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建制變化
06-02
考古資料證明:遠在4500年前,樟樹地域已有定居的原始村落。商代中期,樟樹境內的吳城已是江南繁榮的都邑。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蕭江、雌溪、蒙河、沉香溪、烏溪兩岸,已是村落遍布,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樟樹自商周至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樟樹境內始建新淦縣,縣治淦陽(今樟樹城區)。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宜春三縣。至東漢中平二年(185),析宜春置漢平縣,縣治在今樟樹西南境的吳平圩,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漢平三縣。三國時,孫吳改漢平縣為吳平縣。隋開皇九年(589),省新渝縣入吳平縣;開皇十一年,省吳平縣入宜春縣;開皇十八年,復分宜春縣置新渝縣。唐武德五年(622),以今樟樹西南境太平圩為縣治,置始平縣,武德七年廢,入新渝縣。唐儀鳳年間(676-678),朝廷賜號樟樹境內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新淦的崇學鄉另建清江縣,以蕭灘鎮(今臨江鎮)為縣治,直屬鎮南軍節度使。南唐保大十年(952),清江縣改隸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渝三縣置臨江軍,清江為首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鄉、新渝思賢鄉隸清江縣,縣境由三鄉增為五鄉。元至元十四年(1277)臨江軍改臨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臨江路為臨江府,轄清江、新淦、新渝三縣。明宣德四年(1429),臨江、樟樹兩鎮均列為全國33大工商稅收重鎮之一。清嘉靖四十一年,設湖西分守道駐臨江。民國二年至十四年,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至三十八年,先後屬第一、二行政督察區。1930年10月至11月,在臨江鎮建立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導。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屬南昌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屬宜春專員公署(今宜春市)。1988年10月26日清江縣撤銷,改設樟樹市至今。 |
推薦閱讀:
※女生大學四年的經典變化,你有木有? - Qzone日誌
※從「河東」到「河西」,還需要三十年嗎?
※十神的一些涵義與特徵, 及其象徵之變化
※《子平真詮透解》:對用神變化的體會|悟易齋命學命名館
※男人熱戀時的18個心理變化
TAG: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