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怎麼成為政治禮符?
06-02
過年拜年,不只是民間禮儀,其實是政治的禮儀符號!每逢一年三節特別是春節怎麼拜年,怎麼送禮怎麼收禮,怎麼應酬?成為許多人頭痛的事,也成為中國的一門進不了大學講堂的學問!特別是對許多生意人來說,拜年亦是拜官,官拜的好壞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年拜的巧妙既表達心意又不讓領導有把柄,是一門學問,特別是在習李新政下,拜年更是一種智慧!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拜年的一些來歷吧,或許能正本清源。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版本很多,百度一下,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遠古版: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此版表達古人對神靈的敬畏;二是文史版本,說的是源於李世民事,用拜年來融合官員關係,依我看來此版基本上是文人杜撰卻效果頗好,至少讓大唐盛世之威名挾入文化傳承開來,讓當時的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仿效!三是漢與少數民族融合之事,百娘基本上沒做功課不足為信。
那麼,過年拜年習俗到底從幾時候開始?其是如何演變到現在的送禮文化?瓦不是史學家,僅聊點自已的猜測。其實,拜年就是行禮!囯人習禮之風源頭還得回到先秦,且不說儒家的仁、義、禮、孝等道德之書,有史可查的禮部作為官衙設置便可上周朝,周朝人之間的文明禮儀節舉皆是社會進化發展的象徵!漢朝獨尊儒術後,禮節就有點繁雜了,大凡成術也皆為程序,上至三拜九禮下至扣首作揖,不僅在朝庭而且在民間,送禮不只再是文明的象徵,卻成為跑官做生意拉關係聯絡感情的符號與機會,也成為歷朝政府肅貪治吏頭痛的內容。看看古人老文所載拜年情景及演變方式等描述,可窺其一角。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拜年時云:「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可窺見當時政府治吏防貪之用心。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滋生了演藝的發展,歌舞昇平是一種政治象徵!故節前文藝演出誰出席幾時開幕皆成政治符號而延續至今。各省市的春晚不僅是政治標準,而且創造性地將官商藝結合成一個三角關係,演繹著或重或輕的最穩定的拜年納財方式!必將名垂千史!
大過年的還是回到民俗,告訴大家拜年方式。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太繁雜了還是網路微時代下網民拜年方式好,一條微信微博將所有繁煩都省去,比團拜要好!在此,@剛峰 @剛峰看世界向大學拜年了,恭祝大家幸福快樂!
推薦閱讀:
※2009年拜年簡訊100條
※如何寫出特別的春節祝福語——劉看山人類學研究成果展示
※用Python自動回復拜年
※世情嫌簡不嫌虛 | 別懟群發拜年的了,500年前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