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較難過的消息一代大德徐恆志老居士今天往生了


今天的上海特別冷

很難過聽聞這消息更覺得冷到骨里。

徐老簡介 

徐恆志居士,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鎮海,少年即受其父親影響歸信佛教。稍長,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練,後由表兄接引,於二十五歲痛下決心,正式學習佛 法,併到能海上師處去受三歸五戒,法名定真。同時,與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驤陸師通信,蒙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王驤陸師蒞滬 弘法,隨之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儀軌佛心經》六印一咒堅持修四、五百座,每座二小時,直入無相門,截斷葛藤。五十年代,在清定老法師座下受 瑜珈菩薩戒,並為當時《黨訊》月刊撰稿。 

  徐老的部分著作收錄在《般若花》一書中,1991年初版,迄今已再版六次,其中1953年所著的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和《怎樣實踐佛法》兩文系根據多年的實踐,準確、概括的為初學者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引,深受讀者歡迎,因而被印成單行本多次在 各地再版,還被譯成英文流傳至美國、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區。八十年代起,徐老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處演講佛教。九十年代曾 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弘法。署名定真的《靜坐入門》也在大陸有大量流通,接引學人無數,影響十分廣泛。他的《佛教常識問答》和《書簡節錄》語言質樸, 深入淺出,對現代人在學佛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予了契理契機的回答,讀來如沐春風,非常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是接引初機和深入研習佛法的優秀讀物。其 它著述還有《心經的理論和實踐》、《佛教的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歷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等。晚年蟄居滬上,仍然為法忘軀,筆耕不 輟,普利群機,令人景仰。歷任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咨議委員、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等。 

1986年徐恆志居士在上海(時年七十二歲)

眾生福淺。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該貼於2007-3-6 9:40:58被miyou編輯過]

 

---------------------------------------------------------------

只是一點個人想法


發貼時間:2007-3-5 16:08:31

IP:220.248.*.*

 miyou

等級: 蓮池功德海水

貼數: 5551

積分: 11101

來自: 上海


徐恆志老居士的部分佛學文章

我的學佛因緣

我的原籍是浙江鎮海,父親治儒學,能文藝,秉性明達而慈厚,常常濟人貧苦,解人危急,以薪水收入,節衣縮食贍養族中鰥寡老少的生活幾十年,在飽經憂患, 閱歷滄桑之後,到了晚年,深悟世相如幻,便歸信佛教,常常念佛坐禪,虔誠修持。那時我十一二歲,常常跟父親到寺院里看做佛事。看到寺內的和尚以及凈土的經 典,雖然不懂,但總有一種異樣清凈的感覺。

  我的母親是一位熱心慈腸而缺乏定力的人,平時對世故人情不肯放鬆,遇事特別執著,無法自制。勞心耗 神的結果,漸至終夜失眠,後來竟然精神失常,終日奔走街頭,面目黧黑,形容枯槁,這樣時發時愈前後有六七年之久,我雖呼天搶地,但也無可奈何。在這期間我 父親去世,我便離開學校到一家五金行工作。行中老闆以耳為目,對我常加欺辱,我迫於生活,委曲求全。那時內憂母病,外受壓迫,覺得人生全是苦境,常獨自深 夜流淚。幸得表兄俞德蔭居士常常指導勸慰,告訴我以修養心性的重要。他曾給我一信,說:「夫學問之道,須本末兼顧,始克有成。捨本逐末,固失之膚淺;舍末 究本,則事近荒唐。所謂本者何?即吾人之心靈是;未者何?即應世之技藝是。分言之,本是道德,未是才能;合言之,道德才能,無非學問。是以心靈無狀,進道 修德,漸以得之,及其至也,復其本有,棄聖絕智歸無所得。雖務其本。不舍其末,即世諦人情,以悟人心靈,寡慾清心,忘懷得失……」這一席話給我以很大的啟 發和教育。

  不久,五金行歇業,我便轉到工廠中做事。那時是19歲,環境比前略為安定,因為受俞居士的影響,便常常翻閱經論,覺得佛法是引導人 們由愚轉智、由弱轉強、由消極轉積極、由苦悶轉快樂的一種學問,它所說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乃至四諦十二因緣、世出世間的一切問題,完全是以真理為標準。 學說的精湛,理想的偉大,真是聞所未聞。天地間既然有這樣一種學問,我應該努力自愛,向這方面發展。從此,也就常常念佛修持,當時曾寫過這樣一首「述懷」 的詩:

    世事紛紜何所依?隨波逐浪計終非!

    此心已與寒梅約,不作楊花到處飛。

  1937年抗戰開始後,我便隨廠 西遷重慶,離滬前,曾回到原籍去探訪我的母親。那時她的精神夙疾,雖已痊癒,但元氣大傷,孱弱不堪,我知道她業重福淺,難享高壽,就送她一串佛珠,請她多 多念佛,培植勝因。我本來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離滬以後,由於連年戰火,家書阻隔,一面懷念慈母和弱兄(性懦身弱,一向不能工作),一面孤身遠遊,常常興 身世的感觸,再加上素愛面子,工作上不肯馬虎,唯恐粗枝大葉,造成錯誤,被上級見怪。因此處處掛礙執著,日日煩惱妄想,平時既沒有真實修持功夫,悠悠忽忽 的念佛,又怎能抵抗這幾方面的夾攻,結果終於造成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凡是日間做過的一切事情,在夢寐中,都要全部重演一番;接觸任何一件不論大小公私的事 情,心上都起極粗重的分別,以至分別到腦昏神倦為止,暗鈍愚昧,昏迷纏縛,個中痛苦,一言難盡。總之,完全是「業系苦相」!

  後來自己覺得這樣 下去終不是辦法,應該自我奮鬥,打破僵局,且知我母親必不能久住人世,一旦命終,親恩罔極,我必將因刺激而重增顛倒。於是從25歲那年一月一日開始,下定 決心,正式學習佛法,永不退墮,併到能海上師處去受了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從此,我日日靜坐習定,收攝自心。同時,得友人介紹與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驤陸上師 通信,他指示我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常在未起念前及一念甫去時起觀。觀我本來相貌,即此『非空非有,寂寂然,圓明普照,非不見聞,然而無念』由 觀力強,定力自得,定慧交資,則寂光現前」,我起初覺得難以措手,因為惑業紛然,所謂「本來相貌」,實無從觀起。但實際上,此法是仗文字以起觀照,而引發 實相。經我專勤如理作意,參研觀照,一面在人事日用處,刻苦砥礪,時時與煩惱習氣周旋。這樣兩年之後,自覺病況大轉,心境比前明朗,與前判若兩人。那時接 鄉間電告:「母已病亡。」死時的情況很是凄慘。我因素有準備,知世間一切一切,無非是因緣的幻生幻滅,所以聞噩耗時尚能鎮攝,但持誦地藏聖號四十九天,以 此功德迴向先母早日離苦得樂。而我解脫的志願,從此也就更為堅定。晝夜不斷地念佛、觀心。

  一天閑立於辦公室,自覺念寂心空,而見聞仍了了不 昧,並不斷滅,頓悟諸佛心要非此而何!從此似乎打開了缺口,不久,自知這仍是識神邊事,因為一有所著,早已錯過了也。又一天晨起,覺心境比較寂靜,但有微 細一念粘滯,不得自在,於是連續返照四小時,不取不舍。近午時,忽覺此念脫落,前後際斷,當下一片清凈。暗想,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真箇一點 不錯!但旋覺這仍是光影門頭,離本地風光尚遠,此後繼續在心地上磨鍊觀察,漸於自心諦了無疑,神經衰弱也就不藥而癒。

  1945年抗戰勝利後, 我隨廠回滬,那時王驤陸上師也蒞滬弘法,我隨之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儀軌佛心經》上的六印一咒堅持修四五百座,每座兩小時,直入無相門。一 天,參師,師見面便問:「你近來怎樣?」答道:「只是照顧本來。」師問:「本來是什麼?照顧的是誰?」我說:「本來即是不可得的,但卻不是斷滅,眼前總覺 一片空靈。」師說:「何謂一片空靈?這正是你識神用事,當知見聞覺知,無非生死!」我默然,師又說:「亦莫思量,思量即錯了也!」 我正想開口,師又喝住 說:「此事無你開口處!古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師又說:「古人說法,都無所著,並無實法與人。如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 『庭前柏樹子。』如果根機契合,就知道不是以境示人,音在弦外,列有所契,你會么?」我說:「師自知之,何勞問我?」師說:「你自己究竟信得及否?」答 道:「我自知之,豈能持以示師?」師問:「那麼還有假名否?」我說:「假名則不無,真如、實相、菩提、涅槃都是假名。」師說:「既然如此,還要假名做什 么!」經師慈悲鉗鎚,截斷葛藤,悲欣交集。

  總結我的學佛因緣,第一由於父親的熏陶,第二由於環境的磨鍊,第三由於表兄的接引,第四由於師長的 教導。身受法益,感激悲仰,但自愧業重障深,無德無能,清夜捫心,惶恐萬分!因念一切有情業海茫茫,生死悠悠,不學佛法,寧有出路?伏祈十方善信,共發大 願,百千萬劫永行佛道,上報四恩,下濟三途!

徐恆志1953年8月寫於華生電器廠秘書室

-----------------------------------------------

記得05年見老居士時

老居士剛下坐,90幾歲精神還是那樣好。

後學請老居士常住,做我們學佛的動力。

老居士笑笑擺擺手。

老居士對我反覆說的就是勤修戒 定 慧。

請老居士早日乘願再來,慈護苦難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該貼於2007-3-5 18:03:38被miyou編輯過]

---------------------------------------------------------------

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


發貼時間:2007-3-5 16:16:37

IP:220.248.*.*

 於中流中

等級: 灌水專家

貼數: 870

積分: 2161

來自: 浙江


同願老居士早日乘願再來,慈護苦難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口中萬德,不如身行一善


發貼時間:2007-3-5 17:40:36

IP:61.174.*.*

 旦雪

等級: 灌水專家

貼數: 911

積分: 2092

來自:


好象是有什麼事兒吧,進來看看,看到這個消息。

年前我在卧龍山,智正師父說藏經閣中有許多徐恆志老人的墨寶真跡,還特地帶我們尋看,可是卷著的書畫太多了,要看的法寶也太多了,也就沒有一張一張尋看。遺憾。

回想自己的學佛經歷,正是徐老的一套的〈般若花〉才把我真正度入佛門,明白正知正見的重要性。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明白萬法都是治病寶葯,但應機方是最妙之葯。

頂禮徐恆志老人!當代一位恩師大德!祈願徐老還會乘願回來普度眾生。

---------------------------------------------------------------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發貼時間:2007-3-5 18:05:40

IP:221.233.*.*

 miyou

等級: 蓮池功德海水

貼數: 5551

積分: 11101

來自: 上海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徐恆志居士著

一、前言

我的朋友們和我談起佛教問題時,多數認為這總是一種神道設教的不科學的迷信學說,它的作用,莫非是「勸人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顧;也有認為佛教所說的 理雖很高深,可是不能與現實人生相結合,理論一套,空談無補,何必學它;更有一種人,曾經費了相當時間去研讀佛經,已承認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因為沒有理 解到佛教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樹立不起真正的信仰,當然更談不到實踐和受用!

  一般世人,對佛教也常發生不正確的看法。要知道佛教在這個世界上流 行了二千多年,一定有它的特殊價值,若只有燒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歷史所淘汰了。因此我們不能只從表面上來看佛教。以為佛教不過如此;也不能只看 了佛教部份的理論就加以評斷,以為佛教不能結合現實。我們研究問題,最忌帶主觀性和表面性。假使自己對於佛教從沒有客觀地、虛心地、全面地去調查研究,只 憑主觀成見來一個盲目的「評斷」,這樣不但對佛教的無上法味,終身不能嘗到,且也不是為學應有的態度。因此我覺得有把「學佛」這一問題,來通俗地、扼要地 介紹一下的必要,使世人明白:學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與現實人生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誰不了解這一問題,誰就不免「懵懂一生」之譏!

二、宇宙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學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以經濟為基礎。建築在經濟上面的,便有政治、法律、文化、藝術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謂經濟基礎,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物質生活;但除 物質生活而外,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這個人,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而所謂「我」究竟又是誰?這些問題卻很少有人知道。

(一)事物現象的研究

原來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觀的物質現象和主觀的思想現象--從微塵到世界,從活質(較細胞結構更低級的生命單位)到人,從感受到認識,都是時時 刻刻在運動流行、生滅變化著。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一切現實,不過是一切變遷著的現象的總和;同時,在複雜的事物變遷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生滅代謝,都和它周 圍事物互相聯繫、互相影響,而發生著息息相關的因果連續關係。這種宇宙萬有、生滅變化、互相聯繫的規律,佛法叫做「因緣(各種條件)所生法」。既然是因緣 所生,就不免變化、敗壞。所以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異、滅」。這一系列發生、發展(住和異就是發展,住 是互相適應的發展,異是互相矛盾的發展)、消滅的過程,在佛法上總稱做「諸行無常」--行就是造作轉化的意思,既不是恆常不變,所以說是「無常」;同時, 在佛法看來這種因緣所生的現象,正因為是暫有的、是無常的,所以又說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現象),皆是虛妄」(《金剛經》);不過雖是虛妄,卻並不是 沒有,幻象宛然,客觀地存在,前滅後生,相續不斷,所以佛法只說「變滅」而不說「斷滅」--「於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這種無始無終的運動變化、 生滅代謝、因果相續、遷流不停的情況,是佛法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現象所說的真理。

(二)生命之流

  上面所講的是宇宙人生 運動流行的一般現象。在佛法上,對於整個生物界--有情世間的循環流轉、生死代謝,如車輪迴轉的現象,就叫做輪迴。佛法的所謂輪迴,就是思想上運動造作的 力量--業力,依附物質而發生(也有不依附物質的),形成了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同時,由於業力構成因素和發展規律的錯綜複雜,就現起了天、 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象--生生死死的六道輪轉。

  在佛法上最不易講和最不易使人相信的,就是這個輪迴問題,其實我們不知道的事物很 多,我們的所知所見是極其有限的,豎的限於有限的時間,橫的限於有限的空間,而不知宇宙是無始無終的,是無量無邊的,拿銀河系直徑十萬光年(一光年約十萬 億公里)來說,我們所居的地球,簡直連微塵都不如,而在整個天球中銀河系還不過是一個小宇宙。宇宙中有許多龐大的超級銀河系,有的星球分布範圍達十億光 年。近年來,英國天文學家還發現了一顆離地球二百億光年遠的類星體,真可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更有趣的是:不久前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離地球一 百七十五光年、黃金構成的星體,大概相當於三百九十萬個地球那麼大,其表面黃金至少在一千億噸以上(載於1980年11月7日《解放日報》)。至於在廣漠 無垠的天體中,有各種生命現象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地球上的環境,如溫度、水、氧氣等,並不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有的天文學家專門研究了太陽系 周圍八十五光年範圍內的一百二十三顆行星系,推測銀河系有一百億個行星系,肯定有不少高級生命居住。上述情況說明:宇宙間存在著許多人們未知的領域。我們 平時的目光總不出這個世間,譬如帶了有色的眼鏡,看出來的東西,便都不是本色,還以為我所看到的都是千真萬確,那不是笑話嗎?

(三)「我」是誰!

在這個世界上以我們「人」為主體,因此不能不特別談談「人」的問題。人的身體乃物質,不過人是有感覺的,因此人是有感覺的物質;換句話說,人就是物質現 象和精神現象的綜合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在推求不出哪一個是真正的我。若說肉體是我,肉體是由細胞構成,每個細胞又是氫、氧、鐵、碳、鈉、碘、磷、 鈣、鎂等各種物質元素的合成,終不見得一個個元素都是我吧,哪裡來這許多的我?若說思想是我,思想是念念差異,刻刻生滅的;若說前念是我,前念已滅,說後 念是我,後念未生;至於現在的念,也是剎那變滅。因此從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去推求,心是不可得的,那麼我又在何處呢?況且忽嗔忽喜,忽哀忽樂,能嗔的我 生時,能喜的我又往何處去了呢?所以佛法說:「諸法無我」。諸法就是指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在這一切現象中,任憑你怎樣去找尋,是無我可得的啊!

(四)惑、業、苦

宇宙間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滅不停的假相,可惜人們習慣於主觀的妄想執著,不能從客觀的真實上來看問題,因此便不明白這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貌,並且錯認這狹 小的假相為我,而發生了我貪、我痴、我見、我慢的四種迷惑,而以一切身、家、事、物為我所有,外惑於境、內迷於見,因此指鹿為馬,變白為黑,侵佔非我、攻 擊非我。這樣由迷惑所引起的身、口、意三方面的顛倒活動的力量,在佛法叫做「業力」。起初是隨著外境而轉,後來熏習日久,力量增大,便隨著內習而轉,被動 於不自覺知,且它的力量必後後勝於前前,種種痛苦煩惱,遂不可勝道!

  說到苦,就不免令人感慨!人們的身世、遭遇、智愚、強弱雖千差萬別,各有 不同,但「苦」卻是共同的感覺。有的痛骨肉的流離,有的苦怨仇的相會,有的有願難遂,有的病骨支離,甚至因失戀而悲憤自殺,因細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橫 遭虐待,因爭產而兄弟鬩牆,悲歡離合,窮通得失,真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輕則神經衰弱,重則痴癲瘋狂,在幾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無時不在煩惱 之中!《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也許有人認為「我並沒有苦」,其實是習慣了而不自覺,譬如久嘗辣味,忘其為辣,實際上 他的苦正多著呢!何況世事無常,人身難久,還有一個「生死」的痛苦存在啊!

  苦是自心的一種感覺,是由自心的分別造作而來,譬如心不怨憎,哪裡有怨憎相會的苦;心不貪戀,哪裡有失戀自殺的苦;乃至心不造業,也便沒有生死流轉的苦;而分別造作,又是因迷惑不覺而來,這叫做「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佛法教我們應從知苦的觀點出發,用堅毅奮發的精神,積極地打破對於世間和一切現象主觀上所起的偏執成見,轉痛苦為安樂,轉煩惱成菩提;並放開心量,做自 利利人的工作,為人民、為眾生而服務,來充實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這樣便形成了佛法活潑、積極、圓滿、平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佛法的宇宙觀和人 生觀是統一的。)

三、一個重要的關鍵--建立對心性的認識

  我們既然談學佛,就不能不談到佛學上的一個最基本問題-- 心性問題。心性是什麼,千古以來的思想界為這個問題紛爭不已。如我國古代的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則主張性善,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 不下。」荀子卻主張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宋儒程、朱學派,宣揚「理學」。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他們往往竊取佛教義理,支撐 門庭,但或斷章取義、或執理廢事,不免漏洞百出。至於一般哲學家、心理學家用歸納、演繹、內省、觀察、推理、判斷的結果,也只研究到「心」為止,而且也還 沒有把「心」全部搞清(終不出第六意識的範疇),對於「性」的問題,更是做夢也不曾想到,往往由這一子之錯,弄得全盤皆錯!科學家研究物質,注重實驗,但 對於心性問題,因他不知實驗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結論,也就只好「存而不論」了。

  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沒有一點不是和思想意識發生著密切的關係的,所以心理學乃是整個人生學的綱領;而參究明心見性之學,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譬如營業有了本錢,巧婦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象盲目行路,往往會陷入主觀錯誤而不自知!

(一)釋 性

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所以在應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實 相、本來面目等,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想像、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就它們的體方面來講,水波同是濕性,本來 不異;就它們的相和用方面來講,那末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異。人們對於心,比較的尚能理解, 因為它終日就象在波濤之中;至於性就無法見到,這譬如波濤本身還沒有停下來,就無法見到它自己靜時的水的相貌,因此人們就不肯承認有這個東西。但是波濤停 時,是不是水也沒有了呢?這就不難理解了。

  性究竟是什麼?從上面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動念的源泉。但人們一定都說,思想是大腦 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質神經細胞的功能;有的認為思維現象,是更深層次神經活動的表現。但正像七十四期《覺訊》月刊發表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問到: 「我們有生以來所經歷的無數事件的影片,它貯藏在哪裡呢?是否一個細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還是幾個細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舊細胞要退謝的時候,它 又怎麼把千千萬萬事情的印象,移交給新生的細胞?新細胞又用怎樣的方法接收舊細胞所遺傳的一切印象呢?還有反映進去的印象有先後,而發射出來的思想,並不 一定照攝收進去時的次序,這又是什麼緣故呢?」這樣,我想你一定也會啞然失笑。實際上,腦神經不過是意識的工具而已!

  電是不可見不可聞的,但不能說它沒有。有燈泡而無電,燈就不亮,有肉體而無性靈,就是死人!燈泡絲斷,電就不起作用,但不是沒有電;肉體壞了,也是同樣的情形(電仍是物質,這裡藉以譬喻)。

一切物質都有它的性,譬如水是以濕為性,火是以熱為性,石以堅硬為性,百草經過煎熬,尚且不失其溫、涼、寒、燥的性能。人被稱為萬物之靈,能思維、認 識,能研究、策劃,豈反而無性?那末人究竟以什麼為性呢?我的答覆是:人是以「靈」為性,所以稱做「靈性」,也叫本性、自性、覺性。能明悟這心性的究竟相 貌,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見性--明悟自心、徹見本性。

  我們的自性,是體大、相大、用大。既無生滅,也不增減,恆常不變,廣大圓滿,這是體大;具足種種慈悲、智慧、安樂、清凈,這是相大;能發生世間和出世間的善因善果,起種種妙用,這是用大。   

以上我們不過在不得已中,借文字和譬喻來說明自性。事實上,真要證到此「性」,是要經過一番歇心的實踐功夫,所以佛法絕對重視實驗,否則正象你喝水,我 就不知道冷暖。至於這個歇心功夫,不免也有一定的困難,一因煩惱習氣蘊積太多,《華嚴經》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二因所要停的固然 是心,而能停的也還是心,既然能所都不出「心」的範疇,因此輕不得、重不得。所以在禪家則不肯直說,因為說出來的都是言語文字,必教離心、意、識自參自 悟,也是不得已的苦心。不過我們也不必畏難,「我欲仁斯仁至矣」,佛說有種種方法,或漸、或頓、或權、或實,只要依法修持,都可圓證心性,成就佛果。

(二)釋 心

  心是幻生幻滅、終日隨緣的東西,忽喜、忽憂、忽貪、忽嗔都是心;就他的暗鈍來說叫無明,就它的能障復自性來說叫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煩惱,就它的固執自是來說叫執見,就它的貪戀不舍來說叫情愛,總是生滅的妄心而已。

心的現象,細分是很複雜的,不但起心動念是一個極複雜的過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態,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質,又各有不同。佛法對於心理現象和思 維規律的說明,最為詳明,遠超一般心理學之上。如西方機能派心理學(Functionalism)以研究心意為主,專研究一切意識狀態對於人類的作用和影 響,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識及跟它相應的心所,而且有遺漏舛誤。至行為派心理學(Behaviorism)以為人類意識渺茫無據,無從研究,必須藉一般動物 的全身行為加以觀察、測驗和比較,雖漸能窺及肉身與藏識隱秘的流行活動的情況,但終不能明確。此外雖尚有幾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為八個 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 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恆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 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它能含藏一 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凈污等物,無不藏入。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眾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 去受報。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 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慾望)、勝解(認 為)、念(記憶)、定(專註)、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 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痴、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 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 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八個心王譬如軍官,五十一個心所如所統率的士兵,而且軍官所帶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識只與卅四個心所相應,六識與五十一個心所都相應,七識與十八個心所相應,八識只與五個遍行心所相應。

以上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對於心理現象的說明,而且尚是提綱挈領的大要,假使仔細分析更是無量無盡。專研究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識宗。但是由博 返約,萬法本屬一體,而所以要這樣詳細分析的原故,在便於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所以佛說法相,目的在於破相;說唯識,目的在於轉識,正因為無相之相乃為 實相,無心之心方是真心!

(三)心、物和性的相互關係

  人們都把心物分開來看,只知其為不一,不知其為不二。在佛法, 則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兩面,是一體圓觀的,圓融無礙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顯,譬如眼見茶杯,便起茶杯的影象,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決定意識的;但 茶杯雖客觀存在,若「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又如學佛至相當程度,轉識成智時,也能心不系屬,不受客觀的反映,所以物必因心而顯,心有它的主觀能動的積極 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意識也就有決定存在的意義,從知即心之處物在其中,即物之處心在其中,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說心和 物的關係,至於心、物和性的關係,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起的影象。心和物是有為法,是相對真理,性是無為法,是絕對真理;但相對與絕對,並非 兩個東西,離開相對便沒有絕對,絕對即在相對中去認識,離開絕對也沒有相對,相對的當體之物即是絕對。所以《心經》說:「色(物質現象)即是空(性空), 空即是色」,即是性和物的不二。《楞嚴經》所謂色身、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儒家的孟子養到了浩然之氣以後,也有「萬物皆備於我矣」的說 法。《心經》又說:「受、想、行、識(心理現象),亦復如是」,即是心和性的不二。前面已有水波的譬喻,不難了解。

  佛法上有一句名言:「心本無生因境有」,完全是唯物的觀點。但妙在有這「本無生」三字,「本無生」不是就沒有,還有一個「本無生」的光景。這是佛法所獨有,是學佛的精髓。但這光景究竟是什麼?只好讓讀者自己去領會了。

四、關於實踐問題

任何學問假使只有理論而不能實踐,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實證的,要實證必須實踐,因此,學佛實際上就是一個實踐問題。佛法的理論一點一滴都是實踐的結 晶,而且佛法認為認識與實踐,理解與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情,兩者是分不開的。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實踐的方法,但在談方法之前,必先來總結一下學佛的目的, 譬如行路,必先確定方向。

(一)學佛的目的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滅不停的假相,是惑、業、苦三 者的連鎖,而惑、業、苦又總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動。因此學佛的目的,就在於端正行為,澄清妄念,轉迷為覺,明心見性,革除一切主觀上迷妄的、暫有的煩惱習 氣,證悟到永恆的、不生不滅的、以廣大法界為範疇的客觀真理--常住真心;開發智慧,明達生死煩惱本不可得,因而從根本上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 切苦厄,證悟到不是與苦相對的極樂;並廣泛地做自覺覺人的工作,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界,即所謂「佛」!

(二)幾個學佛的基本條件

  學佛的人,必先養成一個「人」應有的優良品質,具備下列幾個基本條件,譬如要造摩天高樓,必先鞏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過。我們平日舉止行動一定有很多缺點,應該常自檢點,發露懺悔,努力改正,並要養廉、忠職,要慎言、擇交。勤息貪、嗔、痴、慢,戒除殺、盜、淫(邪淫)、妄(妄語)。

二、 要存心誠厚。常常悲憫、敬愛和協助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諸苦惱時,正與我受諸苦惱時的苦,無二無別,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華 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又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是教導我們要常修慈心,護念眾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信諸法推求本來無我;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信世間、出世間離不開因果的規律等等。更要時常涵養省察,以作學佛的準備。

四、要發大願。學世間技藝、學術尚鬚髮憤立志,方克有成,學佛是關係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須發百千萬劫永行佛道的決心,願 度無邊的眾生,願斷無盡的惱煩,願學無量的法門,願成無上的佛道,有此大願,必有大成。

五、要務實行,就是要痛切而實在,恆久老實,堅毅勇猛,不偏執自是,不自欺欺人。學佛的人具這五項,自然進趨有路。

(三)修心的一般法則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為止。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眾生習氣無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於六度:一、以布施度慳貪, 二、以持戒度放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禪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痴。六度又可約而為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個總的法則。戒是禁 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欲使自心清凈,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 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為前導。戒如防賊, 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為三者本 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修心的總的法則,雖然一樣,而具體的下手方法卻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頓悟入道,或借一句話頭,發起疑情,專精參 究,逼得無路可走,無理可究,到山窮水盡,忽然妄念脫落,親見本性,這叫禪宗;有的執持一句佛號,心心不異,念念不忘,久久能所兩忘,證入一心不亂,這叫 凈土宗;有的嚴凈毗尼,精持禁戒,舉止語默,合乎規律,自然妄心不生,事理圓融,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轉識成智,這叫唯識宗。此 外,或誦經禮拜,或弘法利生,法門極多,難以盡述。不過法門雖多,目的是一,譬如醫道雖多,愈病則一。病癒葯廢,法門也就無所用了。

----------(四)介紹一種簡要的修法--觀心

學佛的目的,即在於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生死苦惱,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大乘心地 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觀心的方法,先要將一切萬緣放下。善事惡事, 過去未來,都不思量。直下內觀自己當下心念,此時但見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切勿執著它,也勿隨逐它,也勿著意遣除它,只管細細靜看(觀即是看)。妄念 起時,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念頭不起時,仍只看著(此時正是慧照),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證入空凈之境。此時眼前種種,都是客 觀的真實(現量),明明了了,非不見聞(非空),然而寂寂然了無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注意:此時也沒有這段言語文字)。但貴在認 得透,咬得實,常常與這真實相應,這樣就稱做見性(可見明心見性,是當然事、平常事,毫無奇特處)。見性以後,一切惑、業、苦,自然有辦法逐漸消釋,因為 慧眼既開,照知惑、業,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無住著,妄念便失其依據。常修此行,這就叫「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觀心的 方法,本來不拘時間,要行住坐卧,時時警惕,刻刻不離觀照,方能成就,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學佛以了生死。初學的人,每日至少要觀照數十次,庶可逐 漸純熟。假使自覺心念紛飛,難以措手,那末不能不借用靜坐的方法。坐時是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 印,即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於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顎,呼吸聽其自然,要寬衣松帶,從容安詳。有風處勿坐,兩腿在秋冬等 寒涼時,必須蓋好。坐畢,兩手搓熱,撫摩面目,以活血,然後下座。這樣每日至少靜坐半小時至一小時,愈多愈久則愈妙。在坐中靜靜觀照,逐步訓練,到功夫純 熟,便可無時無地無事不觀心。觀力愈強,那末定力就愈足,定慧交資,妄心自息,妄心息處,我們便能非常清楚地見到自己的本性。

(五)人事磨練

學佛至見性以後,並非就算功行圓滿,譬如槍法純熟之後,正需破敵,假如遇敵而不抵抗,那末賊兵縱橫,天下無太平之日。因此這時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掃 盪習氣,並需借一切人事來鍛煉打磨,因為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練智練力之處,而且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發志氣,正先哲 所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在觀心過程中,要堅毅奮發,自強不息,常與自己習氣鬥爭,見(見惑)為我執,解而空之,情(思惑)為我 愛,轉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於有礙中忍得過,方能進功。當觀而得力時,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亂的現象,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 這是由於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動出來,正是進步的時候,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著應付,(《圓覺經》說: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翻動愈烈,則去泥愈多,經過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六)另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由於我們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因此在這裡再介紹一種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法門」。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行住坐卧中,綿綿密密,攝心專註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做不用心事時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凈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澄澈,證入一心不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那裡知道一句佛號,是念念打破自己貪嗔痴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決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學佛的同仁 中,又往往以念佛為淺近,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知見未忘。實際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布施;不起貪嗔,即是持 戒;不計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夾雜,即是精進;一心不亂,即是禪定;明明歷歷,即是智慧。一句彌陀,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 但能驀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況且參禪修觀,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 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界發生,譬如濃雲將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間,變化莫測,若不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調弄 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有障難。由於信真願切,報盡橫超三界,直往安養。這個法門 的妙用,確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各部經論一致讚揚,希望讀者們能加註意。

五、幾種對佛教不正確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於哲學上的唯心論

  一般人總以為佛法是唯心論的,在這辯證唯物時代,已經失去它的存在價值。其實哲學與佛法,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問題,在於研究存在與思維的關係,而後者則在於證到真如實相,以解決生死為主題,原不必混為一談,但人們既有這樣誤會,我覺得有申述一下的必要。

佛法說真俗二諦,就真諦方面講,照而常寂,本無可說。就俗諦方面講,寂而常照,無法不備。我們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將「唯」字搞清楚。唯就是「為主」的意 思,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佛法所說,根塵(物)和合方生六識(心),以及「心本無生因境有」等說法,正說明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 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決定意識的。不過就思想有其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方面來說,佛法便有「唯心所現」的說法;但佛法所說的這個「唯心」,正指出它唯 是主觀的妄想分別,教人不要上當,要徹底加以破除。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學的唯心(誇大的觀念論)絕對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存在與思維關係的密切 來說,而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心物共說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說法,那末佛法又象是亦心亦物論。但因為心和物都是運動變化、生滅不停的假相,而 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那末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論。可見佛法說心說物,原無定法,它的目的總在使人破除主觀的分別執著而歸到客觀的真 實,既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廢,空有齊資,縱橫無礙。所以光說佛法是唯心論者,對佛法是不夠了解的。

(二)不是單純的「勸人為善」

也有人以為佛教無非是「勸人為善」而已。這一看法,實似是而非。誠然,佛法是講究為善的,因為它本來大無不包,細無不舉。由於人們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 思想和行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來作對治。但問題在於佛不但勸人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為善而要不住著於善,也就是說,為善要有大公無私的「忘 我」精神,方能達到覺悟的目的,否則雖有作用,終不徹底。這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三)不是消極逃世

  「學佛是 消極逃世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人的身體既是物質,當然還得以物質來維持生活。因此學佛的人,是照樣穿衣吃飯,照樣生產工作,而且應該有「一 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觀點,不過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個覺照,不做違法亂紀、自陷苦惱的事,做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六祖 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華經》也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不但如此。學佛的人,要處處不 忘眾生。《華嚴經》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正是要聯繫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維摩詰經》說:「為眾生趨走給使。」又說: 「負荷眾生,永使解脫,」這又是佛法自我犧牲的服務觀點。可見學佛決不是消極逃世。至於大乘佛教四攝六度,悲智雙運,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間 佛教的光輝典範。同時,學佛的結果,定力堅強,自能履險如夷,增長膽力;慧力明朗,自能觀察微妙,應付寬綽。在人事日用上,在學問研習上,在服務群眾、利 益眾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偉大的、積極的、光明快樂、自在平等的人生樂趣。從前有人說過:「學佛是在證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後有事可做,然後 可以做事!」真可謂一語破的,恰到好處。誰說學佛與現實人生不相結合呢?

  不過學佛也有消極的地方,那就是對於世間一切聲色貨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過這種消極,正是準備大積極的一種手段啊!先哲所謂:「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四)不是神道設教

佛法完全是一種純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講理性實踐的應用學問。它所說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完全是從實證的智慧中所流出,與愚昧盲從不可理解的邪說根本 不同。其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觀點,以及由意識的活動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則,更是與宗教家創世主權高於一切的迷信說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謂佛和 菩薩,是能以佛法來自利利人,肯犧牲自己,為人民、為眾生而服務,在不同覺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詞。可是由於千百年來民間習俗的影響,一切愚昧無知、荒謬怪 誕的邪道百神,無不附會於佛,這不但埋沒了佛教的偉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對佛教的正確認識,我們不能不為佛教大喊冤枉。至於歷來學佛者本身的腐敗、墮落, 以身謗法,造成了社會一般人士對佛教發生不良的印象,這不是佛教的問題,而是佛教徒本身應負的很大責任!

六、結論

  總 結以上所述,可見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無量而不是有限,是利人而不單自利,所以能在這個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綿延不絕。自漢明帝 時傳入中國後,聲教之廣,更是無與倫比,在文化、學術和思想界,莫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佛法經、律、論三藏,多至八千餘卷,博大精深,窮劫莫贊!是我國偉 大瑰麗的文化寶庫。

  我覺得佛法既這樣活生生地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假使不將它通俗地傳播開來,廣大群眾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佛法,因寫此文,作一 簡單的介紹。此文第二章可說是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第三章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第四章可說是佛法的目的論和方法論,第五章是雜論。讀者若能因此 生信,進而深探,將終身受用不盡! 

---------------------------

徐恆志--怎樣實踐佛法? 

             一 學佛者的苦悶

  從來學佛的人,常常會發生這樣幾種情況:第一、已認識佛法理論的精闢圓

滿,也常常看經研教,讚歎隨喜,但只當作學術性來研究鑒賞,不肯毅然決然地

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躬行實踐。有的還曲解「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說法,認

為修行證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終日閑散,任情放逸,自以為隨緣自在,但一接觸

到實際問題,卻沒有抵抗和化除的辦法。第二、雖已肯發心實踐,卻不明修持的

道理,仍處處執著,說物就著於物,說心就執於我,甚至必求最高無上的法與德

高望重的師,好象只有這樣,才能從速解脫自己的煩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貪

嗔等習氣發露的時候,卻隨它奔騰流浪,並不去回頭照顧。他們心存依賴,一味

向外尋求,仍不曾抓住問題的重心。第三、曾經滄海,備嘗艱苦,於是認真學佛,

願求解脫,知見很正,卻又苦摸不著一個下手處,雖也誦經持咒,念佛打坐,但

終覺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條出路來,往往學佛十年,煩惱依舊,求法無量,

痛苦如昨!於是很多的人因久無消息,自怨業障深重,以為終身無望,從此萎靡

不振,退失初心。

  我們如果根據上述一些例子,來作一下主觀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種人是由於

不知實踐的重要,第二種人是由於不明實踐的宗旨,第三種人是由於不詳實踐的

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實踐的就較少,至於從實踐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

所謂「入寶山而空回」,這真是學佛者的苦悶!

              二 實踐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為教法、理

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

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於理論的範圍,行和果是屬於實踐

的範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是

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

相聯繫,分而不分。

  由此可知,學佛的目的,並不是教人只作純理論的探討,其著重,點在於由

教理的了悟而貫徹到躬行實踐中去。學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實踐程度的深淺

來決定。只有真實履踐,才能親自證實佛法理論的正確、圓滿和偉大;也只有腳

踏實地,依佛法不斷熏習,才能逐漸斷除主觀虛構的妄執,證到客觀究竟的實性,

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實相,而慶快平生!因此,佛法實際上就是個實踐問題。況且

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這樣理論和實踐互相資助,互相影響,便成為佛

法行解相應、理事不二的統一觀。

               三 實踐的宗旨

  實踐佛法,原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誦經禮拜,有的廣修供養,有

的精守戒律,有的執持名號,有的專修禪觀,有的行腳參訪。這樣孜孜學習,究

竟為了些什麼?假使宗旨不明,必然會含糊籠統,勞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會

不知其所以然了。

  《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

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

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二千多年來,流傳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負著這樣一個欲令

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重要任務。所謂「佛之知見」,就是指人人具有

的智慧覺性。這個覺性,從它的體質方面講,是廣大圓明,恆常不變;從它的相

狀方面講,是清凈湛寂、充塞時空;從它的作用方面講,是隨緣應用、觀照無礙。

它是事物的真實相貌,所以叫做實相;又是萬法的究竟體性,所以也叫法性。只

因我們久遠以來,被主觀偏執的習氣所障蔽,竟使這一本具的光明覺性,不但沒

有辦法顯現,而且也沒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鈍,脫離實際,枉受許多苦惱,因

而不能不借佛法來開、示、悟、入。所謂「開、示、悟、入」,雖然含有許多不

同的過程,但概括說來,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徹證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後,

啟發智慧,明因識果,才真能降伏煩惱,化除習氣,步步深入,直到徹證真理,

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習氣會去了又來,煩惱會隨滅隨生,識心永遠不

斷,苦果無從解脫。這樣,雖然在學佛,卻很難得到實益,譬如在暗室之中,雖

想打掃塵垢,清理積物,卻苦於無從下手。所以《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解深密經》說:「若不了知無相法,

雜染相法不能斷」。《大日經》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由此可見,

實踐佛法,應該建築在自覺的基礎上,由依法修習,而得定開慧,而明心見性,

而掃蕩積習,而徹證真理;從思維轉為觀照,由現象滲透本質,解脫生死苦厄,

成就無上覺果,這是學佛的具體內容,也是學佛的根本宗旨!

  也許有人認為明心見性,似乎要求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確,眾生

根性千差萬別,為了根據不同的根機,給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

不說二說三,方便接引,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無量法門,歸根結蒂,究竟

都是為一佛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而且根性大

小,並不是固定的,所謂「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發心大的,轉業就快,學佛

原望成佛,大願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時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

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實際上,若能從根本處做起,則知見正

確,般若種子,就永遠留在識田中,終必因此而得解脫。況且我們平時造業受苦,

正因為不明心地,學佛如果不從明心下手,就等於外道凡夫;因為心性不明,勢

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顛倒。既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末

成佛作祖原是當人本分下事,並無神秘奇特可說。眾苦只由於不覺,極樂無過於

明心,「當仁則不讓」,能發心直下承當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所以能流傳深廣,睥睨一切,也正為有這個根本

真理作為它的精神實質,否則形存實亡,再過若干年,世人將不知學佛為何事,

佛法前途是不堪設想的!

                四 實踐的意義

  就理上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光明覺照,體用如如,無所謂修證,也無所

謂佛法,所以《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但就事上

來講,由於我們真如自性,迷而不覺,成為真妄和合的第八識。這第八識,無始

以來,受前面七識現行活動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習氣種子,形成一種潛勢力,一

旦遇到機緣,便能發現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體方面的顛倒活動。這樣由現行熏

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互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動狂亂,無法安定,因

此,又不能不用佛法來對治修證,轉識成智,恢復我們本來圓成的實性。所以誰

不肯實踐佛法,誰就是諱疾忌醫,無視於自己主觀偏執、貪嗔煩惱的事實,正是

違反客觀實際,甘被調弄的大迷信者!

  佛法的實踐,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這說明自性本來清凈自在,因受塵

垢妄執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複本來的樣子,否則就應該叫做建造;行

是行行不息的活動,這說明修習佛法,要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強不息,行行重行

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時續時斷,不能一曝十寒。

  人們的一切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這三方面的活動,又以意識為

主,由意識的活動而表現於身口,所以實際上三者是分不開的。不但如此,意識

又是真如自性所發露,從真起妄,那末妄不離真,譬如從水起波,波還是水。因

此一切活動,包括修習佛法在內,實際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現,這叫做全性起

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說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

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為二方面來說,身口方面的禮拜誦念,有事

相可見的,叫做事修,內心方面的參究觀照,隱微難知的,叫做理觀,身心既然

是互為表裡,無法分開,那末理觀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觀。因此,

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謹嚴;事上越謹嚴的,理上定越清凈。由此可知,修

習佛法,既不能執事而廢理,也不能執理而廢事。學佛的人,若能理事圓融,因

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凈無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動,就是定;自性觀照無礙,就是慧。

可見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實踐佛法的本意,仍

是從這三方面去回複本性。所以一切修持離不開戒、定、慧,一切佛法也無不同

時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為修學佛法的基本法則。根據這一法則,

可由染污轉為清凈,由動亂轉為安定由糊塗轉為明白;直至無染無凈,無動也無

靜,無智也無得,方真是自性本來的面目。

               五 實踐的方法

               甲 修法總說

  眾生和佛為什麼有苦樂的不同,關鍵只在於覺與不覺,因此學佛的方法,就

是轉念覺照的方法。我們要時時凜覺,練得此心,能如懸崖勒馬,說止就止,說

放下就放下,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得覺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為

清涼。不過一般人總是不易覺,不易轉,這正是自心業習的障礙,所以要依佛法

來橫修豎修,千磨百練,使煩惱妄心,逐步就範。

  佛教有無量的法門,但卻是整個的。由於人們習氣、根性、環境等等各有不

同,為了適應客觀的情況,不得不方便分立。實際上,門門都可歸性,法法皆是

般若,所以一切經典都稱讚它自己的功德,這正因為一切佛法,都是從自性所流

出,而又還歸於自性的。因此,學佛的人,必須對各種法門有法法平等的觀點,

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見理圓融,會入不二,心量也就廣大,進步必然迅

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學佛的習氣。

  各宗的修法,雖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場和方法,卻有所不同。從來祖師大

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學人不肯專心子一個法門去學習,所以苦口婆心,特彆強

調自己法門的優勝,但這往往都是一個是時期中破人執著的方便說法。例如六祖

惠能大師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

正是以理奪事的說法。如果學者自己的腳跟沒有站穩,聽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

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墜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實踐時,應以專一深入為主,多

親近本宗的明師益友,等到妄想銷落,心地融通,這時正需遍參知識,廣學多聞,

由一門而會入普門。

  各宗的修法,雖然不同,但都要以願力為主。願力要切實、正大,痛念死生

無常,決心要求解脫,並發廣大悲願,誓願與一切眾生共同獲得平等圓滿的無上

正覺。這樣以堅決、偉大的願力來引導行動,就如嚴師的隨時督察,方可警覺痛

切,不至於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實修為主。所謂實修,就是實心實行,要從內心

出發,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禮拜。功夫做得實在,就會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時,

不宜用力過猛,要穩步前進,否則往往會犯「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

佛在天邊」的急進急退病。在修學的中途,必須一門深入,不急不緩,如切如磋,

毅力堅強,愈久愈堅。等到發明心地後,則要涵養省察,不離覺照,在一切順逆

境界上,刻苦磨練,考驗自心。

  此外,修心可分為救果與慎因兩方面。救果就是根據佛法來掃蕩過去已經熏

成的舊日習氣,所謂「隨緣消業」;慎因就是審慎今後自己身、口、意三方面的

活動,勿再顛倒昏迷,亂作亂為,以免再增新習氣,所謂「莫再造新殃」。假使

只注意除過去的習氣,而不戰戰兢兢改造其現在思想行為,那末正象服藥而不忌

食,病終不得痊癒,苦終無由解脫。所以持戒實是學佛的基礎。學佛的人,無論

修什麼法門,必須注重戒律。雲棲大師說:「持戒為平地,禪定為屋宅,能生智

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莊嚴,萬行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為本」。

《梵網經·心地品》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我們假使能語默動靜合乎戒的規律,那末圓明妙心自然應現;同樣,如果能心地

清凈,殺、盜、淫、妄等惡行也無從發生。所以能真實攝心,內外一如的,是真

持戒!

             乙 扼要介紹幾種主要的修法

  佛法本來不必多,但我們既然談到佛法的實踐,為了適應各個不同的需要,

覺得有將主要幾種下手修持的方法,作一簡明、扼要介紹的必要。讀者可估計自

己的根性,看哪一法和自己的興趣相近,就可選擇來修持。但必以專一深入為主,

等到日久功深,自有互會融通的一日,假使以貪多為得,必將一事無成,這點是

非常重要的。

  1.參禪

  禪宗一門,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表達。過去佛

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那時大家都默然不識,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互相默

契。當時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因此迦葉尊者,是禪宗的初祖。中國的禪宗初祖,

則是在梁時到中國來傳法的達摩大師。自達摩大師傳至六祖惠能,禪風鼎盛。那

時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點當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

直下承當,並不須許多言說。我們可以舉下列幾個例子,作為榜樣:象二祖慧可

曾向達摩初祖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初祖說:「將心來,與汝安。」但

心原是幻生幻滅不可得的東西,怎麼拿得出來,所以二祖半晌說:「覓心了不可

得」。初祖便說:「我與汝安心竟」。二祖從此有悟。又象四祖道信,在十四歲

時,到三祖僧璨處求道,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說:「誰縛

汝?」他說:「無人縛。」三祖說:「何更求解脫乎?」他便於言下大悟。又象

六祖教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之後,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也於言下大悟。可見古人是怎樣簡切了當。三祖

《信心銘》說:「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

難測。」黃檗禪師《傳心法要》說:「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

知所覆,所以不見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又說:「學道人若不直

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大珠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但知一切

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我們平時,其實也常有這種無念

境界觀前,可惜一般人都隨便忽略過去,頃刻之間又萬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

「啊!原來就是你」,來親自體驗一番。我們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滅的東西,那

末一定有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一段光景。當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中間究竟

是怎樣的?假使我們能這樣細細一參,去悟心一門,也就不遠了。(以上,「但

有言說,都無實義」,如果讀者能當下體認,便瞞你不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禪宗一門,惟論見性,直指人心,承當便了,本來無

所謂參話頭與疑情,但後來由於人們妄想大多,根機日鈍,不能直下見到,往往

互弄機詐,說口頭禪,因此祖師們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參看話頭的方便辦

法。所謂參話頭,就是把一向朝外賓士的心念,迴轉來反照參看一句足以使人發

生疑情的話頭。對於這一話頭,能越疑越好,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

發不起,是因為發心不真切。)由於用這一極強的慧力來照顧追究,功夫嚴密而

緊湊,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參話頭,實是悟心的妙法。所參的話頭很多,象「萬

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無想無夢時,主人翁在

什麼處?」「念佛是誰?」等等。其中以「誰」字話頭,一舉便有,最易發起疑

情。

  參的辦法究竟怎樣呢?虛雲大師說:「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是自己念。

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若用心念,

心又是什麼樣子,卻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字上發起輕微疑念,

(「念佛是誰」四字,以「誰」字為重心。)切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

單照顧住這一疑念,(象流水般不斷地照顧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

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這裡必須注意的,就是參話頭並不是將話頭象

念佛一樣,一句頂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謎語般,反覆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

不能有想開悟、求智慧等念頭,總要將一切凡情聖解一刀兩斷!只是迴光返照,

全神貫注在這疑念上,勿間勿斷,勿令馳散。妄想來時,由它來,不去理它,只

以覺照的力量,釘住疑念。初參的時候,必定斷斷續續,忽生忽熟,漸漸參看純

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這時塵勞妄想,也就不息自息。這樣以長遠心,追逼

到山窮水盡之處,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頓歇,便能親見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後從

所悟的本體,起觀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鍛煉打磨,能掃除一分習氣,

便增加一分定慧;以消融一分境界,便獲得一分自在,這樣真可謂盡學佛的能事

了。

  2. 觀心

  觀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務,一切大乘經典所說的,處處不離般若,正是處處

不離觀照。由於我們平時不能一念回光來返照自性,終於使妄念象脫韁之馬一般,

賓士不停。現在我們用自性來照於自心,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所以《涅槃經》

說:「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大乘心地觀經》也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

業苦果無由起。」觀心的方法,初下手時,是要隨時隨地放下一切妄想雜念,是、

非、善惡都不思量,直下細細靜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但見念頭忽來忽去,幻

生幻滅,切不可分別執著,也不可隨它流浪,又不可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

是無可遣除的。我們只要平心靜氣地細細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

不動,以至自然化於無形。但在初觀的時候,往往易於忘記,所以必須多練,每

日至少須起觀數十次,自可逐步純熟。觀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後,力量甚大,有盤

桓三四日不去的情況,這正是習氣種子在內翻動。這時我只一味觀照,不去管它,

毅力堅強,埋頭忍受,用「不取不舍」的辦法。用功久久,就會覺得妄念不流,

心地空凈,寂照同時、靈光獨耀。這種觀心的道理,簡要的說來,能觀照的智,

就是般若,被智所觀照的境,就是無明;但無明原是依於真如而起,所以觀無明

妄心,就是觀自性清凈心。這樣以般若熏於無明,正象以日光照于堅冰,照得時

間久了,沒有不分分融泮而消歸於自性的。又觀照般若是始覺,實相般若是本覺,

由迴光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愈強,定力愈足,定慧互資,則始本合

一,如珠吐光,還照珠體,諸妄既息,寂照現前。這正是《圓覺經》所說:「圓

照清凈覺相」的辦法。所以觀心一門,《大乘心地觀經》說是「入如來地頓悟法

門」。

  其次,關於止觀法門,當然是以天台的圓頓止觀,系緣法界(止),一念法

界(觀),初後不二,行解俱頓,為盡善盡美。因此,我想來扼要介紹一下關於

台宗一心三觀的初步修法。《摩訶止觀》開所觀之境,共有十種,在十境中,先

揀定陰入境中的第六意識為所觀之境,因為第六意識是我們的妄想,日常現前,

為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須從第六意識下手觀起。此外,立能觀的方法有十乘,在

十乘中,以觀不思議性德最為圓妙,這性德有即空、即假、即中的三方面。自性

不生不滅。本來空寂,叫做真諦;自性應用無盡,具足妙假,叫做俗諦;自性即

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諦。這三諦,實際上就是一諦,一諦就是三諦,

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圓融而不可分離。在這三諦圓融的自性中,自然具足百界千

如的三千諸法,這三千諸法,包括盡了世間出世間的心物、因果、性相、體用等

等一切諸法在內。我們日常一念之間,三千諸法,同時具足,既不是本無今有,

也不是前後縱橫,而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現在下手修觀。就在這性德不

思議境上,起空假中的三觀之修,用橫豎四句推理檢點這性具三千的道理。所謂

橫四句就是推檢這性具的三千諸法,究竟是我主觀的自心所具備的呢?還是客觀

的諸緣所具備?是心緣和合而具備的呢?還是無因自然而具備?若說是自心所具

備,自心的生起,必有待於外緣,這樣,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備這三千諸法?若

說諸緣能具諸法,那末諸緣本來與我無涉,怎能具有這三千諸法?若說是心緣和

合而有,心緣還沒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時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說無

因自然而有,無因就等於空無,既空無又怎能具足諸法?這樣用上列四句來推檢,

來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可得,怎麼會有三千諸法呢?所以《中論》說:「諸法

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在推檢過程中,如果有一句

相應,就能使六識妄想入於空寂,那時可不必再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

用各句一一推檢,乃至用豎四句(就是一念心滅生三千法呢?還是一念心不滅生

三千法?是一念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呢?還是一念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

及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等句推檢,必使妄想入於空寂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當

下湛湛寂寂,萬念俱空,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議空觀,照於不思議的真諦境。

恰當空空寂寂時,便頓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諸法,並不象木石般冥頑不靈,

所以能妙用無盡,法法全彰,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議假觀,照於不思議的俗

諦境。又正當諸法宛然時,即照而寂,卻當體全空,即寂而照,卻法法具備,這

樣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叫做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議中觀,照於不思議的中諦境。

但以上所說,由圓具三諦的本性,起圓具三觀的妙修,所說似有次第,實際上並

無先後,行起解絕,唯寂唯照。假使能驀直照去,則圓融三觀,一時現前。能觀

的心與所觀的境相冥合,則破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證一切智,道種智、一

切種智的三智,而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那時自性體、相、用的三諦妙理,

就全體顯現。虎溪大師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

後,一心融絕了無蹤」。所以叫做不思議的妙觀。假使觀這識陰等境不能悟入,

可再用能觀的十種法,歷其餘所觀的九種境,一一觀之,就是所謂「即境觀心」。

讀者欲知詳細,可研閱《摩訶止觀》十卷。以上所述兩種觀法,下手方法雖有不

同,究竟理趣,殊無二致,學者可隨性之相近,擇一專修。不過《摩何止觀》廣

博深細,初學和事忙的人,恐怕難以下手,那末不如修第一種觀法,較為簡切了

當。

  3. 修密

  密宗修法的特徵,是以口持真言、手結印契、意作妙觀(觀於有相無相兩種

曼荼羅。曼荼羅的意義是輪轉圓滿具足,是學者觀想的對象。)的三密相應(瑜

伽)為妙行。由於行持時,以本尊的清凈三密(咒、印、觀)加持於我們身口意

的三業之上,互相融會涉入,一體不二,自力他力配合,使我們的身口意都入於

不思議境界,便能迅速轉變我們第八識的有漏種子,發起本有的無漏種子,(

《成唯識論》卷二,明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開發佛知佛見,而成

清凈光明的凈菩提心。法門的特殊優勝,自不是未修密法者所能知。藏密的傳承,

有寧瑪、噶居、薩迦、格魯四派。自蓮華生大士入西藏以後,為藏密寧瑪派(紅

教)奠定了基礎。他的教旨是依秘密蓮華部心義建立,以部主阿彌陀如來所得妙

觀察智為本智。但蓮華部含攝的種類既廣,其修證方法,也各各隨其本尊的體相

而有差別,不過旨趣還是一樣的。紅教修持方法,最稱完備,因效力很大,如果

傳給不適當的人,流弊很多。自後有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出而整理教法,於是有

黃教的建立。兩教的修法,本質上沒有多大差別,因為考據黃教的淵源,亦是秉

依龍猛(即龍樹)所傳的蓮華部法;且教規同以護持自他清凈菩提心為主。不過

黃教更趨重戒律,以真實成就蓮華部清凈光明的本旨。以上是關於密宗的一些基

本情況。

  密宗的修法可分為四部:一、事業部,就是做息災、增益等的護摩事業;二、

行持部,就是修初步的觀想行持等;三、瑜珈部,就是依法修持的三密相應;四、

無上瑜珈部,這是四部中最高深的一部。無上瑜珈又可分為三等:一、大相應

(嘛哈約嘎),就是以真言加持,入妙明境界:二、圓滿相應(阿努約嘎),就

是行者本身即妙明境界;三、大圓滿相應(阿底約嘎),其中包括大圓滿心要及

心中心層層入深的修法,到這裡法界全是一心,含融萬法,心佛一如,一切圓滿,

歸功無礙。由於密宗的受法,依照一般規定,必須經過軌範師灌頂的手續,而且

各有印咒,這裡無法作具體的介紹。但是,我們可以約略談一談,依於大藏經秘

密儀軌《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譯)所說,無相密乘

心中心的修法,以備有緣學者的參考。這一法共有六印一咒,每印須修八座,每

座須坐足兩小時。六印修滿後,專修第四印及第二印(修第四印,可助生極樂),

一切儀規,都是很簡單的。修時規定在兩小時內,口持咒不停,手結印不散,意

則一切不管,不取於相,念頭起時不去理它,一心只顧到持咒。這樣依法修持,

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於空;因咒印沒有道理可說,所以也不著於有。不空不

有,左右挾持著這個心,念起隨來隨掃,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就證入

三昧。因此,根性利的,經過四五百座的苦行,就能點開心要,由體而起慧照的

妙用。那些平日定力不足,修禪凈等法門不能相應的人,可以修這個法,因為在

二小時內,如鑽木取火地不斷修持,就能迅速地改造無始以來的浮滑習氣,得定

開慧,有一定的把握。所以《佛心經》說:「若持心中心,速證無生忍」。又說:

「末法眾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無由得除。」諾那大師曾讚歎這個法門為無

上密乘。可惜受法的機會頗難,這也是各人因緣的不同吧!

  4. 念佛

  最後,我來介紹一下,廣大微妙、空有圓融的凈上念佛法門。佛經里所說的

凈土修行方法,雖然很多,如《般舟三昧經》所說的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經》

所說的觀想念佛;《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經》所說的實

相念佛,依照這些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凈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為重心,因為

這一法門,所攝收各種不同根機的人最廣,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紹的參禪、觀

心、修密等各種修法,固然法法圓妙,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備相當根

性,有的需有充分時間,有的需有受法機會;而且能不能得益,還須看各人的因

緣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雖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具備上述

的各項條件,而且下手簡易,有事有理,真是「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對

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沒有這個法門,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信眾,將

沒有親嘗法味的機會了。龍樹菩薩是禪宗、密宗、天台、華嚴、三論、凈土等諸

宗的祖師,他在《十住毗婆沙論》里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舟則樂。菩薩道亦如是,……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

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所以我們對持名念佛法門,必須深信、切願和篤行。

  人們的苦惱,在於無法制止貪嗔等煩惱的發生,如果我們能觀於無念,自然

就可趨向佛智,假使不能做到無念,那末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諸念,哪個念頭有比

念佛的念頭更好的呢?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何況一句佛號,隨時隨地,提起

就是,一念提起,則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則念念是佛,古人所謂:「佛號投於

亂心,則亂心不得不佛。」這樣,由「執持名號」,而「一心不亂」,雖不求見

性,卻暗合道妙。即使念時心仍散亂,很難做到一心地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願

的力量,帶未斷的煩惑,出三界的牢籠,(注意:念佛法門,主要是建築在深信

切願的基礎上,所以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

名之深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凈土一門,普遍適宜於上中下三種

根機的人,稱為教內的別傳。

  但念佛法門,雖說下手簡易,實際上也並不簡單,必須懇切專勤,唯精唯一,

行住坐卧,動靜閑忙,驀直念去;尤其當遇到一切順逆境界時,總要使一句洪名,

不離心口,若有事打斷,必須記起更念。只有這樣,久久方能熟處轉生,生處轉

熟,業消智朗,凈念現前;方能在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句佛號,感佛接引。

假使貪其簡易,而悠悠忽忽,間斷夾雜,雖能種植遠因,難獲現前利益。這不是

法門的不巧妙,而是我們學者的不老實。

  念佛法門,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種修法,用一句果地圓覺的名號——「南

無阿彌陀佛」,作為我們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時有三種方式,就是默念、高聲念

和金剛念。平時以金剛念最為適宜,所謂金剛念,就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的

一種念法,雖然不出聲,但嘴唇必須微動,來幫助憶念,因高聲易於費力傷氣,

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執定,總在自己看環境和情況而調適得宜。初發心

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剛念跏趺坐念一小時,(坐法請參看前篇《學佛是怎麼

一回事?》觀心一節)助其常攝在定,自能易於得力。(修各種佛法,本通於行、

住、坐、卧的四儀,但初學的人,必定靜中較動中容易得力,因此靜坐一法,都

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時用四種方法,最易相應:一、攝心念。就是在念的時候,

必須攝心專註而念,如果妄念紛飛,不容易收攝,則可一面在口裡念,一面用耳

根聽,旋聽旋失,旋失旋聽,若一根被攝,則六根也自寂然。《楞嚴經》所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實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厭念。就是正念時要有意識

地加以取捨,欣取極樂,厭舍婆婆,在無生中,熾然求生,念念之間,欣厭具足。

久之,自然一句佛號提起,悲欣交集,渾身洒脫;且將自然漸漸入於不取不舍,

《妙宗鈔》所謂「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三、勇猛念。凡自覺業習厚

重,念力無法提起,這時要勇猛著力,譬如大敵當前,只有奮勇抵抗,雖槍林彈

雨,義無返顧;又如孝順之子,為報殺親深仇,雖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

憶念。這譬如他鄉遊子,久離慈母,客路顛沛,悲憶不止。《楞嚴經》說:「若

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總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號上,自心起念,還念自心,日積月累,功夫

純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覺果海,念念冥契客觀實相,將成就一行三昧,而滿九品

往生的本願!

            丙 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上面我已介紹了各種實踐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在下手的時候,各有不同,

但從修持方法的本質上來講,卻是法法可以融通,因為一切修法,總不出我們現

前一念的心,心究竟沒有什麼差別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說明,也很可能使讀者

「這山望見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將影響專一修學的信心,因此我覺得有加以

論述其統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說的參禪、觀心、修密、念佛四個修持方法的名稱來會

通一下。在正「參」時,就寓有「觀」的作用;觀也就是「念」,因為觀外無念,

念外無觀;至於觀、念和參又都是「修」,這四個動詞,無非都是能修的心。所

謂「禪」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諸佛的三「密」,究竟不

離於覺心,這四個名詞,無非都是所修的心。這樣說來,四種名稱,意義上沒有

不同,名以表實,實際上豈非一樣。

  其次,一切修法,能修所修,都離不開自性,自性就是真、俗、中的三諦,

從性起修,就是空、假、中的三觀。從空門入手的,但真空不空;從有門入手的,

但妙有不有。正因為是緣起,所以說性空;正因為是性空,所以能緣起。可見修

一切法門,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圓融無礙,互相資成,究竟歸於中道。所

以永明大師說:「即相之性,用不離體,即性之相,體不離用。」陳瓘《三千有

門頌》說:「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

但中」。

  虛雲大師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又

說:「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自性),就叫做看話

頭。」所謂觀心,也就是觀照這不生不滅的自性,驀直照去,三觀任運現前,三

觀現時,就是自性三諦現。可見參禪與觀心,原是相同的。又所謂凈土,原不離

自性清凈心,當體無心,就是凈土。所以《維摩詰經》說:「寶積當知直心是菩

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餡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

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宗鏡錄》說:「自心遍一切處,所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無生即生,生即

無生,禪是凈上之禪,凈上是禪之凈土。這樣參禪與念佛,亦並無二樣。又一聲

佛號,能念的體本來空寂,所念的佛也無形相,這就是空觀;一句佛號,雖能所

俱寂,但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這就是假觀;一聲佛號,當能所俱寂時,即

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時,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這就是中觀。所以溫陵

禪師說:「念佛一聲,入三觀門。」可見念佛與觀心,也沒有差別。

  密咒為法身如來的真實言,雖為三密瑜伽的口密,但在顯教的各種修法中,

也普遍應用,最普遍的,象往生、准提、大悲,楞嚴等咒,而一句彌陀也正同無

上密咒。(南無阿彌陀佛,本為南無阿迷達補達耶的化音,)且凈宗觀想於西方

三聖,等於密宗的觀想本尊,凈宗以彌陀、觀音為主體,密宗也未嘗離卻彌陀、

觀音;而且極樂世界所顯種種清凈莊嚴的事相,正是密宗所謂「當相即道,即事

而真」,都顯現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此外,一般坐禪,也常用法界定印,

(就是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也叫十方諸佛定印。)以助定力。

至於密法的觀想於四種有相曼荼羅(大、三昧那、法、謁磨四種)是從空之中而

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叫做妙假。)會歸於中道實際。以般若為佛母,處處提

示諦觀凈菩提心,入於阿字本不生際。又修密法中大圓滿的「澈卻」(意即立斷)

和無相密乘「心中心」等,正與禪有相通之點。可見顯密兩教,在修持儀式上雖

有差別,從實踐方法上來講,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三昧,可有三種分別:一、專念自佛;二、專念他佛;三、念自他佛,

觀心、參禪是專念自佛,以六根為所觀所參念,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能參,

觀這現前一念的心,豎則窮於時間,橫則遍於空間,非有非空,不生不滅,具足

百界千如的三千諸法,與一切諸佛,平等不二。漸漸積功累德,便能圓伏五住煩

惱,進而使六根清凈,豁破無明,入於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秘藏(即自性的

體、相、用)。又象《摩訶般若經》說:「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

想、行、識念,……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為念佛。」

凈土修法是專念他佛,以第六識攝持六根,專註觀念於彌陀的名號、相好或依報,

使眼所見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以至意所攀緣的也都是佛法。禪凈雙修是

念自他佛,先須大開圓解,徹悟本來,了知心、佛、眾生,自、他、依、正,本

來不二,然後托彼佛的果德,顯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願,那末參禪、

持咒都是凈土資糧。又修密法,也是念自他佛,行者住於三密相應的妙行時,本

尊的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互相配合融入,而於行者的肉身上,示現諸佛的

德相。可見一切法門,原不出念佛的範圍,而凈土法門,乃成為一切諸法匯歸的

法海。

  根據上面的說明,我們只要就性之相近,來修任何一法,即具足一切法味,

既不必見異思遷,也不要爭論勝劣。葯無貴賤,能愈病的就是妙藥,法無高下,

能契機時即是妙法。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僅僅以解脫一己的生死苦惱為滿足,而當以慈

愍眾生、利樂他人為重心。換句話說: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利人才是自利的目

的;但是所謂利人,實際上又何嘗不是用萬行來嚴凈自性的剎土。象《華嚴經》

說:「以大慈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大乘起信論》說: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

終得無凈。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凈,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

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

人修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所以我們既決心實踐佛法,必須以四宏誓

願為根本,隨分隨力逐步修習六度四攝等廣大微妙行門,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

布施度,就是以財施利濟他人,解其急難;以法施化導有情,教育群眾;以無畏

施協助眾生,拔諸災橫。二、持戒度,就是以攝律儀戒,從消極方面禁制惡行,

造成嚴肅的生活;以攝善法戒,從積極方面攝受、學習一切智慧德行,培養優秀

的品質;以饒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願,積極地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三、安忍

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眾

苦,與堅苦的環境奮鬥,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精進度,就是

對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剛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驕不怠,精進不退。五、禪定度,

就是要做寂定工夫,使散漫紛亂的主觀思維,能專註一境,心力統一集中,隨遇

一境,便凝集於境而得解脫。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所啟發的覺照力量,對於

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觀察,發揮其應付無窮的差別作用,而能不違反其

共通的真理。其次,所謂四攝:一、布施,就是關心別人的生活,予以物質上的

幫助。二、愛語,就是以慈愛慰喻的言詞,使眾生生歡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

就是對一切身、語、意的行動,都從有利於人的觀點出發,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

四、同事,就是深入群眾,接近群眾,共同工作,以身作則,使人們歸信大法。

《華嚴經》說:「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

足!」這樣,妙行雲興,萬善同資,探華嚴的性海,入一真的法界,又是一切大

乘行者,所須勉力學習,共同遵循的道路!

                六 實踐的過程

                甲 除習氣的過程

  實踐佛法的過程,也就是降伏、斷除煩惑習氣的過程,習氣除到怎樣的程度,

就是開發佛知佛見到了怎樣程度。所謂習氣,原是自心的虛妄作用,有善、惡、

無記的三性,是由六塵緣影的妄心,數數熏習造作而成。我們現在既要斷除煩惱

習氣,還得從煩惱習氣上下手,躲避壓制是絕對無用的;而且習氣是往往隨人事

而發露,因此借一切順逆人事來磨練,把病苦作良藥,把患難作解脫,甚至「受

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歷境驗心,刻苦忍受,實是除習氣的重要關

鍵。二祖開悟以後,韜光混跡,或入酒肆,或習街談,正是做這個除習氣功夫。

我們平時的習性,不論好壞善惡,凡是執著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惱生死的

根本,便應用大精進力、大忍耐力,常常與自己習氣戰鬥,練個無住無著的功夫,

由小戰而大戰,由小勝而大勝,學習再學習,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樣子。

《華嚴經》說:「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眾魔,無量智慧,威光

熾盛。」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除習氣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在實踐過

程中,功力愈深,習氣翻騰出來也愈多,它常會忽然而來,突然興起,如果不經

過長久的努力磨練,督飭照顧,決不能一覺便直下頓消,必得用種種善巧方便,

使它銷落,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問題。概括說來,除習氣有下列的過程:一般人

們終日煩惱妄想,認妄作真,總是墜入於主觀的迷陣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

覺,知妄想習氣為害不淺,方肯修習佛法,來作對治。但在初修時,其意境必定

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沒有事證,說戒則偏於事相,說定則執於死

定,說慧則用禪門的口習,習氣來時,仍無力和它相抗,正是「說時則有,用時

則無」。經過專精地修習佛法,千百次的磨練、抵抗之後,意境逐步開朗,力量

逐步充足,便能悟見自己本來的體性。這時便知一切是非、順逆、美醜、憎愛等

等,無非都是自心的虛妄分別作用,而能不隨其流轉,並逐步滅除自己的習氣:

由粗重轉輕微;由長時轉短時;由濃厚轉平淡;由大事轉小事;由勉強轉自然;

由無力轉有力;由著意轉不覺。總之,習氣之根,已經拔松,不象過去的堅固執

著。這樣,再繼續不斷以般若掃除習氣,定慧力便日益強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

情況,對自己習氣,能處處圓照,時時成覺,自性漸漸成為一渾然圓明的整體,

寂寂然了無一念,卻又活潑潑地不可思議,不必去著意收攝,自然能心不散亂,

習氣來時,一轉就了不可得,無可捉模,迷固捉不著,覺也摸不到,無動無靜,

非凡非聖,超然于思議之外,這正是所謂「圓覺」。

  修一切法門,離不開覺照,因心和境相接時,不照就不轉,不轉就不空,不

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掃除習氣過程中,覺照力量的進步,可分為下列幾個

層次:一、心起在前,覺照在後,且必須竭力提起;二、雖覺照在起心之後,但

提起可不甚費力;三、起心時就能覺照,但還是略有先後;四、起心時,覺照也

同時而起;五、覺照在前,心念在後,但也有時忘照;六、覺照能時時在前,但

還是顧及覺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卻未離照,明知有境,本來無

礙;八、入於常寂常照的地步。我們可以考問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種境界。

               乙 階段和位次

  關於覺性顯發的過程,假使用教理來說明其位次,那末各經所說,各有廣略

開合的不同。象《仁王般若經》說五十一位;《瓔珞經》加上「等覺」說五十二

位;《楞嚴經》加三漸次、乾慧地及暖、頂、忍、世第一等位,共說六十位;

《大日經》則依十住心而說十位,及說十地的十位。天台智者大師,將流入此土

的一代化導眾生的佛法,根據時機說教的深淺,釋成藏、通、別、圓四教。現在

我把圓教斷惑的程度和所證入的位次,來扼要介紹一下,以供修學同仁的參考。

  根據天台智者大師的發揮,把自性覺悟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六即佛)。

一、理即佛,就是說一切眾生雖然迷惑顛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議理性的本

體來說,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本來智慧覺照,與佛不二。二、名字即佛,就是

說:我們從經卷或師友處,聞到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達悟解,明白一色一

香,無非中道,也就是說,了知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在這一階段,

就是教家所謂大開圓解,宗下所謂徹見本來。三、現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開

圓解之後,即起妙觀,境觀相資,正式修持的時候。在這一階段,已能圓伏見、

思、無明的煩惱,就是圓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四、相似即佛,就是

這時氣分已經與佛接近。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信位,也叫內凡位和六根清凈位。

到初信位時,是已斷了見惑,不再有疑、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

等的妄見,這時便不再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時,是已斷了思惑,

不再有貪、嗔、痴、慢等的妄情(見、思惑是粗惑),修持到這一地步,便脫離

了三界分段的生死流轉,出凡聖同居土,而生方便有餘土;到十信位時,是已斷

了三界內外的塵沙惑(塵沙惑是細惑),這時能應病與葯,以若塵若沙的無量法

門,度無量眾生,悲智雙運,利濟眾生而不怯弱,叫做行不退。五、分證即佛,

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位次,也叫做聖位。

由十信位斷塵沙惑後,進破無明的一品(無明惑是微細惑),就到了初住位,居

於實報無障礙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從此親見佛性,得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中

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這是大乘的見道位,小乘斷見惑的初果,便

叫見道位。)以後破除一品無明,就證到一分覺性,到等覺位共破四十一品無明。

六、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覺位,更破一品生相無明之後,便成為究竟妙覺的佛,

居於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實報無障礙土,這樣才算徹底成就了清凈的法身,

徹證了圓滿的真理。(圓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所以本無位次,就以「六

即」為位次。所說五品弟子位,依《法華經》,其餘依《瓔珞經》,是借用別教

的。)

  此外,我們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況來說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願,但念時

仍散亂的,是下品下生;念時散亂漸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時便不散亂的,是下

品上生;以上雖還沒有斷見思惑,但能生安養的同居土(極樂四土都是清凈的),

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的教相中,必須斷見惑,才談得到位不退。)若

能在一切時,念念相續,不散亂、不昏沉,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斷見思

惑的羅漢,是中輩三品生,生安養的方便土。若能體究到萬法皆如,心佛不二,

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破無明惑的大士,是上輩三品生,生安養的實報和

寂光土。這裡也可見念佛法門的可淺可深、圓融普攝、利鈍全收的優越性了。

            丙 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

  在佛法上對於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根據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說法,須經三阿

僧祇劫,這譬如讀書由小學、中學而大學,必經一定的時間和程序,不能越級超

登。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位次,為第一阿僧祇劫;從初地至七地為

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以後為第三阿僧祇劫(依別教位次)。

  所謂阿僧祇,意譯為無央數,正是說時劫的久遠,我們就自性上煩惱垢污所

積的深厚來說,當然必須有相當修治的時間,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過是就一

般教義普遍性的說法,實際上,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時間相,要看各人執著深淺、

學法因緣和主觀努力的不同,來決定其成就的遲迷;而且學佛一事,原不能只就

今生一個時期來論斷,所以不要作一般情見上的呆板執定。象密宗對這三劫,就

不取其時間的意義,而是配合於粗、細、微細的三種妄執。根據密宗教義,那些

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於用自宗不共的異勝方便,得三密他力的加持,現

行又能苦到精純,這樣,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學程,頓斷三種妄執,即身開、示、

悟、入佛知佛見,並非完全不可能,正象有些學校讀完一定的學分,即得結業,

而不限定其時間。(應當指出,既說「夙植深厚」,可見過去也曾修學,仍有積

漸成頓的意義。)此外,密宗有三種即身成佛的說法:一、理具的即身成佛,就

是說明我們的身心,本是大日、金剛兩部的本體,換句話說,除我們現前肉身之

外,更沒有本覺的體性,這正相當於台宗「六即」中的理即佛;二、加持的即身

成佛,就是我們本具的自性功能,與覺者三密的加持力相應,互相融會貫通,便

能即身表現覺者超然的動作,顯示本尊所具的德相,這大略相當於六即中的相似

即佛;三、顯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於自身成就三密妙行,而能顯發本具的萬德,

圓成自性的實相,這便相當於「六即」中的分證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

佛」的意義,正與台宗「即佛」的圓義,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禪宗又有「見性成佛」的說法,由於宗下是圓頓教,直截根源,先破

無明,而粗垢也隨之脫落,所謂一斷一切斷,本來沒有位次,也不取時間相;且

見性之後,一切便易於為力,所以見性時,就是成佛時。《華嚴經》說:「初發

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正是圓頓的教相。不過就事修上來說,同一明心見性,而有透破初關、重關、末

關的不同,這三關正是除粗惑、細惑、微細惑的各階段。

  至於凈土法門,以生佛感應,如磁石吸鐵的力量,使即生往生為目的。一得

往生,由於境緣殊勝,就可由一位不退而圓證三不退,由一同居土而橫超上三土,

一生便得成就,中途並無留礙,這正是凈土法門的殊勝和圓滿!

  總結以上論述,禪密諸宗所說,是不取時間相,先後不二,有力承當,視為

當然,正是「六而常即」;而一般教義,則是示修證的宏軌,又是「即而常六」,

理事不二,本來圓通。我們正不必偏執一面,懷疑莫決,但事耕耘,不問收穫,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百福莊嚴,自致成佛,實是我們實踐佛法的正確方向!

                 七 後記

  我已將有關佛法的一些實踐問題,作了如上的介紹,不但一知半解,未盡其

妙,而且既落言詮,豈是究竟,徒然擾亂學者的凈心,正是作者的罪過!但願修

學同仁,因指見月,勿生執著,由行而證,不尚空談。我們不但要在佛法實踐中,

提煉智慧,發掘潛力,並將使偉大的佛法,傳燈無盡,在廣大法界中,永遠發揮

其濟度群生、利樂有情的作用,盡未來際,無盡!無盡!文畢,迴向說:

  我寫此文 嚴凈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三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該貼於2007-3-5 18:21:35被miyou編輯過]

---------------------------------------------------------------

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


發貼時間:2007-3-5 18:08:32

IP:220.248.*.*

 向您學習

論壇熱心佛友

等級: 蓮池功德海水

貼數: 5485

積分: 11364

來自: 大千世界


頂禮徐老居士!

---------------------------------------------------------------

願: 大家普皆吉祥如意,"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早證究竟菩提,利益無邊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發貼時間:2007-3-5 18:08:36

IP:121.19.*.*

 miyou

等級: 蓮池功德海水

貼數: 5551

積分: 11101

來自: 上海


徐老晚年照片

徐恆志老人談母音老人和心中心法門

[讀過您的一些文章,這一次呢,我們專程從深圳到上海來,是要拍一個關於咱們母音老人的專輯。那您和他是非常熟悉的了,那我們就想請您談一下,就是母音老人和他這個法門的一些情況,請談一下。]

好 的 我大概地講一下吧,這個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啊,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所以,這個佛法很廣大的,它是偉大的真理,對這宇宙人生都 有很深刻的闡述。那麼這個心中心佛法呢?也是無量法門中間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法門很多啰!心中心法它是大概在二十年代初發起的一個無相的密法, 這個無相密法的初祖呢?就是大愚法師。大愚法師據說他在廬山的時候啊,本來是他修凈土宗的,後來因為他勇猛精進,所以呢,在定中啊,就得到普賢菩薩的灌 頂,灌頂以後,他就苦修六年,在廬山苦修六年,成就以後就下山。成就以後,下山以後,因為他是成就的人啊,所以那個時候,許多的人啊,都慕他的名向他求 法,他就下山開啟印心宗。開印心宗以後,有許多人,慕名而來的這個弟子也很多,那麼大愚法師他廣開法門以後,跟他學習的人聽說那個時候有六七萬人,六七萬 人學了以後呢,就把這個印心宗啊,影響很大,每天都學法的人有一兩千個人,所以這個法門影響很大。大愚法師後來因為因緣的關係,有許多弟子啊,只想有神 通,一想要有神通以後啊,他這個大愚法師感覺到不太方便,那麼他就隱下來了。那個時候聽說他的弟子比較得力的、比較有聲望的就是有兩百多人,那麼其中呢, 我的師父叫王驤陸居士,也是其中的一位大德,後來大愚法師隱居了以後呢,王驤陸居士就代替他擔任了阿闍黎的位置來弘揚心中心密法。

心中心密法呢? 實際上它這個法門啊,是一個無相法門,它的方法可以與禪相通,與禪宗相通,也是與凈土宗可以相通,它的根據就是大藏經裡邊的《佛心經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大藏經里都有的。那麼當時據說普賢菩薩傳法給大愚法師的時候 大愚法師已經修般舟三昧很辛苦,修般舟三昧就是很多天數他不能睡、不能坐就在佛的面前,常常 立在佛的面前,後來他修了幾天以後 不能走路,就在路上,地上爬,地上爬就感動那個普賢菩薩就灌頂傳法。普賢菩薩跟他講這個法門是大藏經裡面有的,你可以 去找一找,同時說明你們這樣修行很辛苦,這個心中心密法是一個善巧方便,後來大愚師尊啊,他修了法以後,自己在山上苦修六七年吧,修了大概七年的工夫成就 下山。

[六七年?]

七年,七年功夫。

那麼同時呢,到大藏經一找,果然有這個法本,法本是有的,那個時候跟他學,因為大愚 法師啊,他有智慧,定慧的力量,感動大家,所以修法的人很多,後來大愚法師隱去以後呢,他在四川成都,聽說在四川成都留了一首詩,這個人好像是姓劉的,叫 什麼名字我也不大了解,留了一首詩以後他就不別而行。

[留下什麼?] 

詩啊,八句詩,八句詩 。

[哦,八句詩!]

留 下以後,他就走路了,大愚法師歸隱以後啊,主要由王驤陸居士來接替他的傳法任務。王驤陸居士就把它接手下來,他在天津有一個印心精舍,在上海也有一個印心 精舍,在這個兩個精舍裡面他發大願啊!救度眾生!廣泛地弘揚心中心法!這個以後呢,同時王驤陸居士也講了很多的經,作了很多的註解,對心中心法門啊,是貢 獻非常之大,所以後來的人呢,就把大愚法師尊稱為初祖;把王驤陸居士尊稱為二祖。那麼後來呢,因為王驤陸居士年齡也大了,聽說是這個樣子,王驤陸居士痛哭 流涕地要這個母音老人啊,接替他的傳法的任務,但是這個母音老人本來他是個禪師,他對禪宗啊,很有研究的。

[禪宗] 

禪宗,很有研究,也很有體會。那麼…,但是王驤陸居士跟他講,這個禪宗傳的人還是有的,心中心法傳的人是不多的,沒有人傳,你應該擔任這一個傳法的任務,荷擔如來的家業。那麼,這樣子呢,母音老人就把他的任務接受下來了。

根 據我的知道,母音老人接受下來以後,他在上海住了幾十年,起初他也是默默無聞的,他也是不講法,也不…… 有時候呢,別人修法的同仁來了,他就對機說法, 什麼根性他就講的什麼法門,悲心很廣大的。後來,因為他的名譽、名望國人都知道了以後,求法的人也很多 根據他的情況,可以說中國許多地方他都到過,全國 各地都去,什麼西安啊、吉林啊、廣東啊、海南島啊、什麼地方他都去,後來甚至於到了這個 

[海外] 

海外。美國也去過的。他目的也是一個,就是弘揚大法,所以這個心中心法門,由於他的悲願,發揚光大,許多的人修了心中心法,在國內、國外現在弟子門人還是很多的。

所 以這個母音老人啊,確實對心中心法是貢獻很大,他本人也寫了很多的書,什麼《略論明心見性》啊、還有這個「《碧岩錄》講座」啊、還有這個《消業往生還是帶 業往生》啊、《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啊。總之,他寫了各種的書,現在還最近出版的還有《中陰救度秘笈》、《心經抉隱》,他還有一本就是《問答集》,有許多 弟子啊,跟他問什麼,向他學。

[問答]

問答。有許多應該問答的地方,他就回答他們,那麼有的門人把它收集起來,現在在印大概就要快要印好了。

總的來講呢,他又是講、又是寫,所以對這個弘法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現在母音老人是去世了。

[是什麼時間]

元 音老人他是2月5號吧,就圓寂了。圓寂了以後,大約過了六十天左右啊,到普陀山火化,火化的時候也有錄像,也有種種的瑞相,大家都看到,都知道的,所以這 一位大德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弘法的大德,度了很多的眾生,對於弘法方面啊,他盡了他畢生的精力,是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讚歎的!

[母音老人從他接了這個法門做了這個法門的傳人,一直到他圓寂 有多長時間?]

大 概(公元一九)六零年左右,大概(那年)是接受阿闍黎的位置,[六零年] 六零年左右 根據我知道的,大概是六零年左右吧,那麼這樣講起來是七十年、八十 年、九十年也有三四十多年了,三四十年的話,他那個大概六十歲左右,他九十六歲圓寂的嘛。在這個幾十年裡面 他呢,就是廣泛地弘揚心中心法,同時也是對機 說法,無有定法的,有時候,他跟大家講凈土宗也有的;有時候講禪宗;有時候也講止觀,無有定法的,但總的來講他對心中心法,他認為是一個很方便的善巧法 門。因為這個法門它是非空非有的,這個修的時候呢,三密相應,是無相、無住、又是無念。

[無相、無著] 

無住,無念,所以它這個 三無境界,跟禪宗完全相通的,它(打坐)時間又比較長,所以修這個法門的人啊,能夠依法修持的話呢,它一定能夠逼使你達到這個證入三昧,達到三昧以後,由 定發慧,悟後起修,再打掃習氣,保任、除習,習氣把它除掉,它的修法經過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前進,一步一步地前進,所以母音老人確實是對心中心法 是一個關鍵的人物,是功德不可思議的!

[有很大貢獻的] 啊,很大貢獻!

[剛才呢 講的都是比較正規的就是那種談話性的,現在呢 我們就完全是輕鬆性的聊天 隨便聊]

我是跟王驤陸老師啊,認識的時候,我才只有二十七八歲,二十七歲的時候,王驤陸老師他也到上海來,在上海那個印心精舍裡邊弘法利生。

[那是哪一年?] 

我 皈依王驤陸老師,那很早了,在抗戰的時候,我也是重新回到上海,那麼又新修這個心中心法,那個時候呢,逐步逐步跟李老師啊,母音老人啊,就認識了,後來他 到這個渭南路,他住在渭南路嘛,住在渭南路,我去看過他幾次,什麼地方?在××,我看,在什麼路啊?就是北火車站的地方。什麼新路啊?好像有武字的,文武 的武 … 我跟他住在一起的,後來母親去世以後他一個人住,一個人住 (面積)平方也很少的,只有大概八九個平方吧!做這個點心的地方,這個煤氣很熏,他 就搬家搬到渭南路,搬到渭南路以後呢,那個時候他大概是,那很早,他在郵電局做的時候,他大概只有,我看就三四十歲的時候,四十歲左右,他到這郵電局做了 很長的時間,郵電局很長的時間,後來一步一步地就脫離郵電局以後就弘法,他退休很早的,提早退休。看到他總是笑眯眯的,沒什麼煩惱,沒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哎!沒什麼煩惱,他確實很樂觀的,很樂觀的。

[像彌勒菩薩 笑哈哈的]

[其實我們上師不光是弘揚心中心法,他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弘揚佛法,直指見性,是吧?]

對,對對,對機施教,無有定法的。

[對啊。只因為現在末法時代的人,這個禪宗和凈土宗都不是特別的相應,所以說用這個密法來補救禪宗和凈土宗的不足]

每 一次去看他的時候啊,他都是非常愉快,非常…,興緻很高的,有時候呢,有幾次他也看過我,到我家裡來,帶幾個弟子一起來,說明啊,他這個對後學的人啊,他 還是比較關心的, 比較關心。那麼我呢看他的時候,他有時候也托我寫點、看點書,他校對的書,其中那《恆河大手印》我也校對過的。

[校對] 

校 對,是我校對的,那麼也是蒙他的信任吧!我看了一下以後就交給成都去印,有許多地方呢,他也跟我…,他病痛的時候,特別在病痛的時候,他常常講他的去醫院 的情況,這個處理疾病的情況,我們感覺到很親切。有一次,我印象比較深的,我到他地方去看他,我實際上到他的地方是不多的,次數不多的,他一看見我來了以 後啊,他沒有講幾句話他就跑開了,跑到房間裡面去了,不跟我搭話,不跟我攀談了,那個時候旁邊的人啊,好像很有點意見:「啊?你不是常常去的人,怎麼一點 好像不講禮貌了啊?母音老人怎麼不講禮貌,馬上就回去了?」 實際上他這個是大機大用,有許多人情的問題啊,在佛法裡面是不講人情,有時候要除習氣的時候 就是要與自己反對,他處處與自己過不去,這個事只有他知道,我也知道。這給我印象很深,他這個作風啊,對自己也是嚴格的要求,有時候呢,親切無間,是師兄 弟;有時候呢,他都是彼此都消除習氣,彼此都要磨練心性,在這種地方啊!後來我跟大家,弟子們講了以後,他們才明白,哦!母音老人原來是這個樣子,他並不 是好像沒有禮貌,他是練心啊,從前二祖就是這樣,他到妓館裡面去,到酒館裡面去,茶館裡面去。他就是練心嘛,他說:「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嘛!」。不關你們 的事情,我自己調心嘛!母音老人也有這個禪宗禪師的作風,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大德,給我的印象很深!

[徐老,您今年多大年齡了?]

我今年八十六。 

[八十六,那您還是很健康啊,精神很好!]

也是托三寶加被啊,託大家的福!

[那您現在平常,平常現在都還做些什麼事呢?]

平常,忙也確實蠻忙的,有許多的外地的信來,很多,信很多,看我的人也不少,那麼有時候呢,人家叫我校對啊,叫我編輯啊.

所以有時候,你說沒有事嘛,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事,說沒有事,一點沒有事嘛,也是一天到晚很忙的。母音老人到北京去過的,北京去了以後,趙朴老招待他的,就在趙朴老家裡住過一個晚上,不知兩個晚上?

[我想應該他們兩個,既然可能會沒有見過面,或者是見面次數很少,(但)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看了,我才接觸啊,我看了幾本母音老人的這個書籍,都是趙朴老題字!]

哎!題字,差不多都是他題的,他這個《佛法修證心要》還是我給他托一個叫***居士啊,托他向趙朴老要求的,那個趙朴老已經身體不是最好了,他還是寫的,所以趙朴老對母音老人還是熟悉的!

[對,肯定熟悉!] 

熟 悉,聽說講他年輕的時候啊,大愚法師的心中心法,趙朴老也修過的,修過心中心法,所以他對心中心法也是很了解的,有人誤會,趙朴老他就出來講話。聽說這樣 子,有這樣子一個緣的,所以趙朴老確實是個大護法,他對佛法是個大護法,對心中心法呢,講起來,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也不可思議。

這 個問題啊,我根據我的看法,我也不一定對的啊,我只有限的學問,心中心法在最近寫信給我的啊,問這個問題很多很多:修到一千座,有些修兩千座也有,他下一 步怎麼辦?修不下去,修來修去老樣子,下一次是不是還要坐,還是不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它是個關鍵的問題,那麼有時候,我看他們 的根性啊,跟他們講有三種情況,哎,對不對大家可以指正啊!

一個情況:你一面修心(定),一面也得回光(返照),下座的時候還是要修慧。 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結合。光是上座修定,當然這修定是好的!定能生慧嘛!下座還是要磨練,磨練自己的心性。我跟他們講有時候上座呢,是磨刀,你習氣 來了不殺掉它,你修了怎麼用啊?所以到後來還越修越沒什麼味道了,他就沒有進一步地起用,有體無用他等於沒有修,當然說比沒有修要好一點,但是呢,不能真 正地開大機大用。……這個明白了以後就悟後起修就可以了嘛!悟後當然還要修,終生去修,那個要終生去修!

[該貼於2007-3-5 18:32:33被miyou編輯過]

---------------------------------------------------------------

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


發貼時間:2007-3-5 18:14:53

IP:220.248.*.*

 悟 空

等級:

貼數:

積分:

來自: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發貼時間:2007-3-5 18:16:10

IP:58.60.*.*

 旦雪

等級: 灌水專家

貼數: 911

積分: 2092

來自:


打電話問智正師,師父說徐老是早晨走的。打電話時寺院正在為他做佛事。西安劉志強老師聽說徐老病危昨天到上海,恰好趕上送徐老走。

所有住世的佛、菩薩大德,都示現了生命的無常。願我們共同精進吧,了脫生死!

---------------------------------------------------------------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發貼時間:2007-3-5 18:16:46

IP:221.233.*.*

 旦雪

等級: 灌水專家

貼數: 911

積分: 2092

來自:


    回想幾年前經師父同意後,每晚佛陀教育語音室講徐老的《般若花》中的一些問答題部分,似乎與這位大德有很深的緣份,但到底還是結了一個文字緣,並沒有見上一面。深感遺憾!

---------------------------------------------------------------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發貼時間:2007-3-5 18:23:50

IP:221.233.*.*

 miyou

等級: 蓮池功德海水

貼數: 5551

積分: 11101

來自: 上海


徐恆志老人談母音老人和心中心法門

[讀過您的一些文章,這一次呢,我們專程從深圳到上海來,是要拍一個關於咱們母音老人的專輯。那您和他是非常熟悉的了,那我們就想請您談一下,就是母音老人和他這個法門的一些情況,請談一下。]

好 的 我大概地講一下吧,這個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啊,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所以,這個佛法很廣大的,它是偉大的真理,對這宇宙人生都 有很深刻的闡述。那麼這個心中心佛法呢?也是無量法門中間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法門很多啰!心中心法它是大概在二十年代初發起的一個無相的密法, 這個無相密法的初祖呢?就是大愚法師。大愚法師據說他在廬山的時候啊,本來是他修凈土宗的,後來因為他勇猛精進,所以呢,在定中啊,就得到普賢菩薩的灌 頂,灌頂以後,他就苦修六年,在廬山苦修六年,成就以後就下山。成就以後,下山以後,因為他是成就的人啊,所以那個時候,許多的人啊,都慕他的名向他求 法,他就下山開啟印心宗。開印心宗以後,有許多人,慕名而來的這個弟子也很多,那麼大愚法師他廣開法門以後,跟他學習的人聽說那個時候有六七萬人,六七萬 人學了以後呢,就把這個印心宗啊,影響很大,每天都學法的人有一兩千個人,所以這個法門影響很大。大愚法師後來因為因緣的關係,有許多弟子啊,只想有神 通,一想要有神通以後啊,他這個大愚法師感覺到不太方便,那麼他就隱下來了。那個時候聽說他的弟子比較得力的、比較有聲望的就是有兩百多人,那麼其中呢, 我的師父叫王驤陸居士,也是其中的一位大德,後來大愚法師隱居了以後呢,王驤陸居士就代替他擔任了阿闍黎的位置來弘揚心中心密法。

心中心密法呢? 實際上它這個法門啊,是一個無相法門,它的方法可以與禪相通,與禪宗相通,也是與凈土宗可以相通,它的根據就是大藏經裡邊的《佛心經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大藏經里都有的。那麼當時據說普賢菩薩傳法給大愚法師的時候 大愚法師已經修般舟三昧很辛苦,修般舟三昧就是很多天數他不能睡、不能坐就在佛的面前,常常 立在佛的面前,後來他修了幾天以後 不能走路,就在路上,地上爬,地上爬就感動那個普賢菩薩就灌頂傳法。普賢菩薩跟他講這個法門是大藏經裡面有的,你可以 去找一找,同時說明你們這樣修行很辛苦,這個心中心密法是一個善巧方便,後來大愚師尊啊,他修了法以後,自己在山上苦修六七年吧,修了大概七年的工夫成就 下山。

[六七年?]

七年,七年功夫。

那麼同時呢,到大藏經一找,果然有這個法本,法本是有的,那個時候跟他學,因為大愚 法師啊,他有智慧,定慧的力量,感動大家,所以修法的人很多,後來大愚法師隱去以後呢,他在四川成都,聽說在四川成都留了一首詩,這個人好像是姓劉的,叫 什麼名字我也不大了解,留了一首詩以後他就不別而行。

[留下什麼?] 

詩啊,八句詩,八句詩 。

[哦,八句詩!]

留 下以後,他就走路了,大愚法師歸隱以後啊,主要由王驤陸居士來接替他的傳法任務。王驤陸居士就把它接手下來,他在天津有一個印心精舍,在上海也有一個印心 精舍,在這個兩個精舍裡面他發大願啊!救度眾生!廣泛地弘揚心中心法!這個以後呢,同時王驤陸居士也講了很多的經,作了很多的註解,對心中心法門啊,是貢 獻非常之大,所以後來的人呢,就把大愚法師尊稱為初祖;把王驤陸居士尊稱為二祖。那麼後來呢,因為王驤陸居士年齡也大了,聽說是這個樣子,王驤陸居士痛哭 流涕地要這個母音老人啊,接替他的傳法的任務,但是這個母音老人本來他是個禪師,他對禪宗啊,很有研究的。

[禪宗] 

禪宗,很有研究,也很有體會。那麼…,但是王驤陸居士跟他講,這個禪宗傳的人還是有的,心中心法傳的人是不多的,沒有人傳,你應該擔任這一個傳法的任務,荷擔如來的家業。那麼,這樣子呢,母音老人就把他的任務接受下來了。

根 據我的知道,母音老人接受下來以後,他在上海住了幾十年,起初他也是默默無聞的,他也是不講法,也不…… 有時候呢,別人修法的同仁來了,他就對機說法, 什麼根性他就講的什麼法門,悲心很廣大的。後來,因為他的名譽、名望國人都知道了以後,求法的人也很多 根據他的情況,可以說中國許多地方他都到過,全國 各地都去,什麼西安啊、吉林啊、廣東啊、海南島啊、什麼地方他都去,後來甚至於到了這個 

[海外] 

海外。美國也去過的。他目的也是一個,就是弘揚大法,所以這個心中心法門,由於他的悲願,發揚光大,許多的人修了心中心法,在國內、國外現在弟子門人還是很多的。

所 以這個母音老人啊,確實對心中心法是貢獻很大,他本人也寫了很多的書,什麼《略論明心見性》啊、還有這個「《碧岩錄》講座」啊、還有這個《消業往生還是帶 業往生》啊、《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啊。總之,他寫了各種的書,現在還最近出版的還有《中陰救度秘笈》、《心經抉隱》,他還有一本就是《問答集》,有許多 弟子啊,跟他問什麼,向他學。

[問答]

問答。有許多應該問答的地方,他就回答他們,那麼有的門人把它收集起來,現在在印大概就要快要印好了。

總的來講呢,他又是講、又是寫,所以對這個弘法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現在母音老人是去世了。

[是什麼時間]

元 音老人他是2月5號吧,就圓寂了。圓寂了以後,大約過了六十天左右啊,到普陀山火化,火化的時候也有錄像,也有種種的瑞相,大家都看到,都知道的,所以這 一位大德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弘法的大德,度了很多的眾生,對於弘法方面啊,他盡了他畢生的精力,是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讚歎的!

[母音老人從他接了這個法門做了這個法門的傳人,一直到他圓寂 有多長時間?]

大 概(公元一九)六零年左右,大概(那年)是接受阿闍黎的位置,[六零年] 六零年左右 根據我知道的,大概是六零年左右吧,那麼這樣講起來是七十年、八十 年、九十年也有三四十多年了,三四十年的話,他那個大概六十歲左右,他九十六歲圓寂的嘛。在這個幾十年裡面 他呢,就是廣泛地弘揚心中心法,同時也是對機 說法,無有定法的,有時候,他跟大家講凈土宗也有的;有時候講禪宗;有時候也講止觀,無有定法的,但總的來講他對心中心法,他認為是一個很方便的善巧法 門。因為這個法門它是非空非有的,這個修的時候呢,三密相應,是無相、無住、又是無念。

[無相、無著] 

無住,無念,所以它這個 三無境界,跟禪宗完全相通的,它(打坐)時間又比較長,所以修這個法門的人啊,能夠依法修持的話呢,它一定能夠逼使你達到這個證入三昧,達到三昧以後,由 定發慧,悟後起修,再打掃習氣,保任、除習,習氣把它除掉,它的修法經過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前進,一步一步地前進,所以母音老人確實是對心中心法 是一個關鍵的人物,是功德不可思議的!

[有很大貢獻的] 啊,很大貢獻!

[剛才呢 講的都是比較正規的就是那種談話性的,現在呢 我們就完全是輕鬆性的聊天 隨便聊]

我是跟王驤陸老師啊,認識的時候,我才只有二十七八歲,二十七歲的時候,王驤陸老師他也到上海來,在上海那個印心精舍裡邊弘法利生。

[那是哪一年?] 

我 皈依王驤陸老師,那很早了,在抗戰的時候,我也是重新回到上海,那麼又新修這個心中心法,那個時候呢,逐步逐步跟李老師啊,母音老人啊,就認識了,後來他 到這個渭南路,他住在渭南路嘛,住在渭南路,我去看過他幾次,什麼地方?在××,我看,在什麼路啊?就是北火車站的地方。什麼新路啊?好像有武字的,文武 的武 … 我跟他住在一起的,後來母親去世以後他一個人住,一個人住 (面積)平方也很少的,只有大概八九個平方吧!做這個點心的地方,這個煤氣很熏,他 就搬家搬到渭南路,搬到渭南路以後呢,那個時候他大概是,那很早,他在郵電局做的時候,他大概只有,我看就三四十歲的時候,四十歲左右,他到這郵電局做了 很長的時間,郵電局很長的時間,後來一步一步地就脫離郵電局以後就弘法,他退休很早的,提早退休。看到他總是笑眯眯的,沒什麼煩惱,沒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哎!沒什麼煩惱,他確實很樂觀的,很樂觀的。

[像彌勒菩薩 笑哈哈的]

[其實我們上師不光是弘揚心中心法,他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弘揚佛法,直指見性,是吧?]

對,對對,對機施教,無有定法的。

[對啊。只因為現在末法時代的人,這個禪宗和凈土宗都不是特別的相應,所以說用這個密法來補救禪宗和凈土宗的不足]

每 一次去看他的時候啊,他都是非常愉快,非常…,興緻很高的,有時候呢,有幾次他也看過我,到我家裡來,帶幾個弟子一起來,說明啊,他這個對後學的人啊,他 還是比較關心的, 比較關心。那麼我呢看他的時候,他有時候也托我寫點、看點書,他校對的書,其中那《恆河大手印》我也校對過的。

[校對] 

校 對,是我校對的,那麼也是蒙他的信任吧!我看了一下以後就交給成都去印,有許多地方呢,他也跟我…,他病痛的時候,特別在病痛的時候,他常常講他的去醫院 的情況,這個處理疾病的情況,我們感覺到很親切。有一次,我印象比較深的,我到他地方去看他,我實際上到他的地方是不多的,次數不多的,他一看見我來了以 後啊,他沒有講幾句話他就跑開了,跑到房間裡面去了,不跟我搭話,不跟我攀談了,那個時候旁邊的人啊,好像很有點意見:「啊?你不是常常去的人,怎麼一點 好像不講禮貌了啊?母音老人怎麼不講禮貌,馬上就回去了?」 實際上他這個是大機大用,有許多人情的問題啊,在佛法裡面是不講人情,有時候要除習氣的時候 就是要與自己反對,他處處與自己過不去,這個事只有他知道,我也知道。這給我印象很深,他這個作風啊,對自己也是嚴格的要求,有時候呢,親切無間,是師兄 弟;有時候呢,他都是彼此都消除習氣,彼此都要磨練心性,在這種地方啊!後來我跟大家,弟子們講了以後,他們才明白,哦!母音老人原來是這個樣子,他並不 是好像沒有禮貌,他是練心啊,從前二祖就是這樣,他到妓館裡面去,到酒館裡面去,茶館裡面去。他就是練心嘛,他說:「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嘛!」。不關你們 的事情,我自己調心嘛!母音老人也有這個禪宗禪師的作風,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大德,給我的印象很深!

[徐老,您今年多大年齡了?]

我今年八十六。 

[八十六,那您還是很健康啊,精神很好!]

也是托三寶加被啊,託大家的福!

[那您現在平常,平常現在都還做些什麼事呢?]

平常,忙也確實蠻忙的,有許多的外地的信來,很多,信很多,看我的人也不少,那麼有時候呢,人家叫我校對啊,叫我編輯啊.

所以有時候,你說沒有事嘛,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事,說沒有事,一點沒有事嘛,也是一天到晚很忙的。母音老人到北京去過的,北京去了以後,趙朴老招待他的,就在趙朴老家裡住過一個晚上,不知兩個晚上?

[我想應該他們兩個,既然可能會沒有見過面,或者是見面次數很少,(但)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看了,我才接觸啊,我看了幾本母音老人的這個書籍,都是趙朴老題字!]

哎!題字,差不多都是他題的,他這個《佛法修證心要》還是我給他托一個叫***居士啊,托他向趙朴老要求的,那個趙朴老已經身體不是最好了,他還是寫的,所以趙朴老對母音老人還是熟悉的!

[對,肯定熟悉!] 

熟 悉,聽說講他年輕的時候啊,大愚法師的心中心法,趙朴老也修過的,修過心中心法,所以他對心中心法也是很了解的,有人誤會,趙朴老他就出來講話。聽說這樣 子,有這樣子一個緣的,所以趙朴老確實是個大護法,他對佛法是個大護法,對心中心法呢,講起來,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也不可思議。

這 個問題啊,我根據我的看法,我也不一定對的啊,我只有限的學問,心中心法在最近寫信給我的啊,問這個問題很多很多:修到一千座,有些修兩千座也有,他下一 步怎麼辦?修不下去,修來修去老樣子,下一次是不是還要坐,還是不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它是個關鍵的問題,那麼有時候,我看他們 的根性啊,跟他們講有三種情況,哎,對不對大家可以指正啊!

一個情況:你一面修心(定),一面也得回光(返照),下座的時候還是要修慧。 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結合。光是上座修定,當然這修定是好的!定能生慧嘛!下座還是要磨練,磨練自己的心性。我跟他們講有時候上座呢,是磨刀,你習氣 來了不殺掉它,你修了怎麼用啊?所以到後來還越修越沒什麼味道了,他就沒有進一步地起用,有體無用他等於沒有修,當然說比沒有修要好一點,但是呢,不能真 正地開大機大用。……這個明白了以後就悟後起修就可以了嘛!悟後當然還要修,終生去修,那個要終生去修!

陳寧居士很好!他也是弘法一方啊,不容易! 


推薦閱讀:

王菲李亞鵬離婚 網友吐槽:汪峰最難過
嫁給媽寶男的女人,日子最難過!
搞笑內涵圖:沒有男朋友的日子太難過,幸虧我比較聰明
男生女生怎樣才能不讓彼此難過、傷心?男生更不會讓女生哭泣
治療功血的艱難過程

TAG:比較 | 難過 | 消息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