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鰲)
台密的主要修持儀軌
朱封鰲著
台密的修持儀軌是最澄和圓仁相繼制訂,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儀式既繼承了最澄嚴持戒律和鮮明的護國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內容,從「圓密一致」,逐漸發展到「一大圓教」。以下主要是探索台密修持的獨特方式及其與天台宗的思想淵源,而不是弘揚台密。
一、菩薩戒
台密弟子所受的是大乘戒,即菩薩戒。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作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台密大師認為,它大大高於小乘聲聞所受持的戒律小乘聲聞戒。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的大乘經典主要有《梵網》和《瑜伽》兩類經典。日本台密主要是按《梵網經·律藏品》制定的,其戒相為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十重禁戒又稱十波羅夷,為十種嚴重的禁戒,即: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酤酒戒、不說過罪戒、不自贊毀他戒、不慳戒、不瞋戒、不謗三寶戒。四十八輕戒,是為防犯輕垢罪所制定的戒條,即: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誨罪戒、不供給請法戒、懈怠不聽法戒、背大(乘)向小(乘)戒、不看病戒、畜(蓄)殺眾生戒、國使(通敵叛國)戒、販賣(六畜)戒、謗毀戒、放火燒戒、僻教戒、為利倒說戒、恃勢乞求戒、無解作師戒、兩舌戒、不行放救戒、瞋打報仇戒、憍慢不請法戒、憍慢僻說戒、不習學佛戒、不善和眾戒、獨受利養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時戒、不行救贖戒、損害眾生戒、邪業覺觀戒、暫念小乘戒、不發願戒、不發誓戒、冒難遊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揀擇受戒戒、為利作師戒、為惡人說戒戒、無慚受施戒、不養經典戒、不化眾生戒、說法不如法戒、非法制限戒、破法戒。台密大師認為,十重禁戒與四十八輕戒都是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的心地法門,自過去七佛為始,直至三世的諸佛、菩薩等,都廣為念誦,故一切大眾皆應受持,若常誦讀、解說、書寫,則得見千佛,生於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八難。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5種利益:①十方諸佛愍念守護。②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③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④功德多聚,戒度成就。⑤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日本從最澄開始,在比睿山對習學天台宗的弟子授大乘菩薩戒。最澄著有《授菩薩戒儀》。其傳戒儀軌到弟子安然時期,漸趨成熟。安然在元慶六年撰成《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一書(見《大正藏》卷74),對最澄以來的傳戒儀軌,作了系統而完整的闡釋。
安然生活的時期,日本的菩薩戒本有10種,即: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瓔珞本、新撰本、制旨本、達摩本、明曠本、妙樂本、和國本。他通過比較,採用了妙樂本,即《妙樂十二門戒儀》,又稱《授菩薩戒儀》(一卷)。此書為唐代湛然撰,是圓頓戒家最重視的戒儀。它參照梵網、地持、高昌、瓔珞、新撰、制旨等6種版本,而新立按月菩薩戒行事的戒儀,內容分為開導、三歸、請師、懺悔、發心、問遮、授戒、證明、現相、說相、廣願、勸持12門。最澄著的《授菩薩戒儀》,就是完全根據這一版本的。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則對它作了適當的調整,如將妙樂本的第九現相,第十說相,改為第九瑞相,第十戒相;又將妙樂本的第十一廣願和第十二勸持予以對調。
這裡,根據最澄的《按月菩薩戒儀》和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均見《大正藏》卷74),介紹一下台密授菩薩戒的主要做法。
授菩薩戒的儀軌在一定的時日舉行。戒壇的建築形狀,完全依准唐道宣的《戒壇圖經》中的樣式。儀式中傳授戒法之師稱為戒和尚,講授戒法者為教授師(教授阿闍梨),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者為羯磨師(羯磨阿闍梨),三者合稱為三師。此外,與會者至少尚須有七位證明師(尊證師),總稱「三師七證」(合稱十師)。授戒的程序如下:
第一,開導。是傳戒師在授戒前對受戒者的觀察和開導。具體可分六方面:一、定根機,二、觀信心,三 、察意樂,四、擇道場,五、示師相,六、顯戒德。
定根機,是論受戒者的根器。安然認為菩薩戒是佛菩薩普度眾生的一種戒法,人人可求,並非高不可攀。他在《普通廣釋》卷上舉了幾個例子:說是當年達摩無讖三藏持菩薩戒本,來化西涼時,有沙門法進,求菩薩戒,並請戒本。達摩認為:「此國人粗,豈有堪為菩薩道器?」不給授戒。法進苦請,不獲所願,便在佛像前立誓求戒。7日後,夢見彌勒菩薩親為授戒,並授與戒本。沙門道進,求菩薩戒,達摩也不答應,叫他先向佛懺悔。道進懺悔了7天,再求菩薩戒。達摩大怒,責怪他懺悔的時間太短。道進一直忤悔3年,夢見釋迦牟尼佛親自給他授戒。授戒時所說戒法,他一一記得。道進第二天去見達摩,想告訴他昨晚的夢。在離達摩十步遠時,達摩已經知道,驚奇地說:「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當作證!」當即在佛像前給道進說戒法。道進一聽,竟和夢中釋迦佛所說的一模一樣。還有道朗法師求菩薩戒的經過,也是如此。安然認為,天竺等國的高僧(如達摩),對菩薩戒的神秘觀點是不對的。「我日本國,皆信大乘,無有一人,不願成佛」(同上),依《梵網菩薩戒經》所述,除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尚)、殺阿闍梨、破羯磨轉***僧、殺聖人等七遮罪外,凡了解法師之語者,無論身為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太監)、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師、金剛神,乃至變化人(由男性變為女性,或由女性變為男性)等,均可以受戒。
觀信心,是觀察求戒者的信心和決心。安然認為,「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同上),求菩薩戒者,應當「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對自己有必定成佛的信心,則戒品已經具足。菩薩戒不應向沒有成佛信心者宣說,也不應向誹謗大乘者宣說。不然,不信者會因而誹謗,以致墮落地獄。
察意樂,是了解求菩薩戒者有何意樂要求此戒。凡有以下十種意樂,皆準許受戒:一、欲即身成佛,二、欲紹承菩薩位,三、欲作菩薩比丘、比丘尼,四、欲從小乘轉向大乘,五、欲永不失戒,六、欲重受佛戒,七、欲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八、欲得諸佛菩薩聖眾護念,九、欲作一切王(法王、轉輪王、鬼王、魔王等),十、欲紹三世化導眾生。欲得這十種意樂,是發大心的表現,因此,應當給予授戒。
擇道場,包括選擇兩種道場:即外道場和內道場。安然認為,外道場可以「隨緣開場」,如「凈滿如來,蓮華台藏以為菩薩戒場」;「釋迦如來,第四禪中,菩提樹下以為菩薩七眾戒場」。帝王可以將道場設在內廷,僧人則可將道場設在寺中。凡設菩薩戒道場以後,其地威力無比:「若受菩薩戒地,變成金剛道場,大劫三災現時,不能破壞此地」,「餘地皆壞,此處如柱」(同上)。因為「受菩薩戒地,名常寂光土」,成了「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究竟證會之處」(同上)。內道場,即是受戒者自身。安然認為,「行者自身即是道場,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皆來住中,當知受菩薩戒之身,即是金剛道場。一切諸佛集會此中,盡未來際,不可舍離。」受戒之後,「體如虛空,永無敵對,十方世界,四魔境界,儘力破壞,莫傾毛孔」(同上)。
示師相,指戒師。菩薩戒的戒師分為諸佛、聖人(菩薩)、凡師等三類。一、諸佛師,包括真佛或佛像,如生身舍利道具錫缽,法身舍利大乘經卷等;二、菩薩師,包括真菩薩或菩薩像,如生身舍利持物錫缽,法身舍利大乘律論等;三、凡夫師,須是真正的大德,具足五德,即:①持戒,②十臘以上,③解律藏,④通禪思,⑤慧藏窮玄,學識淵博。
顯戒德,是指受不同的戒,能獲得不同的功德。安然根據《報恩經》所說,認為若受三歸五戒,下一世生人;受八戒,下一世生天;受二百五十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得阿羅漢;受五百戒,六千威儀,十二萬細行,生非想非非想天;若受菩薩戒,得成佛果。他說:「戒復有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若受聲聞戒者,不見佛性如來;若受菩薩戒者,能見菩提。」
第二,三歸。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寶有三種:一、住持三寶,指泥木素像為佛寶,黃卷赤軸為法寶,剃髮染衣為僧寶。二、別相三寶,指三世三身為佛寶,所說法門為法寶,三乘賢聖為僧寶。三、一體三寶。這是根據天台宗的解釋,實相圓理,名為一體,三即一,一即三,名為三寶。心體覺智名佛寶,性體離念名法寶,心體無諍名僧寶。「凡聖始終,此三具足,佛已修證,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如冰在水,今始覺知,正向此三,盡未來際,為歸依處」(同上書卷中)。
受三歸時,受戒者應念: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三說)。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從今以後,稱佛為師,更不歸餘邪魔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慈愍故(禮三寶)。
第三,請師。受菩薩戒,規格高,須請諸佛師、賢聖師和凡師。先請釋迦佛為戒和尚,次請文殊菩薩為羯磨阿闍梨,次請梅怛哩耶(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梨,次請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為尊證師範,次請一切同法菩薩摩訶薩為同學等侶,次請十方菩薩戒護法為金剛外護。然後,再請現前戒師。請師時,先請戒和尚,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界教主,菩提樹下始結菩薩戒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和上(尚)。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羯磨阿闍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菩薩戒上座,伽耶山頂初受菩薩戒文殊師利大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教授阿闍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戒傳戒付囑,寂滅道場初受菩薩戒,梅怛哩耶大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教授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一說)。」
繼請尊證師範。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師,一切世界常誦菩薩戒,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尊證師範。慈愍故(一說)。」
繼請同學等侶。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眾,一切世界常學菩薩戒,一切同法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同學等侶。慈愍故(一說)。」
繼請金剛外護。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護法,一切世界常護菩薩戒,一切金剛、天眾、變化者,為我作菩薩戒修覺外護。慈愍故(一說)。」
繼請在場的戒師。受戒者念:「我某甲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苦。慈愍故。」
接著傳戒師應為求戒者在諸聖師(佛菩薩)面前代白云:「敬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某甲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愍故,施與某甲等菩薩戒(三說)。」
第四,懺悔。最澄在《授菩薩戒儀》中說:「無始以來,誰能無罪?或有重罪孽,障須懺悔。」懺悔可分三步:第一步懺悔的目的。懺悔的目的是洗滌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過,使身心清白,如「法器清凈,方堪進受」。第二步,懂得運心的方法。最澄引智者《摩訶止觀》中的說法:「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他說的順流十心,即是:「一者,自從無始,暗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計人我,故起於身見;身見故妄想顛倒,妄想顛倒,故起貪瞋痴;痴故廣造諸業,業故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勤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惡緣既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者,事雖不廣,噁心遍布。六者,噁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者,魯扈底究,不畏惡道。九者,無慚無愧。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這樣,順生死流,昏倒造惡,罪業愈積愈重。懺悔,就是要用空全相反的逆流十種心,對治這順流十心,使之轉惡為善。第三步,懺悔的方式。最澄說:「懺悔法有三種:上品懺者,舉身投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中品懺者,自露所犯,悲泣流淚;下品懺者,通陳過咎,隨師口言。」(同上)
懺悔者的誓詞一般是:
「仰啟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當來彌勒,十二部經,真如藏海,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證明。我等披陳懺悔,從無始來,至於今日,於其中間,皆由妄計。我人為貪瞋痴無量煩惱亂身心,縱恣三業,具造十惡、五逆、四重,作一闡提,撥無因果,壞僧伽藍,焚燒經像,身四威儀損傷含識,盜三寶物及余趣財,顛倒邪淫,污染梵行,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人男、人女、畜生、鬼神等一切男女;誑惑三寶,謗三乘法,言非佛說,障礙留難;或飲酒食肉無慈愍心。或食五辛,熏穢三寶;或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訶責;乃至於一切有情無情,作不饒益。如是等罪,不可數知,自作教他,見聞隨喜。今對三寶前披陳懺悔,齊佛所知,不敢覆藏,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作。願罪消滅,唯願三寶慈悲證明。」
除了上述事懺外,安然在《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卷中還提出理懺,並認為修理懺勝於事懺。他引《心地觀》偈云:「若有清信善男女,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銷除,是名最上持凈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諸善男女真實觀,名為諸佛秘要門。」他還具體解釋說:「(理懺和事懺)二門中,理懺最勝。故《普賢觀》,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無法,從顛倒相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獲至寶,無住無壞,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同上卷中)也就是說,到了理懺的最高境界,是「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無罪無福,入大涅槃。此種懺悔,才是大乘規實之義,能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疾成阿耨菩提。
第五,發心。為了報答四恩,應發清凈菩提心,受三聚戒。受戒者(稱新學菩薩)向戒師(稱先學有智有力菩薩)頂禮後,說:「我今欲發大菩提心!」戒師應教誨說:「過去菩薩已發,未來菩薩當發,現在菩薩今發!仁者(對受戒者的尊稱):如今隨順三世一切菩薩,當發大菩提心,一心志求無上菩提。」這時,受戒者應當這樣說:「我今發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隨順三世諸菩薩,盡未來際不退轉!」這時,戒師以無亂心問他:「仁如是聽,是仁慈菩薩歟否?」受戒者應答:「是發菩提願!」不可說成:「已發菩薩願!」這時,戒師才教他念四弘誓願:「圓融十界諸眾生,我今發誓必濟度。圓融五住諸煩惱,我今發誓必斷除。圓融四門諸道品,我今發誓必盡知。圓融法性真佛道,我今發誓必顯得。」教畢後,由受戒者單獨背念一遍。
第六,問遮。是戒師查問受戒者從無始以來有何罪過。戒師對受戒人說:「我今問汝,當如實答;若不如實答,徒欺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否?不曾殺父否?不曾殺母否?不曾殺和尚否?不曾殺阿闍梨否?不曾破羯磨轉***僧否?不曾殺聖人否?」若無「七遮」罪,准予授戒。然後再問受戒者有無犯「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罪。若曾犯過「十重戒」罪,可准他懺悔。懺悔的方式是:跪在佛菩薩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禮三世千佛」,直到親見「佛來摩頂」,或者看到佛的相好莊嚴以及「光、花種種異相」為止。因此,懺悔的時間沒有限定,或一七日,或二、三七日(14天或21天),乃至一年。若受戒者始終未見「佛來摩頂」或看到佛的「好相」,則「雖懺無益」,表明舊戒已失,應當增新戒。
受戒人若曾犯四十八輕戒之一,可用「對悔」的方式,對著菩薩僧,自行懺悔。其方式是:請一德行高尚的菩薩僧為懺主,受戒者的求請辭云:「菩薩專念!我某甲今請菩薩為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為我作懺悔。慈愍故(三說)。」接著懺悔。受戒人與菩薩僧跪合掌,說:「菩薩南嶽懷讓志!我某甲為故不聽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發露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請凈戒身具足清凈菩薩(三說)。」懺悔主合掌對他說:「自責汝心,應生厭離(懺悔已後,自責的思想也應當丟開)!」受戒者答:「爾(是)!」
第七,授戒。先示戒相,再正授戒。戒師在授戒前先向受戒者宣說戒相:戒相是菩薩三聚凈戒。可分為四種:小乘、通乘、別乘、圓乘戒法。這裡授的是大乘圓教菩薩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攝善法戒(八萬四千因果佛性常住藏)和饒益有情戒(六度四攝,無量行願藏)。受此菩薩三聚戒,能饒益一切有情,修攝一切善法,修攝一切律儀。以此來表明菩薩三聚戒功德的巨大。最後告訴受戒者:「我今相代諸佛菩薩諦語汝等,諸佛適今告汝等言:一切如來金剛寶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來常住,萬德圓滿,明如日月,妝如瓔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遍一切處,等如虛空。諦信此語,是名成佛。」(《普通廣釋》卷下)以增強修持者成佛的信心和決心。
接著是正授戒。戒師對受戒者宣告:「汝等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凈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凈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佛,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佛,現在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同上)還告訴受戒者應當這樣想:「今於此處現在菩薩戒大和尚(是)釋迦牟尼如來,羯磨阿闍梨(是)文殊師利菩薩,教授阿闍梨(是)梅怛哩耶(彌勒)菩薩,尊證大師(是)一切如來,同學等侶(是)一切菩薩,受戒外護(是)天剛天等。今正(現在正是)文殊師利菩薩發梵音聲,作此羯磨,亦當梅怛哩耶菩薩以慈言音,教授此事」(同上),「汝等能持否?」戒師接連三問,受戒者三次回答:「能!」
當受戒者第一遍回答:「能」時,戒師便說:「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不久當應入汝身中!」第二遍回答「能」時,戒師便說:「此妙戒法,即從法界諸法上起,遍虛空中集汝頂上,微妙可愛,如光明雲台!」第三遍回答「能」時,戒師又指示道:「此妙法入汝身中,清凈圓滿。正在此時納受戒法,不得余覺餘思念以戒不滿!」
第三遍結束,戒師應語:「自今以後,永號汝等,以為諸佛!」如《梵網經》所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規是諸佛子!」
第八,證明。戒師為受戒者向十方諸佛呈言:「弟子某甲仰啟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於此素訶(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佛菩薩像前有眾多佛子,來於我所,求菩薩戒竟。我已為師作證明,唯願諸佛亦為作證明(三說)。」
接著,大眾同聲啟佛:
歸命牟尼大覺尊,已為凈戒大和尚。
龍種凈智尊王佛,已為凈戒阿闍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已為凈戒教授師。
現在十方一切佛,已為凈戒尊證師。
十方一切諸菩薩,已為凈戒同學眾。
梵釋四王諸冥道,已為凈戒外護明。
現前和上阿闍梨,已為凈戒傳授師。
唯願諸佛作證明,生生世世不忘舍。
第九,現相。十方世界有三佛土,即:應佛土、報佛土、法佛土。據說此處受戒之後,三佛土皆現瑞相。一為應佛土,在十方世界中多如微塵,隨受戒者所發上、中、下心,在彼應佛國土顯現不同的異相,出現清涼風、微妙香、法樂聲、光明台、寶樓閣、佛菩薩戒身等。此時,諸佛各告菩薩:「此某方若干佛土,釋迦如來昔所化度,素訶世界,一四天下,南閻浮提,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彼有眾多佛子,於菩薩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為作證,故有此相。」(《普通廣釋》卷下)
二為報佛土,遍滿法界。諸佛同體,均受法樂。因為一切國土凡聖眾生,都是諸佛內證法樂之身;而諸眾生以迷惑故,在佛內證,都不覺知,所以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見有人受戒,得具戒法身,諸佛法身,亦增肥滿,故使諸佛增加法樂。諸佛相與稱讚:「今某甲等眾多佛子,受諸佛戒,入諸佛會,前佛後佛,戒身同體,譬如眾流至海鹹。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諸佛身;諸佛身即是某甲等身。乃於今時,一切諸佛同體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虛空界,受用法樂,盡未來際,不可破壞。」(同上)
三為法佛土,遍一切處,都屬於毗盧遮那一法性身,居於身土不二的常寂光中,常樂我凈的四波羅蜜處。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都流入毗盧遮那智藏海中,今者所受菩薩戒品,當然也不例外。此時,一體法身也高興地說:「彼某甲等,本來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來某甲等身,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說名菩薩。即此法身,到於彼岸,說名如來。常是法身,無非法身,此法本住,無說無聽。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說,即是法身言。若見汝等身,即見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身。以汝等身,為佛法身。」(同上)諸佛現相,共作證明,充分表明了受菩薩戒的無量功德。
第十,說相。戒師提問十戒,由受戒者一一回答。
一、不殺生戒。問:「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金剛寶戒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井,與人非人毒藥,施設方便,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二、不盜戒。問:「若自盜,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燒若埋若懷色,如是盜五大五塵,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三、不邪淫戒。問:「若淫人男女,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凈行,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四、不妄語戒。問;「若非真實,非己有,自言得禪得解脫得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鬼神供養我。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不酤酒戒。問:「若酤諸酒,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六、不說四眾過罪戒。問:「若說出家在家菩薩,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七、不自贊毀他戒。問:「若自贊己真實所得,並毀出家、在家菩薩,犯十重罪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輕罪孽,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八、不慳惜加毀戒。問:「若慳法慳財,有來求者,法不為說一句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九、不瞋心不受悔戒。問:「若瞋一切在家、出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鬼畜,懺謝不解,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十、不謗三寶戒。問:「若謗三寶,若增若減,若相違,若戲論,下至一句,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一,勸持。戒師教導持戒者說:「既得戒已,如服良藥,須知禁忌及以補養。自行斷惡為禁忌,利他修善如補養。是故應須具足二持,遍修諸善,遍斷諸惡,勤行慈救,恭敬三寶,於一一行,悉須以願而加護之。常思滿足四弘之願,六度四攝等不離剎那,發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境。」然後令受戒者禮佛禮師三遍。
第十二、廣願。以上受戒,只是起行。受菩薩戒後,應以利他為本。因此,要讓受戒者發願。在戒師的指導下,受戒者對佛發誓願:「弟子某甲等,願以懺悔受戒發心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眾生未離苦者願令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者願發菩提心,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善,未集佛法者願集佛法,未利生者願早利生,未成佛者願速成佛。又以此功德,願共法界諸眾生等舍此身已,生極樂界彌陀佛前,聽聞正法悟無生忍,具大神通遊歷十方,供養諸佛。常聞無上大乘正法福智資糧,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佛法速得圓滿。又以此功德願共眾生,從今以往於自行門,未得無生法忍前,永離三惡道身,永離下賤身,永離女人身,永離拘系身,常於佛法中,清凈修諸行,於利他門,分身十方國土,常為眾生作大知識,示其正道,令生實果。願諸眾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見我射得斷惡修善,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覺!」發願完畢,禮三寶。
從受菩薩戒儀軌中,可以看出處處是以天台思想為準繩的。如最澄在「第四懺悔」中就明確提出:「運心者,雖從戒師說罪名種,然須先運逆順十心,重罪方滅。故天台大師於大止觀懺凈文中云: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大正藏》卷74第626頁)接著,他詳細闡釋了智者提出的「順流十心」和「逆流十心」,然後,告誡受戒弟子:「順涅槃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同上第627頁)又如在第「十二勸持」中,他告誡受戒弟子:「以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乘,超逾十境。」(同上)顯然,他所說的「妙觀門」,指的就是天台「十乘觀法」中的「觀不思議境」。他希望菩薩戒學僧受戒後能勤修天台觀法,以「融通萬境,事理俱足」,直至成就無上菩提。而「授戒」和「現相」時,出現的一種種異像,則又表達了日本密宗色彩。因此,授菩薩戒的儀軌充分體現了「圓密一致」的思想。
二、灌頂
灌頂,梵文abhisecana,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的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台密其他密教一樣,特重灌頂,在受菩薩戒之後,進行秘密灌頂。灌頂作法的種類繁多,主要為結緣灌頂、學法灌頂、傳法灌頂3種:(一)結緣灌頂,不論僧俗、根機等,為廣結佛緣灌頂。受者投花於壇上諸尊佛像,選定有緣之佛(投花得佛)為本尊,而後唱佛名號,由上師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羅尼)。(二)學法灌頂,又稱受明灌頂、弟子灌頂、許可灌頂。對於欲學密教之弟子,先選定人、時、處,並準備作法,再授以有緣一尊的儀軌明法。(三)傳法灌頂,又稱傳教灌頂、付法灌頂、阿闍梨灌頂。如法修行之人,欲為人師,或欲得阿闍梨位者,則授以大日如來的儀軌明法。安然在《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見《大正藏》卷75)中認為,在三種灌頂中,傳法灌頂最為重要。傳法灌頂又可分為3種,即:印法灌頂、事業灌頂和以心灌頂。①印法灌頂,又作秘印灌頂、手印灌頂和離作業灌頂。指有些弟子「誠心殷重,深樂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資財短缺,無法整備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眾事,反當於道有礙」。對於這樣的弟子,「師當深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可略去諸作業,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頂儀式。②事業灌頂,又作作業灌頂、具支灌頂。弟子於灌頂7日前「誠心禮悔之類」,「師亦於七日以來,為其持誦,秘求感應」,並且令弟子「辦諸供物香華之類」,然後設壇,授以秘印。此種灌頂規模十分盛大。③以心灌頂,又稱心授灌頂。用於師與弟子俱成就在三昧耶戒的情況。即「不擇時,不擇方(不擇東、南等方位)」,而作心想灌頂。這是以上師之心傳予弟子之心的灌頂,是在師徒雙方共住瑜伽中進行的。
事業灌頂的儀式最為隆重。據《阿娑縛抄》卷209—211記載大略是:設灌頂道場(又稱密壇),分大壇、正覺壇、祖師壇、三昧耶戒壇、護摩壇等五部分。壇的八方懸八色幡,壇上張設天蓋。道場東面,懸大曼荼羅,佛面向西。前為大壇。若授金剛界灌頂,則在大壇置金剛界曼荼羅(注1);若授胎藏界灌頂,則在大壇置胎藏界曼荼羅。(注2)
大壇的四角立橛,引五色絲結界。在大壇中央及四隅各安置一寶瓶,稱五寶瓶。寶瓶中盛裝五寶、五穀、五香、五葯等20種香葯。五瓶之香水表示五佛之智。傳法灌頂時,將加持過的五瓶從大壇移至正覺壇上。
正覺壇,系指行灌頂作法之修法壇。正覺壇上繪有十二大聖曼荼羅。行者受灌頂後,以自身成中台大日如來,勸請十二尊,使之圍繞,其後乃修護摩供而供養自身大日如來。其曼荼羅就是在灌頂壇的四邊畫四執金剛,壇中央畫八葉蓮華,八葉之中,四方之葉畫有四菩薩,四角之葉畫有四奉教者,共成十二尊,故稱十二大聖曼荼羅。阿闍梨執瓶在曼荼羅周圍三匝行道,稱為五瓶行道,然後將瓶水灌於受者的頭頂,稱五瓶灌頂,意謂灌五佛的智水於受者,使之成正覺。
五瓶有五智、五部、五佛等意義。中央一瓶代表大日如來,其餘四瓶分別代表普賢、彌勒、除蓋障、文殊四大菩薩。同時,瓶頸所系的彩帛(瓶帶)有白、赤、黃、青、黑等色。在傳法灌頂時,若誦大日如來真言,則以白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頭頂;若誦普賢真言,則以赤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右;若誦彌勒真言,則以黃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額上;若誦除蓋障真言,則以青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後;若誦離諸惡趣真言,則以黑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左。念誦真言加持五瓶,稱為五瓶加持(見《大日經疏》卷6)。灌頂後,授三昧耶戒。阿闍梨引弟子入護摩壇,傳五古印,授金錍、明鏡、寶輪、法螺等。反覆禮佛、教誡後,供養迴向,儀式方告結束。
修台密之高僧大德,除曾在密壇中受過金剛界和胎藏界灌頂外,還曾受過蘇悉地灌頂。蘇悉地,梵語susiddhi,意譯為妙成就。日本東密僅重金剛、胎藏;台密則對金剛、胎藏、蘇悉地三部大法並重,而以蘇悉地為金、胎不二之法,尤為重視。蘇悉地灌頂有兩大傳承系統:一為最澄所傳,其傳承次第為:善無畏、義林、順曉、最澄;一為圓仁所傳,其傳承次第被認為是:大日、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義操、義真、圓仁等。後世台密所傳的大多根據圓仁一系。蘇悉地灌頂頗有止觀特色,這裡著重予以介紹。
據《蘇悉地羯羅經》稱:蘇悉地灌頂,有五種莊嚴:「一謂大精進,二謂明王,三能除障,四能成就一切勇猛事,五能成就一切真言。此蘇悉地經,若持余真言法不成就者,能兼持本經本真言,當速成就。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亦能成辦一切等事,所為護身、結界、召請等事,供養、相助、決罰、教授等事。一切真言,能得成就。」這裡所指的五種莊嚴,具體地說:(1)精進:指受灌頂者應先發菩提心,被慈悲的甲胄,決不退縮。(2)明王:指讀誦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三部經典。受灌頂者須被菩提大誓甲胄,以諸佛三昧道為所依,以三部明王為依憑。這三部明王所修之法即息災法、降伏法和增益法。(3)除障:指息災法,能滅除六道及三乘的三惑三障。(4)成就一切勇猛事:指降伏法,能降伏凡聖之無始怨敵。(5)成就一切真言:指增益法,能成就滿足凡聖之一切樂願。這與天台宗圓教「五品弟子位」所要求達到的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觀行即佛」,頗有相似之處。
蘇悉地灌頂,不建壇場,僅為師徒二人對受。因而對師(阿闍梨)徒的要求非常嚴格。《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阿闍梨相品》載,對阿闍梨的要求是:「福德莊嚴,善須知解世出世法,恆依法住,不行非法,具大慈悲,憐憫眾生……聰明智慧,辯才無礙……常樂轉讀大乘經典,復依法教,勤誦真言而不間斷……復須善解畫曼荼羅,常具四攝,為求大故,不樂小緣……曾入大曼荼羅而受灌頂,復為先師而嘆德者:『汝從今往,堪授灌頂為阿闍梨』。」(《大正藏》卷18第604頁)也就是說,一要有師德,二要有才學,三要勤於學修,四要學大乘法,五要受過阿闍梨灌頂,並被師傅印可為傳法阿闍梨的。對受灌頂的弟子也有嚴格要求,主要是:「視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承事闍梨,無有懈怠,勤持不闕」等等(同上)。
蘇悉地灌頂的儀式非常簡單方便。《蘇悉地羯羅供養法》稱,受法者澡浴清凈,著新潔衣,進密室向阿闍梨恭敬頂禮,請求灌頂。阿闍梨十分慈悲地給傳蘇悉地五部真言。這五部真言是:
阿金剛地部,阿字作地觀金剛座觀。
鑁金剛水部,鑁字作水觀蓮花觀。
藍金剛火部,藍字作日觀。
唅金剛風部,唅字作月觀。
欠金剛空部,欠字作空觀。
阿闍梨應據《三種蘇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先向受法者講述五部真言的義理:「五部真言是一切如來無生甘露之珍漿,醍醐佛性之妙藥。」阿字即是大日如來理法身,本性清凈極理,畢竟不可得空,金剛地輪種子,金剛部曼荼羅;阿字即大日如來智海水,大轉輪種子,神通自在之法,名智法身,亦名報身,是即蓮花部曼荼羅;藍字是大日如來心地種火大種子,三世諸佛室宅,燃燒一切眾生無始無明塵垢妄執,出生菩提心芽種;鑁字即是大日如來常住壽量,風大種子,三解脫門,三際不可得義,法身大力曼荼羅;欠字是大日如來無見頂相,五佛所證大空智處,寂滅真如理智,十方三世諸佛所證菩提道場殊勝曼荼羅。並知道,阿字是東方阿閦佛如來,鑁字是西方阿彌陀如來,藍字是南方寶生如來,唅字是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欠字是上方毗盧遮那如來。若從人體色身來說,「五字門主五臟六腑,內外交雜」:「阿字金剛部主肝」、「藍字寶部主心」、「鑁字蓮華部主肺」、「唅字羯磨部主腎」、「欠字虛空部主脾」,誦五字門更能滋養五臟色身,以便修成大行。「一字入五臟,萬病不生」(以上見《大正藏》卷18第909—912頁)。
在給弟子講五字真言義理之後,即應引導其進行觀想。據《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善無畏譯)記載,觀想的方式是:阿闍梨當教導弟子,先住於瑜伽而觀自身,自臍以下當作金剛輪,其形為方,中置阿字;臍以上至心當作水輪,其形為圓,中置鑁字;心以上至喉當作火輪,其形為三角,中置藍字;咽以上至額當作風輪,其形為半月形,中置唅字;最後於頂上作一點,點中置欠字。即舍父母所生的肉身,直為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以成相好圓滿的佛身之意。再從虛空中想毗盧遮那佛身毛孔,流出香乳,雨澍七金山間,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當心想於妙高山頂上有吉祥唎字,變成八葉蓮華遍法界。在蓮花上有阿字,變成八華八寶樓閣,高廣無中邊,諸大微妙寶玉種之莊嚴,六十恆河沙俱胝如來,及諸天龍八部內外諸供養菩薩,圍繞此法界宮殿。中又有唎字門,變成大蓮華葉,上有曼荼羅。在曼荼羅上有師子座,在師子座上有蓮華王,上有凈滿月輪,在滿月輪上有吉唎字,變成妙月大蓮華。上有鑁字,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所有三界六道四生八難受苦有情,遇光明觸得解脫。此鑁字變成率都婆(五輪形之塔),具地水火風空五輪。此率都婆又變成摩訶毗盧遮那如來,身色如月,首戴五佛冠,以妙紗縠天衣瓔珞莊嚴其身,光明普照十方法界,身邊圍繞著四佛、四菩薩、十六菩薩、八供養菩薩和四攝菩薩等等。四佛即:金剛堅固自身阿閦佛、福德莊嚴身寶生佛、受用智慧身阿彌陀佛、作變化身釋迦佛。四菩薩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十六菩薩即:金剛薩埵菩薩、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寶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邪菩薩、金剛拳菩薩。八供養菩薩即:金剛嬉戲菩薩、金剛鬘菩薩、金剛歌菩薩、金剛舞菩薩、金剛焚香菩薩、金剛花菩薩、金剛燈菩薩、金剛塗香菩薩。四攝菩薩即: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鎖菩薩、金剛鈴菩薩。總之,諸佛如胡麻,遍虛空界。
台密這種觀想的方法雖然充滿密教色彩,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天台宗思想的影子。智者在《摩訶止觀》卷2中談修常行三昧時說:由於行者聲聲念念在佛,精勤不懈,可依「佛威力、三昧力、行者之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又名「佛立三昧」。湛然大師在《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中認為「佛立三昧」是一種「意止觀」,行者可以「寄色身佛,以成三觀」。而《三種悉地真言儀軌》中則認為,修蘇悉地灌頂,能於定中見四佛、四菩薩、十六菩薩等在其前立,可以「證心清凈,自身為佛」。也就是說,受法者通過這種簡單而殊勝的灌頂,懂得定慧平等莊嚴,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其觀想可達到天台宗所經常強調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崇高境界。
注釋:
(1)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界,梵語rajra-dhātu),表示大日如來的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羅、智曼荼羅、西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系根據《金剛頂經》等所作之圖。日本東密使用自九會形成之九會曼荼羅;台密則使用成身一會之曼荼羅。此曼荼羅計收1461尊。九會中,羯磨會(成身會)圖相是:中央畫一大圓輪,其中現出五月輪,在中央月輪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羅蜜菩薩,而在四方月輪安置四佛及四新近等十六大菩薩。另畫八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金剛界曼荼分為佛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金剛部(智)、寶部(福德)、蓮華部(理)、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五佛,為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則自大日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出生,故此四菩薩稱為佛母。
(2)胎藏界曼荼羅(胎藏界,梵語arbha-dhātu),表示大日的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羅、理荼羅、東曼荼羅、大悲曼荼羅。系根據《大日經》之繪圖而來。日本現行之胎藏曼荼羅為十二大院,計容納414尊。其中台八葉院圖相是:大日位於八葉(八花辦)蓮花中央之花台,東方安置一吉寶幢,南方安置開敷華王,西方為無量壽,北方為天鼓雷音,東南方為普賢,西南方為文殊,西北方為觀世音,東北方為彌勒。以上,大日表示法界體現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薩、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在眾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三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台院及其東西等六院,相當於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二院,相當於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障蓋二院,相當於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於三部,而通稱為金剛部。
三、印明
印明,又稱印咒、印言、契明。是印相與陀羅尼(dhārani)的合稱。即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台密家認為,印乃諸尊的身密;咒為諸尊的語密。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智者所創的天台宗,雖也有某些密教成分,如在《請觀音經疏》中提出誦陀羅尼,觀想佛的相好莊嚴等。但在修持中沒有後來密宗那一套系統的真言,更沒有契印。而台密在教理上弘揚天台,在修持上十分講究契印和真言。顯然是最澄在中國既從道邃學習教法,又從「越州龍興寺順曉灌頂,傳受三部三昧耶圖樣契印」;圓仁在中國既從五台山志遠和尚學天台,又「至青龍寺從義真阿闍梨入胎藏灌頂道,學毗盧遮那經中真言印契」(見《阿娑縛抄》卷194—195《名匠略傳》)的結果。
結印應十分莊重。《大日經疏》卷13云:「(結印)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凈手,嗽口,以塗香塗手,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青龍寺儀軌》亦稱,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得悉地。
結印之雙手或十指,有特殊名稱。圓仁在《蘇悉地妙心大》中,稱兩手為二羽、月堂、禪智、定慧;稱十指為十度、十輪、十峰等。每一手指,又各有專名。
結印時,須誦真言。真言,梵語mantra。音譯曼怛羅、曼荼羅。又稱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種子(指一字二字者)。即真實而不虛假的語言。在密宗,相當於三密中的語密,故稱「真言秘密」。或指佛、菩薩、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指含有深奧教法的秘密語句,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的。中國和日本對梵語中的真言意義皆不作翻譯,僅用譯音。認為念唱或書寫、作觀其文字,即可得到與真言相應的功德,故念誦真言不僅可以得到即身成佛的開悟,還能滿足世俗美好的願望,如滅罪、得福等等。
圓仁非常強調三密加持的作用。他認為台密修持者應當藉結手印功德力,將自己的身業轉成如來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將自己語業轉成如來的語密;藉觀想本尊的功德力,將自己的意密轉成如來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剷除一切魔障,直成佛果。所以他將持三密比作「披三甲冑」。聲稱:「三密甲胄,著法界體;定慧之手,執持阿字利劍。如來要誓,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胄,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俱安。「(《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一)充分表明修持台密是「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予」的殊勝法門。
四拳十二合掌
手印的種類很多。最早《牟尼曼拏羅咒經》中的手印,只有19種;但在七世紀阿地瞿多(Atikuta)譯出的《陀羅尼集經》中,這類手印已有300多種。唐代天台宗僧人一行在《大日經疏》卷13以總括性、組織性的說明,將四拳與十二合掌列為一切印的印母。
所謂印母,即密教用來作為一切印契基礎的基本印。合掌,表示開敷之蓮花;拳,表示月輪。又以合掌為印母的印契,一般是就眾生邊與本有門而明其義;而以拳為印母的印契,則多就如來邊與修生門而明其義(參見《大日經疏》卷13)。
所謂「四拳」,即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蓮華拳又稱胎拳。常被用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頭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如《大日經疏》卷13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此印相系表示地、水、火、風、空等五大法性之理塔。因蓮花表理,故稱蓮花拳。
金剛拳,主要是被用於金剛頂部。《金剛頂經》中所說的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為其基本。《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為:「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金輪時處軌》說為:「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為準。《金剛頂經》謂此金剛拳為:「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縛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釋》謂為:「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統持與縛持。
外縛拳,《大日經疏》卷13稱此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為外縛。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右手拇指置於左手拇指之上。《金剛頂經》稱它為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金剛頂經》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為其印母。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載,為觀出纏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由此推知,此外縛的十指應是表示月輪向外發出光明。此印相特用於胎藏界曼荼羅。
內縛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屈向掌中。右手拇指置於左手拇指之上。關於其印義,一般認為這是以輕霧中的月輪,表示通達菩提心的階位。叉在掌內的十指,即是表示潛在輕霧中之月輪的光明。此印相特用於金剛界曼荼羅。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所謂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指。但後二拳,不作印母用。
關於十二合掌,《大日經疏》卷13中說:「十二種合掌名相,凡諸印法,此十二極要。」對其名稱和印相均作了闡述。這裡根據經疏所說,以地、水、火、風、空依次為小指、無名指、中指、頭指、大指的代稱,將十二合掌作一通俗闡釋:(1)寧尾拏合掌,又稱堅實心合掌,即堅合二掌,兩掌間無空虛。(2)補吒合掌,又稱虛心合掌,即如堅實心合掌,但兩掌間存少許空虛。(3)屈滿羅合掌,又稱未敷蓮合掌,其形虛心合掌而內空,稍呈穹隆,如蓮花未開形。(4)仆拏合掌,又稱初開蓮合掌,即二地、二空掌,水、火、風三指稍離,如蓮花初開狀。(5)多那若合掌,又稱顯露合掌,即兩手並排,二地相著,掌心向上。(6)阿陀羅合掌,又稱持水合掌,即兩掌並仰,指頭稍屈相著,僅二空各接於二風側,如掬水狀。(7)缽羅拏么合掌,又稱歸命合掌、金剛合掌,即十指相互交叉,右手五指置於左手五指之上。(8)微缽哩多合掌,又稱反叉合掌,即兩手背相合,十指相叉。(9)毗缽羅哩曵薩多合掌,又稱反背互相著合掌,即仰右手,俯左手,兩手背相著。(10)帝哩曵合掌,又稱橫柱指合掌,即二手仰掌,僅二火相著仰之,其餘指頭稍開散。(11)阿馱羅合掌,又稱覆手向下合掌,即覆兩掌,並二空,僅有兩火相著。(12)阿馱羅合掌,又稱覆手合掌,即覆兩掌,二空並接,十指皆向外。
十二合掌各有極深秘的意義。據稱佛菩薩在說法、修持或集會時,按各種不同的場合、次位而選用。如一行《大日經疏·密印品》稱:毗盧遮那佛當眾說灌頂儀法後,告訴金剛手將宣說密印。於是入三昧,作三昧耶印,這時應當用虛心合掌;而圓仁《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一說到「忿怒軍荼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時,則稱應當用實心合掌。兩者區別非常明顯。同時,一種契印還可有多種功用:如上述三昧耶印,既可為諸尊入定的形相;亦可供初修行者作諸善法時用。此印契「能除宿障,以凈自身,令身凈故,外障亦凈。以外障凈故,諸障皆不得入」(《大日經疏·密印品》。可見台密對十二合掌的運用,既有嚴格規定而又靈活多變。
十八契印
十八契印,是台密通用於諸種修法的十八種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道。古來對「十八」的表意有多種說法。或以十八表示般若之十八空,十八界表示如來法身之德,或表示金剛界之五佛四菩薩及胎藏界中台八葉院之九尊,或為金剛界十八會之總行等種種意義。密宗祖師惠果(746—805)在《十八契印》(見《大正藏》卷18第781頁)中說:「從師獲灌頂,既蒙印可已,不久當成就。弟子具此相方可為傳授,此即如意寶,能成就諸事業。」充分說明十八契印的重要性。
十八契印可分六個部分:一、為護身法,即行者除穢凈身之法。有五印:凈三業印、佛部三昧耶印、蓮華部三昧耶印、金剛部三昧耶印、被甲護身印。二、結界法,定道場區域,在四方設牆。有二印,即:地結印、四方結印。三、道場法,建立道場莊嚴。有二印,即:道場觀印、太虛空藏印。四、勸請法,請入本尊聖眾。有二印,即:寶車輅印、請車輅印。五、結護法,驅除隨魔,堅固道場。有三印,即:部主印、虛空網印、火院印。六、供養法,供養本尊聖眾。有三印,即:閼伽印、華座印、普供養印。其儀軌是:
(一)凈三業印。蓮華合掌,豎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面於本方,拜禮本尊。次禮余方佛,以五輪著地,如教之敬禮。雙膝長跪已,合掌虛心住,誠心盡說陳,三業一切罪:「我於過去世,流轉於生死。今對大聖尊,盡心而懺悔。如先佛所懺,我今亦如是。願垂加持力,眾生悉請凈。以此大願故,自他獲無垢。」真言為:「唵薩縛婆縛輸馱薩縛達磨薩縛婆縛輸度唅。」意為:「歸命自性清凈一切法自性清凈我。」
結此印及誦真言時,應起大悲心:我修此法,為一切眾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佛部三昧耶印。先磨諸香用以塗手,後「虛心合掌」,屈二食指,著二中指的上節,二拇指著二食指的下節。置印當心,想於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分明如對目前,至心誦真言7遍。真言為:「唵怛他蘗都納婆縛也娑縛訶。」意即:「歸命如來發生成就圓滿。」
據稱由結此印及誦真言故,「即警覺一切如來,悉當護念,加持行者,以光明照觸,所有罪障皆得消滅,壽命長遠,福慧增長,佛部聖眾擁護歡喜,生生世世離諸惡趣,蓮花化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三)蓮華部三昧耶印(又作八葉印)。以二手「虛心合掌」,散開二頭指、二中指、二無名指屈如蓮花形,安於當心,想觀自在菩薩相好具足,誦真言7遍,於頂右散。真言為:「唵跛娜謨納婆縛也娑縛訶。」意即:「歸命蓮華髮生成就圓滿。」
據稱由結此印及誦真言故,「即警覺觀自在菩薩等,持蓮花部聖眾悉皆歡喜,加持護念,一切菩薩光明照觸,所有業障皆得除滅,一切菩薩常為善友」。
(四)金剛部三昧耶印。左手翻掌向外,右手掌背安左手掌背,用左右手的大指小指相鉤,如金剛杵形,安置於當心,想金剛手菩薩,誦真言7遍,頂上左散之。真言為:「唵縛日盧納婆縛也娑縛訶。」意即:「歸命金剛發生成就圓滿。」
據稱由結此印及誦真言故,「即警覺一切金剛部聖眾,加持擁護,所有罪障悉皆除滅,一切苦痛不著身,當得金剛堅固之體」。
(五)被甲護身印。以二手內相叉,右押左,豎二中指,屈二頭指如鉤形,勿令相著。二拇指並豎,捻著於二無名指,即成。印身五處,先額,次右肩,次左肩,次心,次喉,於頂上散。各誦真言一遍。真言為:「唵縛日羅儗你缽羅捻跛跢野娑婆賀。」意即:「歸命金剛火極威耀成就。」
據稱由結此印及誦真言加持故,「即成被金剛甲冑所有毗那夜迦及諸天魔作障礙者退散驅走,悉見行者光明被身,威德自在。若居山林及在險難,皆悉無畏水火等災,一切厄難、虎狼、獅子、刀杖、枷鎖如是等事,皆悉消滅。見者歡喜。命終已後,不墮惡趣,當生諸佛凈妙國土」。
(六)地結印(又作金剛橛)。以左手無名指、中指押入右手無名指、中指;其餘小指、食指、拇指相交。真言為:「唵枳里縛日羅縛日里部律滿馱滿馱吽發吒。」意即:「歸命禁罰極禁罰金剛金剛定堅固縛極結縛摧破恐怖。」
據稱由結此印及誦真言加持地界故,「下至水際,如金剛座,天魔及諸障不為惱害,少加功力,速得成就。」
(七)四方結印(又作金剛牆印)。印相同前面說的地結印,但開二拇指,如牆形,想印如金剛杵形,右繞身三轉標心大小,即成金剛堅固之城,諸佛菩薩尚不逾越,諸餘難調伏者毗那夜迦,及毒蟲利牙爪者更不能趨近。真言為:「唵薩羅薩羅縛日羅缽羅迦羅吽發吒。」意即:「歸命堅固極堅固牆恐怖。」
(八)道場觀印。印相為如來拳印,即以右拳握左拳之拇指。行者應想於壇中八葉大蓮花上有獅子座,座上有七寶樓閣,垂諸瓔珞、繒彩,寶柱行列,垂妙天衣,周布香雲,普雨雜花,奏諸音樂,寶瓶關伽,天妙飲食,摩尼為燈。真言為:「唵步欠。」即:「轉有相還變之穢土為寂靜無為之凈土。」
作此觀已,誦偈語道:「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
(九)大虛空藏印。以二手合掌,二中指外相叉,二食指相交如寶形。結印成已,誦真言4遍。真言為:「唵,誐誐囊三婆縛日啰解。」意即:「歸命虛空生金剛歡喜。」
據稱由誦此真言加持故,「所想供養供具真實無異,一切賢聖皆得受用」。
(十)寶車輅印(又作送車輅印)。二手內相叉仰掌,二食指之側相交,二拇指各著食指之根下。想七寶車輅,金剛駕御寶車乘空而去,至於本尊極樂界。誦真言3遍。真言為:「唵都嚕都嚕吽。」「都嚕都嚕」為車輪之轉動前進聲;「吽」為金剛使者之種子,又為輪之種子。
據稱由此真言印加持故,「七寶車輅至本尊國土,想本尊及諸聖眾眷屬圍繞,乘寶車輅至於道場虛空而住」。
(十一)請車輅印。印相同寶輅印,但拇指可不著頭指。誦真言3遍。真言為:「娜么悉底羅野地尾迦喃怛他蘗多喃唵縛日朗銀你野羯利沙也娑縛訶。」意即:「歸命三世諸如來,歸命金剛身召請成就。」
據稱由結此真言印加持故,「聖眾從本土來至道場空中而住」。
(十二)迎請印,又作迎請本尊印、召請印。二手內相叉作拳,左大拇指入掌,次右大拇指向身招之。真言為:「唵爾曩爾迦咽□泗娑縛訶。」意即:「歸命仁者召請。」
據稱由此真言印加持故,「本尊不越本誓故,即赴集於道場」。
(十三)部主印(又作部主結界印、辟除結界印)。二手合掌,屈二食指、二無名指入掌內,其指頭之背相著,二拇指豎開。以印右旋3匝,即成堅固火界。真言為:「唵阿蜜里都納皤縛吽發吒娑縛訶。」意即:「歸命甘露發生摧破恐怖。」
據稱「一切諸魔見此印,已退散驅走」。
(十四)虛空網印(又作金剛網印)。印同前所說的地結印,但二拇指捻二食指。誦真言3遍,頭上右轉三匝便止。真言為:「唵尾娑普羅捺落乞叉縛日羅半惹羅吽發吒。」意即:「歸命廣普擁護金剛網摧破恐怖。」
據稱由此網印真言加持故,「即成金剛堅固不壞之網」。
(十五)火院印(全稱金剛火院印)。以左手掩右手背,豎二大指誦真言3遍,右繞身3匝,想金剛牆外火院圍繞。真言為:「唵阿三莽擬你吽發吒。」意即:「歸命無等火摧破恐怖。」
(十六)閼伽印。以二手捧持閼伽器。想浴聖眾之足。誦真言3遍。真言為:「曩莫三滿多沒馱南誐誐娑莽娑莽娑縛訶。」意即:「歸命普遍諸佛虛空等無等成就。」
據稱由獻閼伽香水故,「行者三業清凈,洗滌煩惱垢」。
(十七)華座印。二手虛心合掌,舒開左右無名指、中指,拇指屈如微敷蓮花形,在寶樓閣內,想諸聖眾及本尊各坐本位,眷屬圍繞,了了分明。誦真言3遍。真言為:「唵迦么□娑縛訶。」意即:「歸命蓮花成就。」
據稱由結花座印誦真言故,「行者當得十地滿足,得金剛之座」。
(十八)普供養印。二手金剛合掌,二頭指尖相著如寶形,二拇指並之。誦真言3遍,想無量無邊塗香雲海、花發雲海、燒香雲海、飲食燈明等雲海,皆成清凈,廣多供養。真言為:「曩莫三滿多沒馱南薩縛他欠搵娜蘗底娑頗羅呬唅誐誐曩劍娑縛訶。」意即:「歸命不空供養寶珠蓮華金剛如來勝觀普遍舒展能滿願。」
十八契印為台密和日本真言宗修行者在觀法時所用的主要合掌印相,在真言秘密藏的修持儀軌中地位十分重要。安然在《真言宗教時義》中說:「真言宗雖無文說,據理論或可言一藏,謂真言秘密藏。或可言二藏:一、金剛界秘密藏;二、胎藏界秘密藏。雖雲一真言秘密藏,而就行法儀軌別故,或可言三藏,加蘇悉地秘密藏,以十八道而為紀綱。……或可言四藏,加瑜伽秘密藏,謂蘇悉地行十八道雖異兩界,而立三部同胎藏界,實是胎藏大法中之悉地成就法也。……或可言五藏,加雜秘密藏,謂陀羅尼集經是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咒藏之少分,故可言金剛界法;然其經中明十八道,可言蘇悉地法。今以行法相涉兩界,會為一藏。是為五藏。」(《大正藏》卷75第44頁)也就是說,在真言秘密藏的五藏中,除金剛界外,胎藏界、蘇悉地、瑜伽、雜秘密藏等,其行法儀軌基本上都是以十八契印作為「紀綱」。不過,在具體運用時,上述各種手印往往略作變動,另起新名。如圓仁《妙成就記》中「奉請本尊」印,注釋說:「如十八道中送車印(即寶車輅印),但二大指向外撥。」又如同書中的「結界」印,注釋說:「十八道中地結印,但左右少異也。」可見在台密異彩紛呈的契印中,樣式雖多,實際是是萬變不離「紀綱」的。
四、護摩
外護摩與內護摩
護摩是梵語homa的譯音。又作護摩、戶摩、呼魔、呼么。意為焚燒、火祭。或意譯作火祭祀法、火供養法。即是在火中投入供物作為供養的一種祭法。為密教一般修法中的重要行事,用以譬喻智慧火焚燒迷心之意。原為印度古代供養火神阿耆尼(梵語Ag-ni)以為驅魔求魔求福的作法。在印度梨俱吠陀、夜柔吠陀、百道梵書等早期文獻中,就有設立三種火壇而修法的記載。吠陀時代的諸神中,最主要的是阿耆尼。供養此神的祭式行於當時的事火婆羅門之間。祭式是投供物於祭壇的爐中,待火焰上升,則以為已達於諸神的口中,諸神依之得力以降伏諸魔,予人類以福祉。故將火視為諸神之口,稱天口。
這種祭法後為密教所採用,在日本密宗中成為重要的修法。當然,台密的護摩與婆羅門教所行的護摩有本質上的區別。據《大日經疏》卷19—20記載:佛陀未成道前,不能了知火之自性,故依據吠陀典籍而說44種護摩法;至佛陀成道後,既已了知火之自性,則宣說12種護摩法。為如來一切智光的表徵。
台密所行的護摩,可分為內、外兩種。在護摩壇所行的修法,稱為外護摩。行法時,具足本尊、爐火、行者等三者,作為行者三密的表徵。其中,本尊不限於何種如來或明王,主要是根據所宗的部門而定,以錶行者的「意密」;爐代表行者的「口密」;行者自身則表「身密」。其行法方式,先擇地、造爐、設爐,口誦真言,投乳木、五穀等供物於爐中,以凈行者的三密,並成就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法。這種行法,是在心外行事作法,故稱外護摩或事護摩。反之,不採用實際作法,而以自身為壇場,在觀想中,以如來的智火燒除諸業煩惱,這種在心內作觀修法的護摩,則稱為內護摩;又因所作的觀屬於「理法」之觀,故又稱理護摩。台密行者認為,外護摩由於未能與內觀相應,無法成就「悉地」,故行外護摩時必須同時修內護摩三平等觀,以期內外相應,事理相融,速疾成就悉地。所以,台密行者有「外護摩即內護摩」的說法,這是他們迥異於外道外護摩之處。
外護摩最常用的是四種護摩,即息災法、增益法、敬愛法、降伏法。息災法(梵語(Santika),又作寂災法。為消除自身及他人的種種病難惡事等的修法。以佛部之尊為本尊,用圓形白色護摩壇、圓形爐,行者穿白衣,向北方吉祥坐,焚燒沉水香,用酥油燈。修的時間是每月一日至八日。增益法(梵語pustika),為增益自身及他人的壽命、福德、智慧等的修法。以寶部之尊為本尊,用方形白色壇、方形爐,行者穿白衣,向東方半跏坐,焚燒白檀香,用油麻燈。每月九日至十五日,日出時分起修。敬愛法(梵語vasikarana),為自身及他人慾得佛菩薩加被,或欲得主上眾人愛護的祝禱法。以蓮華部之尊為本尊,用蓮花形赤色壇、蓮花葉形爐,行者穿赤衣,向西北箕坐,焚燒丁香或蘇合香木,用果子油燈,每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修。降伏法(梵語
abhicāraka),又作調伏法。為自身及他人調伏怨敵惡人等的祈禱法。以金剛部之尊為本尊,用三角形黑色壇、三角形爐,行者穿青、黑衣,向南方蹲踞,焚燒安悉香,用芥子油燈。每月二十三日至月底修。
上述四種法之外,若再加鉤召法(梵語ākarsa)則稱五種法。但鉤召法為召請本尊之法,通常攝於敬愛法中。五種法的修持儀軌詳見《阿娑縛抄》卷40,《大正藏》圖像部第八冊。這是與金剛界五部五智之內證相應的修法。在五法中,就其所生功德而言,每一法均具有其他四法的效益,稱為五法互具。以息災法為例,據稱修行此法可除貪瞋痴煩惱或止息國家的災難。這是息災的意義。除貪瞋痴煩惱之暗時,又可增長定慧之功德或外在的諸種福德,這是增長的意義。各種功德既有增長,則漸次可摧破無明、滅諸災殃,這是調伏的意義。依這些功德而無戰亂爭鬥之事,並得諸佛菩薩的庇護,這是敬愛的意義。由這些功德而諸善集生、萬法現集,這是鉤召的意義。其餘四法亦由此而互具功德。
護摩首先要設護摩堂和護摩壇。護摩堂為台密修護摩法的堂宇,本尊安置不動明王、愛染明王等,其前設護摩壇。護摩壇,又稱光明壇、護摩火壇、火壇、軍荼壇、火漫荼羅等。「壇」為梵語mandala之意譯,音譯溫荼羅、曼荼羅。即中央設火壇,焚燒供物以修護摩法之壇。築壇的材料可分土壇、木壇。台密多用木壇。壇的形狀依修法而異,一般多用方形的牙壇,大小不一。護摩壇外不畫三重院。壇四角釘四橛,引五色絲結界。壇上布列閼伽(香花之水,亦稱功德水)、塗香(以旃檀等香製成的粉末和水調成)、華鬘(以鮮花製成,擇其芳香)、火舍(香爐的一種,多以銅製,三足,有蓋)、飲食(包括飯、豆、餅等)、燈明(佛前供養的燈火,多用酥油燈),以及洒水、漱口、五瓶等諸器。
護摩的做法,據《阿娑縛抄》卷42《護摩要》記載大略是:先在壇中央設置一爐,爐的四角置橛,四橛的頂端均系金剛線。壇前安置禮盤、脅桌,脅桌上安放護摩木、塗香、柄香爐、加持物等。接著辦備供具,壇上置飯、汁、果、餅及洒水、漱口器等,左側置房花、散花、乳木、雜香、塗香,右側置蘇、芥子、米、麻、鹽、粥、飯。行者著新凈衣,持杵上堂,至門前加持香水灑身,然後至壇前長跪,誦懺悔偈,禮佛,上座,以香塗手,加持香水,灑凈諸物,彈指辟除,結金剛羯磨印明:二手各以大指捻無名指,餘三指開豎如金剛杵戒,印相相交,右押左。右腕上,左腕下,掌向上,左轉右轉各三遍,誦真言:「唵縛日羅羯磨撿。」次結金剛輪印明:二小指、二無名指內相叉合,二食指空,二中指柱繞二食指上節側,並二大指直豎,左轉右轉各三遍。次供養、禮佛,再在佛前祈願,或為息災,或為增益,或為敬愛,或為降伏,或為鉤召。若有同伴,則齊聲朗讀願文;若一人,則可在心中默誦。然後念護摩真言百遍。護摩真言隨所祈願而不同:
息災真言為:「唵薩縛播波娜訶那縛日羅娑縛賀。」
增益真言為:「唵縛日羅補瑟吒曵娑縛賀。」
敬愛真言為:「吽縛日羅吠舍耶弱。」
降伏真言為:「唵吽縛日羅薩怛。」
鉤召真言為:「唵縛日羅羯哩灑耶弱。」
誦畢,將供物的位置左右內外作適當調換,然後將積木置於爐中,以大小二杓往爐中灑酥油,點火後誦真言:「唵阿密哩帝吽發吒。」次搧火,誦真言:「唵步入縛羅吽。」次取房花投火上,合掌誦偈:「我今稽首請,火天上首尊,天中之大仙,梵行所崇德。唯願降臨此,納受護摩供。」一邊誦,一邊觀想:火焰中荷葉上有字,變成火光尊,身色赤,發黃,三目臂,遍身火焰光。次作召請印明:以左手握右手腕,右手舒掌向外,屈小指橫在掌中,食指如鉤,來去招之。誦真言:「唵阿哦那曵曵醯呬。」
接著,取杓。取時,左手執大杓,右手執小杓,左右二杓頭相交(又稱杓觀):
三處同一體,大壇即護摩。
護摩即己身,已身即火天。
火天即大日,身口意和合。
三平等無異,具足於三身。
量周遍法界,不生亦不滅。
離言離言相,生與於不生。
無非大日尊,觀於阿字門。
入於猛利智,周匝成火焰。
持刀及羂索,焚燒業煩惱。
當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
灑於十方剎,熱惱諸眾生。
滋長菩提芽,次第生諸字。
變成五輪塔。
塔婆即大日,大日即火天。
(《大正藏》圖像部卷8第270頁)
觀畢,用大小杓各酥油入供火中,往複三番。又觀想火滅口,從心遍身中流出無量塗香雲、花雲、燒香雲、飲食、燈明,種種供養,供養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及一切諸天。然後加供粥、飯、谷、鹽等各三番。供芥子、粳米、胡麻等各七番,觀想:芥子等入火天口,至心蓮台,變成無量諸金剛杵,從一一毛孔流出,普遍供養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菩薩,以及一切諸忿怒尊。據稱此金剛杵即遍十方一切世界,轉自他頂,我及眾生瞋恚煩惱並瞋所造一切罪業皆悉消滅,一切怨結悉皆如解,皆獲富貴。
接著,又凈火,搧火,投散花於火中,合掌誦偈,分別恭請佛眼部母尊、一字金輪尊、本尊某某以及三部諸聖眾等,「唯願降臨此,納受護摩供」。行者嗽口後,加供大杓油、粥、飯、生谷、鹽、房花等各三番,合掌祈願,為法界眾生護摩。然後嗽口,投散花四方,奉送諸佛菩薩聖眾。接著,投散花火中,恭請伊舍那、梵天、帝釋、日天、火天、毗沙門、四臂不動尊、焰魔、風天、地天、月天、羅剎。分別加持小杓油、飲食。誦四諦、十二緣、生滅六波羅蜜等。啟謝云:「所設供具,多不如法,唯願諸天,布施歡喜。」然後嗽口,投散花四方,念發遣真言:「唵路迦迦迦羅野蘗車車車。」並以帚掃凈爐念咒:「唵賀羅羅羅祖仡賀拏娑縛賀。」
念畢,在佛前重列供物、閼伽香水及安置鈴、杵、念珠等。行者以塗香塗手,在壇上灑凈後,取珠杵誦《金剛輪陀羅尼》7遍,《一字金輪咒》百遍。念畢,以念珠入合掌,入三摩地。最後,以五悔結願,迴向方便,儀式才告結束。
值得提出的是,台密大師認為外護摩與內護摩結合,護摩時所作的觀想與天台教理有關。例如,護摩時要說真言,他們根據《住心品疏》說的「真言者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語」,「行者直以真言為門」。而將其與天台宗的「真如實相」說聯繫起來。安然在《真言宗教時義》卷一中說:「天台宗實相為門,並是真如觀行異名。今真言宗一切俗如皆攝真如,真如為門直達真如而已。又觀諸自心,是觀自心真如,故以真言皆為其門。」(《大正藏》卷75第380頁)這樣,就把誦真言和道場觀想的必要性用天台的義理加以詮釋。同時,對於「護摩即己身,己身即火天,火天即大日」的三平等想,安然還提出了「大日即釋迦」的「一心一識」的說法。他在《真言宗教時義》卷一中說:「天台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只心是一切法,只一切法是心,非縱非橫,非一非異,芥爾一心,必具三千,即是今真言宗一心一識意。」(同上)至於台密的「觀心月輪,八葉白蓮,炳現種子,三昧耶尊形為本尊,行者即成本尊身等」,證真則用天台宗的「理具」加以解釋。他在《天台真言二宗同異章》中說:「此亦如向有相方便,心無形色,豈胸實有月輪、華等;但是心性本凈,故類凈月;理性萬德,本來具足,故為滿月;本覺佛性不為煩惱染污,故為白蓮;亦寄內心八葉,故亦云八葉;從於心德起修性,故得雲種子變為佛等。顯德直說理具而已。」可見台密護摩事事皆有天台學說的淵源。
七佛藥師法與普賢延命法
七佛藥師法和普賢延命法是台密主要的護摩內容。在日本,這兩種修法始於最澄時期。《覺禪鈔》卷5《七佛藥師法》云:「國史云:延曆二十二年(803)潤十月二十三日,最澄和上於太宰府灶門山寺為渡海四船平達,敬造檀像藥師四軀。……」又云:「傳教大師造立善名稱佛(七佛之一),左手當心指寶珠,右手施無畏。善名如來渡海加護願。」當時渡海是件大事,海難眾多,最澄為慶賀入唐平安歸來,特造藥師像,朝夕禮拜,逐步形成七佛藥師法。在此前後,普賢延命法也同時形成。這兩種修法經圓仁、圓珍、安然等先後努力而漸趨完善,並且在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大為盛行。因為當時國內戰亂頻仍,加上天災時疫,百姓苦不堪言。台密僧人特別重視以「鎮護國家」、「積福滅災」為目的七佛藥師法和普賢延壽法也就應運而生,並且受到百姓、貴族甚至天皇的崇信。
七佛藥師法
七佛藥師法,又作七佛藥師御修法、七壇御修法。以七佛藥師為本尊。七佛即: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彼等住在東方四恆河沙乃至十恆河沙世界,各於因位發願拔濟眾生的苦惱。其修法以《藥師七佛本願經》、《藥師本願經》為依據經典。《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下稱,若有人有所祈願,應當造此七佛形像,供養香華、懸繒、幡蓋、飲食及伎樂,在佛像前端坐誦咒,於七日中持八戒齋,誦滿一千另八遍,此人可為諸如來所護,消除業障,消災延壽,祈求如願。
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曾發利導眾生的十二大願,即:(1)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2)願身如琉璃,內外清凈無垢,光明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3)願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受用無盡。(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5)於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減。(6)諸根不具、白癩顛狂,乃至種種病苦者,聞我名皆諸根具足,無諸疾苦。(7)眾病逼切,無護無依者,聞我名,眾患悉除。(8)若有女人願舍女形者,聞我形,成丈夫相。(9)令眾生皆脫魔網,置於正見,速證無上正等菩提。(10)若為王法所縛,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此等眾生若聞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11)為饑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若聞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12)貧無衣服者,聞我名,我當施彼隨用衣服,乃至莊嚴之具,皆令滿足。
關於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形像,《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稱,左手執持葯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葯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的眾生。七佛中,前六佛為藥師如來的分身。修七佛藥師法,其三昧耶形為葯壺。
七佛藥師法的修持儀軌大略是:設護摩壇,周圍立橛引系,四面閼伽。內分十二天壇、夜叉壇、聖天壇。中置香爐、燈燭、洒水器等。壇前懸五色續命神幡。七佛前各置七燈,大如車輪,稱輪燈,四十九日中光明不絕;並置佛供、閼伽等。行者上堂,先禮佛,誦懺悔偈,塗香,啟白,誦發願辭:「至心發願,唯願大日,本尊界會,七佛世尊,十二願王,藥師如來,日光月光,諸大菩薩,發誓弘經,護世四王十二神將,七千夜叉,三部界會,諸尊聖眾,降臨影響,瑜伽壇場。護持某某(隨人)清凈大願,造立形像,書寫經卷,修瑜伽法,供養恭敬,歸依世尊,本願功德,大悲願力,真言威力,哀愍滿足,某事平安(隨事)。寶壽長遠,無邊大願,皆令滿足。某處安穩(隨處),諸人快樂,乃至法界,平等利益。」
發願後,作曼荼羅觀。觀想:「地結上金剛牆內,即琉璃地也。其地中心有大曼荼羅,四角有四賢瓶,無量供具,周匝陳列。曼荼羅中心有大蓮花台,台上有七個字。字變成七佛頂形,形變成七體藥師像。」(《阿娑縛抄》卷48《七佛藥師本》)此時,奏樂唱贊,入三摩地,觀想:「心月輪上有阿字,字變成佛頂印,漸舒漸大,舉體成佛頂印,印變成藥師如來,相好具足。」(同上)然後結根本秘密印:二手內縛,二拇指置於二無名指之側,二中指之頭置於二拇指之面,二頭指豎合。二頭指表示劍,二拇指、二無名指表示索;或二無名指、二中指表示四魔,以二拇指壓之,表示降伏四魔之意。誦真言:
曩莫婆誐縛帝,佩殺紫野虞,嚕吠□里也,缽羅婆羅惹野,怛他櫱多野,□喝帝,三藐三沒馱野,怛你也他,唵,佩殺爾曳,佩殺紫野,三沒櫱帝,娑縛賀。
同時,加誦十二神將咒:「曩莫羅怛曩怛羅夜耶,那謨金毗羅、和耆羅、彌佉羅、安陀羅、摩尼羅、素監羅、因達羅、婆耶羅、摩休羅、真持羅、照頭羅、毗伽羅,扇底俱嚕莎訶。」(按:十二神將名與《藥師經》所載音同字異)
阿闍梨邊念咒,邊結五色線。連續念49遍咒,在線上結49個結。結畢,系在「施主」的頸上,據稱可消災免難。這是根據《藥師經》的說法:十二葯叉大將曾在佛前同聲宣誓:「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諸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藥師經·正宗分》)這「五色縷」,代表五根力法門,十二神將藉此結名,是誓與眾生結願的意思。五色縷經一定時間應當解去。《七佛藥師本》中認為:「若有病者,平愈之後可解之;若無病者,結願時解之。」解時亦誦《藥師咒》。
台密認為修七佛藥師法具有「三重守護」。澄圓的《白寶抄·藥師法雜集上》解釋這「三重守護」是:「一、晝夜守護:日光、月光(二菩薩)是也;二、十二時守護:十二神將是也;三、念念守護;七千葯叉是也。故藥師行者剎那無不蒙利益也。」(《大正藏》圖像部卷10第586頁)《藥師法雜集》中還根據台密大師的觀點,從儀軌、體用、本跡三方面分別闡明阿閦與藥師、釋迦與藥師、阿彌陀與藥師是同體。首先,從修藥師法的儀軌上,《白寶抄》引《秘錄藥師法》云:「仁(圓仁)、珍(圓珍)兩和尚多依阿閦儀軌傳之。」又引安然《秘錄》云:「澄(最澄)和尚藥師法,依阿閦法傳之。」並找出台密大師之所以這樣做的根據:「《阿閦佛國經》云:阿閦菩薩受無上道決時,是三千世界中諸葯樹木一切皆自屈低,向阿閦菩薩作禮。」(《大正藏》圖像部卷10第587頁)故認為阿閦菩薩即藥師菩薩。其次,從體用方面看,《白寶抄》云:「胎(藏)諸尊攝藥師為無能勝,故《陀羅尼集經》並《一字輪王經》等,以無能勝真言為藥師真言。釋迦、藥師一體也。……釋迦即藥師故,無能勝真言,藥師之真言,用也;形像、印契俱一,體也。仍作形像如二尊,以左足置右膝之上,結跏趺坐;於余尊者,全無此結跏義,普通皆左下故也。」(同上第588頁)故傳教大師(最澄)在藥師儀軌的中堂十二葯叉供文中說:「三世常住大如來,亦名釋迦妙法教主,憶念弘經像***時,以大方便稱號藥師琉璃光佛。」(同上第587頁)其三,從本跡方面看,《白寶抄》云:「藥師、阿彌陀一體習,謂內證時,東方(定因)藥師雲;外用時,西方(慧果)阿彌陀也。發心即到時,藥師即阿彌陀也。一體證文,《須彌四域經》云:歸命日天子,本地觀世音,為度眾生故,普照四天下。歸命月天子,本地勢至尊,為度眾生故,普照四天下。阿彌陀,本地以觀音、勢至為脅士;藥師垂跡,以日光、月光為脅士。明知藥師因,阿彌陀果,一佛因果雲。」(同上第588頁)由於台密大師提出藥師與阿閦、釋迦、阿彌陀三佛同體,大大提高了藥師的果位,因而修藥師法以祛病息災的做法,也在日本四眾中大為盛行。
普賢延命法
普賢,梵名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據稱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的行者。《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普賢有十大願,即:(1)禮敬諸佛,常禮敬一切佛。(2)稱讚如來,常稱讚如來之德。(3)廣修供養,常侍奉一切佛,並予最上之供養。(4)懺悔業障,常懺悔無始以來之惡業,並遵守凈戒。(5)隨喜功德,常隨喜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所有的功德。(6)請轉***,常禮請開發佛宣說教法。(7)諸佛住世,請求佛、菩薩不入涅槃,而能住於世間說法。(8)常隨佛學,常隨毗盧遮那佛,而學佛的教法。(9)恆順眾生,應眾生種別,而作種種供養。(10)普皆迴向,將以上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願。稱「普賢願海」。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據稱修持者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在日本台密中,普賢菩薩與金剛薩埵同體,列於金、胎兩部曼荼羅中,是為密教普賢。金剛界曼荼羅中,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置於北方四菩薩之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種子(ah)。三昧耶形為劍形。形像依會之不同而有別。微細會左手握拳安腰,右手執利劍;供養會以二手執蓮花舉於胸前,蓮花上有利劍。胎藏界曼荼羅中,列於中台八葉院的東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拇指、食指執蓮花,蓮上有火焰圍繞的利劍;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種子(am)。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
台密普賢延命法,是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為除障延命所修的法門。其儀軌大略是:安置普賢延命像,本尊普賢延命有二十臂,左十臂持蓮花、劍、輪、舌、羯磨杵、甲胄、牙、金臂拳、鎖、鈴;右十臂執五鈷杵、鉤、箭、拳、寶珠、日輪、寶幢、三鈷杵、三鈷鉤、□索,趺坐於白象上的蓮花座。所乘的象,有一身三頭、三身三頭、四身四頭等不同。正面為大壇,左側為聖天壇,右側甲冑形的火爐為護摩壇,四隅為四天王壇,東方天壇的左側設十二天壇,本尊前七層上各燃七輪燈。道場的周圍懸掛八竿雜色幡,用大幕分隔內外。幕外設助修之座。
儀式開始時,助修四眾皆進大幕內禮佛後,主座阿闍梨凈衣著袈裟,引率20位伴僧上堂,各各在門前洒水後入堂。這時,堂內寂然無聲,眾人皆作瞑目想:「普賢延命者,諸佛內證之法體,常住不滅之慧命。已修之者,速超生老病死之域;達之者,則得金剛堅固之體。令諸眾生增得壽命,故無夭橫死,亦令獲得金剛壽命,堅固不壞,成就菩提,到不退地。」(《普賢延命本》,《大正藏》圖像部卷9第136頁)接著,行者禮佛,誦懺悔偈後,灑凈,加持供物,誦發願文道:「至心發願,唯願大日,本尊界會,普賢延命。三願薩埵,恆伽河側,諸佛金剛,四大天王,部類眷屬,三部五部,界會諸尊,外金剛部。護法天等,睿山三寶,一切三寶,各各還念,利生悲願,降臨道場。證知證明,所修三密,靈驗勝利,決定現前,護持某某(隨人),消除災惱(隨事),真言法樂,本尊加持,護摩功德,薰入玉體,玉體安穩,增長福壽,恆愛快樂,無邊宏願,決定圓滿,及以法界,平等利益。」
誦畢,結如來拳印:兩手握拳,右頭指上屈,餘三指押左拇指。作道場觀:先觀想空、風、火、水、地五輪(金剛界法),其次觀想寶樓閣與曼荼羅,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場;再在心前的壇上觀想自身本具的凈菩提心。至此,才迎請所念的本尊從其本土至自身的凈菩提心,而與本有之佛相冥會。接著,作曼荼羅觀:「曼荼羅中心有寶蓮華台,台上有月輪,輪上有蓮花座,座上有慾字,慾字變成甲胄形,甲胄形變成普賢延命菩薩,菩薩放光,普照曼荼羅內外八供、四攝、薩埵、二十大天等,顯現圍繞。」(《阿娑縛抄》卷74《普延延命本》)行者在普供養後唱贊:
唵,縛日羅□細(堅固,永勤),摩訶燥契耶(大安樂者),縛日羅喻勢摩訶喻日麗(壽命),縛日羅惹你底(延命),縛日羅毗喻摩訶毗耶(不老不死),唵,砧欲曩謨率都帝。
接著,行者祈願,願文須簡短約百字左右。讀願文後,行佛及四天王開眼的供養儀式。供養畢,伴僧分兩行坐,上行10人念咒;下行1O人讀《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每隔一時,加持壇上香一次,默坐結印,作曼荼羅觀片刻。這樣,念咒、誦經、上香、作觀,從早至晚,輪番不息。直到第七天(也有到第十四天)結願迴向,儀式才告結束。
台密十分強調普賢延命法的功能。《阿娑縛抄》卷74云:「若有人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於日日中讀誦斯咒,能令眾生壽命增長,亦令其人災橫怖畏並得消除,無諸惡相及眾疾苦。」又引《念誦法》云:「過去所有惡業因緣,短命夭壽,由持此陀羅尼故,信心清凈,業障消滅,更增壽命。」
普賢延命法在日本極為盛行。東密僧人也常修此法。但台密的修法與東密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是道場周圍幡色不同:台密用雜色幡,東密則全用黃色。更主要的是:行道場觀時,台密對器界和寶樓閣僅作略觀,而直觀曼荼羅;東密則注重於器界和寶樓閣觀,對曼荼羅觀有所忽視。據東密僧人覺禪在《覺禪鈔》卷70《普賢延命法》中記載:台密修此法時,為了便於直觀曼荼羅,往往把金剛界成身會的曼荼羅圖像直接置於壇上(見《大正藏》圖像部卷5第113頁)。這充分表明台密比東密更重視曼荼羅觀,與修身養性之道。
台密僧人常為四眾修普賢延命法。日本天皇有病也往往請台密高僧入內殿,修此法以祛病延壽。如《阿娑縛抄》卷220《普賢延命法日記》載:「承歷四年庚申六月十八日,天台座主權僧正(覺尋),蒙公家宣旨,被始修諸佛集會經法,率伴僧二十口,點堀河殿北人家,建立壇處,依皇帝遷居堀河殿也。初日先立八壇、大壇、護摩壇、四天王壇、聖天壇,十二天壇也。」(《大正藏》圖像部卷9第867頁)日記中詳載天台座主覺尋修普賢延命法的隆重儀軌。同書中還載:「永保三年十月二十日,(天台)圓融房座主被修普賢延命法,一七個日云云。從最初起首至於結願每日三時,二十一小壇立儲之,畫像普賢延命曼荼羅一補五輪,造普賢延命一全皆金色,畫像四天王像各一補,《壽命經》二十一卷,四天王壇,每日三時修之。」(同上書第868頁)等等,足見天皇對普賢延命法的堅信。
值得注意的是,台密大師修七佛藥師法和普賢延命法,都十分強調懺悔和持戒。據《阿娑縛抄》卷48《七佛藥師法》和卷221《普賢延命法日記》記載:修此二法在祈願和結願時,均反覆結凈三業印,誦懺悔真言,在佛前作「五種懺悔」:(1)至心歸命,清凈三業,殷勤敬禮,歸命三寶。(2)至心懺悔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3)至心隨喜佛菩薩、二乘、一切有情等集聚福智善根福德。(4)至心勸請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常久住世,不舍悲願,永轉***,利益眾生。(5)至心迴向,常隨諸佛學習,得四辯、六通、十自在、諸禪等功德,普皆迴向無上菩提(這「五種懺悔」與天台宗修法華三昧時,為滅除罪惡所作的「五種懺悔」十分相似)。在懺悔的同時,還行放生和八齋戒等功德。若天皇修上述二法,還應「放大恩赦」,體貧恤苦,救濟饑荒。充分體現了最澄所倡導的日本天台宗「除難護國」、「積福滅災」(見《顯戒論》卷中)的優良思想傳統。
推薦閱讀:
※佛門儀軌
※智空禪師簡述 大悲咒修法儀軌
※功德不可思議【八關齋戒】儀軌、解說——慧律法師(精彩)
※適合在家一個人做的利益歷代宗親、冤情債主的儀軌
TAG: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