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先有制度文明才有素質文明 【貓眼看人】

Demokratie 於 2011-11-10 16:01:08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類似文明禮儀培訓之於素質文明,最多只能治標;而治本的辦法,必須要首先打造我們的制度文明,讓文明在這個制度里遊刃有餘,讓不文明寸步難行,讓大家在「付出」文明時都有「收穫」文明的預期,讓一切領域內的不文明都能受到制度的約束,這樣才會有我們的素質文明。

舒聖祥

「中國人,便後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遊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對此,中央文明辦協調組組長李小滿表示,將用3年左右時間,實施「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增強國家的「軟實力」。(9月28日《南方周末》)

「醜陋的中國遊客」,新加坡某媒體對中國遊客這一帶有污衊性質的評價,最近卻被國內媒體頻頻引用,我為此感到很遺憾。我們關注外國人對我們的評價,但前提是對方出自尊重和友好。同樣的道理,說「中國人」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我認為這是媒體不負責任的自貶:反思也沒必要先把自己貶低成這樣吧?再文明的民族也會有陋習,你依據什麼斷定「中國人」已經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有中文警示牌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那裡中國遊客多,所以專門有中文警示牌,我們國內一些景點不是也有類似英文警示牌嗎?而且,國外景點的中文標誌牌,也不見得就只有這些吧?

當然,說這些,並不意味我們沒有陋習,恰恰相反,陋習還很多。中央文明辦能認識到這個問題,充分說明我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遠沒有糟糕到「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的地步。文明辦認為,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可以帶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我看這個辦法行不通。是先有旅遊文明後有素質文明,還是先有素質文明後有旅遊文明?我認為應該是後者,只有國人素質先提高,出去旅遊時才會顯得很文明。現在的問題是,該如何提高國人的文明素質?

這就涉及到一個「中國人為何無禮」的老問題。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制度「無禮」,因而想站穩腳跟或想出人頭地就只能順從於「無禮」,否則就要遭遇「劣幣驅逐良幣」,久而久之「無禮」自然要形成習慣。想起來學者秦暉先生的一句話:文化無高下,制度有優劣。這就是為什麼古老的禮儀之邦,昔日周邊鄰國的學習榜樣,今天居然會在基礎的禮儀方面出問題的原因所在。

那些所謂「文明的西方人」,並不在於他們的人性本身有多麼文明,而在於他們在後天所受的制度熏陶比較文明。用朱學勤先生的話說,可以選擇、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選擇、不可改造的是人性。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文明的西方人」,而是能給西方人帶來文明的制度。

一旦脫離了制度的約束,文明將根本無從談起。美國軍人在伊拉克不照樣虐囚嗎?外國遊客到中國來不照樣「不文明地」扮兵馬俑嗎?最鮮明的例子是,那些跨國公司到中國來了後,對中國官場潛規則,玩的甚至比內地企業還嫻熟,行賄的、生產劣質商品的、不尊重消費者的大有人在,一點也看不出有多麼「文明」。外國人在中國買票,一樣很不文明的插隊;外出就餐,一樣大聲喧嘩;乃至於把長城當成了他們家的便池——這一切都說明,文明在本質上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素質文明是依附於制度文明的。這樣一來,為什麼那些有機會出國旅遊的有錢人卻表現得那麼沒有素質,就很容易解釋了。因為他們本身大部分就是制度不文明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類似文明禮儀培訓之於素質文明,最多只能治標;而治本的辦法,必須要首先打造我們的制度文明,讓文明在這個制度里遊刃有餘,讓不文明寸步難行,讓大家在「付出」文明時都有「收穫」文明的預期,讓一切領域內的不文明都能受到制度的約束,這樣才會有我們的素質文明。


推薦閱讀:

拯救婚姻必備的心理素質有哪些
【動態預警】勸請索達吉堪布內強素質以固本:簡析當前苯教人士錯位談禪擴大影響的新趨勢
吾國吾民:素什麼質,教什麼養!
組圖:羽毛球柔韌素質訓練內容與方法
如何評價上戲學生為租房拍戲的惡劣行為辯白?

TAG:素質 | 制度 | 文明 | 看人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