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樞針灸黃曉晨的博客(7)

【靈樞針灸】-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情緒低落、鬱悶、憂傷、心煩意亂為主要情緒表現。繼而患者可以出現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特別是對以往很喜歡的嗜好,也變得毫無興趣,同時缺乏自信、悲觀、垂頭喪氣,特別是會出現不良睡眠,如不易入睡或早醒。此外,女同志還常常表現出悲切欲哭;男同志常常表現出無望、無助、無力。大部分患者都有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大便乾燥或溏稀不調。         多數抑鬱症患者是由於工作、生活上受到一些挫折、麻煩、不如意、不順心等造成的。多數人在發生了上述情況後,如果能夠正確對待、自我排解,把這些問題看得很淡,既使有一段時間出現心裡不暢快、情緒不穩等抑鬱癥狀,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轉過彎子,使情緒逐漸恢復正常。因此這種短暫的情緒低落構不成抑鬱症的診斷,只能叫抑鬱癥狀。如果這種心態持續在兩周以上,並且伴有睡眠障礙、焦慮或軀體上的各種不適,就是抑鬱症。具體說,有的患者發病是因為遇到不滿意的事情,或工作壓力過大,或人際關係緊張,或生活變化等不適應;也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於自己或家人患上這種或那種疾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此外,還有一些抑鬱症的發生找不到典型誘因,也許是因為對周圍的大環境不適應,或受其他不相干事情的影響;也有人疑心自己患有某種疾病而導致情緒低落而成為抑鬱症。    抑鬱症在軀體不適方面的表現多種多樣,可涉及各系統,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        靈樞針灸-針灸能治療抑鬱症        針灸治病具有應用廣泛、療效確定的特點,因此對抑鬱症及其伴發的或繼發的軀體疾病也可以通過針灸治療。但是,針灸治病也要以患者的癥狀結合舌象、脈象等,經過辨證才能決定治療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中醫認為抑鬱症與心肝脾腎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治療時,首先要對患者這些臟腑的狀況進行辨證,再進一步確立治療方案。我根據2年多來對抑鬱症的治療,總結分析得出兩組針灸治療抑鬱症的穴位。    【靈樞針灸】第一組穴位是:神庭、百會、安眠、神門、三陰交,如果患者的情緒不穩或低沉鬱悶,可加合谷、太沖穴;如果患者感到腹中有氣上下竄動或腹脹,加氣海、中脘、內關、璇璣以起到行氣、寬胸、止脹的作用。在治療中,這兩組穴位可以交替使用,患者可以得到平心清腦、安神定志的作用。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癥狀,也可以加選其他相應的穴位治療。    【靈樞針灸】第二組穴位是:五臟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及膈俞。應用這組穴位的理由是,抑鬱症波及的臟腑是心、肝、脾、肺、腎,並由於抑鬱症多是情志不暢導致的氣血瘀阻,從而伴有瘀的證候。膈俞是血的會穴,用之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而選用五臟俞會達到靜心安神、補腎健脾、平肝疏氣的作用,而使五臟氣機調和,臟腑功能逐漸趨於正常。

【靈樞針灸】-陽痿治療7法

陽萎是指男性雖有性慾要求,但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程度不足,以致妨礙進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種病症。可分功能性陽萎和器質性陽萎兩類,前者約佔85~90%,為針灸主要治療對象,其原因與多種精神因素有關。後者則由於解剖原因、藥物及其他疾病的影響。對功能性陽萎,西醫學主要是通過心理諮詢進行治療,但效果尚不理想。器質性陽萎,則以消除原發病因為主。   針灸治療陽萎的近現代報道,最早發表於1935年。大量的臨床觀察則在50年代之後,但以傳統針灸為主。進入八十年代,逐步發展到用多種穴位刺激法進行治療,諸如電針、艾灸、埋針、穴位注射等。對刺灸法也作了較細緻的觀察,如針刺下腹部或骶部穴位,針感能直達會陰或龜頭,效果往往較好,即使針刺遠道穴,也最好使針感向腹部放射。同時,對穴位也進行了篩選,總結出一些確實有效的腧穴,並結合西醫學解剖知識,發現了某些新穴。從療效看,針刺或各種其他刺激法在有效率上大致相似,總有效率在90%以上。對某些適於針灸治療的器質性陽萎,針灸也有一定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針灸治療同時,如能配合心理治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注射加體針   (一)取穴   主穴:陽萎穴。   配穴:分4組。1、三陰交、腎俞;2、長強;3、八髎;4、關元、石門、氣海。   陽萎穴位置:共由五穴組成。由臍部(神闕)至恥骨聯合上(曲骨穴),作一聯線。上1/3,中1/3,下1/3,各一穴;中1/3旁開1寸各一穴。   (二)治法   藥液:0.5%普魯卡因注射液,士的寧注射液(2毫克/1毫升)或5%葡萄糖注射液31毫升與士的寧注射液1毫升混合液,丹參注射液和當歸注射液各2毫升混合液。   每次選主穴及一組配穴。主穴針刺,配穴行穴位注射。陽萎穴以2.5寸毫針5根,依次進針,經提插捻轉,使針感向陰莖放射為宜。配穴可選上述藥液之一種注射。第1組穴用士的寧注射液,每次取1對穴,2穴交替,以5號齒科針頭刺入後,待有針感出現,注入0.5毫升藥液,每周2次。第2組穴用0.5%普魯卡因注射液。經皮試後,常規消毒,用7號針頭,順長強穴刺入,沿尾骨上刺至坐骨直腸窩處,注入藥液20毫升(切勿注入直腸內)。亦為每周2次;第3組應用混合液。先令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摸准骶孔,用龍膽紫標記。臨時將2種藥液按比例混合,抽入50毫升注射器內,充分搖勻。穴區常規消毒後,將5號齒科針刺入以上八穴,約1寸深,得氣後,每穴注入藥液4毫升。注意,必須使針尖刺入骶孔,並回抽無血,始能注葯。隔日1次。第4組穴用丹參、當歸液,每穴注入0.5毫升。   針刺行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穴位注射據不同藥液和穴位而異,一般以4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427例,以類似前述標準評判,痊癒347例;有效57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4.6%。     穴位埋針   (一)取穴   主穴:三陰交。   (二)治法   選定穴位後,先以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脫碘。術者用左手拇指指壓患者之會陰,囑其深吸氣收肛門,注意力集中於龜頭上。然後,右手持止血鉗夾住麥粒形皮內針(經嚴密消毒),從三陰交向上刺入,並作旋轉提插,使患者有針感後,用膠布固定。雙側均埋。每次按壓會陰穴約需5分鐘。埋針時間一般3天,取針後停3天再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31例,痊癒28例90.3%,無效3例(9.7%)。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關元。   (二)治法   以陳艾做成中等大小之艾炷(約黃豆大),施無瘢痕直接灸,即以艾炷直接置於穴區點燃,至患者有灼熱感,用鑷子夾去另換1壯。每次灸100~200壯,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12例,治癒7例(58.3%),有效5例(41.7%),總有效率為100%。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起陽、會陰;2、大赫、命門。   配穴:足三里、氣海、關元、三陰交。   起陽穴位置:位於恥骨聯合下緣。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效不佳時加用或改用配穴。起陽,進針1.5寸,達到陰莖海棉體為度,使針感至龜頭,提插,使局部有熱脹感;會陰穴,用手接壓陰囊根的陰莖海棉體,進針0.8寸,使針感亦傳至龜頭。用捻轉補法,5分鐘運針1次,留針30分鐘。第2組,用1~3寸毫針刺入,輕微捻轉使針感向陰莖放散。用燒山火補法,以刮針法使出現熱感。退針時徐徐上提,當針尖將要拔出時,用左手拇、食指向下輕壓,右手徐捻出針,急速按針孔,使熱感傳至陰莖。亦留針30~40分鐘。配穴按常規針法。上述方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268例,結果痊癒229例,顯效24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9%。   針灸   (一)取穴   主穴:中極、關元、曲骨。   配穴:次髎、陰廉、大敦、神闕、三陰交、復溜。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2穴,配穴2~3穴。下腹部穴針刺前,先令患者排空小便,以2.5~3寸毫針深刺,以獲得電擊感向尿道根部放射為佳。余穴以局部出現酸脹重麻為度。針感強,得氣好者,以平補平瀉法,輕快捻轉提插,運針1分鐘,留針10分鐘。得氣差者,用緩慢有力的提插捻轉,施以補中有瀉之法,運針2分鐘,留針20分鐘。起針時,略加運針。大敦、神闕用艾條作雀啄灸,每次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一療程。一般治療三個療程。(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每周能進行2次正常同房;有效:每周可進行1次正常同房;無效:治療三個療程或以上仍無改善。   共治療370例,其中有療效統計355例,痊癒220例(61.7%),有效96例(27.0%),無效40例(11.3%),總有效率為88.7%[2~6]。快者1次即愈,但亦有超過45次以上者。曾對20例,在接受針刺前採用暗示,指導同房方法及進行中西醫藥物長期治療無效的患者,經用上述方法後,除3例為器質性陽萎無效外,其餘17例均獲痊癒。     艾灸加指針   (一)取穴   主穴:關元、腎俞。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先以艾條作迴旋灸,每穴灸5~10分鐘,關元灸5~15分鐘,以局部紅熱為度。灸後以雙拇指點按腎俞,小魚際滾動補法按摩5分鐘;食指點按關元,手掌順時針旋轉按摩5~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2~15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550例,痊癒512例,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8.0%。    刀針   (一)取穴   主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   (二)治法   按上、中、次、下髎順序,每次選一對穴,做好標記,嚴格消毒後鋪無菌洞巾。以1號劍形小針刀直剌至骶骨骨膜表面,有針感後行上下提剌動作,割斷1~2根白色纖維,取出小針刀,局部按壓止血,用消毒敷料包紮,3日內禁下水。每周取1對穴,4周為一療程,一般需1~2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3例, 結果治癒20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93.0%。

【靈樞針灸】-針灸治惡性腫瘤

 腫瘤是指機體中成熟的或在發育中的正常細胞在不同有關因素長期作用下,呈現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惡性腫瘤則因這種增生或分化是無規律的,且能浸潤和破壞組織。惡性腫瘤治療後易複發,晚期多出現惡病質。      針灸治療惡性腫瘤,在古醫籍中亦早有類似記載。如噎膈症,《靈樞·四時氣》即已提到:「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載述了「發腫至堅有根」的「石癰」的灸治。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一書還涉及到「乳岩」的針灸。同時代的針灸家楊繼洲,對噎膈症不僅提出穴方,還對其病因病機加以探討,認為是:「脾絕胃枯」之症。古代所積累的治療經驗,不少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現代應用針灸治癌的最早報道,見於50年代初,但至60年代仍多以個案形式出現,內容集中於乳癌、子宮頸癌、食道癌等。70年代多病例的臨床文章驟增,不少穴位刺激法都用於治癌。當然,其實際療效和臨床價值有必要實事求是分析,但探索精神是可貴的。八十年代迄今,海內外的針灸工作者進一步做了大量的工作,針灸治癌已經摸索到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首先在診斷方面,通過反覆觀察,發現惡性腫瘤病人耳廓穴位中的相應部位可出現某些陽性反應物,如隆起物、癌點(呈污穢蠅屎色、棕褐色,小似針尖大似粟米)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反應。國外學者也觀察到,用良導絡測試癌症患者,可提示病情的輕重程度。在治療方面,據所及資料,針灸主要用於食道癌、胃癌、子宮頸癌及皮膚癌的治療,同時對其他惡性腫瘤的某些癥狀如疼痛綜合徵也有良好作用。針灸治癌可以鴿名貴屠臨床癥狀改善,延長生存期,甚至使少量患者的瘤體縮小乃至消失。其中,疼痛是惡性腫瘤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癥狀,我國及前蘇聯、日本等國學者都證實體針和耳針可明顯抑制腦瘤、乳腺癌、胃癌、肺癌、直腸癌等所引起的疼痛和失眠。在穴位刺激方法上,除針刺外,尚用艾灸、穴位注射、電熱針、皮內針、割治、埋植等法。針刺手法體質強者用涼瀉、平補平瀉法,弱者用熱補、平補平瀉法。      針灸治癌的機理研究,也作了不少工作。目前傾向於認為惡性腫瘤主要涉及到人體免疫系統和生物電問題。海內外工作表明,針刺可以使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細胞活動增強,吞噬腫瘤細胞,提高免疫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其次,癌細胞常可由於細胞分子氧化異常而導致生物電活性降低,而針灸對細胞的生物電活性有強烈刺激作用,從而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證實,針灸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多層次的,而不是僅作用於某一種抗腫瘤免疫效應細胞。電熱針   本法主要治療皮膚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淺表惡性腫瘤局部。   (二)治法   據腫瘤的大小,在腫瘤局部以每平方厘米2支針的密度進針,進針方法可以採取單刺、傍針刺、齊刺、揚刺或叢刺等法。進針前先在局部作常規消毒,用2%利多卡因1~4毫升局部麻醉。進針後,接通電熱針儀,電流強度在100~140毫安之間。進針20分鐘後,開始測量腫瘤表面之溫度,溫度控制在43~50℃之間,留針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按國際抗癌聯盟制定的實體瘤的療效標準。完全緩解:治療期間腫瘤的跡象全部消失;部分緩解:腫瘤消失超過50%(兩個直徑的乘積),治療期間未出現新腫瘤的跡象;改善:腫瘤的縮小少於50%(兩個直徑的乘積);無變化:治療期間腫瘤無變化。   共治10例皮膚癌(包括皮膚鱗癌、惡性組織細胞癌、角化上皮細胞癌等),結果4例完全緩解(40.0%),3例部分緩解(30.0%),2例無變化(20.0%),1例死亡(10.0%),有效率為70.0%。  針灸   本法主要治療食道癌及胃癌。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大椎、身柱、神道、靈台、夾脊胸8、脾俞、胃俞、足三里;2、中脘、章門、足三里、行間、三陰交、膈俞、豐隆、公孫。    配穴:食道上段癌加天突、璇璣、華蓋;食道中段癌加紫宮、玉堂、膻中;食道下段癌加鳩尾、巨闕、中庭;胃癌加上脘、中脘、下脘。另可配相應部位之華佗夾脊穴(食道上段:夾脊頸6~胸2;中段為夾脊胸3~6;下段夾脊胸7~10;胃癌為夾脊胸11~12)。    (二)治法    主穴第1組為麥粒灸,每次取督脈穴2個或肢體穴1對。艾炷為麥粒大,以純艾製成,用著膚灸(化膿灸法)。選定穴後,用蒜汁塗穴,粘住艾炷,施灸。為減輕疼痛,可用手在穴旁輕拍,一炷灸完再接一炷,每次灸7~9壯。灸完以生理鹽水揩凈灰燼,貼以灸瘡膏,使其化膿。隔日灸1次,可順次選穴,共6次灸畢為一療程。主穴第2組為針刺,每次選1~2穴,並據病變部位酌加配穴。用26號2寸毫針,採取提插不留針手法,體弱者施弱刺激,小提插約10~20次,刺激時間為10~20秒;體強者施重刺激,大提插30~40次,刺激時間為30~40秒;一般用中等幅度提插,約20~30次,刺激時間為20~30秒。每周針3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2周。兩組可交替進行,亦可單用一組,視病人症情而行。第二療程僅取配穴,其中華佗夾脊穴用針刺法,手法同前。余穴用藥餅灸法。   葯餅製備:白附子、乳香、沒藥、丁香、細辛、小茴香、蒼朮、川鳥、草鳥各等分。共研成細粉,加蜂蜜、蔥水調和捏成藥餅,大如5分硬幣,2分厚,中穿數個小孔。   第二療程應在麥粒灸化膿期或針後2周進行,每次據病灶所在部位,選取3穴。灸時,餅下墊丁桂散少許,上置艾炷,灸3~5壯。艾炷大小據症情而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停針灸2周,第三療程可用針刺主穴第2組加藥餅灸配穴同時進行,亦為10次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癒:飲食正常,身健壯,X線造影癌瘤完全消失,食道脫落細胞檢查,癌細胞消失;有效:吞咽困難癥狀明顯緩解,能進食半流或普通食物,X線造影癌瘤病變部位明顯縮小,癌細胞未消失,或食管脫落細胞檢查,癌細胞暫時消失但癌瘤病區無縮小;無效:癥狀未見改善或反有惡化。   共治353例食道癌、胃癌。其中50例,配合內服中藥等,有效24例(48.0%),無效26例(52.0%),有效率為48.0%。303例為配合放療、化療、手術、中藥等法。其中,6例早期患者,5例臨床痊癒,1例有效;297例晚期病人,癌瘤暫時消失率為0.99%,癌瘤縮小率為1.65%,而癥狀有效率為96.37%。電熱(釒是)針   本法主要治肺癌。   (一)取穴   主穴:十二井穴。   (二)治法   每次在十二井穴中取1對,用電熱Di針具激發感傳,氣至病所。療時室溫在20~25℃,穴位溫度應在20℃以上。Di針針尖溫度在35~38℃左右,或調至可耐受為度。針尖刺激時,方嚮應指向病灶部,刺激強度以舒適為宜,頻率1~2次/秒,刺激1~2分鐘。如出現感傳,但傳道不遠者,可在感傳所達到的穴位刺激,進行接力。如無感傳可將頻率迅速調到3000~4000次/分,此時如出現感傳,再緩調至500次/分,多可使感傳繼續延伸。如再無感傳,先將強度調節到零位,再增大強度,使穴周微見肌跳,無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頻率,多可激發感傳。每日1次,每次激發1條經,6~12次為一療程,停針3天,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可進行一般工作,肺部腫瘤縮小或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徵均減輕;無效:治療後癥狀、體征無改善或死亡。   共治肺癌14例,結果顯效4例(28.5%),有效7例(50.0%),無效3例(21.5%)。總有效率為78.5%。本法關鍵在氣至病所。對肺癌患者有改善睡眠,增加體重和延長生存期等作用。    綜合法(之一)   本法主要用於抑制肝癌、肺癌及胃癌之疼痛。   (一)取穴   主穴:百會、內關、大椎、阿是穴、神門(耳穴)、足三里。   配穴:肝癌加肝炎點、肝俞、腎俞;肺癌加肺俞、風門、定喘、豐隆:胃癌及胰腺癌加陽陵泉、胃(耳穴)、胰膽(耳穴)。   阿是穴位置:痛點。   肝炎點位置:右鎖骨中線直下,肋弓下緣2寸處。   (二)治法   藥液:20%胎盤組織液。   每次取主穴3~4穴,配穴酌加。採用不同穴位刺激方法治療:大椎、足三里,用穴位注射法。以20毫升注射器,抽取藥液4~6毫升,分別注射於上穴中。耳穴用磁珠(380高斯)。阿是穴用磁片貼敷(磁場強度1500~2000高斯,直徑2毫米~3厘米不等圓片),在痛點即阿是穴貼敷時,應分別在痛點上或附近放置,如同時貼敷2塊或以上時,以互不吸引的距離為準,或痛區軀體前後對貼,貼時要注意N極和S極相對,才能形成磁場,最後用膠布固定。余穴用針刺法,緩慢進針,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1小時。如為肝癌,可輪流捻轉3次後退針。上述方法,穴位注射為隔日或隔2日1次,穴位貼敷為每周1~2次,針刺為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有效:疼痛消失或減輕;無效:不能止痛或有增無減。   共觀察49例,均有不同程度減輕,止痛時間可達10小時以上。另有34例肝癌患者,經穴位注射配合中西藥物,疼痛增多得以控制,且其中2例佔位病變消失,另3例帶病生存9月~4.5年。   綜合法(之二)   本法主要用於晚期食道癌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天鼎、止嘔、璇璣、膻中、上脘、中脘,2、咽喉、食道、賁門、胃、胸、膈(耳穴),3、膻中、膈俞、夾脊胸椎4~9。   配穴:分2組。1、內關、公孫、足三里、三陰交、中魁,2、交感、神門、三焦、內分泌、皮質下、腎上腺、肝、腎(耳穴)。止嘔穴位置:廉泉穴與天突穴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第1、2組分別與配穴第1、2組相配。治療時以第一組為主,採用針灸法。以30號1.5寸有毫針,天鼎穴雙側進針,針尖向天突穴斜剌;止嘔穴橫剌,針尖向下透向天突穴,其他穴位常規針法,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40分鐘。如進食梗阻,舌苔厚膩,加艾條雀啄灸膻中、中魁10分鐘;進食後突然梗阻,針內關,針尖向上,強剌激用瀉法,並令患者劇咳,讓其嘔出大量痰液及食物。隔日1次,連續治療2個月為一療程。   第2組為耳針法,主穴均取,配穴選2~3穴,以30號0.5寸毫針,於耳廓消毒後快速剌入,捻轉至得氣後留針40~60分鐘。每次取一側耳,兩耳交替輪用。第3組為穴位注射,每次選2~4穴,藥液為腫節風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上兩組穴均隔日治療1次,療程與第1組同。耳針和穴位注射可交替進行,一般用於配合體針治療。   上述療法如第一療程有效者,可進行第二、三療程治療,直至病情穩定。   (三)療效評價   共治84例晚期食道癌患者,第一療程,顯效25例,有效5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9%;有效的75例作第二療程治療,顯效12例,有效12例,無效24例,有效率68%;51例有效者作第三療程治療,結果,顯效8例,有效21例,無效22例,有效率為57%。平均生存期為6.5月,較未用針灸治療平均生存期3.1月明顯為高(P<0.005)。 穴位注射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惡性腫瘤持續發熱。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   (二)治法   藥液:地塞米松注射液。   每次選一側穴,兩側交替。將注射針頭垂直剌入穴區後,採用捻轉提插等法,使之得氣,運針3~5分鐘。注意手法不可粗暴。回抽無血,推入藥液1ml。每日1次,5日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顯效:治療結束後30日內,體溫降至36℃~37℃,以後發熱治療仍然有效;有效:療程結束後15日內,體溫降至36℃~37℃,以後發熱治療仍然有效;無效:療程結束後體溫仍在37℃以上者。按上法治療58例,結果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9.3%。

【靈樞針灸】-針灸治突發性鼻血

針灸太溪穴,治療鼻出血杠杠的,鼻出血中醫稱為"鼻衄"等,女性月經期發生有規律的鼻出血稱為"經行鼻衄"。認為多因肺經熱盛、胃火熾盛、肝火上炎、陰虛火旺、脾不統血引起,其病機為陰水虧損不能制陽,熾火上灼陽絡,迫血外溢所致。  中醫靈樞針灸治療鼻出血,效果顯著,下面就給大家說說治療鼻出血如何針刺。  太溪穴出自《靈樞·本輸》,其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乃腎經腧穴、原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刺激該穴既可以清虛熱、滋腎陰、補益腎精、壯陽強腰,又能調肝理氣、交通心腎,不但是腎經的大補穴,更是全身的大補要穴。鼻出血針刺太溪穴可引火歸元、清熱滋陰,不論哪種原因所誘發的鼻出血一般均能針到血止。

  治法:令患者取側卧位,醫者用拇指力量適中均勻地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按壓,尋找患者感覺酸、痛、脹感最明顯,且凹陷處即為太溪穴。常規消毒後,醫者手持1.5寸毫針垂直刺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的捻轉補法約一分鐘。待鼻出血明顯減少(或停止)後,再留針20~30分鐘即可起針。留針期間每5~10分鐘捻轉一次。如果當時沒有針灸針也可以用一手拇指按壓住太溪穴處同樣有效。  靈樞針灸黃老師提醒:年老體弱、長期反覆鼻出血等人群當血止後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病因,並根據病因做相應的治療。

「便秘」該如何調理

便秘怎麼調理?大家知道嗎,長期便秘容易使得毒素通過大腸進入身體,影響自身健康,就是便秘這個狀態也十分讓人痛苦。那麼便秘怎麼辦呢?在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穴位,經常按摩這些地方,就可以幫助大家調節腸胃,治療便秘。  秩邊穴  秩邊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有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的作用。此穴在骶區,橫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的位置,找的時候自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的交點往下推5個椎體,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處即是。以中指指腹點按秩邊穴對緩解腰骶痛、治療便秘痔瘡等都有幫助。  大腸俞  大腸俞同樣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是大腸之氣轉輸後背體表的部位,常按此穴可以幫助理氣降逆,調和腸胃。大腸俞穴位於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找的時候以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下,旁開兩橫指就是。按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往裡向下叩按,以小腹舒適為宜,可以治療腹痛、腹脹、痢疾、便秘等癥狀。  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足陽明胃經,穴位平臍,猶如天地之樞紐,因而叫天樞穴,位置就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的位置。此穴可以理氣調暢,調經止痛。找穴位的時候以肚臍旁開三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覺的地方就是。以食指和中指稍用力按揉天樞穴位2分鐘左右,就可以對消化不良、胃脹、腹瀉、便秘、月經不調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長強穴  長強穴位於調節陽經氣血的督脈,有寧神鎮驚,通便消痔的作用,是治療便秘、痔瘡的首選穴位。此穴在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處。按摩的時候正坐,上半身前傾,以一隻手伸到臀後,中指用力揉按長強1~3分鐘即可,早晚各一次。除了能主治便秘痔瘡外,經常揉按長強穴對腹瀉、脫肛、陰囊潮濕、陰道瘙癢等都有治療效果。  腰奇穴  腰奇穴不在身體的經絡上,屬於經外奇穴之一,主治癲癇、頭痛、失眠、便秘、痔瘡等。腰奇穴在骶部尾骨端直上兩寸,骶角之間凹陷的地方。找的時候順著脊柱向下,尾骨端往上3個橫指的地方凹陷處就是。按摩的時候分雙手,左右手各以中指指腹揉按1~3分鐘即可。  肓俞穴  肓俞穴位於足少陰腎經,腎經之氣由此貫注中焦,長按此穴可以幫助理氣止痛,潤腸通便。此穴的位置在腹部中部,肚臍中央旁開0.5寸,找的時候仰卧,肚臍旁邊半個橫指的位置就是肓俞穴。按摩時以拇指指腹自上而下的推揉肓俞穴3~5分鐘,可以治療腹痛、腹瀉、痢疾、便秘、月經不調等。  上廉穴  上廉穴位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腸胃,可以通經活絡。穴位在前臂肘橫紋下3寸,陽溪穴與曲池連線的位置上。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凹陷處是陽溪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終點與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是曲池。這兩個穴位連線中點向上量取4個橫指的地方就是上廉穴。每天以拇指指腹揉壓按摩上廉1~3分鐘可以幫助清腸毒治便秘,對上肢腫痛、上肢不遂也有很好的療效。   上巨虛  上巨虛穴也位於足陽明胃經,所謂的「虛」是指脛骨和腓骨之間形成的空隙,此穴就位於空隙上方,所以叫做上巨虛,主治胃腸炎、高血壓、便秘、腹脹等癥狀,調和腸胃,通經活絡。找的時候首先站位彎腰以同側的手虎口圍住髕骨的上外緣,其他的四個手指自然向下,中指指尖的地方是足三里,足三里向下四個橫指的位置有個凹陷處,就是上巨虛。
推薦閱讀:

憶:全運會前夕的隊醫生活
傳統時間針灸法
中醫針灸穴位歌訣大全
針灸五輸穴臨床應用
針灸特效穴歌訣

TAG:博客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