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的奠基人安蘭德作品全集精裝(全7冊)無數世界傑出人物的精神偶像,「你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你所...
編輯推薦
你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你所鄙視的人。 「世紀之書」——七十周年紀念版。 青年志氣與個人精神的象徵。1943年出版以來總銷量超過20,000,000冊。
安·蘭德:美國精神的奠基人 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世界頂級建築師蘭克·勞埃德·賴特、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花花公子》創辦人休·海夫納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爾納森、吉列公司CEO詹姆斯·基爾茨…… 無數世界傑出人物的精神偶像 ◆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傳記隨之熱銷全美。然而,在全球經濟危機陰影的籠罩下,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並非奧巴馬傳記,而是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美國人相信,能救美國的不是奧巴馬,而是安·蘭德。 ◆2010年,美國行為藝術家尼克·紐克曼駕駛汽車,跨越美國30個州,行駛1.2萬英里,用GPS在「谷歌地球」上留下「請閱讀安·蘭德(Read Ayn Rand)」的句子,據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寫下的**文字。作者簡介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青年時代從蘇聯流亡美國,以其小說和哲學聞名於世。小說《源泉》(The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並為她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至今仍以每年超過10萬冊的數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Shrugged)出版,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最大的10本書之一,全球累計銷售近億冊。 安·蘭德推崇理性,認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顧傳統輿論的偏見,力倡個人主義,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她的客觀主義哲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她本人也成為美國青年崇拜的偶像。 安·蘭德一生著述百餘種,根據她的生平拍攝的紀錄片和故事片曾獲奧斯卡獎。1982年安·蘭德去世,此後美國創立了許多蘭德書友會和專門研究安·蘭德思想的機構。內容簡介
《安·蘭德傳:生平與思想》主要講述了,安蘭德(AynRand,1905—1982)是美國當代影響最大的作家、哲學家。她反抗西方傳統倫理,力倡個人主義,崇尚尊重個體,提出「自私的美德」,她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和尊嚴得到最大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她公開為市場經濟與商業貿易辯護,反對美國大政府的控制。安蘭德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最高美德。她創立的客觀主義哲學從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影響了幾代美國人,一直持續到現在,現在她的影響已遍及世界。1982年安蘭德去世後,許多國家創立了諸多蘭德書友會和專門研究安蘭德的機構。
三十年來,關於安蘭德的傳記有很多,根據她的生平拍攝的紀錄片和故事片曾獲奧斯卡獎,但是,漢語出版界至今尚無一種。《安·蘭德傳:生平與思想》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安蘭德傳記,全面參考了權威資料,清晰扼要地勾勒出安蘭德的生平與思想,全書文筆流暢,要言不煩,史料豐富,立場客觀公正,不乏學術性的審視和批判,堪稱近年來傳記佳作。《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恆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是對青年志氣的認可,同時它歌頌了人類的光榮,顯示了人類的可能性有多大。
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數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人類的才能,而其餘的人都背叛了它。不過這並不重要。正是這極少數人將人類推向前進,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義。 我所一貫追求的,正是向這些為數不多的人致意。其餘的人與我無關;他們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們要背叛的是自己的靈魂。《阿特拉斯聳聳肩》一書是客觀主義哲學之母安·蘭德的代表作。它是一本小說,但同時也滲透著安·蘭德的哲學思想,篇幅巨大,背景恢弘,氣勢磅礴。書中展示了如果人類的思想開始罷工——如果每一行業具有創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見——世界將會怎樣的圖景。通過描寫經濟危機背景下幾位商界大亨的不同應對方式,傳達了作者的個人主義思想。
在《一個人》這部作品中,作者虛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個人,只有集體,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個口號加一串數字來加以區別,人甚至不知道「我」這個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複數的「我們」來代替。
主人公「平等7-2521」與眾不同,雖然自出生起就被灌輸集權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剝奪,也不能如願以償地進入研究機構,反而被判定做終身的清道夫,但他依舊憑藉直覺與天賦,追求著知識和理性。 聰明的主人公在沒人察覺的情況下發明了電燈。可是專家學者們「欣賞」了他發明的電燈後,胡亂給他扣上一項罪孽的帽子,想要置他於死地。憤怒無奈的平等7-2521隻能落荒而逃,逃入「原始」森林,等待被野獸吞噬的命運。而在這裡,他發現了「我」這個詞的存在……
《浪漫主義宣言》是安·蘭德**一部對創作、閱讀、藝術、人生與娛樂等諸多精神產物進行徹底批評和完整評論的作品集。被稱作充滿尖銳批評和辛辣諷刺的安·蘭德版「藝術與人生」,它不僅僅是解讀《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等作品的重要參考,也是閱讀藝術、閱讀時代大潮流的優秀指導。書中安·蘭德認為她的時代沒有藝術,浪漫主義早已銷聲匿跡,「**的、純粹的、始終如一的藝術家」少之又少。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受到她諷刺和批評的藝術家大多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小說獎,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但安·蘭德依然擔心他們所引領的藝術航向。
一九三四年,安·蘭德完成了小說《理想》,然而,由於認為故事的主旨更適合用戲劇來表達,於是在將其改編為劇本後,她便將小說原稿束之高閣。八十年來,安·蘭德的《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一個人》這寥寥幾部小說為她在全世界贏得了數以億計的讀者,她的《理想》《一月十六夜》《三思》這僅有的三部劇作也在百老匯舞台上長盛不衰。然而,粉絲們一直追問的一個問題是,安·蘭德真的沒有其他文學作品了嗎?
於是,在八十年後的今天,安·蘭德遺產的繼承人,終於從安·蘭德檔案館塵封的故紙堆中,將《理想》這部安·蘭德早期思想的精華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理想》中,據信犯下謀殺罪的女影星凱伊·貢達先後投奔六名影迷,他們都曾熱情洋溢地致信貢達,宣稱她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幻想逃離現實的丈夫屈從於妻子,將貢達逐之門外;因貧窮而即將失去房子的農夫為了賞金,將貢達出賣給警察;一朝得志的畫家拒絕相信理想真的會走進自己的生活;受到同行排擠的教士為了挽回教眾,逼迫貢達去上帝面前懺悔罪行;落魄的富豪貪圖美色;只有無路可走的男孩願意為貢達獻出生命……一月十六日夜(美國精神奠基人安·蘭德劇作全集,百老匯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源泉》與《阿特拉斯聳聳肩》的思想起源)
作者:(美)安.蘭德出版社:重慶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09月
《一月十六日夜》是一本劇作集,收錄了客觀主義哲學之母安·蘭德的全部三個原創劇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它們均寫作於20世紀30年代,距今已有80年之久,卻透過時光的長河始終熠熠生輝。它們展現了安·蘭德思想的雛形,為日後安·蘭德的哲學思想奠定了基調,是安·蘭德創作《源泉》及《阿特拉斯聳聳肩》這兩部經典著作的思想起源。 《一月十六日夜》是安·蘭德在美國公開發表的第一部著作。以商界巨人比約恩·福克納的跳樓疑案為核心展開。安·蘭德認為,社會對於像福克納這樣的巨人評價有失公允,大眾不能由於他們的偉大,就把他們的一切行為都當作罪惡。劇本的精巧之處在於,結局是敞開式的,嫌疑人的有罪與否取決於現場觀眾組成的陪審團。而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設計向讀者展示的,是觀眾們的人生觀對其價值取向的影響。 《理想》則圍繞犯下了殺人罪的女演員凱伊展開,它被認為是安·蘭德小說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凱伊先後投奔了六個曾寫信給自己的影迷,卻先後遭到了拒絕與背叛。凱伊所象徵的就是人的「*價值」——自我實現。如果一個人背叛了凱伊,他就永遠不能實現每個人的靈魂中都希冀的「*價值」。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討論的,是人類的道德缺失,及人類對於他們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 《三思》是一出典型的偵探劇,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結果成了眾人希望除掉的對象。劇作的主題是典型的安·蘭德道德觀:利他主義的罪惡,以及人對於獨立、自我存在的渴求。【目錄】
《阿特拉斯聳聳肩》 三十五周年再版序言 第yi部 矛盾律1 主題
2 鎖鏈 3 天上地下 4 堅定不移的推動者 5 德安孔尼亞家族的巔峰 6 非商業化 7 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8 約翰·高爾特鐵路線 9 神聖與世俗 10 威特的火炬第二部 排中律
1 地球之子 2 靠關係的貴族 3 白日敲詐 4 被害者的認可 5 透支的賬戶6 神奇合金 7 大腦停轉 8 以我們的愛 9 無痛無懼無疚的面孔10 美元的標誌
第三部 同一律1 亞特蘭蒂斯 2 貪婪者的烏托邦 3 反貪婪 4 厭惡人生 5 情同手足 6 救贖的協奏 7 「我就是約翰·高爾特」 8 自我主義者9 發動機
10 以我們zui崇高的名義 後記 附錄 客觀主義的要素《源泉》 二十五周年再版序言 第yi部 彼得·吉丁 第二部 埃斯沃斯·托黑第三部 蓋爾·華納德第四部 霍華德·洛克
《浪漫主義宣言》一 藝術的精神認識論/1二 哲理與人生觀/14三 藝術與人生觀/25四 藝術與認知/39五 文學的基本原理/83六 何謂浪漫主義/107七 當今的美學真空/138八 不可告人的浪漫主義/146九 藝術和道德背叛/164十 《九三年》序/178十一 我為何寫作/188十二 舉手之勞――一個短篇故事/202《一個人》序言/1一個人/21安?蘭德手跡/115附錄/263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我剛認識安·蘭德的時候,是一個亞當·斯密式的自由企業家,滿腦子理論體系和市場效率。經過與蘭德長時間的討論和多次直到深夜的爭論,她使我明白,為什麼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是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第13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蘭德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她既有精妙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又有十分精彩而優美的文筆。——紐約時報書評蘭德是一位大氣的作家,才思敏銳,聰慧過人,其作品閃爍著無限的智慧,讀來令人痛快酣暢……這是惟一一部由美國婦女創作的並能讓人常記心田的智慧之作。——時代雜誌《源泉》已經成為一本極有生命力的文學名著——它今天比1943年初版時更加流行。表面上,這本書記述的是作為一名建築師的霍華德·洛克,與強有力的競爭者彼得·吉丁和報紙專欄作家托黑的鬥爭經過。但本書還傳達了大量的時代主題:個人主義的力量,法西斯主主義的威脅,善行與邪惡的較量。這些思想觀念的衝突,與蘭德著作中令人震驚的書寫一起,構成了這本書持續的影響力。——******網正是蘭德1943年的小說《源泉》把我從一個反戰的集體主義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蓋爾·安·諾頓(美國內政部長)安·蘭德超人的才能之一,是她能夠對看似稀鬆平常而且枯燥無味的小事進行深刻剖析,並從中得出發人深省的啟示。??她總是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拋開纏繞具體事件的細節,辨別並發掘其中的基本原理。這使她能夠從 膚淺的事實中得出 深刻的結論。正因為如此,她對時事的評論在幾十年後仍能振聾發聵,雖然關於那些事件的記憶已經漸漸淡去了。原理在本質上是沒有時間性的。——彼得·施瓦茨(美國中央情報局顧問)當我還是一個少年時,我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建築師——那是在讀了《源泉》之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首席執行官)正如蘭德所觀察到的,人類具有以意識為首以及思維至上的傾向。惟有經過苦心修鍊,你才會體認到自己堅持的「真理」,只不過是一種透過我們的意識和思維所產生的判斷而已。——雷伊·史塔達(類比軟體公司總裁)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讀書時,同學們爭相閱讀蘭德的小說《源泉》。故事中年輕的建築師對社會毫不妥協,很有理想。小說雖然從個人利益出發,但終點在於開啟民智。——曾俊華(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蘭德的小說雖然不易讀,不易懂,但其主題卻能投「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世界讀者所好,因而長踞暢銷書榜而不衰。她的四部小說作品平均年銷量仍達30萬冊(1999年11月27日《經濟學人》資料),相信今天仍有增無減。對於一本五十年前初版的「磚頭」小說,這不能不說是個異數。——林行止(香港《信報》社長,經濟學家)當我看到蘭德的頭像被印在T恤、外套甚至咖啡杯、午餐盒、餐盤上時,我不僅不會感到大驚小怪,反而會為商家的精明而擊掌。因為這恰好應驗了蘭德的名言:一種哲學只有在被人們需要時,才是 好的。——江怡(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蘭德堪稱公共知識分子的女性標本。不了解安·蘭德,就很難理解美國精神。——劉擎(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安·蘭德在美國的名聲,絲毫不亞於王小波在中國的知名度。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她一直是校園偶像。全球大概有1200家報刊轉載她的專欄,因此她堪稱是「專欄作家裡的女勞模」。——王曉漁(詩人)「我在12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蘭德的哲學,雖然比較晚,但這簡直是我人生中一次美妙的發現,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她的哲學幫我認清了我的個人價值和目標,讓我明確了應遵循的商業道德,尤其是客觀主義認識論對我的智能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啟發。」——自適應人工智慧公司創始人沃斯「我一直是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的熱誠追隨者。她的哲學思想,是我創建維基百科的起點。」——吉米·威爾士,維基百科創始人,《時代》周刊100位 具影響力人物 「難以計數的為自由而戰者從安·蘭德的作品中得到了鼓舞。她用自己 的能力描寫了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以及個人創造力背後的浪漫故事,同時鼓舞讀者去保護自由思想與自由市場。」——基普·梅洛,正義研究所所長【精彩文摘】
二十五周年再版序言 《源泉》一書二十五年來連續再版,很多人詢問我對此有何感受。除了藏在心底的滿足感之外,還能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呢?關於這一點,維克多?雨果的一句話*能表達我對於自己作品的態度:"假如一個作家只是為他自己的時代而寫作,那我就得折斷我的筆,放棄寫作了。" 有些作家並不是就他所在的那個時代而生活、思考和寫作,我本人也在此列。按照"小說"一詞本來的意義,創作小說的目的並不是讓它在一個月或一年之後便無人問津。現今大多數小說就是這樣,它們被寫出來出版,彷彿報紙雜誌一樣曇花一現,很快便消失了。這是當代文學*令人遺憾的方面之一,同時也是對其主要審美哲學*清楚無疑的控訴:今天,那種追求真實的新聞自然主義已經在無法言喻的恐慌中走到了終點。 歷久彌新實際上是某種現今已然不復存在的文學流派的顯著特點,儘管這種特點從來也不是浪漫主義所獨有。但是,如果就本書來做浪漫主義小說方面的專題論文,那就是張冠李戴了。所以,為了做到以後有據可查,也為了那些從來沒有機會發現這一點的莘莘學子的利益——讓我申明:浪漫主義只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流派。它所論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瑣事,而是永恆的、根本的、普遍的問題和人類存在的"價值"。它並不是去忠實地記載或逼真地描繪;它是進行創作或者將思想情感加以形象化和具體化。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所涉及的不是事物實際的狀態,而是事物可能的或者應該所具有的狀態。 同時,為了那些人的利益——那些把自己與時代的相關性看得至關重要的人,我要補充一點,就我們的時代來講,人類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迫切地急需按其"本來面目"對事情進行一場統籌安排。我並不是在暗示:小說創作伊始,我就知道《源泉》會連續出版二十五年之久。我並沒有想過任何具體時間期限。我只知道,那是一部"應該"存活下來的作品。它存活了下來。 但是,早在二十五年前,我就知道《源泉》是可以存活下來的——而當時,它遭到十二家出版商的拒絕,其中有幾家聲稱,它太過於"理性化了","太具有爭議性了",是賣不出去的,因為它根本不會有讀者——那便是它經歷過的艱難時期;艱難得讓我難以忍受。我在此特意說起這件事,作為一個備忘錄,提醒和我同類的其他作家們——他們可能必須面對同樣的戰役——這是可以做到的。要談論《源泉》或者其任何一部分歷史,就不能不提一個人,是他令此書的創作成為可能——他就是我的丈夫,弗蘭克?歐康納。 我在三十齣頭時寫過一個劇本:《理想》。劇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電影明星。她的台詞道出了我的心聲:"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創造出的幻象能夠變成真實而鮮活的榮耀。我想要它變得真實。我想知道,在某處的某個人,他也是這麼想的。否則,看著它有何用?為了一個不可信的幻影激動和辛勞又有什麼用?精神也是需要燃料的。精神可能因被耗盡而衰竭。" 弗蘭克是我精神的燃料。在我的有生之年,在創作《源泉》中的人生觀念時,他給我提供了一種現實環境,並幫助我在一段漫長的歲月里保留著那種人生觀念:那段歲月里,我們周圍只有一片灰色的人情荒漠,帶給我們的只是輕蔑和反感。我們關係的本質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倆誰也不想去,也沒有受了誘惑,舍 《源泉》的世界而取其次並因此滿足。我們永遠都不會。如果說在我身上有一絲自然主義作家的風格,記錄"現實生活"對話以供小說使用,那也僅僅是關於弗蘭克的。例如,《源泉》中給人印象*為深刻的幾句話出現在第二部分的結尾。作為對托黑的提問"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你是怎麼看我的?"的回答,洛克說:"可我沒有看你。"這句話就是弗蘭克在某種類似的情況下對不同類型的人所做出的回答。"你拋出大把的珍珠,卻連一塊豬排的回報都得不到。"關於我的職業立場,弗蘭克如是對我說。我把這句話用在多米尼克為洛克進行的辯護中。 當時,我並不經常沮喪;即便是沮喪,那種情緒也不會過夜。可是,在創作《源泉》的那段時期,有一個夜晚,當時,我對"事物實際的狀況"感到極度憤慨,我覺得再也沒有力量去朝著"事物應該所具有的狀態"的方向邁進一步了。那天晚上,弗蘭克與我進行了好幾個小時的長談。他說服了我,人為什麼不能把世界讓給他所鄙視的人。他的話說完了,我的沮喪感便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我再也沒有感到那種來勢兇猛的沮喪。 我一貫反對那種將自己的書題獻給某某人的做法;我一直認為,一本書是寫給任何能證明其價值的讀者看的。可是,那天晚上,我對弗蘭克說,我將把《源泉》題獻給他,因為是他挽救了它。我一生中*幸福的時刻之一,是在兩年後的一天:那天,他回到家,看到了這本書的校樣;開頭的一頁上用冷靜、清晰、客觀的字體印著:獻給弗蘭克?歐康納。有人曾經問我,在過去這二十五年里,我可曾有過什麼變化。沒有。我還是原來的我,只不過比原來更像我了。我的觀念可曾改變過?沒有。從我能記事起,我的基本信念,我的人生觀就從未改變過,但是,我認識到了它們更為廣泛和精確的應用。我對《源泉》目前的評價是什麼?我為它感到自豪,一如我完成它的那天一樣。 《源泉》一書是為了表現我的哲學觀點而寫的嗎?在此,我要援引《我的寫作意圖》一文。那是我於一九六三年十月一日在路易斯克拉克學院所作的一篇演講:"這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和目的:"理想人物的形象化"。對道德理想的描寫,作為我的*極文學目標——其本身是書中所含的任何說教的、理性或哲學的價值觀的目的——只不過是手段而已。 "讓我強調這樣一點:我的目的並非是對我的讀者進行哲學上的啟蒙教育……我的目的,我的第yi動機和首要動力是把霍華德?洛克(或《阿特拉斯聳聳肩》中的主人公們)"作為目的"進行刻畫……"我為了小說本身,來進行寫作和閱讀……我檢驗任何一篇小說的基本標準是:"在真實生活中,我願意認識這些人物和觀察這些事情嗎?這篇小說,為了它本身,是不是一次值得去經歷的體驗?把這些人物作為一種目的來思索是不是一種樂趣?"…… "既然我的創作目的是表現一個理想人物,我就必須界定和表現可能造就他以及他的存在所需的條件。既然人的性格就是環境的產物,我必須界定和表現造就理想人物並驅動他的行為的環境和價值觀;這就意味著,我必須界定和表現出某種合乎情理的道德準則。既然人是在其他人中間活動並與他人打交道的,那麼我就必須表現那種可能使理想人物存在和發揮作用的社會體系—— 一種自由的、生產性的、合理的體系,它要求和回報每一個人身上*出色的東西。這個體系,很顯然,便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 "但是,無論在生活還是文學中,政治、倫理學或哲學本身都不是目的。唯有人本身才是目的。"在《源泉》中,有沒有我想做的實質性改動?沒有——也正因為這樣,我對它的行文未做絲毫改動。我想讓它保持寫作時的原貌。不過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還有一個可能會誤導讀者的句子,我想澄清一下,所以,我在此特意給予提及。 那是一個語義學上的錯誤:在洛克的法庭講話中使用了"egotist(自我本位的)"一詞,而實際上,應該是"egoist(自我主義的)"一詞才對。這一錯誤是由於我對一本詞典的依賴所致——對於這兩個詞,該詞典下了令人誤解的定義,結果"egotist"似乎更接近於我要表達的意義(《韋氏日用詞詞典》,1933)。(然而,關於這兩個術語,現代哲學家們似乎比詞典編纂者要擔負更大的罪責。) 洛克發言中那個可能使人產生誤解的句子如下: 從這種*簡單的必需品到*高深的抽象宗教活動,從車輪到摩天大樓,我們現在的一切特徵和我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人的一個屬性——理性頭腦的功能。 這個句子可能會被誤解為某種宗教或某些宗教思想的背書。記得當時我在寫這個句子時就曾對它猶豫不決,而隨後又下定決心,認為洛克和我的無神論思想,還有這本書的整個精神基調都已經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沒有人會對此產生誤解,特別是因為我曾說過,宗教的抽象概念是人類心靈的財產,而非超自然的啟示。但是,像這類問題是不應該留給讀者去推想的。我當時所指的並不是這樣的宗教,而是一個特殊的抽象範疇,是*為崇高的一個。幾百年來,這一概念幾乎成了宗教的專利,這便是倫理學——不是宗教倫理學的特殊內涵,而是"倫理學"這一抽象概念,這一價值觀的範疇,這一人類關於善惡的準則,它具有卓越、進步、崇高、尊敬、宏偉、莊嚴等情感的內涵,它隸屬於人類價值觀的範疇,可是宗教卻將它不合理地納入自己的範疇。 同樣的含義和因素可以被意指及應用於書中的另一段落,那是洛克與霍普頓?斯考德之間的一場簡短的對白,如果脫離了語境,它也可能引起誤解: "你是個極其虔誠的人。以你自己的方式,洛克先生。我能在你的建築里看到。" "沒錯。"洛克說。......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搞笑藝人地位比偶像明星高?
※為什麼薛之謙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近來卡推陷於毒瘤的節奏,飯圈好感下滑較為明顯,請大家集思廣益應該如何挽回卡推飯圈好感和飯圈輿論?
※寧澤濤如果在本次奧運會中100自奪冠,將會被怎樣的崇拜?如果奪不了冠呢?
※如果自己很喜歡的偶像真如黑料那樣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