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名家詮釋楊氏傳統太極拳「提手上勢」之異同
06-02
陳微明:
金倚天:
許禹生:
傅鍾文:【動作一】左腳尖里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於左腳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並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式。(圖1、2)
接單鞭式,身體重心右移,左足尖由東勾轉向南,左手同時向下向西劃一弧線後,又緩緩上提到下頷前,身體重心再移到左腳(即屈左膝)同時右手的吊手鬆開,下移,向東抄至小腹前,眼神向南,這時身體向南,右腳掌點地,腳跟隨著身體轉動而被拖動靠向左足跟,接著右手右腳同時向上提,方向向西南。左手在右肘旁護胸,右手在前,兩手前後相應。右足跟著地輕放,為提手勢。
李雅軒傳陳龍驤、李敏弟:身體重心漸移右腿,左腳向前移動半步不落下即向後退回,重心隨起落之勢移於左腿,屈膝半蹲,右腳隨向後稍撤,以腳跟觸地於左腳之前成右虛步,身勢含蓄,同時,右手前臂稍內旋使手心朝左,垂肘置於右胸前,高與眉齊,左手隨動上提,垂肘於左胸前,手心朝右,斜對於右臂肘關節處,眼神意注右手前方。顧留馨:【動作一】左足尖由正東方向里扣30~45度,踏實,左胯根內收,使身體逐漸全部坐實左腿。右足提膝帶起足跟,足尖離地內收,落於左足跟前約一腳的距離,前後足跟站在一條直線上,右足以足跟虛著地,足尖自然斜往前上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當身體向左腿坐去時,右吊手變掌,與左掌同時沉肘內移各停於肋前,左肘距左前肋約一個子拳,右肘距右前肋約二個平拳;同時,雙掌邊外旋,邊向胸前小線合攏,右掌在前,高與鼻尖齊,掌心向左,掌緣與尺骨處用意貫注。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向右,正對右肘關節,掌緣與尺骨處用意貫注。垂肩沉肘,含胸拔背,雙掌有合抱之意。眼神通過右手指尖向前(南)平視。成提手式。【動作二】腰身微左轉約10度,左胯根微內收,右膝提起,右足略帶弧形向內鉤回,足跟距實腿約半腳。同時,左手內旋使掌心翻向下(用采勁,似乎把對方左腕采拿至我身左)左肘往左後移動,勿超出身後,距左肋約一個平拳,一個立拳地位。左拇指距左乳約三個平拳;右手外旋,用捋勁自前而下向左前劃弧,勁點在尺骨處,掌心翻向上,置於左手下側,掌緣距臍約兩個平拳。眼神稍顧左手向左采拿,即向前平視。此為合、為蓄、為吸。【動作三】右足前邁於原地落下,先以足跟輕著地,足尖對向前方(南),腰胯漸漸左轉,右足尖以足跟為軸漸漸里扣45度,踏實。重心漸漸移至右腿,右腿下蹲坐實。當上步轉腰胯時,右手臂屈肘,手斜向下垂,隨身腰前移而將肘部向前擠出,隨擠隨帶肩靠、髓打,左掌指尖上揚,坐腕,靠近右肘關節里側隨右臂前擠,右小臂由斜向下垂轉變為手與肩平,肘低於手,掌心向左,拇指上揚,其餘四指向前。目光先於右臂前擠而前視,隨即移視右掌。肘擠,肩靠,髖打時,動作須綿綿不斷,仍保持身體正直。此為開,為發、為呼。楊振鐸:【動作一】通過轉變步法,重心略向後移,使左腳掌微離地面,而後隨腰左腳里扣45度,再順著腳尖方向坐實左腿,此時右腳跟微離地面,右腿相應地變為虛步。同時兩臂均向里翻,使兩掌心相對,兩手坐掌,右臂在前右臂高,左臂在後左臂低,兩臂呈合意。【動作二】當人腿坐實以後,身體逐漸左移,提起右腳,向正前邁出,落在左腳前方,腳跟著地,腳掌虛懸。兩臂均向里合,右臂伸展,左臂屈至右臂下方,左手置右肘內側。面向正南方。【口訣】重心略向後,腰帶左腳扣,重心向左移,提腿松吊手,邁步兩臂合,左手置右肘內側。
楊振基:【動作一】重心移到右腿,左腳掌稍離地,身體向後直坐,兩手手型不變,隨身移動。【動作二】腰帶左腳掌和左手右轉,身轉向南,左腳掌轉向東南,左手變坡掌,弧形轉至正南,右勾手隨腰移動。眼向南平視。【動作三】體重全部移到左腿,右腳提起向前(南)踏出半步,腳跟著地,成右虛步。同時,右勾手變掌往左弧形提移,與左了相合。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下,兩手手心相向,左手心對著右手的肘部,兩手手指斜向上,右腕與肩平,左腕與胸平。眼平視。汪永泉:【動作一】形:重心略向後移。左腳腳尖內扣,上體隨之微右轉,並隱隱向下沉坐。兩臂內旋下落,左掌右勾漸漸握拳收至兩胯側,然後隨著兩前臂外旋,兩拳圓轉上提並向兩側前方舒展;眼神注視前下方。意:兩手先隨著內氣松沉落在胯圈上,後轉向腰圈邊緣舒展開。內氣緩緩向尾閭沉注,使周身中正安舒。【動作二】形:身體繼續微向右轉,兩拳交搭在身前,右拳在外。重心移向左腿,右腳略向後移,兩手依圓劃弧向前上方棚起,右腳略向右前方移,腳尖微微抬起,兩手隨前臂內旋繼續依圓劃弧向前上方伸展,兩手手心皆斜向前下方;眼神注視前方。意:兩手沿著虛設在身前的圓形氣圈,經兩側向上繞起,而後兩手扶在氣圈的左右邊緣,隨著肩背松沉後倚,使肘靠內勁由勁源散經氣圈中心向前棚擠。龐大明:【動作一】左腳尖里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於左腳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並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勢。【動作二】腰微左轉,左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內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邊撤邊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於左手下側,邊移邊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
【動作三】右腳向前仍於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里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邊擠邊帶肩靠,左掌附於右小臂里側隨右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王志遠:【譜訣】兩膊相系如蒼龍,心寧膽定靜御動;合抱提搓貴神速,虛實吞吐畢其功。【動作一】左胯根內收,左足尖內扣約45度踏實,坐實左腿;右足變虛。同時,身體漸右轉。右吊手變掌,兩臂沉肩垂肘,微微內合,遙相呼應。【動作二】身體略左轉。右腿提起,隨勢偏右落於左腳前一步,腳跟著地,腳掌虛懸,膝微屈弓,成右虛步。同時,兩掌邊外旋邊向胸前合攏搓提,右掌在前,指尖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指尖高與胸齊,掌心朝右,合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平視前方。傅鍾文說要點:1.由單鞭過渡到提手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調一致。2.做提手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鬆,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於左腿上。3.由提手開始向上勢過渡時,由於左胯根內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趙斌說要點:
1.由單鞭過渡到提手,身體重心始終在左腿。扣左腳轉體和收右腳出步時,均由兩髖部轉動進行雙腿虛實輕重的調節,身體不可呆板,也不可左右擺動。當右腳落地時,身體重心微沉前移,前腳負重約十分之一。雙手伸出時應鬆鬆送出,臀部不可突出,身體不可前俯,總要留意於「不偏不倚」,「活潑於腰」,「腹內松凈」,「靈機於頂」。2.提手上勢也要注意「外三合」的要求,身體不可太正,稍偏左,即「肩與胯合」,自覺舒適;兩肘不抬不夾,松棚有度;雙膝微開襠圓,自覺上下勢渾,即「肘與膝合」;手腳上下呼應,自覺意氣相連,即「手與足合」。3.由提手過渡到上勢,身體不可立起,應收左胯根,左腿繼續微沉。在擠的同時須有肩靠的意思,但身體不能失重,肩不可聳起,保持身體的自然中正。4.此式勁點,以合勁為主,在兩掌腕部內側。合手出步時,左手在掌根,右手在掌、小臂和尺骨一側。回步時,左手在掌,右手在小臂尺骨一側,出步時,勁點依次在肩、肘、手外一側。【歌訣】遇敵撲來胸前吼,左截右斷掀彼肘。順引合出擠肘靠,伸腰發力敵便走。林炳堯說要點:左足應站穩,右足跟輕放地面,身體中正,其他部分都需輕鬆,才能呼吸自然,達到「氣沉丹田」「氣宜鼓盪」的要求。此時,假定自西南向東北有一條對角線,自東南向西北也有同一條對角線。提手這個式子的方向朝西南,左右兩足各在對角線的兩側,兩足都不要踏線,各在對角線的近側。後面斜飛式相同,也在對角線兩側。白鶴亮翅等雙腳是在緯線近側,容後再談。李雅軒說要點:兩臂前上提起和右虛步的動作要協調一致。身勢含蓄,不可挺胸,臀部忌凸出。
顧留馨說要點:擠、靠為太極拳推手八法八勁中的兩種方法,兩種勁別。近身則屈肘用擠,貼身則稍進步占勢用靠。肘法在現代推手中禁止用肘節骨撞擊對方,以免發生傷害亨故。應當以臂部粘住對方手、身用擠勁擲放。楊振鐸說要點:1.提手上勢之步法,稱之為虛實步,在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將不斷出現.僅僅次於弓步。它的腳形雖仍分丁字形與八字形,但在定式時之落腳形式上與弓步是行所區別的。它是以後坐腿的形式,將全身重量落在八字步上.而丁字步分別以腳跟著地和前腳掌著地,,置八字步前方。另外還有—點也在定式時與弓步要求有所不同,這就是兩腳之肩,弓步要求中間幅度要與肩同寬,而虛實步要求是以後坐腿八字步為主,對伸出之丁字步落腳處。只要不踩在—條線上,分出左右,中間不需要幅度,如一條中心線,左腳置中心線左側。右腳置中心線石側,互不越線就可以了。提手上勢正是這種步法。而下一式之白鶴晾翅也是這種步法、2.當左腳里扣.重心左移。提腿向前邁步時.身體應適應左腳里扣之角度移動,不易過早轉體,以免上下不協調,造成提腿感到吃力,重心不穩。3.兩臂之合是以腰腿帶動全身之合,以臂帶手也是對的,脫離臂的帶動只用手合是不對的,應注意盡量避免。楊振基說要點:1.提手上式有一個腰帶手腳的動作,腰帶左腳掌轉的角度小,帶左手轉的幅度大,演練時注意區別開來。2.左右手向前相合時,要先松肩垂肘,否則合不攏。3.合手時右肘與右膝相合,左手與右肘的距離是自己的自然襠的距離,左右手分別在身中線兩邊,兩手不坐腕,不立掌,兩手的距離是一個人的前臂的腕肘的距離。
4.右虛腳腳掌抬起約30度,楊式太極拳腳跟著地的虛步,腳掌不能翹高,一高三個緊,腳腕緊、膝緊、胯緊。三個緊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順、自然。龐大明說要點:1.此勢為一個組合勢,它是由「右手琵琶勢」和「提手勢」兩勢組合而成。動作1為「右手揮琵琶勢」,動作2、動作3為「提手勢」。2.)動作1與第8勢「手揮琵琶」一勢要點相同,唯左右相反。3.動作2、動作3為「提手勢」,要求左掌下按,右小臂上提形成一個合勁,一按一提要做地協調一致。4.由動作1向動作2、動作3過渡時,由於左胯根內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動作。在右手上提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王志遠說要點:1.提手上勢兩手往裡向前提合,是為合勁。兩臂須隨腰收合,腳、手的動作須由腰帶動,協調一致。2.兩臂隨腰轉搓合時,胸部不可正對前方,上體應稍側身,這樣既可減少受攻擊目標,亦符合含蓄其勢,以應敵之變化的用法要求。3.兩掌開始里合時,右手略下沉,向前時再略向上,左手沉合,虎口對右肘彎,左手指與右臂平,相距為一拳余,二掌形成左右搓合之勁,擬對應敵之腕、肘膊處。做到兩膊相系,兩掌有左右隅合之意、前後有搓提之勁,右手尖、鼻尖、右腳尖三尖相照。
4.定勢,右腳跟著地是虛點地面,腳掌虛懸,腳尖不能翹得太高,尤其注意右膝要微屈弓,不要挺直,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以應順敵踩蹬我之膝部。5.提起右腳後不要靠近左足內踝再向前,而是提起即弧形向前,兩足不可在一條直線上。【說明】所謂提手上勢的「提手」是一種著法,手即法之義。提手即為提法,是太極拳棚捋擠按、采挒肘靠、抹勾拂撥、開合提擔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著法之一。其用法猶如兩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狀如提物,故名。提手上勢的定勢與手揮琵琶似同,而左右方向相反,但就技擊勁別的實質內容而言,則差異甚大。本勢用的主要勁別是合勁、提勁和搓勁;而手揮琵琶勢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以及采挒、剪托之勁。勁別的不同決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動作的不同。有的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勢看作虛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勁,更有把它視作右手揮琵琶或右手揮琵琶的組合,這是不應有的錯誤。兩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稱,是由於兩式從動作形式到技擊勁別的內容都有較大的區別,否則按一名可矣。但從其相似的定勢來看,兩者都類同於松溪征南派《內家八樁》之「龍樁」,兩手側掌,一長一短,一前一後,一伸一屈,置於身側左或右的同一側,前後遙遙相對,互相呼應,兩眼透過長手的食指極目凝視,眼與長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為古代拳術中最常用的以靜御動的格鬥勢,一名「長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靜觀待變、以靜伺機和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以及以進為退、以退為進的意義。這裡的靜是一種自然的靜態或靜象,而不是一種「死靜」和「死寂」,即靜中觸動動猶靜。要求神志清逸,頭腦冷靜,善待機勢。靜中要寓預動之勢,守中須寓攻擊之意。勁營體內,力奮骸外。前手主守、主掩護,後手主攻、主突擊。換言之,短手隨時可以乘隙而進擊。《沈子拳法》方略篇中說的「急著前去,補手相承;隱著埋伏,出奇制勝」形象地描述了其作用和意義。如果要說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或許就是這一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