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神流浪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一支龐大到八百多人的外交使團隊伍從英國揚帆起航,他們的目的地是遙遠而古老的中國,這是喬治三世國王派遣龐大的訪華使團的船隊。為首的喬治?馬戛爾尼勛爵帶領著他的同事們將遠渡重洋,參加當朝的乾隆皇帝83歲壽辰的典禮。作為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喬治?馬戛爾尼勛爵對此行有著相當的自信,由於這種盲目的自信,他只料到了開始,而完全沒有料到等待他的灰色結局。

    

  經過九個月的長時間航行,時間已經到了1793年,英國使團終於在天津登陸,這一年對於英國與中國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在出發前,「英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惟必須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幾個:第一,英國願派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願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廷必以最優之禮款待之。第二,英國希望中國加開通商口岸。第三,英國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稅則。第四、英國希望中國給她一個小島,可以供英國商人居住及貯貨,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

    

  當雙方都興緻勃勃等待會見的時候,不愉快發生了:按照清朝的規定,外國使臣來華朝見中國的皇帝,必須行三跪九叩。而馬戛爾尼認為,向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禮有損於大英帝國的尊嚴,他主張朝見時向皇帝行單膝下跪的英式禮節。 英國使團面臨著被驅逐的危險。最終雙方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在八月初六日萬樹園禮節性的歡迎宴會上,英國使節行英國式禮節,而到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誠殿正式舉行乾隆萬壽典禮時,他們要行中國的三跪九叩禮。

  

  八月十三日,當馬戛爾尼勛爵向乾隆皇帝曲下他那生硬的膝蓋,三跪九叩的時候,我們可以設想,中國歷史上有名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面上的笑容該是何等的歡暢!23年後當年的皇帝已經故去,他的兒子嘉慶在位,英國國王第二次派遣訪華使團,以羅爾?阿美施德為正使、當年的副使斯當東的兒子托馬?斯當東為副使,再次提出英國的要求。可惜由於英國使團拒絕向嘉慶皇帝行三跪九叩禮,而被驅逐出境了。是的,在1793年前後,誰也不會想到47年之後將發生什麼,而在半個世紀之後,歷史的天平向進步的一方傾斜了。

  

  兩次懷著美好願望而來,每次又都失望而回,英國人終於對和平談判死心了,他們覺得應該換一種方式對待中國人……世事浮沉,又過了24年,即乾隆之孫道光在位的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終於用大炮打開了滿清中國的大門。道光22年,也就是馬戛爾尼勛爵帶隊首次訪華的半個世紀之後,曾經的天朝上國滿清中國政府與英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乾隆時期英國使團想得到而沒有得到東西,英國軍隊用堅船大炮都得到了。

  

  正如上述這幾組鏡頭一樣,一部僅5萬字的《中國近代史大綱》也曾讓我徹夜難眠。對比枯燥無味的歷史課,這本書更能作為青少年的歷史啟蒙讀物——「我在清華教學的時候,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抗戰以後,這種計劃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漢口的那幾個月,身邊圖書雖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機把我對我國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這是這書的性質,望讀者只把它作個初步報告看待。」儘管作者說,但正是這樣一本初步報告,卻又讓多少本學術專著黯然失色啊!

  

  蔣廷黻氏是湖南邵陽人,早年留學美國,受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歷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歷史教授,後以書生從政,任民國政府高級外交官直至退休,不久病逝於紐約。作為現代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所編《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兩卷,是中國第一部編審精當、卷帙浩大的近代外交文獻彙編,為外交史研究成為一門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奠基之作;他所著《中國近代史》,雖僅5萬餘字,卻在當時就流傳甚廣,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領域的學術地位,也反映出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人,在思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主張政治改良的普遍心態。

  

  從魏源到馮桂芬、郭嵩燾,再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胡適之蔣廷黻……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就開始思考著中國如何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近代化成為中國這百多年的獨有命題,蔣氏這本書的著眼點也恰恰在此:「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方人嗎?能廢除我們的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強,不能者必遭致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

  

  回顧百五十年的近代史,我們不禁唏噓不已。在這裡還有一組很有趣的鏡頭,也許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思考:在中國廣州虎門,站立著一尊威武不能屈的林則徐塑像。被譽為近代中國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晚清重臣林則徐,在這藍天白雲之下,閑看月圓月缺,靜聽潮起潮落。在日本浦賀的街頭,也站立著一尊威風凜凜的塑像。奇怪的是,他不是亞洲人的相貌,反倒是一個高鼻、凹眼、捲髮的西方人。他是美國海軍將軍佩里,是第一個用艦隊叩開日本國門的不折不扣的侵略者。這兩尊迥異的塑像背後,正折射出中日兩國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推薦閱讀:

面對麵包和愛情的抉擇,為什麼現在會有更多人選擇麵包?
怎麼看待王峰去世?
客家家訓,客家精神!
請問關於精神?
成年人也要有點遊戲精神

TAG:精神 | 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