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你如何與孩子相處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重要嗎?遠遠比你想像中的要重要。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日後親密關係的基礎,而這種依戀與親密無法一蹴可及,是來自尋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溝通互動。親子課堂,教你如何與孩子相處。 

  朋友能夠選擇,伴侶可以尋覓;父母和子女血濃於水的親情連帶,卻是自然賜與,是一輩子的牽絆與依戀。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就強調,「個體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將成為他未來一生中親密關係的典範。」許多研究已證實,太早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分離,甚至會 喪生命。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社會行為模式

  法國導演楚浮根據真實案例所拍的《野孩子》,那位被遺棄在森林,由狼媽媽豢養的小孩,偶然被「好心」的學者專家發現,將他帶回人群,接受社會規範的洗禮和教化,當他還來不及變成一個文明人時,就因不適應而死。進步的文化終究抵不過孩子和野獸父母之間的依附與連帶。親子間依附關係不但影響孩子的社會行為模式,也攸關他成人以後的健康狀況。

  與父母關係影響中年健康情況

  一項以哈佛大學畢業生為對象的追蹤研究指出,在大學時期描述父母的正負面形容詞,是預測中年健康情況的有效指標。在排除各種可能影響的指標(譬如遺傳、吸煙、婚姻狀況等)後,那些認為父母是冷漠,且用負面評語形容父母的人,有95%被診斷出已罹患冠狀動脈、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酗酒等疾病;而認為父母親很愛他、用正面字眼形容父母的人,只有29%被診斷出這些疾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親子關係不良的醫學院學生,後來比較容易罹患癌症。兩個研究都指陳出一個事實:少年時期與雙親的親密關係,依然可以影響到35~50年後的身體健康。

  日後親密關係的基礎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日後親密關係的基礎,而這種依戀與親密無法一蹴可及,是來自尋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溝通互動。從安全感建立 信任關係從出生就給孩子一個穩定、溫暖、友善的環境,以及做一個能感受和恰當回應需求、配合孩子步調,接納和鼓勵孩子的照顧者。孩子有安全感,就能建立起心理學家愛力克森所提,對自己和照顧者的信任,進而陸續發展出對身邊其他重要人物的依附關係,願意探索外在環境,追求成長。

  信任自己孩子

  廣告界名人孫大偉就很感謝母親給他的信任和接納。孫大偉從小好玩,功課不好。曾在羅東某公立高中寄讀,老師在成績單給他下了個「該生素質太差」的評語。可是母親跟他的哥哥們說,不要去罵他、笑他,他只是還沒開竅而已。影響所及,孫大偉也信任自己孩子,「他們和我一樣好玩,但本質都很善良、悲憫。」他要孩子多去嘗試,不管怎樣,家裡有最愛他的爸爸媽媽。親密關係需要了解與尊重心理學家佛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提及,愛的基本條件是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

  沒有尊重與了解,愛成為操控與壓制

  父母若僅是把孩子視為照顧與責任,期望他照父母設定的目標走,或成就父母未竟的理想,而沒有尊重與了解,愛就容易成為操控與壓制而變質。

  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澳洲電影《鋼琴師》就是一例。從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父親,將全部心力投注於具有音樂天分的兒子身上,期許他能圓滿自己的夢想。那種禁錮窒息的愛,令人喘不過氣來,造成男主角精神崩潰的遺憾。

  怎樣了解孩子,《作溫暖的父母》作者盧桂櫻認為,需要了解孩子個別特性,以及發展階段的特徵,譬如青春期會有身心理狀況,用欣賞的心情去看他的舉動,用同理心感受孩子的行為,在孩子需要時給他指引和方向。

  首先要給孩子自尊

  尊重孩子,首先就是要給孩子自尊。父母如果真的尊重孩子,就會給孩子信心,讓他相信自己是有用且重要的。例如不會當眾羞辱孩子,而會用單獨相處時候和他溝通。

  其次,重視孩子的存在,認真對待他作為獨立個體所擁有的一切。諸如生命權(因此不會隨意體罰他,也不會跟孩子說,我能生你,就能毀你)、隱私權(因此不會去搜看孩子信件日記),以及所有權(因此不會任意丟棄他心愛的物件)。

  第三是如實的了解和接受孩子,讓他按自己的特性去發展(因此不會要求他要跟那個優秀的手足比較)。

  父母的親情可試著加入友情

  唯有既能了解孩子於先,又能尊重他的意願於後,才能有優質的親情之愛。練習作孩子的朋友父母親不妨試著想想,對朋友和對孩子態度上有何差異。

  一般人對朋友會比較客氣,平常心,不會做很多要求;但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常要求孩子要照父母希望去做,態度也比較直接武斷,要求沒有做到就責怪懲罰。但人們對於朋友誠懇的分析和建議,比較聽得進去,做決定時會考慮朋友的意見。

  因此,父母在親情中可以試著加入友情的成分,傾聽孩子的心聲,感知他的困惑,不馬上加入價值判斷。當他開口需要幫助時給他意見或支援,能作孩子的朋友,是件幸福的事情。將來孩子甚至能將他所知所學回饋給父母,給父母資源和協助。

  資深音樂工作者陶曉清與她從事文字工作的兒子馬世芳,就是對最像朋友的母子。

  以信任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選擇

  馬世芳很感謝父母提供他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小時候陪他唱歌遊戲,長大後聽他說話,也給他意見。馬世芳在高二編校刊時,曾因公假請太多,老師擔心他的課業而請陶曉清到學校,他向母親承諾,在高二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保證以台大為目標,高三開始全力拚課業。母親陶曉清以信任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選擇,馬世芳也的確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陶曉清坦言,幾年前面臨更年期和工作低潮雙重壓力,自信心變得很小,有時會在餐桌上談到自己的困擾和無助。兩個兒子就對當局者迷的媽媽,進行剖析和建言。「我和弟弟就像心理諮商師和企管顧問一樣,」馬世芳看著一旁點頭的媽媽微笑地說。陶曉清也珍惜與信賴兒子在她需要時給他支持和意見。

  發展心理學家布列瑟頓指出,親子間依附關係的影響力是縱貫一生的歷程。安全的依附關係可以促進開放溝通的能力,讓人用建設性的方式思考關係,這能力也會反過來促進關係的穩定安全。而安全的依附關係於從孩子割斷臍帶便須開始,信任、了解、尊重是建立相互依賴,培養親密關係的法寶。


推薦閱讀:

相處不累的家, ?就嫁了吧
媳婦和婆婆相處的「36忌」,一起看看吧!
什麼人相處能互惠互利
異地戀,要如何跟女生相處?

TAG:孩子 | 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