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中國為什麼不能借鑒日本「經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點擊上方「草野思想庫」可以訂閱哦!人們看到日本的政治、經濟體制有嚴重問題,卻很少有人注意日本屬於長期穩態社會。從1991年日本進入衰退的 20年(也有說是「失去的 20年」),卻一直是日本最穩定的時期,既沒有高失業,也沒有社會動亂。
現在很多人想當然提出的問題,並不是日本自身的問題,而是從西方的所謂先進位度出發,來反觀「落後」的亞洲——但這只是意識形態而非科學研究。
從事日本研究的學者應該把日本這幅圖畫儘可能畫完整,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分析視角。因為中國很少有人從日本自身的角度看日本,特別是從日本自身的發展歷程看日本在東亞乃至國際社會中的關係演變。
大家應該看清楚的是,在西方人長期推進殖民化以來,在包括東亞的這個西太平洋扮演主要角色、縱橫捭闔的,從來都不是中日兩國;日本與中國的軍事衝突,乃至於二戰期間和二戰前後的很多涉及中日關係的地緣政治問題,背後都是一方是英美勢力,一方是俄德勢力。
由於一戰德國戰敗之後不能搞軍重工業,遂轉移產業投資到俄羅斯。因此二戰前的德俄在客觀上具有某種產業聯盟關係,都不可能就範於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只是由於二戰之初德國打下的整個西歐都屬於產業同構、缺乏能源和礦產,才不得不向東進攻俄羅斯。殖民主義列強紛爭的產業資本階段內涵性決定衝突性質的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日本,而日德兩國二戰的境遇也相似。日本 20世紀 30年代本來受到美國軍火支持,先向北去打蘇聯,卻敗於諾門坎戰役,這才回頭向南。也是打下中國東部沿海沒有得到能源和原材料,但卻已經得罪了歐美,遂不得不與歐美為敵進攻東南亞,佔據能源通道。
從 19世紀中葉東亞遭遇殖民主義侵略和瓜分至今,傳統的產業資本階段的地緣戰略仍然有很大作用或者影響。在這塊版圖上先列強、後大國,上演的一幕幕,都不是用中日兩國關係變化就可以簡單概述的。
東亞近代歷史本來就是一個西方大國博弈的歷史,無論是從列強紛爭,還是到雙寡頭控制,再到美國單邊主義霸權與俄羅斯再度崛起在東亞的互動。
此外,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東亞原住民國家,是單一民族國家,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日本人在尚武文化中有一個非常堅硬的內核:日本人自以為是西方推進殖民主義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有色人種打敗了白種人的國家!第一個打敗的是俄羅斯(在中國戰場上)。第二個打敗的是歐美,二戰初期日本人打敗了整個西方在東南亞的勢力,一直把他們打到印度邊境去。日本人認為,在整個殖民主義歷史上有色人種都是被白人欺壓的,能夠打敗白種人的只有日本。所以,日本對戰爭認罪的人遠不如內心深處保留民族驕傲的人多。
在美國使用核武器才造成日本承認軍事失敗之後的全球經濟大戰中,日本作為一個幾乎沒有資源和沒有殖民地的外向型工業化國家,長期位居世界經濟第二。雖說 GDP趕不上美國,但日本 1990年製造業主要產品總量曾是世界第一,泡沫化程度遠比美國小得多。從這一點看,日本人也有理由自傲於世界民族之林。
據此客觀分析日本政治上的自傲內涵和社會上的超穩結構,及其政治經濟社會多個方面的情況,很有必要。
我在很多內部討論中都講,日本是世界唯一的 20年零增長但卻不發生任何形式的社會動亂的國家,唯一出過的一件算比較大的事兒就是奧姆真理教創始人麻原彰晃製造了地鐵毒氣事件。後來他被判處死刑。
如果按照中國思想界沿著「左派幼稚病」的犯病傳統下的思路,來預言如果中國人在遭遇20年零增長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那將是一個非常不堪的狀況!
我們研究日本,不能從中國高增長現狀或者歐美的制度出發,片面地評價甚至指責日本的政治經濟如何糟糕。應該承認它有很多仍然保留下來的東亞經驗值得學習,而不是現在像這種站在歐美的立場上的學者們大部分是以西方的價值觀來衡量日本。
但是,日本還有另一方面,中國人即使研究了也很難借鑒——主權缺失條件下的實用主義對外戰略——日本、韓國這種地緣政治衝突客觀造成的主權不完整國家,卻得到了在美國與俄羅斯對抗的地緣政治中「搭便車」以轉嫁外向型經濟巨大代價的歷史機遇。
日本自工業化以來有過多少次經濟危機?什麼表現?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代價是怎樣轉移的?
大家知道,所有的後發工業化國家只要沒條件對外殖民,在其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僅都有經濟危機,而且只有能把危機代價轉移出去的國家才能幸免於難,否則就跌入了所謂的現代化陷阱!
很可惜的是,幾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跌入了現代化陷阱,沒爬出來。
日本明治維新師從西方。日本使團雖然遍訪西方,但發現西方模式不可照搬,遂作了「師從德國」的選擇。並且,主要是靠集權政治、軍國主義打敗了中國、霸佔朝鮮半島及台灣島之後,再進兵滿蒙,靠軍國主義和殖民擴張,這才完成工業化的。
因此,它在早期的軍國主義的工業化原始積累階段不屬於以內向型積累為基本特徵的東亞模式。並且,日本搞這種外向型工業化就得路徑依賴地「脫亞入歐」介入列強紛爭。只是命運多舛,後來被歐美打回原形了,走殖民主義道路的第一場「日本夢」因此也變成了噩夢。
戰敗後,在美軍佔領條件下順勢而為,變成了「仰賴歐美」,在積極地配合美國制衡亞洲、抗俄抑中的戰略中,極端實用主義地鞏固這種從屬關係,從中獲取巨額戰略利益。於是,無論日本怎樣長期排位世界老二,美國也不會打壓視同手足的日本。
二戰以後因為不可能掙脫開歐美二戰之後對它進行政治、軍事、經濟全方位控制,於是形成了一個以放棄主權完整為代價的「搭便車」過程——緊跟美國,利用美國以日本作為東北亞的最大軍事基地來保護整個地緣戰略防禦圈,不僅節省了日本如果作為主權獨立國家幾乎所有必須支付的政治、軍事開支,而且,還極大節約了外部市場交易成本:不用按照西方的殖民化模式佔有世界資源和產品市場,也就不必遭遇殖民地反抗運動,更沒有美俄那種意識形態滲透和鬥爭、顛覆政權、出兵干涉,甚至局部熱戰等大國崛起勢必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外部性問題。
所以日本戰後的再工業化,乃至於達到和維持著全球第二位,半個多世紀以來都是相對最低成本的。其國際形象,也比中美俄都好得多。
我之所以強調說中國不能借鑒日本經驗,是因為:只要在全球老二的地位上就必須向老大支付巨額贖買成本,甚至支付成本也還不得不面對金融資本階段的新法西斯主義強權訴諸軍事衝突的「極端形式」;而當中國不僅成為老二而且主權相對完整,那就勢必成為「被敵對」國家!這個中日兩個先後當老二的國家之間的客觀異質性。我們再怎麼一廂情願地去搞適應老大的「頂層設計」,也無法直接改變中國這種客觀具有完整主權國家的基本屬性。這也是越深改越觸及主權問題的內因。
小賞怡情:您的打賞將會使小編工作更努力哦。
推薦閱讀:
※有朱成為最大贏家?這個眼睛裡沒有笑意的女孩到底是誰?
※圖。60年代日本青年的「流氓舞會」
※如何評價恰克與飛鳥這個日本組合?
※有沒有那麼一首日文歌讓你聽一遍就單曲循環了?
※東渡扶桑:找個日本女人做情人(24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