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二部分:釋人題

 

經文——「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簡注——所謂的姚秦,即是姚秦時代,姚秦則是屬於時代的名稱。所謂的三藏,即是經律論這三藏。所謂的法師,即是代佛弘化的出家眾,也就是指出家眾,也稱作為僧人等等。所謂的鳩摩羅什,則是天竺國的一位出家僧人。所謂的譯,即是翻譯。

直解——這部《金剛經》則是姚秦時期,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天竺僧人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

淺釋——在中國南北朝的時代很亂,分了好幾個國家,前後總共亦有十六個國家,都是自己稱作皇帝,當時有前後兩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名字叫做苻堅,稱作苻秦,也稱作前秦,後來被姚萇奪了皇位,但是仍舊稱為秦國,可是皇帝改了姓姚。所以,都稱做他為姚秦,也就是後秦時期,姚萇死後由他的兒子姚興繼位作皇帝。姚秦是姚興時代,苻秦是苻堅時代,嬴秦是秦始皇時代,鳩摩羅什是姚秦時代的人。

所謂的「三藏法師」,就是說這位出家的僧人,不但精通經、律、論三藏經典,而且還能夠講經說法,教導世人修行佛法。法師是出家僧眾的特有稱號,法師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並且能夠以佛法來教導世人。

鳩摩羅什法師是印度的中天竺人,出生在蔥嶺東的龜茲國,羅什的父親做過宰相,名叫鳩摩羅琰,後來鳩摩羅琰放棄了宰相的職位,到各處去參訪修道。在那個時代,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者是在家。當鳩摩羅琰參訪到龜茲國時,被當時國王的妹妹看上了他,於是國王就把妹妹下嫁給了鳩摩羅琰。

羅什大師在母親的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樣,能夠幫助他的母親辯勝一切諸大論師,當時有一位阿羅漢就說:「此女所懷胎兒,一定是大智慧之人。」羅什在七歲時,就精通佛法的道理。有一次,羅什跟隨母親到寺院里去拜佛,卻能夠不加思索地把佛前的寶鼎舉過頭頂,羅什繼而一想:「我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怎麼能夠拿得動這麼重的東西呢?」這一想,一起心動念,他就拿不動了,把鼎跌落到地上,由此他就開悟了,悟得到:「一切唯心造」。羅什大師也很玩皮,一次他在大殿內撒尿,被看殿的僧人看見了,呵斥他說:「你這小孩子,怎麼能夠在大殿內撒尿,不知道這裡是供佛的地方嗎?」羅什卻回答道:「那你說,什麼地方沒有佛呢?」

羅什大師是七歲時,跟隨母親出家的。出家以後,羅什大師一天能夠誦許多經典,以及偈頌,而且還能夠過目不忘。因此,在當時的三十六旁門,和七十二左道的諸大論師,都前來和羅什大師辯論道法。但是,都被羅什大師給辯論服了。故此,在印度羅什大師的名氣很大,人人都很佩服他。苻堅聽到之後,便派大將呂光前去攻打龜茲國,想要把羅什大師接到自己的國家來,進行弘揚佛法。等到呂光打敗了龜茲國,殺了龜茲國的國王,接到羅什大師返回到涼州的時候,由於苻秦的國內發生了政變,苻堅被殺,姚萇作了皇帝。呂光知道後,便自己在涼州自立為王。後來姚萇去世之後,姚興繼位,才把羅什大師接到了中國,並且拜羅什大師為國師。

羅什大師所翻譯的佛經,總共有三百九十多卷,當時還有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參加翻譯工作。羅什大師在圓寂前,對大眾說:「我這一生譯了許多經典,如果我譯的經典沒有翻譯錯誤,都是正確的,我圓寂後火化時,舌頭就燒不壞。如果我譯的經典有錯誤,舌頭就會焦爛。」說完後就圓寂了,屍體火化之後,果然舌頭完好如初,沒有燒焦爛。由此證明,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經典,都是正確的。另外有一公案證明,是唐朝的道宣律師,曾經問天人陸玄剎:「為什麼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誦?」天人陸玄剎回答說:「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不但正確,而且人人都歡喜讀誦。」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開設了八萬四千無量的修行法門,在佛陀所說的經中,若是按照內容性質來分類,可以分為經、律、論這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簡稱為三藏。若是按照存在的結構形體來說,可以分為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即長行、重頌、授記、孤起、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自說、論義這十二部。有一首偈頌為:「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共成十二部。」

「三藏」的「三」字,是指經、律、論三種,「藏」字是包藏、含藏的意思。因為經、律、論三種佛典中,都包藏著許多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是佛講說的各種經法,在經藏裡頭戒、定、慧三學的道理都講到了,不過所講的是以定學的道理最多,所以經藏是屬於定學。律是律法、戒律,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各種戒。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是自己禁戒自己,不但是不造作種種惡事,就連惡的念頭也都不能夠生起,菩薩講起心動念都是過。律是專門講一種戒的道理,所以律藏是屬於戒學。論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並且進行論證,是專門講一種慧的道理,所以是屬於慧學。

「法師」是出家眾所特有的專稱,在家的佛教弟子不能夠稱作法師。在家的佛教弟子有一定的修行成就的,也只能夠稱作為善知識。「法師」有以法為師、以佛法為師和以佛法來布施人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位出家的僧人,不但精通佛法的教理,而且還能夠依照教法去教導世人。向這樣的出家僧人,才能夠稱作為法師。「法師」又有讀誦經典法師、受持經典法師、書寫經典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這四種類別的區分。所謂的讀誦經典法師,即是專門讀誦經典的法師,但是讀誦也亦有為別人讀誦,以及為自己讀誦這兩種類別。以及所謂的讀,即是照著經典本子來朗誦,也亦是看著經典本子來念誦。所謂的誦,即是背誦,也亦是不需要經典本子來進行背誦經典。所謂的受持法師,即是專門為自己受持,不為眾生迴向,即是專門深入經藏,然後受持經藏義理,躬行實踐的這五種類別的法師。所謂的書寫經典法師,即是專門抄寫經典的法師。所謂的講經說法的法師,即是專門為別人講說經典教理教法的法師,也亦是專門講解佛經,也就是專門為別人講解佛經之中道理與修持方式方法的法師。

所謂的「十二部」,就是按照經典的體裁來分為十二個類別,即「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義及授記。」這十二類別。所謂的「長行部」,就是一部經中,都是一行一行的長文,沒有間斷。所謂的「重頌」,就是在一部經中,把長行的義理,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說一遍。把長行的經文又用偈頌來重新概述一遍,便於增加記憶。所謂的「孤起」,也稱為「諷誦」,是在一部經中,孤單獨立的偈頌,或者是單獨說出的道理,並且與這部經的前後經文都不相連,沒有關係,例如象《金剛經》。所謂的「譬喻」,就是以某一件東西來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也就是用打比方的形式,來說明經文的義理。所謂的「因緣」,就是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的種種法,也就是敘述某種事情發生的因緣。所謂的「自說」,又稱為「無問自說」,佛平時都是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這部《阿彌陀經》是無人請法,而佛自說的,因為這部經太重要了,不是一切聲聞所能夠了解的,乃至於菩薩也都是沒有達到此等境界。所以,就沒有人來向佛請法。佛陀觀察眾生的機緣已經成熟。故此,佛就自己放光動地,無問自說開演講說了這部《阿彌陀經》。所謂的「本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位佛菩薩今生的事迹,也就是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所謂的「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講述前生因地修行的事迹,或者講述某位佛,某位菩薩,以及羅漢在前生因地所修行的事迹。所謂的「未曾有」,就是從來沒有說過,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神通變化,而現在才說,現在也是第一次才見到。所謂的「方廣」中的「方」,就是指四方,而「廣」就是指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度的廣大精微,也就是說,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所謂的「論義」,就是針對某一類佛法的研論博義,也就是佛弟子所研究經、律、論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道法的記錄。所謂的「授記」,就是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凈土等等的預言。也就是在經典中提及先佛給後佛預先授記,說明某尊佛在那一劫應當成佛,叫什麼名號,壽命有多長,在什麼國土中,所受教化的眾生有多少等等,都是預先說明,這就叫做「授記」。

《金剛經》前後總共亦有六種翻譯的版本流通,即是亦有六位法師翻譯過《金剛經》。第一位翻譯者,則是姚秦時期的鳩摩羅什法師,名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位翻譯者,則是元魏時期的菩提流支法師,名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三位翻譯者,則是南北朝時期的真諦法師,名稱也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位翻譯者,則是隋朝時期的笈多法師,名稱叫作《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第五位翻譯者,則是唐朝直觀十九年的玄藏大師,名稱叫作《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及第六位翻譯者,則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義凈法師,名稱叫作《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雖然亦有六種翻譯的版本流通,但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流通的最為廣泛。

 


推薦閱讀: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默寫題6分——衝刺滿分每日一練【第二部分】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TAG:金剛經 | 金剛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