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  2013/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三頁,最後一行:

  「華嚴三昧,乃佛華嚴三昧之異稱,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前面我們學到一真法界,現在我們再看什麼是無盡緣起,這裡也有個參考資料,在第八頁。《佛學大辭典》的術語,「四種緣起之一。又雲法界緣起。《華嚴經》所說緣起之法門」。「一切之法,互相為緣,互相起法」,起是生起,這個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是互相為緣、互相生起。所以才有「緣一法而起萬法」,這裡萬是形容詞,不是一萬、兩萬,是無量無邊,就是起一切法。「緣萬法而起一法,重重緣起,而緣起之義無窮。故云萬法相即相入,無礙自在」,這是《華嚴經》所說的。「達此理趣」,達是通達,明了這個道理,「躡解而起萬行」,菩薩所修的行門也是無量無邊。《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說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明整個宇宙的緣起,在佛法裡面叫法界,現在科學裡面稱之為宇宙。就是說宇宙從哪兒來的?宇宙之中一切法從哪兒來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看作佛經哲學概論。他非常喜歡這部書,把這部書介紹給我,這部書裡頭是佛經哲學,而且是哲學裡頭的最高峰。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當的方法,精彩、恰當的方法,還帶表演,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把華嚴理趣做出來給我們看。他說這樣的教科書,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方老師晚年從台灣大學退下來,輔仁大學,這是教會辦的學校,請他去,在輔仁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這也是個大單元。老師晚年,學校里開的課程全是佛經,開過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都是大單元。尤其是這個最精彩的一篇,這是「華嚴哲學」。

  我們在這裡看到,緣一法而起萬法,緣萬法而起一法,重重緣起,緣起無窮,故曰無盡緣起。這是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裡頭,三種周遍裡面第二種「出生無盡」,就是說的這一句。賢首國師將這部大經把它濃縮成一篇論文,文字不多,那就是《華嚴經》理論跟修行方法。理、事前面的三段,它一共是六大段。從一體,一體是自性清凈圓明體,這個是哲學裡頭,一直到今天都沒能說清楚,《華嚴經》講清楚了。這是哲學裡面所討論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華嚴》講清楚了,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法界,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講的全宇宙,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這萬法從哪兒來的?萬法是無盡緣起,《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就是這個意思。

  出生無盡,重重緣起,緣起沒有止境,這個意思很難懂。我當年學習這部經典,這個問題常常在想著,想不出它的道理。最初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理由,如果有理由就有生有滅,那是真有其事,沒有理由就是說根本就沒有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很深。佛在楞嚴會上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舉出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我們能懂,我們曾經經驗過,自己有經驗過,同學當中也有很多人經驗過。

  抗戰期間當中,初中學生就要接受軍訓,跟日本人打仗,戰爭要是打到面前知道怎麼應付,所以小孩要接受這些教育。軍訓裡頭,每天都要表演的緊急集合,緊急集合限制是三分鐘,從教室服裝整齊到操場集合,三分鐘,這個隊伍要站好。演若達多這個故事就出來了。服裝很整齊,忽然慌慌張張的,帽子不曉得放哪裡去了?到處找,到處問別人。別人指著你頭上,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戴在頭上忘掉了,慌慌張張到處去找,找得緊張一身冒汗,原來戴在頭上。演若達多就是這個故事,人太緊張了,出現這個事情。最初一念不覺就像這個樣子,真的沒有理由,也不是真正事實。可是這一念迷了,第二念也迷了,第三念也迷了,一直迷下去,這個麻煩了,回不了頭,念念都在迷當中。

  第一念迷,在自性,就是真心裡頭,變現出一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就是阿賴耶是這麼起來的。在大徹大悟的人,阿賴耶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吧,它確實有這個現象;說它有吧,它真的是空,真正是畢竟空、不可得。你看,一念覺了全沒有了。這個事雖然很簡單,理可不簡單,理很深。迷了之後,阿賴耶就現境界,境界是誰現的?自性現的。阿賴耶為緣,真如本性就隨緣,隨緣就現相。現相里第一個現依報,就是法界,整個宇宙出現了,好像作夢一樣,夢中出現了。接著就現正報,正報就是自己,自己出現了。這個當中,在時間上來說有先後,但是好像是同時,雖有先後你沒有辦法把先後分辨出來,佛知道。

  我們怎麼曉得有先後?從阿賴耶出生的次第,它有先後。第一個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全宇宙;第二個是末那,末那就是自己,執著有個我,我就出現了。在佛法裡面講,宇宙跟自己同時出現的,雖同時有先後,阿賴耶第一,末那第二。末那是迷阿賴耶見分的一分認為是我,隨著我就起三個煩惱,這三個就是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跟我同時起來的,根深蒂固。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了,跟著這個,你看看,我愛、我慢、我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恚,我痴,貪瞋痴跟著起來。從我見生出前面的六識,意識、眼耳鼻舌身,緣起。真的是一切法生一法,一法生一切法,它講得真妙。很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兩種作用現出來了。體是空的,什麼都沒有,能現萬法,起二用就是現萬法。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為什麼會能生?因為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頭圓圓滿滿,一樣不缺,遇緣就生。所以這兩種作用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說了三樁事情,第一個周遍是說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周遍法界。說明法界裡頭沒有時間跟空間,時間、空間是從妄想裡面生出來的,不是真的。所以它沒有距離,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一切都在當下,就在現前,所有的現象,法界虛空界,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生跟滅盡的速度,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樣的頻率出生、滅盡,所以它真不可得。我們完全被迷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確確實實就像電影幻燈片一樣,一個波動是一個現象,沒有兩個波動是完全相同的。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這種現象的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是同一個相。不是真的,張張都不一樣,大同小異。所以這個世界,這些念頭重疊在一起,真的好像是看電影一樣。只是人發明的電影速度慢,一秒鐘只有二十四次,鏡頭開關只有二十四次。我們阿賴耶振動的頻率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完全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宇宙確實是一體。

  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自性有見聞覺知,自性所變現的一切法統統有見聞覺知。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覺悟,叫見聞覺知。因此,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法,我們就斷定它有見聞覺知。就像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了,水是個物質,會看、會聽,知道人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念頭對著它,它知道。各種不同的語言它沒有障礙,它都能聽得懂,各種不同的文字對它也沒有障礙。這是自性本能,只要明心見性了,十法界眾生的言語你全懂,他的念頭,起心動念你全知道。所以需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本能,本有的,都恢復了。

  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是此地講的緣起無盡,也就是這裡所說的一法能起萬法,一念不覺就起萬法。萬法能起一法,起什麼?起我,末那執著是我,我是一法,萬法能起我這一法。重重緣起,這就是像萬花筒一樣。我早年,學《華嚴》學到這個地方,很難理解,怎麼想都想不透。有一天偶然想起小時候玩的萬花筒,那不就這個現象嗎?萬花筒很簡單,裡面三片玻璃,放一些碎紙片,不同大小、不同顏色,這一轉的時候,裡面千變萬化。這是人送我的萬花筒,很簡單,你在這邊把它轉動,你看它裡面的圖案。你轉一天,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出來,轉一個月,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出來。這個小實驗我們就看到了。

  整個宇宙是個大萬花筒,我們在裡頭永遠流轉不息。可是這裡頭妙,妙在哪裡?妙在每一個境界,阿賴耶識裡頭都有記錄,就是統統都放在檔案室裡頭,一個沒有漏掉。查檔案全能查得出來,我們不知道。知道了,這很恐怖,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動全都在這裡,覺悟的人全知道。六道凡夫迷惑顛倒,他不知道,我們那些秘密,不可告人之事,不知道。覺悟的人全知道,一個都瞞不住。好在大家都曉得,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全都是不可得,都是畢竟空、無所有。只有自性是真的。所以,諸佛如來隨緣應化,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這個現身不是自己意思,是對方的意思,眾生的意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第三個周遍是「含容空有」,這個我們不知道,它是事實。含容是包容,自性本來就是包容。因此,我們的心量要大,要能跟自性相應,你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了。所有這些障礙、善不善的果報,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這個東西要是沒有了,就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樣自在。含容,含是包含,包含虛空,你這個量多大?《楞嚴經》上佛有個比喻,把現在太虛空,人能夠覺察到的,虛空最大,他說太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是真心裏面,像什麼?把真心比作太虛空,太虛空好像一片雲彩在太空。佛給我們這樣一個概念,虛空在自性里,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里一樣,太小了。我們把它看作最大。所以,自性大,大而無外,虛空不大。含空,容是包容,包容萬有,虛空當中一切法全包容了。我們凡夫心量小,不能包容,這個喜歡、那個討厭,從這個地方生煩惱,造業、受報。這就是什麼?製造出六道輪迴,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虛空當中一切萬法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統是自己。

  所以我們常說,佛家講倫常,倫理關係,真的是講到究竟圓滿。儒家講倫理關係只講了五大類,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把人的關係分為五大類。佛法是一體,同一個自性生,真正是一體。一切法都能夠互容、都能夠互通,所以我們用真誠心跟小動物能溝通,它懂得我們意思,能合作,跟花草樹木能溝通,跟山河大地也能溝通。所以一定要包容,一定要曉得我們是一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顯示出緣起無盡。

  《還源觀》第四段,給我們說了性德裡頭最基本的四德,賢首國師要求我們要做到。這個四德就是普賢十願,把它濃縮了,普賢十願說了十條,他講四條。第一個「隨緣妙用」,緣就是無盡的緣起,是自性的德用,我們要隨緣。任何一法它都要隨緣,為什麼?它自己沒有主宰,它做不了主。我們身體細胞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做不了主,能做主最好不要起變化。不行,剎那剎那在變化,它停不住。什麼人不隨緣?法身菩薩就不隨緣,他真能做主,他不生不滅,不老不病。不生不滅就沒有生死,他也不老、也不病,這就是不隨緣起,他自己做得了主。這就是大乘教上說的真我,這不是假我。什麼地方有真我?般若裡頭有真我、法身裡頭有真我、解脫裡頭有真我,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秘藏。這裡頭都有,三種都有常、樂、我、凈這四德。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要入這個境界,常樂我凈現前。現在雖然是有,但不起作用,全迷了。

  四德第一個,妙用是什麼?在隨緣當中,就日常生活當中,生活隨緣、工作隨緣、處事待人接物都隨緣,妙用是不著相,妙用。佛,你看看隨緣,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妙!不起心不動念,他不造業,他給我們說善法,他不造業,他沒有造善業;他給我們說不善的法,他沒有造惡業,這才妙。我們說善、說不善,心裡頭動心,說善有善心,說惡有個噁心,這就造業了。他有這個本事,說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妙。阿羅漢就比我們高,他雖然起心動念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他得到少分的自在,不執著。阿羅漢壽命到了,他一定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他到那裡去了,他不在六道,跟六道不相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學,我們學得比他更精彩。我們念念念阿彌陀佛,我們的目標,求生極樂世界,比聲聞界高明太多了,簡直不能比,四聖最高的佛法界也比不上。一切法從心想生,希望我們念念都是想阿彌陀佛,把這個世間事統統放下。緣遇到了,用智慧處理,不要用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我們就造業。用智慧處理,就是不分別、不執著,用清凈心,沒有自己。沒有自己就大公無私;有自己就造業,自己就要受果報,造善受福報,造惡就受惡報。妙用是這個意思。

  第二個,在這一生當中,方方面面都給別人做好榜樣,「威儀有則」。不可以給人做不好的榜樣,一定要做好樣子,這一點很重要。第三個是處世待人這心態要學菩薩,菩薩待人接物「柔和質直」,外表溫和、善良,內裡面真誠。用真誠心、用柔和待人,謙虛、尊重,這個好!稱道人之善,惡人他做了一樁好事,都應該稱讚他、鼓勵他。他要造了惡,是個惡人,造惡,對他恭敬而不稱讚,普賢菩薩教我們的。修凈土的人一定要學普賢菩薩,我們這個經的第二品「德遵普賢」,現在這一品還沒學完。普賢的十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標準,與之相應就是普賢行。

  無盡的緣起,我們就說到此地。達此理趣,達是通達,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這些道理、趣向。躡解起行,躡解就是現在所說的開悟,真的明白、通達了。通達之後就要起行,起行是把它變成日常生活、把它變成工作、變成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那我們的行就叫做菩薩行,圓滿具足四德。四德最後一條是「代眾生苦」,要做榜樣給眾生看,眾生很苦,要做出吃苦的樣子給他看,讓他安心。我們這麼苦,你看看菩薩他也那麼苦,他就得到安慰。慢慢再告訴他,苦從哪來的?怎樣離苦得樂?理教給他、事教給他。事就是三種布施,能改變你的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要修,知道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

  你看,有信、有解、有行,信解行,用這個功德「莊嚴佛果」,這叫「華嚴」。華嚴是比喻,這個華,古時候跟花,花草的花,是完全相同的。像一個大花園,這裡面一切品種具足,萬花齊放,無比的莊嚴,莊嚴是美觀、好看。「一心修之」,這叫三昧。換句話說,一心修之,普賢就代表了,普賢代表華嚴的萬行,歸納為十大願。萬行歸納成十個綱領,我們依這個綱領來修學,就是修普賢萬行,就是修普賢之德,這叫華嚴三昧。

  「《凈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這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上講的「彼一三昧」,簡單的說,就是一心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樣講法,你就更明白了、更清楚了。經上所講的菩薩萬行,普賢菩薩歸納起來就是這十願。大乘經上所謂「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佛說這個話,告訴菩薩,普賢行是必須的功課,必修課、主修課,不修這個不能成佛。為什麼?你心量沒拓開。普賢行裡頭最大的、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心量太大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不能包容的,沒有一法不平等的,這是普賢菩薩。真的,這個三昧就是一心專修,就統攝法界一切佛法都在其中。大乘,大乘的代表就是普賢十願。「《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普賢菩薩如是修成。入是契入,十願圓滿就是萬行具足,所有一切菩薩行門全都圓滿了,沒有一個漏掉的。十願有這麼大的功德,稱為佛華嚴。「又《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這都是為我們舉出來,佛華嚴、華嚴三昧確實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這個不是假的。

  「《法界記》云:言華嚴三昧者,解雲」,什麼叫華嚴三昧?解是解釋,「華者,菩薩萬行」,用這個比喻來表示菩薩的行門,六度萬行。在大乘教裡面,把它歸納為六波羅蜜;在《華嚴經》,《華嚴》以十代表圓滿,把六波羅蜜展開,講十波羅蜜,跟《華嚴》的表法相應。十怎麼來的?六度最後般若波羅蜜,把般若展開。般若波羅蜜是智慧的本體,叫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分為四大類,第一個是方便波羅蜜,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力,最後一個是智,這個智是權智,後得智。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末後那個是後得智。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後面那個智是權智,就是應用在各個方面的智慧。所以把般若波羅蜜展開,變成五個,加前面五度,叫十波羅蜜,十波羅蜜這麼來的。用什麼修?用普賢行願,十願修布施、用十願修持戒、用十願修忍辱,用十願修方便、願、力、智,這叫佛華嚴行。這不是普通菩薩,這是華嚴會上法身大士,所以他們修學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心愿、心態不可思議,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修普賢行,就是我剛才講的,以十願修十波羅蜜。每一個波羅蜜裡頭具足十願,每一願裡頭具足十波羅蜜,融成一體了。這是華嚴聖教、華嚴大教,用的是什麼心?普賢菩薩的心。普賢這個普可不得了,普是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這叫普,有漏掉的這不叫普了。

  所以花是普賢萬行。「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生實,實是結果,花會結果。「行有感果之能」,我們修行,修普賢行,感的果是成佛;修六度之因,感的果是菩薩;修四諦之因,感的果是阿羅漢;我們世間人修五戒十善之因,感得人天福報。修因感果,所以用花來做比喻,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花是外面的,你看,花開之後結果。人修行,這是屬於內部的,一心專修,後面一定結果,一定得三昧、一定開智慧,證得菩薩果位,它有相似之處。「今即以法託事,故名華也」。以菩薩修行之法類似開花結果,所以用花來做比喻。

  嚴是莊嚴,「嚴者,行成果滿」,結果了,修行的時候花開,花開之後結果,「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這個解釋也很好。行成,成功了、成就了,果就圓滿。這個行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修成功,果真的是圓滿,果就是妙覺如來,確實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他證到是究竟的佛果。阿彌陀佛證得了、釋迦如來證得了,證得究竟的佛果。契合相應,與自性契合、與常寂光契合,與諸法實相相應。垢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只要有我就是染污。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會有損人利己這些念頭產生,就會有貪瞋痴慢,就有五欲六塵,全是染污。起心動念就是障礙,妄想、分別這是障礙。染污、障礙永遠消除了,修普賢行消除的。證理圓滿,理是自性,明心見性。隨用贊德,見性之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就有應。眾生包括佛,因為廣義的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佛也不例外。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是感,你會用應化身去禮拜、讚歎、供養、聽法,這就是應。諸佛用菩薩的身分去贊佛教化眾生,為佛作影響眾,這就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些人都是佛,他內行,他懂。眾生對佛不恭敬,你看這個人,那麼多人對他恭敬,大概這個人不錯,也去拜一下。那些表演的全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羅漢,經上不常這麼說的嗎?那就不是凡人!他們是千佛來擁護的。

  佛佛互助合作,為什麼?佛佛同一個願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不管哪一個,有這個緣,應以佛身而度化之,他就現佛身,自然就有千佛、萬佛示現做他的弟子、做他的護法、做他的影響眾。都來了,這場戲才演得熱鬧,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一切諸佛全來了。所以你看看佛這個團體裡頭,佛跟佛他們多麼合作,他們沒有爭先後、沒有爭大小、沒有爭什麼地位,完全是平等的。舞台上表演不平等,有佛、有菩薩、羅漢,有在家、出家,不平等,後台完全平等。前台是給六道凡夫看的,後台是自己的事情,全平等。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如果有這種緣分,也要作斯表演,佛法講表法。一絲毫爭執都沒有,隨便哪一個做主角,大家做配角,演得非常逼真,感化無量眾生,功德完全平等。你看,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這叫真正莊嚴。懂得莊嚴的理趣,才真正能夠做到圓圓滿滿的隨喜功德。

  「三昧」,華嚴三昧,什麼叫三昧?「理智無二」,理是本有的理體,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智照理,理就融在智裡頭,所以理智無二,「交徹熔融」。實際上,一切萬法也是無二,也是交徹熔融,非常可惜,眾生迷了,認為各個都是獨立的。熔融是一體,熔融的相就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看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照顧一切眾生就像照顧自己一樣,這是交徹熔融的意思。「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云三昧」。入華嚴三昧的人,他對待一切眾生就是對待自己,就像自己對待父母、對待兒女、對待師長那樣細密的照顧,無微不至。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生病了,文殊菩薩變化成一個乞丐來照顧他,細心照料,無微不至,一直到他身體健康,繼續去朝山。虛老自己不知道,到五台山之後才曉得,照顧自己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這個乞丐把虛雲當作自己自家人,這個境界裡頭,彼此俱亡,就是一體。能所斯絕,服務精細周到,心地一塵不染,這叫三昧,華嚴三昧。

  「《華嚴經》又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如果你入華嚴三昧,那就像經上所說的,一切自在不可思議。這種自在的德用說不出來,它太妙了,也沒有辦法去想像,這是華嚴三昧的勢力,就是力用。「又《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法界唯心,這個心是真心,是真心所現的。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法界唯心。何期自性是心,能生萬法就是法界,這個事體就叫做佛華嚴。一定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什麼關係,這個法界唯心,誰的心?是我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這是真心。「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三世一切佛裡頭,包括有我們在,我們是屬於未來佛。三世一切佛,過去佛、現在佛,我們是未來佛,所以我們自己在其中。

  佛華嚴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歸納濃縮起來,梵語稱為陀羅尼,中國人翻,翻成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中國人習慣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展開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濃縮起來就是十願,便於受持。以因行華,我們依教奉行,搞清楚、搞明白了,我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心行,這就叫華嚴三昧。我們今天修凈土,我們落實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華嚴三昧的捷徑,華嚴三昧最後的結果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這說明普賢跟凈宗的關係,皆共遵修普賢之德,你看這關係多密切。這種行持莊嚴果德的相好,就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果德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普賢菩薩用華嚴三昧莊嚴佛果。令顯著故,西方極樂世界展現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他,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令顯著故。

  「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你看,這多殊勝。你要真能入這個三昧,你現前就見十方佛,見十方佛世界,跟本經所說的完全相應。本經告訴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哪一個階位,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有能力現見十方佛及佛土,就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念圓滿了,華嚴三昧也在其中,不可思議!所以,《華嚴》到末後歸凈土,就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領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到極樂世界,去鍍金,不是干別的,到極樂世界才大圓滿。用這個來顯示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無與倫比,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這還得了嗎!這些話是佛說的,不是普通人說,那就是說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深信不疑的人有福了,真是有福。

  「因此三昧,莊嚴法身故。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用這些經論、古德這些註解,統統都在發明華嚴三昧的義理,目的無非是讓我們相信。「其中《合贊》所謂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一句很重要。法界唯心,名佛華嚴,是我自心。這個理解不能有絲毫偏差,誰的心?我的心,我自己的心。每個人都要敢承當,是你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你的心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的心都是佛心,這就平等了、這就圓融了。不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心,還是一個智慧。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心理的作用,心是一個,作用當然也是相同的,四無所畏也完全相同。經上這些非常重要的開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到這個時候,自佛、他佛這種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彌陀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彌陀;自己就是遮那,遮那就是自己。光與光相融了,這常寂光,我自己的身融入佛光當中。佛沒有身,就是光,我自己也沒有身,也是光,光光相融,融成一體。一切諸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己所修的功德也變成諸佛的功德,自他是一不是二。一切諸佛智慧變成自己智慧,一切諸佛德能變成自己德能,一切諸佛相好變成自己相好。理要明白、要通達,事要清楚,沒有疑惑,直下承當。我們在這一世當中,順順利利的往生凈土,一到極樂世界,經上講的所有一切全都現前,不是言說,完全是事實。

  「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念老在此地特彆強調,一真法界就是自心。「於此了達」,了是明了,達是通達,完全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即華嚴三昧」,這就是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無二無別。我們今天用阿彌陀佛的心愿,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叫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我們心裡作如是觀。佛菩薩的教誨,日常生活當中隨分隨力,慢慢讓它純熟,現在還不很熟,生疏。就是凈宗這五門,五個行門,要常常記住。凈業三福、三學、六和、六度,再加上普賢十願,我們就這五門功課。這是我們現在在世間,還有這個身體,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標準。我們動個念頭,這個標準去對照對照,相不相應?相應,正念,沒錯;不相應的,改過來。

  五門功課要記得很清楚,凈業三福,十一句四十四個字;六和,一句四個字,六句二十四個字;六度六個字,如果用一句兩個字,就十二個字;普賢行願,一句四個字,四十個字,都不難記。記得很熟,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一定與這個相應。我修凈宗,我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是這樣成佛的,我今天走阿彌陀佛的道路,希望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跟阿彌陀佛學習,不離開阿彌陀佛,要發這個大願。世間苦,到極樂世界就沒問題了。看這些芸芸眾生還在六道搞輪迴,我們可以以應身來幫助他、以化身來幫助他,得大自在。換句話說,我就不著急眼前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

  劉素青居士最近做了個表演,速去速回。真的,先往生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再回來,再做一次表演。表演什麼?凡夫神識離開身體那種痛苦的現象,表演給你看看。演完了,她回極樂世界去了。短短几天做了兩次表演,這不是假的。她這個表演是給我們作證的,第一個證明,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個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是真的,不應該疑惑。她是依靠這個經本成就的,依靠黃念祖老居士註解成就的,依靠我們講這個註解,第一次宣講的《大經解演義》,為我們做證明。最後一個證明,她就一句佛號,告訴大家,就這一句佛號就能成功。不可思議,來做現身說法。

  夏蓮老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濁世」,五濁惡世,「無如念佛好」,生在五濁惡世最好是念佛。「此生端為大經來」,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為會集《無量壽經》,是為這個來的。黃念祖為什麼來的?是為註解這個經來的。我們這批人是為什麼來的?是為弘揚這個經、注而來的,我們這一小撮人干一樁事情。劉素青居士也為這個事情來的,來作證轉,做證明表演給你看,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一句意思非常深廣。

  下面,「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飾法身」,這個飾是裝飾,莊嚴法身。用什麼去莊嚴佛法身?不是用黃金、不是用珠寶,是用華嚴三昧、是用十大願王、是用一句彌陀,這是莊嚴佛法身。「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法身即本妙明心,即是自心。故知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這是完全純真。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流出遍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從這兒流出來的。到最後,我們證得究竟圓滿成佛,回歸到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這裡說「復又會歸此法界」,這是一個大的循環。現在科學家好像也發現了,講得不清楚。科學家用的名詞叫零點能量點,從零點能量點裡頭流出來,到最後又回歸到零點能量點,很像《華嚴》說的這個味道。《華嚴》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的,科學家最近的發現,大概還不到三十年,三十年的樣子,發現的,跟《華嚴》講的完全相同,但是《華嚴》比他講得清楚。所以,零點能量點這個概念就是肯定了自性,法身本妙明心,是說這樁事情。

  自零點能量點出發,就是一念不覺,《還源觀》上講,起兩個作用,起二用。宇宙出現了、萬物出現了,這第一個作用;第二個,我出現了。幾乎都是同時的,念頭的頻率太快了,我們無法想像。最後成佛,證到妙覺,回歸常寂光、回歸零點。回歸零點,這個零點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自性,回歸到本性。復又會歸此法界,這是一個最大的循環,從迷到覺。覺後之後,再迷不迷?不會再迷了。這樁事情,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提出這個疑問,問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會不會再迷?這問得很好。世尊告訴大家,成佛之後不會再迷了。佛舉了個比喻,好比黃金,是從金礦裡頭提煉出來的,提煉出來的黃金再不會變成金礦。這就是告訴大家,成佛之後不再迷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3/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三頁,最後一行:

  「華嚴三昧,乃佛華嚴三昧之異稱,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前面我們學到一真法界,現在我們再看什麼是無盡緣起,這裡也有個參考資料,在第八頁。《佛學大辭典》的術語,「四種緣起之一。又雲法界緣起。《華嚴經》所說緣起之法門」。「一切之法,互相為緣,互相起法」,起是生起,這個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是互相為緣、互相生起。所以才有「緣一法而起萬法」,這裡萬是形容詞,不是一萬、兩萬,是無量無邊,就是起一切法。「緣萬法而起一法,重重緣起,而緣起之義無窮。故云萬法相即相入,無礙自在」,這是《華嚴經》所說的。「達此理趣」,達是通達,明了這個道理,「躡解而起萬行」,菩薩所修的行門也是無量無邊。《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說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明整個宇宙的緣起,在佛法裡面叫法界,現在科學裡面稱之為宇宙。就是說宇宙從哪兒來的?宇宙之中一切法從哪兒來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看作佛經哲學概論。他非常喜歡這部書,把這部書介紹給我,這部書裡頭是佛經哲學,而且是哲學裡頭的最高峰。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當的方法,精彩、恰當的方法,還帶表演,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把華嚴理趣做出來給我們看。他說這樣的教科書,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方老師晚年從台灣大學退下來,輔仁大學,這是教會辦的學校,請他去,在輔仁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這也是個大單元。老師晚年,學校里開的課程全是佛經,開過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都是大單元。尤其是這個最精彩的一篇,這是「華嚴哲學」。

  我們在這裡看到,緣一法而起萬法,緣萬法而起一法,重重緣起,緣起無窮,故曰無盡緣起。這是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裡頭,三種周遍裡面第二種「出生無盡」,就是說的這一句。賢首國師將這部大經把它濃縮成一篇論文,文字不多,那就是《華嚴經》理論跟修行方法。理、事前面的三段,它一共是六大段。從一體,一體是自性清凈圓明體,這個是哲學裡頭,一直到今天都沒能說清楚,《華嚴經》講清楚了。這是哲學裡面所討論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華嚴》講清楚了,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法界,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講的全宇宙,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這萬法從哪兒來的?萬法是無盡緣起,《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就是這個意思。

  出生無盡,重重緣起,緣起沒有止境,這個意思很難懂。我當年學習這部經典,這個問題常常在想著,想不出它的道理。最初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理由,如果有理由就有生有滅,那是真有其事,沒有理由就是說根本就沒有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很深。佛在楞嚴會上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舉出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我們能懂,我們曾經經驗過,自己有經驗過,同學當中也有很多人經驗過。

  抗戰期間當中,初中學生就要接受軍訓,跟日本人打仗,戰爭要是打到面前知道怎麼應付,所以小孩要接受這些教育。軍訓裡頭,每天都要表演的緊急集合,緊急集合限制是三分鐘,從教室服裝整齊到操場集合,三分鐘,這個隊伍要站好。演若達多這個故事就出來了。服裝很整齊,忽然慌慌張張的,帽子不曉得放哪裡去了?到處找,到處問別人。別人指著你頭上,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戴在頭上忘掉了,慌慌張張到處去找,找得緊張一身冒汗,原來戴在頭上。演若達多就是這個故事,人太緊張了,出現這個事情。最初一念不覺就像這個樣子,真的沒有理由,也不是真正事實。可是這一念迷了,第二念也迷了,第三念也迷了,一直迷下去,這個麻煩了,回不了頭,念念都在迷當中。

  第一念迷,在自性,就是真心裡頭,變現出一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就是阿賴耶是這麼起來的。在大徹大悟的人,阿賴耶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吧,它確實有這個現象;說它有吧,它真的是空,真正是畢竟空、不可得。你看,一念覺了全沒有了。這個事雖然很簡單,理可不簡單,理很深。迷了之後,阿賴耶就現境界,境界是誰現的?自性現的。阿賴耶為緣,真如本性就隨緣,隨緣就現相。現相里第一個現依報,就是法界,整個宇宙出現了,好像作夢一樣,夢中出現了。接著就現正報,正報就是自己,自己出現了。這個當中,在時間上來說有先後,但是好像是同時,雖有先後你沒有辦法把先後分辨出來,佛知道。

  我們怎麼曉得有先後?從阿賴耶出生的次第,它有先後。第一個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全宇宙;第二個是末那,末那就是自己,執著有個我,我就出現了。在佛法裡面講,宇宙跟自己同時出現的,雖同時有先後,阿賴耶第一,末那第二。末那是迷阿賴耶見分的一分認為是我,隨著我就起三個煩惱,這三個就是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跟我同時起來的,根深蒂固。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了,跟著這個,你看看,我愛、我慢、我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恚,我痴,貪瞋痴跟著起來。從我見生出前面的六識,意識、眼耳鼻舌身,緣起。真的是一切法生一法,一法生一切法,它講得真妙。很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兩種作用現出來了。體是空的,什麼都沒有,能現萬法,起二用就是現萬法。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為什麼會能生?因為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頭圓圓滿滿,一樣不缺,遇緣就生。所以這兩種作用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說了三樁事情,第一個周遍是說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周遍法界。說明法界裡頭沒有時間跟空間,時間、空間是從妄想裡面生出來的,不是真的。所以它沒有距離,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一切都在當下,就在現前,所有的現象,法界虛空界,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生跟滅盡的速度,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樣的頻率出生、滅盡,所以它真不可得。我們完全被迷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確確實實就像電影幻燈片一樣,一個波動是一個現象,沒有兩個波動是完全相同的。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這種現象的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是同一個相。不是真的,張張都不一樣,大同小異。所以這個世界,這些念頭重疊在一起,真的好像是看電影一樣。只是人發明的電影速度慢,一秒鐘只有二十四次,鏡頭開關只有二十四次。我們阿賴耶振動的頻率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完全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宇宙確實是一體。

  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自性有見聞覺知,自性所變現的一切法統統有見聞覺知。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覺悟,叫見聞覺知。因此,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法,我們就斷定它有見聞覺知。就像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了,水是個物質,會看、會聽,知道人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念頭對著它,它知道。各種不同的語言它沒有障礙,它都能聽得懂,各種不同的文字對它也沒有障礙。這是自性本能,只要明心見性了,十法界眾生的言語你全懂,他的念頭,起心動念你全知道。所以需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本能,本有的,都恢復了。

  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是此地講的緣起無盡,也就是這裡所說的一法能起萬法,一念不覺就起萬法。萬法能起一法,起什麼?起我,末那執著是我,我是一法,萬法能起我這一法。重重緣起,這就是像萬花筒一樣。我早年,學《華嚴》學到這個地方,很難理解,怎麼想都想不透。有一天偶然想起小時候玩的萬花筒,那不就這個現象嗎?萬花筒很簡單,裡面三片玻璃,放一些碎紙片,不同大小、不同顏色,這一轉的時候,裡面千變萬化。這是人送我的萬花筒,很簡單,你在這邊把它轉動,你看它裡面的圖案。你轉一天,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出來,轉一個月,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出來。這個小實驗我們就看到了。

  整個宇宙是個大萬花筒,我們在裡頭永遠流轉不息。可是這裡頭妙,妙在哪裡?妙在每一個境界,阿賴耶識裡頭都有記錄,就是統統都放在檔案室裡頭,一個沒有漏掉。查檔案全能查得出來,我們不知道。知道了,這很恐怖,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動全都在這裡,覺悟的人全知道。六道凡夫迷惑顛倒,他不知道,我們那些秘密,不可告人之事,不知道。覺悟的人全知道,一個都瞞不住。好在大家都曉得,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全都是不可得,都是畢竟空、無所有。只有自性是真的。所以,諸佛如來隨緣應化,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這個現身不是自己意思,是對方的意思,眾生的意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第三個周遍是「含容空有」,這個我們不知道,它是事實。含容是包容,自性本來就是包容。因此,我們的心量要大,要能跟自性相應,你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了。所有這些障礙、善不善的果報,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這個東西要是沒有了,就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樣自在。含容,含是包含,包含虛空,你這個量多大?《楞嚴經》上佛有個比喻,把現在太虛空,人能夠覺察到的,虛空最大,他說太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是真心裏面,像什麼?把真心比作太虛空,太虛空好像一片雲彩在太空。佛給我們這樣一個概念,虛空在自性里,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里一樣,太小了。我們把它看作最大。所以,自性大,大而無外,虛空不大。含空,容是包容,包容萬有,虛空當中一切法全包容了。我們凡夫心量小,不能包容,這個喜歡、那個討厭,從這個地方生煩惱,造業、受報。這就是什麼?製造出六道輪迴,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虛空當中一切萬法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統是自己。

  所以我們常說,佛家講倫常,倫理關係,真的是講到究竟圓滿。儒家講倫理關係只講了五大類,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把人的關係分為五大類。佛法是一體,同一個自性生,真正是一體。一切法都能夠互容、都能夠互通,所以我們用真誠心跟小動物能溝通,它懂得我們意思,能合作,跟花草樹木能溝通,跟山河大地也能溝通。所以一定要包容,一定要曉得我們是一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顯示出緣起無盡。

  《還源觀》第四段,給我們說了性德裡頭最基本的四德,賢首國師要求我們要做到。這個四德就是普賢十願,把它濃縮了,普賢十願說了十條,他講四條。第一個「隨緣妙用」,緣就是無盡的緣起,是自性的德用,我們要隨緣。任何一法它都要隨緣,為什麼?它自己沒有主宰,它做不了主。我們身體細胞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做不了主,能做主最好不要起變化。不行,剎那剎那在變化,它停不住。什麼人不隨緣?法身菩薩就不隨緣,他真能做主,他不生不滅,不老不病。不生不滅就沒有生死,他也不老、也不病,這就是不隨緣起,他自己做得了主。這就是大乘教上說的真我,這不是假我。什麼地方有真我?般若裡頭有真我、法身裡頭有真我、解脫裡頭有真我,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秘藏。這裡頭都有,三種都有常、樂、我、凈這四德。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要入這個境界,常樂我凈現前。現在雖然是有,但不起作用,全迷了。

  四德第一個,妙用是什麼?在隨緣當中,就日常生活當中,生活隨緣、工作隨緣、處事待人接物都隨緣,妙用是不著相,妙用。佛,你看看隨緣,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妙!不起心不動念,他不造業,他給我們說善法,他不造業,他沒有造善業;他給我們說不善的法,他沒有造惡業,這才妙。我們說善、說不善,心裡頭動心,說善有善心,說惡有個噁心,這就造業了。他有這個本事,說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妙。阿羅漢就比我們高,他雖然起心動念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他得到少分的自在,不執著。阿羅漢壽命到了,他一定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他到那裡去了,他不在六道,跟六道不相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學,我們學得比他更精彩。我們念念念阿彌陀佛,我們的目標,求生極樂世界,比聲聞界高明太多了,簡直不能比,四聖最高的佛法界也比不上。一切法從心想生,希望我們念念都是想阿彌陀佛,把這個世間事統統放下。緣遇到了,用智慧處理,不要用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我們就造業。用智慧處理,就是不分別、不執著,用清凈心,沒有自己。沒有自己就大公無私;有自己就造業,自己就要受果報,造善受福報,造惡就受惡報。妙用是這個意思。

  第二個,在這一生當中,方方面面都給別人做好榜樣,「威儀有則」。不可以給人做不好的榜樣,一定要做好樣子,這一點很重要。第三個是處世待人這心態要學菩薩,菩薩待人接物「柔和質直」,外表溫和、善良,內裡面真誠。用真誠心、用柔和待人,謙虛、尊重,這個好!稱道人之善,惡人他做了一樁好事,都應該稱讚他、鼓勵他。他要造了惡,是個惡人,造惡,對他恭敬而不稱讚,普賢菩薩教我們的。修凈土的人一定要學普賢菩薩,我們這個經的第二品「德遵普賢」,現在這一品還沒學完。普賢的十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標準,與之相應就是普賢行。

  無盡的緣起,我們就說到此地。達此理趣,達是通達,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這些道理、趣向。躡解起行,躡解就是現在所說的開悟,真的明白、通達了。通達之後就要起行,起行是把它變成日常生活、把它變成工作、變成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那我們的行就叫做菩薩行,圓滿具足四德。四德最後一條是「代眾生苦」,要做榜樣給眾生看,眾生很苦,要做出吃苦的樣子給他看,讓他安心。我們這麼苦,你看看菩薩他也那麼苦,他就得到安慰。慢慢再告訴他,苦從哪來的?怎樣離苦得樂?理教給他、事教給他。事就是三種布施,能改變你的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要修,知道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

  你看,有信、有解、有行,信解行,用這個功德「莊嚴佛果」,這叫「華嚴」。華嚴是比喻,這個華,古時候跟花,花草的花,是完全相同的。像一個大花園,這裡面一切品種具足,萬花齊放,無比的莊嚴,莊嚴是美觀、好看。「一心修之」,這叫三昧。換句話說,一心修之,普賢就代表了,普賢代表華嚴的萬行,歸納為十大願。萬行歸納成十個綱領,我們依這個綱領來修學,就是修普賢萬行,就是修普賢之德,這叫華嚴三昧。

  「《凈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這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上講的「彼一三昧」,簡單的說,就是一心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樣講法,你就更明白了、更清楚了。經上所講的菩薩萬行,普賢菩薩歸納起來就是這十願。大乘經上所謂「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佛說這個話,告訴菩薩,普賢行是必須的功課,必修課、主修課,不修這個不能成佛。為什麼?你心量沒拓開。普賢行裡頭最大的、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心量太大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不能包容的,沒有一法不平等的,這是普賢菩薩。真的,這個三昧就是一心專修,就統攝法界一切佛法都在其中。大乘,大乘的代表就是普賢十願。「《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普賢菩薩如是修成。入是契入,十願圓滿就是萬行具足,所有一切菩薩行門全都圓滿了,沒有一個漏掉的。十願有這麼大的功德,稱為佛華嚴。「又《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這都是為我們舉出來,佛華嚴、華嚴三昧確實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這個不是假的。

  「《法界記》云:言華嚴三昧者,解雲」,什麼叫華嚴三昧?解是解釋,「華者,菩薩萬行」,用這個比喻來表示菩薩的行門,六度萬行。在大乘教裡面,把它歸納為六波羅蜜;在《華嚴經》,《華嚴》以十代表圓滿,把六波羅蜜展開,講十波羅蜜,跟《華嚴》的表法相應。十怎麼來的?六度最後般若波羅蜜,把般若展開。般若波羅蜜是智慧的本體,叫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分為四大類,第一個是方便波羅蜜,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力,最後一個是智,這個智是權智,後得智。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末後那個是後得智。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後面那個智是權智,就是應用在各個方面的智慧。所以把般若波羅蜜展開,變成五個,加前面五度,叫十波羅蜜,十波羅蜜這麼來的。用什麼修?用普賢行願,十願修布施、用十願修持戒、用十願修忍辱,用十願修方便、願、力、智,這叫佛華嚴行。這不是普通菩薩,這是華嚴會上法身大士,所以他們修學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心愿、心態不可思議,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修普賢行,就是我剛才講的,以十願修十波羅蜜。每一個波羅蜜裡頭具足十願,每一願裡頭具足十波羅蜜,融成一體了。這是華嚴聖教、華嚴大教,用的是什麼心?普賢菩薩的心。普賢這個普可不得了,普是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這叫普,有漏掉的這不叫普了。

  所以花是普賢萬行。「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生實,實是結果,花會結果。「行有感果之能」,我們修行,修普賢行,感的果是成佛;修六度之因,感的果是菩薩;修四諦之因,感的果是阿羅漢;我們世間人修五戒十善之因,感得人天福報。修因感果,所以用花來做比喻,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花是外面的,你看,花開之後結果。人修行,這是屬於內部的,一心專修,後面一定結果,一定得三昧、一定開智慧,證得菩薩果位,它有相似之處。「今即以法託事,故名華也」。以菩薩修行之法類似開花結果,所以用花來做比喻。

  嚴是莊嚴,「嚴者,行成果滿」,結果了,修行的時候花開,花開之後結果,「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這個解釋也很好。行成,成功了、成就了,果就圓滿。這個行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修成功,果真的是圓滿,果就是妙覺如來,確實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他證到是究竟的佛果。阿彌陀佛證得了、釋迦如來證得了,證得究竟的佛果。契合相應,與自性契合、與常寂光契合,與諸法實相相應。垢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只要有我就是染污。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會有損人利己這些念頭產生,就會有貪瞋痴慢,就有五欲六塵,全是染污。起心動念就是障礙,妄想、分別這是障礙。染污、障礙永遠消除了,修普賢行消除的。證理圓滿,理是自性,明心見性。隨用贊德,見性之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就有應。眾生包括佛,因為廣義的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佛也不例外。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是感,你會用應化身去禮拜、讚歎、供養、聽法,這就是應。諸佛用菩薩的身分去贊佛教化眾生,為佛作影響眾,這就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些人都是佛,他內行,他懂。眾生對佛不恭敬,你看這個人,那麼多人對他恭敬,大概這個人不錯,也去拜一下。那些表演的全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羅漢,經上不常這麼說的嗎?那就不是凡人!他們是千佛來擁護的。

  佛佛互助合作,為什麼?佛佛同一個願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不管哪一個,有這個緣,應以佛身而度化之,他就現佛身,自然就有千佛、萬佛示現做他的弟子、做他的護法、做他的影響眾。都來了,這場戲才演得熱鬧,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一切諸佛全來了。所以你看看佛這個團體裡頭,佛跟佛他們多麼合作,他們沒有爭先後、沒有爭大小、沒有爭什麼地位,完全是平等的。舞台上表演不平等,有佛、有菩薩、羅漢,有在家、出家,不平等,後台完全平等。前台是給六道凡夫看的,後台是自己的事情,全平等。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如果有這種緣分,也要作斯表演,佛法講表法。一絲毫爭執都沒有,隨便哪一個做主角,大家做配角,演得非常逼真,感化無量眾生,功德完全平等。你看,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這叫真正莊嚴。懂得莊嚴的理趣,才真正能夠做到圓圓滿滿的隨喜功德。

  「三昧」,華嚴三昧,什麼叫三昧?「理智無二」,理是本有的理體,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智照理,理就融在智裡頭,所以理智無二,「交徹熔融」。實際上,一切萬法也是無二,也是交徹熔融,非常可惜,眾生迷了,認為各個都是獨立的。熔融是一體,熔融的相就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看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照顧一切眾生就像照顧自己一樣,這是交徹熔融的意思。「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云三昧」。入華嚴三昧的人,他對待一切眾生就是對待自己,就像自己對待父母、對待兒女、對待師長那樣細密的照顧,無微不至。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生病了,文殊菩薩變化成一個乞丐來照顧他,細心照料,無微不至,一直到他身體健康,繼續去朝山。虛老自己不知道,到五台山之後才曉得,照顧自己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這個乞丐把虛雲當作自己自家人,這個境界裡頭,彼此俱亡,就是一體。能所斯絕,服務精細周到,心地一塵不染,這叫三昧,華嚴三昧。

  「《華嚴經》又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如果你入華嚴三昧,那就像經上所說的,一切自在不可思議。這種自在的德用說不出來,它太妙了,也沒有辦法去想像,這是華嚴三昧的勢力,就是力用。「又《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法界唯心,這個心是真心,是真心所現的。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法界唯心。何期自性是心,能生萬法就是法界,這個事體就叫做佛華嚴。一定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什麼關係,這個法界唯心,誰的心?是我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這是真心。「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三世一切佛裡頭,包括有我們在,我們是屬於未來佛。三世一切佛,過去佛、現在佛,我們是未來佛,所以我們自己在其中。

  佛華嚴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歸納濃縮起來,梵語稱為陀羅尼,中國人翻,翻成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中國人習慣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展開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濃縮起來就是十願,便於受持。以因行華,我們依教奉行,搞清楚、搞明白了,我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心行,這就叫華嚴三昧。我們今天修凈土,我們落實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華嚴三昧的捷徑,華嚴三昧最後的結果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這說明普賢跟凈宗的關係,皆共遵修普賢之德,你看這關係多密切。這種行持莊嚴果德的相好,就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果德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普賢菩薩用華嚴三昧莊嚴佛果。令顯著故,西方極樂世界展現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他,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令顯著故。

  「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你看,這多殊勝。你要真能入這個三昧,你現前就見十方佛,見十方佛世界,跟本經所說的完全相應。本經告訴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哪一個階位,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有能力現見十方佛及佛土,就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念圓滿了,華嚴三昧也在其中,不可思議!所以,《華嚴》到末後歸凈土,就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領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到極樂世界,去鍍金,不是干別的,到極樂世界才大圓滿。用這個來顯示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無與倫比,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這還得了嗎!這些話是佛說的,不是普通人說,那就是說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深信不疑的人有福了,真是有福。

  「因此三昧,莊嚴法身故。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用這些經論、古德這些註解,統統都在發明華嚴三昧的義理,目的無非是讓我們相信。「其中《合贊》所謂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一句很重要。法界唯心,名佛華嚴,是我自心。這個理解不能有絲毫偏差,誰的心?我的心,我自己的心。每個人都要敢承當,是你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你的心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的心都是佛心,這就平等了、這就圓融了。不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心,還是一個智慧。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心理的作用,心是一個,作用當然也是相同的,四無所畏也完全相同。經上這些非常重要的開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到這個時候,自佛、他佛這種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彌陀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彌陀;自己就是遮那,遮那就是自己。光與光相融了,這常寂光,我自己的身融入佛光當中。佛沒有身,就是光,我自己也沒有身,也是光,光光相融,融成一體。一切諸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己所修的功德也變成諸佛的功德,自他是一不是二。一切諸佛智慧變成自己智慧,一切諸佛德能變成自己德能,一切諸佛相好變成自己相好。理要明白、要通達,事要清楚,沒有疑惑,直下承當。我們在這一世當中,順順利利的往生凈土,一到極樂世界,經上講的所有一切全都現前,不是言說,完全是事實。

  「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念老在此地特彆強調,一真法界就是自心。「於此了達」,了是明了,達是通達,完全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即華嚴三昧」,這就是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無二無別。我們今天用阿彌陀佛的心愿,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叫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我們心裡作如是觀。佛菩薩的教誨,日常生活當中隨分隨力,慢慢讓它純熟,現在還不很熟,生疏。就是凈宗這五門,五個行門,要常常記住。凈業三福、三學、六和、六度,再加上普賢十願,我們就這五門功課。這是我們現在在世間,還有這個身體,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標準。我們動個念頭,這個標準去對照對照,相不相應?相應,正念,沒錯;不相應的,改過來。

  五門功課要記得很清楚,凈業三福,十一句四十四個字;六和,一句四個字,六句二十四個字;六度六個字,如果用一句兩個字,就十二個字;普賢行願,一句四個字,四十個字,都不難記。記得很熟,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一定與這個相應。我修凈宗,我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是這樣成佛的,我今天走阿彌陀佛的道路,希望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跟阿彌陀佛學習,不離開阿彌陀佛,要發這個大願。世間苦,到極樂世界就沒問題了。看這些芸芸眾生還在六道搞輪迴,我們可以以應身來幫助他、以化身來幫助他,得大自在。換句話說,我就不著急眼前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

  劉素青居士最近做了個表演,速去速回。真的,先往生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再回來,再做一次表演。表演什麼?凡夫神識離開身體那種痛苦的現象,表演給你看看。演完了,她回極樂世界去了。短短几天做了兩次表演,這不是假的。她這個表演是給我們作證的,第一個證明,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個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是真的,不應該疑惑。她是依靠這個經本成就的,依靠黃念祖老居士註解成就的,依靠我們講這個註解,第一次宣講的《大經解演義》,為我們做證明。最後一個證明,她就一句佛號,告訴大家,就這一句佛號就能成功。不可思議,來做現身說法。

  夏蓮老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濁世」,五濁惡世,「無如念佛好」,生在五濁惡世最好是念佛。「此生端為大經來」,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為會集《無量壽經》,是為這個來的。黃念祖為什麼來的?是為註解這個經來的。我們這批人是為什麼來的?是為弘揚這個經、注而來的,我們這一小撮人干一樁事情。劉素青居士也為這個事情來的,來作證轉,做證明表演給你看,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一句意思非常深廣。

  下面,「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飾法身」,這個飾是裝飾,莊嚴法身。用什麼去莊嚴佛法身?不是用黃金、不是用珠寶,是用華嚴三昧、是用十大願王、是用一句彌陀,這是莊嚴佛法身。「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法身即本妙明心,即是自心。故知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這是完全純真。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流出遍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從這兒流出來的。到最後,我們證得究竟圓滿成佛,回歸到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這裡說「復又會歸此法界」,這是一個大的循環。現在科學家好像也發現了,講得不清楚。科學家用的名詞叫零點能量點,從零點能量點裡頭流出來,到最後又回歸到零點能量點,很像《華嚴》說的這個味道。《華嚴》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的,科學家最近的發現,大概還不到三十年,三十年的樣子,發現的,跟《華嚴》講的完全相同,但是《華嚴》比他講得清楚。所以,零點能量點這個概念就是肯定了自性,法身本妙明心,是說這樁事情。

  自零點能量點出發,就是一念不覺,《還源觀》上講,起兩個作用,起二用。宇宙出現了、萬物出現了,這第一個作用;第二個,我出現了。幾乎都是同時的,念頭的頻率太快了,我們無法想像。最後成佛,證到妙覺,回歸常寂光、回歸零點。回歸零點,這個零點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自性,回歸到本性。復又會歸此法界,這是一個最大的循環,從迷到覺。覺後之後,再迷不迷?不會再迷了。這樁事情,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提出這個疑問,問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會不會再迷?這問得很好。世尊告訴大家,成佛之後不會再迷了。佛舉了個比喻,好比黃金,是從金礦裡頭提煉出來的,提煉出來的黃金再不會變成金礦。這就是告訴大家,成佛之後不再迷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四九集)
大安法師:凈土百問--學佛網
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一集)
什麼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凈土大經科注》0142_三十二相願3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