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原創】袁崇煥之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拋磚引玉]
  • 【用心原創】袁崇煥之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發表於:2011-11-23 20:35
  •   
  • 點擊:1635
  •   
  • 回復:4
  •   
  • 回復
  • 收藏

#thread_11285731_div {border:1px solid #369;width:300px;height:150px;background:#e2ecf5;z-index:1000;position:absolute;display:none;} #thread_11285731_div h4 {height:20px;background:#369;color:#fff;padding:5px 0 0 5px;} #thread_11285731_div p {padding:12px 0 0 30px;} #thread_11285731_close{float: right;margin-right: 10px;}

關閉

作者:用心溝通

頭  銜:高級寫手 只看樓主

發送消息

   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種感覺,明朝並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國良臣,更不缺少禦敵良將,但由於崇禎的凶暴與多疑、懈愎,讓這些忠臣良將一個個成為刀下之鬼,而倖存的人只能選擇閉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義舉。可以說,崇禎皇帝本來是有機會、有可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但他沒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明朝的機遇。袁崇煥之死,無疑就是崇禎失去機遇的最好代表。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傳》),還有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漢族。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1630年9月22日(崇禎三年)後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名正法。

    袁崇煥的一生,經歷輝煌,也充滿悲劇。

    看:袁崇煥投筆從軍之時,已是內憂外患之世;明朝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瘡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黨壓制清流,居然能在亂世上崛起,投筆從軍而重整山河,收關外流民,鑄金城湯池,整老弱之師,引十三門佛朗機巨炮(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果敢從國外引入新式武器),擊一代雄主努爾哈赤於馬下(致其不久傷重不治而亡),卻皇太極十年徘徊於關外,而不能奈何。數十年間縱橫遼東,而無人能敵。以明之積弱,與漢唐之強盛相比,袁崇煥能有如此功績,遠非衛青等人堪比。誰能說此業績不輝煌?

    悲:袁崇煥終陷於范文程反間計得逞,可恨朱由檢一小兒昏主,自毀長城、自廢武功。自袁崇煥死後,山海關內再無人能堪此大任,終致大明國破族亡。雖袁崇煥臨刑詩中寫得好:「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但有了袁崇煥這個功臣反被誅殺的血淋淋現實擺在那裡,怎不叫所有正直人寒心?

    當然,我們也需要正視歷史,全面看待袁崇煥。在歷史中的袁崇煥不是傳奇,卻有時勝似傳奇。

    說袁崇煥傳奇,在於對他一些戰役的描述。比如,寧遠之戰是傳奇的,傳奇之處是一生沒有打過敗仗的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嘗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敗,而這次失敗也成了努爾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是因為在寧遠城下中炮而傷勢過重去世的,也有人認為努爾哈赤因戰敗而心情鬱憤而死。傳奇之處的原因,還在於以前多是明軍佔優勢人數而失敗,而這次人數處絕對劣勢反而勝利,並且是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軍的第一次勝利。

    袁崇煥是儒將也是一員悍將,雖然從各方面看來他很有可能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但他有著與生俱來的強悍,使得清人都不得不稱他為袁蠻子。如果說寧遠之戰多少有些被誇大和歪曲的話,那麼之後的寧錦大戰則是一場真正的血戰,隨後入援京師在北京城門外的戰鬥更是肉搏戰,袁崇煥性格中的強悍直接反映在了這幾場戰鬥中。清朝八旗鐵騎無敵天下,也只有他有能力與對方硬碰硬過招而不落下風。

    說全面看待袁崇煥,在於他有些事情處理也不當。袁崇煥不該把取得的成績當做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沾沾自喜,不該把自己的成就看做是當時的「中流砥柱」,畢竟靠一個人的能力是無法「挽狂瀾於即倒」的。所以他犯下了幾件不夠聰明的錯誤,導致自己走上了斷頭台。

    其一,立軍令狀,輕率地提出了五年復遼的大話,為他的被殺埋下了一個伏筆。因為結果是,終究五年沒有復遼,而大清的軍隊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禎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

    其二,陣前斬將,殺了明朝皮島的總兵毛文龍,這個做法後來被史學家普遍認為是錯誤的。因為毛文龍縱有千般不是,也不應該由袁崇煥來殺。同時,由於殺了毛文龍,造成了尚可喜、孔有德與耿精忠的投清,這三個人後來成了清朝奪取中原的最大功臣,當然也是漢人看來最大的漢奸。面對此等錯誤,崇禎那會不記恨在心?這也就成為袁崇煥後來被殺的第二個伏筆。

    其三,袁崇煥的錯誤,還在於他居然逼崇禎動用自己的私房錢為軍隊發軍餉。崇禎皇帝的心胸絕對不會如唐宗宋祖那樣開明,但他迫切地想做大明中興之主的願望,又強迫他將這些不滿與憤怒壓在心底。有這樣的一些因素存在,即使袁崇煥五年真正能平了遼,也未必能得善終。

    所以,當崇禎皇帝看到袁崇煥無法兌現諾言、大明局勢惡劣時,加上皇太極的反間計誘因,就把袁崇煥囚禁了。在此後的一年多里,崇禎皇帝命廠衛嚴審袁崇煥,但查來查去,即便是百般重刑下,各種刑罰手段用盡,袁崇煥卻一直矢口不認其罪,結果東廠人拿他也沒有辦法,只好上報皇帝定奪,崇禎到底還是以一個「凌遲處死莫須有」的罪名將袁崇煥千刀萬剮而亡。袁崇煥只餘下的的頭顱,還在崇禎授意下,傳遞到山海關,讓吳三桂、祖大壽、洪承疇等袁之部將都看到了。也許崇禎的本意是想「殺一儆百」,不曾想起了反作用(這是後話,下面會詳談)。

    有朋友在一篇評論中指出:「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這是程本直(筆者註:一介布衣,因仰慕袁崇煥而投身軍中效力。袁崇煥下獄後,他多方奔走為袁崇煥請命,代死不成後寧願與袁崇煥同死)對袁崇煥的評價。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雖官居高位,過的卻是亡命徒生涯,為國為家而亡命。這已經是一生的悲劇,而最終受刑慘死,更將這一個人的悲劇變成整個民族、整個國家永不能泯滅的創傷。我很是贊同這種觀點。

    筆者之所以說,袁崇煥之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是基於2點考慮:

    一是袁崇煥不僅自己是能臣功臣,連他領導的軍隊也是精兵強將。在諸多明軍中,袁崇煥身後留下的遼遠邊軍,是最有戰鬥力的一支,此點從吳三桂的關寧軍從遼東一直打到緬甸即可見證。

    當年八萬關寧軍從遼東打到雲南時,只餘下了四萬人,南明皇室逃入緬甸尋求庇護,清廷交涉但緬王不從,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吳三桂最終親率四萬關寧軍,穿越茫茫緬北原始叢林,沿途疾病、飢餓、蛇蟲鼠蟻之下,只余衣衫不整的兩萬人最終走出了原始叢林。

    而正是這僅存的兩萬人,面對緬甸舉國動員的幾十萬大軍,面對從未見過的象軍,關寧軍一擊之下即全殲緬軍,迫使緬甸臣服並交出南明皇室,吳三桂報仇心切,隨即用弓弦絞死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而數個世紀後的抗日戰爭,十萬中國遠征軍再度進軍緬甸,來回兩次穿越緬北原始叢林後,十萬人只餘下兩萬人,且大部輾轉撤到了印度。但是正是袁崇煥身後的這支軍隊,後來卻成為了滿清入關的前驅之師,多麼悲哀。

    假如這支部隊還是由袁崇煥指揮的話,明朝軍事豈能會如此般不堪一擊?明朝基業焉能會頃刻間就土崩瓦解?

    二是袁崇煥之死,給明朝將士建功立業之熱情潑了盆透心涼水。有史料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我不是想為吳翻案,也無法考究其真偽,故不願糾纏細節。但作為袁崇煥舊部屬的吳三桂,是否也會因為看到其主帥忠君報國一生,卻遭凌遲處死後餘下的頭顱,產生一種「另類」想法呢:明朝,該亡了。筆者私以為,這種悲觀,與國與家、與情與理,不管你是任何人都恐怕在所難免吧。

    當然,吳三桂屬於顧慮自身利益狹隘自私之人,因此衍生心理畸形而引清軍入關,這是賣國漢奸的行為,是需要譴責的。當與袁崇煥之死無法相提並論,也不能簡單以為就是其叛變的關鍵原因之一。但話又說回來,難道真就沒有一點關係嗎?怕也未必吧。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我們今天就這個角度看,袁崇煥之死,絕對是起到了催化劑和加速器的作用。


推薦閱讀:

緣分的天空【原創散文】
六十四卦別解(原創一)    黃景泓
頂尖華人珠寶大師 | 17歲,他在墓地學雕刻;56歲,法國總統為他站台
【轉載】【原創】詩續詞
你的原創終於可以賣錢了!

TAG:明朝 | 原創 | 袁崇煥 | 用心 | 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