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法《歷術甲子篇》的研究(一)原文 1

       史記『歷術甲子篇』的研究

   歷術甲子篇①

   ①《索隱》說:「以十一月朔旦冬至得甲子,甲子是陽氣支幹之首,故以甲子命歷術為篇首,非謂此年歲在甲子也。

   古有六歷之說,《漢書律曆書》「黃帝造歷,元起辛卯,而顓頊用乙卯,……殷用甲寅,……漢興承秦,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元用丁丑」。而祖沖之說:「古之六術,並用四分。四分之法,久則後天,以食驗之,經三百年輒差一日」。經考證,真正見於史書的只有「殷歷」甲寅元和「顓頊」乙卯元,而乙卯元亦完全是「殷歷」甲寅元的摹仿之作。此「歷術甲子篇」就是「殷歷甲寅元」的範例。

   古人制歷,講究曆元首日,要求以「夜半朔旦冬至」為起始點。結合近代天文學知識,逆推戰國時期合朔與冬至同在夜半的年代,並與曆書朔旦冬至干支紀時相符,得出的結果是公元前427年合朔冬至同在己酉日夜半0時。從而認定公元前427甲寅年是殷歷的近曆元,也是殷歷甲寅元創製之年(周考王14年)。按四分曆章蔀紀元編製,一紀20蔀共1520年,公元前427年是16己酉蔀的首年,其上元應在(76×15+ 427)1567年。

(1)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①

   十二②

   無大余③,無小余④;

   無大余⑤,無小余⑥;

   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⑦(甲寅)。

   ①正北:這是冬至所在辰次的方位。元年冬至在夜半子時,子的方位是正北。

   ②十二:這是一年的月數,無閏月為十二個月,有閏月則為十三個月。

   ③無大余:這「前大余」是計算月朔甲子日名的參數,《索隱》稱為月朔大小余。已知本年初的月朔干支號,將本年的總天數減去所含的甲子周數(甲子一周為60日,含幾甲子就減去幾個60日),剩餘的不足一甲子的部分,整日數稱為大余。從本年初的月朔干支,數到大餘數目之外的第一個干支名,就是下年初的月朔干支日名(例見下年月朔大余注)。

  ④無小余:這「前小余」是月朔甲子餘數中不足一整日的部分,四分曆測得每月29.499/940日,每年十二個月整日數之外還有小數,小數中的分子部分就是小余。同樣由於曆法是從十一月冬至起算,又是「甲子朔旦冬至」,所以,元年(冬至前)是「無小余」。

   ⑤無大余:這是「後大余」,是計算冬至干支日名的參數,《索隱》稱為冬至大小余。已知本年冬至日名,從本年總天數中除去所包含的甲子周數,剩餘部分中的整日數稱為大余。從本年初的冬至干支日名,數到大餘數之外的第一個干支就是下年冬至日的干支名,本年無大余(例見下年冬至大余注)。

   ⑥無小余:「後小余」是指冬至日的余分即不足一整日的部分。四分曆以每年為365.1/4日,每日分為32分,日合8分,每隔一年,小余增加8分,四年積為一日,入大余。同前,本年冬至前無小余。

   ⑦此句「焉逢」是「甲」,「攝提格」是「寅」,都是指甲寅年而言。文中又標以「太初元年」,而武帝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是丁丑年。連同以下所加年號,皆與干支紀年不符,系後人謬加可知。

(2)十二①

   大餘五十四②,小餘三百四十八③;

   大餘五④,小餘八⑤;

   端蒙單閼二年⑥(乙卯)。

   ①十二:本年為平年,十二個月(354日),無閏月

   ②前大餘五十四:每月29.499/940日,全年12個月共354.348/940日。分數部分歸入下年。整數354日分配於十二月之中,每月29天半。實際月份不能含半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大小月相間安排,六大六小,恰354日。欲知下年月朔日甲子,354日除5個甲子300日,餘54日為大余。查54為戊午,為年前十一月朔的日干支。

354 ÷ 60 =5………餘54(日)

   ③前小餘三百四十八:同上注,全年354日零348/940分日,其中分子348分便是小余。

29×12 + 499/940×12 =348 + 6.348/940 = 354.348/940

   此處只記分子348,不記分母940。以後每月加29日499分,小余積夠940分進為一日,入於大余,本月便為大月30日,不足為小月29日。

   ④後大餘五:一個回歸年(從冬至到下年冬至)的日數是365.1/4日,已知上年冬至日名為甲子,欲求下年冬至日干支,將一個回歸年數除去6個甲子(360日),餘5.1/4日,其中整數部分5便是大余。查5為己巳,便是年前冬至的日干支。余仿此。

   ⑤後小餘八:後大余己記整數5,尚餘1/4日,化為8/32分,此處只記8,不記分母,便是小余。小余滿32分入大余。

   ⑥《爾雅》文「端蒙」作旃蒙,為乙;單閼為卯,知端蒙單閼即為乙卯年。若太初二年是戊寅也。

(3)閏十三①

   大餘四十八②,小餘六百九十六③;

   大餘十④,小餘十六⑤;游兆執徐三年⑥(丙辰)。

   ①閏十三:本年有閏月,共十三個月(384日)。如前述,一回歸年為365.1/4日,而曆法年才354日,差11.1/4日,三年差33.3/4日一個月多,九年差一季,月與季節便失去了固定關係。為此,在曆法中設置了閏月,以求得曆法年和回歸年的平衡。方法是將每年差數歸入下一年,積夠一月則置為閏月,當年便是十三個月。大約是每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置七個閏月。

   ②前大餘四十八:上年大餘54,加上本年54,合為108日,除去一甲子60,餘48日。所以說是大餘48。

   54(上年大余)+ 54(上年日干支餘數)= 108

   108 ÷ 60 = 1………餘48 (壬子)

   ③前小餘六百九十六:348(上年小余)+ 348(今年余分)= 696(分)。 

   ④後大餘十:上年後大餘5,今年又餘5(每年遞加5),合為大餘10。後仿此,不另注。

   ⑤後小餘十六:上年後小餘8分,今年又餘8分(每年遞加8),合為16分,余仿此。

   ⑥前引《爾雅》游兆作柔兆,同。游兆執徐為丙辰年

(4)十二

   大餘十二①,小餘六百三②;

   大餘十五③,小餘二十四④;

   強梧大荒落四年(丁巳)。

   ①前大餘十二:[48(上年前大余)+ 384(上年日數)] ÷ 60 = 7…餘12

另一演算法,上年大餘48日,加上當年所餘54日,由於上年有閏,再加29日,合為131日,除去2甲子120日,餘11日,加上小余積成的1日(見注②),為12日,所以大余為12日。此後每逢上年有閏,本年大余除了加上當年餘54日外,另加閏月的29日。不另注。

   ②前小餘六百三:696(上年前小余)+ 348(前小余遞加數)+ 499 – 940 =

603(今年前小余)

   上年小餘696分,加上當年小餘348分,再加上閏月余分499分,合為1543分。除去940分一整日,歸入大余,餘603分(小余)。此後每逢上年有閏,小余除了加上當年所餘348分之外,還要加上閏月余分499。不另注。

   ③後大余:逐年遞加五,上一年十,今年十五。

   ④後小余:逐年遞加八,上一年十六,今年二十四。

   ⑤前引《爾雅》,強梧作強圉。強梧大荒落為丁巳年。

 (5)十二

   大餘七①,小餘十一②;

   大餘二十一③,無小余④;

   徒維敦牂天漢元年(戊午)。

   前大余:{12(上年前大余)+ 355(上年日數)}]÷60 = 6……7(大余)

   ②前小余:603(上年前小余)+ 348–940 = 11(前小余)

   ③ 後大余:15 (上年後大余)+ 5(當年大余加數)= 20 + 1(小余進位)= 21日。所以大余為21日。

   ④後小余:上年小餘24分,加當年小餘8分合為32分,進為一日入於大余,所以無小余。

(6)閏十三

   大餘一,小餘三百五十九;

   大餘二十六,小餘八;

   祝犁協洽二年(己未)。

(7)十二

   大餘二十五,小餘二百六十六;

   大餘三十一;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三年(庚申)。

(8)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六百一十四;

   大餘三十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鄂四年(辛酉)。

(9)閏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二十二;

   大餘四十二,無小余;

   橫艾淹茂太始元(壬戌)。

(10)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

   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二年(癸亥)。

 (11)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

   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甲子)。

 (12)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

   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乙丑)。

(13)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

   大餘三,無小余;

   游兆攝提格征和元年(丙寅)。

(14)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

   大餘八,小餘八;

   強梧單閼二年(丁卯)。

 (15)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

   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戊辰)。

(16)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

   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己巳)。

(17)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

   大餘二十四,無小余;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庚午)。

(18)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

   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昭陽汁洽二年(辛未)。

(19)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

   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壬申)。

 (20)正西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

   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癸酉)。(21)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

   大餘四十五,無小余;

   焉逢淹茂三年(甲戌)。

(22)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

   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大淵獻四年(乙亥)。

(23)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

   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游兆困敦五年(丙子)。

(24)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

   無大余,小餘二十四;

   強梧赤奮若六年(丁丑)。

(25)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

   大餘六,無小余;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戊寅)。

(26)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

   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閼二年(己卯)。

(27)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

   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庚辰)。

(28)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

   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辛巳)。

(29)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

   大餘二十七,無小余;

   橫艾敦牂五年(壬午)。

(30)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汁洽六年(癸未)。

 

 


推薦閱讀:

中國佛學200句震撼世界的禪語 ——才看到第10條 就已經平靜很多
回首新中國五十年來的真女神 美得令人窒息(組圖)
中國富豪扎堆澳洲!這些移民方式及條件,哪一款適合你?
中國有嘻哈中的艾福傑尼是誰?
黑白中國

TAG:中國 | 曆法 | 古代 | 研究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