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瘋轉的偽健康常識害人無數,第二條就可能坑過你!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被各種各樣的健康、營養知識所包圍,但我們卻無法分辨它們是真還是假。某些偽健康知識聽多了,我們也會信以為真。
本期,我們就請權威專家和大家一起扒一扒那些我們信以為真的偽健康知識: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馬冠生
北京軍區總醫院臨床營養專家 荀曉霖
誤區一:瘦肉里不含脂肪
很多人認為瘦肉比肥肉更健康,因為瘦肉里不含脂肪,高血脂和肥胖人群不用有太多顧忌,可以放心地大快朵頤。
科學真相: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為顯性脂肪和隱性脂肪。瘦肉中所含的脂肪,則屬於隱性脂肪。
瘦肉中脂肪含量有極大的差異,一般在0.4%~30%之間。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純瘦豬肉的脂肪含量為6.2%。
因此,患高血脂及肥胖人群,在食用瘦肉時最好還是適量。
誤區二:沒有鹹味的食品不含鹽
很多人都認為,少吃鹽就是做飯時少放鹽,平時少吃有鹹味的食物。
科學真相: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除此之外,鈉還有各種化合形式。有許多食品吃起來雖然不咸,但卻加了不少鈉或鹽。如白麵包、蛋糕、餅乾、果凍、腌肉、香腸、鹹魚等加工食品,這類食物含鹽更多。
因此,大家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一定要注意看標籤,盡量選擇鈉含量低的。
誤區三: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大家是不是經常會這樣去評價水果糖分:水果甜是因為含糖量高才甜,不甜的水果含糖量通常較低,糖尿病人可以吃那些不甜的水果。
科學真相:某些吃起來不甜的水果,如火龍果和獼猴桃,口感雖偏酸,但數據顯示,每100克火龍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每100克獼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按碳水化合物總量計算,這兩種水果都算得上真正的「高糖」食物。
除此之外,含糖量較高的水果還包括蘋果、杏、無花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桂圓、香蕉、楊梅等。
因此,大家在吃這些水果時也要控制量的攝入。糖尿病人尤其要注意,不要認為口感不甜的水果可以多吃,看清食物成分表後再合理選擇水果。
誤區四:糖類是患糖尿病的元兇
「我不吃糖,也不吃含糖分的食物,因為我不想得糖尿病。」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甚至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事實。但是,「通通」今天要告訴你的是:「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科學真相:糖尿病是由胰島功能失調引起,雖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現是高血糖,但是否患糖尿病與攝入的糖關係不大。
當然,如果你已經確診為糖尿病,就要嚴格控制飲食中 「糖」的攝入量,把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範圍。如果你沒有患糖尿病,攝入糖並不會導致你患上該病。
誤區五:食物掉色,說明被染色了
最近桑椹剛上市,大家在家清洗時會發現它掉色厲害,才泡一會水就是黑色的。同樣黑米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很多人懷疑食物被染色了。
科學真相:食物掉色是種很常見的現象,它主要是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黑米、紫米、黑花生、黑玉米、黑大豆、桑葚、紫薯、紫甘藍、藍莓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色素——花青素。
這些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並不一定說明是被染色,很可能是其天然的顏色。
誤區六:有「筋」的菜才有膳食纖維
我們經常看到老一輩人做菜都喜歡選芹菜莖、白菜幫子這些口感較粗的食物,覺得這類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科學真相:每個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它們都屬於膳食纖維。
蔬菜筋並非蔬菜中纖維的唯一來源,而沒有筋的食物很可能纖維含量更高。比如說,紅薯和毛豆中不含筋,但它們的膳食纖維含量遠高於有筋的大白菜。
誤區七:維生素功能飲料能代替水果
很多白領工作忙碌,總是沒時間買水果吃,但心裡明白攝入維生素的重要性,所以乾脆經常喝維生素功能飲料來補償維生素的缺失。
科學真相:維生素飲料中添加的維生素大多是人工合成的,而水果中的維生素是天然的,除了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外,還包含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如類黃酮、花青素等,這是飲料所不能提供的。
誤區八:堅果吃多了會發胖
很多人喜歡吃堅果,但覺得堅果里含有很高的油脂,吃多了會發胖。
科學真相:堅果中的脂肪含量的確比較高,為44%~70%,但其中的脂肪酸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有利於人體健康,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每天吃50克堅果,持續吃近6個月。結果發現,受試者的膳食中增加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和銅的攝入量,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但體重沒有明顯變化。
看看吧,你是不是也被這些錯誤的健康常識坑過?
除了這些偽健康常識外,今天還要和大家說說最近盛傳在網路中的一些謠言,讓大家擦亮眼睛,不要相信。
(玩具雞蛋)
謠言一: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
前些天,一個號稱是「人造假雞蛋」製作過程的小視頻在微信群中被熱傳。
視頻顯示,有兩個人不斷從盆中撈出白色膠狀物質,塞入準備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已經放置了不少製作完畢的「假雞蛋」。
有人說這是在製作假雞蛋準備流入市場,還有人說已經有學校發現了這類假雞蛋……
闢謠: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官方微博@江寧公安在線稱,該視頻是一種玩具雞蛋的製作過程。大家不必擔心。
記者發現,在網上的確可以搜出這種玩具雞蛋。上面的黃色標籤和視頻里的一模一樣。
謠言二:黃瓜筆直說明被噴了葯
「筆直的黃瓜都噴了葯!彎黃瓜才是天然的!」這則謠言最近席捲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闢謠:據新華網、北京晚報等媒體報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栽培與生理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於賢昌表示,直黃瓜、彎黃瓜都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形成。
生長條件及品種決定了黃瓜的彎直—溫度、光照、肥料等條件比較好時,植株生長健壯,直黃瓜出現的比例多。
謠言三:有皮皮蝦被黑心商人注膠
網上一條「注膠蝦」視頻被熱傳。
視頻中,一名女子一邊從每隻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一邊控訴給蝦「注膠」的「黑心商人」:「早晚把中國人吃死,太傷天害理了,能不吃就盡量別吃了」,「這個大的(皮皮蝦)裡面,多長一條(膠),都沒有肉,這是要把人吃死嗎?」
闢謠: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微博迅速闢謠:視頻中的「注膠」其實就是皮皮蝦身體內並未成熟的蝦黃,而不是膠。真正有籽的皮皮蝦,才是品質最好的,價格也相對貴些。
皮皮蝦一旦注膠就會死亡,而死蝦在市場上很便宜,所以沒有商人會幹這種傻事……
謠言四: 油放入冰箱可檢驗地溝油
「請把你家的油放入冰箱兩小時,如果出現白色泡沫,那就是地溝油!」
闢謠:湖北武漢食品化妝品研究所有關專家,以及丁香醫生的阮光鋒均表示,這種檢測方法不靠譜。
植物油在存放溫度較低時,其所含的甘三酯會產生晶體,使油從液態變成固態,俗稱「結凍」。而當溫度回升或加熱後,油又會變回液態。
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物理形狀變化,油是液態還是固態,並不能反映油的品質。油的凝固點高低是油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謠言和偽健康知識,都經不起科學的推敲。當我們遭遇它們時,先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很多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內容來源 | 人民日報
推薦閱讀:
※家長注意!胖孩子黑脖子洗不凈 或是糖尿病前期(圖)
※萬能的「百令膠囊」,真的萬能嗎?
※覺得天旋地轉?耳朵里的「小石頭」掉下來了!
※猝死前的3個信號,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
※如果餘生是「鈣汁王」,我希望餘生儘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