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3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從經文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都是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同樣一個道理,如果修觀音行的,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修地藏行的,那他就是地藏菩薩。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菩薩的德號是代表一個法門。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上,依照《華嚴經》修行的,這是普賢行。觀世音菩薩有三部經,這三部都不是獨立的,附屬在大經之中。第一部是《華嚴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章」,這部分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為善財童子所說的;第二部在《楞嚴經》裡面,《楞嚴經》第六卷一開端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是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如果依照這三經修行,這個人就是修觀音法門,他就是觀音菩薩,他是一個初發心的觀音菩薩。那我們平常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旁邊那一位觀音菩薩,那是等覺的觀音菩薩,地位差很遠。一個是初發心,就好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一個是幼稚園小班的,一個是大學已經博士班的,那不一樣。但是都是學生,都學這個法門。
同樣一個道理,修學普賢法門的就叫普賢菩薩。我們念佛,立定志願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凈土,可以說你現在是普賢班上的小小班,幼稚園的小小班;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我們曉得,我們煩惱沒有斷,真真實實的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就是一年級,比我們這個小小班高多了,一年級的普賢菩薩。在西方世界普賢菩薩有多少個等級?這諸位要曉得,有五十二個等級,好像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五十二年級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了。所以有五十二個階級,統統是普賢菩薩,那裡的的確確普賢菩薩的法界,這是最殊勝不可思議的。
世尊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圓成佛道,就是證得圓教的佛果。這也就是說明要不是修普賢行,如果用天台家的講法,你可以證得藏教的佛果、通教的佛果、別教的佛果,圓教沒有辦法證得;圓教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大經的最後,將修行做了一個總的歸納,也就是菩薩修學的總綱領,一共有十條,我們稱它做「十大願王」。
這個地方既然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總要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第一條是禮敬諸佛,第二條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一直到第十條普皆迴向。我相信這十願許多同修都非常熟悉,因為在《朝暮課誦》裡面有,每天都要念,念得很熟。念得雖然很熟,這十條裡面的含義不清楚,不要說修行,連裡面怎麼個講法也講不出來,這哪能談得上修普賢行?
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都修禮敬。一般菩薩也禮敬諸佛,普賢菩薩也禮敬諸佛,我們也禮敬諸佛,差別究竟在哪裡?差別在心境不同。我們這個心有分別、有執著,一般菩薩雖然比我們功夫要高深得多了,但是他的心不是真正的清凈;換句話說,他還是有比我們微細的分別執著,因此他不是普賢行。普賢行那個心境,一定要符合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心,心裏面一絲毫的雜染都沒有;平等心,生佛平等,萬法平等,《華嚴經》上所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萬法平等。普賢菩薩用這種心來修,所以他能夠圓成佛道。
由此可知,清凈平等覺是總原則,是修行的總綱領。普賢菩薩十願是修行的條目,也就是說落實在日常生活,在一切事物之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修清凈平等覺。他心地清凈,這恭敬心就圓滿了;心地不清凈,恭敬心怎麼能圓滿?我們佛門的禮節,大家見面知道合掌;合掌是什麼意思?合掌代表一心。平常我們這個手掌手指是分開的,這散亂的,表示妄念很多。怎麼樣表示恭敬?所有的妄念都息住,合一,一心;一心是恭敬!所以諸位要曉得清凈心是恭敬,平等心是恭敬,覺悟的心是恭敬,全都是修的清凈平等覺。
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物恭敬。這個地方諸位要特別留意的,禮敬不是說見到人就磕頭禮拜;如果這樣修,那個人不就變成神經不正常!那馬路上多人,見到人就磕頭,磕不完的,哪有這種道理?這個敬是在心敬,事上要不違背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人用什麼樣的禮節,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禮節,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都是十願裡頭所說的。
譬如在前清帝王的時代,最恭敬的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你們看戲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演古裝劇你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的禮節。現代人的禮節,最恭敬的禮節是三鞠躬,我們面對的是現代人,所以我們的最敬禮,三鞠躬就夠了,最敬禮。但是通常我們跟人打招呼見面行禮,點點頭;現在點點頭就是敬禮了。如果你要行三鞠躬禮,人家又覺得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那不正常。所以禮節要隨俗。恭敬心是真誠,對人有一番敬意,要有敬心,這是普賢行。
對事怎樣修禮敬?事情要盡心儘力,認真負責把它做好,這是對事的禮敬。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自己的事情或者公家的事情,你們上班或者是為政府機關做事,或者是為私人公司行號做事,要盡心儘力,做得圓圓滿滿,這修普賢行!不認真、不負責任、投機取巧,那你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口裡念佛,身行與道相違背,這個法門是普賢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希望大家真正心裏面想這一生要往生,你就特別要注意。我們身口意三業要一致,不可以口是心非,那就錯了,那就不是修普賢行。對物的恭敬,譬如說我們講堂桌椅板凳對它的恭敬,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凈,這就是對它的禮敬。
總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這都叫諸佛。為什麼都叫諸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將來一定作佛,所以普賢菩薩眼睛裡面是平等法。這一切萬物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個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個,能生萬法。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生的,都是自性所變現的;自性是佛,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當然統統是佛。要用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觀察對於一切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所以跟我們平常行禮意思不一樣,境界不相同。由此可知,普賢行實在是非常的廣大,是菩薩行門裡面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彌陀的學生,願意求生凈土的,要在這個地方著眼,要在這個地方下手、用功。
第二「稱讚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讚歎。奇怪的是這個地方它不用諸佛,它換了,換成如來了。如來跟諸佛有沒有差別?如果說諸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諸佛,那這裡不應該換;既然換了,大概是有另外的一個講法。這沒錯。正如同《金剛經》裡頭所說的,大家讀《金剛經》,你稍稍留意一下《金剛經》裡面,有的時候說諸佛,有的時候說如來。說諸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說諸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這不相同。這意思就是說明禮敬是從相上說,一切恭敬,不能有分別執著;我們對佛是怎樣恭敬,我們對於父母、師長同樣恭敬,對於一切大眾也同樣恭敬,乃至於對於那些無惡不作的人還是一樣恭敬,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是禮敬。但是稱讚就不一樣,為什麼?稱讚會影響這個社會,會影響風俗,一定要稱揚正面的,負面的我們不稱揚。也就是我們稱揚善的,而不稱揚惡的。善是性德,所以用如來;不善這違背性德,我們不稱讚,禮敬、不稱讚。這就是古人常講的,我們對於一些惡人惡事是敬而遠之。你看敬,禮敬,沒有兩樣;遠是什麼?那是不跟他學,不稱讚他、不學他,這就對了。遠不是躲得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那恭敬心就失掉了,那就沒有敬意了。是不稱讚,不跟他學,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這一些綱領都要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學了就會用。從今之後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就要遵守這個原則,遵守這個綱領去做,認真努力的去做,這就是修行。把我們從前許多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在《華嚴經》上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把普賢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所以《華嚴經》的確是最好的教科書,世間教科書裡頭找不到,沒有這麼圓滿。
《華嚴》裡面有理論,圓滿的理論;有方法,非常精細的方法;還有表演,這個表演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善財就是我們的代表,我們的模範。所以大家聽到善財童子,你馬上會想到觀音菩薩旁邊有個小孩,在那裡合掌拜觀音,那是善財童子。這個觀念深深的植在人心當中,於是對於真正的佛法是一無所知,這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實在講善財就是我們本人,就是修普賢行的人,就叫善財。善是什麼?善根,你有善根;財是代表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善財。所以諸位要曉得叫做善財是自己,不是別人。我是女人,善財是男的,大概不是我。弄錯了,善財沒有男女,男人是善財,女人也是善財,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就叫善財。所以我們要明白佛經裡頭的真實義。你看開經偈,我們一升座講經,「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佛的意思搞錯了,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這一次法會非常殊勝,我們有一本《認識佛教》的小冊子供養大眾,希望大家多看看。我們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佛法對我們才會起真正的作用,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從早到晚在這個社會上接觸各階層這些人物,這五十三個是代表。裡面出家的只有六個,還是在家的多。五十三個人只有六個是出家的,在家的多。而在家裡面諸位仔細去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這就是代表個個階層的人物,從早到晚天天遇到,這是我們修普賢行的環境,我們要會修。善財童子就是遵循普賢菩薩這十條綱領。
社會上這些大眾,真的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代表善的也有代表惡的。像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他們就代表惡的這一方面,就不是善的,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脾氣很大,見到人就發脾氣,打人、罵人,甚至於殺害人。伐蘇蜜多女是妓女、淫女,代表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著貪瞋痴三毒煩惱,善財童子跟他們接觸,禮敬但是沒有讚歎,為什麼?貪瞋痴是違背了性德。這就是告訴我們,不善的這些人與事我們對他要敬,但是不讚歎;善的,我們要讚歎。這真的符合我們中國古德的教誨,隱惡揚善;看到人家不好的不說,一字不提,看到人家好的,讚歎、讚揚。我們這個社會才有光明,社會才能夠轉惡為善,使大家都能得到幸福,都能得到美滿。所以這個稱讚是如來而不是諸佛,意思就在此地。
第三「廣修供養」,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在普通的菩薩,因為他的心不平等,心還不清凈,所以菩薩修的是布施。你看菩薩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他修布施,普賢菩薩是供養,你看那個心多恭敬。我們對佛的布施叫供養,對普通人叫布施,你看那個心就有分別了。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對佛供養,對眾生也供養;對好人供養,對惡人還是供養,真的平等,真平等。所以普賢菩薩的心量跟別人不相同。
供養是因,果報是福。財供養得財富,法供養得聰明智慧,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你看看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要求的。不學佛的人也想,不是佛教,其他外教,基督教、天主教,我遇到他們說到,他們都要,他們都喜歡長壽,都喜歡健康,都喜歡有錢有財富,但是不懂得修因,你怎麼會得到?靠佛菩薩保佑,靠上帝神明賜給你,那叫作夢!沒這回事情的。他說有見證,某個人信教很虔誠的,上帝賜給他福報;只有一個,幾千幾萬個人信上帝的只有一個人得到的,其他都得不到,上帝怎麼這麼偏心?這不是真的,真的話每個人求,每個人都得到,那是真的;如果那是真的,我也信上帝去了。佛給我們講真話,福德是要你自己修,你自己不修,佛菩薩沒有能力給你。佛說要賜福給你,那佛菩薩就變成騙你,佛沒有這個說法。佛只有教導我們,這是真的;我們不懂,佛教給我們,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
你看這個世間人發財,他有財富、發大財。有人發財很快樂,為什麼?他沒有操心,他這個財源源源不斷而來;有的人發財發得好辛苦,好不容易才賺得的。可是諸位要曉得,容易得來跟辛苦得來,都是前生布施的因;前生要沒有布施,同樣一個行業,我去做保險虧本,為什麼?前生沒有修布施,哪來的財富?所以絕對不是說這一生很聰明、很能幹、運氣很好,那你是看表面,為什麼?聰明能幹運氣好的人比他多得是,為什麼人家不發財,為什麼偏偏他發財?前世種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要懂這個道理。前世布施財,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他這一生得財富就得得很容易、很歡喜,他不操一點心;前一生布施,布施得很苦,像割肉一樣的,看到布施不能不布施一點,看到情面,那這一生也能夠得財富,得的好不容易,得的好辛苦,就這麼個意思!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我們供養別人飲食,譬如說你們大家學佛的人會供養法師,我們做了好的飯菜,做好了到這個地方來供養法師,你得的福報就自在。如果說我們請法師到某一個地方去吃飯,法師好辛苦跑到那個地方去吃一餐飯,你將來得的福報也就很辛苦才能得來,你不很辛苦,你就得不來。你就從這個例子上去推想就知道了。所以布施供養還要很痛快、很歡喜,叫接受的人不要太辛苦,我們將來得福報就容易,這一定要知道!
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供養世出世間法,供養佛法,在今天這個時代,經書、錄音帶、錄影帶這些都是法寶。我們生歡喜心,盡心儘力的供養,這得智慧,得聰明智慧。當然能夠建立一個道場,自己沒有能力建道場,租借場地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也是法布施、法供養。實在說,今天我們做這些事情,三種布施統統具足。因為這供養裡面,就是拿印經來說,印經要錢,錢,財布施;經書裡面是佛法,法布施;大家讀到經典,接受這個經典,依教奉行,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他這一生當中能夠脫離三界輪迴,能夠了生死,成佛道,這個供養真的達到究竟圓滿了,那個福報實在說是諸佛菩薩都說不盡,我當然更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供養是福慧之因,要廣修供養。
菩薩可以說自從發了菩提心,菩提心真正覺悟,不再迷惑了。從今而後,念念為一切眾生,心心為弘揚佛法。在這個時代,凈土特別契機,換句話說,一切佛法當中,弘揚凈土能令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得現前的利益。其他法門不是沒有利益,這個利益不是現前的;換句話說,這一生未必能得到利益,而是來生後世。來生後世要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你的布施供養都變成福報了,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有地位有財富的,變成這些人了。變成這些人不錯,也能夠享受一生;假如這一生當中又迷惑又顛倒了,那福享完了,來生又要墮落。所以這一種布施供養就不是究竟、不是圓滿。所以說凈宗法門現前得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去考慮。
以我們眼前有限的福報、有限的時間,應當如何來修福,怎樣來修供養?其實這個供養的範圍非常廣大,只是我們的心量太小,而非普賢行。譬如你在家裡面,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每天早晨起來,把你家庭環境收拾得乾乾淨淨,三餐飯煮得很好,供養你的父母,這是供養!讓你一家人都吃得很舒服,你是供養一家人,但是你沒有存一個供養的心。供養的事你都做了,你沒有一個供養的心,因此你得的福報不圓滿;如果你有恭敬供養的心,那你的福報就很圓滿了。
能再把這個供養的心、供養的事擴大,平等心對待一切大眾。我在新加坡,我對你們居士林有好感,什麼好感?是因為你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這裡修供養,你們底下的餐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是說不是我道場的同修就不可以來吃飯,什麼人都可以來吃,這了不起,這是廣修供養。所以居士林的法緣殊勝,佛法一天一天的興旺,有它的道理。你們有這麼大的心量,認真在這裡修供養,在這裡修布施,所以這道場得福,道場裡面所有的同修有福,這很難得、很難得。所以這個供養布施,我們要非常重視,要認真努力來修學。
現在有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很苦,總想改善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生活環境,不曉得從哪裡改起。我過去介紹大家《了凡四訓》,而且一再勸同修們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三百遍念下去,你的印象深了,道理明白了,就曉得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會修福了。那是我們要改造命運,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非常好的一份修學的教材。而普賢行,那的確是究竟圓滿,比《了凡四訓》不曉得要高出多少,那不能為比的。我們要重視,重視自己的幸福。
第四要「懺悔業障」。這也是許多同修們都感覺得自己的業障太重,無始劫一直到今生造的罪業太多了。業障深重都想來修懺悔。怎麼個懺悔法?不知道。以為在佛堂裡面拜幾部《梁皇懺》,拜幾部《大悲懺》,業障就懺掉了;拜完之後,回去好好的想想,你的業障懺掉了沒有?如果業障還在,沒有懺除,那這個懺叫白拜了。懺有沒有效果?真的有效果,為什麼你去拜而沒有效果?你是身在那裡拜,心沒有拜;有口也有身,看到你在磕頭禮拜,心裡在打妄想,心跟行不相應,所以你的業障沒懺掉。
在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一點,更明白一點,什麼叫業障?假如連業障都不知道,那怎麼個懺法?那懺怎麼會曉得有效果?所以先要曉得什麼叫業障。業是造作。你看看我們常常見到一個初認識的人,一定問他,你做哪一個行業?做哪一個行業,你造哪一個行業,你在造業,造業當然就有障。人人都造業,不單成年人在社會上造業,小孩一上學念書,你看那個課本裡頭,作業簿,他就在作業了,就開始去作業。這個業實在講就是事,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做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叫事業。
事,是正在造作的時候,造作結果叫業。事有善、有惡,因此這個業也就有善有惡。而造作的工具,身口意,這是工具!心裏面起心動念是造業,意業。心裡頭造業,起一個善的念頭,你造了善業;起個惡念,你就造了惡業,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口裡面言語,叫口業;身體的造作,叫身業。三業之中是意業為主,意不動,心不動,那你身口怎麼會造業?所以意是主。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自性清凈心,就是障礙我們在經上所講修學的三大綱領,清凈平等覺,就障礙這個,叫業障。障什麼?障清凈心、障平等心、障覺心。我們自性的清凈平等覺不能現前,這叫業障。
假如一懺悔?我們這個業障真的消除了,這消除的樣子是什麼?心清凈,妄想少、雜念少、煩惱少了,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煩惱少了,心清凈了,心裏面豁然有智慧了,這就是業障懺除的現象。從前對於什麼含含糊糊的,都不清楚,現在看東西、聽東西都聽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業障懺除的現象。所以懺業,懺是懺悔業障,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怎樣做?第一個你要知道自己的過失,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我今天有哪一些過失。我們凡夫真的業障太重,重到什麼程度?怎麼想都想不出我今天有什麼過錯,這是業障太重了。一天到晚在犯過失不知道,找不到一個過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
知道自己的過失給諸位說,這叫開悟!然後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那叫修行。所謂修行就是懺除業障,改過自新。一天能改一個過失,如果改上三年,給諸位說你不是聖人也是賢人,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有把握,你的品位一定很高,為什麼?心真的清凈了,這個人叫做真正修行。真修行不是說每天我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那是假的,那是樣子、形式!真修行在心地不在形式,形式沒有太大的關係,心地非常重要。要改心,把惡的心、惡的念頭改成善的,然後再把善的念頭改成清凈的。所以念佛人叫修凈業,不是叫修善業,修凈業。心凈則土凈,才能往生,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
由此可知,懺悔業障是我們修行的重點。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這一條都是重點,共同的重點,要在這個地方認真去下功夫。實在說這四大綱領,可以講把菩薩行門,修行都說出來了,主要的就是這四條。後面可以講是附帶的意思,因為菩薩不但要自己成就,而且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因此不能忘了廣大的群眾,不能捨棄一切眾生,於是有底下的幾條綱領。
第五「隨喜功德」。這裡面就有自行化他,不像前面四條,完全是自己修學,完全是自利,這裡面有自利又有利他。這一條普賢菩薩特別列出來,他有很深的用意。因為一切眾生可以說無始劫來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煩惱,不要學的,什麼煩惱?忌妒心,哪個人沒有?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難過、就忌妒了。忌妒心生起來,瞋恨心就連帶起來了,要想方法去障礙他、去破壞他,不讓他成就,那這樣你就造很重的罪業。世間聖人教給我們要成人之美,看到人有好事要盡心儘力幫助他,這是對的。不可以去破壞他;破壞他是錯的,障礙他是錯的,這是普遍而且是很嚴重的煩惱。
因此普賢菩薩,你看在懺除業障的後面,第一個就教給我們要學隨喜功德。見到別人有善行、有善願,不但我不嫉妒,我能生歡喜心,盡心儘力去幫助他,成就他,這叫隨喜功德。他有多大的功德,我的功德跟他是無二無別。我們這個世間俗話講借光,他有光明,我們沾了光,我們所沾到的光明與他本身的光明無二無別。如果我們沒有力量,幫不上忙,能生歡喜心,一樣的,這個功德也是圓滿的。教我們修隨喜功德,破嫉妒、慳貪的煩惱,破嫉妒慳貪根本煩惱。
世法、佛法裡面有許多善人,佛經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有善心、善行,我們是個真正的佛弟子就應當要幫助他、成全他,使他的善行能夠傳播在這個社會,讓社會大眾都能得到他的利益,都能享受他的福報,這個功德就大。甚至於我們修隨喜功德的人比他的功德還要大,原因在哪裡?他做的這個善事多少人讚歎、多少人表揚,報掉了;我們這個隨喜功德沒有人讚歎我們,也沒有人表揚我們,我們的功德統統積蓄、儲蓄在那個地方。我們積的是陰德,他做的是陽德,大家讚歎統統報掉了。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隨喜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你做的善心、你做的善行,決定有善報。
第六「請轉法輪」。這是一切善行裡面第一善行。我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唯獨佛法是真實的。佛法能幫助一個人覺悟,破迷開悟,能幫助這一個人現前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幸福快樂,幫助一個人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法對於現前的利益,的確是廣大無邊。它還有更殊勝的利益,那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是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夠相比的。但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對佛法沒有法子理解,一定要有人說;這個說法的人,他不會自己來,一定要有人發心去請他,誰去請?我們懂得佛法的人才會請,不懂佛法的人不會請法師大德來講經,一定是懂佛法的人。
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想報佛恩;報佛恩怎麼個報法?供的佛菩薩像每天給他供一點香蕉、水果,給他磕頭禮拜,這就是報恩了嗎?這不是的,實在講佛菩薩絕不希罕你這些供養。佛菩薩的願心就是希望把他的教誨能夠廣泛、普遍的傳播給一切大眾,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都能夠明白佛法,都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佛的心愿。因此請法師大德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是第一大福報。
所以我們講修福,修什麼福報最大?這個福報最大。假如我自己這一個人沒有這個能力,因為你請法師講經要不少的開銷。如果自己沒有道場,你要租場地,請法師來講一個月,租一個場地,這一個月的租金不少!對於法師這個生活還得照顧,甚至於聽經的大眾也要都照顧到。一個人有力量,一個人做很好;一個人沒有力量,集合大眾同修,志同道合的邀集幾個人,我們來發心做,這個功德也是一樣的。這前面講了隨喜功德。有一、二個人發起帶頭,禮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叫請轉法輪。
這個法輪是比喻,實在講就是我們佛門裡面的標誌、mark、商標,我們佛門裡面的標誌就是法輪;用法輪、用蓮花,通常用這兩種,還有用卍字,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法輪的意思是圓滿。輪這個東西它很有意思,輪是圓的,圓是動的;因為它動,所以才帶動了現代的科技。今天科技這樣發達,什麼力量帶動?輪帶動的。所以不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也不例外。你看經上講的轉輪聖王,這是統治多少個星球的,那個福報就大!那個輪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武力的代表。我們最近這些年來發現有飛碟、幽浮,大概就是輪王的輪寶到我們這邊來視察的,所以它也是個圓形。所以這個輪它的作用非常之大,很圓滿。佛法用這個。更深的意思,圓是動的,圓心是靜的,圓心不動;佛法常講動靜不二,體相一如。所以心是空的,相是有,它又代表的是真空妙有,表這個意思。所以講經說法就比喻轉動法輪,用這個法輪來做代表。而蓮花代表清凈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代表清凈心。
所以這個表法最殊勝的、最圓滿的還是輪,還是法輪。請轉法輪就是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現在我們利用科學工具,使得我們的效果擴大了很多很多倍,這是在過去沒有的。過去法師們講經,頂多是他的學生聽經的時候做成筆記,然後把它印成書來流通,數量比較上有限;現在我們可以把它做成錄音帶、錄影帶普遍的流通,使沒有參與我們道場法會的人,也如同親臨道場一樣的感受。這是科學工具帶給現代人的一份厚禮。所以佛法的弘揚傳播一定要現代化、一定要科學化。我們今天力量還沒有能達到,當然這還是受了環境的關係,如果將來科技再發達,環境容許我們這個佛堂樓頂上最好就有無線電發射台,我們這地方講經,每家電視一打開統統都看到了,你看那我們在這一個講堂講經,就等於對全世界弘揚,這才是現代化的道場,一定要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所以往後科技發達,道場實在講不要太大,一定要用這個無線電,用衛星傳播。講經的道場不必要很大,能夠把這個效果傳遍到全世界。這個是請講經。
第七「請佛住世」。這是一步更進一步。請法師講經,這一部經講完了他就走了。諸位想想,有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聽一部經就證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滅度之後就沒聽說過,那要怎麼辦?比如剛才講我們業障太重,唯一的辦法要薰修。薰修也是比喻。古人古時候沒有像現在的香水這麼方便,身上衣服噴一噴,馬上就香,多快、又乾淨、又好看;從前人要衣服香怎麼辦?熏香,用香煙來熏,大概至少要薰一天,那個衣服才會有香氣,就是要長久的時間去薰習,這就是什麼?一定要請法師長住在這個地方不要走,每天給我們講經,年年不中斷,這樣長時期的薰習,中等根性、業障重的人也都開悟了。當然這就要更具備一些條件,比臨時請法師來講經那個條件更要多,這一點很重要。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諸位仔細去觀察,中國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往往在一個道場就住幾十年,甚至於一生不離開這一個道場,成就的人就很多,這是我們要明白的。當然這裡面,緣是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對於這個深深的理解,總想能住在一個地方不動,可是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緣分,這世間人講勞碌奔波命。今天這個地方來找我,再過兩天那個地方來找我,對我來講也有個好處,世間人很不容易打破家的觀念,我真的沒有了,這個觀念完全沒有了。我只知道是在作客,都在住旅館,住幾天又走了。即使大家曉得我在台北有個道場,我在那個道場也是作客,一年也住不了二、三個月;一次回台灣大概只住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又走了,所以統統是作客。幫助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不行!非放下不可,沒有家的觀念。
但是我做的僅是宣傳佛法,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要想幫助諸位成就我還做不到,沒有這個緣分。要想真正幫助大家成就,一定要長住在這個地方,長年累月的跟大眾在一塊薰修。像我們過去台中
修學的綱領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已經講圓滿了,普賢菩薩修學的綱領講圓滿了。十願實際上這七條是願,後面三條是屬於迴向,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這三處。常隨佛學,這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給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一切都回歸在自性;一切萬法從自性流出,一切萬法還歸自性,所以普皆迴向這個意思就很深。
這迴向菩提裡面,常隨佛學這個綱領很重要。我們要學佛,佛才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才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跟佛學,這是最上乘的。我也聽說同修當中對我很尊敬、很仰慕、要拜我做老師,這是感情作用,你為什麼不拜阿彌陀佛做老師?做彌陀弟子,那就對了,常隨佛學!我是以阿彌陀佛做老師,你也以阿彌陀佛做老師,我們同學!這就對了。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天展開經本讀誦《無量壽經》,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接受阿彌陀佛的開示。
每一天去讀誦,以清凈心讀誦、真誠心讀誦、恭敬心讀誦,你天天都有悟處。讀一遍,明白一些,這就是受用,佛的意思懂了。懂了之後我就照做,天天有悟處;換句話說,佛是天天給我們開示。你說我每天念這個經,佛又沒有看到,你錯了;剛才我跟你講了,你用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佛在這裡加持,佛光在照你;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你,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天天有悟處,所以你會法喜充滿,每天都有一點覺悟,都明白一些,這多歡喜,這真正寶貴,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的。但是你一定要照做,要依教修行;你真修行,明天又有悟處;天天有悟處,天天認真修行,這才是佛真正的弟子。所以我們以《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何況佛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名號就叫做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這樣修的話,那真是普賢菩薩這一個教誨,常隨佛學我們真正落實了,確實沒有空過。
第九「恆順眾生」。要學普賢菩薩,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眾生習氣不相同,根性不一樣,有善有惡;不但在我們這個世間,範圍如果再擴展,這有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乃至於他方世界眾生無量無邊。我們在這些境界裡面,所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是正報,物質環境是依報的器世間,在這個裡面修普賢行,修普賢菩薩十大綱領,以這十大綱領完成《無量壽經》的總綱領,清凈平等覺。由此可知,這一本《無量壽經》真的是無價之寶;我前面跟諸位說過,是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的寶藏!得來不容易。我們確實是有很大很大的福報,我們這一生當中才遇到;而且能聽到,果然能夠聽懂,能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再搞輪迴,不再做凡夫。因此對於眾生要恆順,也就是說在一切人事環境、有情眾生這個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看不順眼的,慢慢練習看順眼,這叫修行。
末後一條「普皆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理體。這就是迴向偈裡面常講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普皆迴向就是莊嚴佛凈土,就是這個意思。普賢菩薩這個名號裡面與迴向有關係。普皆迴向顯示普這個字。普賢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恆順這才是賢,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賢。所以迴向這三句裡頭,把普賢菩薩的名號包含在裡面了。《華嚴經》普賢菩薩自己說過,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普賢跟文殊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他講我既然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現前成就此大願」,這一句話很重要,這是普賢菩薩為什麼發願求生凈土?這個原因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這個十大願圓滿了,換句話說,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修行,他還感覺他這個願沒有得到圓滿,還有欠缺。到達西方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了;這也就顯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可見得西方凈土是無比的殊勝,連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我們為什麼不去?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平起平坐,為什麼?他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同學。他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的學弟,所以當然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他們有義務要常常照顧我們,學長要照顧學弟。所以這些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的願心才踏實,信心才堅定。
普賢菩薩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的願望,希望一切沈淪在六道輪迴這些眾生,趕快念佛求生凈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真實的顯示在我們面前。普賢菩薩的願望。由此可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跟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些大阿羅漢、這一些大菩薩們,很可能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再來的,示現來接引我們,這在理論上講是決定講得通的。這一句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繼續看底下的經文,第三面第二行末後一句。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先說這兩句。具足是本來具足,人人都具足,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無量的行願,可見得行願是性德,不是外來的。「行」,菩薩行,六度。「願」,剛才講的普賢菩薩的十願,是菩薩究竟圓滿行的總綱領。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條我想大家都相當熟悉,但是它的精義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每個人會念不會修,這很可惜。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義,知道怎麼個修法。所謂修法是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
布施,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我們身體體力是內財。譬如說這道場裡面有很多同修來做義工,來出力的,出力是內財布施,內財的供養。出錢的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我用我的勞力來做事情,內財,都是布施供養。我們從早到晚,你在你家裡面服務,為一家人工作,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養你一家人;如果你明白,你曉得,你就在家庭裡面修菩薩道,你修的是菩薩行,你會做得很快樂。心地清凈,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喜悅。假如你迷惑顛倒,我在家裡替這些家人做這些苦力、做勞工,天天伺候他,他連感謝都不感謝我,一天到晚生氣,那你雖然布施,裡面還帶著煩惱,所以你將來的果報就不自在!佛菩薩講為什麼你學了佛,帶給你真正的幸福快樂?工作都做得非常快樂,不會起煩惱,那為什麼?我在布施供養,我在修福!那修福當然是快樂的事情。
我們在團體當中盡心儘力工作,也是在修布施;在一個公司行號我們為老闆服務,為公司服務也是布施,也是供養。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不是用外財,就是用內財。天天、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修布施,都在修供養;可惜你沒有這個觀念,你在那裡造業,你看多可惜!念頭一轉,那個業就變成布施供養,就變成菩薩業。你看看六道凡夫業,一轉變菩薩業,凈業。學佛要會轉,轉境界;沒有轉工作,沒有轉事相,把念頭轉了,那你就非常快樂。而且普賢菩薩無有疲厭,不會疲倦的,不會厭倦的,為什麼?法喜充滿。這是講布施,諸位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然後天天都在做。我們要轉凡成聖,從前我們是凡夫,感覺到我的辛苦都是為了別人,別人還不領情,做得是怨聲載道,心裡不平;念頭一轉,心平了、快樂了,心裡一快樂,就健康、就長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
持戒就是守法,所以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方法,要遵守;公事私事、大小事情都有個法度,我們要明了,要遵守。使我們所做的樣樣如法,樣樣有條理,有層次不亂,有條不紊。第三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成功都要靠耐心。大事情要大的忍耐,小事情要小的忍耐,沒有耐心的人做事情就不會有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把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機緣什麼時候成熟,而不操之過急,這樣的心慢慢它就定下來了。所以後面有精進、禪定。進是進步,精是精純而不雜亂。我們求學,學哪一個科系,就在這個科系裡頭求進步;畢業了踏進社會從事某一個行業,就在這一個行業裡面求進步,這就對了。你的心專,專一,在進步當中就得定。定就是我們常講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幸福快樂、事業順利成功美滿。
菩薩這六條綱領,普賢菩薩這十願,真的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諸位細細去想,如何能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家庭,應用在事業上,這是活的東西,不是死的!這佛經如果學得沒有用處,誰學它?它的好處就是學了馬上就管用,用上了,立刻就得效果,真的是快速,馬上就見效。心清凈就生智慧,所以最後一條般若就是智慧。心清凈,心有主宰,心裡頭不會亂動,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它就生智慧。行願無量無邊,佛為我們說法把它歸納成幾個大綱。所以菩薩行六個大綱,六度;普賢菩薩十個大綱,十大願王。「具足無量行願」,性德。順性德我們稱讚,這性德。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切功德法,古來一些大德都以為是如來果地上的無量功德,實在講跟前面合起來講,前面是性德,但是必須要有修德,性德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要真正去修。這一句我們要以本宗的教義來說,這一切功德法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切功德法門。我們把心就安住在《無量壽經》上。我們每天去讀它,每天去思惟,每天去實行,也就是說我要把它做到,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是真正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一切是圓滿的,一個功德都不漏,圓滿的功德!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前面這兩句意思很明顯,我們自己已經安住在《無量壽經》之中,自己得到一切功德法,得到真實的利益;但是進一步要把大經的功德要推廣、要介紹給一切眾生,「游步十方」,普遍的去宣傳、去介紹、去推薦,去做這個工作。「行權方便」。這就是常說的善巧方便,有些人不接受,我們用什麼巧妙的方法讓他能夠歡喜接受,行權方便。當他不能接受排斥的時候,不要勉強,為什麼?因緣沒成熟,他喜歡其他的法門,不妨用其他的法門誘導他;到最後回過頭來,就入了這個法門,所以你要懂得方法。巧妙的方法,能夠誘導一切眾生認識佛法,認識《無量壽經》,認識凈土法門,這非常非常重要。
「入佛法藏」,這通常說之為一乘大法。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本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最精純無過於此!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還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一乘果海,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
「究竟彼岸」,彼岸就是圓滿成佛,成究竟的佛,不是分證佛。天台家藏通別圓。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彼岸。用什麼方法?念佛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是這個法門,方法簡單容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可是諸位要記住,你要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清凈平等覺,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很多,為什麼不相應?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的心不真誠、不清凈、不平等、不慈悲,我們把六度十願統統都忘掉了,所以雖然念,念得不相應,念得不得力。今天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從前不相應的那些毛病統統改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的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定得到快樂、得到幸福、得到美滿。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新加坡大學介紹
※新加坡的辣椒螃蟹怎麼做才地道?
※屁股抽鞭子對中國人有用嗎?地球知識局
※城市花園島國--新加坡
※NUS(新加坡國立大學)就業競爭力如何?能否和美國 Top20 的相比?
TAG: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