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略談《金剛經》(31-33)
普賢略談《金剛經》(31)
佛子普賢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搗碎成為微塵,你以為這些微塵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微塵雖多,但它的緣起是無性,絕不會執著它實有的自體。如果這些微塵是有實體的,那您就不會稱它們為微塵眾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您所說的微塵眾,也是緣起非真實的,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微塵眾而已。世尊!您所稱的三千大千世界,同樣也是緣起的假象,也是非真實性,也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世界而已。為什麼呢?如果有一真實性的世界,即是一合相,渾然成一體。不能被碎為微塵的。所以您說一合相亦非實有,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合相而已。」佛說:「須菩提!一合相之理,空而不空,妙不可言喻。但凡夫蔽塞不明本性,依戀眼前幻境。六根著各相而不能了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上一章說到了法身,現在說到如來法身本體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先問須菩提,假如有一個人,不管是善男人還是善女人,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都打碎了,變成微(灰)塵,你想想看,這樣的微(灰)塵,數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須菩提回答說,那多得很吶,世尊!釋迦牟尼佛說,什麼理由呢?我告訴你,假如這些微塵,是真實永恆存在的話,那我就不會告訴你世界上有微塵。這些微塵累積起來就變成山河大地,變成物質世界。佛其實是說,物質世界的物質,如果把它分析到最後,就是空的。只不過空也不空,還是有個什麼東西的,用現代科學來看,就是能量。這個能量,以我的體驗,就是所謂的心能力量,只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證得法身實體,所以能量很小。如果一步步證得了法身實體的話,其能量應該是無窮大。說到這裡您可能有點明白了,下個雨、止個雹什麼的,都是小術而已。所以佛在這裡講,「若是微塵眾實有者」,如果你認為真的有個微塵,我不會講微塵眾,因為根本沒有微塵,一切都是由空所形成。現代量子力學也認為,如果把物質一步步細分下去,最後顆粒就沒有了,只剩下能量。現代天文學在解釋宇宙的形成,也認為所謂的宇宙,最初只是一個點,這個點的體積無窮小,但包含的能量無窮大。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您看釋迦牟尼佛多厲害,三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這又是《金剛經》的套路,所謂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謂的灰塵、小顆粒,一旦細分下去,最後都成了空,所以灰塵小顆粒是不實在的,因此取個假名叫灰塵小顆粒。所謂普賢略談《金剛經》,即非普賢略談《金剛經》,是名普賢略談《金剛經》。《金剛經》是文字般若,根本無法言說,說了就不對,凡說都是相。所謂《金剛經》,即非《金剛經》,是名《金剛經》。真正的東西,無法用語言表述。假如您沒有見過老虎,我要向您描述老虎,怎麼辦?指著貓說。但老虎是老虎,貓是貓,所以只能說,貓哪裡不是,哪裡不是。所以《金剛經》基本上都說的不是。但貓與老虎還是有近似的地方,所以有些也說是。其實這樣舉例也不對。我們不要被人生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這些苦惱,就是套在我們身上的枷鎖,我們要從這些枷鎖裡面出來,所以叫出枷。出枷不是要您出家,而是要您用您的智慧去處理,善加利用,他們不但不是您修行路上的障礙,而且是能夠幫助您早日成就的。所以我們鼓勵出枷,不主張出家。何況寺院是僧人的家,您離開一個家,又去了另一個家。這哪裡是出家?現在我們學習了《金剛經》,了知了一些佛教的真實義理,從人間佛教來看,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舉一反三說,那麼我懂了。您剛才問的問題,您的意思是說,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會要變,也會滅掉。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什麼理由呢?佛說,你說的對呀!但是什麼理由呢?我告訴你,假如真有一個世界存在,永恆不變地存在的話,就是一合相,是兩樣東西合攏來不變了。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是假有,這是一句話,一個名辭,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變只是個理念。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也了解到時空是相對的。我們在地球上過了一個月,對於月亮來說只是一天;我們過了一年,對於太陽來說,只是一天;我們過了四百年,對於天人來說才過了一天;我們人的一天,卻是許多小生物的萬世萬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億化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所以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都是相對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佛對須菩提說,到底有沒有一個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又說那是不可說,沒有辦法讓你理解的。因為你們不懂,也沒有辦法懂,而且也說不得,一說之後,一切凡夫就貪著這個事情。那麼什麼東西不可說又說不得呢?就是所謂的妙有,因為妙不可言。真正的如來、佛、世尊就是一合相。如來是體,佛是相,世尊是用,三位一體。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阿彌陀佛!
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32)
普賢略談《金剛經》(32)
佛子普賢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種話』。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是否了解我所說的意思?」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這個人並不了解您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這四見,只是為了凡夫便於了解佛的深意而說,事實上應該要超乎此四見之外,並非耍拘泥於其中而存此四見,所以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假借一個名,稱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佛又說:「須菩提!凡是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應如此認知,應如此為見,了悟無相妙理,自然行無相妙行,則知無所蔽,見無所障,如此信解。即為妙悟,而不生法相,至此才得真空無相之妙。須菩提!法相本是虛空的,即非法相;虛空中有幻相,所以才稱之為法相。」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佛問須菩提,假如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了佛法嗎?佛在這部經的前面講了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這裡提出來的是我見、人見、壽者見、眾生見。所謂相,就是現象,比如我們說不要著相,就是不要被現象所迷,不要把現象當成了本質。所謂見,就是自己的思想見解,觀念,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看見那個見。所以禪宗把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眼睛只能看見可見光,怎麼能夠看見道呢?見道,是用我們的心,妙明紫金心,用高度的智慧去體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說,那不對的,這個人雖然學佛,根本不了解佛所說的意思,不懂佛法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世尊您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如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呢,明,無可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佛告訴須菩提說,真正學大乘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求得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應「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如是見」,要有這樣一個見解,所以有知有見。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發大乘菩提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是怎麼知呢?如是見是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這麼知,怎麼見。歸納起來,簡單地說就是: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那就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緒化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謂法相,就是「法」的相。什麼是「法」呢?一切的現象、觀念都是現象,是意識思想構成的一個形態。每個人意識里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幻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這個就是意識思想境界里的形態,在佛學名辭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觀念。一般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只是他的意識形態,是他自己造作了這個法相。說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個法相,是個現象。我們練氣功的,任督二脈打通了,奇經八脈打通了,小周天、大周天搬運,也都是法相。前面我們提到的不同宗教的天堂的布局、人物的打扮都不一樣,其實也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佛告訴須菩提,你要想證得無上菩提大徹大悟而成佛,應該這樣去相信,這樣去理解。怎麼理解呢?「不生法相」,你心裡不要造作一個東西,你的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來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裡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凈涅盤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什麼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來的,是此心所生。所以只有不生法相,才得真空無相之妙。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佛告訴須菩提說,我所說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為什麼呢?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相當於過河的船,目的是使我們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把船背著走,要趕緊把船丟下,走自己的路。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說法不一,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有時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哪一樣說的對呢?哪一樣說的都對都不對,其目的是要讓我們自己不生法相。我們學習佛法,一般來說,學得越多,被法相束縛得越厲害。我的師父在三十多年前只讓我學習《心經》,不讓我接觸其他佛經,我當時自己不理解,還以為師父考慮的是我的時間不夠。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怪不得許多祖師大德都一再強調,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原來如此。
感恩您的閱讀,不當之處,請多教誨,阿彌陀佛!
請看普賢略談《金剛經》(33)
普賢略談《金剛經》(33)
佛子普賢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一章的白話意思是: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以充滿了無窮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此外,如果另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受持讀誦此經,甚至少至以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為人演說,使人悟性,那麼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七寶布施的人甚多。而受持此經要如何為人演說呢?必須要不著相,不動心。為什麼呢?因為世間,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都是生滅無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應該都視為有如此六種一般。」佛反覆闡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說解完畢。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聽完佛所說的般若大法,無不歡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說沒有說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說,說的都不是,因為說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可是自己心裡所想的東西,或一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所以這一章的標題叫「應化非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說,假如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福德大。但是,如果另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受持讀誦此經,甚至少至以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為人演說,使人悟道,那麼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七寶布施的人很多。聽了釋迦牟尼佛這麼一說,我們都很開心,原來我們的福德很大。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佛說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先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悟,但是不是世間人通常所講的那個覺悟;菩提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所以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能夠自然發出大慈悲心。因此,菩提心不是看到什麼可憐的人、事,發出的惻隱之心,那是您心軟,說得不好聽,叫婦人之仁,雖然算是慈悲,但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既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也不是自命清高的隱士,而是修一切善法。從某種角度說,就是受持這部《金剛經》。這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的另一層含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象我這樣隨便說說,我這樣隨便說說,是因為我對《金剛經》一知半解------其實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就是了解一點皮毛而已;而是要解釋發揮《金剛經》裡面所說的道理,說給人聽,讓人了解。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那麼要怎麼樣為人演說呢?佛自問自答,加快節奏了,因為須菩提跪得的確挺久了。佛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是「不取於相」呢?就是不著相,要不生法相。所以普賢在最初的時候,就向大家坦白,我就是隨便說說,您千萬不要認為我是在講經說法,不要認為我是在法布施------因為普賢既然出來談這部經典,就意味著已經著了我相;已經有了我相,就四相全有了;您要認為我是在講經說法,您也著相了。我說的未必就對;就算是對的,因為我已經說出來了,也就不一定對了。所以我一再強調,我就是隨便說說,您呢?就是隨便聽聽,不要住於心。您一住於心,著了我的相,我就要下地獄了。《金剛經》的真實義理不在文字上,得靠自己真修實證方可了悟。所以,您要是認為我所說都是對的,您就錯了;當然,您要是認為我所說都是錯的,那您更錯了。我是做好準備下地獄了,可能十八層都不夠,還要請地藏王這位代教主行個方便,再弄一層,我到十九層。佛不是很早就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連這部《金剛經》相也不能著,要不生法相。您也不要認為這部《金剛經》既然是佛母,就要緊緊抓住不放;抓住不放,就是相。「如如不動」的意思就是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何以故」?為什麼呢?佛說了最後一個重要的結論: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與無為法是相對的,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連續六個比喻,都是講虛幻不實。虛幻不實,一些不太明白的人說就是空,說一切都是空的,其實不是這樣,是空而不空。我在最開始說,《金剛經》就講了一個字:空。那是方便說,給大家開了個玩笑,當不得真的。《金剛經》其實沒有說空,當然也沒有說有。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此說,一切是空不對,一切是有也不對,這都是相。那應該怎麼辦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學佛。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注意,須菩提的第三個身份來了,「長老須菩提」。第一個是「善現須菩提」,第二個是「慧命須菩提」,現在是第三個。之所以有這三個不同的稱呼、身份,是因為須菩提領悟釋迦牟尼佛的話的程度不一樣。這時候須菩提已經能夠完全領悟佛所說的話了,所以叫「長老須菩提」。 「長老須菩提」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德高望重的,年齡大的佛弟子,應該首先明白《金剛經》的真實義理,為人演說,必須先菩提,要早證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幾句,一般佛經裡面都有,意思也好理解,就是大家聽了佛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心燈點亮,法喜充滿,信心堅定,決定依教奉行。
這次在網上略談《金剛經》,至此圓滿。
現在我們把《金剛經》總結一下,看看到底說了些什麼。第一是善於護念,內心平靜。第二是應無所住,無相、無願。第三是智慧成就,中庸之道。第四是三心不可得,當下即是。第五是不生法相,如如不動。當然也可以認為,通篇都是講的善護念,以及善護念的方法:應無所住,身相、心相、法相都不住,連不住也不住。如如不動,心平氣和。
這次利用閑暇,與大家概略談了後學對《金剛經》的一點粗淺看法,因為自己根器淺薄,又不學無術;三十多年來,不但沒有依教奉行,努力精進,而且時常偷懶;所以錯誤的地方一定比比皆是。開演正法,一句說錯,都可能下地獄,何況滿紙荒唐言!但是現在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時期,《金剛經》乃是佛母,一切佛從此經出,因此這次妄談此經,實在是迫不得已:總得有人站出來給大家解說吧?只要眾生能離苦,我墮地獄又何妨!普賢之所為,只是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借假悟真,如此而已。《金剛經》的真實義理,用玄奘大師的話說,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普賢一介凡夫,用一句俗語,叫「鞋子如何,唯腳知道」。耽擱了大家學佛修行的寶貴時間,向大家真誠懺悔,阿彌陀佛!和南聖眾!
推薦閱讀:
※超越宗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多識仁波切)
※《金剛經》的研究
※《金剛經》系列開示 44
※金剛經,開顯如來密意疏(希RA千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