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朱元璋是否回民的考證

關於朱元璋是否回民的考證22006-11-26 13:09

作者:呂加平

  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家族原來是回人而不是漢人

  

  不久前我從一位旅居國外的朋友處得知,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家族並不是漢族,而是回族。我聽後很感吃驚,因為在所有的中國歷史書中從來沒有提到朱元璋是回族人,說得比較多的倒是他出身貧苦,父母早亡,無錢埋葬,只能用草席裹屍掩埋。他因饑寒交迫而流浪乞討,後來出家到一寺廟當了和尚才算有飯吃。元末農民大起義時他參加了起義軍,作戰勇敢云云。可是前幾天我去拜訪一位曾在中國伊斯蘭協會擔任過領導工作的老同志問及此事時,這位老同志也說朱元璋是回族人,裹屍埋葬這是回民習俗。而且朱元璋年輕時並沒有信過佛教,也沒有當過和尚,而是因為貧苦無著,曾到一個叫雪裡凡的回民清真寺里混過飯吃。朱皇帝的老婆馬皇后也是回民,因為回族女人不裹足,所以人稱「馬大腳」。由於朱家皇族是回民,他們所信任重用的也都是些回族人。明成祖朱棣重用並令其七下南洋的太監鄭和本姓馬,也是回民,朱棣之所以要派鄭和七下南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南洋即東南亞地區已是伊斯蘭教盛行的穆斯林天下,同信伊斯蘭教即中國人稱回回教的回民建文帝失敗後很可能跑到那裡混居其中隱匿起來,所以要派一位熟悉伊斯蘭教和回民風俗習慣的親信去那裡調查偵察,以利捕捉。這位老同志說,關於朱元璋皇帝和其家族是回族的歷史事實,有一位台灣學者曾經研究考證過,確是事實,回族人當過中國的皇帝,建立過一個大朝代,統治過漢族人,這很有意思。

  

  我聽後更感驚訝了,看來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始終把朱元璋看成是漢族人和由漢民族占統治地位的鼎盛大朝的認為是大錯特錯了。原來漢族人在被蒙古族人武力征服當了九十年蒙人的奴隸後,雖然經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蒙元王朝,趕走了蒙古人,其結果卻又被以朱元璋為首的回族人篡奪去了統治權當了皇帝,漢族人又被回族明王朝所統治。

  

  二、回明王朝的歷史應該改寫和重釋

  

  如果歷史事實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明朝的許多事情也就需要改寫或重新解釋了,比如:

  

  1、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當了皇帝以後,尋找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和借口,採用極端血腥殘暴的手段,將幫他打天下推翻蒙人元朝統治的開國元勛謀士名將們一批批地竭盡殘害而斬盡殺絕,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漢族人,他怕他們據功反叛,推翻他的回族明王朝,恢復漢人統治,所以要進行這場翦除消滅漢族功臣們的種X族大X血X洗。也就是朱元璋殺X戮功臣的暴X行中有以回壓漢的民族壓迫和種X族清X洗的內容,而不僅僅是統治階級內X部的權力鬥爭;

  

  2、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要查祖上出身,以榮宗耀祖,顯示和抬高自己家族的高貴和當皇帝的名正言順,可是卻始終查尋不到祖上的顯赫者。有人便牽強地把宋朝理學名家朱熹列為朱家祖上,朱元璋卻斷然拒絕,說姓朱者從我算起。朱皇帝這樣做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回人,因此不能認朱熹這個漢人為祖,儘管朱熹有「朱聖人」之稱;

  

  3、明朝初建時,有一年南京有一條街的市民們慶祝元宵節時在燈會的春聯中有諷刺馬皇后的詞句,說她是馬大腳,可能這是諷刺朱皇帝馬皇后是回民。朱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怒,以文字罪而大開殺戒,即下令將這條街的所有市民和觀燈者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光,一個不留。這很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對於漢族人諷刺和瞧不起他們是回族人而所作的民族報復和種X族X鎮X壓,以此警告漢民不許不滿和反對朱家明王朝的回族統治。而朱皇帝因文字罪屠街殺漢,比秦始皇坑殺400多人的儒者更為殘X暴X血X腥;

  

  4、燕王朱棣用武力篡奪帝位後,竟對不願為其寫即位詔書的方孝孺施行滅十族的酷刑,一舉殺盡方家及友、仆、學生等800餘口,這種對漢族文人官員殺十族的血X腥X暴X行,實為中國歷史所罕見;

  

  5、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遷都北京,而朱家皇族又是回族人,所以也就使南京和北京兩市中的回民劇增,非常集中,形成勢力;

  

  6、漢族人在漢朝時就已取消了奴隸社會野蠻落後的活人殉葬,可是明朝的朱家回民皇族卻又一度恢復了殉葬制,這也可表明朱家皇族是落後於漢人文化的回民族。後來入主中原的落後滿清也曾實行活人殉葬制;

  

  7、回明王朝對漢族官員百姓統治的專X制X殘X暴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名列前矛的,錦衣衛、東廠的特務橫行太為髮指,這可能也是朱家回族明王朝害怕漢人起來反抗而採取極X端嚴密殘X酷的特務控制和民族X鎮X壓措施;

  

  8、中國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即《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作於明末清初年間,可是在書中卻找不到豬和吃豬肉的任何情節描寫,吃肉全是吃牛肉。有人說這是因為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是回民,忌談豬和豬肉。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明朝因為朱皇族是回族人,所以所有文藝作品中都不允許出現有關豬和吃豬肉的描寫。施、羅這兩位明朝遺民在寫書時很可能仍在沿襲明朝的這個規矩,就像滿清王朝滅亡之後很多漢人仍還不願剪去滿人遺物長辮子一樣;

  

  9、回明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推翻後,其遺族建立了南明小朝庭與李自成相抗,後又拒絕與李共同抗清。最後敗退逃亡緬甸,被緬王捕捉引渡,入川後全部被清朝所殺,其中有忠於回明王朝的鄧X小平家族的先人。南明朱家遺族之所以要向東南亞退卻,可能是想隱匿於那裡的伊斯蘭教民中(據說朱皇族的另一支逃亡隱匿於湖南邵陽武岡縣);

  

  10、回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和被滿清入關滅亡後,被滿人征服為奴的漢族人雖然進行劇烈反抗,卻很少有進行復明鬥爭的,尤其在台灣鄭氏投降後復明鬥爭更處沒落,只有少數青紅幫會在暗中活動,這很可能是因為回明朱家對漢族的民族壓迫奴役和迫害要比滿清更加厲害,漢族人寧做滿人的奴才而不願再恢復回明的統治,就像蒙元王朝屠殺殘害漢人太為兇狠,漢人寧做回明奴才,而不願再做蒙元奴隸一樣。

  

  等等。

  

  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中,原先以為只有蒙元和滿清兩朝是由非漢族人當皇帝征服和統治漢人的朝代,現在卻又知道原來明朝也是由非漢族人所建壓迫漢人的朝代。從1279年南宋滅亡以後的700多年間,漢族人先後成為蒙、回、滿族統治者征服奴X役的奴隸和奴才。

  

  三、兩千兩百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只有一個由漢族當皇帝的漢人朝代

  

  然而不盡如此,如果再往上推去,卻可以發現,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的兩千兩百多年時間裡,漢族人當皇帝和成為統治民族的朝代只有漢朝一個,其他所有朝代全是非漢族人當皇帝執掌統治權而對漢人進行民族壓X迫X奴X役的異族統治朝代。

  比如,秦人所建秦國並由秦始皇滅亡六國而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秦王朝,其秦人和秦始皇家族都不是炎黃子孫的中原華夏族人,而是原先為中原民族也就是後來所稱漢族放馬的外族人,據說他們是從喬治亞遷移過來的。人們在看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後就可知道,這些秦軍將士的臉型根本不是中原人,而是地道的外族人長相。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實際上是非華夏中原人即非漢人武力征服漢族人而建立的外族統治王朝。也正因為外族秦人征服和統治漢族人,所以表現得特別殘酷無情,比如秦人軍隊對六國的軍民殺起來毫不留情,往往是斬盡殺絕。如秦趙長平之戰,秦軍一夜之間坑殺投降趙軍達40萬人,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一天一次殺戮軍隊最多的世界之最,而秦始皇在征服六國的十年統一戰爭中殺死六國士兵達200多萬人,中原百姓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被征服六國的統治,其血X腥X殘X暴和嚴X酷程度是過去一千八百年夏商周的華夏曆朝所無法相比的,這其中更多的是包含有外族征X服、民族壓X迫奴X役和種X族血X腥X清X洗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同民族中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漢朝分劉邦家族為皇帝的西漢王朝和其後裔劉秀家族繼任漢家天下的東漢王朝,劉邦和其家族當是漢族人,所以西漢東漢的兩漢是由漢族人自己當皇帝的漢民族朝代,可是漢朝以後的各朝就不是了:

  1、東漢以後經三國混戰而建立的兩晉,其皇帝司馬家族,據說並不是漢族人,而是古代北方專門從事馬事的游牧民族後裔。司馬懿為奪魏權,竟將漢族曹操侄孫魏大將軍曹爽兄弟滅三族,誅殺其族人和黨羽700餘口;

  

  2、南北朝後所建的隋朝,其北周大將軍後為隋朝開國皇帝的楊堅家族據說也不是漢族人,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其子揚廣即隋煬帝的荒淫無道專制殘暴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有名的;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和其子李世民所建的李唐王朝,他們也不是完全的漢人,而帶有鮮卑血統,所以唐朝皇帝特別重用外族人,最後鬧了個安史異族之亂,幾乎毀了中華文明;

  4、唐朝滅亡後開始了鮮卑、匈奴、羯、氐、羌五胡鬧中華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些非漢胡人紛紛建朝立國征服和統治漢民族,最後被後周大將趙匡贏所篡權奪位建立了趙家北宋王朝。然而據說趙家也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後來北宋被來自東北的遼金族所敗,宋徽宗父子被俘,北宋滅亡,北方地區淪為遼金的女真人之手。趙家皇族的一支敗退江南建立南宋王朝,後被蒙古人所滅,蒙人建立元王朝,把漢族人,尤其是南方漢人列為最末等人,成為蒙人奴隸。而朱元璋利用以漢人為主力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蒙元王朝建立的明王朝,卻也不是漢族人當皇帝的朝代,而是回族人占統治地位的非漢族王朝。至於明以後的滿清,和蒙元一樣,也是外族征服漢族的非漢族朝代了。

  可見從秦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兩百多年時間裡,中國只有四百多年的兩漢是漢人當皇帝和漢人是統治民族的漢族人朝代,其他各朝都是由非漢族當皇帝、漢民族成為被征服被統治的奴隸、奴才和臣民的民族壓迫朝代。

  四、給漢民族的啟發、思考與總結

  

  在這裡,對於中國歷史中的秦人、鮮卑人、蒙人、滿人甚至遼、金人等非漢族征服和統治漢族人的史實非常清楚,勿庸置疑,其他各朝如晉、隋、宋、明等也是由他族人當皇帝統治漢族人的史實還有待歷史學家們調查考證。但是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一方面對自秦以來的中國歷史是否需要重新改寫需要考慮,另一方面這給佔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絕對多數的絕頂聰明卻又悲可嘆的漢民族又有什麼樣的啟發呢?中國早在北宋年間就已經發展起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是其後的近千年時間裡其資本主義卻始終得不到發展伸張而被嚴酷打壓和無情扼殺,使中國大大落後於後起的西方;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膽小怕事,畏懼皇權和官僚權勢,害怕外國人和外民族,奴性很強,很不團結,漢奸奴才層出不窮,漢奸文化盛行不衰等等,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可以從這個先進文化的漢人長期被落後文化的外族征服統治的中國歷史中得到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和總結呢?如果把這一切說成是民族大融合的偉大成果,這對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外族征服奴役地位的漢民族來說,以及對於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來說,所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實在太大了呢?

  附錄: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對它的歷史,經過許多前輩學者的開鑿,脈絡漸為清晰、論述也很充分,此不欲複述。僅就近來人們較為關注的民族性格特徵問題,從族稱角度略述管見,不妥之處,敬乞指正。

  一、回族來源幾說

  關於回族的來源,是涉足回族史領域首先遇到的問題,也是回族族稱的相關所在,歷來論者頗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巴種觀點曾經流傳。至於其中有將族稱與族源分別論述、有將二者混合為一的,各人自會分辨,不再一一區別。具體為:

  1.回國人說。此說最為流行,認為回族主源為13世紀隨西征蒙古軍東來的中亞、西亞回回人,影響較大。白壽彝、林乾等人均持此說,這也被認為是明代以後「回國教」觀念形成的根源。

  2.回絕、回鶻。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最早持此說。屠寄《蒙兀兒史記》進而言「回回」為「回絕之音訛」。清代及其後的魏源、洪鈞、丁謙、陳垣、岑仲勉等均沿續並肯定了這一觀點。但大多又為指證「回回」這詞源,對其族源不一而足。

  3.突厥說。徐珂《清稗類鈔》、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等持此說。其以流溯源之片面性不言而喻。

  4.阿拉伯說。李光廷《漢西域圖考》持此說。回族民間亦有類似樸素說法,甚有「回回」為唐代阿拉伯人「去了又回」和凍來平叛阿拉伯士兵因想家而念叨「回(家)」。「回(家)」這傳說。

  5.波斯說。馮承鈞《景教碑考》引王旭語而持此說。其以點概全之誤亦很明顯。

  6.九姓胡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持此說。後人多以其為誤證。當代學人高郜先先生徊回源流考論》獨鍾情於此說。並為此披波溯源,一探幽證左,獨辟度徑,可為一家之言」

  7.大食蕃客說。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持此說;教內學人多有持贊同態者,其將民族上限綿延的做法可以理解。

  8.漢回同源說。周開慶《西北剪影》及國民黨內要員多持此說。「這是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回族為一單獨民族成份之謬誤的流傳。

  以上8種來源說,高嵩先生在其專著《回回族源考論》①中有詳細的評價,此不細述。而關於回族來源近幾年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回族是以元代前後進人中國的中亞、西亞各族人為主體,匯合了唐宋時進人中國經商、傳教、求學等而定居的一部分阿拉伯、波斯人後裔、並融合了中國境內各民族(主要是漢族)成份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至於其族稱之演變,可以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回回」一詞,是從唐宋時期的回給、回鶻音轉而來,元代回回,主要用以稱呼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諸民族,但有時又泛指一切西域人或色目人,要作具體分析;明代回回,既有「穆斯林」之義,又有「回民」之義,要加以區別」清代至民國的「回回」,已有明確的民族意義的劃分,並有將國內各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不準確地區分為「纏回」、「撒拉回」、「番回」、「漢回」等的做法,」「回回」一詞所蘊含之民族與宗教意義開始混淆,因而又普遍有「回教」、「回部」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後才明確將回族加以確認,「回回」專指這一民族而言。

  二由「回」字釋義購的幾個象徵意義看民族性格特徵

  回族一經形成,便以其鮮明的民族性格特徵光耀史籍,留下許多感人的佳話。由於多源的民族構成與多彩的民族文化,塑造了回族豐富的民族個性,要全面概括這種個性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前人也曾嘗試從各種角度,諸如革命史、團結史、交流史、文化史、經濟史等等論及於此。這裡僅以族稱為限,望文主義,闡發回族比較典型的民族性格特徵。

  (1).《辭源》、《辭海》、《漢語大字典》之「回」釋義。(1)《辭源》之「回」字有9種辭釋。分別為(1)環繞,旋轉《詩·大雅·雲漢》「悼彼雲漢,昭回於天,」(2)掉轉。《楚辭》屈原《離騷》:「回聯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3)返回。唐劉禹錫《劉賓客集》二四.《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尖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4)違背。《詩·大雅·常武入「徐方不回,王日還歸。」(5)邪僻。《詩·小雅·鼓鍾》「淑人君子,其德不回」。(6)量詞。一次叫一回、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六《上白帝城》詩。「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7)章回小說一章叫作一回。(伊斯蘭教舊稱回教、(9)姓。見《廣韻》,《明史》有回滿住。其片語中「回回」與回族無涉,唯有「回教」、「回國曆」之詞與回族相關③。

  (2)《辭海》中「回回」條之④解釋為「民族名、古國名或信仰伊斯蘭教的人。〔1〕在宋人的《夢溪筆談》和《黑鞭事略》中,指的是回骼;在《癸辛雜識》和《遼史》。中,指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和國家。〔2〕在《元史》和《元典章》中,主要是指伊斯蘭教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如回回法、一回回寺、回國令史、回國人等八幻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民族,如回回人(簡稱國人或回民)。有時指伊斯蘭教一,如回」回教門、回回教(簡稱回教)。清代又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少數民族多加稱為『回』,如稱新疆維吾爾等族為「『纏回』,稱甘肅東鄉族為『東鄉回』,稱青海撒拉族為『撒拉回』,並把新疆稱為『回疆』、『回部』等」④。

  (3)《漢語大字典》中「回」字之(14)釋義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河北、青海、山東、雲南、安徽、新疆和遼寧。《正字通·口部》:「回,回回,西域大食國種也,陳、隋間人中國」《清會典事例·戶部·屯田·新疆屯田》:「所裁屯兵熟地三千畝,撥給回民耕種,免其交糧,俾回民生計益臻寬饒。」⑤

  (1)此「回」字形同古代銅錢。可用以比附回族的商業民族源頭及其擅長經商的民族性格特徵。

  眾所周知,回族最古的民族源頭與其先民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的遠赴中國經商有關。大量穆斯林商人.旅行者、宗教人士的東來,帶來的不僅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淵源及中國人對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回回民族後來形成的契機及其商業理念與傳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宋東南沿海及內地一些城市商業文化的開創,離不開這些東來穆斯林善客的功勞。值得一提的還有,近年一些研究者提出,從唐開元以後至明代中期,我國東南沿海商業城市的崛起以及明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都與穆斯林商人有關,是東來的穆斯林商人帶來的商業文化與城市消費觀念刺激了城市大眾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社會行為,並帶動起相關的手工業及其它相關產業,因而擴大了城市經營的範圍、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產生了特殊的城市地主階層。從而推動了一些工商業城市的持續繁榮。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肯定,則這時的穆斯林蕃客的貢獻已不再局限於一般而言的增加國庫稅收 推動商貿交流等領。

  正因為有了善於經商的傳統、所以唐宋時定居中國的穆斯林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各地文人記其生活多以侈華而形容。另外,由於善於經營,所以在蒙古興起前,穆斯林商人在北部草原、南部漁疆、東西部交通要道不約而同受到重用,許多人在蒙古統一中國後把持經濟要害,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同時,在經濟上也享有特權,無獨有偶,蒙語「回回」的漢寫詞「撤爾塔黑台」之原意即為「商人一,雖說回族擅商不一定與此有關,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元代統治者的心目中,回國人多出精明能於的商人。

  此外,由於從上而下較好的經濟環境、政治地位,所以元初大部分處在征服與奴役陰影中的廣大穆斯林群眾能迅速振作起來,重新投人欣欣向榮的開拓墾殖、建設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環境、參與創造中華文明的道路。這也是造就回回民族作為「個新的人文共同體迅速形成的內在精神動力。所以說元代回族先民歷史是一個奮發進取、充滿向上趨勢的朝氣蓬勃的歷史。又正是因為獨特的商業文化傳統,所以在明代東南沿海對外商貿斷絕的情況下,回族商人轉而對內開拓貿易領域,在促進東南沿海工商業城市繁榮的同時,在西北廣大內陸,也把這種商業經濟發展成一定氣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早期回國先民的商業活動,為西北地區帶來了一個新的民族成分。元明清以來的西北回族商業活動,促使了西北地區商業經濟的發展,這對於加強西北地區與內地及沿海的經濟聯繫、從經濟基礎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近代以來西北回族的商業活動深人到西北蒙古、藏族及新疆南北邊疆地區,從客觀上密切了西北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酉北地區蘭州、西寧、銀川、西安、烏魯木齊、張掖、酒泉等城市經濟的發展,與歷史上西北回族的商業經濟活動有密切關係。臨夏 夏河、吳忠、同心、寶豐、石嘴山、三營、平涼、張家川等西北重要集貿市場的形成,則是西北回族社會商業經濟的直接結果。」⑦在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許多地方甚至把大力發展回族聚居的地區商品經濟寫進了2010年政府發展規劃綱要。

  (2)此「回」字形狀還形象地揭示了回族性格特徵中「一剛」、「一柔」兩個突出特點。正如馬經先生在《略述雲南四位回族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③中所說的那樣:「所謂剛;包涵智慧、勇氣、誠信、忠義這樣一些品性強,主要指強權,即統治階級或者統治民族中的強霸政治、高壓政策等。所謂柔,意思是寬仁、忍讓、和平、友愛等。弱指的是弱小民族或者弱小國家,也包括處在困難境地的社會底層。」「剛而敵強,柔而友弱」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充分體現了回族及其文化形成過程中塑造出的民族特性。「剛」是因為既包含了伊斯蘭文化中的強韌、冒險、勇決、坦然面對生死等特徵,又包含了儒家文化中的信、義、誠等道德,因而表現在具體行為中才會果敢、無畏、慷慨赴義不容辭,「柔」是因為回族先民經歷了開放的東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歷史背景,加之有國破家亡、萬里遠徙的切膚之痛,又處在重建家園、寬容友好。和平共處的立足環境,經歷了再生的艱難過程,故而具有寬容的胸懷;友好的態度以及對和平的真心渴望。這才有回族人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顯著性格特徵,如同錦里藏針,寬鬆柔和相安無事,相反遇壓愈烈.反抗愈強。這從回族歷史人物、回族群眾為人處事中處處體現出來,不—一列舉。

  3。「回」.此「回」字如同兩個城廓的圍成,它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回回民族形成時主要的分布格局與所處的文化環境。從人口分布上來講,雖然回族先民在元代進人中國後。因征戰、駐屯、勞役等原因有小的聚居,主要在水陸要津及交通沿線成點狀布局。但從大的範圍來看,還是處在漢民族的包圍之中.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在漢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如同一個個孤懸的「小島」,雖然奇特但要生存離不開與漢文化交流的一葉「扁舟」。這一個個文化「小島」,要想加強、保持「島」與「島」之間不間斷的聯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每個「島」與周圍「海洋」的聯繫,換句話說,即回漢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如此,沒有前途。這樣,對回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難免受漢族大文化的浸潤,這也就形成回族文化的一個鮮明特點——也即是回國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徵,即與漢文化、漢民族有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這也可看作是回漢民族關係的一個主流特徵。回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明代的同化政策加速了這種融合與交流,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實際上,回族中的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的研究更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回族文化在明代的定型與鞏固也客觀地印證了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深刻理解回族文化當代發展軌跡時所必須明確的。

  4這兩個同心圓代表了回族對內、對外的兩種凝聚力,其「圓心「始終不離中華熱土這一立足根本。歷史上的回回民族以具有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而倍受注目,無論是說「行資居送,千里不持糧」,還是說「天下回回是一家」、「同類親厚」、「回回見面三分親」、「回回心齊」,都表明了這種強烈的抱團意識,心理情感的一致內向性。這一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原因。回族先民以外來民族身份客居中原,除開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命運等共同因素外。心理感受的一致性是其走向一個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因素,輾轉千里、歷經艱辛,進人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與內部成員間互相尋找依靠是自然的心理反映,因而能夠凝結成一個個堅固的群體,這一個個堅固群體就構成了回回民族的強大內部凝聚力,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漢語的通用並保留一些外來辭彙、風俗習慣與思維方式的趨同、經濟生活的大致定型等等,義加強了這種凝聚力,使之成為民族經歷艱難險阻的內在支柱,在民族發展中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成為民族性格的特徵之一保留至今。

  同時,由於回族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誕生、成長,回族又是在中國大地上孕育生成,因而中華文明中先天的向心力又對回族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更由於回族廣泛分布於漢族人民中,與漢族人民與生俱來的親緣關係貫穿於民族形成的始終,回族文化中對漢族文化的吸收、消融體現在文化要素的各個方面共同的政治、經濟命運、相似的文化認同心理、廣泛的社會交往與聯繫,促成了回族對外部大環境的依賴性,因而構成了其中與中國主體社會相一致的中華民族大凝聚力,這在祖國利益受到侵犯時回族人民的強烈反映中生動地體現出來。

  因而這種對內、對外的兩個凝聚力組成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兩個層次;外部象徵國家,體現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國家性,在今天表現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基礎上的共同進步;內部象徵民族。體現了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性,在今天表現為積極開拓進取,振興民族經濟、文化,為社會繁榮而多做貢獻。爭取以新的姿態步人21世紀。

  三、由「回」字喻意釋民族性格特徵的深層內涵

  回族為外界所特別予以關注的某些典型性格特徵,與回族源於伊斯蘭教的一些傳統倫理道德觀有很大的關係,這裡僅擇其中與「回」、字有關的一些地方加以闡釋。

  《古蘭經》中多次提到「真主使他所意欲者享受寬裕的給養或窘迫的給養。他們因今世的生活而歡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後世的生活來,只是一種(暫時)的享受。」(13:26)

推薦閱讀:

關於飲茶要講究的事……
女褲裁剪法(3)關於外放尺寸
有關於書的格言
關於健美操和舞蹈的關係及舞蹈在健美操中的應用
關於人生的好詞好句

TAG:回民 | 考證 | 朱元璋 | 關於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