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飛 : 中國武俠片的師日與師美

在世界電影中,為一個民族所特有,卻又得到世界的承認的電影類型,除了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就只有中國的武俠片。武俠電影自胡金銓的《俠女》獲戛納最高技術大獎而獲得世界聲譽,到李安的《卧虎藏龍》在美國票房獎項雙豐收而在世界影響力上到達頂峰。這個電影類型具有毫無疑問的中國特色,但卻一直並非是固足自封的片種,如經典的《雙旗鎮刀客》就明顯有西部片的風格,《七劍》則致敬了黑澤明的《七武士》,而在傳統武俠片早已失去現代觀眾的寵愛的今天,武俠電影面對的,已經不是是否要改變的問題,而已經是一個如何改變的問題。

近來上映的兩部武俠電影,《綉春刀》和《四大名捕》,其實比起口碑和票房上另人驚訝的落差,更值得觀眾思考的,是武俠電影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在這一點上,兩部水平差異巨大的電影倒是殊途同歸的。

(《綉春刀》電影劇照)

《綉春刀》實際上是一部受日本武士片影響很大的武俠片,導演路陽,這位在我看來極富才華和潛力的年輕導演曾經提到,《黃昏清兵衛》是《綉春刀》劇組最重要的參考作品,《黃昏清兵衛》是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武士公務員清兵衛卑賤而又在卑賤中爭取人生尊嚴的故事,《綉春刀》本質上也不是武俠片,而是講述幾個明朝公務員的故事(在這裡武功不是超能力,而是一種被僱傭的技能),小人物因為偶然被捲入政治風波,想想也很讓人發笑,中國幾千年政治史,多少普通人被捲入政治鬥爭而失去一切乃至生命,但正史和野史幾乎從未向他們瞥過一眼,他們只是數字,就像王朔的小說《許爺》寫到主人公的父親:「他是朝鮮戰爭中的一名英雄司機,熟知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朝鮮前線一個運彈藥的司機會經受什麼樣的老驗。和他同時入朝的司機他是唯一的生還者。回國後他一直給一名將軍開座車。那位將軍在「文革」期間權重一時,曾在他接近退休時讓他重新穿上了軍裝,安排了一個副師職的位置。但很快,「九一三」之後,那位將軍被褫奪了一切名銜,許立宇的父親也被取消了軍官待遇,又成了一個司機。」在距離政治中心近的人中,這位父親其實還算是幸運的,失去的只是地位和物質,然而多少人如《綉春刀》中的男女主人公們般的不幸,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想到。

武士片也可以看作是日本的武俠片,但這兩個類型的不同,最可以看出兩個民族性的不同,中國的武俠片多走浪漫風格,對現實的呈現也多以寓言的方式展現,但日本的武士片則不同,大部分描寫的就是真實世界。這是因為武士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固有階級,但最重要的還是審美觀的不同,日本的確不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因為生存空間、資源的缺乏使這個島國島民只能直面現實(日本文化中很多讓人覺得變態的東西,我認為本質上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過於較真),表現在他們的「武俠片」中,可以看到其中極少中國武俠片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大俠,在為正義打拚之前,每個人都必須首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座頭市是按摩師,拜一刀出租孩子和武功,清兵衛黃昏回家做鳥籠,直到有機會漲俸祿才敢向心上人求婚,津雲半四郎眼睜睜看著全家因為貧窮而死去。如爾冬陞調侃武俠片的種種缺點(從來不為生活發愁,晚上睡覺時有人偷襲,蹭的一下就上了房開打,也不見他怎麼穿的鞋,穿的衣服),在日本武士片中並不存在。

(《黃昏清兵衛》電影劇照)

在武打方面,日本武士片也是極度追求寫實,從老一代的三船敏郎到以真田小隊長出名的真田廣之,都是劍道高手,《黃昏清兵衛》中可以看到山田洋次特意以長鏡頭表現他的劍術。日本武士片中有許多中國武俠片中從未有過的細節,比如《御用金》中的雪地決鬥,決鬥者竟帶著火把來應戰,用於烤手以使戰鬥前手不會凍僵;《奪命劍》中的老武士父親在敵人大舉來襲前,指揮兒子把家中地面鋪上草席,以免戰鬥中地面沾血滑倒,這些都是中國武俠片不屑但實際上是想不到的東西。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中國的電影喜歡講「贏」,而日本的武士片常以「失敗」為主題,在日本武士片(也包括其它很多電影中),為一個有價值的目的去戰鬥而最終失敗是無比光榮的,比不擇手段的成功要有價值得多。比如《七武士》和《奪命劍》,包括中日蜜月期日本在中國拍攝的《敦煌》(非常值得一看的中國歷史片,可惜不是我們的創作)。

當然並不是說日本武士片比中國武俠片更優秀,兩者是不同的風格,中國武俠片的浪漫想像和寓言性也是前者所不能比擬的,但的確,我們看日本的武士片,能夠從中看出這個民族在近代取得一系列成功,以及在今天仍然很多方面讓人不能輕視的原因所在(如果概括成一個詞,那就是「認真」吧。)

(《四大名捕》電影劇照)

《四大名捕》大家都說是爛片,我也感受一樣,陳嘉上是個曾拍出經典電影的導演,但近來作品江河日下,陳嘉上是個現代歷史軍事迷,這曾為他的電影如《精武英雄》加分不少,不過《四大名捕》的忠臣義士保明君打老虎的情節基本只有讓人提神發笑的作用了。影片對於設定的粗糙與《綉春刀》也是兩極,一個簡單的例子,六扇門就是公安部,是查案的,又不是武警,你能想像一幫公安人員整天穿著百十斤重的盔甲走來走去嗎?別說抓壞人了,小商小販也抓不到啊。不過《四大名捕》也算是一部有新意的電影,至少在第一集的時候算是。如果說《綉春刀》是「師日」,《四大名捕》則是「師美」,學的是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這在第一集更加明顯,劉亦菲的超能力是尼奧的子彈時間,鄧超的大支躁狂來自於綠巨人,而鄒兆龍操縱物體的超能力,就差念句「Maytheforcebewithyou」了(《星球大戰》)。當然三集拍下來已經純粹成圈錢的東西了,但在剛出來時還算是有點追求的。

武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自由精神是中國文化中最可貴的部分,但它的虛假和不接地氣也越來越被現代的觀眾所不能接受,武俠電影當然一直在改變,這一點上我最敬佩徐克,他最早把浪漫派武俠拍到極致,而後來又拍出了追求紀錄片風格,格調黑暗的《刀》,把武俠與都市槍戰結合的《順流逆流》(很多被認為是《波恩的身份》獨創的東西,其實在此片中都已經有表現了),拍攝嘗試回到真實世界的《七劍》,徐克在談到該片的音樂由日本音樂家川井憲次創作時說的話,「中國武俠片應該有空間容納更多的文化元素」,在今天看來尤其可貴。

至於《綉春刀》口碑極好而票房一般,《四大名捕》口碑極差而票房出色的原因,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和從前一樣,中國電影商業上最成功的那些電影,更多的是營銷的成功,而非影片本身的成功。最簡單的一點,《綉春刀》和《四大名捕》兩個片名已經決定了兩者在票房上能走多遠(同樣的,《畫皮》、《霍元甲》、《大鬧天宮》這些片名的電影本身也不太可能失敗)。影片首日票房的差距,和影片質量能有什麼關係呢?那只是營銷的結果。同時也更加看出,中國電影在今天承擔的社交等功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看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誰看,也就說明為什麼電影宣傳中可以走負口碑的路線:影片被罵成一個社會話題,很多觀眾為了不讓自己「落伍」,就不得不走進電影院觀看了。

兩部影片票房,並不能說明兩者所借鑒吸收的外來文化有什麼高下之分,《綉春刀》的師日,《四大名捕》的師美,都是值得鼓勵的(其實《綉春刀》也有師美,它的動作學的是《諜影重重》系列),只是前者應該在營銷,後者應該在影片質量上再多下點功夫。?

推薦閱讀:

2000:武俠片有了樣板戲
中國武俠片與日本劍戟片源流考
華語電影中最具影響力的十部武俠片,一導演獨佔前三位
武俠片《龍門飛甲》

TAG:中國 | 武俠 | 武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