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禍根在明朝時就已埋下

鴉片戰爭的禍根在明朝時就已埋下

鴉片戰爭, 明朝, 禍根鴉片戰爭, 明朝, 禍根

19世紀,中國被列強由海上肆無忌憚入侵,我們這個曾經領先世界的國度淪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而這一切始於明朝。

  中國曾經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航海大國,造船技術和遠洋能力是當時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長30米,水線長26.5~27米,寬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 —450噸,其中平衡舵和大型鐵錨已得到使用,保障了船隻的遠洋航行。這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海船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太就在自己的遊記中記載:中國船象「移動的城市一樣」巨大;早在宋代,中國遠洋海船已直達紅海和東非。

  

  中國又是最早使用火藥的國度,在歷史衍變中,中國的海軍戰術也由沖角戰、接舷戰發展到兩棲戰和炮戰。元軍遠征日本時,元軍戰船擁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戰船根本無法近身。元代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大發展,具備了很強的造船能力。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滅宋期間的至元七年(1270)造戰艦5000艘,至元九年,造戰艦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斑。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代已有四桅船。

  

  鄭和時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艦和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與鄭和巨型船隻及龐大船隊對比,有如小巫見大巫。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達?伽瑪的旗艦「聖?加布利爾」號較大,但也只約有400噸。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僅為110噸。而鄭和的寶船船長約為70米,排水量約為2000噸,載重量約為其半1000噸。

  

  不過這一輝煌到1433年永遠結束了。這一年,鄭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和鄭和頭髮、靴帽帶回中國。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嘉靖年間,明世宗下令:「不許製造雙桅以上大船,並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紛紛下達指令:「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一切捕獲治之,」「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沿海軍民,私與賊市,新鄰舍不舉者連坐」

  

  從此,鄭和巨艦的建造技術漸漸失傳,明朝中後期的戰船極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僅為250至300噸。在造船業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時,明朝海軍戰術發展也出現了衰退。1524年澳門的一位西班牙人對中國的海軍戰術作了輕蔑的描述:「帆船上只裝有小型的鐵火銃,而無銅火銃,火藥也很糟糕……中國人的火繩槍質量低劣,彈丸連普通的胸護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瞄準。他們的武器主要是竹槍、矛,有的裝有鐵矛頭,有的則用火燒硬,短而鈍的彎刀,護胸甲是由鐵錫製成。有時人們看到上百艘船圍攻一艘海盜船,這些船順風拋撒石灰粉,以迷盲敵人。因為他們數量眾多,可產生一些效果。這就是他們的主要戰術。」

  

  明朝的水師艦隊,越來越專註於執行政府的禁海政策,這不啻是將發展海權的支柱變成了遏制海權意識和束縛海權發展的桎梏。在此期間,雖有少數文臣武將提出一些重視海洋和海權的積極建議,但此時的整個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統治集團已開始處於昏昧麻木的狀態,對此不予理解和重視。

  

  同時期的歐洲,著名航海先驅葡萄牙的亨利王子④贊助和主持了航海技術研究院,建立了海圖製圖學校及海員學校;在他的領導下,葡萄牙天文導航航海技術在15世紀中就已超越中國,⑤其後出現的揉合西方橫帆船(利於在狂風中遠航)和東方縱帆船(利於逆風航行)各自優良性能的全裝備帆船,其帆船可操作性和航行能力也迅速超過中國帆船。

  

  當1434年鄭和第七次遠洋航行剛結束時,葡萄牙探險隊到達了西非博哈多爾角(北緯26度 ),1446年到達幾內亞(Guinea)海岸;l5l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中國勢力範圍與水域的大門被打開了,葡萄牙人隨後直接來到了中國的大門口敲門了。馬六甲王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卻置之不理;葡萄牙人因此極其輕視中國的實力,葡萄牙首次派遣來華的使節托梅?皮雷斯1515年左右在其《東方簡志》中稱「馬六甲總督欲制服中國並不需要人們所說的那麼大力氣,因為他們弱不禁風,不堪一擊。常去那裡的人們及船長們說,率數十大船攻克馬六甲的印度總督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拿下中國沿海各地。」

  

  為什麼他們這麼狂妄自大?

  我們先來看看此時的明朝海上力量和西方戰艦的比較情況。

  

  明初沿海的防衛是比較周密的,海上有戰船巡哨,陸上有衛所軍隊防守,巡檢司弓兵盤查。到了嘉靖年間,戰船所剩無幾,軍隊缺額半數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殘疾不堪作戰之輩,既不能防禦倭寇於海上,使其不能登陸,又不能在陸上堵截圍剿,將其消滅。海防形同虛設,倭寇海盜紅毛夷如入無人之境,可以任意燒殺劫掠。

  

  那麼這時的明朝戰船是什麼樣的?鄭和的巨艦早被人遺忘了,此時明朝戰船種類繁多,除承襲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見諸文獻的就有30多種。據《明史?兵志四》、《武備志》、《籌海圖編》和《紀效新書》等古籍記載,明代的海上戰船有大福船、海滄、草撇船、開浪、艟樵、蒼山、沙船、廣船(又分烏槽和橫江兩種)、

  八槳船、網梭船、漁船、鷹船、鳥船、蜈蚣船、喇叭唬船、兩頭船、鴛鴦槳船、赤龍舟、火龍船和破船筏等。如下為詳細資料::

  1.福船為福建沿海建造和使用的戰船,有六種規格,能自成系列:大號和二號稱福船,是明朝水軍的主力。二號稱哨船,四號稱冬船(.海滄船),五號稱鳥船,六號稱快船。.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 大號和二號形體相似,船底狹窄,船面寬闊,吃水約3. 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武備志》)是衝擊力較大的大型戰船,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由於「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注意資料顯示最大的福船仍是「帆桅二道」,按前述《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也就是說其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噸。這已是明中後期人們眼中的最大船隻了。

  

  2.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號船。

  3.海滄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號船,「與哨船同,特兩旁不釘竹皮耳」。(((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水戰部》)「海滄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風小亦可動,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設賊舟大而相併,我舟非人力十分膽勇死斗,不可勝之,然二項船皆只可犁沉賊舟,而不能撈取首級。故又有蒼船之設」。(《紀效新書?治水兵篇》)

  4.廣船因創製於廣東而得名。新會縣尖尾船,東莞縣大頭船均屬於廣船型。它是一種大型尖底海船,用鐵栗木製成,又大又堅。倭寇船系松杉木製成,其堅固程度遠不及廣船,若與廣船相撞,而被撞碎。廣船上寬下窄,狀如兩翼,在近海航行時,還比較安穩,如駛遠洋,則經不起風浪顛簸,故不宜於遠洋航行。船上裝有發煩、佛郎機、火球等武器,遇敵遠則射擊,近則將敵船撞沉。由於鐵栗木難以籌辦。造價昂貴,損壞後難以修理;在外海作戰和遇到風浪時船體搖晃.炮彈命中精度較差,所以只限於廣東一帶海域使用。

  這些是較大型的艦隻,另有諸多的戰船其實都是軍民兩用的,其排水量和載重都沒有超過400噸的。注意這些史料記載都仍在強調戰船的沖角戰、接舷戰的能力,譬如說福船「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海滄船「皆只可犁沉賊舟」,對於火炮在戰艦上的作用卻不太提及。實際上明朝艦船早就有了火器,以《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記載的戚繼光水師為例,如果把一個水兵營中4艘福船2艘海滄船和4艘蒼山船裝備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計有:大發熕1門、佛郎機炮40門、碗口炮30門、鳥銃68支、噴簡500個、火磚620塊、火炮100個、煙罐800個、火藥箭2000支、弩箭2600支、葯弩66張、弩葯10瓶、粗火藥2600斤、鳥銃火藥680斤、大小鐵彈2240斤、火繩381根、標槍360支、砍刀34把、弓14張、葯弩34張、箭1000支、藤牌52面、鉤鐮34把、過船釘槍66支,以及各種船具。(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繼光記載的大發熕和佛郎機炮都是1506年葡萄牙船到廣東後才輸入的。其中銅發熕屬於當時的重炮,由佛郎機炮發展而來,創製於嘉靖年間(1523年以後)(《中國軍事史.兵器》)重500斤,發射的彈丸每個重4斤。在西方技術影響下,中國艦船上也有了大炮,那麼用這種大炮遠程轟擊敵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嗎?

  

  關於大發熕的實際運用,據《籌海圖篇》記載,在水戰中「賊若方舟為陣,亦可用其小者。但放時,火力向前,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須另以木筏載而用之可也。」

  

  原來這種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擺設,在實戰中哪有拖著木筏開炮作戰的事?想像一下,在危急的臨戰時刻,水兵們還得忙著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實際這還是和明朝此時的造船技術落後有關,不僅僅載重量大的船隻不能建造,就連船體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發,就會「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火器發射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對小噸位的船隻影響很大,因此在整個明未,中國戰船最大者排水量不過400噸,水軍的主要戰術仍是傳統的沖角戰、接舷戰,火器是輔助力量而已。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西方船艦的情況: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15世紀初亨利王子為了東航探險而創製了葡萄牙輕快帆船,其後即有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達伽馬東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險活動,導致了16世紀以後的地理大發現。長期遠洋航海的實踐,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術在全面超越中國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炮上戰艦是海軍武器發展史的飛躍,雖然中國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頭和船尾的位置,不能靈活地瞄準射擊,艦炮技術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穩定性變差。而且,一旦開火其後坐力使得船更危險。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發明了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被一個英國人想出來了:詹姆斯?貝克。他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1512年,在伍利奇建造「大哈里號」採用這種設計,這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海軍旗艦。巨大的「大哈里」號,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仍保留中世紀的傳統模樣:裝有4根桅杆,前桅和主桅掛橫帆,後桅和尾桅掛大三角縱帆。「大哈里」號最引人注目之處,還是其高聳的首尾樓。船的武備也整個地顯示出過去冷兵器時代的遺迹,火炮的口徑不大,但數量眾多,有122門(說128門);軍艦上還有1200張弓和750個箭囊的箭。「大哈里號」地設計圖沒能傳下來,當時造船匠只把設計和建造船隻的訣竅傳授給兒子,通常不傳給外人。第一本關於造船的綜合教材在17世紀末開始出版。(牛津版《技術史》第三卷)

  

  但不管怎樣,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軍艦」誕生了。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海上作戰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鬥,那時的戰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種運兵船的作用。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船舷炮門的發明,更使得這船成為了專門作戰的「專業戶」—軍艦,而不是隨便什麼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1546年亨利八世的皇家艦隊分為4類:全帆裝船、風帆炮艦、三桅小帆船和駁船。共有從60―1000噸不等的全帆裝船20艘,重型火炮通過位於舷側較低位置的炮眼開火。

  

  在16世紀,西班牙、法國、荷蘭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風帆戰艦以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但這些軍艦和英國軍艦的模樣大同小異,也都是用從眩側炮門裡向外開火的艦炮來武裝。

  

  可以看出,中西海上戰艦的規模、武器和各種技術方面在明未都有了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中國在應付海上入侵時的被動局面。明未清初中西方的海上武裝衝突都是在中國沿海發生,中國的海上大門已是狼煙四起。

  

  明未中國海軍要想迎戰西方艦隊,必須集中對方船隻10倍以上的數量才能一戰。中國戰艦一直為西方人看不起,他們稱中國帆船為「戎克船」,是英語 Junk 的音譯,加「船」字形成的。(台灣)遠東圖書公司出版(1993)<<新世紀英漢辭典>>所列「Junk」的第二意為「中國帆船」,而其第一意為「破爛物,垃圾,廢物等無價的東西」。

  

  明朝人對西方戰艦的第一觀感就是「船堅炮利」,明人沈德符所撰筆記《萬曆野獲篇?紅毛夷》記載了明軍與荷蘭軍遠距離海戰時的史事,荷蘭人所施放的紅夷炮:「第見青煙一縷,此幾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

  

  《東西洋考?紅毛番》雲:「或謂和蘭長技, 惟舟與銃耳。舟長三十丈, 橫廣五六丈, 板厚二尺余, 鱗次相銜, 樹五桅。舶上以鐵為網, 外漆打馬油, 光瑩可鑒。舟設三層, 傍作小窗, 各置銅銃其中。」萬曆三十二年後, 荷蘭海船游弋閩粵沿海, 其堅巨高廣日益為沿海軍民所認識。福建將領朱文達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工, 合閩舟師, 不足攖其鋒」。 (張燮《東西洋考》卷8 稅考)

  

  明朝人把荷蘭戰艦看作自己無法對付的龐然大物和難以逾越的海上屏障;「我舟高大, 不及彼五分之一, 而欲與爭勝於稽天巨浸中, 必無幸矣」。 (史澄《廣州府志》卷120《崔奇觀傳》)

  

  號稱紅夷大炮的荷蘭火炮是明人所見到的威力最大的西洋火器。與佛朗機相比, 其設計鑄造更趨精密, 展示了更大威力。萬曆三十三年(1605 年),荷人出沒廣東,粵人謀與澳門葡人共拒敵人。明人正是從中荷實戰中逐漸認識了荷蘭火器。巨銃乃紅夷所恃長技,「長丈有咫, 能毒人於二十里外」。(陳繼儒《晚香堂集》卷3《賀福建南大中丞平紅夷序》)

  

  荷蘭「大銃長二丈余, 中虛如四尺車輪雲。發此可洞石城, 震數十里」。 (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卷5《和蘭》) 紅夷大炮「一發十里, 當之無不立碎, 我雖有利刃, 勿可與敵; 雖有銳兵, 勿可與戰」。(沈國元《兩朝從信錄》卷16)

  

  隨著後金威脅日趨嚴重, 明朝對紅夷大炮的借鑒利用逐漸達到高潮。1620年九月, 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沉沒, 地方當局派人下海打撈, 得大小荷蘭銅炮二十餘尊, 後經修整, 令習火器者演放。天啟元年(1621 年) 五月, 荷蘭海船在福建近海再次觸礁沉沒, 居民泅水取其大銃, 獻給福建地方當局。荷人為了達到互市通商之目的, 也以火炮為誘餌, 誘使明朝地方當局就範。明朝廷基於其對荷通商求利之認識, 還利用荷蘭進剿海寇。如利用荷人進攻鄭芝龍等。

  

  問題在於明朝人對西方戰船東來的認識多停留在表面,對大航海時代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關鍵性問題缺乏根本認識。同時, 明朝人對西方技術先進性也認識不足。此時西方技術進步表現在多個方面。造船、紡織和兵器製造在歐洲都處於領先地位。但明朝人對西方長技之學習僅限於火炮一項, 對其造船技術卻未加借鑒。由於雙方艦船不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導致明人在中西海戰中常常力不從心,中國沿海的制海權如同漏洞百出的破網,西方戰艦常常可以隨意來往。

  

  而且,明朝人對認識成果也重視不夠,他們雖然體會到西方炮艦技術的進步與威力, 看到了西方列強到處擴張的蠻橫與威脅, 但因為國人華夷之辨思想根深蒂固。在此思想指導下, 明朝國人自恃文明發達,夜郎自大, 視外來民族為蠻夷之邦, 輕視有餘, 重視不夠, 直接制約著中西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等交流。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西方風帆戰艦技術已至頂峰,「日不落帝國」的實力已可集中萬餘兵力和百艘戰艦來到中國沿海,中國人單純的數量優勢已無法彌補炮艦技術和火力的差距,任何計謀都已無法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了,那麼中國的沿海就真的「有海無防」了,悲劇般的中國近代史拉開了帷幕。

推薦閱讀:

萬曆三大征中,明朝損失的最好的將領是誰?明朝損失的精銳部隊有哪幾隻?
朱棣何時受封為燕王?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崇禎為什麼寧可哀求大臣和親戚、最後自盡了也沒有抄他們的家?
明朝尚書譜[42]:刑部尚書王世貞
官紳不納糧只是明朝的制度還是說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TAG:戰爭 | 明朝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