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淺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淺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喬()[摘要]當中國歷史發展至今日,我們記住的不應僅是那場應鴉片而打響的抵禦外侮的民族鬥爭,更應記住那場戰爭留給我們的教訓。無論從社會制度還是從作戰能力中的種種比較來說,清朝當時的優勢幾乎可憐的沒有,這是使得失敗成為一種必然。由於王朝的腐敗與落後,使清朝的僅有的一點優勢成為劣勢,虛驕自詡,本已愚昧無知卻更不思進取。在戰爭中盲目且消極的抵抗,統治中樞愚枉之決策與地方官員欺瞞使裝備落後的清軍面對工業化、現代化強國的軍隊時節節敗退,而留下了這段恥辱的歷史與戰爭的結局。[關鍵詞]社會制度、作戰能力從1840年珠江口的挑釁到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進行了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經濟、政治、軍事的落後打破了國人自守自大的美夢,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一個擁有4億人口近80萬常備軍的國家未打過一次大勝仗,也未守住或克複過一個重要城鎮,付出2萬人的代價後簽訂不平等條約使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一、社會制度對戰爭結局的影響清朝社會制度腐敗直接造成了鴉片戰爭的失敗。有利條件無法充分利用,戰略方針不穩定,用人失誤,軍隊時調時換,行政效率差等等一系列戰爭先決條件的劣勢追其本源便是社會制度的腐敗所致,封建社會晚期,束縛中國社會經濟再發展和文化科技的進步。長期積累的社會一系列問題在此時不期而出。〈一〉極端專制體制影響戰爭君主專制獨權在此時達到頂峰。內閣、軍機處實為秉承皇帝意旨的御用機構。部門分立,互不統屬,極權於皇帝一人,受命於皇帝本人。封疆大吏,欽差星使任免權皆由皇帝掌握。皇權不受任何機構和個人限制。絕對君權,其喜怒好惡,決定官員的升黜榮辱。順帝意者多,逆者少。因帝王朝皇帝君主的能力與個人素質往往影響甚至決定王朝命運。在鴉片戰爭中,大政方針決策的正確與穩定沒有一種制度保證。規諫與奏摺也只能供皇帝參考,不能約束皇帝的任何言行。君主了解情況的虛假,決定其命令的對錯。在鴉片戰爭中兩次大撤兵,即道光皇帝根據錯誤的情報做出錯誤的決定。君主的獨斷,使事事須奏請。對外交涉,收拒夷書,軍餉撥調,倉儲動用,米穀購買,物資調配,造船鑄炮,調撤防兵,押放俘虜在戰爭時期也要遵旨奏行。鴉片戰爭時,前線情況要靠驛馬傳遞,往往事事=機延誤。形成「自時事中變,識時務者,不復言兵」(《徐繼致林樹梅書》,《移情集》卷二)的氣氛。如琦善在鴉片戰爭初時上奏道光帝,道光根據奏摺,於是諭旨沿海各處在夷人已歸順現已南泛途中不必開槍鳴炮。阿諛之臣馬上上奏說有:「夷人數百出艙向岸羅拜。後來,道光帝:「大申撻伐,主戰派佔上風;但一旦變成撫夷,言戰者又多噤若寒蟬。」於是皇朝中臣子不獨自思考問題,不表達個人觀點,怕「逆鱗」,即便有正確意見上奏皇帝也不採納。因此,可以想像鴉片戰爭中戰略方針的多變和調撤防兵的頻繁是怎樣嚴重的影響鴉片戰爭的。〈二〉中華思想的自大與欺矇清朝乃至前朝,一直形成一種「天朝上國」的中華思想。為維護這種自大意識而時刻想顯示天朝威嚴,極力強調「華夷辯」。清帝國長期的虛驕自大,自我滿足貫穿了整個對外關係的始終。當時世界科學、航海、思想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時,中國的先進、強盛已成為昨日黃花。而中國卻仍長期追尋昔日之輝煌夢境,引以自強。愈加落後,愈加如此。不承認別國平等,對在中國沿海長期貿易、侵略活動的西洋人,自詡自大,不屑與之交往了解(個別皇朝除外)。中國統治者將其視為琉球人、高麗人一樣的國家社會。對於他們的到來,必尊中國為上國而以藩屬自居。因而外交體統問題,儀式問題就成為邦交障礙,中國因為感覺不到聯絡外邦的必要。將其國家視為蠻夷之邦;西方的先進器物技術科學視為「奇技淫巧」,加之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長期閉關嚴格限制內外交往政策。對敵情戰局也因文武官員的欺騙蒙蔽,中央政府對敵我完全不了解,中華思想的自大、欺矇,中國清廷對英國的軍情的無知、誤解造成戰爭中清軍受制於敵,失去主動,對敵戰略及指揮一再失誤。<三> 民族歧視政策民族歧視政策是對漢族的。這種政策造成了滿漢官員實際地位的不平等。同為官員,林則徐、奕山、琦善所受到的待遇不同,這種處理雖然與清的外交政策傾向有關,但清朝統治者重滿輕漢的思想,滿族大臣王公對滿大臣的偏袒,對漢員的壓抑、排斥是重要因素。清王朝信任滿洲貴族,不相信漢族官吏,但表面上標榜滿漢一體,一視同仁,所以許多高級官員在中央機構里都是滿汗各半數。如內閣大學士是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是滿漢各一人,實際上大權掌握在滿人手中,漢人唯唯諾諾,不過是個點綴。道光年間漢人大學士中居首席兼軍機大臣的潘世恩手中無實權,常受制於滿人大學士穆彰阿,潘不敢力爭,又不能潔身引退。時人對他的評價是:「今事無巨細,出自上裁,相國之權,滿洲偏重,語云:『兩姑之間難為婦』,公之謂也。」地方官制督撫也是滿漢分授,表面上一視同仁,實際上順治年間,各省督撫幾乎全由滿洲貴族擔任,到康熙年間,漢人任督撫的十無二三。乾隆年間,巡撫滿漢各半,總督仍無一人。(《清高宗實錄》卷184,乾隆八年二月)自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後,各省主持軍務者,基本是滿人為主的旗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等省十五位主持軍務的官員中,滿員十一人,蒙員二人,漢員二人。即旗員占約87%,漢員佔13%,滿員74%。這些滿族大員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無一不該受到譴責。鴉片戰爭中如奕山、奕經、琦善等,這些官僚戎帥,昏庸無恥,對外妥協,但位居顯赫、深受皇帝信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系天潢貴體、滿洲貴族。這批滿族大員手握大權,對各戰場上清軍失敗,製造對英妥協氣氛和最後無條件投降,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清廷種族歧視政策造成滿漢楚漢之分,對鴉片戰爭中國失敗影響很大。<四> 吏治腐敗與戰爭失敗社會制度的腐敗在鴉片戰爭時期的重要表現是吏治腐敗。而吏治腐敗又集中表現於官吏貪污腐化和將帥官弁的怯懦潰逃。一些侵吞自肥的「勇士」官吏,在與英軍作戰時卻成了猥褻卑鄙的懦夫。為飽私囊,貪污軍餉,浮冒開銷,賄賂公行。鴉片戰爭結束時,因失守定海、鎮江、寧波、上海、鎮海等處,查明治罪文武官吏即達600餘名,但敗逃而以欺瞞手段得以免予治罪的又不知多少。面對文員武將畏敵逃竄,道光帝極為怨急的斥責說:「有將不可恃,有兵不可用,文職以投水遇救習為護身之符,而又多方掩飾,深堪痛恨!」前線指揮官具有守土之責者,如此畏敵如虎,又怎能望其鼓舞士氣,激勵民心去爭取戰爭勝利。<五> 階級矛盾尖銳,難以一致對外鴉片戰爭時期,國內矛盾未因英軍入侵而緩和,仍然十分尖銳。雖然中英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但廣大人民對英國的侵略感受淡薄,並未感到威脅到自己和民族的生存。而切膚之痛卻是封建剝削的苛重,官吏胥役殘忍。他們反抗的矛頭仍是對準封建統治者。戰爭時期,官吏搜刮殘民更加變本加厲。清廷徵調軍隊籌備防堵,也成為地方官吏發國難財的機會。開赴前線軍隊,沿途為非作歹,蹂躪百姓,一些旗人將領存在種族偏見,誣良民為漢奸,濫殺無辜,州牧縣令,不理民事,不問疾苦。就是在直接受到英軍威脅的地區,人民已被清軍官弁兵丁催辱的難以忍受。軍隊官吏見敵就逃。「官與民,民與兵役,已成仇敵。」加之戰爭期間天災加劇了階級矛盾,因而人民對抗官府鬥爭不斷。外敵入侵因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全國上下不能一致對外,對戰爭造成了不良影響。統治者官民不能相顧且將相防,對人民自發反侵略行為加以破壞壓抑。使統治者孤立,內外交困,不從民眾中尋找抗英力量,又怕人民反抗構成統治威脅,因而戰敗、妥協成為必然。二、作戰能力對戰爭結局的影響鴉片戰爭中中英作戰能力的差距構成雙方力量的懸殊,對戰爭結局造成很大影響。軍隊數量、素質、裝備、調遣、情況工作、後勤供應直接相關。<一> 軍隊數量優劣並存戰敗方的中國,鴉片戰爭前的總兵力是處於優勢的。當時清朝的八旗兵共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約80萬,是當時世界上一支最龐大的常備軍。直接參戰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軍隊20萬。英軍正規軍約14萬,國內警務國民軍6萬,總兵力僅20萬。與清軍比比例是1:4,派往中國英軍鴉片戰爭初期約為7000人,與清軍比例是1:40,單就數量上看來中國軍隊處於優勢,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清軍的編製和擔負職責造成清軍分散駐守。清軍分八旗和綠營兩大系統。編製上弊端主要表現在營以下,綠營中的營沒有固定編製,只根據駐守地區是否要衝、執行任務繁簡程度而決定,人數200—1000不等。綠營中每個營都要分汛塘哨卡,營以下的部隊不集中駐紮於一處營房,以數十名、十數名、數十數名,數百名的作為一個整體分散駐紮在當時的市鎮要衝。福建水師是當時清軍海軍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額定官兵4300餘名,大小艦船共有67艘,但可機動出洋作戰的只有35艘。兵力分散,戰鬥力削弱,一旦戰爭爆發,短時間內無法將分散的小部隊集中,使戰鬥力大打折扣。清朝編製說明軍隊的基本職責是防民為住,內衛為主性質,利於分散治民,不利於集中禦敵。軍隊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職能。而其中警察職能為重。清軍布防分散和承擔任務決定清軍不可全數用於作戰,無一支可以機動作戰部隊。80萬軍隊在實際操作中無任何意義可言,實際參戰省份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共22萬清軍,交戰平時地區守軍為3萬人。若非全境受到英軍攻擊,不用說是全省,即便是交戰地區,守軍也不能全數參戰。不能取消原先的汛塘哨卡而集中兵力;只能在這些汛塘哨卡中抽調一些官兵臨時編製部隊應戰。而英軍利用高效運輸的艦船,可反覆使用雖然有限的兵力。一艘戰艦使用兩次便等於兩艘。清軍陸上調兵速度比不上英軍海上調兵,在不知英軍戰略目標與作戰方針的情況下,只得處處設防。幾千里的海岸線均為防禦範圍。英軍在作戰地點、時間、規模上的先決權使其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各擊破,使總兵力雖佔優勢的清軍處處被動,無任何數量優勢可言。<二> 軍隊素質處於下風清朝兵役制是一種變形的募兵制,兵員募自固定戶。實際上在作戰時,綠營兵員除來自兵戶外,也有從社會上其他成員中募集,各色人等均有。一旦入募,士兵成為終生職業,無固定退役制度,年齡也大小不一。22歲——59歲不等,清軍糧餉士兵收入在有家眷情況下,很難維持家計。為維持生計,士兵只得另覓錢來源,替人幫工,租種田地、作小本生意等等,還通過敲詐勒索收受賄賂獲得錢財。清朝軍官為魯莽武夫或只知「武經七書」這些根本不宜作為軍官教科書的人。一介魯莽武夫,不學無術就是軍官素質準確描述。且社會重文輕武,鄙視軍人身份,於是軍隊成為有力無才之人的去處。軍官和士兵一樣沒有合理的退役制度。高級指揮權握在一些未歷軍旅、對軍事知識缺乏的文官手中。文官將兵不合理指揮體制從側面說明武官素質低下。軍官貪贓枉法,吃空克餉,軍隊腐敗兵與匪無異。軍紀蕩然,訓練廢弛,軍人缺少文化,技藝生疏,不通兵法。不重視文化教育,旗兵愚昧無知,種族思想偏狹。舊式陣式與技藝訓練已完全落伍,士兵繁重的緝捕、解送、守護、承催等差役,加上防守作戰任務更加繁重難忍。綠營例行操練人員不齊,「差操不分」使訓練無裨實用。將弁吃缺冒濫,營兵常不足額,紀律敗壞,平時與徵調無異。兵不見將,將不見兵,兵勇互斗,作戰能力低下。將帥缺乏實戰經驗,為數不多軍隊內難於相互配合,更難發揮本已低下的戰鬥力。將帥對近代軍事知識一無所知,戰場上常常指揮謬誤,措置失當。布防上只守衛炮台與前沿陣地,不縱深設防以至前線失守全線崩潰。將軍參贊一些人迷信鬼神,無全局觀,互不相援,搪塞延兵以求自保。英軍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士兵文化水平高,將官受過近代軍事教育,訓練有素,指揮統一,戰略目標明確。集中兵力,以少量兵力牽制清兵,使其無法互援。英軍素質顯然優於清兵。<三> 軍隊裝備的落後中英軍隊裝備差距懸殊。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英軍軍隊武器裝備軍隊裝備70%—80%用冷兵器,最高時達84%30%—40%用熱兵器(冷熱並用時代)100%使用熱兵器(初步發展火器時代)弓矛刀矢,鳥槍、抬槍、大炮軍用槍、火炮火器式樣仿造明代引進的「佛朗機」「鳥 」「紅夷炮等西方火器樣式製作,自製老式洋槍洋炮。樣式、型號與規格等過時當時世界上較先進的槍炮裝備,近代槍炮式樣、型號與規格槍經過1548年葡萄牙火繩槍改良後的兵丁鳥槍,點火方式火繩點火,槍長2.01米,鉛彈重一錢(1/10兩),射程約100米,射速1—2發/分老式抬槍①    伯克式(Barkon)前裝滑膛燧發槍,點火裝置摩擦火燧石,槍長1.16米,彈丸重3.5克,射程200米,射速2—3發/分②    布倫土威克式(Brunswich)前裝滑膛擊發槍,點火裝置槍機撞擊火帽,槍長1.42米,彈丸重53克,射速3—4發/分,射程300米(1838年陸續裝備)火炮樣式大體相同。清軍規格不一,滑膛前裝葯,實心彈,射程1000米,殺傷力小,命中率差,火炮威力差,彈道紊亂,製作工藝落後,工藝簡陋,笨重粗糙,射擊精度差;火炮只懂仿製,不懂炮身管、口徑比例,火門位置在火藥燃燒中的實際意義,火炮比例不合,絕大部分火門開口太前、太大,炮架(炮車)和瞄準器具不全或不完善,火炮無定期換造制度,常不使用,露天擱置,炮身鏽蝕。英軍火炮各種比例和火門設計合理,炮彈有霰彈,空心彈等多種,重視保養維修。火藥粗劣火藥,老式火藥配方,無法提煉高純度的硝、硫,葯料雜質成分高,無先進工藝,火藥顆粒粗糙,不能充分燃燒火藥的製作和使用採用1825年歇夫列里實驗後的黑火藥最佳化學方程式進行火藥配比,製作槍炮專用火藥手工作坊生產近代工廠生產船艦數百艘,戰船樣式數十種400餘艘最大的戰船十丈零長,寬兩丈多一點,小的僅兩三丈長軍艦較大噸位小,不如英軍外級軍艦排水量百餘噸到千餘噸全部木製,不耐腐蝕,經不起碰撞、風濤堅實木料制,抗風濤,可涉遠洋,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夾板船,用銅片等金屬包裹,防蛀、防朽,防火動力靠風帆與划槳,帆小而少船三桅或兩桅,懸掛數十具風帆,可利用各種風向航行;19世紀30年代起海軍開始裝備蒸汽動力的鐵殼明輪船安炮最多的戰船30門,鴉片戰爭中一般大船8—10門,小船4—5門10—120門不等<四> 情報與後勤的重大影響清軍對英軍的戰略意圖毫無了解。對敵軍情況的了解,不少是根據傳聞與揣測。清軍將領並非注意對英軍情況的了解,雖然對英軍的船堅炮利有所了解,但是幾乎完全不了解世界大勢,清軍水師無力與英軍海上爭鋒。英軍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已經通過各色人物利用通商等種種手段搜集了中國沿海的地形,氣候及清軍作戰能力等情況。戰爭前便對季節與作戰地點胸有成竹。戰爭過程中,英軍通過偵察、漢奸刺探、收買機密文件,截獲官員奏摺及傳教士通風報信等渠道不斷搜集清軍情況;對朝廷動向,英軍入江,「每日閱看《京報》,……究竟由何處輾轉遞送,尤難測度。」①無不盡知。對中國軍隊調動與清大臣們對和戰的意見都了解。總之,「中國之情勢,外人瞭若指掌,彼中領要,此間若無聞見。」彼暗我明,中國豈能不敗!後勤供應的好壞取決於國家的財力與運輸能力。清政府自乾隆後,因鎮壓人民起義,官吏貪污虧空,財政日益困難。國家額定收入,常不能征足;已征部分,地方或拖延不解送戶部或因虧空無銀可解。庫銀急劇減少,軍費支出大量增加。戰爭中,軍隊經徵調後,官兵除規定的廉俸與「坐糧」外,均例得俸賞行裝銀兩,運送軍隊給養,須支出車船、騾馬、役夫等費用。故一有徵調即耗費不貲。戰爭時財政困難與徵調軍隊的耗費形成尖銳的矛盾。連年災害,糧食緊張,支出又要增加,戰爭所需物資儲備甚簿,趕辦武器裝備甚為困難。清軍運輸手段落後。糧食,物品及武器運送均需要靠肩挑背負,騾馬馱載,木船水運,速度緩慢。因而清軍後勤供應困難,粵、閩、浙、蘇四省軍費均感匱乏,即可見當時後勤供應艱難。加之清朝里吏治腐敗與交通不便,行政效率差,故而後勤供應對清軍戰鬥造成重大影響。通過對中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統治的腐敗與社會的自身的落後。由於腐敗與落後,清朝的軍力、財力、物力、指揮與民族凝聚力比資本主義國家拉下了一大截,使自身本該有的優勢大大削弱,甚至反成為劣勢。自大的中華思想躺在前人的功績里自我陶醉,頑固不化,愚昧無知。當這種陶醉被堅船利炮驚醒,倉皇應戰時便一敗塗地。將屈辱留給了歷史和後人,這悲慘結局並未給當政者教訓。當政者仍然恬嬉享樂,政治腐敗,官吏貪黜如故。於是樹十年後,又重蹈覆轍!① 《耆英又奏英人每日閱看(京報)請敕密查折》
推薦閱讀:

你買不起房的真正原因?
男生追不到女孩的五大原因——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太溫柔
原來這才是12生肖排序的真實原因!
拜乾爹乾媽的詭異原因 
男人婚後為何越來越沉默寡言了?你一定想知道原因

TAG:戰爭 | 原因 | 鴉片戰爭 | 失敗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