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看民國》連載三——辛亥排滿革命的前因後果(2)
三、庚子事變
四、日俄戰爭與日俄密約 1799年2月7日,乾隆帝去世。隨之,其寵臣和珅被鎖拿抄家,標誌著這個「盛世」毒瘤終於潰破。隨著西方列強餓虎般撲向中國,從嘉慶到慈禧,清王朝一路走向衰敗。 這兒略敘鴉片戰爭與庚子事變經過。前者是外國入侵,後者為中國「抗外」。 一、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 據史書記載,鴉片作為藥物,初唐時就已經傳入中國。明朝晚期開始有人日常吸食。康熙年間,英國商人開始向中國輸銷鴉片。至清朝中後期,輸入數量激增。1729年雍正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傾銷的鴉片為14000公斤,1790年乾隆時增加20倍,為28萬公斤,1837道光時更達1729年的171倍,為240萬公斤。 鴉片進口日增,白銀隨之大量外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二千餘萬兩;十四年至今(十八年),漸漏至三千萬之多;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至於吸鴉片人數,據1835年估計,全中國有200萬人以上。 清代民間流通銅錢,但百姓完糧納稅及大宗貨物交易則以白銀結算。白銀外流,帶動銀價上漲,錢價貶值。從而使物價升高和人民稅負加重,民生日益艱困。而田賦不能如期收足,也影響到清廷財政支出。這一現象到乾隆後期就已相當嚴重。乾隆剛一退位,清廷即行禁煙。 1796年(嘉慶元年),清廷明令停止鴉片進口。4年後,詔再禁販賣。帶動走私盛行,進口有增無減。1809至1817年,又有5次禁令,但由於吏治敗壞,地方官員分肥縱放,以至澳門、黃埔公開交易。輸入鴉片愈多,銷路愈旺。嘉慶朝禁煙失敗。 1821年(道光元年)再申禁令。從此外船預將鴉片轉置於停泊廣州外海的躉船,再由「快蟹」小船接運入口。快蟹行駛迅速,備有武裝,關津巡船又通同作弊。鴉片走私向北蔓延至天津、奉天,各口岸都有專門收囤轉販店戶,分銷內地,銷售數量直線上升。至1838年,年輸入3.9萬餘箱,總值白銀1500餘萬兩。鴉片佔英國對華輸出總額50%以上。印度政府歲入1/10來自鴉片貿易。19世紀初年,美國煙販也每年從土耳其運鴉片至廣州1000多箱。清廷禁煙失敗,吏治敗壞是根本原因。一些沿海緝私巡船,收取鴉片商賄賂,「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之巨。他們與快蟹船「通同作弊,投股分贓,包庇行私」。許多地方官吏兵丁收受重金賄賂,成為煙販耳目幫凶,使外部煙販勾結內地煙販,廣建各地分銷點。他們再將贓銀層層分潤賄賂上級,直至朝廷王公大臣,形成自上而下的鴉片走私保護網。其中許多人不僅收受賄賂,而且還吸食上癮。如此「體制」,禁煙焉得不敗!
1821至1835年,清廷頒布數十道禁煙法令,而走私鴉片愈演愈烈。不僅每年外流白銀1000多萬兩,銀價愈昂,錢價愈賤.國計民生愈艱,而且風俗人心日益敗壞。「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一經吸煙,刻不可離,中人之家,往往破產。而此煙能提攝百脈,愈人小病,久之精神大耗,無可救治。」禁令須由官府執行。但各衙門上下人等無不吸食,各省督、撫幾乎半數有癮,王公大臣亦復不少。尤其是士兵吸食後,面黃肌瘦,體虛力弱,完全喪失戰鬥力。事關大清江山社稷安危,不能再等閑視之。道光帝認識到「此物不禁絕,使流行於內地,不但亡家,實可亡國」,決心厲行禁煙。 1838年12月31日,道光帝授力主禁煙的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前往廣州查禁鴉片。命廣東督、撫和他通力合作,「總期積習永除,根株斷絕」。然而林則徐的支持力量只是道光帝,其實相當孤立,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便態度曖昧。而林連被召見,賜予紫禁城騎馬,授以欽差大臣等,破格殊榮,「樞臣亦為之動色」,滿漢畛域隱然顯現。稍有不稱,禍患立致。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廣州,向各國商人發出諭帖,說明通商之利,販煙之罪,例禁之嚴,私販無望,命將躉船鴉片盡數繳出,不得絲毫藏匿,並須出具合同甘結,保證「嗣後來船永遠不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對於行商,則曆數他們勾結外人,欺矇官府罪惡,責令於3天內,辦到繳煙、具結二事,否則即「擇尤正法一二,抄產入官」。 煙商煙販根據以往經驗,以為只要敷衍一下,便能了結。他們表示願意繳出鴉片1037箱,林則徐識破虛假,拒不接受,即行停止貿易,撤退商館買辦、工役,並拿究煙商顛地。3月24日,英國商務監督義律自澳門趕至廣州商館,當晚林派兵將商館包圍,斷絕出入,幽禁外人300餘人,以迫使煙商及義律就範。 3月27日,義律屈服,表示願將英人經手鴉片全部清繳,同日布告英人遵照,同時保證將由英國政府賠償煙價損失,為侵華戰爭埋下伏筆。 4月12日開始收繳,至5月18日,包括美商鴉片在內,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118萬8127公斤。 6月3日,虎門銷煙開始。林則徐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投入鴉片,泡透後再投入石灰,完全腐化後,打開涵閘讓鴉片沫泄入大海。歷時23天,將所繳鴉片全部銷毀。 銷煙消息傳到倫敦,引起一片戰爭叫囂。10月1日,英國內閣正式決定出兵中國。1840年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發表「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演說,聲稱中國禁煙事件,不僅使英商利益遭受損失,而且影響英王「尊嚴」。2月,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義律為同清廷交涉的正、副全權代表,任命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外交大臣巴麥尊發給他們侵華訓令和《對華條約草案》,指示戰爭具體步驟,提出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領事裁判權等侵略要求。4月9日,英國議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發動侵華戰爭議案。 6月,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艘、海陸軍4千人,到達廣東洋面。因廣州防守嚴密,轉而向北。在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兵擊退。7月初,英艦攻佔浙江定海。8月11日,出現於大沽口(白河口),要挾清廷談判,道光帝派琦善到廣州議和。10月3日,清廷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隻。迫使琦善與義律成立初步協議,即所謂《穿鼻草約》。包括割讓香港及賠款等。1月26日,香港正式歸英所有,但道光帝不予批准。2月26日,英軍乘琦善撤除戰備,攻陷虎門,提督關天培戰死。27日,清廷對英宣戰,派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州對英作戰。琦善被革職鎖拿解京,查抄家產。4月,奕山到廣州。道光帝再三嚴促奕山進兵。5月21日,清兵水陸軍1700餘人,趁黑夜分乘快船,攻擊英軍。英船不備,頗有折損,商館也被劫掠。天亮後,英軍2400人反攻。清兵一哄而潰。4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只得豎起白旗求和。27日,義律與奕山代表訂立《廣州和約》,允繳贖城費600萬元與賠償商館損失30萬元。
5月29日,英軍一部自廣州近郊撤退,沿途淫掠,被廣州鄉民圍困於城北三元里。第二天,英軍2千來援,鄉民依然不退。英兵死傷數百。廣州知府勸鄉民解散,英軍始得退回軍艦。這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聲號角。 廣州和約等於完全投降,奕山捏造謊言上報。清廷無力再戰,只好認可。以為中英問題已了,命調赴廣州各軍撤回原防,裁撤沿海防守官兵。而英軍正大舉而來。 4月30日,英國內閣以獲利太少否認穿鼻草約,召回義律,改以璞鼎查為全權代表。8月20日,英國海軍第二次北犯,官兵約3500人,先陷廈門。10月1日,攻陷定海。10日,續占鎮海。13日,唾手而得寧波。 道光帝派另一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援浙。奕經沿途逗留,勒索供應,1842年2月始抵紹興。3月10日黎明,清軍水陸兵勇3萬餘人,反攻寧波失敗。 英軍以北方太冷,改向長江下游進兵。6月16日,陷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陣亡。7月21日,陷鎮江。進犯南京。 道光帝派耆英、伊裡布向英軍求和,接受璞鼎查提出的全部條件。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為: ——割讓香港; ——賠償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兵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另廣州贖城費600萬元,實際為2700萬元),先付600萬元,其餘部分4年內交清。這筆賠款約相當於當時清廷全年財政收入的1/3;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英國商人可在港口自由貿易,不必經過行商。准許英國商人攜眷居住,派設領事;——進出口稅餉秉公議定則例;英國貨物按例納稅後,中國商人可遍運內地,不得加重稅例。中國失去關稅主權。
1843年7月22日,中英續簽《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規定有: ——中國進出口貨物稅率為4%(茶葉為10%),比鴉片戰爭前降低50%到90%,還規定未列入稅表的貨物一律「值百抽五」,中國成為稅率最低國家之一。不僅大大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而且海關從此失去保護本國產業功能。 ——領事裁判權。即英國人在中國發生司法交涉或犯罪,由英國領事按英國法律處理,中國政府無權過問。 10月8日,中英再簽《虎門條約》,主要內容為: ——英國商人可於通商口岸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後來列強以此為依據,相繼在各口岸城市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 ——訂明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他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 鴉片開禁一直是英國特別堅持的條件。最後以清廷答應「各國商船是否載運鴉片,中國無須過問」作為解決。清廷禁煙徹底失敗。 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其產生有其特定原由。即,中國當時的法律與西方歐美法律有極大差別。中國並無獨立司法機關,完全由行政長官判案;而且刑律中又有原始野蠻的肉刑、砍頭、凌遲處死等刑罰。於是有論者稱列強要求治外法權有其合理性。認為從改變中國舊律看,治外法權有促進作用。 上海的租界曾予中國革命者以掩護,是否因此便肯定租界制度!香港後來成為「東方之都」,是否因此便肯定鴉片戰爭!
中國司法制度的進步變革,是中國自己的事情,毋須列強用堅船利炮來「促進」。中國刑律野蠻,但並未強迫西人來中國「受罪」。治外法權使中國政府不能保護本國百姓不受西人欺凌,卒成庚子變亂。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侵犯中國國家主權的辯護詞。 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望廈條約》。美國取得了英國在《南京條約》中,除割地、賠款外的全部特權,且有所擴大。 10月24日,中法簽訂《黃埔條約》。法國除取得英、美在中國的所有特權外,還迫使清廷放棄對天主教的傳教禁令。 美、法訂約以後,其他西方小國,如荷蘭、比利時、丹麥、普魯士、西班牙、瑞典、挪威等,亦相繼要求比照辦理。清廷「一視同仁」,一概允准。 林則徐被革職以後,1841年5月初,受命以四品卿銜去浙江隨營效力。不久,奕山廣東軍事失敗,道光帝歸咎林則徐「廢弛營務」,6月28日,下令將其革去四品卿銜,遣戌伊犁。 在充軍途中,因大學士王鼎保薦,曾在河南治理黃河缺口,竣工後仍被押送伊犁。在伊犁期間,興辦水利,勘墾屯田,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1948年升雲貴總督。先後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衝突和人民起義,整頓雲南礦政。1849年底病辭返鄉,1850年10月,受命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病卒於普寧途中。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鴉片戰爭的歷史影響: ——開始了中國走向「半殖民地」的進程。而隨著西方列強的一步步入侵,最終激發起中國人民的反帝怒吼;另一方面,為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打開了大門,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爾後的發展變革。 ——清廷禁煙失敗,顯示自康熙後期發展起來的吏治敗壞,至此已到失控狀態。清王朝由此加速走向衰敗;——在整個過程中,「正面人物」林則徐、黃爵滋、王鼎、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等都是漢人,「反面人物」道光、穆彰阿、琦善、奕山、奕經、耆英、伊裡布等都是滿人。滿漢畛域開始顯現。也促使人們從民族角度去認識清王朝的統治。
二、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紛紛以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的方法,入侵中國。中國先後與英、法、俄、日乃至八國聯軍等開戰,結果是簽訂一系列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項: 英、法的侵略 1858年6月26日、27日,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中英、中法《天津條約》簽訂。主要內容有: ——外國公使長駐北京; ——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10地為通商口岸; ——英、法等國人員可自由進入內地遊歷、通商、傳教;外國商船可駛入長江各口岸; ——修改稅則,降低商船噸稅; ——對英賠銀400萬兩,對法賠銀200萬兩。此前,6月13日、18日,中俄、中美《天津條約》簽訂。俄、美各取得許多特權。
1860年10月24日、25日,清廷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主要內容有: ——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增開天津商埠; ——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 ——割讓九龍司「歸英屬香港界內」; ——《天津條約》中所定對英、法的賠款。均增加到800萬兩,另增恤金英國50萬兩,法國20萬兩。 1876年9月13日,中英簽訂《煙台條約》。主要內容有: ——中國賠償白銀20萬兩,並派專使赴英賠禮道歉; ——英國官員由印度進雲南,察看通商情況,以商訂章程;-——擴大領事裁判權。中國各地有涉及英人生命財產案件,英使可派員前往「觀審」。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案件,由原被告所屬國官員「各按本國法律審斷」;
——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通商口岸,及大通、安慶等六處為輪船停泊碼頭; ——租界內洋貨免收厘金。洋貨運入內地,一律只納子口稅,各項內定稅全免。 在中法戰爭中國取得鎮南關大捷的背景下,清廷派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進行談判。1885年6月9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主要內容是: ——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 ——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 ——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 ——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1886~1888年,清廷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專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從此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沙俄的侵略
1689年,清廷與沙俄訂立《尼布楚條約》。1727年,雙方又簽訂《布連斯奇條約》。這兩個條約規定了兩國東段和中段邊界。東段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中段以西起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這段邊界目前大部分為俄蒙邊界)為界。清代中國西部疆界在巴爾喀什湖。 1858年5月28日,俄國穆拉維約夫脅迫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條約主要內容為: ——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僅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國結雅河)以南的一小塊地方(後來稱江東六十四屯的地方)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 ——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地方為中俄共管; ——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船隻航行,別國不得進入。 《尼布楚條約》至是全廢。 清廷沒有批准《璦琿條約》,將奕山開革。但沙俄不管,徑自把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為布拉戈維申斯克,穆拉維約夫則受封為阿穆爾(黑龍江)斯基伯爵。 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主要內容為: ——確認《璦琿條約》; ——東北自烏蘇里江口,南至綏芬河、興凱湖、圖門江口以東之地,包括海參崴軍港在內,40餘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盡歸俄有。惟「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佔漁獵之地,俄國均不得占,仍准中國人照常漁獵」。 ——俄國得在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張家口、喀什噶爾等地免稅貿易、設立領事並享有領事裁判權; ——中俄西部未定邊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哨所)等處,及1728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牌末處往西直至齋桑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伊塞克湖),南至浩罕邊界為界」。 哨所有常設臨時之分,常駐哨所往往遠離邊界。《北京條約》只依中國常駐卡倫而不參照俄國哨所定界,為沙俄攫取大片中國領土埋下伏筆。 中國西北部疆界原在巴勒喀什池(今俄國巴爾喀什湖)。1864年10月,沙俄趁新疆回民武力反清之機,派大軍直逼塔城卡外。清廷被迫重開談判。俄方代表堅持中國必須按照俄國的分界方案劃界,「若不照此辦理,稍有更改,我們立即起程回國,只好派兵搶佔」。奕劻怕兵事遷延,更難收拾,一再指令清廷勘界大臣明誼妥協讓步。10月7日,明誼被迫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塔城以西之地,盡歸於俄國。時新疆回亂大起,俄國又乘機脅迫,1869年至1870年,齋桑湖一帶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亦為俄所有。原屬中國的塔什干、撤馬爾罕、布哈爾、浩罕,先後被俄國吞併。中國喪失領土44萬多平方公里。 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一系列的勘界條約,共霸佔中國領土144萬多平方公里。 1882年,中俄在彼得堡簽訂《伊犁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主要內容為: ——中國收回伊犁地區; ——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大片中國領土劃歸俄國; ——中國償付俄國900萬盧布(合白銀500萬兩); ——俄人在新疆經商,暫不納稅。在中國蒙古地方貿易,照舊免稅。 ——允許俄國於嘉峪關、吐魯蕃增設領事,派駐軍隊,購置土地; ——齋桑湖迤東一帶中俄邊界「有不妥之處」,兩國應派員「勘改」。 以後,簽訂了中俄《伊犁界約》等幾個邊界議定書,沙俄割去了齋桑湖以東,霍爾果斯河以西,特穆爾圖淖爾(伊塞克湖)東南和阿克賽河源等地7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7月16日,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是為海蘭泡慘案。17~21日,俄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 日本的侵略 1879年3月8日,日本強佔硫球,設沖繩縣。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清廷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條約共11條,附《另約》和《議定專條》。主要內容有: ——清廷承認朝鮮脫離中國,完全「獨立自主」。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同年11月,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2億兩。 ——中國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得在上述口岸派駐領事。 ——中國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城邑設廠生產,其進口機器及產品只交所訂進口稅,並可在內地設棧存貨。 ——雙方交換俘虜,中國釋放日軍間諜或嫌疑犯,並不得逮捕為日軍服務的華人。 ——為確保條約的履行,日軍在威海衛暫留駐一個旅,中國每年須貼交駐軍經費庫平銀50萬兩。 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 三、庚子事變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入侵,概稱庚子事變。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參與者稱為「拳民」。本是在山東、直隸一帶長期流行的民間秘密會社。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摻雜有相當多的迷信愚昧成分。最初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隨著西方列強入侵,義和團轉而支持清王朝抵抗西方,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由治外法權引發「教案」是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線。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由於享有治外法權,一些傳教士在地方上以「太上政府」自居,不單教會人員不受中國政府管轄,連入教中國人,亦同樣可得到庇護(這是他們發展教徒的有效手段)。以致入教者不乏惡霸地痞之徒,部分教民不時欺壓當地民眾。而當教堂或教徒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時,由於教會幹涉,地方政府往往難以秉公處理。1870年,曾國藩有一段扼要解釋,足可說明個中內情。他說:「天主教屢滋事端,……但求教民之眾多,不問教民之善否,其收入也太濫,故從教良民甚少,莠民甚多。詞訟之無理者,教民則抗不遵斷,賦役之應出者,教民每抗不奉公。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土。遇有民教互斗,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郁愈甚,郁極必發,則聚而卒思逞。」 清廷應法國公使要求,凡祈神賽會、修廟、演戲、建蘸,教民免予攤派,更令百姓憤嫉。教士外出乘坐轎輿,盛陳儀衛,布列銜牌,自稱欽命,儼然是方面大員,這些都為中國百姓所厭憎。加上鴉片洋貨充斥,地方經濟破產,人民生活艱困,於是各式自助自救式秘密會社紛起,而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仇視對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對外來文化和外來宗教,一般都持寬容態度。列強的侵掠和欺凌,利益衝突與教會仗「治外法權」欺人,是晚清「教案」迭起根本原因,至於因文化、風俗差異而導致的中國民眾對西方文化的偏見誤解,謠言、流言煽動,只不過是上述根本原因的外化表現。 在早期教、民衝突中,於情於理,一些地方官員同情庇護「民」方,但又不能「為民做主」,拳民憤而私行仇殺,官府敷衍縱放,形勢愈演愈烈。 清廷出現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慈禧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謀廢光緒,為各國公使反對作罷)。列強將逼使慈禧「歸政」光緒的謠傳,引起慈禧的極度痛恨。清廷遂決定利用拳民仇外情緒向列強「宣戰」。希望義和團的「神功」真能把「洋鬼子」趕出中國去。義和團之成為運動,清廷應負主要罪責。 對於廣大義和團眾,其勇敢反抗、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自有可敬之處。而其愚昧,不僅有「刀槍不入」之愚,更有「扶清」之愚,成為被清廷始用終棄的犧牲品,誠亦可悲。 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德國傳教士能方濟和理加略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德國立即乘機出兵佔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俄國同時進佔旅順大連,法國進佔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甲午戰爭敗於日本的清王朝成為列強瓜分目標。 外國侵佔,激發起山東各地仇外情緒,拳民活動加劇。1899年,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將義和拳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義和團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抵制所有外國事物和之前失敗的「洋務運動」。 1899年冬,山東肥城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卜克斯被殺,西方各國連續抗議,毓賢被清廷免職。新任巡撫袁世凱大力鎮壓義和團。毓賢到北京覲見慈禧太后,提出招安義和團意見,之後調任山西巡撫。此時的慈禧,對西方反對她準備廢黜光緒十分不滿。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抗議,詔令維護義和團。直隸總督裕祿除向團民發放餉銀外,還邀請義和團首領大師兄到天津開壇聚眾,於是山東拳民大批湧入直隸。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壇請神、燒教堂、殺洋人、併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杆等洋物。涿州知府衙門被3萬名拳民佔據。慈禧派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和順天府尹趙舒翹到涿州調查。剛毅回京後,向慈禧報告「拳民忠貞,神術可用」。朝中庄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招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6月9日,慈禧調董福祥武衛後軍進城,駐紮天壇和先農壇附近。董軍中不少士兵參加了義和團。6月10日,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拳民開始大舉入京。最多時北京拳民超過10萬。 還在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聯合照會清廷「剿除義和團」,並在大沽口聚集艦隊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清廷內排外勢力佔據上風,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各國公使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駐華公使會議正式決定以「保護使館」名義,聯合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批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爆發。 6月10日,天津聯軍2000多人由西摩爾率領,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眾抵抗。11日,義和團與聯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包圍進犯廊坊車站的聯軍,打死打傷聯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400人。22日,退據天津西沽。 聯軍入侵消息傳到北京,激起民眾無比憤怒。義和團先後向西什庫的外國教堂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起猛烈攻擊。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清兵所殺。13日,義和團燒毀11所教堂。數千教徒四處逃串。接下來的日子,拳民四處破壞焚毀教堂攻擊教民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16日,前門一帶約千家商鋪因老德記西藥房大火而成為廢墟。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遭清兵伏擊致死(此人此前曾經槍殺義和團眾)。 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動亂,6月15日,軍機處傳旨,令兩廣總督李鴻章與山東巡撫袁世凱火速入京。16日,慈禧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翌日,收到洋人出兵和要求她歸政光緒的情報(實為端郡王載漪偽造),慈禧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21日,清廷以光緒帝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宣戰」。義和團及清軍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各國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公使竇納樂指揮抵抗。 6月17日,另一支聯軍登陸大沽,進犯天津,一路挨打,直到23日才進據老龍頭車站(現天津車站),會合在西沽的聯軍,進攻天津城。戰事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眾在紫竹林與聯軍血戰3晝夜。7月14日,天津失陷,直隸總督裕祿兵敗自殺。8月2日,聯軍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發,在廊坊受挫(史稱廊坊大捷),兵敗後加大兵力佔領廊坊。14日,總攻北京城,至16日晚,基本佔領北京全城。慈禧率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出逃,留奕劻、李鴻章與聯軍談和。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聯軍陸續增至10萬,自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沙俄單獨調集步騎兵17萬,侵佔中國東北。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清廷全盤接受,1901年9月7日,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王朝與八國加西、比、荷11國簽訂《辛丑條約》。後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辛丑條約》共12款及19個附件。要點為: ——賠款4.5億兩白銀,年息4厘,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另有各省地方賠款2000多萬兩。在這4.5億兩賠款中,沙俄佔29%,1.3億兩。 ——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中國人不準在界內居住,由各國派兵把守。 ——拆除大沽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各炮台。中國不得在天津周圍20里內駐軍。允許外國軍隊在北京和京榆鐵路沿線的黃村、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台、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等12處戰略要地駐紮。軍火及製造軍火原料禁止輸入中國,以2年為限;如列強認為必要,則可延長禁運年限。 其它各項尚有:派遣親王及專使分赴德、日謝罪,並於德國公使被害及污損各國人民之墳墓處立碑;在外國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考試五年;永禁仇外,如再有此類行事,地方官立即革職懲治;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並改公使覲見禮節;修改商約,疏浚北(白)河、黃浦江水道,便利外國輪船出入。 當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蔓延時,南方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多次電請清廷鎮壓義和團運動,要求慈禧「宸衷獨斷,先定內亂,再弭外侮」。張之洞下令對義和團「實力彈壓」。6月21日「宣戰」詔下,南方疆吏以電報緊急磋商後,以《宣戰詔書》是朝廷在「暴民脅迫」和「朝廷里出了拳黨」的情況下頒布的、「絕不是皇上的本意」出發,決定拒絕奉詔。張之洞立即給朝廷打電報,要求朝廷「命令董福祥軍不得亂動」,「嚴密保護使館和使館人員以及外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醒朝廷,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只有保住使館才有挽回局勢的可能」。 英國為阻止義和團反帝運動向南方蔓延,以維護其在長江流域的既得利益與優勢地位,6月中旬指示其駐上海領事華侖向劉坤一、張之洞表示:他們維持南方秩序的努力將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經過督辦蘆漢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穿針引線往返交涉,英、美、法、日、德等列強同清政府東南督撫取得「諒解」。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滬領事制定了由盛宣懷草擬的《中外互保章程》,又稱《東南保護約款》。共9款。主要內容有: ——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由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 ——上海製造局、火藥局的軍火,只用於「剿匪及保護中外商民」。 ——各口岸外國兵艦照常停泊,但不可在清軍炮台附近操練,以免引起誤會。 ——若外國兵輪未經中國督撫同意進入內地,由此引發的中國百姓毀壞洋商教士產命案件,中國不認賠償。 先後參與、參加「互保」的疆吏有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四川總督奎俊、福州將軍善聯、大理寺卿盛宣懷、安徽巡撫王之春等。 這一互保章程未正式簽字,但在實際中得到了執行。 該協議使列強無後顧之憂,可全力鎮壓北方義和團;同時它又具有約束、限制外國兵輪、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擾東南各省的作用。 由於義和團運動是清廷利用拳民仇外情緒而發動的一場寄僥倖於愚昧的排外騷亂。既然當時中國不存在打敗列強的力量,東南互保使中國東南避免了戰亂,所以應予肯定。 東南互保隱蔽的政治作用更為重要。參與互保的東南疆吏多為漢臣。他們之抗旨,之與洋人「勾結」,事後朝廷之不能追究,他們之對時局的認識遠比清廷統治者高明,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和力量,他們所佔據地域的重要性,以及所顯示的離心傾向,凡此種種,都使清廷產生「禍起蕭牆」的恐懼,成為後來清廷強化「排漢」的推動力。而「排漢」又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然而這些大吏終究還是「奴才」,誰都未能在結束滿清統治、開啟政治新局的歷史進程中走出主動一步。袁世凱後來倒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可那只是借革命之勢的叛賣。 據西方教會統計,截至1900年8月,共有超過240名外國傳教士及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死亡,死亡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48人,門眾1.8萬人,新教教士188人,教友5000人。至於許多與新舊教無關的中國人的死亡數,未作統計。而在整個庚子事件中,死亡的義和團拳民、義和團支持者以及其它中國人,則更不計其數。 有相當多的文章譴責義和團「野蠻」、「殘暴」,並且歸之於中國文化之「落後愚昧」,那麼,聯軍所代表的的西方「先進文明」,又是怎樣一番模樣? 城破之日,古都北京頓時成為駭人聽聞的人間煉獄。 據記載說:「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算。」「但聞槍炮轟擊聲,婦幼呼救聲,街上屍體枕籍。」英國人記載說:「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去啃食躺著的屍體」。聯軍驅逐華人清理屍體後,又把清理者全部擊斃。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送別德國遠征軍啟航的儀式上聲稱:無需任何憐憫,決不留下任何俘虜,即使千年以後,令中國人都不敢小視德國人。 聯軍經常強指某人說是義和團,不由分說加以殺害。他們把西四北太平倉衚衕的庄親王府放火燒光,當場燒死義和團眾1700人。德軍奉命「在作戰中,只要碰著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勿論。」法國軍隊路遇一隊中國人,竟用機槍把人群逼進一條死胡同連續掃射15分鐘,直到沒有一個活人為止。日軍抓捕中國人,施以各種酷刑,試驗一顆子彈能穿幾個人,或者故意向身體亂射,讓人身中數彈才痛苦地死去。 聯軍的獸行更表現在強姦婦女上。據記載:「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老少,盡驅諸裱褙衚衕,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衚衕西頭,當經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大學士倭仁的妻子已經九十歲,被侵略軍百般侮辱而死。許多人不堪受辱,含冤自盡。國子監督酒王懿榮悲憤地說:「豈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盡。同治皇后的父親、戶部尚書崇綺的妻子女兒被拘押到天壇,遭到聯軍數十人輪姦,歸來後全家自盡。崇綺服毒自殺。 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無疑是西方「文明」人中的「高尚」者,應該扮演天使角色。然而正是他,在北京被佔領以後,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 當時一位目擊者寫道:「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卧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錶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派出一隊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 中國的珍貴文物遭到空前浩劫。皇宮和頤和園裡珍藏多年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又向大件物體下手,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用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親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8月28日,聯軍在皇宮閱兵之後,各國軍官再回到皇宮,以參觀為名公然瘋狂搶劫,一個英國人回憶說:「一大群聯軍軍官見到這些東西伸手就拿,把他們想要的東西裝入口袋」。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軍和德軍爭搶這批儀器。12月2日,法軍搶去數件,德軍則搶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儀,運到德國柏林。直到1921年才歸還中國。 《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以及其它許多珍貴圖書,也遭到洗劫損毀,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瓦德西給德皇報告稱:「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又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姦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與在北京一樣,聯軍所經各地,無一例外地燒殺搶掠姦淫,把城市鄉村變成一片廢墟。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對外簽定的賠款數目最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標誌著清廷成為列強對中國人民實行壓榨掠奪的工具(慈禧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從反面強化了革命派的反滿宣傳。只是由於中國人民在義和團運動中表現出來的「無限蓬勃生氣」,由於中國文化中的民族統一傳統,使外人認識到「中國地方廣闊,民氣堅勁,殊非印度、南洋可比」,以及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利害衝突(例如美國在中國沒有特定勢力範圍,它要的是門戶開放,故而照會各國,要求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才使中國未被瓜分。 四、日俄戰爭與日俄密約 為爭奪中國的東北與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清廷宣布中立,劃遼河以東為戰區。至1905年5月,日本戰勝。9月5日,兩國在美國朴茨茅斯簽訂和約,俄國承認朝鮮歸日本保護,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及庫頁島南部,讓予日本,兩國於滿洲各自留兵保護鐵路。 爾後日俄結盟,先後達成4次密約,以共同侵掠中國。其中後兩次在民國時期。 1907年7月30日,日俄在彼得堡簽訂第一次密約,是《日俄協議》中的秘密部分。共4條。主要內容是: ——將中國東北三省劃分為南滿和北滿兩部分,分屬日本和俄國勢力範圍。兩國不在對方勢力範圍內謀取特權,亦不阻撓對方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尋求特權。 ——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現存的政治關係,「不阻撓此種關係之繼續發展」;日本承認俄國在中國外蒙古的「特殊利益」,不加任何干涉。 附款劃定了南滿﹑北滿的分界線。該線從俄﹑朝邊界西北端起,分別以直線連結琿春﹑鏡泊湖極北端和秀水甸子,再沿松花江至嫩江口﹑溯嫩江至洮兒河上游與東經122度交點止。 第一次日俄密約實際上瓜分了中國東北及外蒙古和朝鮮。 1909年,美國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計劃」。由中國向列強借款,贖回東北境內的所有鐵路,以打破日俄對東北鐵路的壟斷。 1910年7月4日,日俄為共同對抗美國,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密約,是《日俄協議》中的秘密部分。密約共6條,主要內容是: ——兩國進一步確認第一次密約所劃定的勢力範圍和兩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的特殊利益,並互相擔保不以任何方式阻礙對方在其勢力範圍內鞏固及發展特殊利益。如兩國特殊利益受到威脅,締約雙方將採取聯合行動或提出援助,以捍衛上述利益。 這次密約具有明顯的軍事同盟色彩。它加快了俄國侵略中國北滿﹑蒙古和新疆等地的步伐;使日本加強了在南滿的地位,並得以放手吞併朝鮮。 1912年7月8日,日俄於彼得堡簽訂第三次密約,共3條,主要劃定日俄在中國內蒙古和東三省西部的勢力範圍,要點為: ——展劃第一次密約分界線,從洮兒河與東經122度交點起,界線沿交流河和歸流河至歸流河與哈爾達台河分水嶺,再沿黑龍江省與內蒙古邊界至內﹑外蒙古邊界末端,線南北分屬日﹑俄勢力範圍。以東經116度27分劃內蒙古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屬日本勢力範圍,西部屬俄國勢力範圍。 這次密約使日俄進一步把侵略勢力伸入內蒙古,更加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主權。 1916年7月3日,日俄在彼得堡簽訂第四次密約,是第三次《日俄協議》的秘密部分。密約共6條,主要內容是: ——兩國為使中國不落入任何敵視日俄的第三國政治勢力之下,必要時開誠協商,制定辦法,以阻止這種情勢發生。 ——締約國一方如與上指第三國宣戰時,另一方一經請求,即予以援助,兩締約國在未得彼此同意之前,不得單獨媾和。實行軍事合作的條件及方法,由兩國主管當局確定。 ——本約有效期至1921年7月14日止。 這次密約和公開的協議將日俄勢力範圍從中國東北和內﹑外蒙古擴大到整個中國,並準備相互以武力支持來「保衛」其侵華權益,從而日俄正式結為軍事同盟。推薦閱讀:
※婚房房產證上名字怎麼寫?寫錯後果很嚴重!
※尷尬or溫馨 幫男友洗內褲的後果大揭秘
※這個放床頭後果不堪設想
※慈禧打死記者的後果
※日驚呼:這就是日本對華交惡受挫的嚴重後果