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他督師天下,卻出了一個昏招,否則明朝不會亡!
歷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創造的,但清朝奪得江山,卻充滿了偶然性。曾國藩最重要的幕僚趙烈文曾評價清朝:「本朝創業太易,誅戮又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一句奪天下太過機巧,道出了清朝奪取江山過程中,充滿了偶然性。
造就清朝輝煌的偶然性,就是明朝不斷迸發的昏招。在崇禎死後,南明本該還能存在,但此人做錯了一件事,卻讓南明從此四分五裂,無法建立「抗清統一戰線」,最終只能被各個擊破。如果此人不出此昏招,那麼至少南明會劃江而治,依然存在。
此人就是南明督師史可法。所謂督師,是統帥軍隊的意思,明朝時期除皇帝外最大的地方官員,掌有很大的兵權。在歷史上,史可法名聲和地位都非常高,更因揚州抗清,所以千古流芳。但他的確出了一個昏招,葬送了南明。
李自成進京,北京淪陷,崇禎死後,明朝面臨一個問題,即要迅速擁立新君,穩定局面。作為南明第一重臣,史可法的意見非常重要。但在這個問題上,史可法充滿了私心。
因為崇禎兒子都被李自成抓住,後來清軍入關後,太子朱慈烺被多爾袞毒殺,罪名是「假冒太子」。所以,南明只能從宗室中找人,按照封建倫序的觀點看,應該是選擇「和崇禎血緣關係最近的」來做皇帝。
那麼,最近的毫無疑問是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綜合比較之下,眾多大臣都認為:福王朱由崧最適合。從支持的人數上來看,當時福王做皇帝,支持者的確最多。
然而,東林黨人卻極力反對,原因很簡單,因為福王的祖母是鄭貴妃。當年鄭貴妃想要讓兒子做皇帝,和東林黨人鬧過糾紛,所以東林黨人怕福王上台後,會清洗東林黨。因此,東林黨的方案是:立潞王朱常淓為皇帝。
無論是按照封建倫常,還是從穩定大局出發,史可法都應該迅速支持一方,好結束紛爭。讓人驚訝的是,史可法卻選擇兩不選,提出立桂王為皇帝的想法。當然,後來東林黨的遊說之下,史可法選擇支持東林黨人。
在這種紛爭之中,出現了三個重大錯誤,足以將南明炸的粉身碎骨。
(1)馬士英聯合江北四鎮,建立了福王的弘光朝。然而,東林黨不甘寂寞,史可法縱容之下,東林黨聯合軍閥左良玉,想要驅趕福王,從而實現擁立潞王的目的。這就將軍閥捲入了皇權確立,讓皇帝威嚴進一步喪失,即軍人干政!
(2)因為在南明皇帝選擇上,史可法沒有一錘定音,反而加劇了這種紛爭,導致後來各方勢力,將這種紛爭延續了下來。東林黨有東林黨支持的對象,其他軍閥各有支持對象,各自不兼容,甚至還互相攻伐,落井下石。
(3)由於各個勢力,都分別支持自己選擇的「皇帝」,所以導致抗清勢力四分五裂,根本沒辦法真正做到建立「抗清統一戰線」。潞王、唐王、魯王、永曆等,宗室成了軍閥們的「高舉的品牌」。即便大家公認永曆為皇帝,但實際上依然我行我素。
這些人為何各自扶持一個宗室?其實就是私心,或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或稱為「從龍之臣」等。但這種情況的出現,最早就是在南明初立之時。如果當時史可法能夠一錘定音,及早確定,那麼南明至少可以團結對抗清朝。一旦南明團結起來了,清朝根本不可能一統神州。
(曾經的主人,清朝的土著?)
然而,史可法不僅沒有早點結束這種紛爭,反而還另外還提出一個皇帝人選,讓南明局面變得更混亂,以至於導致後來抗清四分五裂,甚至彼此還打鬥內耗。有人說,別人想做什麼,史可法還能怎麼辦!但不要忘了,史可法是督師,可謂南明第一重臣,有足夠的影響力。在其位就要謀其職。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弘光朝是1645年滅亡,為何歷史上總說明朝1644年滅亡?清軍入關時,最多只能算「逐鹿天下」中一股勢力而已,但不能因此說這是一個朝代開始吧!北宋汴京被占,南宋還算不算呢?
推薦閱讀:
※最後的江山!崇禎和魏忠賢最後的鬥爭 - Qzone日誌
※千古一淚崇禎帝
※老天爺曾給過崇禎兩次機會,哪怕只抓住一次,他也不用弔死在煤山
※崇禎在掛上煤山那棵樹之時,後悔的是自身氣度還是養了一群白眼狼
※大臣不願背「投降派」黑鍋,崇禎皇帝的命就苦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