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必修一專題九:美蘇爭鋒

必修一專題九:1、美蘇爭鋒(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7小題,共0分)

1.(2011年3月長望瀏寧四縣調研34題)右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發生於(    )

A.法國大革命中                     

B.聯邦德國境內

C.20世紀中期

D.歐盟東擴過程

2.(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22題)下列關於「冷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冷戰」是美蘇兩極對峙的產物

B.北約成立是「冷戰」開始的標誌

C.60年代初「冷戰」重心轉移到美洲

D.「冷戰」使世界各國避免了戰爭的威脅

3.(2011年5月漳州市質檢24題)對兩極格局形成的解釋有誤的是

A.大國政治的博弈   B.意識形態的對抗   C.發展模式的衝突    D.傳統文化的差異

4.(2011年3月濟寧市質檢27題)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間修築了一道「柏林牆」,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如果以柏林牆為題,寫一篇有關二戰後國際關係的論文,論文反映的主題肯定不能包括(    )

    A.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變遷           B.國際局勢的緊張與緩和

    C.歐洲聯盟又將增加新成員           D.大國關係對時局的影響

5.(2011年5月福州市質檢24題)圖8是2009年11月9日,為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德國人民推倒了豎立在柏林牆遺址處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諾骨牌仿製的「柏林牆」的情景。從德國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人民慶祝的原因是

A.促進了東西徳交流,有利親人團聚

B.結束美蘇軍事佔領,收復被佔領土

C.結束了國家分裂,實現了民族統一

D.終結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多極化

6.(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8題)「這就是美國對共產主義暴君擴張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面前所持的立場」。最有可能作出這個「回答」的人是

A.羅斯福          B.丘吉爾          C.杜魯門         D.尼克松

7.(2011年4月皖北聯考19題)右圖漫畫中有四個人物形象,其中美國高大健壯,英法兩國依附其左右,美國正在對代表聯合國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語氣說:「You try it,sister!」此漫畫反映的正確歷史信息不包括(    )

    A.美國以「冷戰」推行霸權主義

    B.英法當時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

    C.聯合國一度被美國操縱

    D.蘇聯在鐵幕後消極應對

8.(2011年3月贛州市摸底33題)歷史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與方位詞相關的概念,如「南北對話」、「東方」、「西方」等等,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實包含了政治、經濟內涵。二戰後「西方」的本質內涵是(    )

    A.西歐資本主義國家                          B.大西洋兩岸歐美髮達國家

    C.所有資本主義國家                          D.以美國為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9.(2011年1月溫州八校期末聯考21題)有人認為,儘管「冷戰」期間,美蘇進行著激烈的意識形態的對抗。但是,「冷戰」也包含著強大的穩定因素。其中「強大的穩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蘇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D.雅爾塔體系的長期存在

10.(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預測卷18題)2006年5月,美國副總統切尼發表講話批評俄羅斯的現狀。講話發表後,有關評論家認為切尼啟動了第二波「冷戰」。那麼,第一波「冷戰」全面展開的標誌是(   )

A.丘吉爾的福爾敦演說               B.杜魯門的國情咨文

C.馬歇爾復興歐洲計劃               D.戴高樂的就職致詞

11.(2011年4月撫州市質檢23題)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於探究「冷戰局面形成」這一課題的是(    )

    A.丘吉爾「鐵幕」演說錄音          B.「馬歇爾計劃」援助狀況報告

C.「華約」成員國分布示意圖        D.「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文本

12.(2011年4月揭陽二模22題)2010年11月23日,韓國西部延坪島海域於14時30分左右遭受來自朝鮮方面的炮擊,韓國軍隊進行了回擊(右圖)。朝鮮半島局勢的持續緊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二戰後,朝鮮半島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於(    )

A.日內瓦會議協議的通過 

B.美蘇兩國的分區佔領

C.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

D.美蘇「冷戰」的進行

13.(2011年4月衡州市質檢22題)戰爭宣傳單是一方為了瓦解敵人意志、鼓舞自己士氣而印製的宣傳材料。右圖為二戰後某次局部戰爭時期的宣傳單,對該圖分析正確的是(    )

A.這場戰爭爆發前兩極格局正逐步走向解體

B.這是聯合國軍為瓦解志願軍士氣而印製的

C.中國的出兵援助使這一地區得到徹底解放 

D.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所有現代化武器 

14.(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統考21題)英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一書中指出,如果把冷戰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重新定義的主要依據是(    )

A.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      B.冷戰期間各國並無直接武裝衝突

C.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衝突        D.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15.(2011年4月懷化市二模34題)從下圖提取的信息,可以比較完整地表述為(    )

A. 二戰後的國際格局已從兩極轉變為多極      

B.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因其他國家的崛起而震驚     

C. 此畫的作者認為「世界秩序」是由核武器擁有國決定的;後起的核武器擁有國相繼出現,對兩個超級大國構成了威脅

D. 畫家用漫畫的手法諷刺所謂新舊世界秩序的差別不過是核武器擁有國家的多少和它們擁有核武器的多少

16.(2011年4月皖南八校17題)任新民(1915~),安徽寧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之一,1949年7月決定從美國回國。此時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

    A.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熱情邀請      B.蘇聯給中國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術資料

    C.敵視中國的美方從中極力阻撓      D.看電視聞到美蘇「冷戰」濃重的火藥味

17.(2011年海南高考21題)圖1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歐洲國家經濟援助狀況。這一狀況反映了

圖l

A.受援國已經成為援助國的經濟附庸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國際化空前加強

C.意識形態成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額多寡取決於是否為戰時盟國

18.(2011年3月泉州市質檢20題)下表是1944年10月9日蘇聯統帥斯大林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對巴爾幹半島戰後控制權的劃分方案。

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

希臘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蘇聯

10%

50%

50%

75%

90%

英國(美國參與)

90%

50%

50%

25%

10%

A.蘇聯擁有對巴爾幹半島的絕對控制權    B.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C.巴爾幹半島成為「冷戰」的橋頭堡      D.兩極格局下雙方勢均力敵

19.(2011年1月清遠市一模23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美國總統杜魯門說:「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它更強大了。」「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此時,為領導世界美國採取的經濟措施包括(    )

①建立北約組織                     ②推行馬歇爾計劃

③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④推動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0.(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31題)美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一書中指出,如果把冷戰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重新定義的主要依據是(    )

A.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 B.冷戰期間各國並無直接武裝衝突

C.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衝突 D.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21.(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23題)二戰後初期,有政治家認為,當時美國在歐洲實施的某項戰略措施「最初不過是一種經濟手段,現在卻成為了美國武器庫里對付蘇聯的一種主要武器」。這一措施是

A.推行馬歇爾計劃                  B.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  

C.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倡議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2.(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30題)《奧巴馬執政百日》一文對中美關係的概述:美國是中國之民國立憲的榜樣,二戰抗日的盟軍,朝鮮戰爭的對手,七十年代制衡蘇聯的新盟友,改革開放的模仿對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國的牽頭人,世貿組織的介紹者,台灣現狀的維持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據材料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維新派主張以美國式政體改造中國政治  ②朝鮮戰爭是冷戰背景下的局部「熱戰」

③美國的干涉是中國分裂的重要國際因素  ④制衡蘇聯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3.(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23題)關於下面三幅漫域的寓義,不正確的說法是(    )

A.圖3:德國被分區佔領,雅爾塔體制形成

    B.圖4:柏林牆加大了隔膜,美蘇對峙加劇

    C.圖5:民間暗中交往,德國統一,冷戰結束

D.三幅漫畫反映了德國歷史和國際關係演變

24.(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21題)米洛萬·德吉拉斯在《與斯大林談話錄》一書中有關於二戰後歐洲形勢的記載:「這場戰爭與以往有所不同。無論是哪一方佔領了一塊領土,都會在該地區推行自己的社會制度。」以下各項中,能為這一觀點提供最佳佐證的是(    )

A.北約、華約成立  B.兩個德國分立    C.抗美援朝      D.古巴導彈危機

25.(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21題)美蘇爭霸期間,兩國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蘇聯退縮的史實是

    A.結束越南戰爭                        B.執行「莫洛托夫計劃」

    C.撤出古巴導彈                        D.簽訂《華沙條約》

26.(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23題)有人針對二戰後美國在西歐實行的重要政策評論道:「阻止共產黨人的可能是麵包和選票,而不是子彈。」下列最能體現此觀點的是

A.推行「杜魯門主義」           B.實施馬歇爾計劃

C.建立北約組織                 D.朝鮮戰爭停

27.(2011年4月寧波十校聯考22題)《新全球史》中說:「由於沒有簽署和平條約,這個地區仍然處於捲入新的一輪敵對活動的威脅之中。戰爭還加劇了南北雙方的苦難,使得統一朝鮮的進程更加遙遠。」這段話主要說明了朝鮮戰爭(    )

    A.事實上並沒有停戰                      B.給朝鮮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C. 一直受到美蘇爭霸的影響               D.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

28.(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聯考22題)二戰後,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已不再是世界中心。以下事件能表明這一點的是(    )

   ①馬歇爾計劃 ②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④歐洲煤鋼聯營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9.(2011年5月咸陽市三模31題)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德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A.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獲勝——普魯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法國高

B.1871年德意志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C.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德國成為冷戰在歐洲的前沿陣地

D.1990年,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聯邦德國的社會制度更先進

30.(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0題)右圖是1952年的一幅蘇聯漫畫,漫畫中較小的美國政治家在呼籲「和平、防衛、裁軍」,較大的美國軍人正在歐洲地圖上勾畫,關於該漫畫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美蘇兩國由戰時盟友變成戰後對手

B.美國與蘇聯在歐洲各自劃分勢力範圍

C.冷戰如火如荼地進行

D.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31.(2011年5月宣城市三調15題)胡錦濤在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五點建議:第一,尊重多樣文明,促進睦鄰友好。第二,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面發展。第三,分享發展機遇,共贏各種挑戰。第四,堅持求同存異,促進共同安全。第五,倡導互利共盈,深化區域合作。下列最能符合上述建議的應是

①萬隆會議 ②1961年柏林牆事件 ③「新經濟」的出現 ④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20)一位年輕旅行者敘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小時候,每天走過一個廣場上學,可以看到馬克思與列寧的銅像,後來銅像拆了,國歌換了,就連使用的錢也改了。原本哪裡都不可以去,現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換了一種錢,還不太適應。」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位年輕旅行者最可能來自

A. 東德 B. 英國 C. 俄羅斯 D. 朝鮮

33.(2011年1月揚州市調研7題)2010年11月23日,朝鮮韓國在延坪島海域相互炮擊。此後美國韓國日本舉行多次軍演,半島局勢持續緊張。1945年日本投降後不久,朝鮮半島便處於長期的分裂狀態。自「二戰」結束以來的60多年中(    )

①朝鮮半島的分裂由美蘇佔領區發展而來   ②在「冷戰」陰影下朝鮮分裂 

③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是美蘇冷戰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迫使美國簽訂停戰協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2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對此有人說:尼克松改變了世界。但毛澤東卻說: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以下關於當時世界政治局勢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多極化格局形成                  B.美蘇爭霸美國處於劣勢

C.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高            D.中蘇關係緩和

35.(2011年4月肇慶市二模23題)英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一書中提出:如果把冷戰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重新定義的主要出發點是

    A.美國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       B.冷戰期間各國並無直接武裝衝突

    C.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D.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矛盾

36.(2011年1月杭州市質檢23題)學習「美蘇爭鋒」這一課時,就美蘇兩極對峙對世界造成的消極影響,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結論,最後同學們一致認為不正確的是(    )

A.浪費大量資源,不利於經濟發展             B.導致德國和朝鮮的分裂

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處在核戰爭的恐懼之申     D.導致東歐劇變

37.(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21題)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西方列強」「東方國家」和「南北對話」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僅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內涵。在歷史文獻中,二戰後的「西方」概念的內涵是(    )

    A.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B.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國家

C.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       D.歐洲與美洲的所有國家

38.(2011年5月河南平頂山調研34題)美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一書中指出,如果把冷戰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重新定義的主要依據是(    )

    A.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        B.冷戰期間各國並無直接武裝衝突

    C.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衝突          D.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39.(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區一模11題)下列關於朝鮮戰爭評述不正確的是(    )

A. 二戰後在兩大陣營對立的背景下爆發的

B. 從內戰擴大為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

C. 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

D. 是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

40.(2011年3月濟寧市質檢25題)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其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中指出;「在美國政府能夠儘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之路之前,顯然地,歐洲國家事先應該獲致若干協議。這是歐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見應該是由歐洲提出……這個計劃必須是聯合性質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該計劃的實施所產生的歷史影響有(    )

    ①西歐各國迸一步向美國靠攏          ②加速了以美國為首的歐美聯合與結盟

    ③客觀上有利於西歐走向聯合          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會主義的影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2011年3月濮陽市一模7題)1945年斯大林說,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過去的戰爭不同,「不僅是佔領一片土地,亦將其社會制度加諸其上」戰後體現這一言論的事件是(    )

A.雅爾塔三國首腦會議 B.美國對歐洲援助計劃

C.「北約」「華約」對峙 D.東西兩個德國的形成

42.(2011年3月長春市調研32題)在右圖反映的事件中,即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後不久,美國政府的態度可能是(    )

A.「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B.「一個偉大國家的責任是服務世界,而不是控制世界」

C.「我們都居住在這個小小的行星上,我們都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我們都珍惜自己後代的未來,而且我們自己都終有一死」

D.「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我們現在這樣擁有塑造一個更加和平,更加安全,更加自由的世界的機遇和責任」

43.(2011年5月寧德市質檢21題)某同學搜集到一份如圖所示的傳單(局部)。以下關於該傳單反映的歷史事件的解讀,正確的是

    A.它是美蘇「冷戰」的表現          B.它以簽訂和平協定而結束

    C.它加劇了兩大陣營的對抗          D.它造成朝鮮半島一分為二

44.(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聯考19題)二戰後中國和朝鮮半島都存在著分裂問題,都面臨著實現國家統一的重任。對此敘述正確的是(    )

   A. 兩者形成的背景相同             B. 兩者問題的實質相同

   C. 兩者都面臨著大國勢力的干擾     D. 兩者都以武力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

45.(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18題)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通過完整展現事物發展的過程,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據此判斷,195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二戰後第一個世博會的主題及用意應是(   )

A.人類、自然、科技;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 

B.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倡導建立「和諧城市」理念

C.運輸與通訊--世界通聯;昭示科技的進步使世界密切相連

D.科學主導的文明和人道主義;倡導科學進步促進人類的和諧共處

46.(2011年2月溫州一模22題)某一條約有如下文字:「考慮到……一個有正在重新軍國主義化的西德參加的西歐聯盟這樣一個新軍事集團,……這樣就加深戰爭的危險……決定締結本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的簽訂(    )

A.促使社會主義陣營初步形成         B.勾畫出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C.標誌著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D.標誌著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47.(2011年5月衡陽市三模31題)右圖為1947年法國共產黨人針對馬歇爾計劃張貼的一張宣傳畫,其所表明思想是 「有偏袒的援助會使歐洲分裂」。其所說的歐洲分裂應是

A.由於援助數額的差別,會造成受援助國之間的矛盾

B.扶植和控制西歐,使之與蘇聯及東歐民主國家對抗

C.製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國操縱控制歐洲

D.通過援助一些國家的反政府力量,製造國家分裂

48.(2011年3月東北三校聯考33題)圖7漫畫中有四個人物形象,其中美國高大健壯,英法兩依附其左右,美國正在對代表聯合國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語氣說:「You try it, sister!」此漫畫反映的正確歷史信息不包括(    )

A.美國以「冷戰」推行霸權主義

B.英法當時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

C.聯合國一度被美國操縱

D.蘇聯在鐵幕後消極應對

49.(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23題)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在華五十年》中寫道:「美國的強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業中的領導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國家抵抗共產主義威脅的領袖「。20世紀50年代,體現美國充當這一「領袖」的史實是

A.提出杜魯門主義                      B.拋出馬歇爾計劃

C.北約與華約的對持                    D.在越南發動「特種戰爭」

50.(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22題)英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一書中提出,如果把冷戰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重新定義的主要出發點是(    )

    A.美國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     B.冷戰期間各國並無直接武裝衝突

C.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D.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矛盾

5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質檢14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Bradley在1951年5月15日國會聽證會上說:「紅色中國不是一個尋求統治世界的強大國家。坦率地講,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意見是,這個戰略將使我們捲入一場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的戰爭。」材料中的「戰爭」是指(    )

   A.中國的內戰      B.朝鮮戰爭      C.越南戰爭       D.第二次世界大戰

52.(2011年3月廈門市質檢23題)早在戰爭結束之前,美國軍事策劃人員已經預見到「反對當前敵人的戰爭一旦結束,世界在國家軍事力量對比方面將出現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從羅馬帝國衰落後的1502年中發生的事情看,只有羅馬帝國衰落一事可與之比擬……打敗日本後,美國和蘇聯將是僅有的頭等軍事大國。」這些預見變為現實的證據有(    )

①歐洲衰落 ②德國分裂 ③美蘇爭霸 ④日本崛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3.(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4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提出與美國「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三和」方針,美國也提出「和平演變」戰略,表明(    ) A.美蘇準備再次合作    B.雙方用冷戰方式爭奪世界霸權

C.世界出現了和平的契機     D.接受中國「求同存異」主張

54.(2011年1月江門市高三調研9題)《奧巴馬執政百日》一文對中美關係的概述:美國是中國之民國立憲的榜樣、二戰抗日的盟軍、朝鮮戰爭的對手、七十年代制衡蘇聯的新盟友、改革開放的模仿對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國的牽頭人,世貿組織的介紹者,台灣現狀的維持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實行總統制   ②朝鮮戰爭是冷戰背景下的局部「熱戰」

③制衡蘇聯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國分裂的重要國際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5.(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聯考19題)1946年2月11日,蘇、美、英同時正式披露了三國於一年前秘密簽訂的《雅爾塔協定》,由此在中國引發了一場以維護國家主權為主題的聲勢浩大的反蘇護權運動。運動中有人將《雅爾塔協定》與《凡爾賽和約》相提並論,這是因為(    )

A.都引發了中國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B.都嚴重踐踏了中國的主權與尊嚴

C.都形成了戰後遠東地區的新的國際秩序

D.都體現了美蘇的利己主義和強權

56.(2011年5月廈門市質檢23題)「華萊士是個徹頭徹尾的妥協分子。他想讓我們解散武裝部隊,把我們的原子彈秘密給蘇聯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宮政治局一幫冒險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貨和空談的親共人物似乎勾結起來,成了國家的危害。」這則寫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日記的主人最有可能是

A.丘吉爾       B.愛因斯坦        C.杜魯門        D.富蘭克林·羅斯福

57.(2011年3月洛陽市統考34題)以下是一位美國政治家的著名演講:「美國應該做任何她能做的來幫助世界經濟的恢復。……我們的政策不是針對任何國家或是教條,而是針對飢餓、貧窮、絕望和騷動。它的目標應該是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復甦,以使得自由體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得以出現。……我相信任何政府誠意協助復興工作的,將從美國政府那裡獲得完全的合作。」該演講的歷史背景是(    )

A.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            B.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

    C.二戰後冷戰局面出現            D.全球化導致貧富差距加大

58.(2011年4月陽泉市一模32題)閱讀右邊漫畫,(「二戰」後初期,蘇聯「運動員」斯大林在標著「歐洲復甦」的球框下,積極拼搶著寫有「馬歇爾計劃」的籃球。)下列對這幅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

A.為了恢復甦聯經濟,斯大林積極爭取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漫畫準確全面地反映了歷史事實

B.蘇聯在利用馬歇爾計劃恢復經濟後,和東歐國家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漫畫部分反映了歷史事實

C.蘇聯致力於控制東歐國家,恢復經濟不是其工作重點,漫畫完全沒有反映歷史事實                                    

D.蘇聯積極恢復經濟,但拒絕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漫畫歪曲了歷史事實

59.(2011年4月江蘇百校樣本分析17題)2010年11月23日,韓國西部延坪島海域於14時30分左右遭受來自朝鮮方面的炮擊,韓國軍隊進行了回擊(右圖)。朝鮮半島局勢的持續緊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二戰後,朝鮮半島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於(    )

A.日內瓦會議協議的通過  B.美蘇兩國的分區佔領

C.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 D.美蘇「冷戰」的進行

60.(2011年3月揭陽市一模22題)一位年輕旅行者敘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小時候,每天走過一個廣場上學,可以看到馬克思與列寧的銅像,後來銅像拆了,國歌換了,就連使用的錢也改了。原本哪裡都不可以去,現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換了一種錢,還不太適應。」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位年輕旅行者最可能來自(    )

A.東德        B.古巴         C.北韓          D.越南

61.(2011年5月北京西城區二模23題)某同學在歷史小淪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蘇聯人發射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美國政府十分震驚,馬上著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1967年,美國人發射阿波羅10號宇宙飛船,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這篇論文的題目應該是

A.「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B.「論科技造福人類」

C.「論科技與戰爭的關係」     D.「論科技與冷戰的關係」

6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區一模23題)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說:「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應挑起領導的擔子並承擔責任。」上述言論的背景是(    )

A.美蘇關係逐漸惡化     B.中美關係徹底破裂

C.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D.西歐和日本迅速崛起

63.(2011年4月巢湖市二模17題)右圖是1950年11月20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的反映當時某場戰爭的漫畫(說明:①指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②指朝鮮人民軍③指美帝國主義),你認為能直接體現作者意圖的標題是(    )

    A.「侵略者的老路」              B.「中朝人民友誼萬歲!」

    C.「將革命進行到底」           D.「冷戰」的陰影

64.(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4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提出與美國「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三和」方針,美國也提出「和平演變」戰略,表明(    )

A.美蘇準備再次合作    B.雙方用冷戰方式爭奪世界霸權

C.世界出現了和平的契機     D.接受中國「求同存異」主張

65.(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18題)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德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

A.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獲勝——普魯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法國高

B.1871年德意志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C.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德國成為冷戰在歐洲的前沿陣地

D.1990年,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聯邦德國的社會制度更先進

66.(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22題)從圖13到圖14的變化中,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歐盟

圖13                                    圖14

A.從對抗到聯合                B.從兩極對峙到多極化

C.從戰爭到和平                D.從軍事聯盟到貨幣統一

67.(2011年4月邵陽洞口縣聯考32題)下圖漫畫中有四個人物形象,其中美國高大健壯,英法兩國依附其左右,美國正在對代表聯合國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語氣說:「You try it, sister!」此漫畫反映的正確歷史信息不包括(   )

 A.美國以「冷戰」推行霸權主義

 B.英法當時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

 C.聯合國一度被美國操縱

 D.蘇聯在鐵幕後消極應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0分)

68.(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24題)(10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軍隊今天越過三八線。幾個小時之內,北朝鮮人迫使南朝鮮邊防人員丟棄廣闊的前線地帶向後撤退。美國似乎對這一進攻感到驚訝,它將這次進攻歸咎於蘇聯。

  ——克利夫頓·丹尼爾主編《二十世紀大博覽》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軍隊開始了美國預謀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發動了內戰。                    ——葛羅米柯、波諾馬廖夫《蘇聯對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發生內戰……李承晚集團自認為有關國的支持,就能輕而易舉佔領北朝鮮。但是,北朝鮮軍民在勞動黨和金日成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奮起反抗,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解放了漢城和南朝鮮40%以上地區,李承晚集團處於瓦解之中。          ——吳本祥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請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它們在哪一歷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記錄?(2分)

(2)在這一歷史事件的起因問題上,材料二、三的觀點與材料一的觀點有何不同之處?這種不同反映了當時國際關係怎樣的突出特點?(6分)

(3)假如歷史興趣小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該歷史事件,從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樣的不足之處? (2分)

必修一專題九:1、美蘇爭鋒(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可以從圖中獲取信息。「Zone」是地區的意思。另外圖中有「Berlin」即「柏林」,結合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的單詞判斷。

2.A      

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國際關係。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誌,B項錯誤。在冷戰格局下,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

3.D      4.C      

解析:柏林牆的產生是冷戰的產物,反映東、西德之間的對峙,論文的主題肯定可以包括A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變遷。柏林牆出現是國際局勢緊張的產物,而它的推到也是國際關係緩和的表現。冷戰的出現和

5.C      6.C      

解析:從題目的信息看,題目的觀點鮮明的反對共產主義。這個與杜魯門時期的冷戰政策是吻合的,故選C。

7.D      

解析:本題考查了美蘇兩極格局的有關知識點,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此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美蘇「冷戰」從此開始,蘇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積極對抗。本題各選項中,ABC三項符合所學,D項說法錯誤,蘇聯並沒有消極應對。

8.D      

解析:本題考察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發展。根據二戰後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馬歇爾計劃」使得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恢復經濟實力,二戰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地位沒有受到衝擊,仍然主導國際政治。因此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憑藉政治經濟優勢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

9.C      

解析:根據所學,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出現,引發了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結合本題,「強大的穩定因素」主要是美蘇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10.B      

解析:考查歷史重大歷史事件。難度小,冷戰開始的標誌歷史性事件為杜魯門主義。答案為B。

11.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A項屬於美國發出冷戰序幕;B項屬於美國經濟上對蘇聯的冷戰措施;C項屬於美國軍事上對蘇冷戰的措施;D項屬於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歐洲開始在經濟領域的聯合。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2.D      

解析:本題考察當今國際政治關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扶植李承晚在南方建立了大韓民國,蘇聯就扶植了在中國東北和日本人打游擊的金正日在北方成立了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在朝鮮戰爭後南北雙方在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議,就此朝鮮半島正式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

13.B      

解析:本題可以採用排除法。兩極格局正逐步走向解體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故A不正確;中國抗美援朝只是把美帝國主義趕出三八線,故C不正確。D項無法從圖片獲得信息。

14.D      15.C      

解析:理解圖片。A、B兩項明顯不能完整反映圖片的信息;下圖中美蘇被後起的核武器國的崛起感到震驚、感到威脅,所戴的帽子衝起來了;D項沒有體現。

16.D      

解析:1949年4月國民政府已被推翻,新中國還未成立,中蘇關係也未建交,且發展「兩彈一星」尚未決策,所以A、B、C可以排除。而電視在二戰後逐漸普及,同時北約建立於1949年4月,它加劇了美蘇「冷戰」的程度,故答案選D。

17.C      

解析:本題應結合馬歇爾計劃實施的相關背景來分析選項。從題乾地圖顯示來看,被援助的國家絕大部分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家,而不被援助的絕大部分是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結合二戰後馬歇爾經濟援助計劃的目的來看,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所以意識形態成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選C。

18.B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據題干中「戰後控制權「一句分析,表中是大國劃分勢力範圍的體現。從表中分析,蘇聯和英國的控制權屬於各佔一半,A項說法錯誤。冷戰開始的標誌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與題目中1944年的時間不同,排除C項。二戰結束後形成的兩極格局,D項與此史實不符。

19.C      

解析:從問題要求「美國採取的經濟措施」中可以排除第①項,北約是政治軍事集團。第③項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1994年,時間上不符。本題選②④項,推行馬歇爾計劃旨在控制西歐,抗衡社會主義陣營。推動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確立以自己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0.D      21.A      

解析:本題以政治家的觀點作為切入點,通過美國的「冷戰」政策考查的是對二戰後重大歷史事件的掌握,側重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分析比較判斷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解題關鍵是要把題干信息和當時(二戰後初期)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思考問題,解題時扣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歐洲」、「經濟手段」、「蘇聯」可推斷出A項,馬歇爾計劃又名歐洲復興計劃,旨在幫助西歐各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頻臨崩潰的經濟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擴張和滲透。因為馬歇爾計劃主要在歐洲實施,它以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以達到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雖然是經濟手段,但範圍不是局限在歐洲,排除B、D兩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是政治軍事手段,不符合題意中經濟手段,排除C項;故選A。

22.A      23.C      

解析:從三圖片上可知,顯然是反映了德國在二戰後不同時期的狀況。圖一是1945年的德國的處境,美蘇兩國分區佔領,導致圖二1965年德國的分裂,分為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而圖三1989年,柏林牆拆除,德國統一。德國由統一至分裂再到統一,正是國際關係演變的反映。

24.B      

解析:本題考察現代國際政治關係。根據題干信息「哪一方佔領了一塊領土,都會在該地區推行自己的社會制度」表明對這個國家進行分區佔領,並且實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據此分析應屬於對德國的分區佔領。

25.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美蘇爭霸。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在美國作出強硬態度後,蘇聯撤回導彈,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在美國方面。建立古巴導彈基地是蘇聯在美蘇爭霸中發起的進攻行為,但是,撤出古巴導彈,說明蘇聯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劣勢,以退縮為特徵。C正確。

26.B      

解析:馬歇爾計劃是採用隱蔽的經濟手段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A是政治手段,並且不是美國在西歐實行的重要政策;C是軍事手段,D是熱戰,不能體現材料意思。

27.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二戰後由於美蘇對朝鮮半島分區佔領,不僅給朝鮮人民帶來的是災難,而且伴隨美蘇冷戰的興起,影響到了朝鮮半島的統一。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28.D      

解析:①正確,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扶植和控制西歐的計劃,反映出二戰後西歐國際地位的下降;②項正確,蘇伊士運河戰爭明顯反映了英法地位的下降,美蘇地位的上升;③項正確,北約是美國發情成立的,其成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行動;④項不正確,正因為二戰後歐洲地位的下降,法德等國才發起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營,目的是提高歐洲的國際地位。因此選擇D項。

29.C      

解析:A項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勝,是德國的統一,並不能說普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法國高;B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君主立憲政體,但君主的權力相當大,並不是「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國王才是如此;D項只能反映德國的統一,並不能說聯邦德國的社會制度更先進,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只能說明社會主義的挫折,而不能說是失敗;柏林危機,德國分裂就是冷戰下美蘇爭霸的產物。答案為C。

30.D      

解析:從時間1952年和漫畫的內容看,表明美蘇兩國由戰時盟友變成戰後對手,A正確,排除A。美蘇在歐洲各自劃分勢力範圍、冷戰如火如荼地進行,也符合當時1952年的史實,B、C正確,排除B、C。而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應該是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31.A      

解析:根據所學,1961年蘇聯和民主德國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並沿著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修築起一道「柏林牆」,西柏林人進出東柏林都要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柏林牆事件是兩大陣營對抗的結果,是冷戰的反映。與材料中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五點建議完全相反。其他三項反映了尊重多樣文明,促進睦鄰友好;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面發展等特點。

32.A      

解析:從題干中的「銅像拆了,國歌換了」可判斷為戰後發生社會性質變化的國家,從「倒是最近又換了一種錢」可判斷為歐元區國家,即選擇A項。

33.D      

解析:朝鮮半島的分裂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其分裂由由美蘇佔領區發展而來,故①②正確;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是美蘇冷戰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迫使美國於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故③④正確。因此選D。

34.B      

解析:考查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原因與意義。解題關鍵在於把握題乾的角度,即當時世界政治局勢的理解,強調的應是毛澤東的「世界改變了尼克松」,結合所學知識,B項正確。ACD三項說法都是錯誤的。

35.C      

解析:從材料「長時期的和平」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冷戰由於雙方的勢均力敵,和不直接訴諸武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故正確答案為C。

36.D      

解析:本題考查了美蘇兩極對峙對世界造成的消極影響這一知識點,根據所學,影響表現在: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係,使戰後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經濟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封閉的經濟體系),造成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軍事上由於兩個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局部戰爭不斷,人類陷入新的戰爭威脅中。據此本題ABC三項說法正確,D項東歐劇變開始發生於1989年,與兩極格局形成產生的影響無關。

37.C      

解析:考查二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戰後,由於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敵對,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對峙。

38.D      

解析: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長期的和平」,冷戰時期黴素雙方都不使用武力,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世界的和平。

39.D      

解析:本題考查了朝鮮戰爭有關知識點。根據朝鮮戰爭的背景、影響等,可確定ABC三項說法正確,D項錯誤,朝鮮戰爭屬於直接交戰(「熱戰」),「冷戰」指美蘇為首的兩個陣營除直接交戰以外,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對抗。本題選D項。

40.D      

解析: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各國的援助必然使西歐各國進一步向美國靠攏。1949年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客觀上來看也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西歐走向聯合。由於西歐經濟的復興,穩定其資本主義秩序,緩和了社會矛盾,也就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會主義的影響。

41.D      

解析:結合二戰後期和二戰後的歷史可知選擇D項。二戰後期英法美蘇分區佔領了德國,戰後英法美佔區和蘇占區分別建立了資本主義的聯邦德國和社會主義的民主德國。

42.C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後國際政治格局。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處於美蘇爭霸的的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徵之蘇攻美守。由此選C。A項觀點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D項體現了和平的發展趨勢,不符合上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的特點。

43.C      44.C      

解析:二戰後中國的分裂即大陸和台灣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即形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中國是因為國共兩黨的內戰而造成分裂,朝鮮則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故A、B兩項不正確;C項正確,中國的統一、朝鮮的統一都受到大國勢力的干擾;D項錯誤,當今中國,主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方式,武力是最後的、迫不得已的方式。因此選擇C項。

45.D      

解析:本題考察當今世界的發展。根據題干信息「1958年」「二戰後」分析,二戰帶給人類巨大災難,人們譴責戰爭,科學的進步也帶給人類一定的災難,因此D項符合這一背景要求。A項為今年的主題。B項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C項強調世界的聯繫,也不符合二戰後的主題。

46.C      

解析:分析材料,「條約」應指「華沙條約」,1955年為了應對美國的擴張和威脅,蘇聯被迫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蘇聯和東歐7國在華沙締結《友好互助條約》,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誌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本題選C項。A項應指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B項是雅爾塔體制的影響;D項是杜魯門主義的影響。

47.B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結合時代背景,用階級分析法分析。關鍵詞:「1947年」、「共產黨人」、「馬歇爾計劃」、「有偏袒的援助會使歐洲分裂」。ACD說法都是錯誤的。

48.D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主要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材料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從文字材料中的美國命令的語氣同聯合國說話和圖片下方的文字「我們採取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可以看出美國操縱聯合國、以冷戰推行霸權主義,A、C表述正確。材料中英法兩國依附美國左右可以看出英法唯美國馬首是瞻,B的表述正確。面對美國的冷戰政策,蘇聯進行了還擊,D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49.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美蘇冷戰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20世紀50年代在軍事領域美蘇的對抗應該是兩極格局的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持;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是在1947年;拋出馬歇爾計劃是在1948年;在越南發動「特種戰爭」是在20世紀60年代。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50.C      

解析: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意識形態諸方面除訴諸戰爭之外的緊張對峙和對抗。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51.B      52.A      53.B      

解析:考查冷戰的實質。二戰後,兩極格局的形成,全面冷戰,實質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提出與美國「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三和」方針,實質是想與美國平起平坐,爭奪世界霸權,而美國的「和平演變」是要顛覆蘇聯社會主義政權,獨霸世界。ACD都與史實不符,是錯誤的。

54.D      55.B      

解析:根據所學,1945年《雅爾塔協定》中蘇美英等大國肆意侵犯中國的主權,滿足蘇聯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如「外蒙古」等。1919年《凡爾賽和約》中列強將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都嚴重踐踏了中國的主權與尊嚴,本題選B項。A項符合《凡爾賽和約》;C項《凡爾賽和約》調整了歐洲、非洲和中東,不涉及亞太;D項美蘇起主導的是《雅爾塔協定》。

56.C      57.C      

解析:材料中「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復甦」,反映的是二戰後的狀況。

58.D      

解析:結合史實可知漫畫反映的歷史是錯誤的,蘇聯沒有接受馬歇爾計劃,選擇D項。

59.D      

解析:本題考查美蘇「冷戰」的結果。1945年,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1947年, 「冷戰」開始,受此影響1948年,朝鮮南北部各自成立了由美蘇支持的韓國和朝鮮,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故答案選D。

60.A      

解析:分析材料某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與列寧的銅像,後來銅像拆了,國歌換了,就連使用的錢也改了」社會主義制度結束,聯繫選項中四個國家,應指東德,即民主德國,1949年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990年民主德國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民主德國成為歷史。其他幾國仍是社會主義國家。

61.D      

解析:引文材料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中的軍備競賽刺激了空間技術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要求。題乾材料沒有反映出ABC的內容。

62.A      

解析:從題干時間信息以及「應挑起領導的擔子並承擔責任」可知此時的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此時美蘇關係於戰時同盟逐漸變為戰後對抗,選擇A項。

63.A      

解析:本題考察新中國初期的政治環境。根據題干時間和作戰雙方分析,磁場戰爭是抗美援朝戰爭。①②表明中朝人民共同抗擊美國的侵略,體內雌體現了A項正確。C項是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後1948年12月30日提出的。

64.B      

解析:考查冷戰的實質。二戰後,兩極格局的形成,全面冷戰,實質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提出與美國「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三和」方針,實質是想與美國平起平坐,爭奪世界霸權,而美國的「和平演變」是要顛覆蘇聯社會主義政權,獨霸世界。ACD都與史實不符,是錯誤的。

65.C      

解析:1870年普魯士屬於封建王朝,而法國屬於資本主義國家,故A不正確;1871年德意志君主立憲政體具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權利很大,故B不正確;1990年,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是西方和平演變的結果,故D不正確。

66.A      

解析: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二戰後,因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敵對,形成兩極格局,兩大陣營的對峙,圖13則是這一體現;在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下,歐洲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走向了聯合,歐盟是一個區域集團,體現了政治多極化趨勢,但B項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陷阱,如果沒正確解讀題干意思,很容易陷入選B,請注意題干問的是「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歷史發展的趨勢」。圖13西歐(資本主義陣營)與東歐(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峙,而圖14是歐洲逐漸走向聯合,因此,A項正確。

67.D      

解析:圖片中「我們採取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可以判斷出為美國採取的「冷戰」政策,ABC均符合史實,只有D錯誤,因為蘇聯在鐵幕後不是消極應對,而是積極應對,故正確答案為D。

二、非選擇題

68.(1)朝鮮戰爭(或朝鮮戰爭的爆發)。戰爭爆發的時間。(2分)

(2)不同:材料一認為,可能是蘇聯人策划了這一進攻;(2分)材料二、三認為,南朝軍隊在美 國的支持或預謀下發動內戰。(2分)

特點: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之間的對立和激烈鬥爭(答美蘇冷戰、美蘇對抗得1分)。(2分)

(3)缺陷:缺少當事方(朝鮮和韓國)觀點的相關史料,缺少該事件相關的原始史料。(2分)

必修一專題九:2、新興力量的崛起(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3小題,共0分)

1.(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23題)歐共體宣稱要「建設歐洲人的歐洲」,對外「用一個聲音講話」。這表明該組織(    )

A.準備統一歐洲的語言     B.謀求歐洲的安全、獨立和發展

C.嚴重損害了各成員國的主權     D.各成員國團結一致,親密無間

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質檢15題)二戰後,美國對日本外交政策隨著形勢變化而呈現出的趨勢是(    )

A.控制—競爭—扶植                B.控制—扶植一競爭

    C.競爭—控制—扶植                D.扶植—競爭—控制

3.(2011年高考山東文綜16題)1964年4月,77個發展中國家在日內瓦發表《七十七國聯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B.經濟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瓦解           D.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4.(2011年高考天津文綜11題)在近現代歷史上,法德兩國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在戰爭過程中,法國遭受最嚴重失敗是

A.反法同盟戰爭                  B.普法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5.(2011年3月廈門市質檢24題)下列有關20世紀70年代世界格局變化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美國喪失世界霸主地位 B.多極化格局取代兩極格局

C.經濟區域集團在全球普遍建交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6.(2011年5月浙江百校聯盟22題)下表是「美日歐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百分比」,下列對此表解釋合理的是

A.50至70年代美國經濟逐漸衰退

B.體現了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推動 

C.歐洲聯合對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衝擊   

D.世界經濟由50年代美歐兩強變為70年代三足鼎立

7.(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17題)1946年丘吉爾說:「在歐洲大陸上不設立任何邊界……在這遼闊的領域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真正地感到『我在這裡很自由自在,我也是這個國家的一個公民。讓我們合到一塊兒來吧。』」對他的話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恢復和發展西歐經濟的需要              B.為了抗衡美蘇,確保西歐安全

C.要繼續推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            D.客觀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

8.(2011年3月濟寧市質檢26題)歐洲的聯合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歐洲自身的國際地位,也逐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歐洲聯合首先從煤鋼聯營開始,主要是為了(    )

    A.促進成員國經濟的發展             B.使歐洲國家之間避免戰爭

    C.為政治一體化鋪平道路             D.推動法國和聯邦德國和解

9.(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21題)圖4為美國與四國(英國、法國、日本、聯邦德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示意圖。它表明(    )

A.美、歐、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B.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C.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衰退

D.「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形成

10.(2011年1月合肥市高三質檢21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要求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2004年1月19日,日本陸上自衛隊進入伊拉克,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踏上處於戰爭狀態的外國領土。2006年,日本聯合德國、印度、巴西申請加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蘇兩極格局已經瓦解                B.日本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經成為經濟大國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11.(2011年1月寧波市高三調研22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註:「+」為順差,「-」為逆差)

年代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73年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下列選項中,對該表格作出正確解讀的是(    )

A.1950年美國與日本的貿易總額超過了與西歐的貿易總額

B.1960年美國與西歐間貿易順差加大和歐共體的成立有關

C.1970年美、日貿易逆差加大與日本實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有關

D.1973年美國對日本、西歐的貿易逆差擴大說明美國經濟的崩潰

12.(2011年1月珠海市質檢11題)美國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為順差,「-」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與日本

+2.4

+2.0

-15.9

-19.4

與歐共體

+2.0

+10.7

-5.8

-17.8

    上表反映了:(    )

①二戰後美國經濟衰退

②20世紀60年代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

③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快於歐共體

④二戰後資本主義陷入了經濟危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11年山東煙台一模6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講時說:「當我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現在,當我們環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發現美國已經不再處於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認為需要談判而不是對抗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蘇爭霸,美國處於劣勢     B.歐日崛起,衝擊美國地位

C.改變策略,建立多極世界     D.中國振興,第三世界崛起

14.(2011年5月天津市河北區二模9題)1974年,歐洲共同體執行主席謝爾說:「在『九國』商談有關政治行動、組織結構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張談判桌上,我們不能保證都有美國的座位。」這表明西歐

  A.力圖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力圖保障自身的安全與發展

  C.強烈要求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        

D.企圖擺脫北約的約束

15.(2011年4月濟南二模16題)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在經濟領導的問題上,他們在全世界同我們競爭得非常激烈……。」他們同美國競爭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促進美國更快地發展                     B.促進自身更加強大

C.有利於世界和平                         D.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發展

16.(2011年4月浙江上虞調研22題)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以下是各新興力量崛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它們發生的先後順序應為:(    )

①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

②中國「一五」計劃完成

③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④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17.(2011年4月合肥質檢21題)右圖是二戰後某一國際組織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場景,該組織產生的影響有分析材料,「大夢喚醒」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    )

①推動了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

②有利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③反對美蘇霸權主義

④衝擊了兩極格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

18.(2011年1月蕪湖市質檢22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25年時,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在戰後頭幾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兩極分化已經消失。」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蘇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

B.美蘇兩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矛盾趨向緩和

C.歐共體、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D.發展中國家作為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

19.(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23)美國經濟對比表

對表中信息分析錯誤的是

A. 歐洲各國實行經濟聯合,發揮整體優勢 B. 美國忙于越南戰爭,經濟發展緩慢

C. 歐洲各國放棄了依靠美國的外交政策 D. 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20.(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聯考21題)1956年12月18日,日本正式加入聯合國組織,成為聯合國第77個成員國。加入聯合國使日本「國際上的地位迎來了戰後外交史上最大的轉機」,對此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日本的行動表明了其正在謀求國際地位的上升

B.日本國際地位提高以經濟發展為基礎

C.日本正在成為國際秩序的受益國

D.日本該行動表明了政治上不再追隨美國

21.(2011年4月寧波二模21題)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了「歐共體」和「石油輸出國組織」共同點的是(    )

A.均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             B.是區域性的經濟、政治集團

C.曾有效遏制了一些大國的經濟滲透     D.探索出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模式

22.(2011年5月鄭州三模34題)1939年以前,德國一直奉行區別於英美的政治制度,20世紀50年代開始,德國決定把德國變成「歐洲的德國」,導致這一轉變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A.德國的統一使普魯士獲得政治優勢

B.納粹勢力為自己的專制尋找歷史依據

C.德國在戰後進行了民主改革運動

 D.歐洲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

23.(2011年3月江門市一模23題)「進入20世紀70年代,西歐六國和日本不可避免導致美國同盟國政治關係的變化,表現在西歐六國和日本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發展……美國再也不能像戰後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那樣,在西方陣營頤指氣使,發號施令。」材料表明當時國際格局的主要特點是(    )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B.美國霸主地位的動搖

C.日本崛起,成為政治大國              D.歐共體建立,歐洲重新成為世界的中心

24.(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22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歐洲不再是世界棋盤上的一個卒子——或兩個卒子,東歐和西歐……」。為了擺脫「卒子」的地位,西歐所做出的努力包括(    )

①接受馬歇爾計劃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③成立歐洲共同體                   ④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5.(2011年5月焦作市二模34題)1950年6月,日本豐田汽車的產量總共只有300輛,幾乎到了關門歇業的邊緣。但到了10月份,他們突然接到了超過5000輛的卡車訂單,使得公司起死回生。出現這一情況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戰後的民主改革              B.朝鮮戰爭爆發和中國抗美援朝

C.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D.美國單獨同日本媾和,日美結盟

26.(2011年5月莆田市質檢22題)下圖為威廉·蘭格《世界史編年手冊》的一頁。據此,對當時世界局勢認識最準確的是

A.美蘇兩極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處在美蘇冷戰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經孕育

C.北約和華約已經進入戰爭狀態    

D.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局面出現

27.(2011年4月天津河西區一模9題)「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的話表明歐洲走向聯合的主要出發點是(    )

A.保證自身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 

B.爭取在成員國之間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流通 

C.密切西歐各國間的關係,維護歐洲安全 

D.建立與美國平等的夥伴關係

28.(2011年5月北京順義區二模23題)從圖13到圖14所反映出的社會背景變化是(    )

A.日本由二戰後的依附美國到稱霸世界

B.美、日、西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C.美國經濟衰退,無力與日本抗衡

D.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對美國態度逐漸強硬

29.(2011年5月北京海淀區二模22題)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台的事件是(    )

A.亞非獨立國家的萬隆會議         B.不結盟運動興起

C.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         D.亞太經合組織建立 

30.(2011年1月遼寧丹東四校協作體高三聯考19題)二十世紀60年代,法國總統戴高樂說:「首先必須要有個歐洲啊!現在對美國來說是很適意的……」 這表明戴高樂意識到 

A.必須消除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    )

B.必須啟動歐洲經濟—體化進程

C.必須確立法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D.必須抗衡美國,提高歐洲地位

3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3題)下表是美國、歐共體和日本的國民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表(單位:億美元)

對表中數據變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年份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實施減緩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B.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美、日、歐三足鼎立之勢

    C.表中的經濟現象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

    D.歐、日經濟的發展威脅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32.(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20題)雨果曾說:「總會有這麼一天,到那時,你們法國、你們俄國、你們英國,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係。」今日歐盟實現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歐已構築起「友愛關係」的堅實基礎

    B.歐洲所有大國都已「緊緊地融合」

    C.超國家的聯合體已消除了成員國的特點個性

    D.法、俄、英是「高一級的整體」的核心

33.(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19題)有學者指出:「二戰後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後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並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導致兩極格局「受到撼動」和「挑戰」的因素不包括(    )

A.歐洲共同體形成                     B.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C.中國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世界多極化格局基本確立

34.(2011年2月濟南市調研22題)與會國認為:「戰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如此嚴重的後果威脅著人類……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全面核災禍的唯一辦法。」這次會議是(    )

    A.日內瓦會議     B.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C.亞非會議       D.第26屆聯合國大會

35.(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33題)20世紀中期的一次國際會議有下列宣言:「冷戰和它會變成真正的戰爭的經常性的嚴重危險,已經成為國際關係中存在的局勢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的全面核災禍的唯一的辦法。因此,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係的唯一的基礎。」這次國際會議是(    )

A.亞非會議          B.中印外交會議

  C.日內瓦國際會議    D.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

36.(2011年5月天津河東區二模11題)某研究當代國際關係的專家學者, 打算撰寫一篇關於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係的論文, 在下列選題中只能選(    )

A. 論國際關係的多極化趨勢

B. 由亞洲一一歐洲, 冷戰重心的轉移

C. 由緊張到緩和一一中蘇關係新走向

D. 論歐盟崛起與美國霸主地位的動搖

37.(2011年4月杭州質檢23題)有學者指出:「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為國際力量的對比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並且已受到逐步擴大起來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戰」。對於該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兩極格局至今穩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羅斯、中國、歐盟等

    C.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指的是蘇聯解體

D.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已經形成

38.(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3題)下表是美國、歐共體和日本的國民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表(單位:億美元)

對表中數據變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年份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實施減緩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B.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美、日、歐三足鼎立之勢

    C.表中的經濟現象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

    D.歐、日經濟的發展威脅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39.(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17題)1950年,法國外交部長舒曼針對法、德即將開展的合作說,今後「在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在物質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說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科學技術交流    B.人力資源共享     C.消除貿易壁壘    D.礦業資源互補

40.(2011年3月江蘇四市一模19題)中曾根康弘在擔任日本首相期間曾說:「今後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不僅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日本為此所作的努力有(    )

    ①在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中,向美國提供大量軍火和給養

    ②在1970年舉辦世博會,大阪成為亞溯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城市

    ③在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向多國部隊提供大量經濟援助

    ④在1994年,正式宣布將積極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41.(2011年5月寧德市質檢22題)1951年,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訪問巴黎時說:「我有意選定法國首都作為我第一次正式訪問的地方,是想藉此證明,我把德法關係看成是解決任何歐洲問題的關鍵。,』其主要用意在於

    A.推動法德和解,謀求歐洲聯合      B.麻痹法國政府,藉機東山再起

    C.反省戰爭罪責,取悅法國人民      D.獲取政治資本,穩定國內局勢

42.(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14題)表3  1970年歐共體與美國經濟對比表

出口貿易

(億美元)

黃金外匯儲備(億美元)

鋼產量

(萬噸)

汽車產量

(萬噸)

水泥產量

(萬噸)

歐共體

855

270.3

1.0920

936.4

11120.3

美國

426

117.0

1.1931

824.4

6405.6

出現表中經濟狀況的原因是

①歐洲的經濟聯合 ②美越戰爭的影響 ③經濟危機的影響 ④歐洲擺脫了美國的經濟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3.(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22題)從圖13到圖14的變化中,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歐盟

圖13                                    圖14

A.從對抗到聯合                B.從兩極對峙到多極化

C.從戰爭到和平                D.從軍事聯盟到貨幣統一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0分)

44.(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7題)(25分)二戰後,國際關係經歷了由冷戰對峙向多極化發展的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一:北風與太陽

喬治·凱南說:「……大家都會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陽和北風比賽誰能使旅行者脫掉大衣的故事。這個旅行者就像是蘇聯勢力。大衣就是它在東歐和其他用以掩蓋它腹髒的極權和勢力地區。使得那個頑固的旅行者最後脫去大衣的,不是北風的直接脅迫,而是太陽的間接的溫和辦法。」

(1)材料中「北風的直接脅迫」的含義是什麼?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美國採取的「太陽的間接的溫和辦法」。(4分)

問題二 撼動與挑戰

 有學者指出:「二戰後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後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並且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

(2)簡述兩極格局在相對穩定性之下受到「撼動」和「挑戰」的具體因素。(5分)

問題三 聯合與曲折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合眾國」一直是歐洲人魂牽夢繞的嚮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的誕生,歐洲一體化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實現了歐洲歷史乃至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個飛躍。

(3)有人說「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的誕生只不過是歐洲政治家所進行的一場政治遊戲」。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觀點並說明理由。(6分)

問題四:和平與發展 

  多極化  全球化  改革開放  機遇與挑戰  

(4)結合所學知識,運用以上四個關鍵詞,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緊扣主題,觀點合理;

   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

   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

④字數在100字左右。

45.(2011年3月肇慶市一模39題)(24分)14世紀以來,歐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14世紀以來,歐洲出現了哪幾次思想解放運動?貫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什麼?(8分)

(2)15世紀以來,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試從政治、經濟方面分析促使這一體系形成的原因。(8分)

(3)「二戰」後初期,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試指出美國世界霸主地位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表現。(4分)

(4)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歐洲一體化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4分)

46.(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26題)(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對日本的佔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區佔領。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行動。

——《杜魯門回憶錄》第一卷

材料二  ……美國首先是一再削減直至免除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並將已拆遷的工業設備全部發還日本。同時,美國還向日本提供恢復生產急需的資金和物資。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

(1)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結束到 50年代初期美日關係特徵的形成原因。(4分)

材料三  在資本輸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國資本在本國的無限制發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資本輸出,其資本輸出的增長速度比美國要快的多。它的資本也大規模地流向美國國內……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在1960年時還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億美元,1980年時就達到了42.2億美元。

——《20世紀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內閣(1982—1987年)是戰後日本政治的重大轉折時期,這一轉折的重要標誌是中曾根提出「戰後政治總決算」的口號和日本要成為「政治大國」(或「國際國家」)的國家發展目標。

——《日本史》

(2)據材料四,指出日本20世紀80年代對外政策的變化,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這種變化對當時國際關係格局帶來了怎樣的影響?(5分)

材料五  據美國《市場觀察報》2010年11月13日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13日在橫濱與日本首相菅直人舉行了會談,重申美日同盟關係,並稱我們始終不遺餘力地維護艾森豪威爾總統很久以前闡明的那種精神,即一種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還稱讚雙方關係是 「兩國安全與繁榮的基礎」……

                                                              ——騰訊新聞網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關係發展變化的軌跡。據此,你認為影響國家關係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麼?(4分)

47.(2011年1月廣東四校聯考39題)(24分)二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深刻影響了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到社會生活,各國經濟政治的演變與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國際關係。閱讀材料並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同蘇聯結盟,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對此毛澤東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當中已經闡述清楚。可問題在於,這種外交上的「一邊倒」最後泛化成了全方位的「一邊倒」,從兩國結盟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上,都全盤蘇化,照搬蘇聯模式,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

(1)結合時代背景,說明「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同蘇聯結盟,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的理由。(6分)

(2)結合5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說明中國在經濟體制方面「照搬蘇聯模式」的表現。(4分)

(3)50年代美國對西歐與日本採取的政策有何特點?這一政策對日本和西歐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何種影響?(6分)

(4)60、70年代,日本、西歐、中國經濟的發展給國際關係格局帶來什麼影響?各舉一例說明。(8分)

48.(2011年4月北京丰台區一模40題)(28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由戰敗國發展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的快速崛起引起世人關注。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盟國督促日本修改並實施了新憲法,新憲法倡導主權在民,規定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還實行勞動立法,承認工人有組織工會和罷工的權利。在經濟上,制定了「貿易立國」等政策;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三年間日本取得美國數十億美元用於戰爭的「特需訂貨」,到1955年日本經濟全面恢復。1956—1973年期間,日本大量引進科學技術,形成「一號機組進口,二號機組國產」的技術引進模式,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化強國。  

 ——摘自金重遠主編《20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上)》

(3)依據材料,概括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的原因,並指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10分)  

材料二  戰後為了加快國民經濟的恢復,日本政府較侈地參與了經濟活動。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企業採用「終身僱傭制」,強調員工對企業盡忠。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30年間,日本GDP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8.5%—8.8%之間,日本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1990年以來,日本陷入了長達20年的經濟低迷。專家指出,日本政府限定銀行長期實行低利率,必然形成資產價格泡沫並最終破滅。此外,日本政府官員與企業之間的權錢交易十分猖獗,出現了大量腐敗。

(4)結合材料二,分析日本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並進行評價。(8分)

必修一專題九:2、新興力量的崛起(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解析:本題考查歐洲一體化進程。根據題干信息分析,體現了歐洲一體化進程,A項錯誤;相互合作是歐共體成員達成的共識,但是各國在國際事務中仍然有一定的差異,CD項錯誤。

2.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單獨佔領;為了對付蘇聯稱霸世界,美國對日本的政策轉變為扶植、把日本變成反共的橋頭堡;20世紀60、70年代由於日本經濟的崛起對外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更是由於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加上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守勢故美國對日本的外交政策轉變為合作競爭。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3.A      

解析: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表明發展中國家勢力的崛起,所以A項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的表述是正確的,選A。七十七國集團不設總部、秘書處等常設機構,也沒有章程或預算,所以不能算經濟區域集團,排除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在1973年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而瓦解,而不是1964年,所以C不符合題意,排除C。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是在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排除D。所以選A。

4.D      

解析:本題考查法德關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注意關鍵詞「最嚴重失敗」,二戰期間的1940年,希特勒佔領法國,法國亡國,這是法德歷次戰爭中法國最嚴重的失敗。

5.D      6.C      

解析:A與史實不符;B項圖表無法體現;20世紀50年代,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故D表述不正確;從圖表看,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百分比下降,說明其經濟霸主地位受到西歐和日本的衝擊,故C符合題意。

7.C      

解析:本題考察二戰後的國際政治格局。二戰後歐洲各國被普遍削弱,因此需要美國的援助;二戰後形成了美蘇冷戰格局,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陣營的北約集團,抗衡華約;材料中「在歐洲大陸上不設立任何邊界」一句體現了D項。

8.B      

解析: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向政府提交了對歐洲影響深遠的「舒曼計劃」。舒曼指出:「煤鋼生產的聯營將保證歐洲聯邦共同基礎的建立和發展,還可以改變這一地區長期生產武器使它自己成為犧牲品這一命運」,「這樣結合起來的聯合生產意味著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可能」。舒曼認為如果「把法德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共同的最高權力機構之下」,便能解決德法矛盾。使歐洲國家之間避免戰爭。所以正確答案為B

9.B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根據題干信息,1948年時,四國總和與美國差距較大,說明四國總體經濟比美國較差;1970年時由於美國國內經濟出現「滯漲」,四國與美國差距逐漸縮小,體現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A項在圖中沒有細化,不能得出;圖中信息屬於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時期不代表整體因此C項錯誤。

10.C      11.C      12.B      

解析:完全本題可先對4個選項進行分析,排除說法錯誤項。第①項說法錯誤,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第④項說法也錯誤,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並未出現經濟危機。分析材料「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結合所學,20世紀60年代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與日本、歐共體的貿易出現逆差,並且與日本的貿易逆差數額較大,反映了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快於歐共體。據此②③項說法正確,本題選B項。

13.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的政治形勢是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守勢;第三世界崛起;而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三足鼎立。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4.A      

解析:從材料看,歐洲共同體不希望由於美國的參與而影響自己的政治行動、組織結構和前途,即歐共體力圖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選A。

15.D      

解析:20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和日本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逐步形成經濟上的三足鼎立格局,即尼克松所說的「競爭得非常激烈」,這種局面的形成,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故選D。

16.D      

解析:根據所學,1957年3月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一五計劃基本在1956年完成;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召開。本題選②①④③。

17.B      

解析:根據所學,右圖是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同時,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誌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兩極格局。據此本題選B項。

18.B      

解析: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25年」是20世紀70代,此時世界仍然存在美蘇兩極對峙,蘇攻美守,矛盾並未趨向緩和,故C選項說法有誤,符合題意;在美蘇兩極格局下,歐洲為保障自身利益開始走向聯合,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19.C      

解析:表格中僅僅體現了歐共體和美國經濟情況的對比並未涉及到外交政策,選擇C項。

20.D      21.C      

解析:歐共體1967年成立,通過西歐經濟一體化帶動了政治一體化,有效抵制了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影響;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於1960年,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的和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石油武器」的運用,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功地抵制了大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據此排除A、B兩項,C是正確答案。APEC不僅促進了亞太經濟合作,而且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探索出一種新模式,D項與題意無關。

22.D      

解析:解答本題注意題干時間。20世紀50年代後,歐洲處於美蘇兩極格局的夾縫中處境艱難,在此背景下歐洲開始走向一體化,德國的這一轉變正是基於外部歐洲一體化的大背景而做出的決定。

23.A      

解析:材料中介紹了西歐、日本、美國關係以及國際地位對變化,B、C、D三項均只涉及到其中一個方面,而A項是對三者的概括,選擇A項。

24.D      

解析:考查政治格局的變遷。經濟決定政治,世界經濟力量的變化帶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二戰後,歐洲國家認清了美蘇爭霸的實質,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開始走向了聯合,成立歐洲共同體,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歐洲政治一體化的進程,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5.B      

解析:結合時間以及「直接原因」可以判斷是B項。A項是在二戰後,不能說明6月到10月的變化;C項是20世紀40年代,材料反映的是美國採取扶植日本的措施,大批軍事訂貨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

26.B      

解析:根據所學,1957年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大陣營壁壘分明,對抗激烈。而同時歐洲國家由於在二戰中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在以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間的聯繫日益密切,逐漸走上了聯合的道路,表明新的力量已經孕育。材料中「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聯營」的建立正反映了這一特點。

27.A      

解析:從材料的「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可知選擇A項。

28.D      

解析:考查政治格局的變遷。本題通過美日關係來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由兩極向多極化趨勢發展。圖13反映美國對日本的控制,而圖14中「trade wars」反映美日在經濟上的競爭,因此,D項正確。ABC三項無從體現。

29.B      

解析:不結盟運動興起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台。

30.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戰後西歐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受到來自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威脅。尤其是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和北約控制歐洲,使戴高樂意識到聯合抗衡美國的重要性,B項1952年已開始。A.C兩項不符合史實。

31.A      

解析:考查二戰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經濟決定政治,經濟的多元化推動了政治多極化。從圖表中可知,歐共體、日本經濟力量增強,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美國是呈現下降的趨勢。BCD都分析正確,而A項中福利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材料並無體現。

32.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歐洲一體化進程。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歐盟只是一個區域集團化的組織,並不是歐洲所有國家的結合體,而且沒有俄國的加入故排除B和 D項;而且只是出讓部分國家主權,仍然保持著很大的獨立性故排除C項。歐盟不包括俄羅斯,排除D;B、C說法錯誤,與事實不符;A正確,歐盟的合作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故A正確。

33.D      

解析: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並未確立,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材料反映的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故D不正確。

34.B      

解析:從材料 「冷戰」 「核災禍」等信息,可知這次會議是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反對核戰爭和美蘇冷戰。

35.D      

解析:讀懂材料的內涵,宣言體現的是站在冷戰雙方之外的第三方立場上,所以選D。

36.A      

解析:本題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相關知識,抓住時間信息:20世紀70年代。歐洲、日本、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等因素,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B是在二戰後初期;C項對應關係錯誤;D項歐盟崛起說法錯誤。

37.B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兩極格局已經解體,故A錯誤。國際力量的對比變化包含多方面:西歐、日本、第三世界、中國、美蘇自身的變化都在其中,故C 表述錯誤。D表述與史實不符,現在世界只是呈現出多極化發展趨勢,但是沒有形成格局。因此符合題意的只有B.

38.A      

解析:考查二戰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經濟決定政治,經濟的多元化推動了政治多極化。從圖表中可知,歐共體、日本經濟力量增強,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美國是呈現下降的趨勢。BCD都分析正確,而A項中福利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材料並無體現。

39.D      

解析:題乾的時代背景是二戰後,根據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舒曼強調「在物質上不再可能」。ABC與題意不相符,D項正確。

40.C      

解析:本題考查當代日本的發展。①為日本發展提供了恢復機會,但是不屬於謀求政治大國的表現。②表現了日本經濟的發展,③④屬於當今時代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表現,這些做法都是以日本經濟作為支撐的。

41.A      42.A      

解析:70年代,歐共體崛起,對美國形成衝擊;同事美國深陷美越戰爭的泥潭,受到極大損失。

43.A      

解析: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二戰後,因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敵對,形成兩極格局,兩大陣營的對峙,圖13則是這一體現;在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下,歐洲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走向了聯合,歐盟是一個區域集團,體現了政治多極化趨勢,但B項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陷阱,如果沒正確解讀題干意思,很容易陷入選B,請注意題干問的是「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歷史發展的趨勢」。圖13西歐(資本主義陣營)與東歐(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峙,而圖14是歐洲逐漸走向聯合,因此,A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44.(1)戰爭。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4分)

(2)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中國實力的增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美蘇自身實力的削弱等。 (5分)

(3)觀點一:同意。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歐盟各國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歐洲合眾國」的形成仍然任重道遠。(3分)

觀點二:不同意。歐洲一體化的趨勢不可逆轉,「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雖然還不能起到支配整個歐盟的作用,但是他們的產生無疑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3分)

觀點三:辯證看待。理由綜合觀點一、二。(6分)

(4)參考答案:多極化趨勢加強,世界局勢趨向緩和,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世界聯繫越來越密切。中國改革開放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10分)

45.(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想(8分)

(2)經濟:新航路的開闢;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6分)

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2分,答「代議制民主的確立」同樣賦分)

(3)政治:通過北約和馬歇爾計劃加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與蘇聯冷戰,形成兩極對峙格局;(2分)

經濟: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2分)

(4)衝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成為國際經濟格局中的重要一極,(2分)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2分)(其它言之成理者酌情給分)

46.(1)日本戰敗;美國遏制蘇聯、中國;美國爭奪地區和世界霸權的需要;冷戰的需要。(4分)

(2)變化:日本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謀求政治大國地位。(2分)原因:日本經濟的發展。(1分)影響:衝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分)

(3)軌跡:控制(佔領)——扶植——競爭——夥伴。(2分)

主要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是影響國家關係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47.(1)理由:①二戰後美蘇對抗,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孤立和封鎖

②新中國成立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6分)

(2)表現:①在工業領域,消滅私有經濟及其它經濟成分,形成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②在農村建立絕對公有化的人民公社體制。(簡單說明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只能給一半分)(4分)

(3)①特點:扶持與控制。(2分)

②影響:日本經濟快速發展,迅速崛起為經濟大國;促進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4分)

(4)①影響:使國際關係格局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2分)

②舉例:日本改變了二戰以來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與中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

             歐洲共同體成立,成為美蘇之間的第三種力量

             中國衝破了美國遏制,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6分)

48.(3)(10分)    

     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適時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重視科技,注意吸收別國的經驗。(每點2分,共8分)

     影響: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形成對兩極格局的衝擊,促使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2分) 

(4)(8分)   

     特點:在強調自由競爭的同時,特彆強化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分)鼓勵員工參與企業事務,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責任和忠誠。(2分)   

     評價:以日本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主導特徵明顯。這有利於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分)但易於形成商官勾結,造成政府決策失誤和加劇社會不公。(2分)

必修一專題九:3、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4小題,共0分)

1.(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調研11題)2010年1月第40屆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將主題確定為「重新思考價值觀、重新設計合作體制、重新建設相關國際機構」。三個「重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世界(    )

    A.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C.經濟政治多極化的進一步發展         D.動蕩局勢的加劇

2.(2011年3月肇慶市一模23題)《參考消息》2010年歲末感言「新世紀頭十年,地球未按美國願望轉」,這表明(    )

  A.美國已經徹底失去了世界霸權       B.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

    C.中國實力的上升                   D.中美較量的結果

3.(2011年4月北京西城區一模23題)學者認為:「伴隨著冷戰的結束,最直接、最明顯的損失是兩個前超級大國建立的聯盟體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對混亂和暴力的威懾,相應的,世界的未來少了一種確定性。」下列選項能印證上述觀點的是(    )

    ①日本躋身世界政治大國                  ②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③南聯盟發生科索沃危機                  ④歐洲聯盟成員國逐漸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1年3月蚌埠市質檢29題)仔細觀察右邊的漫畫(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別指伊拉克、阿富汗、巴爾幹),在冷戰結束後屢屢發生漫畫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競爭愈演愈烈

B.南北差距日益拉大

C.恐怖主義威脅世界

D.美國試圖獨霸世界

5.(2011年4月鹽城市二模11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當時「國內外發展大局」應該包括

①世界和平力量增強,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世界大戰

②美蘇結束「冷戰」狀態,兩國關係趨向緩和

③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④文革結束後,全國人民渴望儘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1年3月長春市調研35題)假如讓你寫一篇集中反映21世紀以來國際關係的專稿,需要確定一組體現當時概況的「關鍵詞」,請依據有關知識,選出最準確的一組(    )

A.歐洲共同體   兩極瓦解    一超多強    不結盟運動

B.歐洲共同體   一超多強    北約東擴    亞太經合

C.歐洲聯盟     一超多強    北約東擴    亞太經合

D.歐洲聯盟     兩極瓦解    華約解散   亞太經合

7.(2011年4月天津市寶坻區一模6題)近年來,國際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溫和之風,「夥伴關係」屢見報端。「冷戰」時期那種兩極對立、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正被一種「碰撞中磨合」、「競爭中協調」的新型國際關係所取代。這種變化從根本上(    )

A.表明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已經形成

B.會引起各國外交政策的實質性變化

C.反映了兩極格局結束後,和平已成為各國的追求

D.反映了各國因利益和實力的變化而導致對外政策的變化

8.(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20題)2010年以來世界局勢動蕩,朝韓由於延坪島炮擊事件關係緊張,泰柬邊境發生衝突,突尼西亞、埃及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利比亞、巴林爆發的騷亂及流血事件不斷升級等。下列有關當今世界形勢評述正確的是

A.動蕩緊張成為當今世界形勢的主流

    B.冷戰結束後開始出現多極化趨勢

C.民族、領土等矛盾及大國插手使世界局勢動蕩

D.當今世界是美、歐、中、日、俄共同主導的多極化世界

9.(2011年4月佛山二模22題)美國大學教授羅伯特·佩普說:「在21世紀頭十年,美國的相對實力不斷下降,而中國的相對實力卻一直增強。單極秩序正在變得過時,其他國家正在崛起為可以與美國實力抗衡的力量,美國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戰略自由。」對這段話理解準確的是(    )

A.中國的崛起構成了對美國的霸主地位的嚴峻挑戰

B.美國實力相對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極化開始出現

C.美國實力相對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增強

D.美國已經放棄推行建立單極格局的政策

10.(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3題)黃葦町在《蘇共亡黨十年祭》中說,「……當時的蘇聯社會科學院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然代表工人的佔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佔7%,認為蘇共代表全體黨員的也只佔11%,而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代表幹部、代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佔85%!」依據這則材料,如果從執政黨的建設方面分析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失敗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體制僵化,監督機制的缺失

  B.黨內特權、腐敗現象嚴重

C.嚴重脫離群眾,日益失去群眾的支持  

D.人民群眾對蘇共的極端不信任

11.(2011年3月煙台市一模15題)2010年1月第40屆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將主題確定為「重新思考價值觀、重新設計合作體制、重新建設相關國際機構」。三個「重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世界(    )

    A.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C.經濟政治多極化的進一步發展         D.動蕩局勢的加劇

12.(2011年3月河南五市聯考33題)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漸呈現出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下列各項中,屬於世界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的是(    )

①歐洲聯盟成立                   ②1988年,中國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特別委員會成員

③不結盟運動興起                 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13.(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34題)法國總統薩科齊曾提出「相對大國時代」的新觀念:世界財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過程,多邊政治和經濟結構改革勢在必行,在未來三四十年,我們將進入「相對大國時代」。對「相對大國時代」的準確解讀是(    )

①質疑美國「一超獨霸」地位  ②倡導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的民主化  ③歐洲是多極化中最有活力的一極  ④認可正在崛起的新興經濟發展國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4.(2011年1月江門市高三調研6題)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時代主題。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時代的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在這樣的時代中(    )

A.世界不會再有動蕩不安的局勢           B.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衝突趨向緩和

C.發達國家主宰著當今世界一切事務       D.發展中國家完全處於不利地位

15.(2011年3月河南五市聯考34題)某班同學在對東歐劇變的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德國通過劇變完成了民族的統一,結束了分裂狀態,因此,對東歐劇變不能一概否定。這一觀點(    )

    A.否定了東歐劇變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挫折    B.沒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洞察歷史

    C.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東歐劇變的歷史評價    D.是一種沒有是非觀念的落後史觀

16.(2011年4月深圳調研23題)1991年,第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英國謝菲爾德舉行。與此相符的場景是

    A.東、西德統一後在同一面國旗下組隊參賽

    B.獨聯體國家聯合組隊參賽

    C.人們使用歐元購買運動會紀念品

    D.深圳市民在家裡通過互聯網了解賽事

17.(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聯考23題)2009年2月7日美國副總統喬·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為美國外交新規定調。「新政」否定了前總統布希所謂「不支持我們就是反對我們」的外交政策。拜登說:「我們將交往,我們將傾聽,我們將磋商。美國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國。」從拜登的話中我們可知美國(    )

A.放棄了霸權主義政策                   B.承認世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

C.放棄了領導世界的願望                 D.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18.(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4題)右圖所示漫畫《梅開三度》反映了(    )

A.世界多極化格局基本確立

B.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

C.大國結盟成為國際交往的發展趨勢

D.外交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環境

19.(2011年4月鷹潭市二模34題) 某班同學在對東歐劇變的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德國通過劇變完成了民族的統一,結束了分裂狀態。因此,對東歐劇變不能一概否定。這一觀點(    )

A.否定了東歐劇變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挫折

B.沒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洞察歷史

C.是一種沒有是非觀念的落後史觀        

D.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東歐劇變的歷史評價

20.(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信息卷35題)某班同學在對東歐劇變的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德國通過劇變完成了民族的統一,結束了分裂狀態。因此,對東歐劇變不能一概否定。這一觀點(     )

A.否定了東歐劇變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挫折

B.沒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洞察歷史

C.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東歐劇變的歷史評價

D.是一種沒有是非觀念的落後史觀

21.(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一)35題)2010年11月23日朝鮮炮擊延坪島。此後,由於擔心朝鮮再度發起挑釁行為,韓美派出「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參加聯合軍事演習,此舉遭到不少韓國民眾的抗議。朝鮮半島局勢再度緊張,這表明

    A.兩極格局瓦解                       B.世界形勢和平與動蕩並存

C.國際恐怖主義呈現泛濫趨勢           D.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

22.(2011年4月北京東城示範校)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道:「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但20世紀50年代後,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這裡所說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

A.雅爾塔體系   B.美蘇對峙  

C.歐洲國家的聯合  D.多極化趨勢

23.(2011年山東煙台一模6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講時說:「當我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現在,當我們環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發現美國已經不再處於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認為需要談判而不是對抗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蘇爭霸,美國處於劣勢     B.歐日崛起,衝擊美國地位

C.改變策略,建立多極世界     D.中國振興,第三世界崛起

24.(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26題)「20世紀70、80年代的蘇聯青年人都是出生於衛國戰爭之後,他們被告知自幼生活在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當長為青年人之後又被告知生活在『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中。但「最發達」的社會制度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生活用品;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里,從來沒有機會真正表達自己的意願;官僚的子女擁有無可比擬的機會,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會的下層掙扎,連改善命運的機會也極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

①軍備競賽加劇了蘇聯的經濟負擔         ②當時的蘇聯政治經濟危機嚴重

③信仰喪失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敗」問題困擾著蘇聯社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2011年3月寶雞市二模35題)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從此以後世界上將有一個可以代表整個歐盟說話的人,那就是歐洲理事會主席,或稱『歐盟總統』。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不恰當的是(    )

A.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進程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B.表明當今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C.歐洲力量足以與美國相抗衡

D.反映了當今國際競爭日益加劇

26.(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9題)「歷史發展的邏輯可能是極具諷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國無法放棄藉助蘇聯解體的歷史契機圖謀世界霸權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國越是想稱霸,越是無法實現稱霸的夢想,美國稱霸的結果只會加速與其它世界強國實現世界權力均衡的進程。」該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B.美國放棄霸權政策奉行單邊主義

    C.兩極格局結束單極世界形成              D.美國與世界各強國之間勢均力敵

27.(2011年5月湖州二模23題)2011年2月,在巴西、德國、印度和日本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問題上,各常任理事國態度不一,美國堅決反對德國「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國則堅決反對日本「入常」。四國「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國的不同態度反映了

①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係      ②意識形態決定國家關係

③經濟地位影響政治地位      ④聯合國成為謀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8.(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質檢25題)歷史學科是一門研究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下列歷史命題中,不屬於歷史規律的一項是(    )

    A.中國人民選擇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B.世界政治文明經歷了人治到法制、專制到民主的過程

    C.二十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印證了中國古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諺語

D.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和價值觀多樣化也是不可遏制的

29.(2011屆福建名校樣本分析23題)俄羅斯現任總理普京曾說:「誰要是不為蘇聯解體而感到遺憾,他就是沒有心肝;誰要是想恢復原來模樣的蘇聯,他就是沒有頭腦。」普京的「遺憾」主要指

    A.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束                 B.高度集中體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級大國地位的喪失

30.(2011年3月蚌埠市質檢26題)有美國學者認為,世界政治格局「現在是,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將是一個1+X的世界」。對「X」的分析理解錯誤的是(    )

    A.是一個常數是一個動態的數值     B.目前尚不能確定X的值

    C.是一個常數                     D.數值不會很大,有一個大致範圍

31.(2011年瀋陽教學質量檢測第10題)關於漫畫《小泉美夢》,四位同學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甲:日本「入常」希望獲得美國的經濟支持

乙:小泉前首相認為日本「入常」無障礙

丙:日本「入常」的前提條件是經濟的崛起與騰飛

丁:日本經濟騰飛主要藉助於二戰後美國的扶持

其中符合史實,觀點正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2011年1月浙江溫州十校聯合體12題)20世紀上半葉,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戰爭與革命」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20世紀下半葉,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平與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以下對於20世紀後半期的時代主題轉變的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①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和瓦解

②全球化發展,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③廣大亞、非、拉國家獨立後,努力爭取民族的繁榮富強

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強烈願望,也是世界各國共同責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2011年5月鄭州三模35題)「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個國家,可是如果沒有人管它們,這個世界就是個無政府的世界,肯定會一團糟。所以要有個東西來管,這個東西就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最強大的國家有霸權,但是這個霸權是符合世界穩定的要求的。」該言論屬於

A.和平共處論                        B.獨立自主論

    C.霸權穩定論                        D.聯合國安理會表決論

34.(2011年江蘇高考19題)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軍擊斃。許多國家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支持,並強調世界各國應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鬥爭有賴於國際社會的合作          ②恐怖主義成為全球化的主要障礙

    ③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由此被剷除          ④恐怖主義依然是國際社會的公敵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35.(2011年5月聊城市二模16題)2011年1月26日,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克勞斯·施瓦布在接受採訪時說:「世界正在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這些根本性變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地緣政治權勢與地緣經濟實力正在同時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從西方向東方轉移。」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C.經濟區域集團化取代了全球化     D.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格局中的一極

36.(2011年4月合肥質檢16題)針對韓國向兩國有爭議的海域進行的軍事演習,朝鮮於2010年11月向延坪島猛烈炮擊。韓國國防部於12月7日表示:如果遇到敵人的打擊,各級部長指揮官可行行使自衛權。造成上述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的歷史原因是(    )

A.美蘇間的軍備競賽                 B.冷戰的陰影

C.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               D.朝鮮核試驗

37.(2011年4月宣城二模22題)美國《華盛頓郵報》對右圖的評論稱,在對待世界時,美國應當學習「哥白尼精神」。這裡的「哥白尼精神」反映出美國(    )

A.力圖維護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B.與日本結盟,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C.學習哥白尼,打破多極化格局

    D.遏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

38.(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9題)從世界銀行《2002年世界發展報告》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主要國家

(含世界總和)

GDP

人均收入

商品與服務貿易

數值

(億美元)

佔世界比重

(%)

按匯率算

(美元)

按購買力平價算

(美元)

出口額

(美元)

進口額

(億美元)

世界

313369

100.00

5150

7350

77300

77200

美國

98828

31.54

34260

34260

10500

14220

日本

46771

14.93

34210

26460

5280

4580

中國

10800

3.45

840

3940

2790

2510

A.美國的經濟優勢依然十分明顯          B.世界經濟呈現出美日中三國鼎立局面

C.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D.中國與美國日本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39.(2011年1月煙台市高三期末調研7題)一位學者認為:「除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體系。」並認為:「世界性的意識形態鬥爭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將是經濟流通、無止境地解決技術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費者需求之滿足。」上述說法應出現於(    )

A.巴黎公社失敗時                   B.世貿組織成立時   

C.世界兩極格局確立時               D.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時

40.(2011年4月天津市河東區一模11題) 當代制約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B. 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

C. 第三世界的崛起                   D. 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

41.(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聯考13題)1975年,鄧小平訪問法國時指出:「中國是堅決支持西歐聯合的。我們認為,西歐國家為維護獨立和保證自己的安全,在聯合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展,這有利於世界局勢朝好的方向發展。」這反映了中國政府(    )

A.爭取法國支持,重返聯合國 B.意在打破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

C.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D.主動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42.(2011年5月濰坊市二模15題)某歷史興趣小組利用圖7進行研究性學習。據此,你認為其研究主題是

A.政治多極化迅速發展             B.國際恐怖主義威脅人類

C.大國強權政治下的世界           D.聯合國的職能發生變化

43.(2011年1月南京模擬19題)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大批朝鮮、韓國民眾因為戰爭而離散。1985年,朝韓雙方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離散家屬的互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①朝鮮分裂根源於民族矛盾的激化

②親人的離散是兩極世界下的悲劇

③家屬的重逢由於美蘇衝突的結束

④兩極格局解體推動朝鮮半島緩和

A.①③④                          B.②

C.②③                            D.②③④

44.(2011年4月遼寧重點中學協作體34題)《全球通史》敘述道:  「……歐洲不再是世界棋盤上的一個卒子——或兩個卒子,東歐和西歐;中國也已不再是蘇聯的衛星國或地位較低的夥伴。」材料表明(    )

    A.兩極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極化趨勢出現                   D.區域集團化發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0分)

45.(2011年3月揭陽市一模39題)(2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可概括為追求效率和講究公平。前者表現為效率優先,為追究效率可以犧牲公平:後者則主張公平優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材料二:近500年來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此轉變始於15世紀,在19世紀急劇加速;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上個世紀的全球經濟、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時間由美國主導: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則是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或可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

材料三:在「後美國時代」圖景中,一大批國家正在發展壯大,世界各主要區域的政治經濟力量正在整合,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多極世界正在顯現。

請回答:

(1)試舉兩例說明工業革命前英國資產階級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而犧牲公平發展生產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工業革命後社會主義者主張公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活動。(4分)

(2)依據材利二和所學知識,分別回答西歐崛起和美國能主導世界的主要因素。(14分)

(3)列舉「群雄競起」的表現。(3分)

(4)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後美國時代,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你的判斷。(3分)

46.(2011年1月清遠市一模39題)(24分)

材料一: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可概括為追求效率和講究公平。前者表現為效率優先,為追究效率可以犧牲公平;後者則主張公平優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材料二:近500年來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此轉變始於1 5世紀,在1 9世紀急劇加速;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 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上個世紀的全球經濟、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時間由美國主導;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則是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或可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

材料三:截止2009年2月20日,美國已經有14家銀行倒閉,整個美國經濟受到重創,信貸緊縮,股市動蕩,企業破產,經濟衰退,美國進入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低迷期。此外,看不到的伊拉克戰爭,不斷攀升的失業人數,還有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等還縈繞在人們心頭。

材料四:在「後美國時代」圖景中,一大批國家正在發展壯大,世界各主要區域的政治經濟力量正在整合,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多級世界正在顯現。

請回答:

(1)試舉兩例說明工業革命前英國資產階級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而犧牲公平發展生產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工業革命後社會主義者主張公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活動。(5分)

(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別回答西歐崛起和美國能主導世界的主要因素。(11分)

(3)列舉「群雄競起」的表現。(3分)

(4)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後美國時代,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你的判斷。(5分)

47.(2011年4月南通市調研24題)(10分)

材料一  就歐洲安全來說,在西方國家看來,北約在這方面作用是其他組織或國家無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來自包括歐共體在內的19個國家和地區的鋼鐵徵收反傾銷稅,歐共體方面指責這一措施是美國「大規模地騷擾」國際鋼鐵市場的「最新措施」。……1994年,當美國不顧俄羅斯的反對而加速北約東擴時,法國總統希拉克明確表示反對,德國總理科爾也要求美國慎重行事。

                                           ——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

材料二  只有同歐洲既合作又競爭,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過同歐盟合作,給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賴的印象,這在外交上有利。……通過統計可以知道,在聯合國的投票中,日本同歐洲一致的時候比同美國一致的時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論壇》月刊7月號

材料三  1991年,(美國總統)布希指出:美國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體系」,……「美國的基本價值觀念要得到保存,並且要發揚光大」。「美國的責任不僅是保護我們的公民和我們的利益,而且還要幫助創造一個新世界,使我們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開花結果」。

                                      ——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歐與美國矛盾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產生矛盾的原因。(4分)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對歐洲為什麼要「既合作又競爭」?(3分)

(3)材料三中美國的外交目標是什麼?這一目標能實現嗎?試結合材料一、二加以說明。(3分)

必修一專題九:3、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21世紀政治經濟格局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思考價值觀、設計合作體制、建設相關國際機構」。和所學史實是當今政治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的具體表現。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2.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21世紀世界格局是多極化趨勢加強。故此題應該選擇B。

3.D      

解析:材料顯示了冷戰結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冷戰結束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故②正確;世界局勢出現局部動蕩,故③正確;歐洲聯盟成員國逐漸增多,故④正確;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不是世界政治大國,故①錯誤。

4.D      

解析:從圖片可以看出美國獨樹一幟,因此,可以判斷冷戰後美國要獨霸世界。

5.D      

解析:美蘇結束「冷戰」狀態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不符合材料時間,故排除含②選項。

6.C      

解析:本題考查當今世界國際格局。1967年歐共體成立,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20世紀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瓦解,

7.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於時代變化導致外交關係變化的理解能力。經濟全球化、多極化趨勢加強要求各國加強聯繫和交流,並表現在外交領域由對抗的冷戰思維到合作共贏思維的轉變,而且外交政策是以各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作為基礎的,故D正確;A項的提法不符合史實,各國的關係仍處「碰撞中磨合」、「競爭中協調」的狀態,表明尚未形成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排除A;B項的提法錯誤,外交現象的變化並不能說明各國外交政策的實質性變化,外交的實質仍然是以各國利益和綜合實力為依據的,謀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這個是不會變的,故B錯誤。C項不符合事實,現實中的衝突、碰撞乃至局地戰爭時有發生,所以說和平成為各國的追求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吻合題意。排除C.

8.C      

解析:冷戰結束後雖然天下並不太平,但總趨勢是走向緩和。兩極格局結束後多極化趨勢得到加強。

9.C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難度較小。「21世紀頭十年」、「美國的相對實力不斷下降,而中國的相對實力卻一直增強」、「單極秩序正在變得過時」,結合所學知識,經濟格局變化決定政治格局的變化,經濟多元化促使政治多極化的發展。

10.A      

解析:本題干限制了回答問題的角度——從執政黨的建設方面,而且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粗心大意,就會掉入C項陷阱中;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體制僵化,從題干中的問卷調查反映蘇共嚴重脫離群眾,日益失去群眾的支持,但不能選,因為這並不是最根本的,反映出最根本的是體制僵化,監督機制的缺失。BCD都是具體表現。

11.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達沃斯論壇是多極化趨勢加強產生的組織,通過主題為「重新思考價值觀、重新設計合作體制、重新建設相關國際機構」可以體現的是經濟和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2.B      

解析:本題考查當今世界多極化。根據題干信息「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發展」一句分析,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是歐洲力量的聯合排除。②表明中國參與國際政治的活動,③是20世紀六十年代組成,屬於第三世界國家發起的;④表明對美國的牽制。

13.D      

解析:考察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世界財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 『重新平衡』」,「多邊政治和經濟結構改革勢在必行,」可以看出所謂的「相對大國時代」是政治、經濟多極化的時代。但材料沒有體現出「歐洲是多極化中最有活力的一極」,故排除③項,答案為D。

14.B      15.C      

解析:本題考查東歐巨變。題干信息表明東歐巨變對德國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題干中「對東歐劇變不能一概否定」一句說明東歐劇變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反映了認識東歐劇變要從其客觀角度分析該事件並沒有否定其挫折意義。題干中沒有涉及階級分析的內容,B項排除;D項說法錯誤。

16.A      

解析:根據所學,1990年東西德統一;1991年12月獨聯體取代蘇聯;2002年歐元正式流通;1993年後中國互聯網迅速發展,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便捷的服務,網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據此本題應選A項,BCD三項時間上不符合。

17.B      18.B      

解析:漫畫反映中國在70年代的外交重大突破,反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這是取決於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加,體現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ACD說法是錯誤的。

19.D      

解析:考查綜合分析歸納能力。東歐劇變,東德與西德統一,以此為據,得到觀點是「不能一概否定」,說明材料觀點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東歐劇變的歷史評價。

20.C      

解析:材料信息認為,東歐劇變中,兩個德國實現了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對德國發展來說應該肯定。該觀點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東歐劇變的歷史評價。A項與題意無關,B、D兩項與題目中的史觀不符。

21.B      

解析:當今世界總的趨勢是和平,而從材料可以看出與動蕩有關係。故正確答案為B。

22.D      

解析:回答本題需緊密結合材料,從材料「20世紀50年代後,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理解到東歐、西歐東山再起;中國實力和自信增長等,反映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應該指多極化趨勢加強。根據所學,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至今為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23.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的政治形勢是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守勢;第三世界崛起;而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三足鼎立。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24.B      

解析:本題實則考查了蘇聯解體的原因,根據所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機局面。而腐敗又導致蘇聯社會危機不斷加劇。從材料中可以了解到信仰喪失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人對現實喪失了信心,對腐敗問題深惡痛絕。據此本題選B項。

25.C      

解析:歐盟的成立足以證明歐洲一體化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A正確。也能促使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斷加強。B正確。它的成立也是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加劇的表現,D正確。歐盟的成立並不表明歐洲力量足以與美國相抗衡。美國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C錯誤。故C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

26.A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題目反映的信息是美國主觀上想稱霸(排除B),客觀上又做不到(排除C),D不符合事實,美國還是超級大國。A符合題意又與事實吻合,故選A。

27.B      

解析:國家的政策出台的出發點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日兩國之間意識形態不同,但②說法錯誤。

28.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東歐劇變指的是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並不是國家的分裂故不正確。所以此題應該選擇C。

29.D      

解析:普京是資產階級代表,不可能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束而「遺憾」。因此這裡的「遺憾」是指蘇聯作為超級大國地位的喪失。

30.C      

解析:將來一段時間裡世界政治格局應該是一超多強。

31.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日本要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的原因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此題應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加以分析:日本要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是政治行為故應該排除A;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被嚴禁加入聯合國安理會這是二戰後反法西斯國家聯盟的共同呼聲,如果讓帶有嚴重右翼軍國主義傾向的小泉內閣加入這無疑會傷害曾經受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亞洲人民的感情,這種做法絕對不能容忍故應排除B;日本在二戰後經濟騰飛固然有美國扶持,但是根據哲學原理內因決定論:主要還是在於日本政治上:進行民主化改革;經濟上: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32.C      

解析:根據所學,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原因主要有:人們吸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的願望;世界各國聯繫的密切;科技革命的推動,各國對發展經濟的重視。據此本題選C項。

33.D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從材料中可知這個組織能夠管理世界200多個國家,並且其目的是為了世界的穩定,因此符合題意的應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

34.A      

解析:本題結合時事熱點,考查了恐怖主義、反恐相關知識點。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一大毒瘤,它的存在影響了各國安全;破壞了各國的民族和睦,引發社會動蕩;極大地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國際社會真正構成重大衝擊、威脅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形成。分析各選,①④項說法正確,反恐鬥爭有賴於國際社會的合作,雖然本·拉登被擊斃了,但恐怖主義依然是國際社會的公敵。第②項全球化的主要障礙應是國際經濟舊秩序;第③項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是貧窮落後、動蕩衝突,仍未消除,故③②項排除。許多國家對美軍擊斃「基地」組織領導人表示支持,並強調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說明①④正確。②從材料中看不去來,③只能說恐怖主義遭重創,但不能說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由此被剷除。

35.B      

解析:回答本題需注意材料中「地緣政治權勢與地緣經濟實力正在同時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等信息,分析材料,可理解到克勞斯·施瓦布認為發展中國家、東方國家政治經濟上實力增強,實則指出了當今世界的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本題選B項。

36.B      

解析:二戰後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由於美蘇的介入,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對立政權,50年代初隨著美蘇對抗的加劇,朝韓局勢也日益緊張。1950年-----1953年朝鮮戰爭,更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直至今日朝韓關係仍沒有緩和的跡象。分析各選項,AC項說法與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無關聯;D項朝鮮核試驗導致半島形勢緊張,但不是歷史原因。據此本題選B項,使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的歷史原因是「冷戰的陰影」。

37.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美國的對外政策。「哥白尼精神」核心是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敢於打破傳統。美日聯合軍演反映出美國企圖打破現有的國際政治格局,體現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色彩。由此可得出正確答案為A項。B項觀點與之相反;當今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故C項錯誤。D項從題干圖文中不能體現。

38.B      

解析:B的選項的提法與表中提供的數據不符,中國與日本、美國的差距依然很大,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也較大,所以美日中三國鼎立的提法錯誤。故選B.

39.D      40.A      

解析:根據所學,多極化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在多極化的形勢下,各極相互制約會產生均衡,而均衡客觀上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在當前多極化的趨勢下,一兩個大國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國相互制約,談判和協商已成為大國解決問題和爭端的主要手段。據此本題選A項。

41.C      

解析:考查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影響。注意題干中的「西歐國家為維護獨立和保證自己的安全」、「這有利於世界局勢朝好的方向發展」,西歐的聯合,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地位,促進了政治格局朝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題干中,中國政府對此予以了充分肯定,說明中國政府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42.C      

解析:出題目圖片提供的信息看,聯合國只是「一個人」,聯合國決議只是一張紙,在象徵某大國強權政治的坦克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大國可以繞開聯合國,可以無視聯合國決議,把坦克開往伊拉克方向。故選C。D答案的敘述不符合圖片信息,圖片反映的信息是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的職能在強權政治面前已蕩然無存。並不是職能的轉變,而是無法發揮職能。注意史實,聯合國決議是反對大國攻打伊拉克的。從圖中可以看出,決議試圖阻擋象徵某大國強權政治的坦克的腳步,但顯然不太可能,故D錯。

從圖片中伊拉克和聯合國都在在大炮武力的重壓之下可以看出,在當今世界個別國家奉行強權政治,擴展自己的勢力。因此正確的答案是C .ABD與圖片信息不符。

43.B      

解析:朝鮮分裂是美蘇冷戰下的產物,它根源於美蘇爭霸,因此①不符合史實;1985年離散家屬重逢時,美蘇衝突並未結束,因此②不符合史實;兩極格局解體後,特別是今年「延坪島炮擊事件」以來,半島局勢異常緊張,因此④也不符合史實。

44.C      

解析:從題干可知,歐洲、中國等新力量的崛起,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的出現。

二、非選擇題

45.(1)①史實:圈地運動、殖民擴張、黑奴貿易。(2分,任選其中上兩種觀點即可)

②理論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或俄國十月革命)。(2分)(理論、實踐各一個)

(2)①西歐崛起的因素:

經濟上: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2分)

政治上:代議制民主制度的確立;(2分)

思想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任答其中兩點2分)科技上: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技興起。 (2分)

②美國能主導世界的因素: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進行科技革命;進行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等。(6分,列出其中三點即可)

(3)「群雄競起」的表現: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3分,列出其中三個即可)

(4)同意,當前多極化的趨勢下,美國企圖建立單極世界已經不可能;不同意,兩極格局瓦解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3分,任選一種回答)。

46.(1)①史實:圈地運動、殖民擴張、黑奴貿易、價格革命。(2分,任選其中上兩種觀點即可)

②理論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和俄國十月革命。(3分)

(2)①西歐崛起的因素:經濟上——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3分)

政治上——代議制民主制度的確立;(1分)思想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3分)科技上——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技興起。 (1分)

②美國能主導世界的因素: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共和政體;第三次科技革命;進行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3分,列出其中3點即可)

(3)「群雄競起」的表現:歐盟、俄國斯、中國、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3分,列出其中三點即可)

(4)同意:當今世界進入多極化時代;美國面臨許多問題,如嚴重的金融危機、深陷伊拉克戰場、不斷攀升的失業人數、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等。

不同意:當今世界,儘管美國遇到很多問題,但其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實力仍然強大,無人能比。

47.(1)表現:出現貿易爭端;圍繞北約東擴產生分歧。(2分)

原因:美歐要維護各自國家利益;歐洲日益走向聯合,歐盟成立後,實力進一步加強,與美國競爭加劇。(2分)

(2)原因:日、歐在國際事務中有許多共同利益,利於合作;日歐經濟實力都不斷增強,雙方都互為競爭對手。(答出日本或歐洲實力增強均可得分。)(2分)

目的:謀求日本世界政治大國的地位。(1分)

(3)目標: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1分)不能。(1分)歐盟、日本等多個政治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制約美國的企圖。(或答各大政治力量之間相互制約)。(1分)


推薦閱讀:

怎麼去看待歷史
【寶成鐵路廢棄段1】尋舊靈官峽 2018.5.7更新新老寶成線線路圖及推歌
山東費縣水湖村為什麼成為中國「金蛋村」?
《通天狄仁傑》中的狄仁傑在歷史是什麼樣的人?
《慈禧的秘密生活》中慈禧的愛情故事是怎麼樣的?

TAG:歷史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