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謎?靈魂的流轉和解脫/認識佛教/佛教基本知識

 

   二、靈魂的流轉(詳見佛教輪迴學說——眾生依據自己生生世世的思想、言行、習性而產生的善惡業力以及妄想、分別、執著在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中出生入死、出此入彼永無止境、輪轉不休。參考博客「低山淺水古問家」中《神秘現象與佛教真義》)

 

佛教揭示的輪迴過程

 

   佛書中把眾生一期的生命,分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大階段,這裡的「有」,為生存、存在形式之義。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剎那身心;本有,指從出生至瀕死的全過程;死有,指命終時剎那間的身心狀態;中有,亦譯「中陰」,指從死後到再生的中間過渡階段。四有說對人死亡、死後、出生等輪迴轉世的過程揭示得非常清晰。

 

1、死亡(死有)

 

   人在死亡時的表現首先是「四大」分散,然後是靈魂(神識和生命能量)離體。

   「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要素:本質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為地大;本質為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本質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本質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人的肉體也不例外,如人身中的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地大;人身中的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水大;人身中的暖氣屬火大;人身中的出入息及身動轉屬風大。此四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敗壞分散。四大分散的一般步驟是:(1)地收入水。外現身不能動,不能自持,自覺天地崩潰,沉重不堪,明顯的視覺影像消失(「光消滅」),其時周身的氣開始向心輪(兩乳中點後脊骨內)收攝,內見如縷縷煙霧之相。(2)水收入火。外現汗、唾液等乾涸,內見如陽焰(陽光被反射在路上閃動如火焰)之相。(3)火收入風。外現體熱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攝,內見如螢火之微光。(4)風收入識。外現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斷氣),是時作惡業者受諸痛苦。內見如燈光朗燃、不被風所搖動之相。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現,也可能在短暫時間內頓然俱現。

   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因人所作善惡業不同,瀕死經驗有種種差異。《瑜伽師地論》卷一大體分為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類。善心死,謂由生平善業因緣,於臨終之際,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因有關人的在場和勸導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想」(粗線條的回憶),接著轉為「細想」(細微的回憶),然後轉為「無記心」(無所憶念,平安坦然),從此命終。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的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事及與煩惱相關聯的事,生起貪、瞋、邪見等噁心,也是從粗想轉為細想,從細想中命終。無記心死,謂由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思念的無記心中死去。三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時,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於身」,「見不亂色相」(看見不會擾亂安樂心的情境),「噁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見亂色相」;無記心死則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臨終所回憶到的,是生前多次重複,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事,其餘則不能記憶。關於臨終時的痛苦,佛經中有多處描述,喻如生龜脫殼之痛,這大概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當人在最後一呼吸終了時,身中之血,皆收攝於心輪內如黃豆大的明點「都帝」中(藏有命根),此時有血三滴,依次悸動,向外呼出長息三次:當身中血點初擊命根時,口眼翻成灰色,氣出僅一肘許;至血點二擊,則頭俯下,氣出一箭;血點三擊,喉中咯咯作響,氣出四尺,外氣斷盡。這時人並未真正死亡,因為靈魂尚未離體,所以守護的親人萬勿啼哭觸碰之(八小時後再觸之),以免令其生瞋恚之心而下惡道(臨終的一念能決定死後的去向)。

   當外氣已斷,靈魂尚留體內之際,有入胎時父親所賦予的白分明點(即白菩提),從頂上急劇下降,會感到外如月光內如煙霧的「明」(或「現」)境;繼而又有入胎時母所賦予的紅分明點(即紅菩提),從臍下急劇上升,會感到外如日光內如流螢的「增」境;不久白紅兩明點會合,心中之識也同時會合,生起外覺如月蝕日之時日中所現黑月光影,內覺如油燈外蒙半透明燈罩的「得」境;繼而又轉入本有心光顯現的「空」境,此時一切空無所有,外所覺者,見如黎明時東方曙光景色,內所覺者,見如萬里無雲之晴空明湛之相,這時身中一切氣皆收攝於心輪內如黃豆大的明點「都帝」中,心則離一切粗細分別,呈露出尚未被分別識心遮蓋的本有心地,稱「凈光明」或「死光明」,也稱「空」。此空境實為自己的清凈法身,即實相、真心的暫現。亡者自覺心識如真空,通體透明,無瑕無蔽,無中無邊,並聞光中發出有如萬千雷鼓齊鳴的巨響,此乃實相本有之音。若平時有此密法修持者見此凈光明,便可認識,立即融身其中,則不經中有而現法性成法身佛。這就是密宗根據「臨死八相」(現、增、得、空四相,與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稱臨死八相)設計的中陰成佛的原理。

   實相光明停留之久暫,視亡者身中諸脈的強弱及生前業力、是否聞法修行而定,或者極為短暫,不知體認,或者為時較長,約一頓飯頃(二、三十分鐘)。之後,靈魂由中脈逸入左右兩脈,自諸根孔穴外出離體,由死有進入中有。靈魂離體時,必有一竅或多竅流出黃液,這是內氣脫斷、人真正死亡的標誌。

   死後去向的三種驗知:(1)根據暖熱在身上最後消失的部位,便可驗知亡者神識離身的出口,據此可知其死後去向。據說生惡道者,識與暖熱從上往下走;生善道者,識與暖熱從下往上走,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往生佛國凈土或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

   (2)根據亡者的瀕死體驗和臨終表現來驗知神識去向。如念佛往生凈土的人有種種吉祥瑞應;修十善生天的人見有天樂天人迎接;大惡的人有地獄或餓鬼相現前;不是大善或大惡的人,臨命終前數天或數星期,先患病苦,見種種鬼物境像,或見夜叉惡獸,或見陰魂往來,或見冤鬼索命等等。這些都是按照自己業力感召而來。這時,其人便驚恐莫名,有些甚至不願合眼,有些要求親人留在床邊,有些則破口大罵,以冀驅走惡鬼或改變凶像。這時一切都沒有用,而念佛則可免除一切凶像,甚至能往生凈土。

   五道的臨終表現是:將生天道者,有起憐憫心、善心、歡喜心、正念現前、無諸臭穢、鼻不欹(qī)側、心無恚怒、於家財妻子眷屬心無愛戀、眼色清凈、仰面含笑想念天宮來迎十種相。將生於人道也有十種相:生善念、身無痛苦、憶念父母、憐憫愛視妻子兒女、於善噁心不錯亂、其心正直不諂、知父母親屬之護念、讚歎感謝親人等的照護管理、遺囑家事、生凈信佛法僧之心。將生餓鬼八相:好自舐(sh?)唇、身熱如火、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張口不合、兩目乾枯、無小便遺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將生畜生道有五種相:愛染妻子貪戀不舍、蜷手足指、遍體流汗、出粗澀聲、口中嚼沫。將墮地獄有十五相:惡眼瞻視眷屬、舉兩手捫摸虛空、不聽善友勸誡、悲號啼泣嗚咽流淚、遺失大小便、閉目不開、常覆頭面、側卧吃喝、身口臭穢、腳膝顫動、鼻粱欹側、左眼跳動、兩目變赤、撲面(倒伏)而卧、蜷身左脅著地而卧。

   (3)重大善惡業和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按佛教說法,人臨死時的意識,處於從清醒向不清醒迅速過渡之間,非如平時意識之清晰、能自主,全由業力決定。如果是念佛之人,憑藉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可以在此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平時一貫念佛已經養成功夫之人,此時即使昏迷,也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其安樂凈土。這是凈土宗念佛法門殊勝的地方。

 

2、死後(中有)

 

   靈魂離開身體,在體外攫取虛空中的四大,生起中有身。中有形狀:與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歲孩童;行路時作「環走」狀(大概有似時裝模特兒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說中有前期現前世形貌,後期現後世身形。其體質由「微細四大」(微觀層次的物質)構成,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唯有同類中有互相間,及修得凈天眼的人能見。據說天道的中有能見下四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見除天道以外的其餘四道中有。中有的顏色,唯有黑白二種,造惡業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業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說將生地獄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將生餓鬼中有如煙色,將生畜類中有如水色,將生欲界天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說將入地獄之中有,頭下足上倒栽入地獄;將生天之中有,頭上足下上升天界,其餘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

   中有大抵以香(氣味)為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歆(xīn)饗(xiǎng)祭供的飯食花果等的悅意氣味,無福者食用糞穢、臭爛食物的穢濁氣味。中有具有由業力所決定的六種特定神通力:(1)無影無礙,剎那間能巡繞多處(能遙見其所應去處,不論距離多麼遙遠,也能頃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礙);(2)隨自所作他人不見;(3)能知人之所作所思;(4)不見日月星辰(所見之光,不分晝夜,皆如灰白淡色之曙光);(5)見俱生鬼神(與人同生的善惡童子)算其善惡;(6)雖見飲食未必能受用。

   關於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諸師有四種看法:一說中有經少時便生往諸道;一說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轉生;一說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經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轉生;一說中有壽命無定限,隨其受生之緣而定,若不遇生緣,可住經長劫,亦不會死亡。藏密則多說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暫時悶絕,昏迷而死,然後復生,如此經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

   中有在死生之間,大概有無家可歸之感,其心境據稱甚為孤寂凄苦,《雜阿含經》有偈說:「若住於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處於長夜遠行顛簸無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歸宿。由生前生命餘氣與心識結合形成的中有,在度過中有階段,投生進入母胎後,與父母精血——紅白二大結合為一,逐漸形成新的生命。

   死後中有的情形大致如下:多數不知自己已死,尋見生前親友,想與其通話,而見親友不睹不聞,因此每自納悶。如果親屬為其舉喪出殯,哀呼其名,則可以立即來到屍體旁,方確知自己已死;又或自照鏡前,不見影像,才知道已死。於是便會十分哀傷,哪知傷感一起,馬上便覺得有如下油鍋一般灼痛。此時,中有孤苦無怙,往來飄蕩,無家可歸,十分惶悚,心意散亂。有時雖欲停留休息,無奈四大不同人間,不能作太長的逗留。有時甚焦急,渴望得回人身,於是又回到家中,但屍體早已埋葬或火化了,乃十分悲痛,悔恨莫名。又因不同流故,沒法令家人聽到他的說話,便會怏怏而去,希望可以想得一法,以解脫此欲歸無所之苦。生前曾信奉任何神教的,無論怎樣呼叫,諸天神等都無從援手,因為神自己也在輪迴中,出不了力,唯有佛菩薩才能感應。生前信佛念佛的,此時正是解脫之機,當自念阿彌陀佛,佛號一起,便睹光明,化佛現身,接引往生西方凈土而去。或自思維:「我今在中有時,時機已熟,當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猛切祈求,至心專註,竭誠渴仰,無間即生彼土,脫離生死輪迴。生前沒有修持的,如果親屬能以佛法替他超度,也能湊效,助念亦同,因為念佛聲可達中陰,中有能跟著念佛,勝境便可現前,得往生極樂世界。中有期間,最笨的人也容易超度解脫,這是因為:(1)因中有之識各具「有漏」神通,一經聽聞呼喚,即來現前;(2)因生前雖為盲為聾,斯時六根齊具,任何言說,俱能了悟;(3)因常為恐懼怖畏之所追逐,善自為計,心不散亂,記憶力強,一經思維,即來現前;(4)因識神已失憑依,欣求欲樂,一經囑告,立即即至,易於調御。又於此時,記憶力強,明晰靈敏,九倍於生前。生前魯鈍,此時緣於業力,自內證智,光明顯照,對於一切教誨,均有串解之功能,而能達其要害。

中有期間,如果無人超度,亡魂在極端痛苦、渴望解救之際,便會感到有強勁的業力狂風從背後吹來,推其奔波不已,想望得一歸宿之處。或見無邊黑暗,或如入濃霧中,黑暗中出喊殺聲,令肝膽懼裂。或見食人羅剎惡鬼各持兵刃,口出殺聲,紛擁而至,或見猛獸撲來,或見狂風暴雨,大雪深霧,聞巨響如山崩,海嘯,如火噴轟,如風怒吼(此是中有境相四種恐怖之聲,分別為地、水、火、風四大之力在聽覺上的反應),於驚慌逃命之際,見面前有白、紅、黑三色千仞絕壁擋道(此是中有境相三種恐怖之境,分別為內心貪、瞋、痴三毒之力在視覺上的反應)。此時中有被自作業力決定,應生何道,即身不由主,隨彼道之光而去。當時若親人為辦他的喪事而殺生宴朋,中有便會感應更兇惡的境相,加速墮落三惡道。

   顯密佛典,皆一再強調中有如同夢境,一切所見所聞,皆是自己心識變現,然而生前未經佛法之切實修行而了悟者,必視為實有。當知中有乃自習氣所成,為意生之身,當體本空,本來無相,觸不可得;所見境相,乃自識迷幻境相所變,故在外界則有閻羅、獄卒、神鬼、飲血羅剎、牛頭等,其實毫無實事可得。為防業感鬼卒追逐,務必深具信念,稱念佛菩薩名號,能令一切障難碎為微塵,便可與追命獄卒脫離。

 

3、出生(生有)

 

   人的出生,是各種條件合集的結果,所需諸條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佛典中所說的成胎條件,大略有以下諸項。

   (1)父母及子女須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關係之果的業因。如果彼此無感得眷屬之業,或者雖有而雙方還各被其它業緣所牽,都不能形成血緣眷屬關係。形成父母子女關係的業,大概以財物及感情上的債務酬償居多,如《十二因緣經》說子女以三種因緣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錢,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錢,三者怨家。過去杭州城隍廟有副對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當然,也並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屬債主怨家,佛典中說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緣而結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債務怨家關係,能否結為親眷,互相間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寶積經》卷五五說:「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2)父母交合以時,生理上無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須由愛染心交合,交合適時,在婦人腹中無胎、月經正常、受孕期內,交合才可懷胎。佛書中還強調,即使男女按時交合,若雙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產房有風、熱、血氣閉塞、胎閉塞、內增結(腫瘤等)及各種畸形者,皆不能懷孕。而且,交合時須出「不凈」(精液),「種子」(精子)亦須正常。另外,父母雙方交合時性慾、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懷孕。

   (3)中有及時投入。與父母有宿世業緣,正當父母交合時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條件,諸佛書中皆說,中有投生,必須在見到來世父母交合時,於父母身起貪愛的「顛倒想」,方由產門入胎。「顛倒想」是指當中有見其父母交合達高潮時,若於女身生貪,即於男生瞋,自見己身與母交合,而迷悶入胎,生為男子。若於男身生貪,則於女生瞋,自見已身與父交合,而迷悶入胎,生為女子。還說雙胞胎是兩個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後,先入胎者,必後出故,應以後生者為長。中有雖然機靈無礙,可穿過須彌山,漂游四大洲,但一入胎,雖有悔意,但不能穿過母體子宮,而成後有身了。所以閉胎之法,在於不貪淫慾、不起嫉妒,一見男女合體交會相現前,即一心念佛,便可解脫。至於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補處菩薩」(一生候補佛位),因已離男女性愛,所以在入胎時不從生門入,而從右脅入,無顛倒想。轉輪聖王、獨覺聖人,入胎雖無顛倒想,但也起淫愛,或無淫愛。轉輪聖王入胎時,正知入胎不知出胎、住胎;獨覺聖人入胎時,正知入胎、住胎,不知出胎。

   中有入胎後,若男胎,依母右脅,向背蹲坐;女胎則依母左脅,向腹而住。中有入胎後到出生的過程,佛書中分為五位,稱「胎內五位」:①羯羅蘭位,意譯「和合」或「雜穢」、「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團凝滑的東西;②頞(?)部曇位,意譯「庖」,至二七一十四日,漸漸長成如皰瘡之塊形;③閉屍位,意譯「血肉」,至三七日,漸成一團血肉之物;④健南位,意譯「堅肉」、「凝厚」、「肉團」,至四七日,血肉漸堅實;⑤缽羅奢佉(qū)位,意譯「支節」、「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漸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漸長,直至出生。出生之後,又經嬰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階段(「胎外五位」),最後走向死亡,由所造新業而經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環不休。

   凡人入胎時起「顛倒想」後,即入昏昧不覺,有如熟眠的狀態,唯有神識及業的種子潛藏於胎中,促使胎兒長成,成胎後漸有低級感覺,而無意識,及至出生與嬰兒位,皆無記憶。經過這一階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變化,前世所歷,自然忘得一乾二凈。據說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斷三界生死,達羅漢、緣覺及菩薩位的聖人,若投人胎,出生後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聲聞猶昏隔陰(或作初果猶昏隔陰),菩薩尚昧出胎」之說,只有圓滿覺悟的佛陀,才能於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憶前生宿世。

   一些人能記憶前生,證據確鑿,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應屬佛家密乘等所說的「奪舍」,即因特殊原因,不是在父母交合受孕時投胎,而是在降生之際或出生以後投胎,逼走原來胎中的神識,奪其肉體舍宅而居。其神識未經住胎之迷,便可能明記前生。心靈學調查到的記憶前生案例,多數蓋屬這種情況。那些記憶前生者,說起投生的經過,幾乎都說正趕上生孩子,進去就發現已投了胎,生為另一嬰兒。而且,記憶前生者中,以前生少壯暴卒者為多,這種人陽氣(生命能量)尚盛,與陽氣有關的記憶功能強,故奪舍轉生後,尚能明記前生。至於其所奪舍宅的原識,佛書中有釋為「代識」(暫替代投胎)的。道教則有釋為魄先投胎,魂於降生時投胎的。記憶前生的另一種情況,是由修道而開發宿命通,將這種神通力帶到後世,如活佛轉世不昧宿因之類。宿世多生的歷程和遺留信息,皆儲藏於自心阿賴耶識倉庫中,乃至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眾生、諸佛的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出一絕對真心。故無量世的過去、未來,皆有可能被自心所知見。世人終日被聲色貨利所誘,雜念妄動,有如猿猴躁動不停,因而不能直窺自心底層的庫藏。修道者通過瑜伽禪定等方法止息念慮之波動,寂靜自主的意識,便可能提取自心儲藏的前世信息,知曉宿命,宿命通熟練堅固到一定程度,便可投胎轉世而猶不昧前生。中國史籍中所載少時記憶前世者,即以前世曾為僧尼、修過道者為多。有的人雖小時未必知宿命,但偶遇前生境緣,或身心放鬆,達到如四禪「舍」的心境時,也可能在剎那間突然顯現潛在宿命通,忽憶前世。有些人則可能在被催眠而達無意識時,顯現出潛在的宿命通。

 

 

   三、靈魂的解脫(詳見佛教念佛法門——眾生如果能在這一生專心致志念「阿彌陀佛」名號持之以恆,僅僅依靠這四個字的功德,就能在這一生截斷生死輪迴。念佛者這一生將要死亡時,必定會看見阿彌陀佛手拿蓮花前來迎接,然後隨佛菩薩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出生死。這種方法是靠佛力斷生死的最快方法,是一般靠自力修習戒、定、慧三學的方法無法比擬的。參考博客「低山淺水古問家」中《專修念佛專送往生》)

 

1、念佛為什麼能往生?

 

   阿彌陀佛在往昔時,曾發下四十八宏誓願,利益人天。以本願力,成就了清凈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並接引念佛人往生極樂凈土,這是諸佛菩薩的秘密莊嚴,是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我們念佛的心是因緣,佛的願力是增上緣。我們念佛能發願求生,就可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願相合,如鐵遇磁被吸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發願很重要,人若能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發願人的身上;若不發求生的願,就不能往生了,因為佛恆順眾生,是決不強迫眾生的。

   據佛經講,凡是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都不是骨肉凡胎,而是從蓮花里化生出來的。我們這世界上有一個人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生出一朵蓮花來。蓮花中間還有坐台,叫做蓮台。念佛的人越多,池裡的蓮花就越多。念佛的人功夫越深,池裡的那朵由他念佛所產生的蓮花也越大越鮮艷。若是念佛的人懈怠或完全不念了,則其蓮花便會枯萎或消失。及至念佛的人快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捧著這座蓮花台(隨念佛功夫深淺而有金台或銀台等)和觀音、勢至等菩薩大眾來接引他。這人的神識就坐進蓮台中,往生西方凈土去了。等到蓮花開了,就可以看見菩薩的金容,聽見佛菩薩的說法,漸漸深入了解佛教的道理。經過繼續不斷地修持,可以成為菩薩,最後也和佛一樣了。但是往生的人,平日念佛的功夫不同,所以蓮花開放的快慢就有早遲的區別了。根據蓮花開放的快慢,分成九等,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九品蓮台了。最好的叫上品上生,一生到西方,蓮花立刻就開,立刻可以見佛,若不是根基很好、功夫很深的人是不能得到的;最下等的叫下品下生,要經過很多年代蓮花才開。我們念佛越多越好,就是為的往生時候品位高、見佛快。不過,就是下品下生,也已了卻生死,脫離輪迴,早晚一定見佛,一定成佛,比生在天上人間要好得不知幾千萬倍了。正如詩云:「三輩往生分九品,同生凈土寶池中,一者進退有遲疾,二者所乘有殊異,三者花開有早晚,四者見佛有明昧,但使得生下下品,亦得永階於不退。」

   生到極樂世界後,能自然成就各種神通、智慧,而且成佛前的修行,都是在極樂的狀態下度過的,能保證只進不退,包括:位不退,進入聖人的領域,不會再退為凡夫;行不退,在修行上不會再退轉了;念不退,不再會有別的雜念了。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於不退,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修行,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是退緣,有種種障礙,壽命很短,干擾太多。但是求生凈土的目的,不是為貪圖神通、安樂,而是為了普度眾生。

 

2、求生極樂的理由

 

   (1)緣份特殊:雖然,佛佛道同,證理平等,無有高下,但諸佛因中發願,彼此互異。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成就凈土,通過佛號,攝受眾生,來生其國,而且發願,親來接引念佛眾生,故大慈菩薩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隨願往生經》說:「十方佛土,皆悉嚴凈,隨願並得往生,但悉不如無量壽佛國,何意如此?因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兩大侍者),初發心時,從此界去,於此眾生,偏是有緣。」難怪此土眾生,對西方三聖是那麼熟悉、親切,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凡有急難,無不懇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凡是特別開心,或遭受委屈時,就不自覺地叫一聲「阿彌陀佛」。原來娑婆世界,是西方三聖的故鄉。故鄉的子孫們,是何等的苦惱?又是何等急於需要救濟?西方三聖是知道最清楚的,所以開始發心修行時,就決意攝取二百一十億清凈佛國中,所有的莊嚴與福利,來建設一個特別莊嚴,非常美妙的極樂世界,來安頓故鄉苦惱的親人,以及其它十方世界,所有苦惱的眾生。古人說「彌陀骨肉親」,也許就是根據西方三聖與娑婆世界眾生「偏是有緣」而說!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其國,豈不是辜負我們的鄉親父老——阿彌陀佛的恩德?

   (2)遠離諸苦: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蓮華化生,故無生苦;寒暑不遷,故無老苦;身離分段,故無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無父母妻子眷屬,故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無怨憎會苦;所欲自在,故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故無五陰熾盛苦。此外,極樂世界,更無地震、風災、水災、火災種種自然界的災禍,也無人事界的困擾與侵犯,更無戰爭的恐怖,無政治的逼害,無惡友的牽連,無煩惱的困擾,無生死輪迴的束縛……有的,只是佛菩薩的教導與加被,善知識的接引與提攜,所以一生極樂國土,立即可以遠離人間諸苦。

   (3)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入蓮胎,蓮華化生,清凈香潔,無父母血肉的污穢,無住胎十月的痛苦;無論上中下品,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人之相,身光無量,壽與佛齊。不僅生處清凈,壽命殊勝,正報莊嚴;而且依報國土,亦非常清凈美妙,無三惡道眾生,無空氣污染,無高低不平。物資豐富,宮殿樓閣,欄杆街道,皆七寶所成,光潔嚴凈,無需要清潔打掃;衣食自然而至,無需要買菜造飯;日用品豐盛具足,無需要選擇購買;遍地黃金,七寶載道,無需要唯利是求,辛苦勞碌。《無量壽佛經》說:「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花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又說:「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纓絡,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環境如斯,實有助於修行辦道。

   (4)方便殊勝:在釋尊所說無量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方便。例如:

   ①見佛方便:娑婆世界,釋尊早已入滅,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現在我們生在無佛之世,沒有機會見佛聞法,非常苦惱;但阿彌陀佛,於今正在極樂世界說法,但得往生彼國,立即可以見佛聞法。

   ②受持方便:其它法門,必須時處許可,面對佛前,始可禮拜誦念;或在清凈寂靜的環境中,安頓身心,然後可以修習禪定。但念佛法門,行住坐卧,忙碌安閑,迎賓送客,辦公做事,甚至舟車勞動,皆可以心念佛號,非常方便。何況念佛法門,具諸功德,但念一句彌陀,就得總攝六度萬行。例如:一心念佛,萬緣俱舍,就是布施;一心念佛,不作惡業,就是持戒;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不嗔不暴,就是忍辱;一心念佛,凈念相繼,永不退墮,就是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就是禪定;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修一行,即具足眾行,在受持方面,是非常的方便。

   ③解脫方便:修持其它法門,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業障消除,才可以解脫生死,超出輪迴;念佛法門,但能專心精進念佛,即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帶業往生;一生彼國,即橫出三界,超越輪迴,解脫生死。

   ④成道方便:佛道遙遠,非一生一世可能成就,特別是在娑婆世界修行,進難退易,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持,方證菩提;念佛法門,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往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一生補佛之處,疾成菩提。

   綜上可知極樂世界,是何等的美妙,助道因緣,又是何等的殊勝!我們無論是為了投靠鄉祖父老的蔭庇,或是為了遠離眾苦,享受依正莊嚴的快樂,抑或是為了見佛聞法,在助道因緣特別殊勝的環境中,修行辦道,速證無生,疾成佛道,都應該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附錄一】 認識佛教

 

   佛教的學說不同於世間的學說,它是開悟的結果,揭示的是生死之謎、宇宙之謎,最終目的是了生死。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義體系最為豐富深厚著稱的佛教,與多數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賴神靈救贖的宗教不同,是以智能究明自身,以求解脫生死等痛苦為主旨。佛教高張「了生死」之標幟,以如實認識自己為課題,對宇宙之謎,尤其是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謎,有至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緣起」的樸素辯證法觀察生命現象,認為眾生的存在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後世,死後必受生前行為的規定,輪迴於天、人、鬼、畜、獄「五道」中,備受諸苦。在佛教看來,輪迴過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無常的本性,確實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實認識生命秘奧,掌握超出生死輪迴之道,自覺進行生命的變革進化,變生死流轉、諸苦交攻的不圓滿生命形態為「常樂我凈」、永恆幸福、絕對自由的圓滿生命,是人應有的奮鬥目標和生命進化的終極歸宿。佛經中,對人的身心結構、生死及生前死後的情狀,天宮地獄、鬼神魔梵、諸佛菩薩羅漢,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國土,種種眾生,描述至為詳悉,展現了一幅極其廣大壯闊、多層次、多結構的宇宙全景。佛教對生命現象、宇宙全景論述之廣度、深度、明晰度,確非世間同類學說可與倫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謎、宇宙之謎,除了用哲學思辨的方法進行論證外,主要依據的,是通過禪定修鍊所開發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能的直觀。佛教聲稱:佛祖釋迦牟尼經過歷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證得了圓滿覺知宇宙實相的無所不知的大智能,揭破了種種宇宙之謎,發現並親自證實了超出生死輪迴之道,實現了生命的圓滿變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實踐證明的道路修行,最終都能證同諸佛,無所不知,不生不死。

   生死問題,的確是做人應予考慮的大事,以解決此問題為中心的佛家學說,自是一個文明人,尤其是生活在東方佛教文化圈內的人所應知曉的常識,於此無知,是為遺憾。

 

1、佛教的宇宙觀

 

   關於宇宙的問題,佛曾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世界)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

佛教所謂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准南子云:「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佛教宇宙觀,從無量空間上說有兩個世界:

   (1)情世界——情者即一切有情識的眾生,這世界是就有情眾生的區別方面而說的。內分三界九地五趣(即五道):三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是此界眾生有睡眠,飲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則無此三欲,惟有殊勝的形色;無色界不獨無三欲,且無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欲界乃五趣雜居地,包含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色界包括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凈地。無色界則有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三界九地五趣眾生所居,其特色與居處雖有優劣,卻免不了生死的輪迴,故屬迷界;《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佛教聖者的境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則超出三界之外。五趣眾生因善惡業緣而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如果能趨向聖道,則可往生佛國凈土,不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與宇宙實相相融不二。

 

三界

五道

身長

壽長

非想非非想處

 

8萬大劫

無所有處

 

6萬大劫

識處

 

4萬大劫

空處

 

2萬大劫

 

 

 

 

 

 

 

 

 

 

 

 

 

 

 

 

 

 

 

色究竟天

1.6萬由旬

1.6萬大劫

善現天

8千由旬

8千大劫

善見天

4千由旬

4千大劫

無熱天

2千由旬

2千大劫

無煩天

1千由旬

1千大劫

廣果天、無想天

500由旬

500大劫

福生天

250由旬

250大劫

無雲天

125由旬

125大劫

遍凈天

64由旬

64大劫

無量凈天

32由旬

32大劫

少凈天

16由旬

16大劫

光音天

8由旬

8大劫

無量光天

4由旬

4大劫

少光天

2由旬

2大劫(1大劫約128億年)

大梵天

1.5由旬

1.5中劫

梵輔天

1由旬(40里)

1中劫(約32億年)

梵眾天

0.5由旬

0.5中劫

 

 

 

 

 

 

 

 

他化自在天

3里

16千天年(934400萬年)

化樂天

2.5里

8千天年(233600萬年)

兜率天

2里

4千天年(58400萬年)

夜摩天

1.5里

2千天年(14600萬年)

忉利天(三十三天)

1里

1千天年(3650萬年)

四天王天

0.5里

500天年(912.5萬年)

北俱盧洲人

 

1000歲

東勝身洲人

 

300歲

西牛賀洲人

 

300歲

南贍部洲(地球)人

 

100歲(佛在世的平均年齡)

餓鬼

 

500鬼年(15000年)

畜生

 

差別不等

地獄

 

1中劫(約32億年)不等

 

   (2)器世界——器者器物之謂,這世界是就有情眾生所依住,即以生活的物質世界方面來說的。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起世經》中記載:首先由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此稱「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意為「無量高」)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南曰南贍部洲(即是地球),北曰北俱盧洲,西曰西牛賀洲,東曰東勝身洲。須彌山山根之下有鐵圍山,即陰間地獄。須彌山上有二十八天。南瞻部洲形狀如庵摩羅果,略為扁圓,其上的陸地都是北廣南狹,故南洲人的臉形也與之相仿,是瓜子臉,下巴尖。東、西兩洲人的壽命約為我們地球人壽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們地球人壽命的十倍,並都隨著我們壽命的增減而相應變動。東、西兩洲陸地形狀是半月形,北洲陸地形狀是園形。將四大部洲圈起來,其中的範圍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此一小世界(從五趣、六欲天到初禪天)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即二禪天);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即三禪天);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即四禪天)。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即每一大千世界,稱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眾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億四天下,有的有萬億四天下,大小不一。《華嚴經》上說,有正世界,有側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別萬端;人民的身體、相貌也千差萬別,有的頭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並有不同的壽命、名字、禮儀、住處……每一世界懸浮於空中,下有風輪(無形的強大引力)執持。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佛教宇宙觀,從無限時間上說有世界的成住壞空說。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中劫」,四中劫之中各有二十小劫,總合為八十小劫,稱為一大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從究竟上說,每一大千世界的成立,皆有兩個原因:一者,諸佛願力,二者,眾生業力。謂諸佛欲取何土調伏眾生,即方便成立何種世界;眾生因受何種業報,即生何種國土。如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的成立,是賢劫千佛的願力,也是我等眾生的共業所感。當世界初成時,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王觀見世界海中生千朵寶蓮,即知此劫中,當有千佛次第興世。(見《華嚴經》)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小劫含括增劫和減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經百年減少一歲,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稱為「減劫」;人壽由十歲,每百年增加一歲,漸次遞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合一增劫減劫約當一千六百萬年,二十小劫合計為三億二千萬年。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壞劫:此一時期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其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禪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禪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四禪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如此循環連續,所以在時間上依然是無始無終。

   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眾生,悉依因果法則而生而有,而變而滅,就是佛經上所稱的世界。

 

2、眾生的起源

 

   三災到來時,世界毀壞,其中生活的眾生乃至諸天自然是在劫難逃。然而,按佛經之說,那時也是淪墮眾生上升解放之日。於火災到來之前,人們大概是受「天譴「的啟示警省,都是不再作惡,而齊修十善,三惡道眾生報盡後也都生於人間修十善行,劫災來臨時,人中有自然修禪定證初禪者,乃力宣初禪的寂靜安樂,教人修禪,人類皆依其法修行,死後都上生於初禪天。當大火快燒到初禪天時,初禪天中修得二禪者力宣二禪安穩快樂,諸天皆依其教修證二禪,上升於二禪光音天而躲過火災焚斃之苦。光音天,為佛經所說眾生的老家。

   當火災壞盡初禪天,眾生皆回光音天老家後,爾時無日月星辰,唯有大冥,宇宙中是一片死寂的黑暗,然後漸漸從黑暗虛空中興起大雲,降注大雨,依次生成風、金、水、地「四輪」,水輪中藏有一切物類的種子;然後再慢慢形成天宮、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時光音天有人壽終,墮於初禪天,即為大梵天王。後來又有人從光音天相繼墮落,初墮者見之,便以為是自己所創造、變化,後墮者見先墮者,亦以為自已是他所創造,認為天父。此天父又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各類眾生,都在他以後漸次出現,便以為這些也都是他的作品,這便是上帝創世說的出處。

   佛經說,地上眾生,皆從光音天墮落,「眾共生世,故名眾生」。初時身有光明,飛行自在,衣食自然,後來貪染漸生,食地上物,身體沉重,失去光明與神通。劫初的人類,男女未分,都是化生,後來發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變為胎生。然後漸漸有了私有觀念,貧富分化,貴賤有別,分疆立界,你爭我奪,刀杖斗訟,演出這人間善惡交爭、興衰成敗、悲歡離合的一幕幕活劇。佛法的這種人類起源說,屬以天為本位的球外智慧生命移植論;其劫初水輪中藏有一切物類種子及畜類本生存於大海中的生命起源說,則與近代生命科學的生命起源學說有所相近。

   佛教所說六道眾生中,除人和畜生中有的大部分之外,其餘天、鬼、阿修羅、地獄及畜類中的龍、金翅鳥等,究竟實有,抑或是庄生寓言、神話想像,或古印度神話的承襲?若說實有,有何理由?如說天神住在天上,那麼如今人造飛船遨遊太空、登上月球,為何不見天宮天仙及佛教所說月天子?如說地獄在地底下,那麼如今地下鑽探、科學探測,為什麼只發現地下有水石岩漿等,不見有地獄存在?關於此類疑問,佛經中早有解答:此類眾生身,為由微細四大集成的「細身」與人身邊常住的鬼神相類,非人類肉眼所能見。故即至天宮地獄,若仍以肉眼觀之,則視而不見。

 

3、眾生的分類

 

   佛法是佛神通智慧的產物,佛眼中的世界與一般人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人的肉眼有局限性,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看不到的東西很多),他所看到的眾生種類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得多,不僅包括我們肉眼可見的人和動物,而且還包括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所有生靈。佛法對一切眾生從不同角度分成各種類別,常見的類別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九法界等,並對他們的生存狀態、形相、生活方式、壽量、業因等,作了很詳細的介紹。佛看到了五道輪迴、因果報應等事實真相,教導了我們很多修行的方法,按照佛法修行,我們不僅能得到健康長壽、聰明智慧、財富尊貴等等,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解脫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生死問題。

   五道(又稱五趣)是從眾生死後去處的角度,分為五類: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這五道眾生又按性慾的有無及身體的物質形態分為欲、色、無色三界,欲界眾生有食、淫、睡三種根本慾望,有男女雌雄之別,有有形有礙的身體,包括人、鬼、畜、獄和天道中的六欲天;色界眾生已無食、淫、睡三欲,無男女雌雄之別,但還有有形的身體,包括天道中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眾生不但無食、淫、睡三欲,而且也無形體,包括天道中的四空天。五道眾生又按出生的方式分為胎、卵、濕、化四生,胎生,從母胎而出生,如人、象、牛、羊等;卵生,從卵殼出生,如雞、鴨、雀、鴿等;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從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如蟲、蟻、魚、蝦等;化生是無所依託,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初人(劫初的人類)、中有(剛死時的生魂)等。以上四生,以化生的眾生為最多。五道中,人、畜二道各具四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獄、天二道,唯為化生。六道是在五道中加上阿修羅,阿修羅是天、人、鬼、畜四道眾生中的一類,故一切有部不立此道。九法界是在六道上加聲聞、緣覺、菩薩,其中前六法界(即六道)為未出三界生死輪迴的凡夫,稱「六凡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雖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壽數沒有定限,只是身心有微細的生滅,或有如神通變化一樣的轉變,故亦名生死,或稱「不思議變異死」),故劃歸眾生陣營。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已出三界生死的聖人,稱「四聖法界」。

 

4、五道皆苦

 

   人一出生就帶來的苦有八種: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相會、所求不得、五蘊熾盛;這個世界又不斷的發生各種災害,如水火、颶風、地震、戰爭、瘟疫、饑荒、車禍等,使人類蒙受各種苦難;更有一種永久不斷的苦,那就是五道輪迴苦。俗話說「一息不來,三途有分」,受了一生的辛苦,實指望一死完了,誰知又有「三途」在後面等著,三途就是畜生道的血途、餓鬼道的刀途、地獄道的火途。

   凡空中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水裡有鱗甲的,以及飛騰蠕動的大小昆蟲等類,都叫作畜生。它們為人宰食,或是為人服苦役,後來還是殺了吃。就是人捉不到的,也是以強欺弱,互相吞啖;終免不了流血,所以又叫作血途。

   再說到鬼,雖有多財(包括得棄鬼、得失鬼、勢力鬼)、少財(包括針毛鬼、臭毛鬼、大癭鬼)、無財(包括焰口鬼、針咽鬼、臭口鬼)等類,總是挨餓的多。如多財類的得棄鬼,遇有祭祀時拋棄的東西才能得食。少財類的大癭鬼,脖子下面垂著一個癭瘤,內里裝著膿,餓極了時,只得擠出膿來充饑。無財類的針咽鬼,肚子大的好像瓮,咽喉細的好像針孔,慢說一滴水見不到,就是遇到也下不去;就是咽得了一滴水,又怎能解大瓮肚般的饑渴?更有焰口鬼,火從口出,食物化為灰燼,那就更苦了。並且還常受到刀杖的逼迫,所以又叫刀途。

   至於地獄種類,更加繁雜了,千百不止,只可揀容易懂的簡單的舉例。如碓磨、油鍋、鋸解等器具,剝皮、耕舌、掏眼等刑具,灰河、寒冰、糞尿等處所。因為有火的居多,如火狗、火象、火狼、火屋、火柱、火山、火床、火箭、流火等,所以又叫火途。這地獄受苦的時間,往往百千萬劫(此世界壞時還有移置他方世界地獄的)。受苦的眾生,不分羌胡夷狄,天龍神鬼,都脫不了。造作重大惡業墮於地獄的眾生,罪畢從地獄出後,還要受增上果、等流果等余報,按其所作業墮為十類餓鬼,鬼壽亦極長,鬼壽盡後,生於畜類中,畜類命終,然後才有可能再生於人中,還要受余報,或償命還債,或貧窮厄難,並且由等流果,形成繼續作惡的習氣,導致再次墮入地獄,惡性循環,無有出期。

   聽說還有天堂,假若多作善事,到那裡去好了。這話倒也不假,可惜是暫時的小安,並不究竟。天界包括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欲界天有五衰,壽將盡時,自然頭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現時,知必當死,愁憂恐怖,苦等地獄。又色界天有三災,初為火災,劫火興時,初禪以下,盡化灰燼;二為水災,劫水起時,二禪以下,皆遭淹沒;三為風災,大風所吹,三禪以下,乃至微塵,皆無餘在。嗚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況寄居眾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禪天人,雖具深禪定,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余皆有苦。又、無色界四天,雖無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瘡(空無邊處天)、如癰(識無邊處天)、如病(無所有處天)、如箭入體(非非想處天)等微細苦;且壽命盡時,定力遂失,知當死墮,譬如高山忽墜深澗,生大恐怖。

    要知這五道就是生死苦海,在這道死,向那道生,旋轉不停。一時升天,好比在海里淹著忽然伸出頭來;報盡以後,被餘業牽著,還是再入三途,好比在海里又沒下頭去。不見上面說的地獄裡邊的眾生,也有天龍鬼神嗎?但是伸出頭來的時間短,沒下頭去的時間長;有這樣的情形,所以才叫作輪迴苦。輪迴不是外力強加的,純屬自作自受,為各自造作的業力所推動:造作上品十惡墮地獄;造作中品十惡墮畜生;造作下品十惡墮餓鬼;謹守五戒能得人身;修行十善(十惡的反面)可升天界,按其修證十善品位的高下,命終後可生於欲界諸天。若生色、無色界,尚須修習禪定,按其所成就禪定的深淺,命終後生於相應的天界。

 

5、佛教的修行方法

 

   (1)人乘法是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

   (2)天乘法是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能得勝妙天福,死後生天道。

   這兩種法都不究竟,不能出生死輪迴,因此稱為世間法。

   (3)聲聞乘是修四諦,能斷見思惑(見惑包括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共有八十八使,思惑包括貪、瞋、痴、慢、疑共有八十一品),證阿羅漢。阿羅漢具有如實了知苦、空、無常、無我而不動搖的「無生忍」,能行不令眾生於自身起貪瞋等煩惱的「無諍行」,具六通、三明等神通智慧。六通:一宿命通,知自他宿世前生,最遠可追溯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前;二天眼通,見六道眾生及其生死去向,超越時空而前知、遙視;三天耳通,能聞常人不聞的障外之聲(遙聽)及所有六道眾生之聲;四他心通,知曉他人的心意;五神變通,能速疾來往、飛行、穿山透壁,變化無方;六漏盡通,斷盡一切煩惱,能自主其心。佛家說六通中前五通外道也可以證得,唯漏盡通只有阿羅漢等出生死的聖人才能證得。六通中,宿命、天眼、漏盡三通的直觀能力與智慧結合,稱「三明」:知宿世多生的經歷及業報因果,稱宿命明;見自他生死去向及因果,稱「天眼明」;知自他煩惱是否斷盡及其因果,稱「漏盡明」。阿羅漢雖然斷盡煩惱的現行,但尚未斷盡煩惱的習氣,因而會因各人宿習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有時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有煩惱。與煩惱不同的是,習氣雖然使羅漢們貌似有煩惱,但並不致於造能引起三界生死的有漏業。

   (4)緣覺乘是修十二緣起,能斷見思習,證辟支佛。

   這兩種法是小乘,自了生死,不主動度化眾生,其指導思想是業感緣起論。

   (5)菩薩乘是修六度萬行(萬行就是四弘誓願),是大乘,能普度眾生,自行化他,最後證成佛果,其指導思想是阿賴耶緣起論、真如緣起論、法界緣起論。佛具有五眼、六通、三明等智慧神通。五眼,為五種直觀能力,肉眼、天眼、慧眼(見諸法空性)、法眼(見人法二無我及眾生種種根性)、佛眼,五眼中唯佛眼是佛所獨具,為全知一切的智慧眼,《大智度論》卷三三說:「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維,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三明六通,雖羅漢、緣覺、菩薩也有,但佛的三明六通要比羅漢、緣覺乃至十地、等覺菩薩,都通徹得多,不受時空拘礙,如經言羅漢的宿命明能見八萬四千劫往事,佛則見無量無數劫。羅漢的天眼能見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見無窮無盡的世界海。佛的神通智慧、自證境界,就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覺菩薩,亦無法測度。佛雖然窮徹法性,於生死迷夢中覺醒,得大自在,無所不知,但尚非如一神教所信仰的上帝、真主之具全能的本領。佛在自受用、他受用(與法身菩薩交往)境界中,獲絕對自由,隨心所欲,超越因緣,但當他分身化現入生死界度化眾生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受生死界因果業報法則的限制,其功用須依佛與眾生雙方的因緣具足,才能顯發,不能一廂情願成辦所欲。唐代嵩岳元珪禪師告岳神說:「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景德傳燈錄》卷三)。

   (6)二門並修:一、解門是閱藏(博學多聞)研宗(專精深入);二、行門有律宗(三業清凈,正法時期成就)禪宗(明心見性,像法時期成就)凈土宗(帶業往生,末法時期成就)密宗(三密相應)。

   (7)一禪二誦:佛教規定出家僧尼的正業是「一禪二誦」,禪即坐禪,誦指讀研佛學經典。歷代一些專門修定的高僧,常年居山洞或古墓中修習禪定,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坐禪中度過。現在是末法時代,人多貪圖享受怕吃苦,一看經典就頭痛,一提戒律就害怕,坐禪修密更是耐不住寂寞,所以適合現代的修法是凈土宗。

   (8)凈土宗,即通過平時念佛祈求阿彌陀佛接引,臨終時便可看見佛來迎接,歡歡喜喜地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蓮花胎中,從此便「長揖娑婆(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永出三界,橫渡生死之流。這種法門既簡單易行又高超殊勝。化生在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僅正報莊嚴:純樂無苦、壽命無量、一生成佛;而且依報莊嚴:與阿彌陀佛(手托蓮花)、觀世音菩薩(頂上有化佛標誌)、大勢至菩薩(頂上有寶瓶標誌)及其它諸大菩薩、聲聞、天人在一起,隨意聽法,衣食不愁,生活環境優美。極樂世界具足種種能保證只進不退、快速成佛的優越條件。在佛菩薩的直接指導下,種種勝緣的熏陶下,修行者可儘快斷諸煩惱,證到分身化現,入生死中濟度眾生的神通、福德、方便,然後再回到這個世界,度化眾生,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成佛的時間,避免走出生入死中難以避免的退轉彎路,為「安樂易行之道」。末法時代的眾生,若不入此門,幾無即生解脫的希望。依自力修小乘道、大乘道,都沒有即生超出生死的可能,小乘說最快三生證果,大乘說一大阿僧祇劫方可見道,何況到了末法時代,據說是「有教(教義)無修無證」,沒有幾個精進修行,能當世證到聖果的人。佛教徒即生出離生死的唯一可行途徑,便只有依仗阿彌陀佛他力,求生西方凈土了。而凈土法門的修行,又極為簡易,老少愚智,無有一人不能修。不須廣學玄深教理,不須參禪明心見性,只憑一急求解脫、確信凈土法門的深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常念不忘,即於念中,消無量億劫生死重罪,於臨命終時,便會蒙佛接引,徑赴西方蓮池。雖然依念佛功夫的淺深,往生有九品之差,證得方便回入此土,有快慢之別,但只要一生西方,便已永出生死、穩操成佛左卷了。

   (9)往生凈土的徵兆:有的預知時至(預先知道何月何日何時壽終往生)。有的異香滿室(香氣不平常,亦不知何來)。有的光明照身(室外有光輝射在身上)。有的天樂鳴空(戶外空中有仙樂飄飄)。有的說偈勵眾(即使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留幾句偈語以勉勵後人念佛)。有的看見佛菩薩或蓮花。往生後頭頂溫熱,全身涼透,身體柔軟,有的白頭髮變黑,禿眉長出新眉,面相變殊勝等等。

   (10)佛菩薩感應的事實:有經像放光、佛菩薩現相、見菩薩化身及誦經奉佛祈念菩薩而得治病、延壽、脫厄等靈驗。

   (11)佛教修行有成的事實:有舍利子、肉身不腐、虹化屍解、坐脫立亡(自主生死)、往生證據、神通自在、長壽、亡後現形等。

   (12)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13)善導大師偈語:①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②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③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④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附錄二】 佛教的基本知識

 

1、四聖諦和十二緣起

 

   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互存關係,就是因果關係。從異時的互存關係來說,種子是因,芽是果。這是異時因果。從同時的互存關係來說,如以老師為主,則老師是因,學生是果;如以學生為主,則學生是因,老師是果。這是同時因果。這當然是簡單地舉例,其實因果關係是極其錯綜複雜的。從這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是這個因會產生另外的果。如某甲,從師生關係看,他是乙的老師;從父子關係看,他是丙的父親;從夫妻的關係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為因,則乙丙丁和其餘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乙丙丁為因,則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因,也就沒有絕對的果。世界就是這樣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連續的因果關係,與空間上無數的互相依存關係組織的無限的網。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對人生問題一般說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現在簡單地解釋一下:

   無明緣行。「無明」即無知、對佛理無知。例如,人生是無常的,終歸要死滅的,而人往往企求它「常」。人生是由「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包括了人的身心全部。其中色是物質方面的,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精神方面的。色蘊,指世間一切物質現象包括肉體;受蘊,即眾生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想蘊,通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和合而成,沒有自體的,而人往往相信有「我」——永恆的不變的自體(實體)是實有的。這都是無明的表現。「行」是指意志活動。「無明緣行」,是說由於無知而有種種世俗的意志活動生起。

   行緣識。「識」是指托胎時的心識,精神活動。由意志活動作牽引力,使識向與意志活動相應的處所投生。

   識緣名色。「名」指心,精神,「色」指色質、肉體。「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體。「識緣名色」,是說在母胎中身心得到發育。

   名色緣六處。「六處」也作「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即五種感官和心(合稱「六根」)。這裡指胎兒由身心混濁狀態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也就是胎兒即將誕生的階段。

   六處緣觸。「觸」指觸覺。這裡指胎兒出生後,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而產生觸覺。相當於幼兒的階段。

   觸緣受。「受」指感受。由於年齡增長,心識漸次發達,認識器官與外境接觸時,能夠領受外界的反作用,而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相當於童子階段。

   受緣愛。「愛」指渴望、貪愛、貪慾。人進入青年了階段,對於外界事物就會由感受進而產生貪愛。

   愛緣取。「取」指追求執取。成年以後,貪慾轉盛,對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馳求,執著不放。

   取緣有。「有」指業,即思想行為。由於追求執取而有種種思想行為。這些行為是能產生未來果的善惡業,故名為「有」。

   有緣生。「生」指來世之生。由於前面的愛、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惡業,必然產生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

   生緣老死。即有生必有老死。

   上述十二個環節,輾轉感果,所以稱為因,互為條件,所以稱為緣,合稱為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聯繫的,它強調十二個環節按順序組成因果循環鏈條,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沒有獲得解脫前,都依因果律,「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十二緣起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小乘佛教認為,在十二緣起中,前兩個緣起即無明和行是作為現在生存的原因,是屬於過去(前世)造業所招的果;中間八個因緣即從識至有是就現在的存在說的,其中識、名色、六處、觸和受是由過去的無明和行所招的現在五果,愛、取、有是現在的三因,即招未來果的原因;而最後兩個緣起即生和老死則屬於未來,表示由於此生貪著生存即愛、取、有所招的下一生的果。這樣,十二緣起包涵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兩重因果,稱為三世兩重因果。

 

十二因緣

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過去因

現在果

現在因

未來果

三世二重因果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就是惑、業、苦的關係。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2、業報輪迴說

 

   釋迦牟尼時代,在印度的思想界中有輪迴說與反輪迴說兩種尖銳對立的學說。所謂輪迴,輪是車的輪盤,回指車的轉動。輪迴是比喻眾生的生死流轉,永無終期,猶如車輪旋轉不停一般。當時主張輪迴說的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婆羅門教宣傳梵神是創世主,人的靈魂是梵賦予的,梵是「大我」,人的靈魂是「小我」。靈魂屬於心臟。人若能在森林中修習禪定,凈化靈魂,以苦行排除各種物質慾望,並以祭祀向梵神贖罪,那麼死後靈魂就能和梵同住,否則下世就會落到比現世更為低下的境界。二是,瑜伽派反對靈魂從梵神轉變而來的說法,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的,不依附於神的,稱為「神我」。如果一個人在現世縱任欲樂,下世神我就會墮到更加痛苦的去處,相反,如果靜修瑜伽行的禪定,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制止神我所起的愛欲,死後就可超出輪迴,獲得解脫。三是,機械命定論者認為,不僅今生的苦樂禍福、吉凶壽夭是由過去的業所規定,而且今生舉手投足等一切行動也是由過去的業所規定的。人應當聽任命運的安排,等到過去的宿業消滅了,靈魂也就隨之得到解脫了。反輪迴說是古代唯物主義順世派的主張,此派認為,人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人體產生感覺思想。死後形體復歸於「四大」,同時也停止了感覺思想。死後沒有靈魂,更沒有輪迴。釋迦牟尼與上述各種觀點不同,他把靈魂不滅,輪迴不斷的主張,稱為「常見」外道,認為是一種將靈魂和輪迴視為恆常實有的錯誤理論;又把否定靈魂和輪迴的主張,稱為「斷見」外道,說它是一種斷滅心身的錯誤理論。他從主體的行為和道德責任的角度出發,吸取和改造了其它流派的思想,把業力和輪迴說結合起來,闡發了業報輪迴的主張。

   釋迦牟尼宣揚業力是眾生所受果報的前因,是眾生生死流轉的動力。眾生的行為和支配行為的意志,從本質上說就是業力。業是行動或作為的意思。作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動,是意業;後發之於口,是口業;表現於身體上的行動,為身業。釋迦牟尼認為,眾生的身、口、意三業往往是由無明即無知決定的。眾生是無我、無常的,沒有自體,終歸要消滅的,眾生卻要它有我,要求它恆常不變。眾生的行為往往就是這種無知的表現。眾生由於這種無知而發生的行為,就是痛苦的總根源。業,體現著力量和作用,功德和過失。釋迦牟尼認為業力的影響是不會消除的,眾生所作的善業和惡業都會引起相應的果報。比如,當人的生命終結時,其一生動作或行為的總和(這一總和在許多方面等於是個人的性格)會作為一個整體產生結果,並且決定轉生的生存者的性格。由於業的性質不同,所得的報應也就不同,來世就會在不同的境界中輪迴。佛教宣傳,眾生在善惡因果的嚴密關係中,修善的隨福業而上升,作惡的隨罪業而下墮。如此上升下墮,死此生彼,生生延續,世世下沉,不斷在苦海中沉浮,在六道輪迴中流轉,永無了期。只有皈(guī)依佛教,棄惡從善,虔誠修持,才能跳出六道輪迴的樊籠,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脫。

 

3、有漏皆苦與涅盤寂靜

 

   「漏」就是煩惱。佛教認為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做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煩惱種類極多,貪(貪慾)、嗔(嗔恨)、痴(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為六根本煩惱。由於煩惱造成種種業,業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這樣的生死輪迴,沒有休歇。而生死輪迴是苦的。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在胎出胎時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的分離)、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以煩惱為因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剎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總之,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正面所說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全面分析起來有「十二緣起」。

   「涅盤寂靜」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盤是無漏,是苦果苦因的消滅,也就是十二緣起的止滅。十二緣起是根據「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的道理。十二緣起法的止滅則是根據「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的道理。老死憂愁苦惱,既是由於生緣,消滅生緣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消滅愛、取、有緣,則生死苦滅。這樣推上去直到最後,消滅無明緣則苦果之因「行」滅。無明滅、行滅、識滅,乃至生老死滅,就是涅盤。更明確的來說:凡是屬於不清凈的污染的緣盡滅,無明轉成為不污染的清凈智慧,一切法上為清凈智慧所照見的實相諦理,這就是涅盤,也叫做「現法涅盤」。涅盤意義是圓寂,就是說:智慧福智圓滿成就的,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聖者所知」,不能以經驗上有、無、來、去等概念來測度,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釋迦牟尼三十歲的時候已經證得涅盤而成佛,不過當然他的肉體還是過去惑、業之果的剩餘,所以稱為「有餘涅盤」。直到他八十歲逝世,方是入「無餘涅盤」。

   如何能達到涅盤的境界呢?上面所說關於涅盤的道理屬於滅諦,現在提出的如何達到涅盤的境界的問題屬於道諦。道諦以涅盤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煩惱為消滅對象,以戒、定、慧三學為方法。

   (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業的過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級。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彌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叫做沙彌,一般是不滿二十歲的人,滿二十歲才能受具足戒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當初僧伽成立時,沒有約制團體的一定戒律。其後隨著問題的發生而隨時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條。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條,我國西藏二百五十三條,漢地二百五十條,大體相同,僅有某些條款分開和合併的不同,漢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

   (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紛馳的安和狀態,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習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條件。由於定,身心遠離愛欲樂觸等的粗分別,逐步發得身心輕安,終於能夠把心——精神思想集中於任何一境上,寧靜安穩不受擾亂,進而引發一種無漏的智慧。定有世間的四禪(修成後能出欲界)和四空定(修成後能離色界),有出世間的滅盡定(修成後能超無色界而了生死)等。從定而後能引發慧。

   (3)慧,是分別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與共相(一般性),通達四諦的道理而有斷除迷惑證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學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門,共稱三十七道品。這裡不一一介紹,僅簡略介紹一下八正道:①正見,就是於一切法上見到無常無我緣起四諦之理而明確認識它,使成為自己的知見;②正思維,依正見思考抉擇;③正語,端正自己的言語;④正業,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動受正見的指導,使身口意合於法的法則;⑤正命,是正當的生活方式,反對詐欺仗勢騙奪他財以養自己的邪命生活;⑥正精進,使身口意毫不鬆懈地努力向正見所指的目的前進;⑦正念,經常憶念著正見,使正見不忘失面經常現前;⑧正定,在正見指導下修習進入無漏清凈的禪定。

 

4、四法印

                 

   有四準則可用以判斷任何見解是否何於佛理?可否導致清凈解脫?這準則是佛法對宇宙、生命和解脫的基本見解。一切佛法,終不與此四準則相悖,否則便不名佛法。這四準則就是四法印。

   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和涅盤寂靜。

   學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檢驗一切論說。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印可,擇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駁斥摒棄,視作導致桎梏、妨礙解脫的邪見。

   什麼是諸行無常呢?

   在相對的世間里,一切不同類別的行為與現象,無論關乎有情或無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兩者兼具的,都是毫無例外地恆久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永無一刻能有絕對的靜止。

   所有的物質從極小的微塵以至極大的星體,都是在永無休止的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生覺察到的物理現象。

   所有有情眾生的心智活動,從極簡單以至極複雜的,也同是念念生滅,前念死,後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升生覺察到的心理現象。

   宇宙一切物理與心理的行為現象都是遷流不居,不得永久。這就是諸行無常。

   什麼是諸法無我呢?

   不論是造成世間物理現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現象的心法本身,都沒有一個常住不變、能作永恆主宰的「我」。

   一切物質的色法,都是恆久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滅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毀壞。色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怎樣能夠在它裡面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屬於精神的心法,無論是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或任何其他心理狀態,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滅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滅。心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那裡能夠在其中找到一個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在物質和精神里,決不能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這就是諸法無我。

   什麼是諸受是苦呢?

   眾生在相對的世界裡,不斷因無常的現象、無我不實的各種心法和色法,起各種痛苦的、快樂的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稱作樂;快樂的感受,卻要賴外緣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悵然不悅,徒令惘然追憶。因此一切快樂背後,皆隱藏著痛苦,並非真正澈底的快樂。至於非苦非樂的感受,當然不能稱為樂了。

看破世間一切感受的真面目,在最高的要求底下,眾生在世間的一切感受,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快樂,卻只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這定義下,苦便包括了眾生自認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樂感受和所有非苦非樂的感受了。

在這定義下,一切世間的感受皆是苦受。這就是諸受是苦。

   什麼是涅盤寂靜呢?

   眾生若依佛法修行,鍛煉心智,便能進入一個解脫的狀態。在這境界里,他可以見到唯一常見不變的法,感受唯一實在能作主宰的「我」,嘗到真正澈底的快樂。

   在這解脫的境界里,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這境界是常、是我、是樂,與世間有別,名為出世間。這出世間就是涅盤。

   涅盤、出世間的境界並不離開世間而獨有,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卻是你我差別的超越、你我的合一、從無常中看到常、從無我中看到我、從生滅的虛幻苦惱中看到永恆真實的快樂。

   眾生於色身尚存、世間生命尚未終結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經歷和安住於此涅盤之中。尚有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有餘涅盤,棄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無餘涅盤。

   世間的無常、無我和痛苦能全部寂滅於涅盤境界之中。這就是涅盤寂靜了。


推薦閱讀:

小米5s對比小米5升級究竟有哪些?
艾灸知識
八字基礎知識:五行象義精解等
詩詞押韻知識
普及憲法知識增強憲法意識 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實施

TAG:知識 | 靈魂 | 佛教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