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二十二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二十二講
今天我們講第二十二分,菩提性空得果無住。悟此理後,就開始依理修行。在十七講講起修,須菩提在此分當中向佛陀呈現他所得的境界,聞色身非色相,相好非相好,說法無所說,眾生非眾生。由此尊者徹悟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始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
這一分呢尊者已真實的空掉內心諸相,不再有微細的疑惑,佛陀有法可得。肯定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外不可說,於內不可作是念,是真真實實的究竟了不可得。
我們還是從兩個方面來說這個問題。
第一個是證入空性得般若眼,
第二個是圓滿覺悟一無所得。
先講,證入空性得般若眼。須菩提對佛說啊: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這個『耶』字,不是疑問句,而是尊者深深領悟的感嘆。在十七分中理解授記無我,成佛無得;第十八講知三心了不可得;在十九講和二十一講裡面說法聞法,應無所住。
尊者一路行來,披荊斬棘,把眾生相、佛相、法相的葛藤一概除盡,真實肯定佛陀悟處,得個無所得耶!如《六祖壇經》說的: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此刻尊者明白平等本體,本自清凈,自性具足萬法。如寶志禪師所說的:
但有纖毫即是塵,
舉意便遭魔所擾。
這個『西禪鼎需』是福州人,年少時就因學問好而小有名氣。二十五歲時,偶然讀《遺教經》,被佛理的奧妙深深攝伏。不禁感嘆道:差點讓儒家誤了大事。因此,西禪萌生出家的念頭。但是母親不同意,以他的婚期將至為由加以阻攔。
西禪一心求悟,留下一偈:甜桃紅杏,一時付與春風。翠竹黃花,此生永為道伴。堅持出家。
當時,徑山宗杲正在當地傳法。有一天,西禪接到朋友彌光的一封信,彌光在信中極力稱讚徑山宗杲,並勸西禪最好是前去參謁。但是,西禪對彌光的信沒有回應。
有一天,彌光故意約請西禪吃飯,西禪只好前來赴宴。因為這一天徑山宗杲集眾講法,西禪在彌光的好意催促,只好去聽徑山講法。
徑山提了些問題讓西禪回答,西禪答後遭到徑山的責罵。在大庭廣眾之下,西禪沒有能力反駁,只是站在那裡涕淚悲泣,心想:我平時的見解,今日全被他駁得一無是處,難道這就是西天佛旨的高明處嗎?從此,西禪就在徑山門下做了徒弟。一天,徑山問西禪: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正當那時是如何?西禪正要開口回答,徑山拿起竹棍在他的背脊連打三下,西禪由此大悟,他大聲對徑山喊道;師父打得太多了。徑山又打了他一下,他跪在地上向徑山禮拜。徑山笑著說;今天你才知道我並沒有欺騙你吧!
西禪曾上堂講法道;懶翁懶中懶,最懶得說禪。沒有開悟的我,更沒有成道的三世諸佛。超然物外無別事,日上三竿猶自眠。
西禪禪師一心求悟,著迷悟相,直至明白,內不放出,我們講就是內息諸緣啊,外不放入,就是外離諸相,叫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所以正當內外無出無入,根塵寂然時,始知平生被欺瞞!這三下的竹棍打得念頭死,法身佛現前。
談禪說悟,心有希求即是魔,不如心如牆壁,無諸喘息,超然物外,無事自眠。這段呢我們講修心中心法的人都是為『明心見性』,本來『明心見性』是平常事,是本然的事,所以不要你去追求。只要如法的修持,就能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但是我們很多修持的人啊,一上坐就談明心見性,把個滿好的明心見性給搞混了。這內息諸緣外離諸相啊就是叫我們離這些相。那個明心見性也不可得。不要執著,所以我們上座時要做一個『無思的人』。不要去追求什麼,要一無所求。連佛也不可得,這個法是什麼?法是假的。法不孤起是因緣而生。一切慾念的東西本來都是假的,只是拿來用用而已。所以大家不要去追求它。關鍵是我們要外離諸相,所以正當內外無出無入,根塵寂然時,始知平生被欺瞞。
在修持的時侯一定要內息諸緣就是內不放出來,外不放入就是外面的一切相都不進來,這就是老人常說的;在念念之間那是什麼?就是講的這個意思。
所以須菩提證入空性,得般若眼,見自性蘊藏無量寶物,我們欲開道眼,以一切種智要斷煩惱習,具足五眼六通,應如尊者習行般若波羅蜜。《大般若經初品》這樣說: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得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析一毛為百分,欲以一分毛盡舉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不擾水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諸風大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虛空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乃至欲得種種其他神通、作用、功化,德業,直至得無上正等正覺,皆當學般若波羅蜜。
所以般若波羅蜜能吹滅劫火盡燒,能以一毛分毫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能以一指障其三千大千世界諸大風力,般若波羅蜜有如是無量無數無邊功德,可惜我們不信自力與諸佛心性無別,日日如蠅投窗,於怨親境上,頓生風浪。唐昭宗文章供奉,子蘭的短歌行,道盡了人類的一生,勞勞碌碌,百年空辛苦:
日日何忙忙,出沒住不得。
使我勇壯心,少年如頃刻。
人生石火光,通時少於塞。
四時悠往來,寒暑變為賊。
偷人面上花,奪人頭上黑。
這個眾生陷溺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見相生顛倒痴迷,千生萬劫常於妄想分別的業海中,出沒不得。六根如劫盜,偷去面上紅靨,偷去頭上發黑,更劫走我們的善法功德。
《金剛經》以空為立,但不壞諸有,因此經中反覆有此三連句,『如來說』,『即非』,『是名』,即真即俗,空有不二,會歸於中道第一義諦。從第二分起,一再探討薄地凡夫,初學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及第十七分中深解義趣的聖者,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見此菩提心,是凡夫入聖賢位,聖賢位入諸佛無漏位,所不可或缺的成道資糧。所以在《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中說:
能益世善法,聖法及諸佛。
所依寶處因,如地海種子。
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間善苗生長所依故;如海,一切聖法珍寶積聚處所故;如種子,一切佛樹出生相續之因故。菩提心有此功德,因此《金剛經》不斷的開演釋解,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要先建立信心,信心清凈才能聽受讀誦此經,得大勢力,心不狂亂,信解受持般若能出生三世諸佛,菩提華果依此滋長。
於法深信為菩提心種子;智慧通達無我無法為其母;三昧為胎藏,由定樂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為乳母,以哀愍眾生,於生死中無有厭倦,一切種智得圓滿故。葛郯居士雖身在宦海,但非常喜歡禪學。有一次參訪無庵禪師,請求指點。無庵問他,即心即佛,他不知所然。
後來,葛郯又用『即心即佛』去問佛海,佛海聽後立即說了首偈:
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
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上枝月三更。
葛郯當時並不明白佛海的偈是何意。有一天,他讀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突然省悟,立刻寫了首偈給佛海寄去。
非心非佛也非物,五鳳樓前山突兀。
艷陽影里倒翻身,野狐跳進獅子窟。
佛海見到他的偈,就託人捎來一信說:這件事靠紙筆解決不了,請居士親自到我這裡來,為你解惑。葛郯立即趕到虎丘找佛海。佛海見到他就說:居士的見解,只到了佛境界,還沒有到魔境界。佛海突然正色對他說:為什麼不說獅子跳進野狐窟?葛郯到此徹悟。野狐獅子平等無二,本無迷悟人,只因妄想不能了。葛郯居士,從畏縮怯弱的野狐,躍進大雄大力的獅子窟,象徵由迷入悟,自凡轉聖,而佛海禪師砍斷他的妄想分別,佛界魔界一如,法性猶如大海,何有高下聖凡的是非?
李端願居士從小就愛看禪書,長大後娶了妻子,仍篤志禪道。他特地請達觀禪師來家中,以便參叩問道。
有一天,李端願問達觀:「有沒有天堂地獄,請師父對我明說了吧。」
達觀說:「諸佛祖從無中說有,眼見的都是空花。李居士您從有里尋無,如以手撈水月。等你了卻自心,自然就無惑了。」
李端願又問達觀:「心如何才能了?」
達觀說:「無論善惡,都莫思量。」
李端願又問:「如果不想,心在何處?」
達觀說:「你先回寮吧。」
李端願又問:「那麼人死了以後,心在何處?」
達觀喝斥一聲:「不知生,焉知死?」
有無不過是諸佛示教利喜,鉤牽世人入第一義諦,善惡黑白諸法,為令凡夫去邪歸正,離妄趨真的方便。就像經文所言,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無所得,因為在真如的本性上,聖凡未增減,善惡無損益。眾生的本性,猶如一頭勇猛的獅子,具大勢力大威德,困於根塵緣境的樊籠,不得出入山林,作獅子吼。今了自心妄緣,獅子出籠,原是無欠無餘,威德本具。
不盡有為者,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至雙林,入般涅槃,於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盡有為也。不住無為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為證;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即是不住無為也。不住無為,不壞諸有,有為無為放卻,上下無附,空有不著,無相無念,令心燈焰焰長明,萬法無礙,光光通達輝映。如永明延壽禪師的一首詩:
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終怯下輕霜。
涌涌一點無依處,舉足方知盡道場。
我們講第二個問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須菩提向佛陀呈裸解悟的心意,言佛得菩提,乃是真實無所得。佛陀印證尊者之悟境,回答:如是!如是!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菩提。此段「我於……,乃至……,是名……」仍是三連句,只是『即非』換了『無有少法可得』,還是不離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之理。
無上正等正覺,乃佛自證之理,設有一法可加,則不得謂之無上;有一法可減,則不得謂之正等;若有加減,則不得謂之正覺。因為真如菩提無增減,更無欠無餘。所以佛陀言無有少法可得,纖毫法相,內外無住,才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起信論》這樣說:
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欲度脫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身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俗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真如無有世俗境界,離於相見,別無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是真如用者。諸佛真實明白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不過以方便智,除滅眾生無明,令其見本法身,有不可思議妙用。
學佛者,要真實相信《金剛經》所言,無有少法可得,尊重己靈與諸佛無別,發慈悲,以般若為眼,立大誓願,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見有一眾生為我所度,成就水月道場,圓滿夢中佛果。《坐禪三昧經》曾講這樣話:
今日營此生,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
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閑;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如鹿渴赴泉,已飲方向水;獵師無慈惠,不聽飲竟殺。
痴心亦如是,勤修諸事務;死至不待時,誰當為汝護?
人心期富貴,五欲情未滿;諸大國王輩,無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亦不免死生;無常大象蹈,蟻蛭與地同。
《金剛經》說空,一般人恐怖難信,好像什麼都空了,什麼也就沒有了,其實空無的世界最富有,像虛空一樣,因為其空闊浩瀚,才能擁有山河大地,行星萬象。人的心一旦掃盡我見我相,即能正觀世間危脆幻象,覓及一個遍一切處,疾厄不侵,水火烹煉不壞,超然三界外的金剛身。
俞道婆是金陵人,賣油炸食物為生。她常跟眾人一起去參謁琅琊禪師,琅琊用臨濟的無位真人典故探問他們,他們都回答不出。
一天,俞道婆正在賣東西時,聽到街上有個乞丐唱道:不因柳毅傳書信,如何才能到洞庭?俞道婆聽了以後大悟,忘情地拋去手裡的盤子。她丈夫看到這情形,怒罵:你瘋啦!俞道婆說:這不是像你這種人的境界能夠理解的。
俞道婆立即去找琅琊禪師,琅琊一看到她,明白她道眼已開。於是再探問她:哪個是無位真人?俞道婆應聲答道:有一無位人,六臂三頭極力瞋。一劈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俞道婆由此在禪林中名聲噪起。每逢有僧經過俞道婆的小店,她都說:兒,兒。僧人只要一點遲疑她立即把他推出門外。俞道婆最喜歡吟誦馬祖說過的幾句話:日面月面,虛空閃電。雖然截斷天下和尚舌頭,分明只說了一半。
日面佛月面佛,如虛空閃電,了不可得!何須柳毅傳書信,洞庭春水早滿潮。俞道婆悟一個無位真人,這無相無作的威力,劈開華山,直達峰頂,始知流水落花,千年萬年,滿山花枝披紅戴綠。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三五) —— 回顧總結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三十二講
※《金剛經》到底說些什麼
※《金剛經》系列開示 33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