為第一國君,這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天下的君主沒有一個小看他。因為郯子的他孝心,他很有智慧、很會治理國家,並且愛國家,對自己的子民非常仁愛。
我們講人一定要在二人之下,這二人既是父和母,當你能夠在他們的膝下好好孝養他們,你才能夠在萬人之上,別人才信服、才恭敬,才能夠讓你走向高層次的社會,但今天的社會很多人做的實在太差。且不說別的,單單是父母在家中叫我們,我們都不能做到一聽到便應聲,都是慢慢吞吞在做自己的事,將父母的呼喚好像是耳旁風,完全聽不到。即使回應,也是不耐煩,沒有一點恭敬和孝心。包括一些學佛人士也是如此,不說別人,說的是我自己,我自己認為我在學佛,可能是我的境界太高了吧,把父母都給扔了,覺得沒什麼。但從世間道德而言,對父母的孝不能缺少。
唐朝有個懶殘和尚,可謂一代高僧。因母親就生了他一個獨子,他責無旁貸地負起孝親,愛親的責任。有時他窮的一文錢也沒有,為了不讓年邁的母親挨餓,只有把當年的袈裟典當了,買米回來孝養父母,供養父母。
從歷史中的高僧大德,乃至真正的有地位、有這個一定智慧的人都是以孝道開始的。佛陀還親口說:「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報答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忘。盡孝是等不得的,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是這樣的,很多人從小對父母的態度比較隨意,一直以為父母愛自己是天經地義。也往往由於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同了,家中的獨子,或者是孩子非常少,一般的話就是一兩個孩子,所以父母父母對孩子非常寵愛,也不多加指責。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子女,等到想報答父母恩德時,父母可能已離開了人間,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我多次提到過。我家裡我父親在我爺爺去世以後,他每一次回到家裡都想著,他說兒子:「多少次我回到家,彷彿就看著你爺爺坐在床邊,我難受,哭。」那一年,我父親是48歲,48歲沒了父親也哭也難過。父親沒了,才知道子女做完了。
我認識了一位學佛的師兄,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不是故事。他的父親從小對他非常嚴厲、對他非打即罵,他連夾菜掉到桌子上,都會挨打。甚至他走路不小心摔倒了,起身之後不是父親的問候:「怎麼樣、摔不摔壞,」而是一頓暴打,他從小都不理解他父親為什麼這樣?直到他父親去世之前跟他說:「兒子,你知道為什麼我從小打你,」這位師兄說不知道,他還很帶氣的說,但他對他父親有恐懼感。
他父親說:「我從小打你,實在是因為你父親不會教育你、不知道怎麼辦。你每一次摔倒,我也心疼、我也害怕、怕你摔壞了,我打你是希望你永遠記住不要犯錯。」那個時候這位師兄真的難受了,他真的知道錯了,他一直以為父親是不愛他的。可能到今天很多人還覺得我父親不愛我、無所謂,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想你的人生也很難存在著一個孝順的孩子來供養你,也很難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一個美好的事業,因為你不孝順,不孝順的人怎麼能順。
再分享一則故事,孔子帶弟子出遊時,聽到遠處傳來悲切的哭聲。孔子說:「快走,前面有賢人。」他們走到前面一看,原來是一位叫杲魚的人,他穿著粗布衣服,擁著鐮鎬在道路旁哭泣。孔子問:「你又沒什麼喪事,為何哭得這麼悲傷?」杲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啊!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而把父母放在次位,這是第一個錯誤;為了我的理想,整天侍奉君主,沒有很好地侍奉雙親,這是第二個錯誤;與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遠了親人,這是第三個錯誤。如今我想報答父母之恩,可父母卻不在了,所以內心悔恨不已,才失聲痛哭起來。」孔子聽後,對弟子說:「你們要以此為戒啊!」對每個人來說,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德,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趁父母還健在時,子女一定要多盡孝,好好報答他們,千萬別等他們不在了,才悔恨得失聲痛哭。
我在今年回家的時候,給大家訂製了任務,不知道大家完成了沒有。第一個給父母洗澡,第二個給父母磕頭,第三個不玩手機不玩電腦,陪伴父母,感恩他們。說知心話,嘮家常話,讓他們舒心過一個安穩的年,順從他們的心意。孝順並非只是給錢,我原來就很不孝,但今年我回家跟我父母在一起,為他們做一點家務,僅僅是洗一個碗,但我真的就感覺越來越能體會父母的艱難,越來越能體會自己做人的差勁,孝道真的是開智慧的。
我們不能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讓他們吃好穿好的,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分別,有些人在父母年老的時候寄一點錢就認為很孝順,其實這不是孝。孔子說:「今之所謂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他的意思是說:「如果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讓他們吃好穿好的,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分別。」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古人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道聞名。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從此他細心,盡心的照顧父親,一個人包攬了所有家務事情。非常孝順。到了冬天,害怕父親著涼,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裡,用身體溫暖了被子,再扶父親上床睡覺。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很快的入睡,每晚都先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入睡。像黃香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根據不同的時節給予不同的關懷,這個才是子女應該做的。我們有沒有這樣做,不妨我們去想一想?
現在社會能做到這樣的,不說是大家,只說我自己我也沒做到,所以我們要共同的去改變,理解父母的想法。子女用錢孝養父母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做為父母,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始終覺得自己遭人嫌棄、沒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時要多加安慰、讓他們開心,其實這是合情合理的。我們剛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甚至不會走路。而父母犧牲一切細心照顧我們長大、之後又讓我們讀書,關心我們工作、成家。到了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體衰老,體力衰退,這時候我們對他們一點都沒有關心,那真的是沒良心。
中央電視台不是有一則廣告嗎,老媽媽打著電話,跟著她的女兒說:「等你畢業了,我就會輕快了很多;等你畢業,我就不忙了;等你結婚,我就不忙了;等你生了孩子,我就不忙了;等你孩子長大了,我就不忙了。」那孩子在姥姥的懷抱里說:「姥姥,等我長大了,我照顧你。」可是能等到那時候嗎,當然不可能,永遠都在等什麼時候是個頭,這也是我們的過失。
有些人對父母關心很不夠,這當然也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飯的時候,因為對孩子的寵愛往往會先夾到他的碗里,你是寶貝,你先吃,你最可愛,其實不應該這樣。吃飯的時候應該先讓孩子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夾菜,這樣會有種恭敬,點點滴滴的教育漸漸的他會對長輩有種尊重之心。子女長大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不僅要用物質來回報,因為當年父母對於你的養育之恩並非只付出物質,更難得是付出了用錢無法衡量的滿腔的愛,所以若想回報這種深情,回報這種恩德要真心的去關愛他們,想著他們就像父母牽掛著自己一樣。
三國時期,有一個叫陸績的人。他六歲那年,一次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端出一些蜜橘來招待他,他沒有吃而悄悄的藏在懷裡。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扣手時,懷裡的橘子滾落出來。袁術就略帶嘲笑的口味說:「你吃的不夠,還要拿啊?」他回答:「這麼好的橘子我捨不得吃,要拿給母親嘗嘗。」袁術聽了以後大倍驚訝,一個六歲的孩子便懂得客氣孝敬長輩,實在難得可貴,因此子女對父母的孝也要像小陸績一樣,時時刻刻把父母掛在心上。之前我也講過狄仁傑也是這樣,皇帝請他吃飯,他也想滿桌的山珍海味,母親從未吃過,這個也是人家稱公的原因。
古人的孝道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忠孝之門才能出優秀人才,要把父母的話當做菩薩語。這個佛經的(善生經)中說:「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就是說凡事想要做的事情,應該先稟告父母看能不能做。有些人學了一點學問就傲氣衝天,每當父母給他講道理,他擺著一副不屑的神色:「拜託,你讀的書沒有我多,還教我?」甚至大發脾氣:「嘮嘮叨叨,講什麼呀?煩不煩!」這無疑會傷了父母的心。即使父母沒有文化,他們的人生閱歷也比你豐富,所說的話一定是為你著想。
所以,子女要好好聽父母教導。不是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行的路跟父母比起來差遠了,要耐心聽父母講。當然父母如果講的不對,我們要柔聲勸導,要用智慧、不能頂撞的傷害他們。
古時候有個人叫楊甫,小時候父母十分疼愛他,可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衰老,父母的話,他再也不愛聽了,反覺得他們羅嗦。一日,他覺得每天這樣過日子,挺乏味的,便有了出家的念頭。他聽人家說,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就決定辭別雙親,一個人去訪師求道。他找到無際大師,說:「我想拜在您的門下,學習佛法。」大師告訴他:「你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薩學習好。」
楊甫問:「我是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大師告訴他:「你趕快回去,當你看到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個人,就是佛的化身。」楊甫聽完大師的話,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就趕快回家了。他到家後,已經是半夜。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著母親,請她來開門。母親聽到兒子回來了,高興地從床上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又因為很急著想見兒子,鞋子也倒穿了,急忙跑來開門。楊甫看到母親的樣子,「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突然想起了法師的話。
母親從以前到現在,對自己的教誨和包容,一點一滴,都浮現在腦海中。原來父母就是家中的活菩薩!領悟到這點,他頓時哭了起來,抱著父母說:「孩兒不孝,居然不了解您們對我的用心,從今以後,我一定二老的吩咐。」自此之後,楊甫便待雙親如同菩薩一般。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出於真心,平時的教導必然有價值,子女不要輕易辜負他們的一片苦心。尤其是,父母因你做錯了事而加以譴責時,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你一定要虛心聽受,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有一位古人,這人叫韓伯俞。有一天,他的母親因為他做錯事打他。這個老人家經常打他,他一做錯事他母親就打他。那一天,他母親打他時,他突然痛苦。母親很奇怪,因為從來沒見過兒子哭就問他:「你為什麼哭。」他兒子說:「以前母親打我的時候我都會疼,可今天母親打我我並沒感覺到有多疼,說明母親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以後陪伴我的日子越來越少了。」我們聽到這個故事會不會覺得很慚愧,這位古人他的這個孝心,母親責罵他他都會想到母親氣力不足了、身體不好了、沒有力氣了、沒有一點怨恨,還想著以後母親身體不好了,陪伴我的日子越來越少了,他痛哭。所以我們也要學習人家的這個孝心一定要侍奉供養自己的母親,對她要感恩。
有一則故事分享給大家:孟子,他小時候厭倦學習,又一次不願讀書,從私塾逃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 「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麼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敢曠課了。後來他學識淵博,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此外,還有一個故事:晉朝有位將軍叫陶侃,他小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母親對他管教甚嚴,有什麼過錯,從不輕易放過。他二十幾歲時,在縣裡當小官,專門監管漁場。一次,他派人將一壇腌魚送給母親品嘗。母親推知是公家的東西,不但沒享用,還令差役把它帶回去,並附了一封信說:「你做官,隨便拿公家的東西給我,不但沒有叫我高興,反而叫我替你擔憂。」陶侃見信後,羞愧萬分,從此終生不忘母親教誨,成了晉朝著名的清官。所以,對父母長輩有益的責備,應樂於聽受。常言道:「老人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別看有些父母沒文化,但他們吃的苦很多,懂得為人處世的分寸、接人待物的道理,這是比「紙上談兵」更有價值的財富。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處理各種問題時,應經常請教父母。他們的教導於指點,對自己會有很大幫助。佛教的《善生經》中也說:「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應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聽了父母的建議,就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否則,不經父母的同意便去做,很容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指的不是不讓大家吃虧,而是要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是最大的吃虧。對父母語言要一味的柔語,人老了就變成了孩子。所以假如父母的言語舉止有失,如天天打麻將,喝酒、吵架,子女應當好好的勸止,不要語言犀利、態度強硬。古時候他們的孝道是我們要學習的。
有一個孩子,他叫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裡扔掉。孫元覺拉著父親,跪著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父親煥然大悟趕緊把老人接回家好好的奉養。
這個故事教育的是什麼呢?這個故事的人真的很有智慧,我非常讚歎。他的父親不孝順,他用哭著說、跪著說,他父親不同意,他就用另一個方法去引導父親。 所以,縱然父母做得不對,性格難以溝通,子女也應巧妙地循循善誘,讓它們放棄錯誤的做法,而沒必要言辭犀利,令他們難堪。侍奉父母的過程中,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如果父母不採納你的意見,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以誠懇的態度反覆請求。若能再三規勸,明智的父母還是會接受的。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年輕時天下大亂,他常陪同父親李淵一起打仗。一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外一個地方。李世民從各方面分析後,認為敵方可能有埋伏,此舉難以成功,就再三勸阻父親。父親不採納他的建議。眼見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就在軍帳外面嚎啕大哭。李淵見兒子哭的那麼傷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較中肯,於是及時停止了進攻行動。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子女應想方設法溫和勸諫,若能這樣,父母很可能為之動容。如此,既保全了父母的名聲,也盡了自己孝順的本分。
今天說了這麼多,我也希望大家用心的去孝順父母,就像我開篇說的孝順父母的時間越來越短了,我們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越來越短了、每天時間都在減少。「母心如水,子心如石,」這句話請永遠記住:「母親的心像水一樣溫暖著、滋潤著孩子,孩子的心像石頭一樣敲打著、傷害著父母。」我希望大家子心如水,哪怕你的母親對你看似很強硬,但她的心也一定是愛你的,請付出你的愛,感恩他們。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了,感恩大家。也希望你們聽了這節課分享能夠生出懺悔心,感恩心,改變和努力提升自己。戒邪淫是孝,柔聲體諒關愛父母更是孝,希望大家能夠生起真實的感恩心,來感恩父母。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無論我們為父母做多少事、花多少錢、都報答不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如若能讓父母學習傳統文化,讓父母修習正法更是大孝,讓父母有一個安逸的未來是我們當下該做的。做好你當下的工作,學業、家庭也是孝,遠離邪淫也是孝,希望你不忘初心,感恩。白水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夠身體健康,願以今天講課小小的善業迴向給天地間的父母、眾生的父母,願他們身體安康、修習正法,遠離病痛疾苦、災禍痛苦,六時吉祥、一切圓滿無礙。
推薦閱讀:
※《群書治要》系列講座之《論語》治要 <第四講> 劉余莉老師(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老師講知止而後定的盤
※孩子虛榮怎麼辦--蔡禮旭老師
※仲學峰老師:養鴿的科學用藥(上)
※民國大學老師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