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原文注釋及釋義(十三)
機緣品第七
原文: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釋義:只是他不知自己原坐白牛車上,卻還要向門外尋求羊、鹿、牛三車。何況經文明確向你說:『只有一佛乘,沒有其他乘。或說二乘、三乘,乃至說無數方便、以及種種比喻,是佛法只為一佛乘故。』你如何不明白?羊、鹿、牛三車是比喻,是當時眾生迷惑原因,而只有一乘是真,是現在眾生根基成熟原因。
原文: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釋義:你不要把比喻當真實。歸入真實後,真實也是虛妄。要知所有珍貴財物都屬於你,由你受用,不要想這是父親的,也不想那是兒子的,也不要作受用財寶想,這才叫作真正的實踐《法華經》。能夠如此,從劫至劫,手中沒有放下經卷,從白天到黑夜,無時不是在實踐《法華經》。法達蒙受大師啟發,歡喜踴躍,用偈來讚歎說:
妙法蓮華經已念誦了三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數消亡。
不明了諸佛出世的因緣宗旨,怎麼能息滅累劫以來的妄心?
羊鹿牛三車是權巧施設,初中後三善是依次發揚。
誰能知道火宅內的眾生,原來一悟之後是法中王。
原文: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釋義:大師說:「你今後方可被稱為誦經人也。」法達從此領悟到深奧玄妙佛理,也沒有停止他誦經。
原文: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釋義: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讀《楞伽經》達千餘遍,卻不能領會三身和四智意思。於是參禮六祖,求解義理。六祖說:「三身者:清凈法身,是你的本性;圓滿報身,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是你行為。若離開本性,另求三身,即是有身而無智慧。若悟三身本無自性,這就叫作四智菩提。聽我說偈:自性本來具有三身,由三身發明成四智。不必摒絕見聞外緣,就能超然直登佛地。我現在為你說的法,你要深信永無迷惑。莫學他人向外馳求,整天口中徒說菩提。』」
原文: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釋義:智通又再啟請說:「是否能請求大師為我講說四智的意義?」
六祖說:「既然領會自性三身的意義,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義,為甚麼還要問這個問題呢?如果離開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談說四智,這就叫作有智無身;即使有智,也等於無智。」
六祖又再說偈:「大圓鏡智是本性清凈體,平等性智的心體無所滯礙,妙觀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別,成所作智如同大圓鏡。雖然五八兩識果上轉,六七兩識因中轉,但只轉其名而非轉其實性體。如果在悟道轉識時,不留余情,儘管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處於定中。」
原文:智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釋義:智通聞偈後立即領悟了本性四智,於是呈偈說道:
三身原來是我的體性,四智原本是明徹的心。
三身四智圓融無障礙,應物隨緣任意而現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動,守住也不是最好辦法。
身智妙旨因師得曉悟,從此盡無染污諸假名。
原文: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釋義:智常比丘,信州貴溪人。童年時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見性。有一天,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那裡來?想要求得甚麼嗎?」
智常答說:「學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參禮大通和尚,承蒙他開示見性成佛的奧義,只是心中還有一些疑惑不能解決,因此從遙遠的地方前來參禮,祈求和尚慈悲為我開示。」
原文: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釋義:六祖問:「他說了什麼?你舉例說明。」 智常答:「我到那裡,住了三個月,沒有得到他開示,我求法心切,一天晚上,我獨進入方丈室。請他開示『什麼是我的本心本性?』他說:『你見過虛空嗎?』我答:『見過。』他又問:『你所見虛空有無相貌?』我會答:『虛空沒有形相,哪有相貌』」
原文: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釋義:他說:「你的本性如同虛空,沒有一物可見,即叫正見;沒有一物可知,既叫真知。沒有青、黃、長、短的區別,但見本性清凈無染,心性圓明,既是見性成佛,也叫如來知見。」我雖然聽了這個說法,但還是不能理解,懇求大師開示。六祖說:「你師所說,還有知見存在,所以不能讓你明白。」我現在給你一偈:
不見一法猶心存無見,就好像浮雲遮蔽日光。不知一法猶執守空知,依然像太虛中閃電。這個知見是瞬起暫現,然而卻如此錯認知見,那裡曾了解隨緣方便?你應當要能一念知非,好讓自性靈光經常顯現。』」
智常聽了這首偈語以後,心裡豁然開朗。於是也說了一偈:「無來由的生起知見,執著外相覓求正覺,只要存有悟的念頭,那能出離昔時迷惑?自性中覺悟的源體,仍隨知見徒然遷流。若非進入祖師丈室,依舊茫然執著兩端。」
原文: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釋義:智常一天問六祖:「佛說三乘教法,又說最上乘,弟子不解,願求大師開示。」 六祖說:「你觀照自己本心,不要執著心外事物。佛法沒有四乘之分,只是人心有區別」
原文: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釋義:在這裡學佛修行人比喻分為四個階段;眼見佛經、耳聽佛經、轉動經筒、誦讀佛經是學佛的初級入門階段;理解了佛經意思是學佛的中級階段,按照經文意思去努力實踐是學佛的高級階段。萬法通達,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遠離一切,沒有任何執著,既是學佛最高階段。乘是實踐的意思,而不在在口頭上爭論。你須自己依法修行,不必問我。不論什麼時候,你的自性都來去自如。智常禮謝、侍奉六祖,直到六祖園寂。
原文: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
釋義:僧志道,廣州南海縣人。他參請六祖:「我自出家來,閱讀《涅槃經》有十多年,不解經中意思,請大師教誨!」六祖問:「你什麼地方不明白?」志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六祖說:「你疑惑什麼?」
原文: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釋義:志道說:一切眾生都有二身,是色身和法身。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恆常,沒有知覺。經中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哪個身入寂滅?那個身在受樂?如果說是色身,當色身壞滅時,地、水、火、風四大分散,完全是苦,是苦不會是樂;若是法身入寂滅,法身如同草木瓦石沒有知覺,是誰受樂?
原文: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釋義:還有法性是生滅法肉體,五蘊是生滅法之表現。每人均有種感官,生滅是正常。生即是從身體而起的感覺,滅即是攝用而還歸於性體。如果聽任他們再生,即有感情的眾生,不斷輪迴循環。若不聽任他們再生,則一切都滅亡。和無情之物相同。這樣,則一切事物即會被涅槃禁止;即不能生,還有什麼樂?」
原文: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釋義:六祖說:你是佛子,為什麼學外道的斷常邪見?而妄加評議最上乘佛法?據你所說,即是色身外另有法身,離了色身生滅可另求法身的寂滅。又推論說涅槃是常樂,說還要有個身來受用。這是在執著、吝嗇生死,貪愛世間快樂。你今當知,佛認為一切迷惑之人,把五蘊假和的身體妄認為是自我,反視佛法為另外一種事物,貪生怕死,妄念不斷,不知人生如夢和虛假,枉受生死輪迴,把常樂涅槃當成痛苦。終日馳求功名、利祿。
原文: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釋義:佛憐憫這種情況,才開示涅槃真樂。瞬間沒有生相,剎那也沒有滅相,更沒有生滅可滅之相,這才是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也無現前的差別,這即是常樂。這樂沒有受者,也無不受者,那會有一體五用之名?更何況你說涅槃制約了一切法,讓它們永無生呢。你這是在謗佛、謗法。!聽我偈語: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自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釋義:聽我說一首偈語:『至高無上大般涅槃,圓融明凈常寂靈照,凡夫愚人說是死亡,外道之人執為斷滅。二乘行者視為無作,全都屬於情識執著,是六十二見的根本。只是妄立虛假名目,何曾具有真實之義?唯有超越常人的人,通達一切不取不舍。因知五蘊色法心法,以及五蘊中的假我,只是外現種種色像,各種不同的音聲 相,一切平等皆如夢幻,不必生起凡聖見解,也不必作涅槃理解,二邊三時一起坐斷。常應六根生起大用,卻沒有諸用的念頭。分別思量一切諸法,卻沒有分別的妄見。縱使劫火燒乾海底,災風鼓動諸山相擊,這真常寂滅的法樂,就是大般涅槃實相。我今在此勉強形容,使你捨棄不正見解。你若不去隨言生解,定能領悟少分佛 法。』」
原文: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釋義:志道聽了偈語之後,得大開悟,歡喜踴躍地禮謝而退。
未完待續......
十方恆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廣開凈土門,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普光明樓網站:http://www.puguangminglou.com
QQ空間地址:http://user.qzone.qq.com/406311480/mai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