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清代八旗軍的發展與演變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製制度。以旗為號,分別為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紅,鑲白,鑲黃,鑲藍八旗。1601年設立四旗:正黃旗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旗主為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正紅旗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正藍旗為努爾哈赤其弟舒爾哈齊。1615年(天命元年)在赫圖阿拉城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其中正黃、鑲黃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為八子皇太極,鑲白旗為十二子阿濟格,正紅、鑲紅旗為次子代善,正藍旗為努爾哈赤侄子阿敏,鑲藍旗為五子莽古爾泰。左右兩翼設置為: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1635年(天聰9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擴編蒙古八旗,1637年(崇德2年)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1639年(崇德四年)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加正白、鑲白旗。1643年(崇德8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擴充漢軍為八旗(加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八旗軍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1)牛錄額真,牛錄在滿語中是「箭」的意思,在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在組織中將此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於1601年,定編為300人。(2)八旗組織中的中層官職為甲喇(或扎蘭,加蘭);也稱參領額真,一甲喇為5牛錄,是為1500人編製。(3)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為旗主固山額真,5甲喇為1固山,共5*1500=7500人。每大旗(大旗即為漢旗,蒙旗,滿旗)為7500*8=60000。              

         八旗中的旗的區別:(1)八旗中正,鑲旗的讀音:八旗中的正、鑲分別也稱「整,廂」旗。「正」整個的,全部的,鑲在原來旗的基礎上鑲的邊,也做「廂」。(2)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內有五朵祥雲,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內有三朵祥雲。(3)旗的樣式:正四旗旗幟左右長為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鑲四旗即正四旗尺寸剪去上下角。八色龍旗均做龍圖,鑲旗形成只是加邊後,中間面積變小。(4)龍與旗色的配合:黃旗配藍龍,白旗配藍龍,紅旗配黃龍,藍旗配紅龍。(5)八旗顏色的含義: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紅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鐵又先於土,有土就不要五色。所以只有:紅黃白藍,寓意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能生存發展。    

           上三旗和八旗駐防: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天子親自帶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親軍。下五旗為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守護京城外衛。進駐北京後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紮,稱京旗,或稱禁旅八旗。北京城內因為方城,按方位顏色布防:兩黃旗北方(駐德勝門、安定門);兩白旗東方(駐東直門,朝陽門);兩紅旗西方(駐西直門,阜成門);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其東,西,南,北駐紮是跟據中國傳統的五行陰陽劃分的:(1)兩黃駐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而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2)兩白駐東方:東方在五星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3)兩紅駐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代表火,火能克金;(4)兩藍旗駐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以物震物,順其自然的天理崇拜。              

             八旗軍戰鬥力:八旗軍早期戰力十分驚人,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權威的樹立;二是鋼鐵般的制度。八旗制度能兵能民,這從根本上適應了戰爭的需要,促使滿洲人的不斷壯大。而該過程中其大汗(酋長)的權力又在滿明鬥爭中不斷強化,使其權威不斷增強。加之其戰鬥中指揮有方,督軍更嚴,其軍隊又分為前鋒,馬隊等軍種,戰場上各司其責。臨戰狀態下不盡其責任者立地處死。沒有指令前鋒不能退後半步,前鋒實際上就是敢死隊,缺一個即補一個。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紀律鑄就了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的軍隊。因此註定了明清戰爭中滿清的勝利,經過與明先後在撫順之戰,薩爾湖之戰,開鐵(開原,鐵嶺)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等一系列戰爭中大敗明軍,從而奠定了其入主中原的根基。                            

           八旗軍衰敗及其原因:(1)官兵素質低下,尚武精神迅速失落,好逸惡勞的現象到處蔓延,直接導致了八旗官兵體能和軍事素質的全面下降,整日優遊渡日,耽於安逸,很少把心思用在練功習武上,良兵強將越來越少。(2)訓練形同虛設,清朝建立以後,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軍事訓練制度。但因承平日久,這些制度實際上並無人認真執行過。平時規定的每月練習步射騎射,以及每年的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甚至部分將領還肆意篡改條例,以減少訓練次數,減輕訓練強度。這使八旗軍戰鬥力不斷下降: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主力已被綠營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有八旗主力官兵,但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軍已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用已不復存在。(3)軍隊紀律敗壞,清軍如關後軍紀鬆懈,風氣敗壞現象開始出現,終年仰食於官府。從而拋棄了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轉而遊手好閒,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終日魚肉百姓,失去民心,軍中官員又剋扣軍餉,造成軍隊內部出現諸多矛盾。(4)武器裝備殘缺廢損,按照傳統制度,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自備武器糧草,清軍各級組織對官兵的自備兵器殘缺廢損情況要進行定期檢查,但從乾隆以後相當數量的八旗官兵的自備兵器已是徒存名目,更有甚者將兵器火器出賣。八旗軍衰敗總的來所:是其入關後擁有優越安逸的生活和政治上的獨特優越性,逐漸放棄了積極進取的態度,沒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最後演繹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局。八旗軍興衰啟示: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民族從弱小到強大,無不是經歷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鬥。逆境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可以鑄造一個成功的民族。在一種安逸舒適的環境中一個民族只有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才不會重蹈八旗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覆轍。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家庭個人的壯大成長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

從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歷史分析建立和諧政教關係的社會意義
淺談書法字體的演變
【同、興,桐、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申,審,審】字的演變含義
談朱熹對邵雍象數易學的發揮演變(郭彧)

TAG:發展 | 八旗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