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玉帶飾飾身份

玉帶飾飾身份

  ◎古方

  玉帶飾是裝飾於腰帶上的玉飾件。在古代,它既是裝飾品,又能表明佩戴者的身份。

  最早的玉帶飾為帶鉤。浙江餘杭縣反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獸面紋玉帶鉤是迄今出土年代最久遠的玉帶鉤。春秋戰國至漢代,是玉帶鉤使用的鼎盛時期,其種類繁多,製作精美。魏晉南北朝之後,玉帶鉤的使用漸少。而在革帶上穿綴玉片成為定製。最早的玉帶出土於陝西咸陽北周時期的若干雲墓,為八紋環蹀躞帶,復原長度約1.5米。

  隋唐五代及宋遼金元時期,是玉革帶使用最為廣泛的階段。據記載,唐高宗顯慶元年之後,「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所謂「玉銙」,就是嵌釘在革帶上的方形或橢圓形玉板。

  從各地零散出土及傳世的唐代玉銙來看,所琢刻紋飾以番人形象為主,有番人進寶、持杯、彈琵琶、樂舞、吹奏、擊鼓紋等。唐時,西域的于闐國大量開採玉石,製成精巧的玉器,向唐朝廷進貢。據記載,唐太宗貞觀六年,于闐國派遣使者到長安獻玉帶。唐德宗在位時,派內給事朱如玉去西域求玉,在於闐國得到一大批玉寶,其中有「帶銙三百」。這些雕有番人形象的玉銙應是西域于闐國製作的,唐朝廷使用玉帶可能也因此受到于闐國的影響。

  宋代朝廷用玉之風熾盛,這一時期的玉銙紋飾仍以人物形象為主,另有雲雁紋、龍紋鉈尾等。江西上饒南宋趙仲湮墓中出土的一組青玉池面人物紋帶板,是宋代玉銙的佳品。這組帶板由7件玉銙和一件鉈尾組成,每件表面淺浮雕一人,刻劃清晰,製作細膩,線條流暢。玉銙上的人物均作盤足打坐狀,五官清秀,頭結髮髻,身穿交領大袖長袍,或彈琵琶,或捧果,或飲茶,或吹簫。鉈尾刻一背包老者作行走狀。玉帶的主人趙仲湮生前為明州觀察使,這副玉銙是宋代高級官吏用玉制度的典型寫照。

  遼代最具特色的玉帶飾為玉銙銀帶,是用銀片代替皮革製成由長短兩段組成的玉帶飾。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及駙馬墓中曾出土一件玉銙銀帶,長帶為163厘米,綴有長方形和方形玉帶銙14件、桃形玉帶銙1件、圭形玉鉈尾1件。短帶長約28厘米,未綴玉銙。這種用銀片製作的腰帶,在當時並非實用品,而是專為隨葬製作的。因用銀片仿製革帶的形制,歷經900年未朽。從形制上看,玉銙銀帶與中原地區漢式玉帶頗為相同,可知契丹民族在當時也使用漢式腰帶。

  代遼而起的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使用玉帶的制度與遼大體相同。吉林扶余縣的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條單鉈尾金扣玉帶,是僅見的一條完整的金代玉帶。此玉帶銙為長方形,共18塊,橢圓鉈尾1塊,均光素無紋,用金鉚釘連綴,帶中間佩掛海螺及金環,體現出明顯的女真族風格。

  元代玉帶的使用制度與遼金基本相同,在雕琢技法上以浮雕和透雕為主,主題以胡人戲獅紋和「秋山」紋最為常見。

  明代是使用玉帶極盛的時期,工藝水平也很高。目前所見大部分明代玉板都是以透雕或高浮雕技法製成,紋飾為各種龍紋、麒麟紋、花鳥紋及人物紋,不但選料精良,而且雕琢極為細緻,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明代最精美的玉帶板,分別出土於明魯王朱檀、明益王朱祐檳和明兵部尚書鼓澤夫人的墓中。朱檀墓葬有兩條玉帶,其中一條嵌釘20塊白玉銙,上面全部透雕靈芝紋,並由鏤花的金片包鑲,十分精美;朱祐檳墓出土的玉帶由17塊玉銙組成,有長方形、方形和桃形等。玉銙兩層透雕帶翼麒麟,麒麟身上飾方格紋,站在山岩上作奔走狀。麒麟四周透雕山水、松枝、梅花等圖案;鼓澤夫人墓中現存玉帶板18塊,其中玉銙16塊,有長方形和桃形兩種,圭形鉈尾兩塊。鉈尾和桃形玉銙上透雕鳳鳥和花卉,長方形玉銙僅雕花卉。

  玉帶飾在明代最為鼎盛,到了清代,它的實用性基本被裝飾性取代,成為顯示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徵。 

推薦閱讀:

中國留學生獲H1B後遭遣返 想保綠卡/工作/學生簽證身份 要知這些秘訣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身份證號的設計(暴露地域和生日)是合理的嗎?
知乎伯駿身份是否屬實?
美國簽證和在美身份的千絲萬縷
有目的地做強化社會身份認知的事

TAG: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