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7年9大最值得期待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
2016年,在生命科學學科,各領域都收穫了許多重大的研究成果。如今嶄新的2017年已經來臨,那麼今年最有可能取得重大進展,最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有哪些呢?谷君根據近幾年研究的發展趨勢,整理了9大熱門領域,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1.腫瘤免疫療法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腫瘤免疫療法成為繼腫瘤手術, 放療,化療, 靶向治療後的最有希望能成功治癒癌症的手段,亮點迭出。最近隨著CAR-T療法成功消滅實體瘤的案例出現,CAR-T療法的研究即將進入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階段。
2017年將會是CAR-T領域不平凡的一年。CAR-T癌症免疫療法已經準備進入市場,凱特製葯公司(Kite Pharma)和諾華製藥目前正在競爭希望獲得該療法的批准。
而不同免疫療法的聯合應用將是癌症治療的未來趨勢。2016年12月,腫瘤免疫治療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公布了腫瘤免疫組合療法Opdivo Yervoy一項Ib期研究CheckMate-012的更新數據,數據顯示聯合治療組確定的客觀緩解率為43%,是之前已報道的Opdivo單葯組的近2倍。除了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組合療法,腫瘤免疫療法與放療、化療、大、小分子靶向療法的聯用也在臨床治療獲得療效。隨著人們對腫瘤生物學和免疫系統研究進一步深入了解,更多的組合方案實踐可能產生更安全有效的臨床效果,真正實現臨床治癒癌症。
2.基因編輯
眼下關於CRISPR專利紛爭風波不斷,同時關於CRISPR-Cas系統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2015年,通過回輸基因編輯免疫細胞治療白血病的小女孩Layla體內已經檢測不到白血病的跡象。儘管現在這還只是個例,但是到2017年底,基因編輯技術將會拯救許多生命。中國已經開展了CRISPR的首次臨床試驗。而美國即將開展的一項臨床試驗更是雄心勃勃。研究人員打算先給T細胞嵌入一個腫瘤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使之可以攻擊腫瘤細胞,然後再用CRISPR敲除PD-1及另外兩個基因。
2017年,美國的法院很有可能會對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博德研究所之間關於CRISPR–Cas9技術的紛爭進行裁決,聲稱發明這項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機構將會從專利許可方面收集數十億美元;與此同時,另外一項很難進行複製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或許會「煙消雲散」繼續「遊走」在後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在英國,很多臨床診所如今都獲得了許可證利用備受爭議的輔助生殖技術將來自三個人的DNA進行混合,這項操作的目的就在於預防兒童患上因母親線粒體而引發的遺傳性疾病。
3.人工合成基因組與再生醫學
英國《自然》雜誌公布的2017年重點關注科學家名單中,基因編輯領域著名人物傑夫·伯克赫然在列。2014年,他成功合成酵母基因組中一條染色體。2017年,伯克如果能夠合成整個酵母基因組,將是科學界首次人工合成一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這將是人造生命體研究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以此為基礎,未來也許可以實現完全的「按需設計」基因,從而創造出最令人滿意的寵物。
2016年,美國25名科學家提出了在10年內合成一條完整人類基因組的計劃——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Write),曾因倫理問題引發了一些爭議。在他們的計劃中,合成的人類基因組能被用於培育出可移植給人類的異種器官、加速人類對各種疾病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進程。
在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學院再生醫學方向研究員林雄暉看來,再生醫學將是2017年熱點研究方向:比如研究用它治療糖尿病,將患者體細胞變成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再培育成胰島素分泌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比如研究用它治療心臟病,先在體外培育心臟細胞,再將其注射或移植到心臟病變部分,取代失活細胞。
4.突破人類胚胎髮育時間限制
2016年,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讓人類胚胎髮育至近兩周,打破了之前9天的紀錄。這項研究成果有可能會帶來新的研究,但也掀起新一輪倫理爭論。幾十年來,研究用胚胎髮育時間不超過14天的倫理限制已被廣泛接受。然而,2周之內,胚胎尚未形成神經系統,因而在很多人看來還不能算是「人類生命」。是否應該突破這個界限,允許科學家研究14天到28天大的胚胎呢?關於這個問題,2017年可能會有新的動向。
5.寨卡疫苗測試
寨卡疫苗的效果將在2017年得到驗證。迄今,接受測試的幾乎每一種候選寨卡疫苗都能為猴子提供完全的保護,其中至少有3種疫苗開始了小規模人體試驗,以評估它們的安全性與激發免疫反應的能力。如果這些疫苗通過測試,那麼將在明年進行有效性臨床試驗。但有兩個關切可能會延緩疫苗研發進展。一是理論上寨卡病毒抗體可能會與近親登革病毒發生交叉反應,從而讓人們容易感染高致命性的登革熱;二是寨卡疫情在拉丁美洲傳播非常迅速,許多拉美人可能出現了免疫力,這會掩蓋疫苗的效果。
6.人類微生物組
科學家們在新的一年裡能夠更多地研究人類微生物組影響人類健康的分子機制,人類微生物組是一類病毒、細菌及其它微生物連同其基因在一起的「大集合」;如今研究者檢測了微生物組對人類大腦發育和癌症發生的影響,同時兩項美國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計劃也將提供一定的研究結果,這兩項計劃重點對人類微生物菌群同新生兒早產、炎性腸病及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進行研究。
7.細胞自噬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大禹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領域做出的貢獻。
細胞器自噬, 特別是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目前是線粒體和細胞自噬研究領域同行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自噬相關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 ATG)是目前研究的另一個熱點。關於自噬, 凋亡和程序性壞死的轉化關係也是近年來研究進展比較多的領域, 三者均參與神經元的死亡過程, 可相互轉換又相互制約。在轉化醫學研究方面,許多調節自噬的藥物被用於臨床腫瘤治療的研究中,如從海洋藥物里發現的稱為」Blue-print autopagy」。
然而,有關自噬相關基因的功能和自噬發生機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澄清,如自噬體膜的來源、降解底物的識別以及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機制等。2017年,我們期待在細胞自噬領域看到更多新突破。
8.無創基因篩查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因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的開拓性貢獻獲得了「引文桂冠獎」,並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的首屆得獎者。另外,葯明康德集團企業明碼生物科技12月3日發布的無創孕前基因篩查產品——「福碼」(FamilyCODE),可一次性檢測135種亞洲人群中高發的嚴重隱性遺傳病。
2016年10月27日,衛計委發布【45】號重要文件:《關於規範有血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廢止此前無創產前篩查與診斷試點機構相關規定,正式取消無創產前篩查與診斷試點,旨在推動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滿足廣大孕婦對產前篩查與診斷分子遺傳新技術服務的需求。
借著政策的東風,2017年這一技術必將迎來新機遇。
9.人工智慧與醫療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人類疾病的診療中被越來越多地開發使用,此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就將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相結合,用於確定攜帶疾病的嚙齒類動物的種類分布,以及容易被新生寄生蟲和病原體傳染的熱點地區。而據國外媒體報道,包括谷歌公司在內的許多公司致力於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壽命幾十年時間,但美國洛杉磯一家公司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將人類「起死回生」,而這項技術預計在2040年將實現。
醫療領域人工智慧企業Airdoc創始人張大磊認為,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機遇主要有七大方向:臨床診斷輔助系統等醫療服務、機構信息化、醫學影像識別、醫療大數據、葯企研發、健康管理、基因測序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研究領域,您認為還有哪些方向或課題會有很大的可能,在2017年取得重大突破呢?
歡迎在文章末尾的評論區發表您的觀點,與大家一同分享、討論!
最後,生物谷祝大家元旦快樂!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繼續支持我們哦!
推薦閱讀:
※科學告訴你,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南懷瑾:何謂佛教?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學非哲學,即科學非科學
※霍金稱人類在500年後消失 那500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閻河冰奇門遁甲教程第9課:五行是什麼?自然科學與五行生剋!
※盧氏結構科學自修教程(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