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的孝順是孝而不順

真正的孝順是孝而不順

  文章寫了一個北方幹部,娶了個南方老婆,

  婆婆看不慣媳婦嬌滴滴的樣,有意發難。

  這男人就出招了,借醉宣稱:俺這輩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娶了這麼個老婆,除了我媽,誰敢讓她不痛快,就別跟我說話了。

  老太太聽了,再也不敢說啥了。

  男人一生都有個原則:給老媽吃好穿好照顧好,但她的話卻不怎麼聽。

  這叫:孝而不順。

  我覺得孝而不順,這才是真正的孝順,是孝順的智慧。

  盲目順從,那不叫孝順,那叫愚孝。

  你說,一老太太老爺子,再怎麼智慧,難免也會與當代有隔離,

  他們的主意能一味聽從嗎?

  有兩個男人,一個北方的,一個南方的,

  前者稱得上才俊,

  大學畢業來南方,交了個女朋友,

  兩人打拚到有了較安穩的生活,

  男人把父母接過來,

  老太太趁他出差,把女人趕出去。

  男人回來後,沒一絲反抗。

  後者是個老闆,事業很成功,

  也是個非常孝順的人,

  孝順得好像只為自己父母,為家族的人而活,

  孝順得把自己心愛的,父母不喜歡的女人給丟了。

  很想不通,這些男人能處理好那麼多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

  能分辨那麼多的是非,

  在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上,卻做得這麼差。

  其實,父母也會有錯,有錯也應該改。

  一個人有錯改正了,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是好的。

  為什麼要錯到底,留個終身遺憾呢?

  我相信,

  焦仲卿和劉蘭芝死後,

  焦母一定會活在痛苦中。

  這比當初,焦仲卿跟她頂幾句嘴,違背她的意思,把妻子留下來,要讓她好受得多。

  愚孝,害自己,害了愛自己的人,也最終害了自己要孝順的人。

  現在很多人的徵婚要求是: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這當然很過份,很噁心。

  不過,也該想想,如果不是有以前那麼多人愚孝造成悲劇,

  怎麼會有現代一些人會有這種偏激的想法。

  叩 要騎柳搖餌榴散吧酒氣。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博客寫手,我從天涯追到她的新浪博客,從愛情、友情到親情,她的文字給了我前進的力量,讓我慢慢走出受害者的角色,開始慢慢積攢產生陽光的力量。

        這篇孝而不順中講述的觀點讓我對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有更理智的一層的認識。也許文中的一些觀點,可能不是很符合anti-parents小組的主旨,但是只要裡面某一句話能讓有些人走出陰霾,我想都是有用的。 

        如何和父母相處,這是伴隨為人子女一生的事情,也是令很多人困惑和糾結的事情。前幾天有人說:晚睡,你給我們談談這方面的問題吧。我查了一下,以前寫過一些這方面的博文,冷眼看親情(之一)、冷眼看親情(之二)、冷眼看親情(之三)但這些文章比較偏重對問題根源的分析,至於如何具體操作,有建設性的建議太少。所以今天重新談起這個話題,並且旗幟鮮明的非常驚悚的表明我的立場:

        孝而不順才是兒女之愛的最後歸宿。 

        中國的語言其實很有意思,很多我們平時說慣的詞語都暗藏玄機。比如「孝順」這個詞,「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的意思。合起來,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於子女父母的標準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

        這在我們年紀小的時候或許行得通,小屁孩什麼都不懂,家長自然在我們的世界中巍然挺立,呈現出一種「高、大、全」的形象,他們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不聽他們的聽誰的。在一個還沒有真正成熟的年紀中(不包括青春叛逆期),我們既無力給予,又無力拒絕。

        但這種格局在我們逐漸走入社會,開始獨立承擔生命的責任之後自然被打破。我們要學會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對於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可以借鑒,但不能盲目的服從。「孝」,是前提,對父母一定要盡到兒女應盡的贍養義務,用劉大腦袋的話來說就是:必須滴。不過「孝」,不等於一定要「順」,父母對我們人生所能起到的指導作用,將隨著我們自己的成長和成熟逐漸淡化,如果一味的聽任他們的意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那這一程的生命無疑就是上一代的傀儡,會完全的失去個性的魅力。當然,不可否認父母所積累的人生智慧可能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難以企及的,但這不過是我們兩代人在年齡和精力上的時間差,即使如此,也並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完全聽從正確的建議而不去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生。

        孝而不順,才能夠儘可能的處理好對父母的愛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之間必然要產生的那些矛盾。

        在任何家庭中,父母一直把持大局實行一黨統治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時代進步了,思想觀念變革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無視這種變化強行將兒女束縛在自己單一的管制下只能是抑制了子女的獨立性。

        人生就像走路一樣,父母在前,我們在後,中間保持一段距離,但父母慢慢的老了,走得越來越不快,我們卻正當盛年,步伐加快,那麼中間的這段距離理由應當有所有所縮短,如果還是沒有改變,不是說明父母天賦異稟老當益壯,就是我們做兒女的實在太不成才,一點長進都沒有。

        生命就是一個輪迴,父母和兒女的位置隨著時光的改變會有一個自然地循環和接替。民間曾說: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做兒女所能給予父母的最大的愛,就是成長為一個能夠讓他們覺得驕傲的人。對父母,要尊重、關心、體貼,說通俗點就是,管吃管喝,管生活的好,但要是手伸的太長,就堅決不能慣著。

         有人說這樣做父母是要傷心的。這我同意,中國的父母習慣在兒女的「翅膀硬了」,不再言聽計從的現實中感喟大勢已去的悲涼,並且很願意把這種思想灌輸給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道德上的壓力,讓孩子因為自己脫離父母的生活而先對父母心懷愧疚。所以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傷心是一種必然,是無可迴避的關於精力上的衰退所帶來的失落。要什麼樣他們才能不傷心?也許順從他們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做兒女的越沒有創造力,約依附於父母,他們越會覺得不滿足,反過來還會感嘆自己命苦,孩子處處需要自己照顧。

         如果傷心是一種必然,那傷著傷著就習慣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和位置是鬥爭、試探的結果,做兒女的只要堅持立場不動搖,首先軟弱下來的,還是父母。當然這裡是指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個別只在乎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父母不在此列,這樣父母讓他們傷心就傷心吧,反正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要想讓父親高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實了,說你笨;機靈了,說你沒城府;懶散了,說你不求上進;勤快了,說你不像大家閨秀。沒好了我就。在若干年裡,我一直尋求著讓他可以滿意什麼都不挑的辦法,但終於我發現,挑刺是他老人家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消遣,企圖通過又孝又順的方法來讓他承認我是好孩子幾乎是徒勞。所以我學會了一手抓孝心,一手鬧獨立的政策。生活上關心,但堅決不被他的意見干擾到自己的原則。剛開始的時候晚睡爹也抵抗來著,不過就像所有的太上皇最終都要認識到政權已經徹底歸新科皇帝,而自己卻大勢已去一樣,他到底是適應了物質待遇有所提高,政治待遇直線下降的地位。美滋滋的過上了晚年的美滿小日子,除了個別時候發現牢騷之外,基本滿意這個完全不聽話的女兒了。

        根據我多年來與這樣一個爹鬥智斗勇的心得體會,推薦給大家對付父母的四大法則:

裝聾作啞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看你這件事情怎麼能這麼做呢,你錯了,你應該如何如何。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在旁邊一臉麻木,默不作聲,其實心思不知道神遊到哪個爪哇國去了,爹說的什麼全都沒聽見,一轉身就扔到腦後去了。

不置可否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為什麼不在網上炒作一下自己呢,你看人家誰誰誰。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隨聲附和,「哦,是嗎」,「哦,這樣啊」,「哦,原來如此」。晚睡爹看到有回應,說的越發來勁,其實什麼效果都沒有。

轉移視線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怎麼從來都不聽話,你要氣死我了。balabala(此處省去1萬字)。晚睡同學不慌不忙的岔開話題,說:爹,聽說有個飯店新開業飯菜賊好吃,今天我請你和我娘去試吃一下如何。到飯店小酒喝著,晚睡這邊小恭維話溜著,早就把教訓孩子的事情忘記了。

直截了當法。

晚睡爹說:晚睡,你這次別給我來那套裝聾作啞、不置可否、轉移視線的做法,你當我看不透你陽奉陰違的小伎倆嗎,今天你就說這件事情你辦不辦吧。不balabala了,也不用刪去那麼多字,完全是何去何從生死存亡的選擇了。晚睡同學毫不怠慢,直接就說,「不辦」。不管接下來他老人家如何狂風暴雨,晚睡自巋然不動。就算被攆出家門也沒關係,過幾天等他消氣了厚著臉皮再回來。

和自己爹娘不必較真,有的人蔘不透這個道理,經常因為父母的極端言行或者一些做法而生氣,覺得他們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其實有什麼理由讓父母一定理解我們呢?管我們吃好喝飽,管我們受教育,讓我們可以長大成人,這就是他們所能做到的最大貢獻了,他們把自己的精血分散在在每一刻相處的時光中給了我們,今天的這個你我已經融入了他們的影子,不管怎麼變化都不會擺脫他們了,那又何畢再來要求他們一定要緊跟著我們的生命,洞察我們的每一點變化和迷惑呢?這段路,曾經是他們領著我們走,現在,該是我們領著他們前行的時候了。

放下怒氣與苛求,用寬容的、豁達的,甚至寵溺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會發現,愛是一種本來應該輕鬆的事情,只要降低那些因為接近而逐漸提高的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比較成熟的心智和相對獨立的人格。那些一直被父母控制和約束的孩子,已經習慣於接受父母的管理,根本不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和膽量,一時間難以做到讓他們敢於反抗自己心目中的權威。而且能不能爭取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要拿實力來說話。

有的人成家生子,事業有成,卻看見父母就威力全無,對父母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活來成全父母的意願。要我說這樣的人就是從心理上沒有真正成年,一遇到事情就回歸到一個小孩子的心情,所以才任由父母擺布。

還常有人問我,為什麼父母對我總要管頭管腳的,甚至干涉我的婚戀問題呢?而我的反問是:你覺得自己表現出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獨立和能力了嗎?你所做的決定是足夠理性的嗎?像那些在已經成年後還膽怯懦弱,賴在家裡不走出社會,或者行為幼稚不堪凡事都沒有準主意的人,僅憑一時的激情和任性來做事,人惹了禍習慣讓父母來收拾攤子的人,別怪父母不拿你當成年人看待,用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管理你。真給了你權力,你也用不好,不如收回算了。

想當一個大人,就要先做一個大人。

我兒子告訴過我一句話,也不知道他在哪本書上瞄來的,但是我很感動。他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是的,不管父愛還是母愛,這些高貴而無私的感情都是為了讓我們最終成為一個和他們完全不同的人,就像艦艇終要離開母艦去遠航,情感上可以無限延長,但精神上,我們必須獨立成長。

孝,而不順,這是兒女之愛的最後歸宿。每個人都將迎來生命中這樣的一天:孩子與父母並肩行走,而行動的方向不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把握。

非常反感動輒把「孝順」掛嘴邊的人,某些父母,時時用這頂大帽子來扣子女,要求子女無論何事都必須遵從他們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職、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順」。更有甚者,許多年輕人也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順從父母即是「孝」,自己無條件順從之餘,還逼迫媳婦也無條件順從,造成無數家庭悲劇。

首先,無下真有「無不是」的父母嗎?這只不過是封建衛道士用來要求人民順從於統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順父母,出門順官府,天下順皇帝,一以貫之。孔聖人尚雲「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凡夫俗子們當了父母后倒變得「無不是」了?比聖人還聖人了?什麼混帳邏輯!

其次,什麼是孝?孝就是順嗎?許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混帳話,可惜偏偏忘了「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就是說一味順從父母,由著父母做錯事,這是陷父母於不義,是第一不孝。《孝經》云:「子不可以不諍於父,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就是說當父親有過錯時,不能一味順從,這樣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過必諍,現代社會反而有許多人一味愚孝。五四運動即將一百年了,還有這樣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嘆。

第三,孝的真義應是「愛」、「敬」。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把父母撫養子女當成天大的恩情,因為那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撫養子女,有付出,也有滿足。生養子女的過程中,難道不是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嗎?我感謝我的女兒,因為她的出生和成長,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對於父母,我敬愛他們,但不等於他們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和生活。

父母要尊重子女,尤其是已經成年的子女。不要把子女當成風箏,時刻控制在手上。學一學蒲公英吧,當子女成熟時,自然而然地放手,讓他們隨風飛向遠方。

                                                                      

孔子的「孝」而不「順」(1)

  一提到「孝」,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順」。所謂孝順、孝順,在當下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孝」的通俗解釋就是「順」。而所謂「順」,就是子女時時處處都要順著父母的意志去說話、辦事,不得有半點違逆、不順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順」。這是幾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結果。而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孝」就是「順」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

  在這裡,孝的內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養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如果僅僅是養父母,這樣的標準太低了,這是把父母與犬馬同等看待了。對父母的標準應該更高,應該在「養」的基礎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養父母當作是個負擔,不能在養父母的過程中甩臉子給父母看。所謂「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從內心裡真誠地恭敬、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標準。

  在《論語》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論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孝敬、孝養兩大類。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歸到孝敬的一類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篇)大致可以歸到孝養的概念下。但翻遍《論語》,我們卻找不到一個孝順的字眼。不僅沒有這樣的字眼,甚至連這樣的意思表述都沒有。

  也是在《為政》篇中,有這樣一段,似乎有孝順的含義。這是魯國貴族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如果孤立地看這兩個字,無違似乎可以解釋成不違背父母之言或不違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順」的意思。然而如果從孔子自己的解釋來看,「無違」根本就沒有「順」的意思。孔子的原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謂「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表明孔子更強調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尊上與卑下的等級關係,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順從。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曾明確地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篇)意思是說,尊敬父母是絕對的,但順從父母卻談不到,因為父母也有可能犯錯誤。在父母說錯話,辦錯事的時候,子女不僅不能順從,還必須勸諫。但子女的勸諫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聽從子女的勸諫,則子女可以(也僅僅可以)迴避,不可以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對父母的敬重。

  而在《孔子家語》,孔子表示得更為明確。原文是這樣的:

  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

  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母,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2

  在這裡,孔子不僅斷然否定了孝順為孝的含義,更明確指出了「諍臣」、「諍子」、「諍友」,是保證社稷安危、家庭和睦、個人道德完善的必備條件;明確指出,只有懂得什麼是該勸阻的,什麼是該服從的,才叫孝,才叫忠。

  也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具體地說明孔子的孝敬觀。

  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個大孝子。有一次曾參鏟地,不慎鏟斷了幾棵瓜秧。曾參的父親曾皙見到後心疼莊稼,大怒,順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參打去。曾參真是個孝子,見父親拿棍子打自己不僅不跑,反而還乖乖地等著讓父親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極重,一下子就把曾參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蘇醒過來之後,不僅沒有抱怨父親,反而內疚地走到父親面前,向父親道歉說:「方才我惹父親生氣了,父親用力教導我,該不會累壞了吧?」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就對其他弟子說:「若曾參來見我,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聽到孔子的態度後十分不解,認為自己不僅打不還手,還真誠地擔心父親的身體,不是嚴格在按照老師教導的孝道的規範在做嗎?為什麼不僅沒有得到老師的讚許,反而還受到老師的責難呢?於是,他託人向孔子問其原因。

  孔子說:「古時候的舜帝就是一個大孝子。在他父親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及時出現在父親的身邊;但當他的父親要殺他時,卻總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殺不著他。舜的孝道不僅表現為孝養父親,同時還表現在不使父親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從而保全了父親。而曾參服侍父親,在父親大發雷霆、情緒失控之時,死也不肯躲開逃掉。如果讓父親打死了,這不是讓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有哪一種行?會比讓父親不義更不孝的呢?」

  曾參聽了之後大悟。於是到孔子那裡請罪去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出於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卻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卻只能是刑具了。

  曾參的故事說明,父母做錯事(在這裡是曾皙揮大棒怒打曾參),子女若依然順從,在孔子眼裡,依然是不孝。顯然,孝的標準,不是毫無原則地遵從父母個人的意志,而是遵從超越於父母意志的一種更高的理念或原則。

                                                                         

孔子的「孝」而不「順」(2)

  孔子這種「父慈子孝」的孝敬觀念中,其實也隱含著「孝」的相對性,即只有在父親「慈」的前提下,子女才應表現出「孝」的行為特徵。毛澤東在談到孔子的辯證法時,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準確地辨析了孔子「父慈子孝」的觀點。毛澤東說,年輕的時候,因為父親說他不孝,他還和父親吵了一架,「他說我不孝,我說他不慈。我說應該父慈第一,子孝第二,這是雙方面的。如果父親把兒子打得一塌糊塗,兒子怎麼樣能夠孝呢?」1

  也就是說,孔子的孝敬觀點不是可以孤立看待的單獨對子女一方提出的道德行為規範,而是與父母一方的道德表現直接相聯繫的、被這種道德表現所決定的、對子女一方提出的、一對道德行為規範的一部分。「臣死子亡」的所謂儒家傳統忠孝思想是完全違背了孔子思想原則的思想,是被後世儒者歪曲篡改了的思想。所謂「愚孝」,就是脫離或背離了這種相對原則的「孝」。

  孔子關於孝的思想在後世儒者那裡被完全扭曲了。他們完全遮蔽了孔子否定孝順的觀點,用孔子本沒有的孝順的觀點替換了孔子的孝敬的觀點;完全消解了孔子關於孝的思想中的相對性原則,使孔子關於孝的思想蛻變成了完全消極的順從。

  另外,孔子雖然主張子女孝敬、孝養父母,卻從不講為什麼。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篇)但為什麼守孝要「無改於父之道」,並且是三年,而不是二年或四年?孔子只給判斷,不給原因,讓人總有疑惑。孔子的弟子宰我就有類似的不理解。

  當然,宰我提出問題時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他怕的是「三年不為禮,禮必壞」。所以,在宰我看來,守孝只要一年就可以了。對宰我的當面質疑,孔子十分不滿。但有趣的是,孔子並沒有當面責罵宰我,而是另找機會,背地裡向別的弟子說宰我的壞話,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父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2(陽貨篇)

  在這裡,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不是孔子背後說人壞話,而是孔子將守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三年,和子女脫離父母懷抱所需的三年進行了直接的比較,暗示了潛藏於人類意識深處的知恩圖報的自然感情,暗示了父母養育子女和子女孝敬、孝養父母這種親子之愛之間的一種對等關係。

  但這種比較畢竟十分牽強。因為它只能說明時間上「三年」的依據,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明守孝與無改父之道的聯繫。

  其實,孔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穿鑿附會地非要將孝道解釋為「三年不改父之道」,並不是出於他對孝道本身的認識,而是由於他給孝道賦予了更大的社會任務。即他想用維繫血緣家庭內部秩序的行為規範來維繫封建宗法等級的社會秩序。所以,他才說,不改父之道,就是「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子張篇)完全將家庭內部的血緣倫理社會化、政治化了。根本混淆了家庭和社會兩個不同領域間的區別;他所謂的「父」也不是具體的道德品質參差不齊的「父」,而是理想中的「父」,是「慈父」。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後代的學者(包括眼下的學者),無論是推崇孔子思想的儒派學者,還是否定孔子思想的其他學者,都看到了孔子宣傳孝道的最終目的不在家庭而在社會。所不同在於,推崇孔子思想的儒派學者認為,移孝至忠是一種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邏輯轉換,孝和忠皆是天經地義的人倫之大法,提倡以忠孝精神治國是孔子的偉大貢獻;而否定孔子思想的其他學者,只是從政治的角度否定孔子思想的反動性,卻從未否定移孝至忠在理論或邏輯上的合理性。而我在這裡強調的是,移孝至忠本身在邏輯上就是虛妄、不合邏輯的。因為家和國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血緣聯繫的父子關係和利益相連的君臣關係根本就是不同性質的社會關係,兩者之間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將不具有可比性的兩類事情進行比較,本身就是荒謬的,其結論當然也只能是荒謬的。

  2006年底,深圳龍崗區某工廠有200多名員工同廠方簽署了新的勞動合同,在新的勞動合同中廠方增加了要求員工效忠於廠方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從儒家的傳統道德「對父母孝順」開始,要求員工要「對工廠忠心」、「對上級領導尊敬」,並「本人願意宣誓:如有意違反簽名之保證,是畜生」。

  這樣一份合同被媒體冠之以「畜生協議」披露後,引起輿論大嘩。而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面對這樣一份具有侮辱性內容的合同,居然還有員工以為老闆「是想讓我們先學會做人」,是合乎情理的要求。3

  「畜生協議」事件中反映出的決不僅僅是老闆的庸俗和粗野,以及對員工的侮辱,同時還反映出醜陋的封建等級觀念,反映出虛妄的儒家文化對我們深到骨髓的影響。移孝至忠的儒家文化把我們騙得夠慘了,我們該覺醒了。

  我們務必清醒地意識到,孝的觀念中暗含著等級差異、上尊下卑、地位不平等、權利不對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在家庭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社會範圍內,與主張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現代民主思想比較起來,顯然具有極大的缺陷,具有極大的消極性。

  總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們必須把握兩點。首先是孔子並沒有「孝順」的思想,後期儒家思想中孝順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與孔子的孝敬、孝養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的思想並不意在維繫家庭倫理秩序,而意在維繫社會倫理秩序;遺憾的是,孔子沒有認識到這兩種秩序不僅是兩個層面的秩序,並且具有異質性,根本無法移孝至忠,從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顯的歷史局限。        平常我們一想到「孝順」這個詞,毫無疑問的認為這是人最基本道德,誰要是不孝順了,就是喪盡天良,道德敗壞之人,不被世人唾沫淹死,也會被他人咒死。加上這兩個字是祖宗們留下來得美德,你要是不好好遵從,中華五千年最寶貴的品德就毀於你手上,罪名可以足以讓你羞愧到自殘而亡,根本用不著別人動手動口。所以這是個疑不得逆不得的詞,你只管又孝又順就是。


      隨著年齡增長,我越發覺得這個詞可疑,和我學到的知識有大衝突。這個詞我們先拆開來看,孝代表盡心奉養父母,順則是順從父母之意。孝這個我沒什麼意見,現在我們國家福利水準還是社會主義低級階段,老年人沒辦法靠國家贍養,由我們代養很正常,符合國情。重點是後面那個順字,到現在都無法理解,頭腦怎麼轉到最後都短路,於是我開始懷疑它是不是錯了。

     就拿我來講,我父母都是漁民,爸學歷只到初中,媽大字都不識一個,阿拉伯數字除外。而我再怎麼說也比他們多讀了幾本書,懂多幾個道理,可到頭來我們傳統美德卻要我去順從他們的意思,那我這麼多年都瞎折騰什麼啊,白活了我。讀小學時他們就威逼利誘我說,兒啊,書讀好勢,將來要過的比我們好。那時我就想反抗,你們那裡不好了哦,不愁吃不愁穿,還有我這麼可愛的兒子給你們把玩,咋那麼不知足呢,以後能不能比你們好我還說不定,只知道你們現在把我囚禁在學校里實在慘無人道,現在可比你們差得多。到現在終於快熬出校了,你們又來指指點點,告訴我這樣那樣,好似又比我懂得多的多,這怎能叫我不內傷,本以為以後命運之繩就牢牢奪回在自己手上,哪知你們緊握在手上的繩子還不肯鬆手。搞的我不止一次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人,獨立的人,能夠拽住自己命運之繩的人,還是只是個木偶,的讓人拉著扯著才能起舞?

      我知道父母的所作所為本意都是為子女好,只是他們有時自信過度,認為他們想要的生活就是我們要的,並把它強加到我們身上。這就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悲劇,特別我們這裡,娶個心儀的老婆嫁個合意的老公,老傢伙們還要在旁邊指手畫腳,甚者活拆鴛鴦也不在少數,這才是不道德不和諧。如果父母真的為子女好,就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要是他們連自己的幸福都不知道在哪,別人又怎能知道呢?你們再摻和,只能添亂。這樣想回去,就不必事事順從父母的意思了,只有我們才知道自己幸福的方向,我們一旦抓住幸福,父母也會為我們高興。反觀那種事事順從父母之意的人,整天在他們面前假HIGH,既喪失了自己的幸福,又欺騙了父母,鬧得雙輸的局面,沒有比這個更蠢的了。        


推薦閱讀:

《二十四孝系列》之三:鹿乳奉親
父母的後半生,為什麼喜歡欺騙我們?
他賣身為奴只為葬父,竟出現仙女替他贖身——《二十四孝系列》之十:賣身葬父
他放棄仕途居然是為了母親

TAG:孝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