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中國人到海外丟人 不應「旁若無人」
06-02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發表文章,題為:中國遊客到海外不應「旁若無人」。文章如下:
推薦閱讀:
伴隨著中國的開放與國力的日益強盛,中國人已經不再是「開眼向洋看世界」,而是實實在在地用腳走出國門,「開眼闖洋探世界」了。昔日那種可望不可及的海外旅遊,如今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國遊客返回家園,津津樂道地談論著海外見聞的時候,愉快不已地享受著在海外購買的各種名牌的非名牌的用品的時候,海外媒體上卻時常不斷地出現有關中國遊客有失文明禮儀的種種報道。一種新的「文明禮儀衝突」日益凸現起來。倘若追根尋源,是否可以說這種衝突在國內早已發生過呢?當年,散文家梁實秋先生曾在《旁若無人》一文中描述過在電影院里「旁若無人」的一種現象——他,旁若無人地抖腳,旁若無人地欠伸,旁若無人地剔牙,旁若無人地打飽嗝……以至於梁實秋先生忿忿地將其稱為「變態行為」。
讓人感慨唏噓的是,這種「旁若無人」的現象,當年還是走出「家門」發生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如今則是走出「國門」,上演在色彩繽紛的異域他鄉,並且成為詬病中國人的「把柄」之一。 其實,梁實秋先生在《旁若無人》中還說到的一種在公共場合「高聲談話」的現象,不僅在當時「經常令人困擾」,在今天也是「海外談神州」的媒體話題之一。梁先生自白「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但他還是鮮明地表示「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有人或許說,既然能夠從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中追尋到我們民族在文明禮儀上的一些陋俗,我們也就多少可以為今天海外媒體的一些批評感到釋然。這種釋然來自於對DNA的認同——「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釋然」。因為當年這種陋習是發生在出了「家門」以後,丟的是家裡人的臉;當今這種陋習是發生在出了「國門」以後,丟的是民族之臉。
常常聽到這種說法——「一個中國人出國之後就代表著中國」。當然,也有人認為無法承擔這種「民族的重荷」,「個人行為不能代表國家形象」。但是,「窺一斑而見全豹」,海外就是通過一位又一位中國遊客的行為表現來品味中國的。因此,無論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每一位走到海外的中國遊客,都是中國的「民間大使」,都是中國的「代言人」。
改正生活陋習並不是難於登天。如果到了海外時刻能將「眾目睽睽」或「旁邊有人」牢記於心,自然而然地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表現。這樣做,既有利於提升個人的素質與形象,也是對中國社會乃至中華民形象的一種貢獻。推薦閱讀:
※中國人畫像之公共空間基本禮貌的缺失
※張宏傑:今天中國人身上好多缺點,是明清留下的基因
※20年首次!中國人進駐,白人大量遷出溫哥華...
※濫用抗生素毀掉的豈止是一代中國人?!
※日本在中國東北到底害死了多少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