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隆PK喬治三世:你到我身邊帶著一臉壞笑

 乾隆PK喬治三世:你到我身邊帶著一臉壞笑

       ——東風無力清國殘04

端木賜香 

1793年,英國這個無賴漢又來了。大清呢?煩著呢:你到我身邊,帶著不懷好意的笑,帶來了我的煩惱,我的心中,沒有任何它,哦,請你跪下,然後就滾吧……

1793年,中英之間的第一次正式外交,一場著名的雞與鴨的對話。它是大清擁抱近代文明、融入國際舞台的第一次機會,維多利亞她爺爺、那個神經後來出了毛病的喬治三世,派馬戛爾尼特使和副使喬治·斯當東使華來了。這時,大清皇上乃道光的皇爺爺、業已八十多歲的乾隆。英明領袖VS半神經病喬治三世,會是一番什麼情形呢?

乾隆,1735年做皇帝,1795年自動下崗,在位60年,自言不敢打破康熙爺爺做皇帝61年的紀錄。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第一人」。據說乾隆一輩子寫了四萬二千多首詩(被人懷疑不是秘書代寫,就是侵佔手下大臣版權),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詩,應是他游西湖的詠雪的那首傑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當然,乾隆數夠十片之後,就數不下去了。其時,陪侍皇上的著名學者沈德潛續上了最後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遺憾的是,死後的沈德潛都沒有逃過乾隆的文字獄牽連,好像是版權之爭吧。據說沈德潛把本屬乾隆的詩作弄到自己自費出版的詩文集里當自己的作品了,可惡之至。不過最可惡的是乾隆的文字獄。中國的文字獄,從秦始皇開始,到朱元璋達到高潮,到康熙乾隆再創新高,最後的結果是:大清的文人都成為活死人、死活人。

相形之下,喬治三世就有些寒磣。1760年開始做英國國王,1820年去世。做國王的過程中,多次發生精神錯亂以致於難以正常上班。其大兒子威爾士親王、維多利亞她大大爺,亦即後任國王喬治四世,兩度在父親精神錯亂期間作為攝政王代理國務。

  喬治三世在位期間政治方面最大的傑作也可堪稱是最大敗筆的,在於他力主對北美殖民地採取強硬政策,結果丟失了北美,卻成就了人類歷史意義上的完美英雄喬治·華盛頓及大幫美式民主的奠基者。1783年,令今天恐怖大亨本·拉登感到恐怖的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人類的夜航船從此又多了一盞希望之燈塔。傑作是站在人類文明進程的角度而言,敗筆則是站在英國當時的角度而言。北美獨立,喬治三世深受打擊,甚至想過引咎辭職呢。可憐的英國,不知道在中國,皇帝玩個罪己詔就能把天下臣民感動得三十年內依然摸不著北。

喬治三世的武功在於英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地組織反法聯軍,馴服歐洲戰獅拿破崙,並將他流放於大西洋的孤島——聖赫勒拿島。

喬治三世的文治最有意思,剛當國王不久,就一招不慎,鬧出一場憲政危機。

喬治三世做國王后,英國議員、記者約翰·威爾克斯在其主編的報紙《北不列顛人》上多次撰文攻擊嘲弄他,宣稱國王不過是國內首席治安官,行使君權時不得越軌,自由乃人民的特權云云,惹得喬治三世龍顏大怒,查封其報館,逮捕其人。倫敦民眾為此示威,並焚燒了太后的模擬像。威爾克斯受審時,倫敦民眾在庭外聲援。法官以政府行為破壞議員權利為由,當場釋放威爾克斯,民眾高呼自由並稱讚法官公正!看人家這法官,擁有獨立的司法權,牛得能和國王扛膀子。喬治三世這邊不服輸,幾個月後,威爾克斯的朋友、國務大臣桑威奇認定威爾克斯幾年前寫的一本書《論婦女》犯有誹謗罪,決定藉此狠整威爾克斯,英國民眾對王家的這種秋後算帳行為表示強烈不滿……經過幾年的衝突與較量,威爾克斯先是當上了倫敦市的行政司法長官,後榮任倫敦市長。一般人對喬治三世人品方面的評價是:心地善良,生活儉樸,對家人要求嚴格。但是你小節再好,也抗不過人品方面放蕩形骸得乾脆沒小節的普通記者威爾克斯,後者利用他的大節——批評精神和敢於與國王扛膀子的態度,贏得了百姓與聲譽,一句話,誰讓你是國王呢?這是憲法賦予我的權利,別以為你是個國王爺就挺你,你是王,我是爺,在英語里I字永遠大寫!

威爾克斯事件與乾隆的文字獄比較起來,那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中英之間力量的懸殊,誰能說,不正是體現在這些細節之中呢?

喬治三世與乾隆這麼一比劃,個人資質明顯佔下風,且神經還有些毛病。我們有必要有理由為之深思,就是這樣一個資質不高的、神經有些毛病的喬治三世卻在中英外交方面書寫了意味深長的一筆:1793年,他派馬戛爾尼來了,西方第一大國,試圖與東方第一大國partyparty。然而結果怎麼樣呢?忸忸怩怩的大清,願意與西方第一大國擁抱嗎?

以國際的視覺、歷史的視覺來看,馬戛爾尼使華,當然是件大事。對中英雙方來講,也是頭等大事。只不過,英方明白它是大事,而大清不明白罷了。大清帝國僅把它當作了一件小事,不就是一個朝貢國慕名前來朝貢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大清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喬治三世派來的這個使團,是英國歷史上最龐大的使團。即使是整個歐洲,在此之前也從未向外界派出如此大規模的使團:5艘戰艦,隨員700多名。正使馬戛爾尼與副使喬治·斯當東都是嚴格挑選優中選優的。馬戛爾尼,都柏林學院三一學院碩士畢業生,當時歐洲舞台上非常活躍非常成功的外交家。1764年就在俄國擔任特命大使,由於具有非凡的外交技巧和英俊的外貌,很得好色的俄國女皇凱瑟琳的歡心,外交成果相當的豐富。據說他與俄國簽訂的一個協議,俄國二十年後才發現這協議僅對英國有利。副使喬治·斯當東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牛津大學法學博士。英政府希望他們的個人經驗、學識和個人魅力能影響大清帝國的君臣。英國這就外行了,你就是來倆洋妞,咱八十多歲的乾隆也不感興趣啊。你馬戛爾尼再會簽協議,再會外交,俺大清根本沒外交,根本不簽任何協議,你能咋地?

  可以說,從馬可波羅遊記風行歐洲開始,英國就對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充滿了好奇和敬意。如今,它來了。雖然它此時已取得海上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但這並不影響它對中國的崇敬。英國渴望和中國結交,現在,他們自認為有這個實力了。整個英國都為這次出訪興奮地做著準備,光是準備禮品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為了不致於讓中國看不起,他們給乾隆帶來了眾多禮品,這禮品總價值達到一萬三千英鎊,裝了整整六百箱。英國人認為,這些東西是英國目前能提供的最好的「土特產」,勢必能引起大清的興趣。按喬治三世的意思,它們「能顯示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並能給皇帝陛下的崇高思想以啟迪」。它們是: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歐洲最精美的天體運行儀;標有世界各國位置、首都、山脈和河流的地球儀;英國最大的裝備有最大口徑火炮110門的君主號戰艦的模型;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現代炮兵裝備;一套英吉利大型圖冊;赫哲爾望遠鏡;秒錶;帕克透鏡;油畫;熱氣球;車輛等等。

這些禮品僅從字面上看,似乎沒甚意思,但是對大清這個睜眼瞎政府來講,每一件禮品,就是一扇窗戶,每扇窗戶之後,是現代文明現代國家的別樣風情。

天體運行儀,它展示的是整個宇宙,而地球在其上,僅是一個小點。它是當時天文學與機械學的最佳結合,準確地模仿了地球的各種運動、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從儀器上還可以看到太陽的軌道、木星、土星。它還能模擬天體的蝕、合、沖,指出人們觀察時的確切月、周、日、時、分。這儀器是歐洲最精美的,它設計的天體運行情況可適用一千年……一句話,喬治三世給乾隆送來的是整個宇宙。問題是,乾隆目中無宇宙,因為中國人民心中,宇宙無非就是個雞子。

地球儀,它上面標有地球上的大洲、海洋和島嶼。人們可以從上面看到各國君主統治國土、首都及大的山脈。這個地球儀還標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遠航所發現的新地方,並畫出所有這些遠征的航海路線……一句話,喬治三世還給乾隆送來了全世界。問題是,乾隆目中無世界,因為世界就是愛新覺羅家的天下。

帕克透鏡由兩塊透明玻璃加工製成。其熱度不僅能點燃金、銀、鋼鐵等金屬,而且能將極難熔化的白金很快熔化成液態。這種透鏡在整個歐洲都極少見。

赫哲爾望遠鏡不是一般的普通意義上的望遠鏡。普通望遠鏡通過鏡頭直接透視觀測目標,而它則從旁面透視觀測目標在鏡頭上的反射,它看得更遠更清楚。這種望遠鏡是由牛頓發明的,後由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哲爾改進。

馬車兩輛是馬戛爾尼自己贈給乾隆的,這兩輛馬車在倫敦市場上都是罕見的精品。馬戛爾尼後來看見了乾隆的馬車,發現式樣笨重且無彈簧。自思自己送出的馬車,乾隆必定非常喜歡。使者同志過分多情了。第一,乾隆平時坐轎,第二,乾隆根本沒試坐過特使同志送來的車,第三,乾隆即使有心試坐,那車也沒法坐下中國的皇帝。因為這種馬車的設計理念明顯缺少東方版的等級制意識:共備四座,兩座在前為御者之座,略高;兩座在後為乘者之位,略低。據使團參贊約翰·巴羅寫出的《中國遊記》,當時這馬車就引起了清政府一部分滿人和武官的注意,曾圍觀過它們,並且大加討論:

或謂:此種馬車,實為中國前此所未見,但不知皇上將坐於何處?

一武員:此前面之座必為皇帝所坐。

另一武員:否,後面之座,上有轎式之蓋,有玻璃之窗,有窗帘,有百葉窗,如果皇帝坐前,後面這麼好的位置給誰坐呢?

一武員:皇帝坐於前,后座給皇后娘娘坐。

兩人辯論不能自決,領著人問英國人去了,英國人的回答是:前座坐馬夫,后座坐皇上。

中國人一聽,大嘩:皇帝坐後面的好位置理所應當,但是天子之前斷不容車夫高坐,更不容有人背向皇帝,此車如果不把馬車夫的位置改到後面,則皇帝絕不肯坐。

說得對,這勞什子馬車,大清帝國無人乘坐。車夫坐到前面,放屁可能是小問題,可是始終給領導一個屁股成何體統啊。總之,大清皇上是不會坐這種不但沒有尊卑且尊卑完全顛倒的馬車的。

至於那些今天只能在專業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的看似簡單粗笨只蘊含些機械原理的勞什子機器,則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神威無敵大將軍」。加上那些新式火器,這些禮品的集合差不多是大英把自己的科技博覽會開在了大清眼皮子底下。問題是,大清這個參觀者太沒有職業道德了,對這開到自家門口的博覽會沒甚興趣,陪著熱氣球而來的那位熱氣球駕駛員,連給大清人民表演一把的機會都沒蹭上。英國人在裝備這些禮品時,絕對想不到他們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大清帝國後來為了表示蔑視乾脆把它們「堆放在一間廁所里」。

他們一廂情願地設想,中國人看到這些價值不菲的禮品一定會大吃一驚(馬戛爾尼用手指一划點燃一根火柴的動作讓圍觀的大臣們嚇了一跳,但是也沒嚇出啥求知慾和良好的結果來),那麼,中國人就會同意與英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互派使節、擴大外貿了。一句話,英國這「秋波」,送得有些嚇人,想把大清嚇暈呢。

他們想不到,大清帝國特別經嚇。乾隆對英國的表揚,在現代化語境的觀照下,聽起來像是侮辱,說什麼「英吉利遠在重洋,經數萬里之程,歷11月之久,輸誠納貢,實為古今所未有」。說得對,絕對是古今未有,所以清方對喬治三世使團的接待,也很排場。當時負責接待馬氏一行的是直隸總督梁肯堂,77歲的老頭子給英夷送去的筵席整整四桌,每桌光菜肴和水果就有48種,那魚貫而來的食盒讓這些遠道而來沒見過世面的日不落大帝國的臣民們目瞪口呆——這僅是一頓飯而已。後面還有七艘大船,送來的食品如下:公牛20頭,羊120頭,豬120頭,雞100隻,鴨100隻,麵粉160包,大米160包,饅頭40盒,茶葉14箱,小米10箱,江米10箱,白米10箱,油燭10箱,西瓜100枚,甜瓜3000枚,桃脯20盒,蜜餞20盒,水果20盒,蔬菜20盒,大條黃瓜20簍,切碎黃瓜1000塊,莢豆20升……馬戛爾尼及其隨從們高興壞了,他們從飯菜里看到了希望。他們當然錯了,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熱情,把客人當飯桶。吃好是為顯示我的鈔票,你吃撐了我才有面子。餵飽了就沒事了,抹抹嘴,請君上路吧。

這時的乾隆,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在馬戛爾尼的堅持下,他破例允許馬戛爾尼在見自己的時候不用三跪九叩。不用三跪九叩,這是乾隆對英使莫大的開恩。馬戛爾尼遞上了維多利亞她爺爺喬治三世的國書。老皇帝對跟在後面給馬戛爾尼拖衣服後擺的英國兒童托馬斯·斯當東發生了興趣。這個孩子也是12歲,恰好與道光同齡。聽說在來中國的路上,就這一個孩子學會了中文時,乾隆表現了難得的慈祥。他把這個小可憐叫到跟前,聽他說中國話,並親手解下自己腰間的荷包賜給了這個兒童。除此之外,他還贈給使團大量的禮品,然後大清官員就暗示他們:你們該回了。

  馬戛爾尼以為事情才開頭,沒想到主人卻宣布結束了。無奈,只好寫一個說帖,重申喬治三世派給自己的任務:我們國王的意思,我就不用回去了,要留在北京,為國王代表,兩國間有事,我就代表英王與貴政府交涉,如果中國政府願意派使臣到英國,我們更為歡迎,所有船隻,均可由我們代辦。還有,希望中英能施行貿易自由,大清給弄個公開的稅目,洋人在中國犯法,不要實行株連政策,給一片地供英商停歇等等。乾隆一看,呀嗨,原來不是來朝貢的,也不是來給我祝壽的,來耍鬼主意的。但是老皇上沒生氣,偏遠荒國,野蠻之人,跟他們不值得生氣,所以乾隆用難得的耐心,一一回絕了馬戛爾尼的「殖民請求」。乾隆可謂是「中國也可以說不」的形象代表了:要求自由通商?不!要求互派公使?不?要求稅目公開?不!馬戛爾尼想留到北京不走了?不!要俺開門?不……

一系列的斬釘截鐵的「不」,搞得馬戛爾尼頭大了,當場就站不穩了。當初在澳門,馬戛爾尼就得知,大清的官員喜歡望遠鏡之類的小玩藝兒,所以他把船員手上的望遠鏡都要過來派上用場給中國官員送禮了;聽說乾隆最喜歡福康安將軍,他在熱河向這將軍提出,讓自己的衛隊給其表演歐洲火器操,福康安不失大國風範地回復,我對你們這個不感冒,「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火器操諒來沒有什麼稀罕」馬戛爾尼不明白,自己在歐洲外交舞台上風度翩翩、所向披靡,來到大清,怎麼就不靈了?馬戛爾尼病倒了,他感覺自己無顏面對國王喬治三世。

是的,放誰也感覺無顏。乾隆讓馬戛爾尼帶回了自己致英王喬治三世的兩封信(把它稱作「信」,絕對是抬舉英國,因為乾隆給喬治三世所謂的信,用的是天朝皇上的「敕諭」形式,也就是民間所謂的聖旨。一句話,乾隆把英國當作朝鮮那樣的藩屬國了,把喬治三世當作自己的臣民了),信中除了聲明前述諸多「不」之外,還有幾段話非常有意思:

之一:「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朝,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牛吧?

之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還牛吧?

之三:「朕於入貢諸邦誠心向化者,無不加以體恤,用示懷柔。如有懇求之事,若於體制無妨,無不曲從所請。況爾國僻處重洋,輸誠納貢,朕之賜予優嘉,倍於他國。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於天朝體制攸關,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牛得沒法了,表揚英國國王像表揚孫子似的。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戛爾尼使華事件。整個事件花費78522鎊,摺合白銀約二十萬餘兩。

馬戛爾尼意味著近代文明外交,他所帶來的,更是人類近代化的曙光。馬戛爾尼在自己的使華日記里交待,曾與接待自己的大清權相和珅作過最後的交流,說,互派使臣乃日下歐洲各國國際通行的慣例,如果中英兩國互派公使,「則東西兩大雄主既可通常往來,復可交換文明,不特兩國之私幸,亦世界文明進化之公幸」。奈何他這種說辭,大清帝國不能接受,聰明的和珅,更是絮絮叨叨地只說些吃了沒、吃好沒、睡得咋樣之類的廢話,這讓馬戛爾尼非常的失望。他的失望,正好意味著大清舊政治的希望啊。這一點,馬克思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老馬說得對,與英國外交,天朝體面是一回事,天朝的統治能否繼續下去更是一回事。啥叫和平演變?英國這就是和平演變。出於保護天朝統治的本能,乾隆也不會跟英夷外交的,別說平等外交,就是不平等外交,英國天天來朝貢,也不行。這一點,馬戛爾尼也看出一些苗頭,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說:「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之上,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這次事件,對大英來講,當然是外交上的大失敗,但是對大清的未來來講,何嘗不是更大的失敗呢?歷史在給大清機會,大英給大清打開了世界的窗戶,送來了文明的陽光,但是大清自絕於世界,自絕於現代文明。更嚴重的是,大清的窗口倒是打開了,中國的國情讓英國看了一個透徹。此次出使之後,大量有關大清的圖畫和書在英國面世。使團參贊約翰·巴羅寫出了《中國遊記》,並成為《每季評論》雜誌中國問題方面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就連那個12歲的見習侍童、當馬戛爾尼被大清皇上接見時負責給他提騎士斗篷下擺的小斯當東也在17年之後29歲時,翻譯出《大清律例》,成為一個響噹噹的中國通,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法律實際上是他們的智力和性格的縮影」。說得對,那時的英國上下,特別喜歡根據法律文件來判定全球各民族文明的高低。英國國內的報刊,一會說大清是個野蠻國度,一會說大清與土耳其人一個水準,一會兒又說大清處於文明與野蠻的中間地帶,不能說不受這本《大清律例》的影響。馬戛爾尼也寫出了大量的日記,對中國的法律,他說,「在他們的法庭里眾所周知錢是偉大的行動指南」,並認定所有的東方國家都有這種習慣,認為它長期以來是這些國家衰敗和覆滅的重要原因,其在中國未來的災難中也將扮演類似的角色。對中國的國運,他說:「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他斷言,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將永遠不能修復」。但是馬戛爾尼不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認為那樣將會影響英國的商貿收入。他預言,如果中英發生衝突,中國的西藏將出現麻煩,台灣與朝鮮將脫離中國政府,俄國也會出兵侵佔中國領土,中國國內將會發生暴亂。

這洋鬼子,看大清看得這麼透,預言得又這麼准,真是氣人沒商量!

馬戛爾尼使華這一年,道光12歲,儘管作為皇孫他與其他阿哥乘放學的當口跑過去觀看過幾次,馬戛爾尼也知道他們是皇孫,還看到太監攆他們去讀書呢。但整個事件,幾乎沒在道光心裡留下任何印象。正應了詩人所說的:鳥在天空中飛過,卻並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迹!對英國的禮品,乾隆表現出了相當的大國風範,一句話,看不起。他指著這些禮品笑著對他的大臣們說:「這些可以給小孩子當玩具」。問題是,這些禮品連玩具的命運都沒有,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和弗蘭克·薩奈羅這兩個美國佬更是一口認定,大清為了表示蔑視,把這些禮品堆進廁所了。歷史不能假設,如果乾隆把這些禮品,給他當時12歲的孫兒道光做玩具,那麼,鴉片戰爭會不會發生倒值得打個問號,即使會發生,道光後來可能不會表現得那麼無知,問「新疆與英國有無陸路可通」、「英國與大清國相距七萬里所經者幾國」等弱智問題了。

壯哉大清!成功地阻擋了來自大英帝國的和平演變!儘管這種勝利是短暫的,站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勝利更是沒有價值,但是好歹讓英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而天朝這艘破船,繼續走在它的老航道上。

問題是英國不甘心,道光的父親嘉慶在位時,英國鬼子第二次來到了大清的門口,送來了最後一輪「秋菠」。這是歷史第二次給大清機會了。大清呢,還是讓小鳥飛過天空嗎?

 


推薦閱讀:

乾隆死前,留了封信給和珅,裡面只有3個字,和珅看後嚎啕大哭
二百多年前,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乾隆皇帝八字的多種批法(欣賞)
乾隆發給英國國王一道聖旨,英國國王看過之後,把假牙都給笑掉了
乾隆的算命故事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