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思考問題的框架力?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前天我寫跨界,大家問我如何獲得跨界需要的快速學習力,昨天我寫快速學習要重視元知識,結果很多人問如何學習元知識?

這樣問下去,我非得露餡不可,但這恰恰是我還能持續進步的原因,被大家逼問出自己定義或者邏輯或者思考體系裡面的不足,這恰好意味著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改進完善到更好,所以今天繼續寫長文分享我的思考。

順便說一下,這也算我就一個問題連續深入思考的一個示範案例吧。我的意思是,這就是學習元知識的一種方法,就一個問題究根問底,而不是淺嘗則止。

好,這就是我對建立框架力的第一個建議:養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學習慣

如果你滿足於有答案就好,答案正確就好,你已經停止了進步,你已經習慣了惰性,你在不知不覺中依賴性已然養成。

一定要記住,建立框架力的過程不是容易的路,只不過當你擁有良好的框架力可以快速解決難題的時候,且不說回報,你會擁有一種智力上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給人幸福感遠遠超過你有錢買一部車,反正我是這樣的,雖然我知道炫耀智力上的優越感也是一種修為不到家的表現,但這比炫耀財富還是要進步一點點。

回到元知識的定義,我在文章中其實沒有嚴格定義元知識,這是借用知識管理中的一個概念,但是我用的時候故意沒有定義這個名詞的邊界,好方便自己行文。這裡也讚賞某些網友的閱讀習慣,看到一個概念,第一反應是你這個概念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而不是,這個概念真好!我沒有聽說過,又有學習的機會了!

如果你也像後者那樣讀書,說明你還沒有養成帶著問題學習的習慣。

這就是建立思考能力的第二個建議:永遠要記得帶著質疑態度去求學!

我分享我自己質疑時習慣用的五個問題:

1、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他的觀點中關鍵詞是什麼含義?(他有解釋嗎?是否在行文中偷換概念?行文前後自覺不自覺偷換概念是普通人包括哲學家都容易犯的錯誤。)

3、他對觀點提出了論據嗎?

4、他的論據是可信來源的嗎?

5、 他從論據到論點的論證符合邏輯嗎?(最常見的論證黑洞是以因為果,把因果簡單化,利用情感論證代替理性推導)

我還得老實承認,因為知道大部分人不習慣不喜歡批判性思維,他們喜歡「答案營銷」,所以我也經常利用絕大部分人這種弱點做一些有利自己的事情,比如我故意不定義元知識,而是寫一堆文字讓你以為我明確定義了,好繼續兜售我的觀點。

今天還是解釋下我對元知識的個人理解吧,我目前的學識還不能給出準備定義,只能描述。元知識一方面是所有學科都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比如基礎的語文,基礎的邏輯甚至包括一些數學知識,大家知道,這些知識是需要反覆訓練才能習得的。另一方面我指的是方法論這種知識,也就是你思考問題的框架,這種框架可以讓你有效處理某一類乃至多類問題,比如說除了我講的解決問題框架,我看重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種。

那麼我現在可以給各位第三個建議:同時掌握批判性思維、建設性思考和創意型思維三種分析框架

我前面介紹的5個問題,就是當你面對一個材料觀點時採取的批判性立場,這種思考主要對手是洗腦術,洗腦術其實也是大有學問的,其中頂級成果是廣告學營銷學傳播學和群體心理學。

批判性思維的學習,這方面我建議大家讀一讀《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第十版),我近期會分享這個第十版的讀書PPT。

我在前面兩篇文章《如何構建你的快速學習能力?》和《為什麼你跨界一點也不難?》裡面也提到很多分析問題的框架(這兩篇文章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我博客或微博用關鍵詞搜一下),更多是建設性思考的框架,但還比較常規,對於創意型思維可能還不夠,適合經驗型問題,大學專業課程大部分都介紹了至少一種建設性思考問題的框架,你有沒有學到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對於創意型問題,也就是從來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在前兩者基礎上加上一點創意思考模式,這方面我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這才是思維》這本書,這是德博諾的書,這個人也許你不知道,但是他的一個思維方法《六頂思考帽》你一定聽說過,這是個奇人,通過這本書你可以進入他更廣大的世界。

我個人觀察認為大部分朋友不是說沒有分析問題的框架,而是準備的框架不足,或者使用不恰當的分析框架去解決問題,這樣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多困擾,效率也難以突破。

還要提醒大家,我個人覺得批判性思維有一個大框架就能普遍適用,建設性思維有很多領域的經驗框架,而創意性思維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各種創意思考術,一種是把A領域的思維複製到B領域,會獲得新的結果,比如我經常看看小說或者電影,想其中能否在PPT領域所用,跨界思維交叉會產生有趣的火花。

我還得提醒人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為了成長,是為了讓自己和這個世界能和諧相處而學習。所以除了這些思考問題的框架,我覺得還有一些很重要的知識,也就是通常說的大學通識教育知識,應該為我們去了解。

我的朋友夏廣潤提出一個框架很好,他說個人教育應該注重四個方面的修鍊:

1、人與群體的關係,這要靠道德、法律和制度,這得看看倫理學、法學和管理學的書籍。

2、人與社會的關係,這要靠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等等知識。

3、人和自然的關係,這靠自然科學(數理化生物地理等,如果不是專業需要,我推薦大家多讀讀自然科學史即可)

4、人和自己的關係,這要靠心理按摩,信仰就是最重要的一種(可能是某個宗教經典或者哲學或者心理學或者經典傳記)。

我覺得這個分享很有見地,假如一個人掌握很多思維的方法,卻沒有一個出發的基點,這隻會讓他隨著能力增強而內心不斷異化。每個人都得在各種理性思維方法之外,找到與現實妥協,讓心靈釋放的平衡,這些就需要更多從人類的智力成果積累的知識面中吸取營養。

所以我給各位第四個建議是:儘早開始通讀講述人和世界關係的經典書籍

我此生最大的遺憾是讀這類書讀得太晚,大學畢業幾年後才接觸得多一點,也大都沒有深入讀,反覆讀。所以我這輩子估計最大的成就也就是一個聰明人,很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這些方面很多人喜歡開這類書單,我沒有這些學科方面的修養,開不出怎麼像樣的書單。但是我相信各位如果順著我剛剛提到關鍵詞去搜索,都可以找到對應領域的傑作,這些書讀多了,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在宏觀視野中人類的情懷又可以是何等偉大。我們活著真的應該做一些更加積極和有意思的事情。

關於元知識的學習,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硬知識和軟知識上,比如你懂倫理學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不代表你就能分析中國倫理現狀,你得搜集關於中國現實社會倫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是硬知識,你得知道如何低成本準確採集到這些 數據,這裡面又涉及很多書本方法不能覆蓋的經驗,這就是軟知識。

關於硬知識的學習,我覺得的確也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或者明天可以繼續一個話題,比方說我談到的建議涉及不同的書,不同的學科門類,是否可以繼續探討一下這些書如何選擇,如何學習閱讀變成自己的能力,這算是一種關於學習的元知識,也算是個人能力的軟知識吧。

也已經有網友建議我繼續寫這方面的話題,歡迎你用轉發這條微博告訴我你也期待我繼續寫下去。


推薦閱讀:

關於清代滿族婦女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千萬不要走這幾個彎路
什麼樣的靈魂才算是有趣的靈魂?
鄭伯克段於鄢
盲點

TAG:思考 | 框架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