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史
06-02
中國古代思想一、百家爭鳴課程標準: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基本史實:派別代表人物主要觀點階級儒家孔子(魯國)仁、禮、為政以德、敬鬼神而遠之奴隸主孟子(鄒國)仁政、性本善、養浩然之氣地主荀子(趙國)制天命而用之、性惡論、禮法並施地主道家老子(楚國)道、辨證法、無為而治奴隸主莊子(宋國)齊物、逍遙、不相勝奴隸主法家韓非子(韓國)集權、法治、變革地主墨家墨子(魯國)兼愛、非攻、尚力、節用、節葬下層群眾(二)、理解歷史概念的含義:仁: 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理解和體察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禮: 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 。為政以德: 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敬鬼神而遠之:他懷疑鬼神,重視人事,但又承認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了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造福人類。道: 道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是指世界的本原,它高與萬事萬物。辨證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比如高和下、有和無、前和後等,矛盾的雙方還可以相互轉換;齊物: 就是萬物齊一,認為任何事務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 ;逍遙: 對事務的變化採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兼愛: 指沒有差別的愛 ;法術勢: 法指法律;術指權術,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勢指勢力,君主的權威;(三)分析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1、孔子的主張在當時為什麼沒有被統治者採納?答案:維護奴隸制度;殘酷的社會環境2、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核心思想是什麼?結合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狀況的有關史實分析產生的原因?今天這一思想在社會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是什麼?核心思想: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原因:對自然認識的提高(如天文曆法的進步等);生產力的發展(如鐵器、牛耕、水利等);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自然、發展生產的勇氣和信心。問題: 遵守自然規律;改造環境不是破壞環境,而是優化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自然環境更有利於人民的生產和生活。3、儒家學派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徵:農業社會的保守性和社會階層流動的相對靈活性;儒家哲學的特徵: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的二重性。4、墨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的原因?後來又不被重視的原因?顯學的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隊伍壯大;其主張符合廣大任命的利益和要求。不被重視的原因:小生產者沒有取得統治地位;不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5、韓非子的觀點為什麼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推崇?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由分裂走向統一、由奴隸社會邁向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趨勢。(四)區別和聯繫.1、仁和仁政的聯繫與區別繼承和發展的關係;都強調德政和民本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是「仁政」。孔子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但對抑制統治者的暴政調整人際關係起積極作用。孟子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希望封建統治長治久安2、諸子百家都強調以人為本。3、在人與自然關係上對立的是荀子與莊子;最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的是莊子;4、戰國時期百家集大成者是荀子,依據是提倡禮法並施;5、 墨子的「仁」與孔子的「仁」有什麼差異?形成差異的原因?差異:「愛」有無等次; 原因:兩者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6、老子、孔子和韓非子的三種不同的社會發展觀老子:歷史倒退,主張退回到小國寡民狀態;孔子:政治改良,歷史發展是以沿襲為主的;韓非子:歷史向前發展,要趨勢更新。(五)認識、評價1、談談「孔子之道」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孔子的思想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主要影響;孔子也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2、法家思想哪些精粹值得我們現在借鑒?依法治國,變法革新3、指出孔子「仁」的積極意義?抑制統治者的暴政,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4、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沒有被採納,但自漢武帝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你從中可以獲得怎樣的啟示?啟示:①任何一種思想要想永葆生機,必須要與時俱進;②任何一種思想要想被全社會所接受,必須要獲得權力,獲得國家機器的支持;③任何一種思想,必須根植於群眾的實踐,否則將難以生存。5、評價老子的「無為而治」的主張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不要使用權謀,不要過分威逼百姓,這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子嚮往小國寡民的原始純樸風氣,認為統治者治理人民應該實施愚民政策,這在歷史上產生了消極影響。6、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狀況,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因材施教考慮到學生先天能力的差別,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7、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程標準: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一)基本史實:1、董仲舒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黃老之學 、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2、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內容: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三綱五常,他向漢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建議。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觀和《公羊春秋》主張的大一統,適應了西漢中期社會發展的需求。3、董仲舒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對儒家經典重新進行解釋。(二)理解歷史概念的含義:大一統: 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包括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高度統一。(西漢強調用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防止地方王國的分裂) ;天人感應: 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天降祥瑞或者災禍來警示君主,達到限制軍權的目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其他的思想,學問全部廢除,只留下儒家的學問供世人學習;實質是文化專制。(三)分析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1、漢武帝採納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新儒學對鞏固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有積極作用.2、黃老思想衰落的原因有那些?主觀(不適應鞏固統治的需要); 客觀(儒家思想的整合)(四)區別和聯繫.1、董仲舒新儒學對孔孟之道的繼承與發展的表現。繼承:「仁」「禮」「仁政」 發展:大一統、天人感應。2、董仲舒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黃老之學、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五)認識、評價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意義:①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②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③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2、正確認識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融合了陰陽、黃老之學、法家思想,使其更符合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有利於國家統一;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但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陳腐不化、因循守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三、宋明理學課程標準: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一)基本史實1、理學的含義:理學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廣義上的理學,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2、程朱理學的主要觀點是「存天理、滅人慾」; 理是世界的本源;探究方法是 格物致知。3、朱熹編纂《四書章句集注》, 元朝將它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4、陸王心學:世界的本源是心;陸九淵認為求理的方法是發明本心;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5、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差異是求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學的方式是由外到內;陸王心學的方式是由內到外。(二)理解歷史概念的含義:「理」:在自然界代表萬事萬物的根本,人類社會代表道德倫理,個人身上代表人性;格物致之: 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通過接觸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理」的體驗,其目的是明「理」;發明本心: 陸九淵心學求理的方法,進行內心的反省;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要求克服私慾,回複本心就能成為聖賢。這就強調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發人們奮發立志;存天理滅人慾: 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人慾主要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質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三)分析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1、佛教在中國廣為流傳,但始終沒有取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麼?儒家思想不斷改造完善,一直能適應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2、程朱理學被官方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整頓社會秩序,宣揚正統道德,鞏固專制統治)(四)區別和聯繫.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麼異同?同: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都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都否定物質的第一性,都強調天理與人慾的對立。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異: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陸王心學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二是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學認為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陸王心學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2、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區別。理學家講求的「理」,作為萬物的根源而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獲得的是這一先驗性存在並且亘古不變的「理」。而「實踐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種與實踐並行並長的真理性知識,並不固定而是處於發展之中。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五)認識、評價1、格物致之對你今天的學習有什麼啟示?刻苦鑽研,注重實踐,勤奮好學,善於觀察等。2、評價王守仁心學積極的一面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它的崛起,直接衝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評價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④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因此,宋明理學維繫專制統治,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但它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四、明清時期的儒學課程標準: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一)基本史實1、李贄的主要觀點:(1)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論,反對迷信崇拜;(2)他提出「萬物皆生於兩」;(3)反對封建禮教,主張人有享受現實生活的權利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焚書》、《藏書》等。2、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觀點:(1)反對君主專制,提倡人民為主;(2)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3)反對空談義理,提倡經世致用。黃宗羲的代表作品是《明夷待訪錄》;顧炎武的代表作品是《日知錄 》和《天下郡國利病書》;「亡國」與「亡天下」是顧炎武提出的。(二)理解歷史概念的含義:1、經世致用: 將學術研究和現實相結合;學應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於社會改革。2、工商皆本: 與重農抑商先對,強調工商業與農業一樣都是本業;3、黃宗羲主張「是非決於學校」中學校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監督國家政治;(三).分析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1、明清時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產生的原因?(1)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呈現出因循守舊、陳腐不化是的習氣;(2)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衝擊;(3)士大夫追求個性,尋求改革命社會的方案。(四)區別和聯繫.1、李贄等四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張:①反傳統、反權威、反教條 ②反封建專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2、「亡國」與「亡天下」的差異「亡國」,是改朝換代,是一個統治集團代替另一個統治集團;「亡天下」則是祖國民族和文化傳統的淪亡,是關係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大問題。3、明清之際的君主專制批判思想與古代民本思想有什麼異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共同:他們都認為人民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礎,是建設和保衛國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當政者要重民、愛民、以民為本。不同:明清的思想家通過總結歷代興亡的教訓,對皇帝集權和君主專制提出了猛烈的抨擊,主張限制君權,賦予民眾言論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權力。這是一種新興的民主思想,是前代思想家所沒認識到的。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五)認識、評價1、如何認識明清之際反封建專制民主思想中國明清之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等時代背景下的反應,其尚未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也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但是對以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響。2、分析經世致用的歷史意義其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而立足於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林則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思想文化的關鍵詞?
※中國的思想家和西方的哲學家有什麼區別?
※李零:「地理「也有「思想史」 | 薦書
※孔子一生有志未酬,但為什麼仍堅持說「大德者必受命"?他的內在動力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