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將至丨你已收到一封楊曾文教授的來信

內容提要:文章對中國古代傳統祭祖祀神的臘日、臘八如何與佛教的佛成道日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節日之一以及臘八民俗等內容,作了系統考述,並選擇部分反映臘八的詩詞進行詮釋,以揭示當時臘八民俗和人們的精神風貌。(文章較長,建議先馬後看!)

文:楊曾文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十分重視對日月星辰和天體運動、季節氣候變化以及各地自然環境的觀察,以制定曆法、節氣和農時。早在前14世紀殷商時代已經根據對天體日月星象的觀測制定出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並且開始用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的組合來記載日期,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已能在「二分」、「二至」基礎上制定每年二十四節氣 ,用以指導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所謂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莫不與農時節氣聯繫在一起。與這些農時和節氣密切相關,還設置很多節日。人們在緊張地從事耕織、畜牧等經濟活動及政治、文化活動之餘,能有餘暇與家族、鄉親、親朋在節日期間進行祭祀、聚會、宴飲、文藝、歌舞等社會活動。

中華民族是個勇於引進和善於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民族。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經與傳統文化習俗結合而發展成為中國民族的宗教之一,廣泛地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佛教的節日也逐漸融入民眾生活和社會習俗之中,演變成中國的民族節日。其中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十二月八日的佛成道節(臘八)等,在社會各階層民眾之中有廣泛的影響。此外還有二月十五日的佛涅槃節及其他的佛、菩薩誕生、成道等節日,在佛教信眾中也有很大影響。這些節日促進了社會民眾彼此的溝通和聯繫,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民眾的習俗文化和精神生活。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節日民俗,迄今已有很多人進行過研究。筆者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依據自己掌握的文史和佛教資料再作考察,希望得到諸位的指正。

 

一、臘日與臘八

 

中國的臘八節是民族傳統節日與佛教節日相互會通融合的產物。

何謂臘?古代經史文獻中多有解釋。據東漢學者應劭在其《風俗通義》卷八的解釋,臘在夏代稱為「嘉平」,在殷商稱之為「清祀」,至周朝改稱「大蜡」,漢代改為「臘」。又說:「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也。或曰臘,接也,新舊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可見,臘原義為獵,因用打獵獲取的禽獸祭祀先祖,故而轉義為「祭祖」。臘又意為「接」,特指新年舊歲交替,此時舉行祭祖活動。《禮記·月令》記載:「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也載:「十二月臘日,薦稻、雁,前期五日殺豬,三日殺羊。前除二日,齊、饌、掃、滌,遂臘先祖、五祀。」皆強調祭祀先祖、五祀。何為「五祀」?也就是祭祀天地百神或眾神,一是祭祀統攝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神:蓐收、句芒、玄冥、祝融、后土;二是祭祀門神、戶神、中霤神(中堂神、宅神)、灶神、行神。可見,在臘日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報恩祈福,農民在這期間得以休息。

 

那麼,臘月臘日是在何月何日呢?臘月是一年中最後的一月,臘八自然是指臘月初八。然而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中國古代農曆通行過夏曆、殷歷和周曆以及秦歷,對用十二地支記月的月份規定有所不同。現在中國通用的農曆用的是夏曆,子月指十一月,丑月指十二月,寅月指正月,卯月指二月………。如果以夏曆為準進行推算,那麼周曆正月是子月,是夏曆十一月;周曆十二月(臘月)則是亥月,相當夏曆的十月。殷歷、秦歷的新年開始分別相當夏曆的十二月(建丑)、十月(建亥,秦仍以夏曆正月為正月,所謂「寅正亥始」)。可見,如果以十二月為臘月,則在不同的曆法中月份是不一樣的。然而從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後,除個別時期以外,皆通行夏曆,臘月應是夏曆十二月。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說:「漢火行,衰於戌,故曰臘也。」這裡的「戌」是指以地支計時的「戌日」。原來古代君王曾用五行作為自己受命於天的象徵,稱之為「德」,如火德、水德等等,認為朝代是按五德相生或相勝的順序循環更替的。《史記》、《漢書》和《呂氏春秋》等書皆有這方面的記述,然而說法多有不同。一種說法是:夏為金德,金生水,故商為水德;水生木,周為木德。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五德相勝說法為自己上受天命製造根據,說周原屬火德,水能勝火,故秦為水德,改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漢朝認為周屬木德,漢伐秦繼周,木生火,故漢為火德,然而到漢文帝時又稱是土德,東漢時又改稱火德。《風俗通義》所說「漢火行」,就是說漢屬火德。據三國魏的學者高堂隆《魏台訪議》所說:「火始生於寅,盛於午,終於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臘。」這裡的寅、午、戌是指寅日、午日、戌日。然而十二支的每支在一月中至多出現兩次,那麼臘日之戌是何日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臘解釋是:「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經過二十三日至三十五日的第三個戌日才是臘日,從時間上看已經離年末除夕很近了。

 

很明顯,用冬至後三戌日來推算臘日是很不方便的。那麼,從什麼時候才確定臘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呢?據現存資料考察,最晚應當在南北朝的時期。南朝梁的後期,先在梁元帝朝廷官至吏部尚書,後被北周俘往長安,閔帝即位(556年)官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學者宗懍,根據他對相當今湖北風俗習俗的考察,撰寫了著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對地處長江中游荊楚地區的節日、祭祀、農事、文化風俗等都有記述。此書明確地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四庫全書》〈史部〉十一)據此,至少在荊楚地區已經改變按「冬至後三戌」來確定臘日的做法,改為每年固定在臘月初八舉行臘祭活動了。然而當時中國南北分裂,各地尚未做到皆將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隋文帝廢周建隋之後,在開皇四年十一月(584)尚未統一江南之時,降詔說:

 

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前周歲首,今之仲冬,建冬之月稱蠟可也。後周用夏後之時,行姬氏之蠟。考諸先代,於義有違。其十月行蠟者停,可以十二月為臘。(《隋書》〈禮儀志二〉)

 

隋文帝強調臘日蘊含的新舊交接的義蘊,說周曆的正月(相當夏曆十一月,建子),正是仲冬的時節,理應將臘日定在冬月(此指夏曆十二月,建丑)。北周雖用夏曆,卻按照周代的曆法確立臘日,違背先代的傳統,從此以後要停止將臘日定在夏曆十月的做法,而將臘日定在夏曆十二月。至隋文帝統一中國後,這一做法便通行到全國。唐代延續,《唐會要》卷二十三記載:「太和七年(按:公元833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可以想像,隋唐以後每年夏曆臘月初八,便成為全國性的節日了。

二、臘八與佛成道日的結合

 

綜上所述,臘八節本來是中國年末祭祀祖先和百神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然而隨著佛教廣泛的傳播和影響,至遲在進入宋代以後臘八節逐漸與佛教的佛成道(覺悟成佛)日會通融合,成為既是民眾傳統節日又是佛教的節日了。當然,這一演變是有一個過程的。

 

從現存資料來看,宋代的臘八曾與佛的誕辰紀念日結合在一起過的。首先讓我們看看在佛典中是如何記述佛的誕辰和成道日的。在佛典中,對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沒有記載具體年代,古來中國佛教界對佛的生年有種種說法。然而進入近代以後,學術界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歲,但對他的生卒年有不同說法。我國學者一般根據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十一所載<善見毗婆娑律>譯記所記載「眾聖點記」的傳說,推算出釋迦牟尼生於前565年(或566),圓寂於前485(或486)年。此外,流傳於南亞東南亞的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佛的生卒年是前624年至前544年,或作前623年至前543年;還有前563年至前483年及前564至前484年的說法。然而作為紀念性的節日,重要的是要確定某月某日。

 

對釋迦牟尼佛誕生和成道的時間,佛典記載也很不一致。最有影響的說法是《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所記載的說法:佛二月八日誕生,覺悟成道的時間也是二月八日。綜合相關記述,是說釋迦牟尼原是迦毗歲衛國(在今尼泊爾國南部提拉科特附近)的太子,離開王宮出家之後,曾按當時出家「沙門」的做法修持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如此六年下來,身體極度羸弱,後認識到苦行不能使人達到解脫,便放棄苦行,走到尼連禪河沐浴之後,接受一位牧女獻上的乳糜(用牛乳與米或谷粉做成的粥),吃後體力恢復,便在一棵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坐禪思維,在二月八日明星現時豁然覺悟。佛經稱之為「成道」或「成佛」。此外,對佛成道的時間還有四月八日、二月十六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等不同的說法。

 

如此說來,似乎佛成道日與以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的規定沾不上邊了。不,古代有個曆法日期換算問題。古代學者或認為佛陀生時相當於中國的西周,或認為在春秋時期,因此往往用周曆來解釋佛典上佛陀的誕生和成道之年,然而解釋又不統一。北周道安在《二教論》中說:「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雲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與夏同。」 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周曆二月相當夏曆十二月,釋迦牟尼佛「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即既在夏曆十二月八日誕生,又在這一日成道。對於佛成道於十二月八日臘月的說法,似乎在南北朝後期已經開始流行,例如在北齊高僧南嶽慧思的《立誓願文》中就明確地說,釋迦牟尼佛「臘月八日得成道」。

 

將傳統年末祭神祀祖的節日真正與佛成道節結合一起的時間,至遲在進入宋代以後。宋初著名高僧、《宋高僧傳》作者贊寧(919-1001),精通佛教及儒、老、百家之學,官至左街僧錄,任史館編修,所著《大宋僧史略》考釋佛教史實和典章制度周詳而精審。他在此書中說,佛經、律書所說佛的生日不同,《浴佛經》、《太子瑞應本起經》等說是四月八日,但薩婆多部論書說二月八日。如果生於夏曆四月(建已)八日,則與生於殷商曆與周曆的月份是不同的。殷商曆四月八日是夏曆的三月(建辰)八日,若是周曆則是夏曆的二月(建丑)八日。贊寧說北宋東京開封府在臘月八日紀念佛的生日,舉行浴佛儀式,可能根據的是薩婆多部的論書(指《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佛生於「二月八日」的說法。說按照周曆換算夏曆,二月八日正是夏曆十二月八日。

 

然而按照贊寧的說法,北宋開封是在臘八祭日同時紀念佛生日,而未提到佛成道的事情。南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三〈林木篇〉介紹了佛誕生和成道的時間,指出「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並且說:「今北地尚臘八浴佛,乃屬成道之節。故《周書異記》雲,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當今之臘八也。」可見,北宋時在京城開封和江南其他城鄉,開始是將臘八與佛誕節結合一起過的,而在北方包括遼、金政權先後佔據地區沿續以往的傳統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 ,將臘八與佛成道日結合在一起,直至進入南宋及元明清以後才逐漸將臘八與佛成道日結合一起舉行紀念活動。這可從禪寺實行「臘八上堂」得到證明,而相繼編撰的各種禪寺清規將佛誕、成道等節分開紀念的規定則進一步規範和強化了這種做法。

三、臘八與禪宗

 

實際上,臘八與佛成道日的結合,禪宗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進入宋代以後,禪宗寺院在管理運作制度和規範、行事日程等方面逐漸形成比較完備的模式,此即禪門清規所規定的主要內容。寺院方丈(住持)在一般情況下,每月初一(朔日)、初五、初十及十五、二十、二十五日皆要上堂說法,做法事。在新年初一(歲旦、正旦)、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清明、佛誕、四月十五日夏安居結制、端午、七月十五日安居解制和盂蘭盆會,中秋、十月初一開爐、冬至、臘八佛成道日,以及在其他佛菩薩生誕、成道的節日都要上堂。在這其中,臘八是紀念釋迦牟尼覺悟成佛的重要節日,方丈要上堂說法。在南宋臨濟宗虎丘下五世虛堂智愚禪師(1185-1269)的禪法語錄中記載:

 

佛成道上堂:一日日,一時時,逗到臘八夜,眼上錯安眉,東西不辨,南北狐疑,從教萬古業風吹。(《虛堂和尚語錄》卷一)

 

臘八上堂:僧問:釋迦老子棄金輪寶位,雪山苦行六年,於臘月八夜,忽睹明星悟去,還端的也無?師云:令人長憶李將軍。僧云:後來說一藏葛藤,牽枝引蔓,拋尿撒屙,至今未已。師云:師子身中蟲。僧擲下坐具云:未見明星時,還有者個消息也無?師云:把髻投衙。乃卓拄杖云:是則是窮則變,變則通,只如三更半夜,眾星朗然,不知是見那個星悟去?急急出來,下一轉語。蓋覆者老子,不然母貽後悔。(《虛堂和尚語錄》卷二)

 

臘八上堂:棄萬乘尊榮,受六年飢凍,不離草坐,成等正覺。美則美矣,無端道於臘月八夜,忽睹明星,豁然大悟。(《虛堂和尚語錄》卷八)

 

南宋曹洞宗芙蓉道楷禪師下五世長翁如凈禪師(1163-1228),有嗣法弟子日本道元,回國創立日本曹洞宗。如凈曾在臘八上堂時說:

 

釋迦老子,雪山六年,功成行滿,到臘月八夜,討得一條路子與後人行。若謂他見明星悟去,已是謗焰未息。(《如凈禪師語錄》卷下)

 

元代臨濟宗著名禪師高峰原妙(1238-1295)臘八上堂說:

 

黃面瞿曇夜半成道,正是喚奴作郎,嬴得一場好笑。山僧恁么告報,也是細姑嫌嫂。(《高峰原妙大師語錄》卷上)

 

茲不必多舉。禪師在臘八上堂所說的話,除了緬懷釋迦牟尼佛在當年臘八清晨覺悟成佛的事迹之外,主要是闡釋禪宗對修行和入悟成道的見解,往往基於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和「識心見性」的宗旨,提示門下弟子和參禪者不要執著於文字和言教(稱之為牽枝引蔓的「葛藤」),要在覺悟自性上下功夫。有的禪師為了對弟子的教示起到震聾發聵的效果,甚至不惜採取呵佛罵祖的方式,以打斷他們因聽他說法而引發的思維推理過程。

 

禪宗將臘八上堂說法作為叢林常規的做法,也制定在指導寺院運作的清規當中。北宋禪僧長蘆宗賾在繼承唐代百丈懷海所編《禪苑規式》(古《清規》)的基礎上編纂了《禪苑清規》,將臘八佛成道節作為寺院一年中重要佛事之一。南宋惟勉編撰《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又名《咸淳清規》或《婺州清規》)進而將四月八日佛誕節、二月十五日佛涅槃節和臘八佛成道節皆列入寺院一年的重要法事日程。此後元代弌咸《禪林備用清規》、中峰明本《幻住庵清規》也將佛成道與涅槃作為寺院重要行事。元惠宗(順帝)元統三年(1335),敕江西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縣)大智壽聖禪寺方丈東陽德輝禪師在繼承以往叢林《清規》的基礎上重編清規,然後由笑隱大欣修改校正,以《敕修百丈清規》的名目頒布全國寺院執行。在《敕修百丈清規》的《報本章》、《節臘章》〈月分須知〉中,對臘八佛成道節皆有明確的記述。在臘八這天,規定住持要上堂主持法會,向佛自報法名祝香禱告,然後結跏趺坐,說:

 

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住持遺教遠孫比丘某甲升於此座,舉唱宗乘。所集殊勛,上酬慈蔭,普願法界眾生髮明自己智慧,入微塵剎轉大法輪。

 

在住持呈奉的「疏語」中對當年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和成道有這樣的描述:

 

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以續精氣。復自念,若以羸身而取道者,彼外道則言自餓是涅槃因。乃浴於尼連河,受牧女乳糜。釋提桓因以吉祥草敷坐,跏趺於上。魔王領兵欲加迫害,百計不能少撓,作禮悔罪而去。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成最正覺。世相傳以臘月八日,或謂周正建子(按:因周曆正月建子,相當夏曆的十一月,故其二月八日是夏曆的十二月八日),或別有據。時年,三十歲矣。

 

從此以後,佛教寺院將中國傳統的新年、正月十五、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清明、四月初八佛誕浴佛、端午、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臘八佛成道等節日,皆定在寺院每年佛事日程之中。據此可以說,禪宗的臘八上堂、法會及清規對年節法事日程的制定,不僅直接推動了僧俗信眾對臘八是佛成道日的認識和寺內外的紀念活動,也促成了臘八這一民族傳統祭祖祀神的節日與佛成道紀念日的融通和結合。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禪宗臨濟宗、曹洞宗相繼傳入日本,臘八節也被日本佛教普遍接受,與佛誕節(花節)、盂蘭盆節成為深受日本民眾歡迎的三大佛教節日,深入地融入日本民族文化和民俗之中。

 

四、臘八節慶和民俗

 

在每年十二月初八作為臘八節盛行之後,在太平盛世豐收的年份,城鄉各地便開始呈現繁盛喜慶的氣氛,接著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也稱小年,南方是二十四日)、除夕、新年,直到過了來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似乎年節氣氛才告一段落。最早詳細記述臘八繁盛景象的書是宋代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清紀昀《四庫全書·提要》中說,此書將宋朝「自都城坊市風俗及當時典禮儀衛,靡不核載「,所記內容可與《宋史·志》互為補充。卷十對京城開封(時稱東京)臘八節慶的景象作了生動的記述:

 

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臘日寺院送面油與門徒,卻入疏教化上元燈油錢,閭巷家家互相遺送。是月景龍門預賞元夕於寶籙宮,一方燈火繁盛。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於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此月雖無節序,而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舊。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賣干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廵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引文記述了進入臘月以後京城開封準備年節的情景:一是街市賣花果菜糖等物,其中的澤州餳當是澤州(治今山西晉城)的麥芽糖之類的糖,據稱可以固齒,所以也叫膠牙餳;二是講臘八節在開封是被作為佛誕節過的,寺院舉行浴佛會(象徵佛生時九龍吐水灌浴的景象)及僧眾抬著佛像沿街挨戶浴佛和教化;三講寺院向信眾送「七寶五味粥」,稱之為臘八粥,普通民眾也用果子雜料煮臘八粥吃;寺院還在此日向居民送面油,並化上元節的燈錢,此外是講民眾過小年的情景及為除夕、元旦而購置年貨雜物進行準備等等。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展現一幅汴京臘月年節喜慶的盛景圖。

 

宋代在北方相繼興起遼、金,在擴張發展過程中迅速接受漢族文化,自然在年節也遵照北方民俗舉行紀念活動。在現在的北京地區,遼太宗時(923-947年在位)曾稱之為南京、燕京,遼聖宗開泰元年(1012)至金朝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改稱為南京析津府。元末熊夢祥編撰《析津志》對析津府建置沿革、城池街市、朝堂公宇及佛道寺觀、古迹、人物、學校、風俗等等,皆作介紹。此書早已佚失,現有北京圖書館善本組所輯《析津志輯佚》。其中〈節紀〉對四月八日佛誕、臘八等節慶習俗的記述,既反映了析津府及所屬州縣的年景,也可以看作是對北方廣大地區年景的寫照。其中對臘八節的描述是:

 

十二月,宮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臘八粥。帝師亦進。士庶有力之家,豐殺不同,饋送相向,亦故典也。自此後,省台院各府寺路監大小衙門,並儀鳳司屬,整點隊伍,社直準備朝賀大禮。

 

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硃砂粥。傳聞,禁中一如故事。

 

當時北方是將佛誕、佛成道日分開紀念的。在臘八佛成道日,寺院要煮紅糟粥供佛和飯僧,宮廷以及官員百姓之家,皆煮臘八粥互相饋贈。

 

臘八粥源於佛教,是得到社會公認的。正如明代周祈所撰《名義考》巻二所說:「臘八粥,始於佛家,作五香粥灌佛。」那麼,為什麼在臘八佛成道日要煮臘八粥供佛、自吃和互相饋贈呢?根據前面介紹不難理解,一是象徵當年牧女以乳糜供佛的善舉,二是藉以紀念佛成道的日子,三自然是藉此增進佛教僧俗信眾之間、民眾親朋之間的友善交往和感情。

 

如前所述,臘八粥在宋代稱七寶五味粥,遼金及元稱為紅糟粥、硃砂粥,是用「果子雜料」煮制而成。宋代周密撰《武林舊事》巻三記載:臘八日「市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進入明清,做臘八粥是越來越講究,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皆煮臘八粥過節。在明代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余》巻三、田汝成《帝京景物略》卷二、清康熈皇帝《御定月令輯要》卷二十〈十二月令〉中,對製做臘八粥皆有介紹。清富察敦崇編撰《燕京歲時記》對臘八粥介紹得最為詳細,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當然,製做臘八粥的用料也是因地制宜,用料也未必限於上述那些米豆和果品等。《燕京歲時記》還提到,雍和宮用可容數石米的大鍋煮臘八粥,在熬粥供佛的場合,清朝廷還要派大臣加以監視,「以昭誠敬」。

 

在明清時期,臘八被朝廷定為重要慶典之一。《明會典》卷七十一〈禮部三十大宴儀二〉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每逢立春、元宵、四月八日(佛誕)、端午、重陽、臘八等節日,朝廷在皇宮奉天門賜宴百官,宴會要奏樂,此後改在午門外宴請百官,儀式稍有簡化。 進入清代,臘八也是重要節慶。據清英廉等奉敕編,乾隆皇帝《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四引《光祿寺志》說,英華殿在元旦、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午、冬至、臘八等節日,皆供奉相應節日食品,在臘八要供粥料。

 

京城以外各地在臘八這天,也同樣風行煮臘八粥的習俗。清雍正十三年(1735)進上的《陝西通志》卷四十五〈時令〉綜合各縣習俗介紹說:

 

十二月五日煮五豆食之,已五毒。八日煮粥相送,或於路食客,謂臘八粥(《臨潼縣誌》)。臘月八日作酒曰臘腳(《富平縣誌》)。臘八日早作粳粥,取米泔浴蠶種,令多(《岐山縣誌》)。臘月八日煮肉糜拋花木,俗謂不歇枝(《咸寜縣誌》)。臘月八日以肉糜澆果木,冀其實盛(《城固縣誌》)。臘月八日謂之道德臘,用黃黍作糜,下油鹽於中,謂之餴飯(《延綏鎮志》)。臘八日為幼男女剃頭,設菓肉粥於通衢,以飯貧者(《同州志》)。

 

至於陝西以外地區的情景是可以想見的。各地臘八習俗雖然不盡相同,然而在煮臘八粥這一點上是一樣的。除以粥相送,施捨貧困者外,還有為來年蠶多而以米湯浸蠶繭,用肉粥澆花木等做法。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余》巻三還介紹,醫家在臘八這天製做藥劑,附以虎頭丹、八神屠蘇等葯,以紅囊包裹,用以「饋遺大家,謂之臘葯」。

 

這樣,臘八原作為中國傳統的迎新年和祭祖祀神的節日,便與佛教的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節日互相融匯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民眾節日之一。

五、詩讚臘八,心向盛世

 

中國自古以來廣為盛行於社會的豐富多彩的節日,為廣大人民提供在緊張勞作之餘緬懷先祖先賢和休閑、彼此交往歡聚、聯絡感情的機會,體現了中華民族懷祖報恩、熱愛和諧生活,嚮往美好未來的願望。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中,佛教的很多節日也融入中國傳統節日和民俗之中。這些節日如果在平安盛世歡慶度過,會給人們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印象。

 

臘八節從傳統的祀祖祭神、送舊迎新,到宋代以後與佛成道節日融匯一起,做臘八粥供佛和饋贈的做法,深受各階層民眾的歡迎。現存反映臘八節慶的詩文就是很好的證明。下面僅選詩詞幾首並稍加解釋說明。

 

(一)宋蘇軾《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蘇軾(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縣(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在宋神宗朝歷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杭州通判,先後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在上皇帝謝表中以詩諷喻時事,被捕入獄,元豐二年(1079)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官至中書舍人,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任吏部尚書、翰林兩學士兼禮部尚書,紹聖四年(1097)被貶為瓊州別駕,居昌化軍(治在今海南省昌江),徽宗即位後被赦,病逝於常州。詩詞文章很多,詞意豪放,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東坡七集》傳世。

 

蘇軾在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因得廢棄營地墾荒躬耕其中,自號東坡居士,與也被貶謫黃州任主簿的張懷民為友。臘月八日應請到張懷民所住承天寺小閣對飲,寫下《南歌子》這首詞:

 

衛霍元勛後,韋平外族賢。吹笙只合在緱山,閑駕彩鸞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畫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詞中「衛、霍」是西漢武帝時抗擊匈奴建立功勛的衛青、霍去病;「韋、平」是西漢後期以精於經學先後出任丞相的韋賢、韋玄成父子和平當、平晏父子。緱山在今在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傳說是周靈王太子晉陞仙之處。蘇軾在詞中回顧了漢代衛、霍和韋、平以武功經學騰達的事迹,感慨自己無緣像周太子晉那樣在笙樂聲中成仙而去,然而在新年即將到來的臘八浴佛之日,卻能與摯友懷民在溫暖熏香的閣樓對飲,寄意懷民他日境遷在飲酒於華麗殿堂之時,切莫忘記憔悴的朋友老在江邊。詞意情真意切,雖含悲涼之意,然而對未來尚未失去希望。

 

(二)宋張耒《庚辰臘八日大雪》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淮陰(在今江蘇淮陰市南)人,舉進士,宋徽宗時官至太常少卿、知穎、汝二州,坐黨籍落職,曾師事於蘇軾,善詩文,蘇軾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唱三嘆之聲」(《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張耒傳〉)。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為「蘇門四學士」。有詩文「柯山集」傳世。在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歲,1100年)臘八寫詩二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平生臘八日,借缽受齋糜。

客路歲將晩,旅庖晨不炊。

持杯從破律,遣興自吟詩。

何日依禪宿,鍾魚自有時。

詩中回憶往昔臘八之日,旅途曾寄住禪寺借缽受施臘八粥,無須自做早餐,然而卻破「不飲」之戒而持杯飲酒,為盡興而吟詩。何日能再住禪寺,聽定時的鐘聲和齋前的魚板聲呢?看來張耒與蘇軾一樣也經常出入禪寺,與禪僧為友,曾在寺中過臘八節受請吃粥,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陸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在今浙江紹興)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應禮部試,雖名列前茅,然而因受秦檜排斥未被敘用。孝宗即位,受任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不久因對與金和議有異議,反對偏安臨安,遭到貶逐。此後,歷任夔州通判、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禮部郎中等職,應召修孝宗、光宗二朝實錄,官至寶章閣待制。一生以收復失地為志,一再遭到貶逐。才氣超逸,尤長於詩,詩句雖常抒發感慨激昂之情,然而也有恬淡飄逸的風格。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傳世。有詩《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寫臘八游訪江村的見聞,描景抒情,十分感人。曰: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是說時至臘月,春已鄰近,閑暇時拄杖散步,走到毗鄰的西村,只見炊煙從一家家寂靜的柴門裡升起,江岸到處是牛的足跡。念己年老多病吃藥,在尚未為差科(賦役)操勞之時尚是閑人。在臘八節供佛之粥相饋之時,感到江村充滿年節的新景象。陸遊另有一首《殘臘》詩,其中有「乳糜但喜分香缽,銀勝(按:一種頭飾)那思映彩鞭」之句,描述分享到臘八粥之際的喜悅心情。看來,南宋時臘八、臘八粥已經廣泛地融入城鄉年節民俗之中。

 

(四)趙萬年《臘八危家餉粥有感》

 

趙萬年,字方叔,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曾任襄陽制置司幹辦官,在開禧二年(1206)金兵圍攻襄陽期間,曾協助知府趙淳守城九十餘日,建有戰功,著作有《禆幄集》、《襄陽守城錄》。詩謂: 

 

襄陽城外漲煙塵,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作者此前寫有《臘月初三日虜人攻城以強弩射退獲捷》之詩,描述攻城金兵在南宋軍民英勇抗擊下狼狽退卻,「卻疑城上有神兵」。此詩是四天後臘八寫的,前兩句描述襄陽城外金兵囂張攻城的陣勢和城中將士冒著矢石捨身堅守的氣概。後兩句是說,如果不是奉命供臘八粥的糧餉,自己怎知已到臘八節了呢。從此詩可以感受襄陽軍民抗擊攻城金兵時表現出來的同仇敵愾的精神,也看到軍中也過臘八節的事例。

 

(五)明吳寛《臘八日賜宴》

 

吳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進京會試、廷試皆得第一,授修撰,侍講孝宗東宮。明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擢吏部右侍郎,入東閣,掌典誥敕,侍讀武宗東宮,後進禮部尚書。行履高潔,博學善書,有詩文《匏庵家藏集》傳世。詩《臘八日賜宴》載此書卷七,記述朝廷臘八賜宴的情景。曰:

 

詔遣長筵列鳳池,人間節序九重知。

食傳內饔真成例,坐接同官易得詩。

雪裡高寒瞻玊宇,風前微動識朱旗。

十年左掖頻分席,深愧黃封酒滿巵。

 

大意是,身居高位的皇帝對人間節序全然知曉,在臘八節按例降詔在宮廷宴請百官。與同僚共席易生詩興,雖雪地寒冷,喜看宮殿如同玉砌,朱旗隨風微動,想起在東閣(所謂「左掖」)十年為官輔政,舉杯愧報皇恩深重。這是一位在內閣掌典誥敕的高官對出席皇帝賜宴情景和感激之情的描述,是了解明朝官場的不可多得的如同畫卷般的詩。

 

(六)清乾隆皇帝弘曆《臘八粥》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是雍正皇帝第四子,即位年號為乾隆,先後平定大、小金川和西北準噶爾部、大、小和桌木等部的叛亂,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做出重要貢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敕修《四庫全書》等大型文獻,完成佛教大藏經《龍藏》編印。然而仍以嚴酷的文字獄加強思想統治。命紀昀將他即位前編撰的《樂善堂全集》重加編校,以《御制樂善堂全集定本》刊行。巻十七收載有他寫的《臘八粥》詩一首:

 

臘月初旬才八日,都人醞釀年華出。

招提蘭若結常緣,灶下火光然百室。

黍米棗栗雜胡桃,煮粥朝餐如一律。

如一律,異甘旨,貧家不似富家美。

華屋雕盤肉侑餐,茅檐一碗充腸耳。

充腸飽腹卻歡然,人人爭道新年邇。

詩中說,每年到了臘八這一天,京城已經充滿年節氣氛,各座佛寺遵循常例用黍、米、棗、栗以及胡桃等米果燒煮臘八粥,以供早餐。家家皆煮食臘八粥,然而貧富家庭製做的粥甘美不一樣,富家還以豪華的器具盛肉佐餐,貧困人家只不過喝一碗熱粥充饑而已。儘管如此,似乎人人顯出歡喜的樣子,都知道新年即將到來。從詩意來看,乾隆皇帝即位前對社會貧富民情還是有所觀察和了解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簡短結論:

 

(一)臘、臘日原是中國人年末祭祀先祖、百神的古老節日。開始臘日不固定,東漢以冬至後三戌日為臘日,直到南北朝才定在通行的夏曆十二月八日,稱臘八。

 

(二)佛教學者將佛經上佛誕生於二月八日、成道於二月八日,看作是周曆,換算為夏曆十二月八日,與臘八節結合一起紀念。

 

(三)禪宗臘八上堂和清規定臘八為年中重要節日,對臘八的普及影響極大。

 

(四)宋及遼金時期,南方將臘八看作是佛誕日舉行浴佛;遼、金先後佔據的北方以四月八日作為佛誕日,將臘八作為佛成道日紀念,直至元明以後臘八成為傳統祭日與佛成道日的結合。

 

(五)臘八民俗雖因地而異,然而城鄉皆盛行煮臘八粥,寺院供佛和送粥給信眾,民家祀祖並饋贈親朋。

 

(六)宋以後歷代描述臘八的詩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臘八的風俗和人們的精神風貌。

 

愛好和平、和諧、幸福,嚮往太平盛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是鑄造中華民族心理、性格和道德理念的重要精神動力。包括臘八在內的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可以說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這種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


編輯:妙詩

責任編輯:王穎


推薦閱讀:

網友來信問答摘錄,本篇共38則
葉克飛:辛波斯卡,用詩歌給人類帶來信心、力量和希望

TAG:教授 | 臘八 | 來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