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大寂比丘尼)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釋大寂(比丘尼) 著

目錄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1.凈土菩薩學法的重點在六度 2.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什麼?(1)般若的基本釋義(2)如何修證般若波羅蜜?  甲、三種般若的引進次第   (甲)文字般若-世間般若   (乙)觀照般若   (丙)實相般若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薩所能證知3.回歸凈土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1.凈土菩薩學法的重點在六度如『大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眾…,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及不生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由此可知,凈土菩薩的修法內容,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為主,而且在力行前五度的修學中,一定與般若波羅蜜的圓滿修因相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梵行)、禪定等五度已在前面以五個願詳細說明,本願乃就佛弟子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般若波羅蜜,由淺入深的修證內容來做說明。2.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什麼?(1)般若的基本釋義   『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大乘義章』卷十二說:「言般若者,此方名慧,於法觀達,故稱為慧。?  『往生論注』下說:「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法華義疏』第四說:「無境不照,名為般若。?  『大般若經』卷五九三更清楚的說明了般若的意義,如經文說:「般若者,謂解諸法及知諸法,故名般若。云何般若解知諸法?謂諸法異,名言亦異,然一切法不離名言。若解諸法,若知諸法,俱不可說;然順有情所知而說,故名般若。般若者,謂假施設,由假施設說為般若,然而一切法不可施設,不可動轉,不可宣說,不可示現,如是知者,名如實知。般若者,非知亦非不知,非此非余處,故名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的「實質意義?,是透過文字的傳述,進而「體解諸法義?、「悟知諸法義?,再依修證佛道的次第,進入定慧及悲願的修持,而覺悟、觀達、明見一切事物及世間、出世間所有道理以及洞見自身圓滿的大悲心體的「深蘊智慧?,本不可以語言文字宣說,與一般人經過學習世間法而獲得的科學、文學、哲學、物理、化學……等知識(世間智慧)及在工作、生活中累積的人生體驗完全不同。而且般若波羅蜜的整體意義,更是要親證十法界的緣起性、細微性、實相性,及具有無限堅固的佛道悲願行,才能圓滿成就的。(2)如何修證般若波羅蜜?甲、三種般若的引進次第  般若深廣的大智慧與大慈悲既然是要透過「定慧及悲願?的修持才能「親證?的,自然必須實際地理解般若的「過程?是什麼?  要證「般若?,必須經過三種層次:即由學習文字般若(體解、悟知成佛之道之法義),再進入觀照般若(悲、智齊修,自利、利他的過程),繼而親證實相般若(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內涵?。現在依次來說明這三種般若的意義。(甲)文字般若─世間般若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十所載:「菩薩般若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世間般若?謂諸菩薩唯依讀誦、書寫、聽聞,為他演說三乘正法,欲滅一切眾生無明黑暗,欲求發起一切眾生大慧光明,謂於如來所說種種與聲聞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或於如來種種與獨覺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不求賢聖無漏道支,不求聖道所攝解脫,不行寂靜真實般若,常行有相有見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菩薩世間般若,如是般若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依『十輪經』所說,凡是沒有定慧做基礎,停留在讀誦經論、聽聞佛理、書寫法義、弘揚佛法的階段,必然落入世間有相、有見、有取、有著的境界,與般若的「實相證量」無關。然而學習世間般若──文字般若,卻是初學者修學實相般若必經的過程。  如『大般若經』卷十一說:「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卷二百九十四又說:「一切法唯假名說,故般若波羅蜜多清凈。」  又說:「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令隨眾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  卷四O二又說:「此但有名謂之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菩薩,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餘一切法但假立客名,分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實不可得,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  卷三二九又說:「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盡無數無量無邊文義無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善現,一切法空皆不可說,如來方便說為無盡,或說無數,或說無量,或說無邊,或說為空,或說無相,或說無願,或說無作,或說無生,或說無滅,或說離染,或說寂滅,或說涅槃,或說真如,或說法界,或說法性,或說實際,如是等義,皆是如來方便演說。」  卷三六三又說:「佛言,我不自壞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說法性,令諸有情而得悟入諸法法性無差別理。」  『佛藏經』卷上也說:「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  由此可知,「般若」本是一個宇宙覺者的內證智境,實不可用言語文字宣說,但為了令初學者了解趣向內證智境的修行歷程,故用種種言語文字來銓釋。文字雖然不是般若之體,但卻是解釋般若不可缺少的方便之用,又能進而生起真實般若,故方便稱文字為般若。如諸部『般若經』即是。文字般若是每一個佛弟子必經的學習歷程,而佛弟子應該如何循序漸進的學習文字般若呢?這個問題,待後說明。基本上說,學習文字般若的根本心態,於前述經文所載,應該甚為明了。現在的學佛者,般若的意義及佛道的修證次第弄不清楚,便立刻修禪定,往往有走入外道空定的危險而不自知。這種現象,在末法的今天,應該說太多了。(乙)觀照般若  依『大智度論』卷十八說,凡是發菩薩心求佛道的眾生,在他尚未成佛的中間,只要是為完成佛道而求知、修學、理解、趣向修證出世間究竟實相的「悲、智法門」而顯現的平等觀慧,都稱為觀照般若的修因之一。如由實踐三十七道品(於「凈土探究」下冊-第十六願已說明)及六度波羅蜜,不離大悲心(無盡的成佛悲願行)而度脫眾生及觀照、明見世間、出世間一切道理的「深蘊智慧」皆稱為「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卷三三二也說:「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皆應如是審諦觀察,如前所說趣向諸法實相的一切修證之義。」  卷七十七也說:「菩薩摩訶薩應用無所得心,思惟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不凈、空、變動、速滅、可厭……之義,而不生執著。」  卷三百三十一也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應觀色空,應觀受想行識空,應觀眼處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處空,應觀色處空……,應觀欲界法空,應觀色、無色界法空。」卷四七五也說:「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了知,一切法性不可取著。」卷四七六也說:「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證得一切智智。」卷四七七也說:「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不皆空,是為觀察諸法實相。」『般若心經』亦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大般若經』卷二百九十八又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於布施波羅蜜多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為住習布施波羅蜜多,若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為住習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觀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由此可知,般若波羅蜜的圓滿成就,是要透過領悟『般若經』等文字的記述,進而經過「觀照般若」的學習,才能契證的。不透過文字般若的學習,無由理解實相般若的修證方法,然而不超脫文字般若的範疇,更不能投入「觀照一切我、人、五蘊、十八界、六度、法性本空」的修證中,成為實踐實相般若的觀行者。尤其大菩薩所行的觀照般若,更是要在無量劫中,透過行持六度波羅蜜,與無上大悲心相應的平等觀慧,超越自度範圍而湧現不共二乘智慧的大般若智德。故『大般若經』卷四O三說:「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六種波羅蜜多,住空、無相、無願之法,即能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等地,能得菩薩不退轉地,能凈佛道。」(丙)實相般若    依『大般若經』卷三二九說:「如來甚奇,方便善巧諸法實相不可宣說,而為有情方便顯示,一切法性皆不可說,所以者何?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者。」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也說:「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  『大般若經』卷三八三也說:「諸法實性,即是法界、真如、實際。」  又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於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皆無所住亦無所礙,何以故?善達諸法如實相故。」  又說:「菩薩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為善達諸法實相,謂於法性無所分別。」  卷五九七也說:「無修、無遣,超過修、遣,證一切法平等實性。」  卷十三也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凈故。」「因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凈故。」(卷五九六)  卷二八七也說:「。」若菩薩於此般若波羅蜜,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證得實相般若  卷四七七也說:「菩薩由行般若波羅蜜多,證平等性,名得涅槃。」  卷五百九十三又說:「一切世間慧為最勝,謂能通達諸法實性……。言通達者,謂能遍知所有緣起,由諸緣故,諸法得起故,名為緣起,如是緣起,都無所有,如是名為通達緣起,即此名為遍知緣起。」  卷五百九十四又說:「云何名為諸法彼岸(實相),謂一切法平等實性,若不得此亦不執此;若不得彼岸,亦不執彼岸,彼名遍知。」  又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在色蘊內,不在色蘊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亦不在受想行識蘊內,不在受想行識蘊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與一切法非相應,非不相應。」  由此可知,實相般若,即是諸法空相、遍知緣起,本性清凈、平等法性、平等實性、法界實相、真心本性、佛性、覺性、空性、法身、真如、真諦、涅槃、菩提、實際等的代稱。    一切大、小乘佛經所說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是在教導佛弟子如何契證「甚深實相般若波羅蜜」的道理。而如何才能究竟證知圓滿的實相般若波羅蜜?就是如前述『般若經』所說,要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的「緣起真相」,此唯有佛的覺悟智慧,才能究竟遍知。也就是說,要經過前述「觀照般若」的修行過程──修學三十七助道品與六度波羅蜜及與無上大悲心相應的平等觀慧(四無量心定),才能契證一分佛所覺悟的「緣起真相」(即證知一分無上甚深甚深與究竟佛慧相契的實相般若波羅蜜的境界)。在實相般若的領域裡是言語道斷,絕諸戲論,清凈本然,悲智一如,「唯證相應」的境界。諸經論僅能用「空性、真心、本心、本性、佛性、覺性、涅槃、法身、法性、真如」等名詞來表達;而「實相空性(悲智一如空無自性)」的證境,是無法用言語、文字彰顯出來的。故「六祖壇經」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說明。「中論」以「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叵說,但以假名說」的方式來詮釋。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薩所證知『大智度論』卷七十一更深入的解釋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究竟盡知,故名般若波羅蜜。智慧輕薄,不可以智慧稱量深廣般若,凡夫智慧、二乘智慧、菩薩智慧,無能量般若得其邊者。」此段經文進一步說明了佛覺悟宇宙真相所獲得的究竟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的圓滿實現。不僅凡夫的智慧,不能稱為般若,就是聲聞行者、緣覺聖者的智慧以及菩薩的智慧,都不能和佛的究竟實相智慧相比。此亦明示了般若波羅蜜的圓滿實現,不是一蹴即得的,是需要經過菩薩因地的不斷修行、學習歷程,漸進而成的。如『大智度論』卷十八說:「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亦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由此我們必須明白,追求佛道的修行要素,就是要有大慈悲、大智慧,佛弟子若不追求、不學習趨向佛道的出世的大解脫悲、智,那麼試問學佛的究竟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沒有獲得佛法的悲、智利益,了脫生死即不可能,更遑論成就佛道了!?而般若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就是佛教與異教及世間法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為什麼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中,光是說『般若經』就佔二十五年時間的主因所在。佛所得的般若,是最究竟圓滿的,菩薩所學所行,皆是為追求佛的大智慧與大慈悲而前進,其獲得的悲、智資糧,因與佛道相應,故稱亦證得佛的一分般若波羅蜜。而佛果大智慧與大慈悲獲證的修因,即是『般若經』的要義──中觀性空之學以及成佛資糧-大悲願行兩者相輔相成的圓滿學習。而「性空之學」更是菩薩在佛道行進中,學習「悲、智」雙運,而悟知悲智「性空」,不可執著所修「悲智」之行,一直不可須臾或離的必備修因。如『大智度論』卷七十一說:「般若是遠離相。」卷七十說:「空相等是深般若相。」卷二十六說:「無相即不可得空,無所有空即是般若。」此即說明了要得證實相般若,必須在觀照般若的過程中,行「遠離」五欲六塵、善惡之相(『智論』卷七十一),才能契入一分無著、無相境界,進而更要如『大般若經』所說深發成佛大悲心──修四無量心定(見本網所刊登的「四無量心定、梵行精進」之單元)及一切禪定,乃至於通學、遍證一切法的歷程中,經過往返十方世界、廣度眾生、莊嚴凈土的過程,才能與一分甚深般若波羅蜜的內證智境──諸佛無上廣大無邊的究竟般若悲、智相應。(卷七十)3.回歸凈土由本篇所述,更加證明「本願」是修持圓滿般若「修因」的入門。因為在凈土中的任何一個眾生,無論聽聞與其根器相應的何種法義,於其中間的行持過程,都是為了完成修證諸法實相大智慧、大慈悲的真理,均一定與三十七道品(見『彌陀經』)及六度波羅蜜(見『大阿彌陀經』),以及諸佛大悲願行的學法內容相應,因而奠定了成佛的良好修因。尤其現在已經發出親近彌陀,欲學習彌陀無上智慧利根器的念佛者,更不可忽視般若波羅蜜的修學問題。因為彌陀沒有「般若」,即不能成佛,佛國眾生沒有「般若」,便不能悟道、證果。凈土的形成與轉變,也絕對不出緣起性空等業緣果報的道理(後續願中將有說明)。往生凈土的蓮友,更要有「般若」(證實相念佛),才能蓮品增上,才能更加理性的認識「凈土菩薩」在佛國中,如何聞法、修行的道理,加強往生凈土,聽聞佛法,修學與凈土菩薩所修「般若法義」相應的信念。而般若意義的學習,在成佛道上,對新學菩薩來說,是有其由淺入深的次第的。這個問題,將會在後續單元中陸續說明。


推薦閱讀:

夢似花落(五)
般若境緣集-如何究竟成佛(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六
般若境緣集-如何究竟成佛(六)
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8—)

TAG:波羅蜜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