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快樂與痛苦的根源(五)

      釋迦佛陀三轉法輪時,第一讓眾生明白輪迴痛苦,並且需要遠離輪迴的痛苦。此乃苦諦:逼迫身心苦之狀態;此乃集諦: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由貪嗔痴等煩惱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此乃滅諦:斷除苦之根本,則得苦滅,滅盡苦、集,入於涅槃之境界;此乃道諦:通向涅槃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由上可知道苦指世間種種的痛苦狀態,而集為無明貪嗔痴等五毒煩惱的狀態,是需要斷除的;滅是要消除五毒,離開輪迴;道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佛法。是小、大、密乘的基礎。 

       我們需要知道痛苦是從何而來呢?是從集里出來的,集必須要消除,集消除便是滅。而我們需要成佛的這一切都依靠道。道中有小乘與大乘的法,依靠道消除集的方法,小乘中最重要是需要出離心,知道世間痛苦後自己希望迅速解脫輪迴,有了這樣的發心,再去皈依。小乘的皈依佛為阿羅漢,皈依的法為小乘四諦,皈依的僧為四人以上的僧伽。 

       這樣去皈依、發心,自己要解脫輪迴,認真行持五戒、居士戒、出家戒或具足戒。依靠清凈戒律的基礎再來修持白骨觀等世出世間的禪定,思考與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知道了無分微塵的見解。果報是:一.須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四.阿羅漢果。 

       大乘的見修行果不同於小乘佛法的地方:大乘的皈依是斷除傷害眾生並幫助眾生成佛,守持龍樹菩薩和彌勒菩薩兩種傳承的菩薩戒。修行者應該發心並請求具德上師傳授與自己有緣分的菩薩戒傳承。 

       大乘皈依的學處:佛是導師,法是解脫的道路,僧是修行路上的同學。皈依的佛是圓證四身五智的如來;法是如來的教法和證法;僧是資糧道以上至十地菩薩以下的菩薩。 

       皈依的時間是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皈依的發心是超越輪涅兩邊而成佛。修行者需要這樣每天不斷地發心並念誦皈依。 

       再來,大乘發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修行者需要先學習什麼是菩提心,認真正確了解真實的菩提心後才能在日後的行持中步步相應。不是口裡念誦的發心,而自己又不知道發心的內涵。需要好好地學習,最後真實生起菩提心時,見眾生一點點的痛苦都會顫抖流淚。不是自己給乞丐一元錢時,內心還生起自己這樣做了以後也會有獲得福報的結果。有這樣的自私貪執存在時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內心裡有非常強的利他出離輪迴成佛之心時,才能與菩提心有所相應。這樣來好好學再去幫助其他眾生髮四無量心。 

       願菩提心有如寂天菩薩見一切眾生的痛苦而發心,亦有如龍樹菩薩觀一切有情為父母而發心。願菩提心的修持首先需要修四無量心,如果沒有依靠四無量來修心,那麼就斷不了謀取自利的心行。有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為那純屬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還是世間中,都從來不曾有過謀求私慾而成功、成就的實例。我們從耳聞目睹的現量加以權衡,在這個世界上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頭來無不淪落到最悲慘的境地,都是以毀壞自他而告終。從佛法方面來講,謀取一己私利的聲聞緣覺們,既沒有獲得佛子菩薩地的功德,更不會得到佛陀出有壞果位的一切功德,這歸根到底就是這個私心在作怪。

推薦閱讀:

調查:離婚後男人比女人更痛苦
人生的痛苦,源於活得太清楚。
工作上沒有同事,只有自己一個人,下班後也是一個人,如何排遣這種孤單與空虛感?
為什麼會討厭自己的父親?
主動去承受痛苦,即可超越痛苦

TAG:痛苦 | 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