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丞相名稱變遷

  ◇商朝時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為丞相

 

◇西周時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註: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師兼任此二職。

 

◇東周時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執政官(史籍所稱)、少宰(副宰相)

 

◇春秋時期的丞相:

·齊:上卿、左、右相    晉:正卿    秦:左、右庶長

·楚:令尹   越:大夫    宋:左、右師

 

◇戰國時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國、左、右丞相(秦)、令尹(楚)

 

◇秦朝丞相制度: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組成,二人時加左右字樣,以右為上。

·秦二世胡亥時一度有中丞相,一稱相國,李斯(李斯字通古,師侍荀況為師)

·乃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西漢丞相制度:

·起初承秦制

·相國、左、右丞相、中書令、宰衡、大司馬(即後來的太尉,掌兵權)、大將軍、

·大司徒(即後來的司徒,掌民事)、大司空(即後來的司空,掌水利工程)、御史大夫(即副宰相)

·西漢孝武帝劉徹起,設中書令分丞相職權。

·西漢孝昭帝劉弗陵時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馬』、『大將軍』等頭銜實掌宰相職權。

·如大司馬、大將軍、博陸縣侯——霍光/子孟

·西漢孝成帝劉驁設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職權。

·西漢孝哀帝劉欣時,將三公改為大司馬、大司徒與大司空

 

◇東漢丞相制度:

·相國、丞相、尚書令、御史大夫

·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將三公改稱太尉、司徒、司空。

·尚書令:東漢初年開始,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中樞實權漸入尚書令手中,

·東漢末期的荀彧曾任此職。

·東漢末一度恢復丞相,曹操曾任此職。

 

◇三國時期丞相制度:

·魏國丞相制度:

·魏國起初承東漢舊制,由三公負責行政,

·尚書令掌握中樞實權。

·曹丕稱帝後,改秘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

·中書監比中書令的職位略高一點。

·魏國的丞相:尚書令、錄尚書事、中書監、中書令、丞相

·蜀國丞相制度:

·諸葛亮曾任丞相之職

·諸葛亮死後,繼任者蔣琬稱大司馬。

·蔣琬之後,繼任者姜維稱大將軍

·吳國丞相制度:

·孫邵、顧雍、陸遜都曾任過丞相之職

 

◇西晉的丞相制度:

·丞相、相國、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

·附註:西晉時以太宰、太傅、太保為上公,為虛銜;

·大司馬、大將軍為榮譽官銜,在地方上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為榮譽官銜;但尚保留著一些宰相的權力

·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合稱八公。

 

◇東晉的丞相制度:

·東晉的丞相: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

·附註:錄尚書事與尚書令的職權一樣大,但錄尚書事的官職比尚書令的略大。

 

◇十六國的丞相制度:

·前趙、成漢、前燕、後燕、南燕、冉魏、前秦、後秦、後梁

·大都以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丞相、司徒為宰相;

·後趙、南涼、西涼、北涼大都以尚書左、右丞、左、右長史、左、右司馬為宰相;

·北燕、西秦、大夏都是先後以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左、右丞、

·尚書、左輔、右弼為宰相。

 

◇南北朝丞相制度:

·南朝丞相:尚書令、錄尚書事、中書監、中書令為宰相;

·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副宰相。

·南朝的三公、八公為尊寵之銜,不是實際宰相;

·錄尚書事偶爾設置,中書監和中書令多數情況為榮譽官銜。

 

◇北朝

·北魏的三公、八公為名譽官銜,但在北魏初期具有一些實權,

·北魏丞相:尚書令、錄尚書事、尚書左、右僕射,其中以尚書令為首相。

·北魏自爾朱榮之亂後,分成東、西魏;東魏被北齊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

·東、西魏、北齊的丞相職稱與北魏的相同,但有少數權臣以丞相、大丞相的名義行使相權。

·北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為名譽官銜;

·北周以大冢宰、大司徒為宰相,大冢宰為首相。

·附註: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

 

◇隋朝丞相制度:

·隋朝以內史令、納言、尚書令同為宰相。

·隋文帝楊堅將中書監改為內史令,侍中改為納言與尚書令三者同為宰相,職權與南北朝同。

·以別職加上『參掌政事』、『參掌朝政』之銜,也可視為宰相;

·而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既無實權,

·又無屬官,為榮譽官銜。

 

◇唐朝丞相制度:

·唐初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為宰相,因李世民曾為尚書令,而百官亦無人敢擔任此職,

·後由尚書令的副手尚書左右僕射為尚書省的長官。 

·唐初丞相制沿襲隋制,恢復中書令、侍中之名。

·以他官加」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名義,為實際上的宰相,

·而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名義上的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時,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等人曾任尚書左、右僕射、侍中及中書令。

·唐高宗李治時又增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又將尚書省改為『中台』,中書省改為『東台,門下省改為『西台』;

·門下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

·武則天時,將尚書省改為文昌台,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台;

·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文昌左、右相,中書令改為內史令,侍中改為納言;

·又將吏部尚書改為天官尚書、戶部尚書改為地官尚書、禮部尚書改為春官尚書、

·兵部尚書改為夏官尚書、刑部尚書改為秋官尚書、工部尚書改為冬官尚書;

·又將御史台改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

·左台監察京師百官及軍隊調動,右台負責監察地方各州,

·對於全國的掌控空前加強;其它如省、寺、監的名稱也全更改。

·唐中宗李哲復辟後,以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

·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時將尚書省改為紫微省,門下省改為黃門省、尚書省改為文昌台,

·以紫微令、黃門令、文昌左、右丞相為宰相。不久又恢復中宗復辟後的官稱,

·一直沿用到唐朝滅亡。

 

◇五代十國時期的丞相制度:

五代時期:以同中書門下平章為宰相。

 

◇北宋的丞相制度:

·北宋初,趙匡胤實行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參知政事』分別為首相和副相;

·正副宰相和樞密院的正副樞密使合稱為宰執,或宰輔。

·宋神宗趙頊改革官制後,以『尚書做僕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分別為首相和次相;另設副相四員,依次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沿書右丞。

·宋徽宗趙佶再度改官制,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太宰、少宰;

·以太宰為首相,少宰為次相,副相四員的官名依舊。

 

◇南宋的丞相制度:

·宋高宗趙構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宋孝宗趙昚時,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丞相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

·一直用至南宋滅亡為止。

 

◇遼國丞相制度:

·遼國設左、右宰相,並設總知軍國事、知軍國事為副宰相。

 

◇金國丞相制度:

·金國開國初,設『勃極烈(類似於宰相一職的官職)』,四人為宰相;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攻佔燕雲十六州後,在這十六州中設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金太宗完顏晟在漢地建尚書省,設尚書左、右僕射,作為漢地的宰相;

·金熙宗完顏亶時,統一了內地和漢地的官制,廢除了『勃極烈』制度,以尚書令、左、右丞相為宰相,並設左、右丞為副相;另設平章事、參知政事作為正副宰相的助手。

·此時的尚書令為榮譽職銜,以左、右丞相為實際宰相;

·海令王完顏亮時,再改官制,以尚書令為宰相,而不設左、右丞相、參知政事,並廢除平章政事;金世宗時,又再改官制,設左、右丞相、平章事為宰相官,又以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執政官。

 

◇元朝丞相制度:

元太祖鐵木真時的丞相一職稱為『大必闍赤』;

元太宗窩闊台即位後,以中書令、左、右丞相為宰相,由大臣擔任;

元世祖忽必烈時,仿照漢制官爵,以中書令為宰相,常以皇儲兼領,但形同虛設,

而實際上的宰相為左、右宰相,又設平章政事為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參知政事為副相。

 

◇明朝丞相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基業後,沿襲元朝制度,以中樞機構,設左、右丞相為宰相,

·以平章政事為次相。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一職,改設內閣,置學士協辦,

·皇帝親理國政,六部(即吏、禮、戶、兵、工、刑部)掌中樞大權;但此時的內閣大學士為皇帝的顧問和秘書,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時,侍講、侍讀、編修、檢討等參預機務,形成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開始公開參預機要事務、協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熾時,內閣大學士多由尚書、侍郎等高官擔任,地位明顯提高,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明宣宗朱瞻時,大學士有權批答各處上的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稱『票擬』,然後皇帝裁決。大學士從此掌握大權,地位尊榮,內閣也成為要害的部位。

·明世宗朱厚熜以後,內閣成為獨立的、凌駕於六部之上的中樞機構,內閣在明朝稱閣老,或閣臣、宰輔;宰輔少則一人,多則八、九人,為首的稱首輔或元輔,權利最大、地位最高;

·大學士都有以殿名、閣名入銜,如東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建極殿、中極殿、謹身殿;

·附註:南明小朝廷先後在南方建立過六個小政權,都沿用明朝的宰相制度,以內閣大學士為宰輔。

 

◇清朝丞相制度: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只設立了五個大臣作為輔佐;

·清太宗皇太極時,設立內秘書院、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合稱三院(後稱三館),

·內三院各以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其之長官,是為清朝宰相的前身。

·清世祖福臨時(即順治十五年),仿照明制,將內三院改稱為內閣,

·設置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其之正副長官。

·清世宗胤禛時(即雍正七年),內閣正式成為朝廷中樞機構,

·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也正式成為正副宰相。

·雍正八年,,成立軍機房。後改稱為辦理機處,簡稱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要政,總攬軍國大計。軍機處設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為宰相。軍機大臣任命時,按其各人資歷,分別稱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設領班一人,以滿族大臣擔任,總攬軍政,是為首度軍機大臣,即首輔。從此,軍機大臣就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大學士則為名義上的宰相,但軍機大臣常掛以大學士的名銜。

·清宣統(即溥儀的年號)三年,,軍機處撤消,先後成立過皇家內閣和責任內閣,設內閣總理大臣,即宰相。庄密親王奕劻人此職,後改任袁世凱,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崩潰。

·附註:清朝以皇太極朝至胤禛朝的大學士、弘曆朝至清朝末年的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為宰相,而以弘曆至清朝末年的大學士作為名譽宰相。


推薦閱讀:

看美國人衣著時尚的百年變遷
中國式「相親」折射社會變遷
衣著漸欲迷人眼,十年穿著大變遷
良政善治與政治變遷
漫漫和解路 香港電影里的港陸關係變遷

TAG:名稱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